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之大同社会思想
大同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一
大同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一初一阶段是学生接触到大同知识的开端,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理论,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以下是对初一大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大同的概念及核心思想大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来源于《尚书·文王篇》:“克明德,温众恤,和宜家,下以事上。
”大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人们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公平。
二、大同思想的内涵1. 人伦和睦:大同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家庭和睦、亲朋友爱、邻里和谐等。
2. 社会公平:大同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反对剥削和不公平现象,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个领域推动公平正义。
3. 共同发展:大同思想主张人们共同发展,通过和谐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4. 和平共处:大同思想倡导国家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利共赢,构建和平的世界。
三、大同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1. 尊老爱幼:大同思想倡导尊敬老人和关心年幼的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维系家庭和睦。
2. 关爱他人:大同思想要求人们关心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帮助弱势群体,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3. 友善待人:大同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展现亲和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分享快乐:大同思想鼓励人们分享快乐与喜悦,通过与他人分享来加强人际关系和社会凝聚力。
四、大同思想的教育意义1. 培养公民意识:大同思想培养学生对社会公平、和谐等价值的认同,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培养合作精神:大同思想强调合作与共赢,鼓励学生学会团结合作,通过协作来达成共同目标。
3. 培养情感素质:大同思想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使其成为善于表达和体谅他人的人。
4. 培养公平心态:大同思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建立公正的判断和评价标准。
五、初一大同知识点的应用初一学生在学习大同知识点的同时,也要进行实践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初一大同知识点的应用案例:1. 编写一份关于学校和谐相处的守则,鼓励学生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形成和谐的学习环境。
大同文化--大同是什么呢?那就是真正的“人我平等,物我同观”。
大同文化--大同是什么呢?那就是真正的“人我平等,物我同观”。
中国的大同思想在道家也有反映。
道家主要是从练功角度来讲的,而不是从社会角度来讲的。
道家的大同“同”到哪儿去呢?要同到“道”上来。
练功要达到“道”的境界就大同了。
因为“道”是为公的。
我们以前讲课讲过这个问题,《金丹心法》讲,“何为道,天下之所公”,天下之所以公,就是“道”的缘故。
古人练功到这个“道”上去,就是公,就是大同。
《庄子》讲过“坐忘”,颜回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达于“道”才能非常通,无所滞碍。
能够同到“道”上去,就称为大同了。
“坐忘”的那种境界就是一个大同。
大同是什么呢?那就是真正的“人我平等,物我同观”。
在《吕氏春秋·有始览》里面讲“天下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
就是说,当你练功,把自己的心意放开,和大地合一,大地的信息你都能聚起来了,这样就成了一个大同的景象。
这是从练功境界描述的大同。
讲得更多的是道书里面的《化书》,这是五代谭峭,也就是被列为道家的祖师之一的谭真人写的一本书,里面也讲了大同。
其中一段是从道的作用、道的变化,即怎样生发万物,练功怎样返回到道去来讲大同的。
“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
”道是个虚的,虚化成神,神化成气,气化成形,一产生形体之后,万物之间就不通了,就会有障碍了,就闭塞了。
“道之用也”,练功中道之为用,“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
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
”上面是“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这里又返还到“虚”了。
一虚了之后就能明了,到这个时候,万物就可以通了。
古代的圣人能够了解“通”和“塞”是什么道理,什么缘故,也明了造化万物是怎么来的。
所以“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
这是用“忘”字去练功的过程,“虚实相通,是谓大同”。
虚和实通了,通达一如了,就称为大同。
怎样去通呢?“太虚一虚也,太神一神也,太空一空也,太形一形也。
儒家对大同社会的描述
儒家对大同社会的描述一、引言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想社会模式,它是儒家对于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和最终目标。
在大同社会中,人们彼此相爱、互相尊重、和谐共处,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本文将就儒家对大同社会的描述进行详细阐述。
二、大同社会的概念大同,在《礼记·礼运》中被解释为“天下兴平”,即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安定和平。
而在《论语》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则是指所有人都能够按照道德规范行事,实现公正、平等和谐共处。
因此,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大同社会可以理解为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贫富差距、没有剥削压迫、没有矛盾冲突的和谐共处的理想社会。
