敦煌学整理笔记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49集

第49集敦煌主要内容:讲述河西走廊上敦煌的历史和发展。
敦煌历史“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是《史记》中的一句话,这是敦煌地名的最早记载,后人解释敦煌的意思,敦:大也,煌:盛也。
战国时代,强大的月氏吞并了羌人,秦朝末年,他们又驱走了当地的乌孙人,从此月氏人成为敦煌与河西地区的主人。
公元前209年,崛起的匈奴击败月氏,成为这里的新主人,并不断侵犯汉朝边境。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欲联络大月氏合击匈奴,但此时的月氏人乐不思蜀,张骞只好空手而返。
张骞将这次长达十三年出使的见闻向汉武帝递交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成为汉武帝随后用兵西域和打通丝绸之路的重要参考。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西出河西,结果霍去病击败匈奴,从此河西纳入汉朝的版图。
为确保敦煌与河西地区的长治久安,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在河西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进行行政管辖,并大规模移民屯田,敦煌逐渐繁荣起来,从此有文字记载的敦煌历史正式开始,中西交通的陆路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也得以开通。
敦煌发展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军阀混战,虽然经历了西晋的短暂统一,但很快就是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接着西晋灭亡、晋室南迁,中原进入十六国时期,敦煌也先后归属于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等五个政权。
与战乱频仍的中原地区相比,敦煌社会的总体形势比较稳定,经济持续发展,随着大批中原大族与士人的迁入,文化也逐渐繁荣起来。
文化传承儒家经典在敦煌广为流传,一些大儒如张奂、郭瑀、宋纤、索袭、阚骃、刘昞等纷纷隐居于此,聚徒讲学。
其中刘昞一生著述甚丰,撰有《略记》八十四卷、《敦煌实录》二十卷;张奂之子张芝为著名书法家,擅长草书,被誉为草圣,为后来王羲之等书法家开创书风起了先导作用,敦煌已经成为一个人文荟萃之地,经过四百多年,文化敦煌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
佛教兴起大约从公元前260年开始,佛经由天竺僧人带入西域,西域成为佛教的第二故乡,是当时佛法最兴盛的地区,敦煌是佛教传入中原的第一站,佛教传入之初,敦煌就出了不少著名的高僧。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精品5篇)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精品5篇)散文的读书心得600字篇1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没错,读书给人带来欢乐,给人带来启发。
总之,读书有许许多多的好处。
寒假中,我读了许多书。
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就是林清玄的散文集,几乎每一篇散文都给人带来深刻的启发。
读了这本书,我有许多感想,下头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每篇散文因为主题不一样,所以,给我留下的启发、感想也不一样。
《软枝杨桃》这篇散文让我明白当整个社会的人都只重视外表的好坏,不重视内在的美丑时,真正清净的生活就不可能实现。
《在繁花中长大的孩子》则让我明白在美丽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因为受到美的熏陶,所以心也是完美的。
《水终有澄清的一天》又让我明白,虽然一秒钟的混乱,可能需要几天才能清净,但只要我们一向坚持迈向更高境界,水,终有澄清的一天。
《留一只眼睛看自我》让我明白,仅有留一只眼睛看自我才能明白成功的真谛,如果心执着停滞了,就仅有死路一条。
是啊,一本书给我带来了这么多启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觉得太好看了,结果妈妈叫了好几次都没听见。
这本书用巧妙的方法引出了许多生活事物中的看法、理解。
让人情不自禁的想看第二遍,书中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十分耐人寻味。
整本书写的十分好,还让我明白了许多新鲜事物。
偶尔,我看到精彩、好笑之处,都会不由自主的笑一笑。
每当我看见林清玄写的书时,都会拿起来读一读。
因为,每当我拿起来阅读时,都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散文的读书心得600字篇2拿起这本书,一本书名为《我的人生笔记》的散文集,我便即将开始了解作家毕淑敏的内心世界了。
本以为一个作家,就是整天坐在家里,奋笔疾书,一天到晚与文字打交道的人,但毕淑敏与我想象中的作家完全相反。
她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经验,她年轻时曾在藏北高原当了十一年的兵,把青春留在冰川雪岭之间,她曾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跋涉在藏北无人区,她曾在寒冰之上,铺张雨布席地而眠,她有着不平凡的人生。
但她同样有家庭、儿子、友爱,小时候也害怕见教师。
敦煌整理资料之六(敦煌壁画)

敦煌整理资料之六(敦煌壁画)longzizhai 的敦煌整理资料之六(敦煌壁画)我暂别敦煌资料的整理已经半月了,今天又重新拾起来半月前的提纲,收集了一些资料。
可惜我的时间太有限,当时列提纲时将网撒的太开了,竟然有些收不住了。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体部分,其线条、色彩、技法、表现内容等都很值得结合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仔细研究,但是我无奈之余却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零散的收集了些资料。
以后有时间会一个窟一个窟的仔细收集资料,看得多了,自己的观点也就孕育胸中了。
以下的所有文字我甚至没有仔细读过。
先作为背景知识列出吧。
-----------------------------------------------------------------------------------------------------------------------------------------5 敦煌艺术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
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
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
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
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
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
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
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
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
敦煌历史笔记高考知识点

