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部分国家舰用装甲质量比较

合集下载

俾斯麦VS大和

俾斯麦VS大和

本人喜爱德国军事,尤其喜欢帝国海军,一直以来有人认为大和单挑胜过俾斯麦,本人颇不以为然,无论从战绩名气还是综合实力,俾斯麦都要超过大和!第一步:俾斯麦火力强大,特别是帝国冶金技术远超其他个各国,尤其不能和倭国相提并论,所以火炮成绩含金量远大于其他国家。

俾斯麦火炮参数如下:德国克虏伯公司对火炮的实测数据射程穿甲(垂直)穿甲(水平)10,000m510mm---20,000m364mm---21,000m350mm---25,000m308mm---30,000m---120mm35,000m---170mm射击参数发射仰角距离(800kg AP)命中速度命中角度2.2度5,000m2,385fps(727mps)2.4度4.9度10,000m2,103fps(641mps)5.8度8.1度15,000m1,864fps(568mps)10.4度12.1度20,000m1,677fps(511mps)16.4度16.8度25,000m1,552fps(473mps)23.8度22.4度30,000m1,499fps(457mps)31.9度29.1度35,000m1,516fps(462mps)40.3度30度(最大)36,520m------发射初速=2,690fps(820mps)时的飞行时间10,000m13.9秒20,000m32.0秒30,000m55.5秒35,000m69.9秒在25000米处,克虏伯公司生产的SKC34型380mm主炮可以击穿308mm/24度的KCN/A优质硬化装甲!即垂直击穿337mm的KCN/A,在21000米处,则可以垂直击穿366mm的KCN/A,那么在22400米处完全可以击穿350mm的KCNA。

第二步:衣阿华的307mm/19度侧面主装甲带在20度下落角(20000米左右)时相当于395mm垂直classA装甲,加上额外倾斜效果顶多420mm 的classA,接着:340毫米KCN/A=390-405毫米ClassA(美国军方实验结论)《USNI》一书中明确记载乔治五世级战舰的P1935CA钢抗弹能力比同时期美国的ClassA钢高25%左右。

二战时期主要战列舰数据详表

二战时期主要战列舰数据详表

4架Ar 196水上侦察机2架Ar 196水上侦察机俾斯麦号(一号舰)提尔皮茨号(二号舰)德意志号(吕佐夫号)舍尔海军上将号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同系图片舰载机表3架Ar196A-33架水上飞机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衣阿华号(BB61)新泽西号(BB62)密苏里号(BB63)威斯康星号(BB64)伊利诺伊号(BB65)肯塔基号(BB66)南达科他号(BB57)印第安那号(BB-58)马萨诸塞号(BB-59)亚拉巴马号(BB-60)OS2U水侦机3架新墨西哥号(BB40)密西西比号(BB41)爱达荷号(BB42)科罗拉多号(BB-45)马里兰号(BB-46)华盛顿号(BB-47)西弗吉尼亚号(BB-48)北卡罗来纳号华盛顿号“海象”式4架纳尔逊号罗德尼号英王乔治五世号威尔士亲王号约克公爵号安森号豪号伊丽莎白女王号厌战号勇士号巴勒姆号马来亚号“海象”式4架君权号皇家橡树号复仇号拉米雷斯号决心号声望号反击号胡德号6架水上飞机3架1937年3架水上侦察机,1943年22架(11架“彗星”俯冲轰炸机,11架“瑞云”水上攻击机)大和号武藏号长门号陆奥号伊势号日向号3架3架水上飞机扶桑号山城号金刚号比睿号榛名号雾岛号黎塞留号让-巴尔号克莱蒙梭号(未完工)2架3架Ro.43型水上飞机,后其中2架换装Reggiane Re2000型敦刻尔克号斯特拉斯堡号维托里奥·维内托号利托里奥号罗马号(改进型)帝国号(改进型)。

昔日的海上巨无霸,盘点二战那些最著名的战列舰

昔日的海上巨无霸,盘点二战那些最著名的战列舰

昔⽇的海上巨⽆霸,盘点⼆战那些最著名的战列舰 第⼆次世界⼤战是⼈类迄今为⽌规模最⼤、交战国及⼈⼝最多、范围最⼴、伤亡⼈数及损失财产最多的⼀场全球性战争。

这场战争带给⼈类的是难以抹去的记忆,是⽆可估计的损失。

所谓有失必有得,这场战争样带给⼈类同样的机遇,科学技术在这⼀时期出现井喷式的发展。

例如计算机、雷达、原⼦弹、导弹、喷⽓式飞机、抗菌素等等。

这些东西直接影响⼈类⾄今。

同样的这场战争也造就了⽆数的将军,数不清的经典战列,但有些东西是经典中的经典,这些东西失终究属于历史,⽆可代替。

那些昔⽇的海上巨⽆霸,海军曾经的辉煌,随着舰载航空兵的出现,终究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们那些狰狞的巨炮,庞⼤的⾝躯却永远停留在⼈们的脑海⾥!! 美国的⾐阿华级战列舰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第⼆次世界⼤战期间美国建成的吨位最⼤的⼀级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后⼀级退出现役的战列舰,依阿华级战列舰计划建造6艘,⾸舰依阿华号1940年始建,共建成4艘,分别是依阿华号(Iowa 舷号BB-61),1940年6⽉27⽇在纽约海军⼯⼚正式动⼯,1943年2⽉22⽇正式服役,新泽西号(New Jersey 舷号BB-62),1943年5⽉23⽇加⼊现役;密苏⾥号(Missouri 舷号BB-63),1944年6⽉11⽇正式服役;威斯康星号(Wisconsin 舷号BB-64),1944年4⽉16⽇加⼊现役。

伊利诺斯号(Illinois)1945年8⽉停⼯;肯塔基号(Kentucky)1950年1⽉下⽔后停建,均未建成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 南达科他级是在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基础上改进⽽成,由于北卡罗来纳级的装甲仅仅能够抵御14英⼨⼝径炮弹的攻击,显得攻强守弱,因此该级舰在设计时被要求在吨位、⽕⼒不变的情况下加强防护⼒,因此尽可能的减轻⼀些不必要的重量,重点优化装甲防护。

南达科他级的设计⽅案被定为“1939式战列舰”。

南达科他级保持与北卡罗来纳级相同的最⼤舰宽,减少舰体⽔线长度,以节省结构重量。

二战中的军事装备与武器发展

二战中的军事装备与武器发展

二战中的军事装备与武器发展二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战争技术最发达的战争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各个国家为了取得优势,进行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和武器的研发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二战期间军事装备和武器的发展情况。

一、坦克与装甲战斗车辆在二战初期,坦克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德国的“虎式”重型坦克以其厚重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成为可怕的对手。