三、大同社会的特征1. 无差别平等在大同社会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无论贵贱贫富,都应该被视为人类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因此,在大同社会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
2. 和谐共处大同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都能够和谐共处。
人们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冲突和矛盾。
3. 公正平等在大同社会中,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公正和平等的待遇。
不论是权力还是财富,都应该被公平地分配。
因此,在大同社会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剥削和压迫。
4. 仁爱之心在大同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仁爱之心。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一种互助互爱的社会关系。
四、儒家对大同社会的描述1. 孔子对大同社会的描述孔子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意味着只有当各个层面上的基础都得到了满足,才能实现大同社会。
因此,在孔子看来,实现大同社会需要从道德教育入手,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
孔子还提出了“仁爱之心”的概念,认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灵品质的人才能够实现大同社会。
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应该对他人怀有同情和关爱之心。
2. 孟子对大同社会的描述孟子认为,“天下一家”,即所有人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请问关于大同思想的总结
请问关于大同思想的总结大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它主要强调的是人们要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并通过道德修养和修身养性的方式实现个人的内心平静与安宁。
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同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孔子与墨子是大同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提出的“仁政”理念强调的是君主应当以德行作为统治的基础,通过实施仁政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而墨子则主张以爱和博爱为原则,实现“兼爱”和“非攻”的社会理念,使人们和睦相处,消除暴力与战争的存在。
这些思想为后来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同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庄子提出了“寿考”和“大同”这两个概念,他认为通过放弃功名利禄和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人们可以达到内心的安宁和快乐,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平等。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视为中国古代理论研究与思想创造的重要里程碑。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大同思想又得到了新的传承与发展。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观念,他主张通过内心的悟性来追求真理和道德的实践,实现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他的思想影响了很多知识分子,并被广泛传播。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思潮,如一切平等思想、富国强兵思想等,都对大同思想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进程,大同思想也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强了对社会公正和民主法治的追求,提出了“人民至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逐渐接近实现。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些都体现了大同思想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总体而言,大同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种重要思潮,它主张人们要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以道德修养和修身养性的方式实现个人的内心平静与安宁。
“大同思想”与“小康社会”
“大同思想”与“小康社会”“大同”和“小康”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
《诗经·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在这里,小康具有“小休”“小安”的意思,意在劝诫当政者要使民休养生息。
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出现于西汉的《礼记·礼运》中,是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形态。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礼记》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典章制度书籍,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是儒家经典之一。
其中,《礼运》篇中借由孔子与弟子子游的对话,阐述了孔子的“大同”和“小康”思想。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混乱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割据,礼法崩坏,他对现实社会极其担忧,殷切盼望能恢复周礼,以稳固社会秩序。
《礼运》篇记载,一个冬日,孔子参加鲁国的重大祭祀活动“蜡祭”,祭祀结束后,他站在宗庙外的楼台上抬眼远望,有感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现实,描绘了他虽然没能见到,但却十分向往的两种理想社会——“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和“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
孔子认为在夏朝以前,存在着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对“大同”的描述,具体如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短短百余字,却蕴含着大同社会的丰富内涵。
