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件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共71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件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共71张PPT)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 年(207)秋。公元207年, 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 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 山,诗人登高望海,在他 事业的最高峰,留下了这 千古传颂的名篇。
整体感知
掌握重点生字词。 感受《观沧海》所描写的画面, 翻译诗的内容。
观沧海
临:登上 以:用来 澹澹: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 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二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
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 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 《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 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 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曲 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 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近代王 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 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 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 子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 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前 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为最后一 句作铺垫。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景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悲怆愁苦 思乡之情
情 —— 夕阳 断肠人
主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 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写作特色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 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 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 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 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 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 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马一语道破“某一种心 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 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观沧海》《天净沙秋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观沧海》《天净沙秋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使,把苏武被流放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让汉使对单于讲:“汉 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 的信,上面写着苏武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 照常惠的话来责问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讶,再也无法抵赖,只 好将苏武放回。苏武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外交官, 而“鸿雁传书”亦被传为美谈。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
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
哉,歌以咏志。
【难点探究】《次北固山下》一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 间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 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指 行客前进的路,即 驿道,驿道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 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 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 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 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颈联既写景
一 读一读字音
jié 碣石

二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东临碣石 古义:到达;今义:靠近。
(二)词类活用 东临碣石 名词作状语,向东。
(三)一词多义
以观沧海 来,连词 歌以咏志 用来,介词 水何澹澹 多么,副词 乡以何处达 什么,疑问代词
(四)文言句式 省略句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注释: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青山:指题目中的北固山,也可理解为长江岸边的山。 风正:即风顺江吹来。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美课件(共60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美课件(共60张PPT)

理 解
词 义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潮平两岸阔
首联:言事点题
颔联:望江面
颈联:观日出
尾联:思家乡
主题——
乡愁
描绘出了潮水涨满、平野开阔、大江直 流、风帆高挂、波平浪静的长江景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 何能脍炙人口,成为千古名句?
海日东升,驱尽黑暗;春意萌动,赶走严寒。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明确出处、作者、朝代和体裁。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三层:借助奇特的 想像 来 表现大海吞吐 日月星辰 的 气概,极具豪迈之气。
这写的是 虚 景即诗人的主 若 观感受,从“ ”字可以 看出来的。
沧 海 曹 操 以沧海 借 叙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自比, 景 虚 总写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抒 抒发了 实 实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情, 诗人统 结 景 一祖国 托 写 合,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建功立 物 动 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业的远 言 虚 静 大抱负。 景 志。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结 合。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 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 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 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背景介绍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 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 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据 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 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 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 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 人。

七年级上册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译文 欣赏 图文解读

七年级上册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译文 欣赏 图文解读

七年级上册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译文欣赏图文解读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4首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4首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4首
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登上鹳雀楼的壮丽景象,以及人们追求进步的精神。

2. 《春晓》 - 孟郊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述了春天的一天开始,以及大自然的变化。

3.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乡愁之情,以及对家乡思念的深切感情。

4. 《望岳》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首诗以崇拜的目光仰望泰山,表达了作者对山川自然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5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52张ppt)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品味探究苑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 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 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 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查资料,说说你 从此诗的标题中知 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 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 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 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闻闻/王王昌昌龄龄/左左迁迁龙龙标标遥/遥有有此此寄寄
[[唐]]李李白白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 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 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 篇。
且听风吟阁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生平馆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 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 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 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 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 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 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 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 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 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 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 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秀课件(6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秀课件(68页)
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 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与江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 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 家园?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4 古代诗歌四首
2020年秋语文统编版
七年级上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华文明史上 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你记得历史上哪些优 秀诗歌?
初读诗歌
这四首优秀的古代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裁各不相同,有四
言诗,有绝句,有律诗,有散曲。根据以前学诗
歌的经验,你能准确给它们区分体裁吗?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 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 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落尽的 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 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奠定全诗伤 感的基调。
(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 景物?有什么作用? “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 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的啼声悲哀凄惨。 此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是唐 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 种形式。诗歌四句一首,用四句诗来完成一个 思想概念,短小精粹。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 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 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 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 句字数整齐划一,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 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 和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二句成一 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 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包括四首古诗,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这首诗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停留在北固山下看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游记诗。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美丽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诗人马致远的一首著名的散曲,被誉为“秋思之祖”。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这四首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心情的描绘,展示了中国古诗的韵味和艺术魅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四首

