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教师角色的四个转变 Microsoft Word 文档

合集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目前,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 行。新课程将更新课程观念, 改革其中不符合时代要 求的方面,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 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 基础。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 结构、 内容、 实施、 评 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 突破。课程的变革,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不仅仅是变革 教学内容和方法, 而且也是变革人。因此, 在此次课 程改革中, 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方式、 教学行为等 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并进行必要的角色调试以适应改革的大潮。 一、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 促进者 和指导者 “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 传道、 授业、 解惑” 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 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 程,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所应该充当的是参与、 促进和指导的角色。美 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 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 决不是 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 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 活的书橱, 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 教他学习如何像历 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 于他自己的知识。因此, 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 新课程认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往、 共同发 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 与学生的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
第!期
张秀琴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
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 将学生培养成 “ 信 息化的人”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善 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 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 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 启迪学生思维; 同时 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 储存信息、 加工处 理信息、 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教 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现就是教学技术的信息化,是信 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 作计算机、 多媒体, 将教学软件、 网络等信息技术运 用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 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 发展及其日益在学校领域的应用,给教师的教学方 式带来了新的变革。而教学方式的变革可能是这个 时代教育将要发生的变化中最突出的特征。 五、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 相结合 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教师面对的是众多既有 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 智力水平、 人格特性, 而且身心发展又处在从不成熟 到成熟的发展中的学生。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 行, 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 在德、 智、 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 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 采取多种不同的教 育措施,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做到因材施 教。新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教材的个性化趋 势。教材的个性化问题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问 题。新的教育观念要求 “ 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有 差异的学生” ,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又要体现差异 性。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 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多样化, 允许学生发展的 不同,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 为每一个学 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应该注意到, 实施个性化的课程

(完整)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完整)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完整)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的全部内容。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51164500050 毛晓丹)摘要我国于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彻底改革。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需要新型教师,新课程建设需要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角色转变,从而真正建立起新的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探讨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师角色的转换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因此,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从教师角色转换的角度来进行具体的探讨。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地介绍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以及对教师角色的理解.第二部分,强调了教师对于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以及教师角色具体该如何转换。

第三部分,说明了当前教师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教师职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相关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教师教师角色转变职前教育改革一、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概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为满足当今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渴求,国家于2001年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同时颁布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大规模的教育课程改革随之而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教师班主任角色的四个转变

教师班主任角色的四个转变

基础教育改革班主任角色的四个转变-------------网络在线<班主任工作>学习的心得内江市东兴区安仁小学;赵忠海一、教师角色由“教者”到“学者”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最明显的特点是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更名为《课程标准》。

这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更改,而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它深刻反映了教师角色由“教者”到“学者”的转变。

《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确良纲领性能文件,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学,其重点是对教学法的探讨。

这就规定了教师的角色是“教者”。

《课程标准》是国家纲领性文件,关注的焦点是课程实施过程,其重点是对学法的探讨。

当然教师就处于“学者”的地位。

这当中的学者有两层意思,既指向学生一样学习的人,又指向专家一样做学问的人。

教师应是课程的第一学习者,然后才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学习者,最后才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者。

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人,但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师的第一次对课程所学习的试学,以学生的身份来学,把自己还原成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摸索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存在哪些困难,应采取哪些学习方式。

与学生共同学习,是和学生一起对课程进行具体的探索,激发学生的1兴趣,获得具体的知,进行具体的学习体验。

通过实践形成一定的能力,这是一个体验课程的过程。

教师最后的学习是一种双边的促进,既对学生的学习起帮助和督促作用,又对自我的解读起深化作用。

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解读,把共同的课程转化为学生自我的课程。

教师扮演“学者”的角色,是为了把课程转变成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当然以“教者”到“学者”的转变,除了以上意思之外,也有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教书匠向专家型、学问型的转变。

课程标准中的教师,再也不能是像红烛那样的燃烧到最后什么也没有的人,而应该有自已教书育人生活中的蜜,有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角色由“师者”到“行者”的转变关于思和行的哲学命题,一下困挠着许多哲学家。

教师的角色如何转变

教师的角色如何转变

教师的角色如何转变一、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教育者教师是教育劳动的主体,是学校师生关系的主体。

他总是要受一定社会的委托,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以知识信息传播为终结,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全面影响,把他们塑造成为社会所期望的合格公民。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进程和方式,乃至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身体健康。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

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古话说得好,'正人先正己"。

要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就要自我教育,完善自己的人格。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要学生听师言,信师道,教师自身就需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因此,这种力量表现在三个方面: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

其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是为人师表、垂范师德的基础。

在孩子们眼里,教师是具有绝对权威的人,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样。

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乃至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浇灌与培育,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