第一,“天下为公”的贤人政治。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天下人共有,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世传于子孙,这是大同社会最根本的特征。
如尧授舜、舜授禹的王位禅让,正是“天下为公”的独特体现。
第二,“选贤与能”的人才选拔制度。
政治上实行广泛的民主,由社会成员共同选举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治理天下,而被选举出来的人则不遗余力地为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概论之大同社会思想
我在《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中简单的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大同思想下的中古古代理想社会。
现在我们先从大同思想的来源和概念来分析中国古代的大同。
说起大同思想我们就会想到儒家的大同思想。
儒家大同理想是在《礼记》的《礼运》篇中提出来的。
《礼运》篇大概产生于秦汉之际或汉初,这时,新兴地主阶级已经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帝国,正在雄心勃勃地为巩固封建政权,发展封建主义经济基础而斗争,于是,它的某些思想代表人物就设计出大同这种理想社会方案,为自己的事业描绘一个虚无缥缈的远景。
儒家大同的理想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为己”;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儿童由社会教养,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特权和世袭制,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员都由群众推选;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对外“讲信修睦”,邻国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国际阴谋。
同样我需要感叹一句,没有孔子就没有儒家,而儒家的大同思想,即天下大同思想也是孔子的理想。
我们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来自孔子),便是古代大同思想对现代的影响的一个方面。
中华民族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同舟共济就是一个具体生动的例子。
我对儒家略有了解是因为我们开始学《论语》时,了解了孔子的“仁”的思想,而“大同”与“仁”亦是殊途同归。
所以我通过对《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后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儒家的大同社会其实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理想社会。
让我想到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后期的共产主义制度与“大同”社会似乎有些相似了!话又说回来,虽然就当时而言,大同社会只能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下所构想的一种如世外桃源一样的理想主义社会,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化发展却是建立在以大同社会为目标的前提下的。
西汉以后的封建时代的大同思想西汉中叶以后至清代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发展一直停留在封建主义阶段,没有形成新的生产力和新的阶级,因而儒家大同类型的理想,未再出现新的模式,我已经在上面的段落中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其中有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通过学习后的一些观点。
浅谈大同社会
浅谈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那么什么是大同呢?它是人们思想中的一种理想的社会,也是社会阶段里最高的社会阶段。
咱们都知道社会阶段有最早的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到后来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咱们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
社会制度分别代表着这个社会以谁的利益为中心,比如奴隶社会的利益以奴隶主的利益为主,封建社会以王权利益为主,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家为主。
那么大同社会呢?他以谁为主呢?答案是它不以谁为主,又以任何人为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一种全民公有的社会形态,分为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
权力公有的措施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说权力公有。
其所以要明确权力公有,是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
只有取消权力的个人垄断,才能保证社会的其他方面不受垄断;只有坚持权力的公有,才能保证社会其他方面的公有。
选贤与能。
这个体制是包括中央与地方的。
天下既然是天下人的天下,地方更是地方人的地方。
地方事务由地方民众选举贤能之士负责管理。
讲信修睦。
信与睦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而“天下为公”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天下为公”,人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有每人的一份,衣食有着,地位平等,无胁迫的可能,无依附的必要,是大同世界人际关系总的概括。
社会保障。
大同社会里的社会保障是人得其所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且“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每个人不仅仅对自己的亲人付出爱,更对每个人都付出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大和社会与大同社会思想对社会建设的意义作文
大和社会与大同社会思想对社会建设的意义作文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和“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
儒家提倡的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
在中国旧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等仁人志士都曾受过“大同”思想的影响,树立了反对君主专制,建立众人之天下的理想。
然而,对于“大同”社会的理解,还存在误区。