敦煌历史笔记高考知识点一、敦煌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敦煌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的前秦时期。
这段时期,敦煌地区正处于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通要道上,与丝绸之路紧密相连。
随着西域文化的渗透和传播,敦煌艺术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二、敦煌壁画的特点与表现形式敦煌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
这些壁画多以佛教题材为主题,内容涉及佛教经典、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
壁画采用了色彩丰富的绘画技法,以及构图精巧的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
同时,壁画还以其丰富的细节描绘和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而著称。
三、敦煌文献的重要性与研究价值敦煌除了壁画之外,还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被誉为“东方的亚历山大图书馆”。
这些文献内容包括佛经、诗文、文史著作等,涉及宗教、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对于推动学术研究和历史的继续深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敦煌壁画与文献的保护与修复问题由于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敦煌壁画和文献的保存状况面临严峻的挑战。
如何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目前,科学家们采取了各种技术手段,如数字化修复、保护性展示等,来保护和传承敦煌的文化遗产。
五、敦煌艺术的影响与传承敦煌艺术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对世界艺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发。
同时,敦煌也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西方艺术家们慕名前来,带回了敦煌壁画的艺术元素,对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六、敦煌艺术在高考历史考试中的重要性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敦煌艺术在高考历史考试中经常被提及。
作为考生,我们需要了解敦煌艺术的起源、特点和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还应了解如何保护敦煌的文化遗产,以及敦煌艺术对世界艺术史的影响。
这些知识点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历史考试的分数。
敦煌学十八讲笔记

《敦煌学十八讲》 , 第26页唐朝的“会灭昌法”(844—845)《敦煌学十八讲》 , 第27页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沙州土豪张议潮率众起义。
赶走吐蕃守将节儿、夺取沙、瓜二州,并迅速向东西方向扩展,又遣使分几路往唐朝长安告捷。
五年(851),敦煌使者抵达长安,唐朝设立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兼沙、瓜、甘、肃、伊、西、鄯、河、兰、岷、廓等十一州观察使“。
敦煌从此开始了延续近二百年的归义军时期。
《敦煌学十八讲》 , 第29页甲戊年(9t4),曹议金(名仁贵)取代张承奉,废金山国,去王号,仍称归义军节度使。
《敦煌学十八讲》 , 第31页1036年.西夏占领沙洲,归义军政权基本结束。
到1227年3月,敦煌终于为蒙古汗国占领。
《敦煌学十八讲》 , 第32页1372年,明将冯胜经略河西,取得初步胜利,但敦煌仍为元朝残部所守。
为防蒙古东进,冯胜在肃州西七十里处建嘉峪关,成为明朝西部的边关,敦煌被弃置关外。
《敦煌学十八讲》 , 第34页汉代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是,东面始于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咸阳,一条路沿泾河面上,经固原、景泰进人河西走廊;另一条路沿渭水西行,经陇西、金城(今兰州)进入走廊。
沿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张掖、酒泉,到敦煌。
由敦煌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
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
北道四行.经渠犁(今库尔勒)、焉耆、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
南道自都善(今若羌).经且木、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硫勒。
从疏勒两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
由此《敦煌学十八讲》 , 第35页西行可至大月氏(在今阿富汗)、康居、奄蔡、安息(今伊朗),最远可达大泰(罗马帝国)的犁 (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
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戈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
敦煌学的名词解释

敦煌学的名词解释敦煌学,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学科,其名词本身就表达了一种学习和研究敦煌的艺术遗产的方法和意义。
这篇文章将深入解析敦煌学的名词解释,探讨其历史、研究对象、方法和学术价值。
敦煌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当时西方学者史坦因(Aurel Stein)等人对敦煌莫高窟的发掘和收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随着中国学者的参与和研究,敦煌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以研究敦煌墓葬中的壁画、文书、经卷等艺术作品为主要对象。
首先,敦煌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以及敦煌文书、经卷、织锦等各种文物。
其中,莫高窟的壁画是敦煌学的核心研究领域。
这些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主题和优秀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同时,敦煌文书、经卷等文物也是敦煌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物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对于了解唐代敦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艺术史、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
艺术史主要从美学、艺术风格和技艺等方面,对敦煌壁画进行分类和研究,揭示其艺术内涵和历史地位。
考古学通过对文物的挖掘和发现,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结构。
历史学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探索敦煌在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文献学通过对敦煌的文书和经卷的研究,还原历史真相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这些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为敦煌学提供了多角度的解读和理解。
最后,敦煌学在学术价值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敦煌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之一,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敦煌文书和经卷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制度、经济形式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再次,敦煌学研究不仅仅关注敦煌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更涉及了丝绸之路、唐代文化交流等广阔的研究领域。
通过敦煌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总结起来,敦煌学是一个研究敦煌艺术和文化遗产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文书、经卷等各种文物。
敦煌学习心得