教师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还可以影响学生领悟和体验生活与艺术,让学生学会不但用眼睛而且用心灵去感受真、善、美。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人格力量的重要内涵。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都是自古以来社会对教师个人品德的要求。

今天要做好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教师的传统美德,更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不仅表现为"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坚强意志与奉献精神,在今天还应体现在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探索的自觉行动中,不为任何困难所动摇。

新课改下教师的四个转位

新课改下教师的四个转位

新课改下教师的四个转位导读:本文是关于新课改下教师的四个转位,希望能帮助到您!新课改下教师的四个转位邮政编码 215200 江苏省吴江市高级中学刘正平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

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通过研究性、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然而,实践证明,尽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了,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但一到课堂上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教师不断地发出指令,学生手忙脚乱地去执行。

学生忙来忙去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那有什么主体地位可言?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完全转位。

一、“全方位指导”转位“适时指导”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要处理好。

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首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话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可给学生30分钟活动时间。

如果教师每个阶段讲话2—3分钟,学生每个阶段活动探究7—8分钟,那么,这样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

如果介入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以至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如果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如无助状态。

同时,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不应该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二、“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

课改,应做好“四个转变”Microsoft Word 文档

课改,应做好“四个转变”Microsoft Word 文档

课改,应做好“四个转变”昆钢实验学校徐刚实施新课改,应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是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把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以“导入、讲解、练习、巩固”为环节的传统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为思路,以“导学、交流、释疑、训练”为环节的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学课本——质疑讨论——教师精讲——巩固练习——最后进行小结引伸。

学生“先学”要做到“三明确”:即目标明确,学法明确,难点明确。

教师“后教”也要做到“三明确”:首先,明确教什么,教学生不会的内容,教学生学会学习。

其次,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某个问题讲问题,而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要明确教的方式。

“后教”不是教师唱“独角戏”,应该先让会讲的学生讲,学生不会讲时,教师才给予点拨引导。

教师讲解要避免重复,力戒教师讲一句,学生跟一句,教师讲一遍,学生重复一遍。

紧缩教师讲的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完成课堂作业,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平台。

二是转变课堂组织形式。

把整齐划一、面向讲台、排排就座、被动静听的秧田式就座形式,改变为面对面、交流互动小组型就座形式。

即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五至六个合作学习小组。

改变了长期以来,在我国小学课堂里座位排列都是“秧田式”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形式将单一的“秧田型”变为“马蹄型”、“品字型”、“口字型”、“U字型”等。

讨论、实验等采用“风车型”、“餐桌型”,游戏、表演等采用“马蹄型”、“口字型”、“U字型”;操作、竞赛等采用“餐桌型”、“品字型”、“U字型”;考试时采用原有的“秧田型”。

学生就座形式的改变,有利于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小组巡回指导,帮扶释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

做一名新型教师需要四个转变

做一名新型教师需要四个转变

做一名新型教师需要四个转变内容摘要:社会需要创新,时代呼唤创新,而创新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创新的希望在于教师。

每一位教师都应顺应历史潮流,应积极努力首先使自己成长为创新型的教师,增强教育创新的自觉性,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本文从教师创新理念的转变、教育素质的转变、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方法的转变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就如何做一名创新新型教师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部分观点不乏新颖之处。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正文2012年3月,钱学森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

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震撼了所有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的强烈呼唤。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而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试就如何做一名创新型教师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首先,做一名创新型教师首先需要创新理念的转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给教师下的定义,千百年来无人对此产生非议。

而在大力进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的职能应该怎样定位呢?联合国教科组织编写的《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指出:“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很显然,教师不应该再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探讨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

基础教育改革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基础教育改革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基础教育改革下的教师角色转变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改革,教师的角色面临着巨大的转变。

在新的教师角色中,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成为了学生的导师、引路人和指导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需要具备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技能,还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学生的关注度和担当责任的能力。

一、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导师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

但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导师。

在许多国家,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具有更多的资源和技能,以帮助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这种新型的导师教育将学生视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传达正向的价值观,鼓励和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实现自我价值的成长。

二、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导师,更需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在新型的教育模式下,教育不再只关注于知识本身,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能力、素质和能力。

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主动地发现和探究世界,实现自我价值的成长。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还需要成为学生的指导者。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因素,制定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规划和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帮助他们探索自我的成长之路。

四、教师需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教师需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方面,向学生传递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和自信。

此外,教师还需要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教师要提高对学生关注度和担当责任的能力在基础教育改革下,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制定更优秀的教育方案,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成长。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角色的四个转变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角色的四个转变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角色的四个转变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提出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以学习主体地位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发展。