苏联则研发了T-34坦克,它的优秀机动性和坚固装甲使其成为盟军击败纳粹德国的重要武器。

二、战斗机与轰炸机空中力量在二战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德国的“鱼雷”式轰炸机和英国的“兰开斯特”轰炸机成为空中战场上的霸主。

而美国的P-51战斗机则以其卓越的机动性和长航程,在空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航空母舰与潜艇航空母舰在二战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日本的“大和号”和美国的“企业号”等航空母舰在太平洋地区的海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潜艇也成为重要的武器。

德国的“狼群”潜艇在大西洋上对盟军的海上运输线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四、火炮与火箭火炮在二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军的“大吨位火炮”和俄军的“卡提姆式”火炮都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火炮之一。

此外,纳粹德国还研发了导弹,如“飞毛腿”导弹和V-2导弹,这在当时是引起轰动的创新技术。

五、化学与生物武器二战中,化学和生物武器的使用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德国的氯气及神经毒剂,在战场上发挥了可怕的作用。

不过,国际社会对化学和生物武器的使用感到震惊,并在战后通过《日内瓦议定书》来禁止这些武器的使用。

六、雷达与密码学雷达技术在二战中成为了军事装备中的一项核心技术。

盟军的雷达系统在空中战争和海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密码学领域也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的“恩尼格玛”密码机解密对于盟军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二战中的军事装备和武器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各个国家为了战争的需要,不断研发和改进武器,使战场上的战斗变得更加激烈、复杂。

这些军事装备和武器的发展不仅影响了战争的结果,也对战后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二战衣阿华级战列舰跟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谁强

美国二战衣阿华级战列舰跟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谁强

美国二战衣阿华级战列舰跟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谁强俾斯麦级没有和美国海军的战列舰交战。

一艘在美国海军参战前就被击沉了,另一艘被轰炸机炸沉了。

下面就俾斯麦级和美国战列舰的性能进行分析。

因为美国海军的8艘旧式战列舰在日军偷袭珍珠港时被炸沉或重创,后来的战列舰基本是南达科他级、北卡来罗那级,以及开战后才服役的依阿华级。

考虑到美国人一贯谨小慎微的特性,不可能把性能落后的战列舰用于和德国的新锐战列舰交战,所以下面分析比较俾斯麦级和依阿华级的性能:俾斯麦级战列舰:首舰俾斯麦号,1935年动工,1940年8月24日服役;次舰提尔皮茨号,1936年10月30日开工,1941年2月25日服役。

标准排水量:俾斯麦号41,700吨,提尔皮茨号42,300吨满载排水量:设计49,400吨,最大52,900吨舰长:俾斯麦号251米,提尔皮茨号254米舰宽:36米设计满载吃水:10.2米实际最大吃水:10.7米动力:12台高压锅炉,3台蒸汽轮机,设计最大功率138,000马力,实际稳定最大功率150,170马力,实际极速最大功率163,026马力最高航速:30.8节续航力:8525海里/19节,9500海里/16节武备:4座双联装381毫米/52倍径主炮,6座双联装150毫米/55倍径副炮,8座双联装105毫米高炮,8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2座四联装、12座单管20毫米高炮(提尔皮茨号为18座四联装、6座单管20毫米高炮)装甲:主侧舷装甲320毫米;双层装甲甲板,上装甲甲板50-80毫米,主装甲甲板80-120毫米(布置在第三甲板位置,与主舷侧装甲一同重叠在弹道上);主炮炮塔正面最厚处360毫米,顶部和侧面为150毫米和203毫米,炮座340毫米;司令塔360毫米;防雷装甲45毫米。

防雷系统设计要求抵御250公斤TNT炸药,实际可抵御300公斤德国hexanite烈性炸药。

装甲总重17450吨(不含炮塔旋转部分),舰体结构总重11691吨。

二 战 十 大 战 列 舰

二  战 十 大  战  列  舰
是近代海军史上第一艘采用统一型号主炮的战列舰也是第一艘采用蒸汽轮机驱动的主力舰这是一艘使以往的战列舰在一夜间旧式化的划时代军舰此它的名字成为了现代化战列舰的统称无畏级战列舰的问世开创了海军学术史上巨舰大炮的新时代中文名
二 战十大 战 列 舰
大舰巨炮
汪洋霸主
钢铁咆哮 怒海争锋
• • • •
中文名: 外文名: 国 别: 类 型:
中文名:乔治五世国王级战舰 英文名:King George V class Battleship 国 家:英国
1941年5月27日,“乔治五世”号取得了服役期间最大的战果——她与“BIG SEVEN”的传奇角色“罗德尼”号战列舰一道,击沉了德国海军最强大的“俾斯 麦”号战列舰。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对手力早已不从心的情况下,“乔治五世” 却遭受着火炮故障的困扰,以至于她几乎从未进行10门主炮的齐射。 1945年上半年,“乔治五世”号协同“衣阿华”号等盟军战舰游移于日本近海, 炮击室兰制铁所等日本工业设施。 1945年9月2日,“乔治五世”号在东京湾参加了日本投降仪式。 1950年退役,1958年1月20日出售解体。 1941年5月24日,“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在丹麦附近发现“俾斯麦”号, 随即展开炮战,史称丹麦海峡海战。双方从26000米一直打到22000米,“胡德” 号中弹沉没,“威尔士亲王”号中弹3发,雷达操作室、舰桥被毁,航空设施、 救生船加班遭到破坏,但也命中“俾斯麦”号3弹,打穿了对方舰艏的一个油舱 (让“俾斯麦”号损失了1000吨燃料,又迫使其尽量顺风航行以免增加进水,机 动性优势大减)。随后,饱受“伤”“病”折磨的“威尔士亲王”选择了撤退, 未参加后续的追击行动。 1941年12月10日“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在马来亚海域(3-30'N,104-30'E) 遭遇日军飞机空袭,两舰先后沉没。舰队司令官菲利普斯上将和“威尔士亲王” 号舰长里奇上校阵亡,英军高级军官仅有“反击”号舰长威廉-坦南特上校幸存。

二战经典战列舰

二战经典战列舰

【浅谈】【二战中的经典战列舰】“大舰巨炮,汪洋霸主,钢铁咆哮,怒海争锋...在20世纪前半页的强权争霸时代,战列舰以极其具象化的身影雄姿,将战争的暴力美学推向极致...”以下就战列舰这个话题,挑选了参与二战的十数艘经典战列舰,带读者重温那段“纵横四海,劈波斩浪,烈焰与狂澜交织的征程...”10.田纳西级40年代初的“田纳西”号1917年开工的“田纳西”(Tennessee)级是美国在“新墨西哥”级的基础上设计建造的一型战列舰,共建造两艘:“田纳西”号与“加利福尼亚”号。

田纳西级下水之初便搭载了最大仰角达到30度的14英寸(356mm)口径主炮,这在当时为战舰带来了明显的射程优势;4座3连装炮塔的布置使得该级战舰可以向单侧同时发挥12门主炮的威力,与同时期的另一级具备相同火力配置的日本“扶桑”级战列舰相比,田纳西级还有着炮塔布置紧凑简约、装甲防护集中的优势。