【敦煌学】学习心得2013级历史2班 201361010259 张永兴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在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他的评价很中肯,同时也反映了敦煌的重要性。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这个茫茫戈壁中崛起的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
因莫高窟大批文物的出土,风靡一时。
席卷了世界文化殿堂,成为闪耀的明珠。
我们应该是惊叹的,是骄傲的,因此,我们更应该怀着一种虔诚的心态去对待这一发现。
敦煌远在祖国西陲,山高皇帝远。
虽偏远,确是路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决定了敦煌处在多种文化碰撞与交流的中心,也注定了敦煌在急剧变动的时代繁荣昌盛直至衰落的变迁。
沧海桑田,昔日的敦煌已经不见,能看到的是草木稀疏,沙海苍茫,地广人稀。
人不知道换了多少代,千年前的历史也仅断断续续的口耳相传,或载于史书,或存于宗教典籍中,或长埋于地下。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而敦煌遗书,无疑是其极为重要的物质文化财富。
给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也纠正了许多文献的漏洞与错误。
同时,补充了宗教典籍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民族学的研究。
也开启了了敦煌学的新起点,使敦煌学成为一门显学。
对于莫高窟遗书的封存,我比较赞同贺世哲先生的观点,宗教文化的冲突,伊斯兰教的宗教扩张,打破了佛教文化的再传播,为了保护佛学经典不被破坏而封存,其后或许遇见其他的动乱,人员离散,致使这些遗书被遗忘。
对于西夏发动战争造成这批文物封存不敢苟同。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五):“景佑元年(1034)十二月癸酉,赵元昊献马百五十匹,以求佛经一藏。
《敦煌莫高窟第321窟》笔记

《敦煌莫高窟第321窟》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敦煌莫高窟的概述 (2)2. 第321窟的历史背景与艺术特点 (3)二、第321窟壁画的艺术特色 (4)1. 壁画的内容与主题 (6)2. 绘画技法与风格 (7)3. 艺术风格与历史背景的关系 (8)三、第321窟佛教故事的再现 (9)1. 佛教故事的选取与描绘 (10)2. 人物形象与表情的刻画 (12)3. 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与生动性 (13)四、第321窟与其他窟区的比较 (14)1. 艺术风格的异同 (15)2. 题材选择的差异 (16)3. 形式与内容的相互影响 (17)五、结论 (18)1. 对第321窟艺术价值的认识 (20)2. 对敦煌莫高窟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21)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2)一、内容概览《敦煌莫高窟第321窟》是一本关于中国著名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研究性著作。
本书主要通过对第321窟的详细描绘,展示了敦煌莫高窟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作者通过对窟内壁画、雕塑、石刻等艺术形式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敦煌莫高窟在佛教艺术、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
本书还对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莫高窟研究视角。
本书还对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点、技法、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1. 敦煌莫高窟的概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是文化交流的枢纽。
莫高窟作为敦煌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明。
又被称为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这些石窟内蕴含着丰富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六国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兴建和扩建,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景象。
这些石窟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崖壁上,按照时代、风格和内容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区域。
敦煌学十八讲_记录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目录1. 第一章敦煌学概述 (2)1.1 敦煌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3)1.2 敦煌学的发展历程 (4)1.3 敦煌学的学术体系与研究方法 (5)2. 第二章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 (7)2.1 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 (9)2.2 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 (10)2.3 敦煌壁画的构图与色彩 (11)3. 第三章敦煌文献的研究与整理 (13)3.1 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收藏 (15)3.2 敦煌文献的整理与修复 (16)3.3 敦煌文献的数字化与研究 (17)4. 第四章佛教艺术史研究 (19)4.1 佛教艺术史的理论体系 (20)4.2 佛教艺术史在中国的发展 (21)4.3 佛教艺术史与敦煌壁画的关系 (23)5. 第五章敦煌文化研究 (24)5.1 敦煌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5)5.2 敦煌文化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6)5.3 敦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传承 (27)6. 第六章敦煌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9)6.1 敦煌学的国际影响与地位 (30)6.2 敦煌学的国际合作项目与成果 (31)6.3 敦煌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32)7. 第七章敦煌学的前沿领域与问题探讨 (33)7.1 数字敦煌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34)7.2 敦煌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36)7.3 敦煌学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37)8. 第八章敦煌学的教育与人才培养 (38)8.1 敦煌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39)8.2 敦煌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40)8.3 敦煌学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模式 (42)9. 第九章敦煌学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 (43)9.1 敦煌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44)9.2 敦煌学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贡献 (45)9.3 敦煌学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47)1. 第一章敦煌学概述这个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自汉代起便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作为一门研究敦煌地区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内容的学科,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便不断吸引着众多学者的目光。
敦煌艺术通识课读书笔记