文学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高度表达,古代诗歌作为文学的精粹,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情感的抒发。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包括《登鹳雀楼》、《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

这些诗歌描绘了古人对大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反映了古代诗人的艺术造诣和情感内核,也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

让我们从简单的了解开始,逐步深入探讨这四首古代诗歌。

从《登鹳雀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王之涣对壮美景色的赞叹和对历史变迁的沉思;而李白的《静夜思》则表现出诗人对孤寂夜晚的感怀和对故乡的眷念;孟浩然的《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则分别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壮丽与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

这些诗歌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情感和智慧启迪。

对于这四首古代诗歌,我个人的理解是,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和对世界万象的独特体验。

诗人们以娓娓动人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和历史的变迁,同时也借以抒发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尤其是在《静夜思》中,诗人通过短小精悍的文字,将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叹诗人的才情和情感的深刻。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所选的古代诗歌四首,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我们打开了思想与情感的另一扇门。

通过品读这些诗歌,我们能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能够在当下汲取渊源,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我们能够在文学的海洋中,发现更多的美好和智慧,感悟更深的人生意义。

古代诗歌作为我国文学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对世界的倾诉和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它们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为我们提供了领悟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启示。

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以壮美的景色和悠远的历史为背景,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万物变迁的感慨。

诗人通过描绘壮丽的风光和历史的瑰宝,展现了对过去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的文字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和智慧,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15课《古代诗词四首》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15课《古代诗词四首》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 日月星辰的气概。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诗人展开了 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 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 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
。 之中,何等气魄。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 的。 内容无关。
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 秋思
教学目标
1、识记作者、作品 2、有情感的背诵诗文;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观沧海 曹操
观 沧 海
曹 操
观沧海
曹操
❖ 曹操(155-220),即魏武 帝。字孟德,沛国谯郡 (现安徽亳州)人,东汉 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 诗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 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 追尊他为魏武帝。他在文 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和 散文,尤善诗歌,其风格 以慷慨悲壮见称。有《曹 操集》。
写作背景
背景资料

字词正音
jié
碣石
cāng
沧海
Xiāo sè
zāi
萧瑟 哉
dàn
澹澹
Sǒng zhì
竦峙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向东。
以: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何:多么。
峙: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临:登临。 竦:高高的。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风吹草木的声音。 洪:大。
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 秋思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 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 体裁: • 汉赋 唐诗 宋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最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最新】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 [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 人。其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他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 的开创者。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 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代表人 物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和建安七子。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 可以歌唱。最后两 句是为了合乐而加 的,与诗的思想内 容没有联系。
(福州中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考点 描绘画面
①找形象,从诗句中找出描写的具体形象,一般找出事物名词即可;
②析特点,结合这些形象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
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 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 样的感觉。
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 “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 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 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 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 在今湖南洪江西。遥,远。此寄,
指这首诗。诗题交代了事件背景、
人物对象及写作目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柳絮。
今湖南西部、
杨 花 落 尽 子 规 啼 , 闻 道 龙 标 过 五 溪 。贵州东部五条
背景链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 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 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登上当年秦皇、 汉武也曾登过的这座山,又值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 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 丽的诗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古诗四首(共72张PPT)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古诗四首(共72张PPT)