如:《辞海》的释义不尊重历史,将“大同”和“天下为公”割裂开来,认为“天下为公”是比“大同”理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其依据是“天下为公”的夏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统治时期,国家政权父子相传,兄弟相及,并以礼义作为纲纪来维护社会制度和秩序。
其实,“大同”与“天下为公”是不可分割的。
虽然政权形式是父子相传,兄弟相及,但是“天下为公”的实质是一切为了大家的利益,没有特意考虑个人的利益。
故自“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问世以来,“大同世界”就成为炎黄子孙孜孜追求的美好境界,它犹如理想之光,指引着失望中的人们不懈努力追求真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大同”就是“大和”的意思。
“和”与“同”是完全不同的。
“同”是目的,“和”是基础。
虽然,“同”
在国难等非常时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和平时期,能够运用“和”达到“同”才是一种胸襟,才是一种理想,才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简单的说,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原则”就是对
“同”与“和”关系的极好注解。
所以,“大和”才能“大同”。
大同之世的基本特征
大同之世的基本特征
"大同之世"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社会构想。
其基本特征包括:
1. 和平与安宁:大同之世被认为是一个充满和平与安宁的时代,人们相互和睦,没有战争与冲突。
2. 民风淳朴:在大同之世中,人们生活简朴,相互关爱,社会风气纯朴善良。
3. 物质丰富:这个理想中的时代通常被描述为物质丰富、人民富裕,粮食丰收,资源丰富。
4. 公平正义:在大同之世中,社会公平正义,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
5. 道德高尚:人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水准,诚实守信,互相尊重。
6.环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的重要价值。
这些特征构成了大同之世这一理想社会的基本面貌,代表了人们对于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大同思想的总结
大同思想的总结大同思想是一种相信人类和谐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哲学思想。
大同思想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核心概念是“大同”,意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
大同思想认为人类本质上是善良而自由的,他们有能力自主发展并追求生活中的幸福。
然而,社会制度和个人利益冲突,导致人们相互竞争、矛盾和冲突。
大同思想认为,如果人们能够追求大同,即和谐共处的目标,社会将更加稳定和繁荣。
大同思想的核心观点是平等和公正。
它主张所有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无论他们的出身、性别、种族或阶级。
这种平等不仅适用于政治和法律领域,还适用于教育、就业和财富分配等方面。
大同思想主张消除贫富差距,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
与平等和公正相伴随的是互助与协作的观念。
大同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实现共同目标。
在大同的社会,人们不再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而是注重集体利益和整体发展。
大同思想的支持者相信,通过互助与协作,社会将更加和谐和进步。
大同思想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它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保护和尊重自然环境。
大同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相互合作和共生。
只有保护自然环境,才能保证可持续的发展和人类的长期幸福。
大同思想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社会不平等、环境破坏和社会冲突仍然存在。
大同思想呼吁我们重新思考我们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并努力实现大同的目标。
实现大同思想并不容易,它需要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努力。
个人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努力与他人合作,互相扶持。
社会应该制定政策和法律来促进平等、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系统也应该教导人们关于大同思想的重要性,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互助精神。
总之,大同思想是一种推崇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
它主张平等、公正、互助与协作,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实现大同思想需要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但这将带来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大同的愿景!。
大同世界究竟是说的三皇时代还是五帝时代兼论大同世界只能存在于黄帝之前
大同世界究竟是说的三皇时代还是五帝时代?——兼论大同世界只能存在于黄帝之前任俊华一、大同思想我们知道,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大同世界。
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根据《礼运》的这段描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
这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
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
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说权力公有。
其所以要明确权力公有,是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
只有取消权力的个人垄断,才能保证社会的其他方面不受垄断:只有坚持权力的公有,才能保证社会其他方面的公有。
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
《礼记正义》解释说:“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为公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即废朱、均而用舜、禹也。
”《正义》是以大同为五帝故事的,所以举出尧不以帝位传其子丹朱而传给舜,舜又不传其商均而传禹的事例以资证明。