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田纳西级舰体划分多层隔舱,并且采用了新式的后置龙骨设计,水下防御性能相比美国海军以往建造的战列舰有很大改进。

肥大宽阔的舰身加上飞剪型舰艏为战舰带来了优秀的适航性,虽然在航速上依旧是传统的低速/舰队战列舰的水准,但该级舰采用的电气推进系统对后世战舰动力系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20世纪20年代的各类大演习中,集众多优秀设计于一身的田纳西级无疑是美海军战列舰中的亮点,优异的表现使其长期坐镇主力位置,加利福尼亚号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担任太平洋舰队旗舰,该舰还是是美军最早安装CAXM雷达系统的战舰之一...两艘田纳西级战列舰在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中遭受重创,经修复后再度被编入美军战斗序列,1942年前后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安装了大量的先进电子设备并强化了防空火力,两舰在1944年的苏里高海战中成功完成了对日军的复仇。

整个太平洋战争中,“田纳西”号共获得10枚“战斗之星”勋章,“加利福尼亚”号也有7枚入账。

20年代的“田纳西”号,可以看到早期美系战列舰特有的笼式结构在“珍珠港偷袭”中被重伤的“田纳西”号(后)维修、改造中的“田纳西”号改造完成的“田纳西”号“加利福尼亚”号(1943年摄)9.金刚级上图为金刚级2号舰“榛名”号“金刚”(Kongo)级是日本以英国狮级战列巡洋舰为蓝本仿制的一型战列巡洋舰,首舰金刚号由英国维克斯公司设计建造(她同时也是日本向海外订购的最后一艘战舰),1913年竣工服役,剩余三艘(“比睿”号、“榛名”号、“雾岛”号)则在后续几年由日本根据“金刚”号图纸自行建成...金刚级装备了8门14英寸(356mm)口径主炮,这使得金刚级在刚建成时颇有世界最强火力之姿,加上其出色航速航程,金刚级可以说是英国“海军上将”级出现之前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战列巡洋舰...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海军看中金刚号的战力,曾试图向日本租该舰用来应对德国公海舰队的威胁,遭到日本的拒绝。

专业分析俾斯麦级战列舰性能

专业分析俾斯麦级战列舰性能

专业分析俾斯麦级战列舰性能纳粹德国的武力象征之一的俾斯麦战舰,在它战沉后的六十多年里一直倍受世人赞誉,从作为敌人的英国首相到全世界大多数军迷都折服于它带来的巨大震撼,在多数海军专家心中它也是一艘优秀的战舰,被誉为不沉的海上钢铁城堡。

但掌声和欢呼中难免会有夸大,一些军迷把俾斯麦硬推上了世界战列舰的王座(注1),使它在盛名之下其实难符,随即遭到另一部分逆反心理严重的军迷所仇视,他们聚集到一起(注2),书写各种尖酸的文字贬低这艘军舰,称之为全世界性能最糟糕的新式战列舰。

这些矫枉过正、非红即黑、极端情绪化对待学术问题的态度贻害深远,现在国内的军史论坛和书籍上,但凡关于俾斯麦战舰的文字不是极度的褒扬就是极度的贬损,竟难以找到一篇适中反映实际的。

笔者所以写此文,是希望通过从技术和实效上解析这条战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一、建造背景及过程[转自铁血社区]1935年3月德意志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发表重大宣言,宣布废弃凡尔赛条约恢复征兵制,德国再武装正式开始。

同年6月,为了表示无意向英国挑战,德国主动向英国提出把德国海军舰艇的总吨位限制在英国海军的35%,英国马上同意并与之签订了《英德海军条约》。

这解除了德国海军的最后一道枷锁,德国海军开始大扩军,在建造5只旧战舰代舰中的第4、5艘的同时在1935、1936年度开工建造代号为"F"级的战舰,一级真正的战列舰,它就是后来闻名遐尔的"俾斯麦"级。

在1934年德意志级装甲舰服役后德国开始对真正的新式战列舰进行设计论证,同年克掳伯公司开始了280mmSKC/34、380mmSKC/34、403mmSKC/34三种新型主力舰炮的设计工作。

到了1935年希特勒发表德国再武装宣言时,德国开始正式进行新战舰的建造,首先就是5只老式战舰替代舰中的第4、5艘,预定从1935年开始在1937年-1941年完工,于是从1935年3月开始了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建造工作,这离一战结束相隔16年半时间。

二战期间的军事装备

二战期间的军事装备

二战期间的军事装备二战(1939-1945)是世界历史上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其中军事装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这场战争中,各个参战国家大量投入研发和生产军事装备,以保卫自己的利益和争夺战争的胜利。

本文将就二战期间主要的军事装备进行介绍。

一、步兵装备步兵作为战场上的主力部队,其装备在二战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各个参战国家对步兵装备进行了迅速的改进和创新,以提高作战效能。

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的MP40冲锋枪和苏联的PPSh-41冲锋枪。

这两款冲锋枪都采用了大容量的弹匣,能够快速连发,为士兵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

此外,德国还开发了带有可拆卸镜筒的Kar98k狙击步枪,提高了步兵的射击精度。

二、坦克装备坦克是二战中最具威力和战略价值的军事装备之一。

各个国家在二战期间都大力发展和运用坦克。

德国的虎式坦克以其强大的火力和装甲成为当之无愧的霸主。

它配备了强大的88毫米口径炮,并具有优秀的装甲防护能力。

此外,苏联的T-34坦克以其创新的斜面装甲设计和出色的机动性,成为盟军的头痛之一。

美军则在战争后期推出了M4谢尔曼坦克,其装备的75毫米口径炮和可靠的机械性能成为盟军战胜德国坦克的利器。

三、航空器材空军在二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航空器材的发展也日趋成熟。

德国的Ju 87斯图卡鲁曼式俯冲轰炸机以其特有的俯冲轰炸战术闻名,对于轰炸行动和地面支援提供了重要帮助。

英国则着名的超音速战斗机喷气式发动机和后掠式机翼设计,其代表作为斯彻尔喷气战斗机。

美国的B-17轰炸机和P-51战斗机也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此外,日本的零式战斗机以其机动性和长航程成为太平洋地区争夺制空权的重要装备。

四、海军舰艇在二战中,海军舰艇发挥着制海权和海上补给的重要作用。

德国的Bismarck战列舰以其强大的火炮和装甲成为海战中的恐怖存在。

美国的艾奥瓦级战列舰以其巨大的规模和强大的远程火力能力成为太平洋战场上的霸主。

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则以其巨大的排水量和无与伦比的火炮数量令各国震惊。

二战部分国家舰用装甲质量比较

二战部分国家舰用装甲质量比较

二战部分国家舰用装甲质量比较》材料1、大和级的装甲制造:大和级战列舰的侧舷主装甲带为铆接的最厚达410mm 的VH(VickersHarden)装甲,该装甲是没有经过渗碳处理而具有相当硬度和脆性的热处理型装甲,成为日本造船工业能力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明。