这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我们要以新课改为指导思想,还学生以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那么在新课改下教师要以什么身份来参与教学呢?全新的教育形势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责任。

我们必须要转变传统教学中事无巨细的管理者、知识的权威者的观念,要加强组织与引导,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

笔者现结合对新课改的认识与语文教学实践对教师角色的转变来展开论述。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在以往是教材的消极接受者,一切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消极的教学活动,可以说教材怎么写就怎么教,一切照搬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

教师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

新课改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模式”,要求教师要成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参与资源的开发与课程的决策。

在教学中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独特的教学风格,使教学更具特色化与个性化,更贴近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创设平台;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行确定的课程,这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充分考虑到了学校与学生的差异,更加突出学校的特色,更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作用;更能突出教师教学的特色,调动教师教学的激情。

开发校本课程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广大学校的重点课题。

对于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能力,提高教师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改变课程消极接受者的被动地位,而要成为课程的主动开发者,让我们的课程更加贴近本校实际,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校特色的形成。

基础教育改革教师角色的四个转变 Microsoft Word 文档

基础教育改革教师角色的四个转变 Microsoft Word 文档

基础教育改革教师角色的四个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把原来的来《教学大纲》更名为《课程标准》。

(一)教师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过去的教师,好像和人类文明的载体等同。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所以,人们说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这和蜡烛给予光明相似,也和春蚕吐丝相似。

《课程标准》对这种“给予”和“吐”作了否定。

教师不再是独立于黑暗里的红烛,不再是光明的直接给予者,而是光明的创造者。

学生也不是“光明”的吸收者,不是“丝”的享用者,而是光明的寻找者。

教学活动,就如一个蜂房里蜜蜂的活动,教师就是蜂房的组织者,组织工蜂(学生)寻找花粉,采集花粉,酿造蜜,营造蜂房。

《课程标准》中,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教学活动,其实就是组织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内容,安排好学习的时间,创设一定的环境。

教学过程就是组织学生思考,训练,体验,检查,组织学生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形成独立的、完整的人的过程。

此外,《课程标准》强调学科的综合,要求教师不能做只吃桑叶的蚕,而是采百花综合成蜜的蜜蜂。

(二)教师由“教书匠”角色转变为研究者过去教师的价值取向,以牺牲自己的那种奉献精神作为标准。

《课程标准》在教师价值取向上作了新的诠释。

除了奉献精神外,更重要的标准是创造精神。

衡量教师的标准,不是看你为学生牺牲了多少,而是看你为学生创造了多少。

那种一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向学生脑袋里强灌东西的教师,通过机械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能力的教师,即使你为学生牺牲得再多,也不算是好教师。

好教师应该是既创造了学生,又创造了学生,又创造了自己的人。

特别是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背景下,教师创造他人和创造自己就更为重要,教学始终是创造活动,而不是刻板的照本宣科。

《课程标准》已经取消了固定的教师用书和教学参考书。

教学只能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独立解读。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教师进行的有个性的创造,所以没有两个教师能上出完全相同的两堂课。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淅川县仓房镇中周红朴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除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将由“信息源泉”和“知识传播”者转变为一个合作者、一个咨询者。

一、由“灵魂工程师”向“心理医生”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为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为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心理医生”,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加以引导。

案例1:几天前我班小李和小伙伴在篮球玩,担心眼镜掉水泥地上摔坏,就将眼镜放在篮球架下边,谁知被来看热闹的领班的小张一不小心踩坏了一个镜片。

小张很诚实,在他人没有看到的情况下,不但没有溜走逃避责任,还主动找到小李,诚恳地说愿意包赔损失。

小李家境较差,他早就想买一副好一点的眼镜,但一直没敢张口问妈妈要钱。

小张把他的眼镜踩坏之后,小李认为这次可逮住了一个好机会,于是便趁机配了一副较贵的眼镜。

小张怒气冲冲的来找我,我不由得气不打一出来:这个小李,怎么能这样讹诈别人呢?一定要严肃地处理他,还小张一个公道!可是,班主任处理事情怎么能这样冲动呢?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后,我决定让小李先回避一下,就劝慰了小李几句,让他先去上课了。

然后,我对小张说:“本来踩坏了小李的眼镜,没人看见,你可以偷偷溜走了事,可你不但没走,还主动答应赔偿,你真是一个好学生;一个诚实、正直的好学生!你先去上课吧,请相信老师会给你一个公道的!”可是,怎样才能让小李认识到自己的贪心和错误,又使小张赔得合理、赔得情愿,顺利化解这场纠纷呢?我认真思考了一番,终于有了主意:解铃还需铃人。