23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残夜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 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 两句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匆匆不可 待,让人顿生思乡之情。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写景逼真,叙事真 切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旧 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从而给人以乐 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
• 目的是“观沧海”。 • “以”字可证明。 – “以”是目的连 词。
8
讨论交流: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是诗 的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 写登山所见所思。 2、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
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9
哪些语句是实景? 哪些语句是虚景?
实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虚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 首 感怀 写景诗。
27
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 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 《观沧海》一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 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 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停泊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 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王湾 。
作者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 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 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拟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 虑、关心之情
• 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
“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儿 带给朋友外,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 昌龄人格的高洁。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断肠人”三个字总结全诗,直
抒游子心中那无言的悲戚。
理解性默写: 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 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___枯__藤___老__树__昏__鸦______、 ___古__道__西___风__瘦__马______、__夕___阳__西__下_____。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 之情的名句是:____夕__阳__西___下_____, ___断___肠__人__在__天___涯_____。
二 1
4
、古巴比伦王国:、时间:公元前18世纪2、人物:汉谟拉比3、建立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法典。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时期。
三 、 汉 谟 拉 比 法 典 : 法 典 内 容 : 《 汉 谟 拉 比 法 典 》 原 文 刻 在 一 段 高 2.25米 , 上 周 长 1.65米 , 底 部 周 长 1.90米 的 黑 色 玄 武 岩 石 柱 上 , 故 又 名 “ 石 柱 法 ” 。 282条 , 现 存 于 巴 黎 卢 浮 宫 博 物 馆 亚 洲 展 览 馆 。 《 汉 谟 拉 比 法 典 》 由 序 言 、 正 文 和 结 语 三 部 分 组 成 , 序 言 和 结 语 约 占 全 部 篇 幅 的 五 分 之 一 , 语 言 丰 富 , 词 藻 华 丽 , 充 满 神 化 、 美 化 汉 谟 拉 比 的 言 辞 , 是 一 篇 对 国 王 的 赞 美 诗 。 正 文 包 括 282条 法 律 , 对 刑 事 、 民 事 、 贸 易 、 婚 姻 、 继 承 、 审 判 等 制 度 都 作 了 详 细 的 规 定 。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古诗词默写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代诗歌四首在七年级语文书中我们要学习哪几首古代诗歌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代诗歌四首,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代诗歌四首(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版本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三)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四)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代诗歌四首(二)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诗歌篇章,包括了四首古代诗歌作品。

以下是《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四首诗歌和简要介绍:
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这首诗描写了登上鹳雀楼之后,眺望远方的美景,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传统文化来表达对国家的美好祝愿。

2. 《静夜思》 - 李白
这是李白最为著名的一首诗,表现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

以简短神秘的表达方式,寄托了作者异乡漂泊的思念之情。

3. 《望岳》 - 杜甫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岳阳楼的景色和历史背景的思考和留恋之情。

4. 《静夜思》 - 唐代诗人白居易
与李白的《静夜思》同名,但内容不同。

这首诗以别具一格的节奏和自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深夜思念亲人的情感。

这些古代诗歌作品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和思念,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美和独特之处。

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诗歌,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寄托吉祥美好的文化传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全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全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全部)七年级上册古诗词一、《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XXX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XXX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XXX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XXX一帆悬。

XXX生残夜,XXX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XXX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峨眉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鹤寿》XXX宅里寻常见,XXX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同伙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XXX,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XXX,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XXX在其中矣。