战列舰需要大量优质特种钢板,特别是装甲钢,此前,日本的装甲钢无论在材质还是加工工艺上均不如西方,因此,在大和舰的建造过程中,如何开发新型装甲钢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日本海军旧有的战列舰舷侧装甲钢主要采用渗碳表面硬化的镍铬合金钢,即所谓VC钢(维氏渗碳钢)。

这种钢材有两个缺点,一是表面硬化工艺使钢材失去韧性而变脆,容易被对方穿甲弹击碎;另一方面,进行渗碳处理需要花费4~5个昼夜的时间,再加上煅烧时间,制造一块装甲钢需要一个月——对需要 2 万吨舷侧装甲钢的 2 条在建新舰来说,如此速度不能接受。

考虑到上述情况,日本开发出另一套加工技术,即不再对材料表面进行渗碳处理,而是直接运用锻烧以及热处理方法对钢材进行硬化,生产出一种被称为VH钢(维氏硬化钢)的新装甲钢。

这种钢材在增强硬度的前提下,依然保持相当的韧性,根据实验测算,VH钢与VC钢相比,抗冲击值有很大提高,其侠性能则基本一致。

此外,制造一块VH钢的时间只需要10天,是VC钢的1/3。

由于具有上述两大优点,新钢材被 1 号舰用来作舷侧及主炮炮塔正面装甲用材。

为了能够保质保量的制造出合适的钢材以供新舰建造之用,日本还耗费巨资从德国购进了 1 5000吨水压机以及3台70吨酸性平炉,从而保障了制造包括650毫米厚VH钢板在内的大型锻压件。

材料2、William H., Jr. Garzke, Robert O., Jr. Duli的二战盟国战舰《USN》〉一书记载:英国乔治V 级的表面硬化装甲抗弹能力(不单纯是指强度)比美国的 A 级钢板高25%。

材料3、英国KGV级战列舰的装甲英国KGV级战列舰头两艘的主要装甲引进自捷克。

二战海军舰艇发展及作战

二战海军舰艇发展及作战

德国海军舰艇发展及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限制德国海军重新崛起。

在1919年6月28日签署的《凡尔塞和》》中,规定德国不准建造和拥有战列舰,只允许装备1万吨级以下巡洋舰6艘,6000吨级以下巡洋舰6艘,900吨级以下驱逐舰12艘,禁止装备作战飞机,潜艇和航母。

且条约还规定了替代舰必须在旧舰下水20年后才能建造,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50毫米等苛刻的条件。

这些条款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德国海军只能是一直地区性的海上力量。

一战后,由于大量军舰被销毁和自沉,使得当时德国海军无一艘可以作战的军舰。

心有不甘的德国人想尽办法突破条约限制,企图重振德国海上雄风。

1920年,英国允许德国建造一艘不超过6000吨的巡洋舰。

于是德国把握机会,于1921年12月8日动工建造“埃姆登”号巡洋舰,1925年10月25日服役。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的一些旧舰下水时间超过了20年,按照条约规定可以建造替代舰。

为此德国先建造3艘6000吨级的巡洋舰。

1926年4月14日,“柯尼斯堡”级巡洋舰动工建造,首舰“柯尼斯堡”号于1929年4月17日服役;二号艘“卡尔斯鲁厄”号于1926年7月24日动工,1929年11月6 日服役;三号舰“科隆”号于1926年8月7日动工,1930年1月15日服役。

1928年4月4日,德国又开工建造了“莱比锡”号巡洋舰,改建属于“柯尼斯堡”级改型。

于1931年10月8日服役。

1926年,一种防护能力及火力较强的战列巡洋舰方案出台,该舰舰型采用高干舷平甲板,装甲可以抵御英国重巡203毫米主炮的攻击;内部广泛采用隔舱划设计,最大限度的减少战斗损伤。

最后该方案得到通过,被称为“德意志”级战列巡洋舰。

让德国人脸上挂不住的是,该型战列巡洋舰第一次参加战都就碰了一鼻子会。

1936年,“德意志”号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同年9月在为西班牙判军的运输船队护航时被西班牙政府军的“贾米一世”号战列舰的305毫米主炮击中一发炮弹,数名水兵阵亡。