《正义》虽然也承认“天下为公”首先是指最高统治的帝位,但从所举事例看,不全是《礼运》所说的大同,因为尧、舜虽然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但在思想上是把“天下”作为私有物来“禅让”的;而且又是在不得己的情况下让人的。
《史记·五帝本纪》写道:“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尧日: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从“大同社会”理想看传统
从中国人的“大同社会”理想看传统传统渗透在人类活动的每一领域,并且在代代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地自我丰富,对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产生着巨大影响。
今天,我将以中国人的传统理想社会——“大同社会”来谈谈我对传统的认识。
在先秦时期,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国家之间混战不休的局面,孔子提出了“大同社会”的概念和蓝图。
概括起来,孔子所说的大同社会有以下特点:1.生产资料公有化;2.由民主选举德才兼备的人治理天下;3.人与人的关系高度和谐,互相关爱;4.有较高的社会保障;5.社会分工明确;6.人人大公无私;7.人人都反对浪费。
“大同社会”理想的内涵,诸如天下为公等,在不断传承的基础上又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前进。
在清末,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满清政府的压迫,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这种处境再次唤起了知识分子对“大同社会”的记忆。
当然,这个时候的“大同社会”的实际内容已有了新的内涵。
资产阶级维新派,如康有为,在他看来,“大同社会”就是共和政治,他在《大同书》中表述了人类历史的三个阶段,即由"据乱"进为"升平"(小康),由"升平"进为"太平"(大同),他认为专制主义必将走向立宪政治,最后走向共和政治,实现人类真正的人权、平等、自由、博爱、独立。
因此,他主张维新,发动了戊戌变法。
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并给中国提出了一个自救方案——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
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如以孙中山为例,则着重发展了“大同社会”中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提出了“三民主义”,用以处理中国的社会根本改造和国际格局的重建等问题。
首先,在国内,孙中山提倡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等,提倡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提倡主权在民,由民主选举来确立国家领导人。
大同社会是人类新的高级文明社会
大同社会是人类新的高级文明社会大同社会是人类社会化发展的历史必然,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社会化发展,相互之间融洽、一体化,使人类社会走向互助、合理、繁荣的新阶段。
大同社会本于自然社会观的历史社会表达,自然社会观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统一关系的学说,曾有位西方学者认为现代我们的社会与现代物理学所包含的世界观并不一致,它没有反映出我们在自然界所观察到的协调的相互关系,按此认识则现代物理学与东方文化殊途同归,都要求一个依法自然系统性及系统关系的协调统一的社会,而要达到这种关系就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我们整个文明能否生存下去也就取决于我们能否进行这种变革,它最终取决于采纳东方态度的能力,有体验统一自然和协调生活的艺术。
今天综观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只有调整人与自然对立的文明,转换思维,开创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文明,这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文明之路。
大同就是关于人、自然、社会的和合,人类在这个地球世界已经无可辩驳的成为了主导,没有必要以征服对立的态度对待这一生存环境,在这一人类的生存环境中,以文明和谐的态度发展我们自身。
和谐化是人类社会高级阶段的必需,部落社会时人与自然融合、统一的,但更多的是人的生命本能意义,大同社会人类将以人的生命自觉实现人与自然的融洽,因此对于社会秩序的建立,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意义,它并非单一或一致的行为模式,这也是不可能的,必然会滋生矛盾、弊病,那么它应该是一种系统和谐的秩序,建立一个有秩序、有组织地进行创造、发展的社会,体现了大同社会的一个内涵。
大同社会是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只有礼制才能倡导和谐的社会关系并体现这一关系,所以礼制社会才是一个自觉文明和谐的社会。
礼制社会一般从伦理上讲的社会观,而伦理便是怎样的社会关系,至大同社会它是社会基础并且是一切社会关系文明进步之据,虽然礼运而大同,但作为历史观,大同社会的一般社会关系可称为公营制,但公营制与礼实无矛盾并且一致的,公营制具有礼制的意义。
“大同思想”与“小康社会”的传统发展理念
“大同思想”与“小康社会”的传统发展理念“大同思想”与“小康社会”的传统发展理念smallfish“大同思想”与“小康社会”的传统发展理念大同思想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种发展思想。
大同思想丰富多彩,渊源深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持久且深刻的影响。
大同思想始于战国秦汉时代,目前国内学界大部分都认同的一个观点是,大同思想明确提出是在《礼记·礼运》中的大同篇。
在这之前,孔、墨、老、庄等都有所提及,但总的来说,还是归属于晚期的儒家思想。
不可否认的是,儒家的大同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
到了近现代,孙中山等人的发展思想都深受大同思想的影响。
大同思想中所包含的“天下为公”社会发展构思,为中华民族前进奋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春秋到战国再到秦汉,这一时期天下动荡不安,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正在发生剧烈变动,在诸侯混战、百家纷争中,一种趋向统一的思想逐渐形成。
先秦儒家孔子的思想中就蕴含了大同思想,孔子的中心思想“仁”就提倡“仁者爱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希望加强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来实现一个“天下有道”的社会。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政治理想。
墨子认为要消除战争,建立一个平等互爱互利的安定社会。
墨子主张打破阶级、尊卑、贵贱的界限,任人唯贤,所有人都服从天志的“一同天下之义”。
先秦道家的大同思想理念,始于老子。