《敦煌艺术通识课》读书笔记一、敦煌艺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融合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中心,见证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敦煌艺术通识课》的阅读过程中,我深感敦煌艺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多种文化背景下,汲取了各方艺术的精华,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
阅读本书时,我被书中描述的敦煌艺术的历史背景所吸引。
敦煌地处中原与西域的交汇点,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西域的宗教、艺术、文化逐渐传入中原,而敦煌成为这一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中原的儒家文化与西域的佛教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敦煌文化现象。
书中详细阐述了敦煌艺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融合,敦煌的壁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都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
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人物造型等,既体现了印度、西域的文化特色,又融入了中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这种文化的交融,使得敦煌艺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展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
书中还提到了敦煌艺术在交流中的创新与发展,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敦煌艺术家们不断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创新表现手法,使得敦煌艺术更加丰富多样。
这种创新与发展,正是敦煌艺术能够历经千年而依然璀璨的重要原因。
通过对《敦煌艺术通识课》我深刻认识到多元文化对敦煌艺术的影响与交融的重要性。
敦煌艺术不仅是中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晶。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我们更应该珍视敦煌艺术这一多元文化交融的典范,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敦煌艺术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与辐射敦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上的节点,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敦煌艺术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载体,其影响力远超其地理位置本身的界限。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敦煌艺术不仅吸引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更是将这种融合的艺术形式辐射至周边地区,对这些地区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壁画到雕塑,从建筑到工艺美术,敦煌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显现出对周边文化的深刻影响。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敦煌学十八讲》是一本关于敦煌学的著作,作者是敦煌学专家李学勤。
敦煌学是研究敦煌遗书、敦煌壁画和敦煌文化的学科。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回答。
首先,本书介绍了敦煌学的研究背景和历史。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重要的丝绸之路节点,因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敦煌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作者详细介绍了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学术成果和学术团队,让读者对敦煌学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其次,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敦煌遗书的分类和研究。
敦煌遗书是指在敦煌莫高窟等地发现的文献遗存,包括经、史、子、集、诗、赋、传、记、表、谱等多种文体。
作者对敦煌遗书的内容、形式、年代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这些遗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宗教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第三,本书还介绍了敦煌壁画的研究。
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闻名于世。
作者对敦煌壁画的内容、风格、技法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深入剖析了壁画所反映的历史、宗教、社会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作者还介绍了敦煌壁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让读者了解到敦煌壁画的珍贵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敦煌文化的其他方面,如敦煌音乐、敦煌建筑等。
作者对这些方面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使读者对敦煌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总的来说,本书通过对敦煌学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展示了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学术价值。
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深入了解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同时,本书还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资料,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敦煌文化的艺术魅力。
不仅如此,本书还对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对于敦煌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上就是我对《敦煌学十八讲》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敦煌学笔记整理

敦煌学笔记整理第一章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第一节敦煌学的基本概念①音译词少数民族语言②敦,大。
煌,盛。
1. 敦煌学的崛起1900年,以敦煌藏经洞17窟的发现为契机2. 敦煌学的提出陈寅恪1930年最先提出为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首次“遗书”江亮夫1983年《敦煌学之文书研究》研究范围包括石窟艺术、剪辑及周围的历史遗迹3. 敦煌学定义及其基本研究领域实际上是一门包括许多学科的群体性学问,如果从学科本身所研究的课题上看,敦煌学应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艺术、敦煌史地、敦煌简牍(4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还包括敦煌一带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第二节敦煌文献的数量和收藏1. 文学分藏于世界上十余个国家①英国藏品由斯坦因由1907、1914两次从莫高窟劫来,总数约13300件左右,包括12种文字。
英国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②法国伯希和1908年劫来巴黎国家图书馆约6000件③俄罗斯奥登堡1914年劫来约19000件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约350件艾尔米塔什博物馆④日本1912年大谷光瑞探险队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633件⑤中国藏品主要为劫余部分国家图书馆馆藏约16000件中国收藏敦煌卷式文书总计约19000件,有吐蕃文9648页⑥美国不少于25件⑦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图书馆收藏16件⑧德国3件2. 其它相关研究资料①吐鲁番文书总计约42400件,另有碑帖276块②塔里木盆地文书约6300件左右③河西走廊及周边地区所出简纸文书约89129余枚、件第二章中国历史上的敦煌第一节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汉代敦煌的开拓一、史前时期的敦煌汉武帝统一河西之前,河西地区一直是少数民族的活动地带。
二、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以汉使节的身份率团第一次出使西域。
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为了将匈奴彻底击溃)。
三、汉代对敦煌、河西的开拓经营1. 郡县设置设置武威、张掖、敦煌、酒泉四郡,统治匈奴,通西域2. 主要经营措施①移民实边、增加人口②积极在河西、敦煌地区实行屯田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的历史状况和军事建制①公元227年??慈出任敦煌太守②西晋在河西设凉州刺史部十六国时期敦煌先后归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和北凉五个政权统辖③442年,归属北魏统辖④孝昌元年(525),北魏派元荣任瓜州刺史,在其治理敦煌的近20年中,团结豪强大家、发展当地经济、并大修佛窟⑤北周时,仍设瓜州,任命于义继任瓜州刺史,大兴修窟造像第二节佛教活动的兴盛早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经由西域传入祖国内地,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前64年)佛教传入中国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佛教以译经与讲经为主,同时石窟寺的开拓也兴盛起来。
唐耕耦敦煌学论集_笔记