二战日本重巡洋舰

二战日本重巡洋舰

二战日本重巡洋舰——古鹰级(Furutaka)重巡洋舰古鹰级共2艘,分别是古鹰号和加古号【古鹰号 Furutaka】古鹰号和加古号是日本海军中最早装备二十厘米炮以上的主炮的重巡洋舰,在当时,七千九百吨的排量,二十厘米单装炮前后各三基,还有六十一厘米鱼雷发射管共十二门的重装备,可以说是世界第一了. 本舰的炮塔配置十分有趣,和日本海军后来的其它重巡洋舰一样,极具日本军舰的特色,前后各三门二十公分单装炮,采用了奇特的配置方法,大约是如此:第一炮塔和第三炮塔位于同一个水平位置,第二炮塔高起来,而第三炮塔则是炮口向后,构成了十分雄壮的外观.昭和十二年(1937)四月开始,本舰也进入了现代化改装,首先是撤除了二十厘米单装炮,改用二十厘米连装炮塔,以前两基后一基的方式配置,然后,将鱼雷发射管减少了四门,以强化对空兵装和弹射器,并增加了搭载的水上侦察机的数目.在太平洋战争开始时属于日本海军名参谋,井上成美司令官率领的南洋部队第四舰队第六战队(古鹰号,加古号,青叶号,衣笠号),参加了关岛攻略战和第二次的威克岛攻略战.昭和十七年(1942)一月后,随舰队转战所罗门群岛,支持各地的攻略作战,在参加了五月的珊瑚海海战后,于六月被编为中途岛作战的支持部队,但却未能上阵.在中途岛败北后,舰队进行重编,而古鹰号被编到新设置的第八舰队中,司令官为三川军一中将.同年八月七日,美军奇袭登陆瓜达卡纳尔岛时出动,翌日发生了史称第一次所罗门海战的战斗,古鹰号和僚舰加古号,青叶号,衣笠号等大展身手,共记击沉美军重巡洋舰三只,澳军重巡巡洋舰一只,并击破美军重巡洋舰一只,得到了辉煌的战果.二个月后的昭和十七年(1942)十月十二日,日军派出舰队炮轰在美军占领之下的瓜达卡纳尔岛机场,然后发生了和美军舰队之间的沙弗岛夜战,在这次的战斗中,古鹰号遭受到拥有雷达的美军舰队的集中炮击,舰上发生大了火灾,于午前零时四十分沉没.建造所长崎三菱造船所起工大正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竣工大正十五年三月三十一日排水量 7950吨全长 185.17m全幅 15.77m速力 34.5节航续力 14节/时7000浬二战网兵装 20cm主炮六门8cm高角炮四门61cm鱼雷发射管十二门水侦一架,滑走台一基近代化改装昭和十四年一月三十日改装完了排水量 8700吨全长 185.17m二战网全幅 16.93m航续力 14节/时7000浬二战网速力 33节兵装 20cm主炮六门12.7cm高角炮四门25mm机枪八挺13mm机枪四挺次发装填装置附61cm鱼雷发射管八门水侦两机射出机一基丧失:昭和17年(1942)10月12日舰名由来:因为是重巡洋舰,所以依山名来命名.其由来是位于江田岛海兵学校旁的古鹰山太平洋战争中的舰长:荒木传 (海兵45期) 昭和16.11.28早期型的古鹰,此时装备的是单管炮【加古号 Kako】重巡洋舰加古号在最初计划时是一艘轻巡洋舰,由其名称即可看出,加古取名于加古川,但是日本海军的重巡洋舰应该是以山名来命名的,至于河川名则是二等巡洋舰的命名法.加古号在开始建造之前的大正十一年(1922)十月九日紧急改成为一等巡洋舰.其原因就是当时正在进行的华盛顿军缩会议.本舰和姊妹舰古鹰号的设计者就是鼎鼎大名的海军造船中将平贺让中将.拥有二十厘米主炮六门,还有取代以往五十三厘米口径的六十一厘米口径鱼雷发射管十二门,是日本空前的重武装巡洋舰,在本级舰的带领之下,以后日本海军的重巡洋舰都往世界一流的水准发展.本舰在舰体上有突破性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到以往的巡洋舰如天龙型,长良型,或是战舰金刚型,伊势型,长门型等,他们的舰首甲板都是平平的,而加古号,古鹰号的前部甲板是第一次采用波型甲板,所谓波型甲板就是从舰首看起来是高高的翘起来的,此种翘起的甲板拥有良好的耐波性,而在本级舰之后的一万吨级巡洋舰如妙高型,高雄型,或是新锐的战舰大和,武藏都有着相同的特征.本舰的改装工事进行的比姊妹舰古鹰号还要早,将六门二十厘米单装炮换装成了三座连装炮塔,此外,裁去了四门鱼雷发射管,加强了防空兵装,并增大了水上侦察机的空间.在太平洋战争开战时,和僚舰古鹰号,及后出的青叶号,衣笠号共同编成第六战队,参加了关岛攻略,威克岛攻略,珊瑚海海战,及出动支持中途岛海战等重要的行动.昭和十七年(1942)八月八日,因为美军奇袭登陆瓜达卡纳尔岛,所以第六战队在三川军一中将的领导下,出动攻击美军舰队.因为当时美军握有当海域的制空权,所以三川中将就决定来一次夜袭,结果大获全胜,击沉美澳联军的四艘重巡洋舰,并中破一只重巡洋舰,史称第一次所罗门海战.但是因为害怕美军机动部队的攻击,所以未能对脆弱的登陆船团加以攻击,这正是航空至上的时代中,重巡洋舰队的无奈.昭和十七年(1942)八月十日,正是第一次所罗门海战后第二日,加古号在回归基地的途中,于午前七时十五分在新爱尔兰岛北方遭到美军潜舰S-44的雷击而沉没,是接着再中途岛海战沉没的三隈号之后,第二艘被击沉的日本重巡洋舰.建造所神户川崎造船所起工大正十一年十二月五日竣工大正十五年七月三十日排水量 7950吨全长 185.17m全幅 15.77m速力 34.5节航续力 14节/时7000浬兵装 20cm主炮六门8cm高角炮四门61cm鱼雷发射管十二门水侦一架,滑走台一基近代化改装昭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改装完了更改的要目排水量 8700吨全长 185.17m全幅 16.93m航续力 14节/时7000浬速力 32.95节兵装 20cm主炮六门12.7cm高角炮四门25mm机枪八挺13mm机枪四挺二战网 次发装填装置附61cm鱼雷发射管八门水侦两机射出机一基丧失:昭和17年(1942)8月10日二战网舰名由来:一般来讲,重巡洋舰应以山名来命名,但本舰原本规划为轻巡洋舰,所以是由河川名来命名,由来是位于播磨平原上的加古川太平洋战争中的舰长:高桥雄治 (海兵44期) 昭和16.9.15单装炮时代的加古--青叶级重巡洋舰Aoba Class青叶级共建2艘,分别是青叶号和衣笠号【青叶号 Aoba】本舰以及及其姊妹舰衣笠号是重巡洋舰古鹰型的改良型,而且也是日本军舰中最早装上弹射器的一批,本级舰和古鹰型的最大差别是,在建造之初即是装用二十厘米连装炮塔三基六门, 而新型的连装炮塔也采用了新型的炮弹装填方式,其方式是弹丸由弹药库经由一支纵的圆筒上升至炮塔内,即是所谓的向上式扬弹装置,而且,导入了自动化的装填机,使得青叶号和衣笠号在炮弹装填时间上大为缩短.本舰在外观上和古鹰型也有稍稍的不同,青叶型的舰桥更加的大;弹射器置于后樯和第三炮塔之间,而古鹰型则是布置在后樯和烟囱之间,也可以说是两型舰的后樯位置不同.于昭和十二年开始的近代化改装的重点在于船体强度的强化,和船体的复原性.将中甲板的鱼雷发射器删除,减少了四门发射管.所谓的复原性指的并不是船舰被破坏之后的修复性,而是船重心的高低,会影响到军舰在海上航行的稳定度,由于种种的军缩条约的限制,不能建造太多军舰,所以就强化所建造的军舰的武装,来扳回在数量上的劣势,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日本军舰都是满载着过量的武装,但是超载的武装将导致重心偏高,使得军舰的复原性低下,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悲惨的友鹤事件,友鹤号是一艘不满六百吨的水雷艇,但却被施以和二等驱逐舰相当的武装,结果在昭和十年三月十二日的恶劣天气中翻覆沉没.自此以后,日本海军开始检讨有关新造舰的复原性问题.太平洋战争开战时,本舰是第六战队的旗舰,率领着僚舰古鹰号,加古号,衣笠号参加了威克岛攻略战,珊瑚海攻略战等行动.昭和十七年七月七日,第六战队归于由三川军一中将麾下的第八舰队,在第一次所罗门海战中大显神威,和僚舰一起并肩作战,获得击沉美澳联军重巡洋舰四只,击破一只的辉煌战果.但是在昭和十七年十月的沙弗岛夜战中受到美军重巡洋舰的雷达射击,舰桥遭受破坏,第六战队司令官五藤存知少将当场战死.之后,本舰于昭和十八年四月三日在新爱尔兰停泊中遭到敌机的攻击,机关室正上方的上甲板遭到直击弹的攻击,发生了大火灾,但是凭借着其强韧的生命力,参加了十九年十月的捷一号海战,在马尼拉湾口遭受雷击,造成航行不能的惨况,被曳航至本土修复.在昭和二十年七月的空袭中,青叶号的船尾被炸段,大破着底,结果只能这样迎接终战,于战后解体.建造所长崎三菱造船所起工大正十三年一月二十三日竣工昭和二年九月二十日排水量 7100吨二战网全长 185.17m全幅 15.83m速力 34.5节航续力 14节/时7000浬兵装 20cm主炮六门二战网12cm高角炮四门61cm鱼雷发射管十二门水侦一架,射出机一基近代化改装昭和十五年十月三十日改装完了排水量 9000吨全长 185.17m全幅 17.56m二战网航续力 14节/时8223浬速力 33.43节二战网兵装 20cm主炮六门12cm高角炮四门25mm机枪八挺13mm机枪四挺次发装填装置附61cm鱼雷发射管八门水侦两机射出机一基丧失:昭和20年(1945)7月28日舰名由来:因为是重巡洋舰,所以依山名来命名,由来是位于军港舞鹤市北东的青叶山太平洋战争中的舰长:久宗米次郎 (海兵41期) 昭和16.7.26荒木传 (海兵45期) 昭和17.11.10田原吉兴 (海兵43期) 昭和17.12.31山森龟之助 (海兵45期) 昭和18.2.24山澄忠三郎 (海兵48期) 昭和19.6.4二战网村山清六 (海兵42期) 昭和20.1.1【衣笠号 Kinugasa】本舰和青叶号同属重巡洋舰古鹰型的改良型,对于日本海军来说是第一批装备二十厘米连装炮塔的巡洋舰.本来,衣笠号和姊妹舰青叶号是设计为轻巡洋舰,但是,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搭载二十厘米以上的军舰应该列属重巡洋舰,所以,这两艘船就变更等级,转而成为重巡洋舰.我们可以看到青叶号还是以河川名来命名,但是到了衣笠号又改为依山名来命名了.在太平洋战争勃发的时候,衣笠号属于第四舰队第六战队(古鹰号,加古号,青叶号,衣笠号)连续参加了关岛攻略作战,第二次威克岛攻略作战,珊瑚海海战,支持中途岛海战,真是马不停蹄的奔命.后来,在昭和十七年(1942年)七月转隶于三川军一中将麾下的第八舰队,和第八舰队旗舰鸟海号及第六战队的僚舰古鹰号,加古号,青叶号并肩作战,获得了击沉美军重巡洋舰三只,中创一只,击沉澳军重巡洋舰一只的辉煌战果。