老子崇尚“无为”思想,他主张一切顺其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种“小国寡民”思想。
庄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天地万物大同一的思想。
他认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世间万物有不同的特殊性,但如果共性的角度来考察,则“万物皆一”。
在吸收了先秦百家的社会发展思想的基础上,西汉学者戴圣编辑的《礼记·礼运》明确提出了对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最深的大同思想。
在《礼运》大同篇中,借孔子之口提出:“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共建大同社会的说法
共建大同社会的说法大同社会是中国人思想传统中最后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为历代儒客推崇。
在大同社会中,天下既然是天下人的天下,地方更是地方人的地方。
地方事务由地方民众选举贤能之士负责管理。
这里的选举指的是民举,而不是官举,官举与民举的性质是不同的,但后儒却混淆了两者的界线,甚至有意改民举为官举。
大同社会的特征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
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与大同社会有些类似,“生产资料公有”就是大同社会中的“天下为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与大同社会中“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没什么区别。
只是在境界上共产主义比大同社会稍逊一些。
在大同社会里,我国古圣先贤更加重视人心本善的教育,道德的弘扬,文化的熏陶,天人合一的向往,精神光明的追求。
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对物质的生产分配做了些描述,但对于人心的认识、自然宇宙的认识、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方面理论匮乏、无力,有的甚至错误。
而我国古圣对这方面阐解得非常细腻深刻具体弘远,对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都有全面详真的论述。
因此我国的灿烂文明不是偶然的,是有真道至理的内核存在的。
中国梦其实就是人人向往的“大同社会”。
当前的社会物质商品算是极大丰富了,科技水平比较高级。
大同思想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一种政治思想
大同思想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一种政治思想,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理想社会的政治设计。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它具有历久不衰的无限魅力,成为许多仁人志士用以激励自己和群众谋求改造社会的远大目标。
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大同理想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开始同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近代大同理想的新模式。
各阶级的革命思想家在保留大同理想的形式下,不断地改变其时代和阶级的内容,近而提出了各种新的未来社会的构想和方案,这些构想和方案与他们领导的政治运动紧密结合,对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把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近代实现大同理想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人。
他把对“中国向何处去”的现实思考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联系起来,构想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大同团结与个性解放相统一的理想社会,并且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具体探讨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具体途径,从而将近代关于社会理想的探讨推进到一个科学的历史阶段。
一李大钊的大同思想的产生既以当时社会主义思潮为历史前提,又离不开中国传统大同理想的影响。
在俄国二月革命以前,李大钊对中国革命的理想目标还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可见当时他对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仍缺乏清楚的认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发生改变了20世纪世界历史的进程,也改变了中国思想史的方向。
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中国先进分子已对资本主义失去信心而寻找新的救国救民真理,这时中国大地兴起了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潮,他们自然地把传统的“大同”、“均平”思想与近代的社会主义联通在一起,并认为“大同”、“均平”就是社会主义。
李大钊正是在这种时代思想氛围中,把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联系起来,用“大同”这一民族语言概念来认识、理解与表述共产主义。
李大钊如报晓的雄鸡,猛然看到“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指出“中国向何处去”的答案就是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这是一个只能迎,不可拒的世界历史趋势。
何谓“大同社会”
何谓“大同社会”现代提倡和谐社会,也就是古代所倡导的“大同社会”,究竟何为“大同”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古人是怎样理解“大同”社会的《礼记·礼运篇》首次提出了“大同”之说。
记曰: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于是藉孔子言,描述了“大同”社会的情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蔵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这里需要分辨的是,《礼记·礼运篇》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是上下齐同、没有差异、大公无私的社会吗?过去有不少人是这样理解的,康有为就认为“大同”社会是一个无国家、无阶级、无刑罚、无私产甚至无家庭夫妇之分的乌托邦社会,其《大同书》写道:“大同无邦国故无有军法之重律,无君主则无有犯上作乱之悖事,无夫妇则无有色欲之争、奸淫之防……无爵位则无有恃威、估力……无私产则无有田宅、工商、产业之讼。
”“大同”社会是和而不同的“多元和谐”社会然而在我看来,《礼记·礼运篇》所描述的“大同”社会并不是没有差别、完全平等的大公无私社会,而是存在私有财产的和而不同的“多元和谐”社会。