我应该想办法让小李来个换位思考,体验一下小张心中的那种委屈、怨气,还有被讹诈的感觉,让小李自己认识到错误,进行自我教育。

随后的几天,小李很沉默,不时地陷入沉思。

他再也没有找我说过向小张索赔的事。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四个转变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四个转变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四个转变王茂东(江苏宝应县夏集中心初中)[摘要]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定位好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积极成为课程教学的创造者与实施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平台的搭建者以及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的促进者。

[关键词]教师角色;实施者;促进者;搭建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转变现有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如何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则是当前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领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定位是我们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焦点。

一、突破框框限制,成为新时代课程教学的创造与实施者长期以来,课程教学规范一直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也是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中所规定的条条框框,按部就班地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这样的教学活动势必影响了一批学生的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思维,从而造就了“高分低能”的考试高手,而在实际运用过程就感到束手无策的无用之才。

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师必须在吃透新形势下国家对基础教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做好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教学的实施者。

在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就强调要充分调动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全方位和主动地介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活动中去,其中包括对课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独到理解进行有机整合,鲜活地融入课程教学的生成中去。

另外,根据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树立新型教育教学观,努力从课程规范的复制者逐渐转变为课程的创造和实施者,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教师要自觉深入地研究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进而优化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

新课程中教师应做好四个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应做好四个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应做好四个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着教育的发展,制约着人才的培养。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的今天,教师的行为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需要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和知识结构,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由“独奏者”向“伴奏者”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形式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只是在哪里听,被动的接受,整个课堂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都是教师讲解,更有甚者是整个课堂全由教师一个人讲,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满堂灌”。

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是一个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

现代社会也不再只需要有基础知识的人才,更多的是需要有创造性的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是学生善于提问、敢质疑,不满足用一种学习方法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教育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程序,以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为原则,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教师参与其中,使课堂更具活力,使学生具有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发展。

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以往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长期的实践证明,一刀切既不符合学生的实际,也有害于人才的培养。

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教学方法,所以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研究学生的差异,找到因材施教的方法,倡导个性化教学。

三、师生关系的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合”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学生完全受教师支配,受教师灌输,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际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

浅谈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

面对新课程,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教师新角色已成当务之急.那么,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实现哪些转变,本文作以简论。

一、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作为传统传授者角色的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他们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授受者.教师拥有绝对控制课堂教学的权利,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

整个教学过程中信息交流方式是单向传递,即教师讲,学生听。

且人们普遍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细就越好;学生越“听话”、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就越好;记忆得越多越准确就越好。

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忽视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的评价。

由此造成的便是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被动授受,学生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

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学习者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的强制填鸭式的教学是不能产生其期望结果的.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此意义上讲,学习是学习者的自主心理行为,教育只能影响学习并为学习服务。

教师的职能也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也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已成为未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各种开放的数据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学会如何根据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其教学实践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教学实践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反过来又必然会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做出自觉的反思,并由此而做出必要的改进。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但观念的转变既需要时间,更需要成功经验的支撑。

因此,作为广大一线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就目前情况来看,更重要的是找准“切入口”的问题。

作为教师,必须改变的是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

一、改变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引起人类社会全面和深刻的变化,包括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

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为此,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必须依赖于教师教学方式和自身学习方式的改变。

1、课堂教学评价:从“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十分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

这显然与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不相符合。

既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该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而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再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从“以教论学”到“以学论教”。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除了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以外,还应关注他们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

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既关注教师的行为,也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使学生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以此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转变主讲人谭楚林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要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新的学习指导方式、合作方式、评价方式;要掌握新知识技能,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掌握人际技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角色教学模式专业技能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已进入了全面实验阶段。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

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实践、去完善。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依照新课改理念做好教师的角色转变和新的专业技能培养,成了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程实施中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

这需要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转变。

知识传授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

1、教师角色由管理者向组织者转变以往,作为课堂的管理者,教师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学生是不懂事的,生来就是需要大人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是坏学生。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教师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教学过程就是组织学生思考、训练、体验、检查,组织学生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形成独立的完整的人的过程。

2、教师角色由传授者向参与者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

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环境,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

教师要与学生一道去找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做好的四个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做好的四个转变

撷英篇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做好的四个转变王志伟(甘肃省积石山县甘藏沟小学)想要更好地开展行动,就需要对教育观念进行更新,使得教育思想得到有效的转变,从而更好地对教育进行改革,并对教育发展进行促进,而这同样也是对素质教育进行实行的前提。

要全面推进新课改,教师是主力军,抓好教师培训、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保证。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观念和思想的转变。