《唐耕耦敦煌学论集》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书籍简介 (3)1.2 研究意义 (3)二、敦煌学概述 (4)2.1 敦煌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6)2.2 敦煌学的研究领域与方法 (7)三、唐耕耦及其敦煌学研究 (8)3.1 唐耕耦的生平与学术背景 (10)3.2 唐耕耦在敦煌学领域的贡献 (11)四、唐耕耦敦煌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2)4.1 敦煌文献整理与研究 (13)4.1.1 《唐五代敦煌文献编年》 (15)4.1.2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 (16)4.2 敦煌壁画研究 (17)4.2.1 《敦煌壁画中的社会生活》 (18)4.2.2 《敦煌壁画中的宗教与文化交流》 (19)4.3 敦煌学理论与方法探讨 (21)4.3.1 敦煌学研究的方法论 (22)4.3.2 敦煌学研究的理论框架 (23)五、唐耕耦敦煌学研究的特色与价值 (25)5.1 独特的学术视角与方法 (26)5.2 对敦煌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7)5.3 对后世学者的影响与启示 (28)六、结语 (29)6.1 对唐耕耦敦煌学研究的总结 (30)6.2 对未来敦煌学研究的展望 (32)一、内容概括敦煌学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概况:作者对敦煌学的起源、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介绍了敦煌学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敦煌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本书对敦煌文献的整理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文献的分类、编目、鉴定等方面,同时介绍了对敦煌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敦煌艺术的研究:作者通过对敦煌壁画、雕塑、石刻等艺术形式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同时探讨了敦煌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敦煌历史文化的探究:本书通过对敦煌历史文化的探究,揭示了敦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包括敦煌的地理、民族、宗教、经济等方面,同时分析了敦煌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敦煌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作者还探讨了敦煌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如历史学、文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展示了多学科交叉研究在敦煌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文献学【名词解释】1.《三体石经》《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和三种字体写刻,故名。
石经刻有《》、《》和部分《》,是继东汉《》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三体石经》在和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穆天子传》【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
《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
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
作者不详。
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
共6卷。
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
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
其中有《》﹑《周穆王美人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敦煌学整理笔记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
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
【敦煌遗书】指敦煌所出5至11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
被西方探险家将大批文书珍品捆载而去。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
敦煌遗书的年代考订,可从纸质、尺幅、书法、题记、内容等方面确定,北朝写本书法带有隶意,南朝及隋唐写本为楷书,间有行书草书。
八世纪末至九世纪,有木笔书写的卷子,九世纪后期出现了经折装及册子本。
从内容上可分为宗教典籍、官私文书、中国四部书、非汉文文书等类。
是研究中古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相关的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资料。
【敦煌艺术】的内容包括建筑、雕塑和壁画,三者结合为统一的整体,窟的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方形佛殿式的覆斗式。
塑像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体,除了几尊高达数十米的石胎泥塑外,都是彩绘泥塑。
壁画大致可分为佛像、神怪、故事、肖像、经变、佛教史迹、装饰图案画等七大类。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
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张议潮】(?—872年),沙州敦煌(今属甘肃)人。
张氏世为州将,父张谦逸官至工部尚书。
张议潮曾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
【西汉金山国】,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于公元910年(一说是公元906年)在瓜沙地区(今甘肃敦煌、瓜州一带)建立,自称“白衣天子”。
敦煌石窟艺术简史的读后感笔记

敦煌石窟艺术简史的读后感笔记篇一敦煌石窟艺术简史的读后感笔记哎呀,读完这本《敦煌石窟艺术简史》,我这小心脏可真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石窟艺术就是一堆古老的石头和壁画,没啥大不了的。
但当我真正深入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那里面的每一幅壁画、每一尊雕像,都好像在跟我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你能想象吗?那些色彩鲜艳的壁画,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也许已经有些褪色,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辉煌。
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虽然脸上布满了皱纹,但眼睛里依然闪烁着光芒。
我觉得敦煌石窟艺术就像是一部超级大片,只不过这部大片没有炫酷的特效,而是用最朴实的线条和色彩,演绎出了最动人的故事。
比如那些飞天的形象,她们身姿轻盈,好像随时都能从墙壁上飞出来,跟咱们来个亲密接触。
这难道不是一种超级厉害的想象力吗?不过,我也在想,这么伟大的艺术,在现代社会里好像有点被冷落了。
难道我们就不能让它像流行歌曲一样,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也许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宣传,去保护。
说起来,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还一度因为里面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而感到头疼呢。
但后来又一想,这才是真正的挑战呀,要是随随便便就能搞懂,那还有啥意思?总之,读完这本书,我对敦煌石窟艺术那是又爱又敬佩,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走进它,感受它的魅力!篇二敦煌石窟艺术简史的读后感笔记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完《敦煌石窟艺术简史》的那些事儿。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多有趣?”可谁知道,读着读着,我就像掉进了一个神秘的艺术宝库,根本出不来!你说这敦煌石窟艺术,它咋就那么牛呢?那些壁画上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就好像在我眼前活过来了一样。
我有时候都在想,他们是不是晚上会偷偷跑出来溜达溜达。
书里介绍的那些石窟,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故事。
有的充满了佛教的神秘色彩,让我觉得好像置身于一个神圣的殿堂;有的则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那热闹劲儿,就跟咱们现在的集市差不多。
北京图书馆藏伯希和敦煌笔记