二战十大战列舰

二战十大战列舰
此它的名字成为了”现代化战列舰“的统称,无畏级战 列舰的问世,开创了海军学术史上巨舰大炮的新时代[2]
中文名: 金刚级战列巡洋舰 外文名: Kongo class Battlecruiser 类 别: 战列巡洋舰 解 释: 旧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战列巡洋舰 建造国 : 日本
1941年12月7日偷袭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太平 洋战争由此爆发。
中文名: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
外文名:Scharnhorst 排水量:31132(标准) 37244(满载) 武 器:3*三联装280毫米炮 12*150毫米炮
输掉第一次大战的德国海军,再也无法和英国海军正面抗衡了,
于是走起了海盗式破袭战略。
2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成为了战果最丰硕的执行者。 尽管被称为战列巡洋舰,但其32节的高航速与英式战巡相当, 装甲厚度则强于英式战巡。
达到传统正规战列舰水平,这大大提高了其独自作战生存能力。
火力方面尽管主炮口径较小(280mm) 却有着很长的身管(54.5倍口径)。 这不仅加强了穿甲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射击精度。
这一点在1940年遭遇英军光荣号航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舰遭遇戒备松懈的光荣号航母时,
沙恩霍斯特精准的炮火第三轮齐射便命中了光荣号的甲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级舰被广泛使用, 战争前期该级舰长期在地中海海域作战。 尤其是厌战号战列舰多次受创伤而最终安然无恙, 成为二战中英国皇家海军的传奇战舰。 1940年4月,厌战号调回英国参加挪威战役。 1940年7月在地中海卡拉布里亚海战中, 厌战号命中26400码外的意大利战列舰, 这是经确认的战列舰炮击命中敌舰最远距离的纪录。 战争结束之后,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于1947年-1948年相继退役解体。

世界十大著名战舰排行榜

世界十大著名战舰排行榜

世界十大著名战舰排行榜世界十大著名战舰排行榜,你知道吗?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世界十大著名战舰排行榜?世界十大著名战舰排行榜1.中国战舰——宝船成名原因:木质帆船史上的巅峰![最大的宝船吨位可达24461吨!]关于宝船的船型,如考虑到南海与北印度洋波涛汹涌和气候恶劣等条件,郑和宝船当是擅长于远洋航行的尖底船型。

这种海船“其底尖,其上阔。

”可见,郑和下西洋以选用此类船只为宜。

另外,根据史料《南船纪》(明·南京工部营缮司主事沈棨著)、《三保太监下西洋记》(明·罗懋登著)记载以及泉州等地出土的船体实物来看,中国古代海军舰船的长宽比在2.5~2.8之间,多属于宽短型。

2.德国战舰——H44工程成名原因:如果建成了,她就是人类史上最强的战舰安装800毫米主炮的“兴登堡”级包括H42、H43、H44三艘(其实后两艘连设计都没有开始)。

被希特勒的要求吓得几乎昏过去的德国海军建造局的战列舰专家们,在海军将领们的帮助下,几次三番向希特勒进言,但根本无法使希特勒放弃这个不现实的想法。

经过一系列评估,最终海军专家们认为现有的舰体安装800毫米主炮(也是双联装4座炮塔)是不可行的,必须建造新的舰体(即10万吨的那种)。

于是四艘没完工的“兴登堡”级被拆了个精光。

到盟军接收船厂时,除了巨大的、空荡荡的船坞还在外,“兴登堡”级的半点残渣都没有剩下。

并列2.大日本帝国海军——大和号,武藏号成名原因:人类史上唯一建成服役的超级战列舰[除了瓦萨号本人认为它们是最2的战舰]大和号(Yamato, やまと)战列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历史上最大的超级战列舰之一。