一、变“主宰”为“主导”,尊重学生,注重参与我们天天接触学生,可脑子里是怎么看待学生的?是一群无知的小顽童任人摆布;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任你灌装,还是有思想、有主见、有感情的活泼好动的小主人?尽管我们口中天天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一碰到具体问题,常会变成一切由教师“主宰”。

如果老师眼中有学生,把学生真正看做是学习的主体,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和学中,让学生把话说完,哪怕是错误的,我们教师应明确:温柔听话的“小绵羊”不是新时代的好学生。

教师应该在一定的空间当中给予孩子一定的权利,使得孩子能够进行自主选择;教师也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使得孩子能够在自主探讨当中对答案进行寻找;教师还应该给孩子一些条件,使得孩子能够得到自由的锻炼;教师更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使得孩子能够更好地成长。

二、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学生的“学”为中心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库、活教科书。

教师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所以在新课标中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沟通以及启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够对互相的经验以及知识进行分享,从而得到全新的发现,使得教学相长的目的真正地得到实现。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对各种优越的条件进行努力创造,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并利用多种方法使得学生将知识应用与实践的能力进行培养,将传统教学中的“要我学”真正地转变成为学生主观的“我要学”以及“我爱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期待中的教师教学行为
教学方式:从灌输到引导 工作方式:从孤立到合作 师生关系:从控制到对话
教学方式:从灌输到引导
英语课程的四个基本任务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 主学习的恩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 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 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 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的教师角色期待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二)从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究者、开发者 (三)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 (四)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 (五)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 (六)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结合
谢谢大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新课程期待中的教师教学行为 二、新课程的教师角色期待
一、新课程期待中的教师教学行为
一般来说,实施新的课程要求课程实践发生 系列的变化,如课程目标的调整、教学手段 的更新、教学资源的重组、评价机制的变化 等。这些都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内容安排和工作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即 教师行为面临新的挑战。而教师角色是“教 师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 为”,也就是说,教师角色是以教师以教学 行为为主要表征的,教师的行为方式及行为 模式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相应 改变。
基Hale Waihona Puke 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教师角色的转变
目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 进行。新课程将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不符合时 代要求的方面,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为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 人奠定基础。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 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 的创新和突破。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 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因 此,在此次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 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教师应做好 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进行必要的角色调试以适应改 革的大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改革教师角色的四个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把原来的来《教学大纲》更名为《课程标准》。

(一)教师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过去的教师,好像和人类文明的载体等同。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所以,人们说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这和蜡烛给予光明相似,也和春蚕吐丝相似。

《课程标准》对这种“给予”和“吐”作了否定。

教师不再是独立于黑暗里的红烛,不再是光明的直接给予者,而是光明的创造者。

学生也不是“光明”的吸收者,不是“丝”的享用者,而是光明的寻找者。

教学活动,就如一个蜂房里蜜蜂的活动,教师就是蜂房的组织者,组织工蜂(学生)寻找花粉,采集花粉,酿造蜜,营造蜂房。

《课程标准》中,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教学活动,其实就是组织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内容,安排好学习的时间,创设一定的环境。

教学过程就是组织学生思考,训练,体验,检查,组织学生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形成独立的、完整的人的过程。

此外,《课程标准》强调学科的综合,要求教师不能做只吃桑叶的蚕,而是采百花综合成蜜的蜜蜂。

(二)教师由“教书匠”角色转变为研究者
过去教师的价值取向,以牺牲自己的那种奉献精神作为标准。

《课程标准》在教师价值取向上作了新的诠释。

除了奉献精神外,更重要的标准是创造精神。

衡量教师的标准,不是看你为学生牺牲了多少,而是看你为学生创造了多少。

那种一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向学生脑袋里强灌东西的教师,通过机械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能力的教师,即使你为学生牺牲得再多,也不算是好教师。

好教师应该是既创造了学生,又创造了学生,又创造了自己的人。

特别是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背景下,教师创造他人和创造自己就更为重要,教学始终是创造活动,而不是刻板的照本宣科。

《课程标准》已经取消了固定的教师用书和教学参考书。

教学只能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独立解读。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教师进行的有个性的创造,所以没有两个教师能上出完全相同的两堂课。

学生的学习,更是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带着个性学习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用自我创造去开拓学生的创造过程。

(三)教师由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

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
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

有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后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

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把握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

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四)一味的学校教师同时发展为社区开放性教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会的一员,是社会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当教学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教学就不只是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教学,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会发生各种各样内在联系的教学。

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引导并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

另一方面,社会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会化,社会生活教育化。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

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会开放型”教师。

教师角色是开放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会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总之,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是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最亮丽的风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