作者: 王新
作者机构: 北京图书馆敦煌资料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文献
页码: 267-272页
主题词: 伯希和;笔记;敦煌莫高窟;题记;敦煌学;三十年代;敦煌文物;敦煌研究;法国;博物馆
摘要: <正> 本世纪三十年代,王重民、向达先生赴法国调查伯希和劫走的敦煌文物文献,携归照片三百零三张。
经鉴定,确认为敦煌莫高窟考察笔记,这就是久为敦煌学界所瞩目的伯希和笔记。
自1981年起,法国陆续整理刊布了伯希和笔记五册,我们将北图所藏照片与其逐页进行了对照,发现前者除无吉美博物馆钤记外,其余皆完全相同。
可见北图藏品直接得自于伯希和本人。
敦煌艺术入门十讲读书笔记

敦煌艺术入门十讲读书笔记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杨琪教授著的《敦煌艺术十讲》,这本书是我在逛PageOne书店的时候翻阅到的,当时感觉不错,后面在网上购买到一直没有阅读,最近回深圳后才花时间将其阅读完。
整体阅读感受就是通俗易懂,即使你原来没有太多的佛学相关知识你也能够理解书里面的大部分内容。
因此这本书至少会在我今年完成的阅读书单里面有一个推荐的位置。
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我不打算系统的讲,在好几年前我当时就在知乎提了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去参观敦煌究竟有哪些窟值得一看。
当看完这本书后,觉得这个问题更应该是去莫高窟参观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哪些内容?而读完这本书,刚好对我的这个问题有了一个基础的回答。
下面我就自己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对于敦煌艺术而言,我们实际可以看的主要就是雕像和壁画两大类,而对于佛像主要包括了释迦牟尼佛和十大弟子佛像,菩萨像,对于壁画则主要包括了佛平时事迹像,佛前生后世本生画,供养人画,经变画,佛度化众生的因缘画。
敦煌艺术是中国,古印度,古希腊犍陀罗风格,伊斯兰风格几个艺术风格的一个汇流地。
石窟艺术最早是从前秦开始,而在隋唐时期,特别是盛唐,迎来了莫高窟石窟艺术的鼎盛时期。
而在安史之乱后,石窟艺术逐步进入的衰败期并逐渐没落。
从敦煌艺术的组成来说,除了佛像和壁画,还有就是藏经洞里面的经文,而当前大部分经文基本都被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掠夺走。
而王道士也成了千古罪人。
下面我们就基于上面谈的几个点来说明下敦煌艺术可以看哪些内容。
首先是佛像,最值得看的主要是三处,即96窟的北大像和130窟的南大像,两个佛像均是未来佛弥勒佛像。
然后就是158窟的佛涅槃时候的卧佛像。
当然也还有259窟的禅定像,248窟的苦修像。
对于弟子像看到比较比较多的就是佛的大弟子迦叶像和多闻第一的阿难像。
天龙八部里面的四大天王或者说四大金刚也是在石窟里面经常会看到的彩塑像。
接着就是菩萨像,按照姿势一般分为坐式菩萨,胡跪菩萨和立式菩萨。
读书笔记:《敦煌石窟全集:再现敦煌》

读书笔记:《敦煌石窟全集:再现敦煌》
1.密陀僧(铅的氧化物矿物)
2.来自西域的三珠冠:
三珠冠与仰月冠结合:
3.华严七处九会
以《八十华严》来说,全经共有三十九品,分为七处九会。
七处包括地上三处、天宫四处,即:菩提道场(第一会六品),(〈世主妙严品〉以下)、普光明殿(第二会六品、第七会十一品、第八会一品)、忉利天宫(第三会六品)、夜摩天宫(第四会四品);兜率天宫(第五会三品)、他化天宫(第六会一品)、重阁讲堂(即逝多林,第九会一品)。
也就是说,除了普光明殿举行了三次法会,其余六处都只说了一会,因此合计有“七处九会,演大华严”的说法。
敦煌藏经洞出土五代华严七处九会变相图
莲花藏世界是一片大海,上浮一莲花,中间还有无数城池,莫高窟85窟北顶也画有莲花藏世界。
所谓一花一世界,莲花藏世界:
4.220窟无量寿经变中有一座莫高窟中唯一的石雕小殿:
5.金刚经变是中唐开始才流行的,通常以巍峨的金刚山为中心。
6.宋的窟檐彩画,反映了古代装饰“屋不呈材、墙不露形”。
仙女都在看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河大敦煌笔记