其理由有三:第一,有东汉经学家郑玄《礼记注》为证。
郑玄在“是谓大同”句下注曰:“同犹和也,平也。
”按此注解,则所谓“大同”,就是“大和”、“大平”。
古音“大”读为“太”,如《周易》“保合大和”读为“保合太和”。
因此,我们可以将“大同”解释为“大和”即“太和”,其意即“最高尚的和谐境界”。
第二,有宋儒张载的《正蒙》为证。
其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是“太和,所谓道”,即以“太和”为最高级别的“道”。
大同社会思考
‘‘对于任何一门思想史,我们所能提出的最高要求是他能向我们展示气象万千的人类思维方法’这句话是十分具有内涵的,按我的理解,我们研究思想史,领略气象万千的人类思维方法时,更应历史的批判的理解这种思维方法,对一些优秀的思想加以吸收,以至于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思想、构想。
斯多葛主义即大一统世界的社会理想,它是在古希腊城邦制毁灭的时代,与当时的犬儒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共存并流传最长的一种社会改造思想。
它拓展了社会学的视野,丰富了社会思想的传统,也为欧美民主思想提供了原料。
斯多葛学派提出的众生平等观、世界主义、自然法相互联系。
(1)众生平等观:由于社会政治现状的极大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城邦政治理论的基础。
该学派所说的众生平等主义思想,即一种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人无分高低贵贱。
在这里,它提出世界共同体的概念。
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人都能参与其事务而不论他在权利、声望及财富结构中的地位如何。
(2)自然法:和我们现在的法律有着不同,斯多葛学派提出了一种超脱一切法律的理性。
这种理性可以说是个人的自然本性;也可以说是人类的自然理性;或者可以说是世界共同体的一种理性。
它作为一种遍及宇宙的万能的力量,是法律和正义的基础。
我们的法律与正义出自其中,并且,我们的法律我们可能不遵守,即我们的法律不是那么完善,而为世界共同体和人类所普遍认同的这个理性是必须遵从的。
(3)世界主义:其实就是一种大同主义的世界观,是当时大一统社会取代城邦制社会的历史趋势在意识领域的反映。
但是和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思想还是有着差异的。
斯多葛主义使我想起有必要和我国的大同社会思想、西方社会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练习起来进行一些理解。
大同思想出处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特点:(1)全民共有的社会制度,天下为公;(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4)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5)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儒家讲的“大同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儒家讲的“大同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说起儒家思想,大家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等伦理道德。
不错,儒家确实讲了很多这方面的东西,但圣贤的这些教化,并不是为了束缚我们,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恢复本性,互敬互爱,建立和谐安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其次就是小康。
我们今天先聊一下什么是“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孔子在《礼记.礼运.大同》里描述的非常详细,这里具体指的是三皇五帝时代的社会状况。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经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里的“大道”,就是指先王之道,就是圣人所契入的境界,也是指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所谓“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大道”是怎么落实的呢?就是这些天子、先王以身作则,带头践行。
三皇五帝时候的先王们,效法上天之德,完全没有一丝毫的私心,时时都在为天下子民着想,带头落实这些大道、精神,所以就上行下效,天下人都没有私心了,这就是“天下为公”。
史书上记载,尧帝有一次外出,看到有个百姓因为犯罪被抓起来,他就很伤心,赶紧去询问犯罪的缘由。
结果是因为干旱不下雨,农作物歉收,百姓家里又没钱,最后不得已就起了贪念,想要拿一些东西回去给家里人吃,这样就犯法了。
尧帝了解完情况,就对官员说:“把他们放了吧!不是他们的错,都是因为我的无德,才感召老天不下雨,农民遭受旱情;也是因为我没教化好百姓,他们才犯罪,一切都是我的过失,与他们无关。
”这就是圣人的境界,是自己的过失,绝对不推卸给臣子或者百姓,但是所有臣子、百姓的过失,他都认为自己有责任,是因为我没有带领好他们,是因为我没有教育好他们。
“大同思想的历史维度
“大同思想的历史维度内容摘要中外历史上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它得以建立和实施的文化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选择了经济体制,要转变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文化反思。
孤立地看,“大同”思想描绘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但如果把它放在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具体环境中进行多侧面的相关分析,就可以获得若干耐人寻味的发现。
首先,“大同”思想的形成使先秦时期崇尚和谐的社会理念发生根本的流变;其次,在一定意义上,“大同”思想是“内圣外王”观念的催生剂;再次,“大同”思想为官府控制市场的体制安排提供了合乎逻辑的选择;最后,“大同”思想影响了西汉以后经济改革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大同”思想和谐理念“内圣外王”官商体制路径依赖1936年,凯恩斯为德文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写过一篇前言,其中说他的国家干预理论在英国遇到了相当顽强的抵抗,但相信自己的观点可能会对德意志读者产生某些不同的触动,“这是因为,在德国一直就有它重要的经济学派——历史学派”,“比较起那种‘自由放任’所造成的生产和分配理论来,我的这种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更容易适应一个极权主义国家的关系。
”Ⅲ中外历史上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它得以建立和实施的文化根源。
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选择了经济体制。
要转变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文化反思。