古诗四首七年级上册

古诗四首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原文
东汉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唐代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 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
大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国家,建
功立业的愿望。
小结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 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 宏伟抱负。
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诗人展开了 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 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 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 之中,何等气魄。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 容无。关。
一、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 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 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实写):描写海水和山 岛。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 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海水荡漾,山 岛耸立——动静相映,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字词正音
jié
碣石
cāng
沧海
Xiāo sè
zāi
萧瑟 哉
dàn
澹澹
Sǒng zhì
竦峙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向东。
以: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何:多么。
峙: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临:登临。 竦:高高的。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风吹草木的声音。 洪:大。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之:助词,无实意。
家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 与“舟行”相对应。
李白诗的创作风格
李白的是豪放飘逸,豪迈,奔放兼具浪漫主义 情怀。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他视钱财如粪土 (五花马,千金裘,呼而将出换美酒),他的 诗中有大部分的歌行体和乐府体,更方便他表 现自己的诗情,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 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 丽动人的意境。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号青莲居士,与杜甫齐名, 世称“李杜”,还有“诗仙” 之称。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
【作者简介 -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
唐宗室,凉武昭王九世孙,号青 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甘肃天 水县),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 诞生在中亚的碎叶(前苏联)。 五岁随父迁绵州的彰明县(四川 江油)清廉乡。青年时接近过戴 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ruí, 也受过儒家的影响。二十五岁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寓 居安陆。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 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虚写):借助奇特的想 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诗歌品析
诗句
内容
叙事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观海地点和目的
总写大海景象 总写山岛景象
情感
树木丛生
实 写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互文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幸运。 甚:表程度深。 至:极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背景资料
东行登上 碣石山,来观 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 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 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漫天卷起汹涌的波涛
观沧海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 帝。字孟德,沛国谯郡(现 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 献帝时官至丞相,后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 武帝。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 就是诗歌和散文,尤善诗歌, 其风格以慷慨悲壮见称,有 《曹操集》。
写作背景
背景资料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 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大战之前,身为主帅 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 际,他的心情一定也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面对洪波涌起的 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主题
借月抒怀,表达惊讶、悲愤、 同情、关切、安慰 之情。
结构全解
写景 叙事
抒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 写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时令,
隐含同情。景中
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见情,融情入景
闻道龙标过五溪。 直叙友人之事,
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深切挂念
我寄愁心与明月,
饱含深情 丰富想象
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导语: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 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 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 写山岛巍然耸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两句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
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
机勃勃。 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 是特写;
积累、拓展: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以 前的一些名作中。如张若虚《春江花月 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 照君。”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 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或 思念寄予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思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老朋 友处境的同情和关切之情。首 句写景兼点时令,景中见情。 次句直叙其事,见迁谪之荒远, 道路之艰难,自生悲痛之意。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 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 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 随风飘到龙标。诗中“我寄愁 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句,将诗人的感情色彩投射 到客观景物上,起到了很好的 表情达意的作用。
诗句运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
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 远方,此句饱含了对友人的无限同情、担忧、关切 之情。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将自己对朋友的怀 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 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 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具有强烈的艺 术感染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 而写的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
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实景)。展现大海 波澜壮阔的气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 日月星辰的气概。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观 2、这首诗中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诗
想像的? (3、4、5、6、7、8;9、10、11、12)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 其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 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目的。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 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 体裁: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 小说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
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 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 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 的名篇。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 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 意的手法。
特写山岛之景观 突出欣欣向荣景象
特写海面之景 突出惊涛拍岸景象
胸襟开阔,表现 一统中国的抱负
日月之行 虚 若出其中 写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想象之景 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景象
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
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
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
赏析
闻道龙标过五溪。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 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 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 荒远,道路之艰难。以悲景衬托 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 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品味佳句: 谈谈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
到夜郎西”的理解.说说这两句用了什么 样的修辞手法?
在这句中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 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 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唯 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 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 愁心寄予,别无他法。
李白的性格特点
自信 天真
狂傲 仗义(重义气和
友情,把钱财看得很轻)
初到长安,贺知章见其文惊为“谪仙人”,称其诗可 “泣鬼神”,而誉满京师,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 世事,天宝元年(七四二),玉真公主荐翰林,受到玄宗 特殊礼遇。不到两年,因忤杨贵妃,赐金放还。此后漂泊 流浪,客当涂令李阳冰所。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 卒。 李白诗纵横变化,凌轹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及。 集中“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二语,惟太白 足以当之。王贻上谓:七言歌行子美似《史记》,太白似 《庄子》。供奉断句尤妙绝古今,别有天地。子美每饭不 忘君国,太白亦然,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其忧 时伤乱之心,实与少陵无异也。安得徒以诗人目之?白天 才横溢,乃五七绝圣手,和王昌龄的七绝,为有唐三百年 典范。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之艺术特点。李是继屈 原而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