[1]1937年11月4日在吴港造船厂开工,1941年12月完工。

大和号建成时,标准排水量65,000吨,试航排水量69,100吨,满载排水量72,808吨注1。

舰体全长263米,水线长256米,垂线长244米,舰宽38.9米,水线宽36.9米,型深18.915米,平均吃水(试航)10.4米,满载平均吃水10.86米,主炮口径460毫米,有效射程在40公里以上。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中日两国1937年之国力比较表类别 \ 国别中国日本比率国土总面积1142 万平方公里(外蒙古还未独立) 37 万平方公里(外蒙古还未独立) 31 : 1人口总数 4.6 亿 0.9 亿 5 : 1工业总量 13.6 亿美元 (占GDP 10%) 60 亿美元 (占GDP 80%) 1 : 4钢铁总产量 4 万吨 380 万吨 1 : 145煤年产量 2800 万吨 (其中外资企业占55%) 5070 万吨 1 : 2石油年产量 1.31 万吨 169 万吨 1 : 129铜年产量 0.07 万吨 8.7 万吨 1: 121飞机年产量基本无生产能力 1580 架 /大口径火炮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744 门 /坦克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330 辆 /汽车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9500 辆 (设备能力为年产30000辆) /年造船业能力不详 47.32 万吨 /年造舰能力仅能生产少量小型舰艇 5.3 万吨乱曰: 中国自清末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给日本后,国势大衰。

民国建立之后又是军阀混战,发展缓慢。

至抗战军兴以前,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弱国。

而日本自从在甲午战争中大胜中国,得到了清廷巨额赔款以后,国势大增。

至1937年,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国。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国力根本就不是在一个数量级上。

诺大的中国在当时与撮尔倭国的差距之大,今天想来,也令人汗颜。

类别\国别中国日本比率军事工业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尚不能生产。

飞机和舰艇虽已生产出少量产品,但主要部件仍需进口。

无批量生产能力,按战时标准,实际上等于不能生产。

仅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

工业门类齐全,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飞机,舰艇均可生产研发,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等的年生产能力,完全满足进行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差距太大陆军步兵182个师又是6个旅,骑兵9个师又6个旅,炮兵4个旅又二十个独立团极其他少量特种部队(其中40个师是以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黄埔军校生为军官而组建的部队,训练与装备较其它部队为好)。

航母防护二战英美两国航空母舰综述

航母防护二战英美两国航空母舰综述

航母防护二战英美两国航空母舰综述原文登于navyweapon,作者Stuart Slade and Richard Worth题目是Were Armored Flight Decks on British Carriers Worthwhile?第一章标题是Armor Protection on American and British Carrierstuart Slade and Richard Worth英美两国的航空母舰的装甲防护关于航空母舰采用装甲甲板的问题,是一个复杂并且不好回答的问题。

问题的核心在于航母的设计者们如何布置装甲,而不是这些装甲是不是有用(大部分的美英设计对比也只是粗略的对比了一下装甲的重量而已)。

美国的军舰设计者们把整个飞行甲板,机库甲板和舰岛(舰桥等)作为上层建筑来看待(US designers treated the entire flight deck, h angar deck and island assemblies as superstructure)。

机库甲板即为强力甲板(strength deck),装甲即布置在此处。

此种布置的额外好处是沉重的装甲重心较低,舰体稳定性较好,同时上层无防护甲板区域容易损管维护,而较轻的重量也允许更长的飞行甲板以便飞机起降。

而无房户的结构也有助于吸收炸弹爆炸的威力,有很大希望将损害控制于装甲甲板之上的区域。

虽然有种种好处,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机库甲板以上是基本没有任何防护的。

英国军舰设计师们在光辉级和冤仇级(Illustrious and Implacable classes)航空母舰的设计上采用了装甲飞行甲板,也就是说,飞行甲板即强力甲板。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如果在装甲不被击穿的前提下,炸弹对整艘航母的伤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缺点也是显而易见,升降机的设计区域受到限制(考虑到在装甲上开口),过高的装甲带造成舰体重心上移带来稳定性不足,以及最遭人诟病的问题,相比美日航母设计,英舰机库容量过小。

二战时期——五大国最强战列舰一览

二战时期——五大国最强战列舰一览

二战时期——五大国最强战列舰一览1.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该型战列舰于1938年研制,一共建成四艘,分别是“衣阿华号”,“密苏里号”,“威斯康星号”和“新泽西号”。

“威斯康星号”战列舰首舰“衣阿华号”是在1943年服役,而在一年之内其他三艘同级战列舰也先后服役,并参与了后期的太平洋战役,不过因航空母舰的大展神威,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都并无辉煌战绩。

影视剧中的“密苏里号”而因参加受降仪式,“密苏里号”被人们广为所知,不过该型战列舰都相继服役到了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最终在1992年3月31日“密苏里号”退役,为人类战列舰时代的画上了句号。

日本投降仪式时的“密苏里号”2.日本大和级战列舰大和级战列舰是人类历史上建造过的最大一级战列舰,它于1937年开工,共建成两艘该型战列舰,其中首舰“大和号”于1941年服役,最终在1945年4月7日执行自杀任务时,被美军舰载机击沉在了日本九州岛海域。

影视剧中的“大和号”“武藏号”则于1942年服役,最终在1944年10月24日的莱特湾海战中被美军飞机击沉在了菲律宾锡布延海域,而这两艘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几乎毫无战绩,就这样被航空母舰的时代碾压了,当然也有日军高层总是“舍不得”的原因。

“武藏号”战列舰3.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该型战列舰由纳粹德国在1936年开始建造,共建成两艘——“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俾斯麦号”于1940年服役,它第一次参加作战是在1941年5月18日代号为“莱茵河演习”的行动中(也是最后一次),此战它因击沉英国“胡德号”战巡舰而名扬四方,但在数天后它被英国的大批战舰围攻,最终在5月27日沉没。

游戏动画中的“俾斯麦号”而“提尔皮茨号”于1941年服役,此后它参加了多次战斗,不过却没有像它姊妹舰那样的战果,最终在1944年11月12日,“提尔皮茨号”被英军击沉在了挪威林根峡湾附近。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4.英国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该型战列舰于1936年开始建造,共建成五艘,首舰“乔治五世号”在1941年服役,参与了围攻“俾斯麦号”的战斗,之后并无重大战果,在战争末期的1945年调到了日本附近,最后参加了东京湾的受降仪式。

二战美日军事实力对比

二战美日军事实力对比

太平洋战争前美日两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1941年太平洋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90亿美元,美国是2000多亿美元。

日本年产钢 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美国产钢3300多万吨,工业潜力再开展前却没有激活.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生产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者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有近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美国的综合国力仍远高于日本。

这里简单的举例一组数据:1、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2、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3、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4、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上最高的。

日本已经基本无潜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以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那么进入消耗战后,日本必败无疑。