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中国学术所以不进化,日惟宗师一统故。
而其运皆起于秦汉之交。
秦汉之交,实中国数千年一大关键也。
”“大同”思想即形成于此。
《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在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史上,“大同”思想流传久远,近代的康有为曾著有《大同书》。
中国古近代历次农民起义所高举的“均贫富”大旗,实质上也反映了“大同”思想的诉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在《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中简单的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大同思想下的中古古代理想社会。
现在我们先从大同思想的来源和概念来分析中国古代的大同。
说起大同思想我们就会想到儒家的大同思想。
儒家大同理想是在《礼记》的《礼运》篇中提出来的。
《礼运》篇大概产生于秦汉之际或汉初,这时,新兴地主阶级已经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帝国,正在雄心勃勃地为巩固封建政权,发展封建主义经济基础而斗争,于是,它的某些思想代表人物就设计出大同这种理想社会方案,为自己的事业描绘一个虚无缥缈的远景。
儒家大同的理想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为己”;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儿童由社会教养,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特权和世袭制,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员都由群众推选;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对外“讲信修睦”,邻国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国际阴谋。
同样我需要感叹一句,没有孔子就没有儒家,而儒家的大同思想,即天下大同思想也是孔子的理想。
我们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来自孔子),便是古代大同思想对现代的影响的一个方面。
中华民族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同舟共济就是一个具体生动的例子。
我对儒家略有了解是因为我们开始学《论语》时,了解了孔子的“仁”的思想,而“大同”与“仁”亦是殊途同归。
所以我通过对《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后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儒家的大同社会其实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理想社会。
让我想到的我们
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后期的共产主义制度与“大同”社会似乎有些相似了!话又说回来,虽然就当时而言,大同社会只能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下所构想的一种如世外桃源一样的理想主义社会,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化发展却是建立在以大同社会为目标的前提下的。
西汉以后的封建时代的大同思想西汉中叶以后至清代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发展一直停留在封建主义阶段,没有形成新的生产力和新的阶级,因而儒家大同类型的理想,未再出现新的模式,我已经在上面的段落中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其中有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通过学习后的一些观点。
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其他类型的大同思想,从而进行比对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古代大同文化思想。
农家类型的大同理想,主要通过组织农民起义的宗教团体的某些生活制度体现出来,农家“并耕而食”的理想人人劳动,没有剥削;社会生产基本上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但存在若干独立的手工业,并进行着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之间的交换,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没有商业欺诈;不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分工,不存在专业的脑力劳动者,连君主也和人民“并耕而食”。
农家的这种理想,实质上是农民小生产者对自己落后的经济地位的理想化。
东汉末期张鲁的五斗米教是最早的典型。
而且这种思想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几千年建立在中国小农经济环境下的文化思想。
知道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时期我们依稀可以看到这种农家类型的大同思想的影子。
不过仔细与儒家的大同思想比较,我们会发现农家类型的大同理想实际上是儒家
的大同文化思想的影子,基础和实质,不过过于简单了些。
道家类型的大同理想,则在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形成了新的、最有影响的典型。
然而道家“小国寡民”的理想把人们分成许多互相隔绝的“小国”,每一个小国的人民都从事着极端落后的农业生产以维持生存,废弃文字,尽量不使用工具,人人满足于简陋低下的生活而不求改。
这种逃避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想法只能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只能是修身问道的一种方式不能成为现实。
而且我们在学习和在图书馆里查阅相关资料后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思想已经在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上提出了相关的一些简单的要求。
这应该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升华吧!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也”,“人君必以其道服天下,而不以名位临天下。
夫莫尊于君之名,莫重于君之位,然而不得其道以行之,则生杀予夺之命皆无以服天下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句子中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大同社会思想的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了吧!同样,这些思想对今人有很重要的启迪意义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