河大敦煌笔记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是一个被高山和沙漠、戈壁环绕的小绿洲。
在这天然的小盆地中,滋养了丰沃的水果、闻名遐迩的月牙泉、鬼斧神工的雅丹地貌,以及敦煌莫高窟这一佛教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石窟的开凿历经十六国、北纬、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10个朝代,1500年。
现共有洞窟812个,分别为莫高窟735个,西千佛洞22个,榆林窟42个,东千佛7个,五个庙石窟6个。
除了洞窟之外,还保存了45000平米的壁画,2000余身彩塑、5座唐宋木构建筑。
敦煌的壁画仍保留着鲜艳的色彩,主要运用黄金和青金石等矿物颜料进行绘画,很少发生色变。
天然矿物颜料以天然矿石为原料,经过选料、粉碎、除铁、研漂分级等程序,制造出适用于绘画所需的深浅不同的各种颜色。
色彩具有耐光性、不怕酸碱腐蚀等特性,即使没于土内多年也不会影响色泽的艳丽,具有化工合成颜料难以达到的表现效果。
动物胶则是矿物色的粘合剂,将矿物色的颗粒粘接,不同颜色叠加后使画面呈现了斑斓多彩的色彩魅力。
另沙漠地区年降雨量约为40㎜,极度干燥的气候防止了霉变和杂菌的滋生,当时的色彩如同时光胶囊一样被保存了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
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
【敦煌遗书】指敦煌所出5至11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
被西方探险家将大批文书珍品捆载而去。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
敦煌遗书的年代考订,可从纸质、尺幅、书法、题记、内容等方面确定,北朝写本书法带有隶意,南朝及隋唐写本为楷书,间有行书草书。
八世纪末至九世纪,有木笔书写的卷子,九世纪后期出现了经折装及册子本。
从内容上可分为宗教典籍、官私文书、中国四部书、非汉文文书等类。
是研究中古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相关的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资料。
【敦煌艺术】的内容包括建筑、雕塑和壁画,三者结合为统一的整体,窟的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方形佛殿式的覆斗式。
塑像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体,除了几尊高达数十米的石胎泥塑外,都是彩绘泥塑。
壁画大致可分为佛像、神怪、故事、肖像、经变、佛教史迹、装饰图案画等七大类。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
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张议潮】(?—872年),沙州敦煌(今属甘肃)人。
张氏世为州将,父张谦逸官至工部尚书。
张议潮曾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
【西汉金山国】,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于公元910年(一说是公元906年)在瓜沙地区(今甘肃敦煌、瓜州一带)建立,自称“白衣天子”。
为打通东西交通,与回鹘交战,结果一败涂地。
后回鹘攻打沙州,由于国力衰微,只好投降。
公元911年被甘州回鹘击败,成为回鹘政权的附庸。
公元914年,金山国灭亡。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的主体。
因敦煌石窟是开凿在砾岩上,因此多为木架结构。
在人工制作成的木架上束以苇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细泥,压紧抹光,再施白粉,最后彩绘。
始自十六国,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目前尚存彩塑3000多身,其中圆雕2000多身,浮塑1000余身。
其保存古代彩塑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为世界所罕见。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
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大型艺术画册序言中说,“总计4500余身”。
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
【王圆箓】(约1850~1931),祖籍湖北麻城县。
他本人出生在陕西,因家乡连年灾荒,生活所迫,出外谋生,流落于酒泉。
在此期间入道修行,人们称他为王道士。
后云游敦煌,登三危山,发现莫高圣境,感慨万千,急呼“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乎”。
所以他长期居留于此地,奉献了他的后半生.王道士藏经洞‘千年浩劫’【藏经洞】位于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的莫高窟诸多洞窟中,最为驰名的首推藏经洞——一第17窟。
当你站在洞窟门前,望着这小小的石室,定会思绪万千,满腹狐疑。
里面曾经堆置的50000卷震惊中外学术界的经卷、遗书,是什么时候、什么人、由于何种原因存放的?何时将洞门封住,轻松地抹上泥皮,绘上了壁画。
【研究对象】①敦煌石窟考古:主要考订各个石窟的建造年代、分期和内容,为石窟艺术和其他分支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②敦煌艺术;对敦煌彩塑、壁画、书法、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进行考察研究。
③敦煌遗书;主要整理研究藏经洞所藏各类写本和刻印本书籍。
这是敦煌学研究的最大领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许多方面。
④敦煌石窟文物保护;包括敦煌小区域气候观测,流沙治理,窟内、外温、湿度控制,壁画、塑像病害治理,壁画色彩褪变化验与研究等。
⑤敦煌学理论;主要包括敦煌学的概念、范围、特点、规律的研究,敦煌学在人类文化和学术史上的价值,研究敦煌学的现实意义,敦煌学发展史等等。
对于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宽度与广度,学术界有不同意见。
国际上有广义敦煌学与狭义敦煌学之说,但不论研究范围的宽泛或狭窄,敦煌学是一门以地名学为基础,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这个特点是没有疑义的。
【遗书内容】敦煌遗书内容可分为宗教典籍和世俗典籍两大部分。
宗教典籍占80%,包括经律、论、疏释、赞文、陀罗尼、发愿文、启请文、仔海文、祭文、僧传、经国等。
《金刚经》、《妙法莲华经》之类的复本甚多,也发现一些中土已佚的经卷,如隋唐时再三遭禁的三阶教的教义经文,以及一批疑伪经等。