军工生产: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

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

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

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

‘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

二战苏德坦克大比拼

二战苏德坦克大比拼

虎 式 坦 克 发 动 机
德军普遍使用的汽油发动机
虎式黑豹的宽履带设计
目录
观瞄系统
观瞄系统在二战时期主要是靠炮长瞄准镜性能的好 坏比较。德国优秀的光学工业使得自己在整个战争期间 一直在观瞄系统方面占据决定性的优势。德国坦克的炮 长镜设计的非常先进和有效,除了三角形的准心外,其 准心外延是可以做为提前射击参照的坐标,而且最厉害 的是其还有放大目标的功能,就像望远镜一样可以调整 焦距和视角,这样就使得德国坦克具备了很精确有效的 远程射击能力。而苏联坦克的炮长镜只不过是简单的分 划线指示,没有放大功能,除非炮长视力很好,而且很 有战场经验(可以比较精确的判断目标距离),否则是 很难进行比较精确的远程射击的。这也是德国在东西两 线都制造过一些3~4千米距离上击毁盟军动机是坦克的心脏,行驶系统是坦克的双脚。苏联在发动机 方面一直占有一定的优势。因为无论是战争初期的T34-76坦克和KV 重型坦克到战争后期的T34-85坦克和IS-2重型坦克都使用B-2柴油 发动机和它的改良型号。结果使得苏联坦克的发动机在正个战争中性 能一直比较稳定。德国在战争初期大量使用汽油发动机做为坦克心脏, 结果在战斗因为汽油的易燃易爆特性,常常因为中弹而起火报废坦克! 以至在“黑豹”坦克投入战场初期的战役中,不少坦克因为发动机自 燃而报废。尽管后期德国也采用了柴油发动机做为坦克动力,可是其 可靠性一直不如苏联的B-2系列柴油发动机。在行驶系统上,苏联的 T-34坦克单排负重轮宽履带设计,越野性能非常好!在雪地和泥泞 的地方依然可以快速行动。不过乘坐的舒适性不是太好!德国在战争 初期的3号和4号坦克采用比较窄的履带设计,结果在苏联比较差的道 路和自然环境下,其越野行驶的性能很差。后期的德国“虎”式和 “黑豹”坦克采用了双排交错的负重轮和宽履带设计,无论是越野性 能还是乘坐的舒适性都比苏联双排交错的负重轮红军的坦克要好!可 是因为结构复杂给战场维修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麻烦。而且因为苏联 严寒的天气,还出现过晚上德国坦克的双排交错的负重轮被冻住,导 致无法行驶的情况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部分国家舰用装甲质量比较》
材料1、大和级的装甲制造:
大和级战列舰的侧舷主装甲带为铆接的最厚达410mm的VH(Vickers Harden)装甲,该装甲是没有经过渗碳处理而具有相当硬度和脆性的热处理型装甲,成为日本造船工业能力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明。

战列舰需要大量优质特种钢板,特别是装甲钢,此前,日本的装甲钢无论在材质还是加工工艺上均不如西方,因此,在大和舰的建造过程中,如何开发新型装甲钢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日本海军旧有的战列舰舷侧装甲钢主要采用渗碳表面硬化的镍铬合金钢,即所谓VC 钢(维氏渗碳钢)。

这种钢材有两个缺点,一是表面硬化工艺使钢材失去韧性而变脆,容易被对方穿甲弹击碎;另一方面,进行渗碳处理需要花费4~5个昼夜的时间,再加上煅烧时间,制造一块装甲钢需要一个月——对需要2万吨舷侧装甲钢的2条在建新舰来说,如此速度不能接受。

考虑到上述情况,日本开发出另一套加工技术,即不再对材料表面进行渗碳处理,而是直接运用锻烧以及热处理方法对钢材进行硬化,生产出一种被称为VH钢(维氏硬化钢)的新装甲钢。

这种钢材在增强硬度的前提下,依然保持相当的韧性,根据实验测算,VH钢与VC 钢相比,抗冲击值有很大提高,其侠性能则基本一致。

此外,制造一块VH钢的时间只需要10天,是VC钢的1/3。

由于具有上述两大优点,新钢材被1号舰用来作舷侧及主炮炮塔正面装甲用材。

为了能够保质保量的制造出合适的钢材以供新舰建造之用,日本还耗费巨资从德国购进了15000吨水压机以及3台70吨酸性平炉,从而保障了制造包括650毫米厚VH钢板在内的大型锻压件。

材料2、William H., Jr. Garzke, Robert O., Jr. Dulin 的二战盟国战舰《USNI》一书记载:
英国乔治V级的表面硬化装甲抗弹能力(不单纯是指强度)比美国的A级钢板高25%。

材料3、英国KGV级战列舰的装甲来源:
英国KGV级战列舰头两艘的主要装甲引进自捷克。

捷克二战时期属于大德意志帝国,而克奴伯和莱茵金属公司,代表着大德意志帝国装甲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

材料4、美英德三国联合海底科考队考察结果:
俾斯麦的320mm主侧装甲抵挡住了绝大部分理论上拥有450-550mm匀质装甲穿深力的英国战列舰炮弹。

材料5、美国战后的测评结果:
舰用装甲钢材中,最好的表面硬化装甲是英国人1930年以后的CA装甲,克虏伯的KC/na 以微弱劣势位居第二(1930CA装甲最厚111mm,克虏伯KC/na装甲最厚350mm,所以我认为最好的主力舰装甲应该还是克虏伯的)。

二战最好的军舰结构用钢是德国用于建造俾斯麦等舰舰体和U型潜艇耐压舱壳的ST52特种钢,战后被全世界造船界广泛采购,至今仍是德国和奥地利的重要出口钢材。

材料6、美国战后的测评结果:
战后,美国根据弗吉尼亚海军测试中心对缴获的大和级3号舰“信浓”的余下VH钢板进行测试,宣称日本战列舰的装甲钢抗弹性能只相当于美国产品的83.9%。

但客观分析,作为日本海军“04造舰计划”组成部分的“信浓”号,由于在建造期间战争形势开始恶化,原材料缺乏,对装甲钢进行表面热处理的熟练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很多有经验的技工被征兵),导致其建造质量极为低劣,以至命中4枚鱼雷便告沉没。

以这样的装甲钢与战前不惜工本、充分保证原材料供应和工艺质量造出来的“大和”号装甲相比,显然是不妥的。

后来,美国人测试过另外一块183毫米厚VH钢,结论是品质与美国装甲钢同样优良。

结论:
1、美日舰用装甲性能基本在统一水平(根据美国战后测评)
2、英国舰用装甲优于美国(根据《USNI》一书记载)
3、日本舰用装甲性能不会超过德国,正常情况下应该低于德国(根据日本装甲生产设备进口来源推断)
4、英德舰用装甲性能基本在同一水平,其中英国巡洋舰装甲略优于德国,德国主力舰装甲略优于英国,全世界最优秀的舰用装甲肯定来源于欧洲(根据美国战后测评、《USNI》一书记载、英国KGV战舰的装甲来源、美英德三国联合海底科考队报告)
6、最终结论,大致上,二战军舰装甲质量:德国=英国> 美国=日本
以上结论均根据材料直接推理得出,不做偏向于某一方的假设,意大利、法国和苏联因没有充分资料不做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