宗教典籍除佛典外,还发现了另几种宗教典籍。
其中有道教卷子500件以上。
北朝写本《老子道德经想尔注》以及《老子化胡经》等佚道经。
摩尼教方面,有《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等。
景教方面,有《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等。
其中有一部分是久佚之典,具有补缺、辑佚之功,丰富了我国文献宝库。
另一部分,虽是传世文献所已有的,但为从事校勘订补工作,提供了难得的版本。
这些佚经的发现,推动了东酉学者对于摩尼教、景教的研究。
【遗书收藏】据统计,目前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有中国的北京图书馆,藏有遗书10000余号,已整理编目的有9803号;英国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11297号,其中已编目9172号;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6000余号,汉文卷子4038号已编目,藏文卷子约2000号未编目;苏联列宁格勒亚洲民族研究所藏11050号,已编目2954号;日本人橘瑞超收藏429号。
另外,中国的旅顺博物馆189卷,甘肃省图书馆100余卷,藏文226卷,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文物室22件,上海博物馆182件,天津艺术博物馆300余件,台湾中央图书馆153件,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20余卷。
国外的一些图书馆、博物馆也藏有部分遗书,如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765件藏文文书。
日本大谷大学:38卷,龙谷大学7卷。
日本私人收藏者:中村不折163卷。
其他人(包括一些不知姓名者)共有208卷,丹麦皇家图书馆东方部14卷,法国吉美博物馆还藏有绢画220幅。
还有一些图书馆收藏的图书数目不详,如中国甘肃河西地区博物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的一些私家收藏者也有数十卷,英国牛津大学金德利图书馆、英国皇家亚洲协会图书馆以及西德柏林科学院所藏的6000余件汉文文书、南朝鲜汉城博物馆藏有的2000余件原朝鲜总督文书、日本约3000件大谷文书中都有数目不详的敦煌文书。
印度德里博物馆还藏有一些藏文文书。
瑞典、奥地利、东德等国也都各有收藏。
【敦煌历史分期】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
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
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
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
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
强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威势,对西汉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并且经常骚扰掠夺。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后,采取武力防御和主动进攻两者兼用的战略,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王朝决定断敌右臂,张我左掖,进发河西走廊。
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顺利地从乌孙凯旋而归。
从此,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张骞"凿空"之行,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创举,为促进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为了彻底断绝匈奴与西羌的通路和联系,捍卫边关和丝绸之路的安全,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
并采用设防、屯垦、移民等措施,不断充实、加强建设河西。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
东汉初年,匈奴又逐渐强盛,征服了曾是西汉管辖的大部分西域地区,丝绸之路被迫中断。
公元75年,东汉王朝出兵四路进击北匈奴,凉州牧窦固率河西兵大败匈奴,收复了伊吾等失地,重新打开通向西域的门户。
同时派遣名将班超两度出使西域,杀死匈奴使节,联络西域诸国与东汉建立了友好关系,使断绝65年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
自西汉设郡到西晋末的数百年间,丝绸之路虽几通几绝,但敦煌日渐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也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军政中心和文化商业重地,成为"华戎所交大都会"。
在此期间,敦煌文化发达,名士济济,人才辈出:有骁勇善战的征边名将张奂,有深明大义的朝臣盖勋,有才学出众的大文学家侯瑾,有勤奋好学、人称"草圣"、"亚圣"的著名兄弟书法家张芝、张昶等。
永嘉丧乱,西晋王朝覆灭,晋室南迁,建立东晋政权。
广大北方地区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割据局面。
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封建政权。
前凉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
公元400年,李高[注:为日下一高]据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
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以后亡于北凉。
前凉、西凉、北凉三政权先后统治河西地区时,比较注重谨修内政,安民保境,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崇尚儒学,兴办教育。
使河西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这一时期,凉州已成为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而敦煌又是凉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学者代不乏人。
如有号称"敦煌五龙"的索靖、汜衷、张彪、索纟介、索永,俱以文学闻名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