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8-005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
教案: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教学内容1.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2.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3. 运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4. 实验操作:测量平均速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2.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2. 教学重点: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测量长度的工具(如卷尺)、测量时间的工具(如秒表);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跑步比赛,提问:如何计算运动员的平均速度?2. 知识讲解: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的平均速度。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例题,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路程为200公里,行驶时间为3小时,求汽车的平均速度。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公式计算上述例题的答案,并进行讲解。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数据。
6. 实验报告: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并将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2. 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的平均速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速度公式,计算一个物体在2小时内行驶300公里的速度;(2)从学校到家里,路程为5公里,行驶时间为15分钟,求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2. 答案:(1)速度 = 300公里 / 2小时 = 150公里/小时;(2)速度 = 5公里 / (15/60)小时 = 20公里/小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练习、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平均速度的概念。
1.4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学习目标】1. 能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根据公式v=s/t 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 了解用位置传感器测量速度的方法。
【学习重点】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难点】 时间的测量。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1.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都要首先了解它的 量程和分度值 ,读数时,一定要有一位 估读 值。
2. 使用停表: ①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3.停表的读数:示数=小表盘示数(min )+大表盘示数(s )若小表盘分针不过半,按照0-30 s 读数;若小表盘分针过半,按照0-60 s 读数。
4.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v = st;测量的物理量是 路程 和 时间 ;需要的测量器材是:刻度尺 和 停表 。
【合作探究】探究一: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想想议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仪器? 【归纳】1. 实验原理:v =s t2.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路程s 和时间t 。
3. 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挡板等。
4.实验装置图如图1所示:想一想,你能说出各个器材的作用吗?进行讨论,并完成填空。
5. 实验器材的作用停表图1①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动力,能够自由下滑。
②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会放”、“会读”、“会记”。
③停表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会读停表的示数:示数=小表盘示数(min)+大表盘示数(s),根据小表盘分针是否过半加30s。
④金属片的作用:让小车停止运动,便于测量时间。
想一想,搭建斜面时,斜面的坡度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为什么?6. 实验注意事项:①搭建斜面时,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学习目标】1. 能用刻度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根据公式v=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 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知识梳理】1. 变速运动: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这样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2. 平均速度: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
3. 求平均速度的公式:v=(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4. 实验:测量平均速度(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2)实验原理:v=(3)实验过程:①使斜面保持很的坡度,这样小车下滑的速度较,方便计时。
②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1;③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④根据公式v=算出平均速度。
和小车从斜面⑤将金属片移到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25.测量平均速度【达标测评】1.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我们既可以取时间相同时,比较的长短;也可以取相同时,比较的长短。
在田径运动会中,看台上的观众采用的是第种方法来判断运动员的快慢的,而终点裁判采用的是第种方法来判断运动员的快慢的。
2. 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B .4s-8s 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 .0-8s 内.甲乙两同学运动的路程相等D .8s 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3.一辆汽车在一平直的公路上以10m/s 速度匀速行驶,请你在上图中画出汽车行驶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v-t 图象.4. 小刚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数据,请根据所给数据完成下列问题: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 ,用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前4min 乙同学速度比甲同学速度大B .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375m/sC.乙同学第4min 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 .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180m6.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和 ;经过5s ,跑在最第2题图 第3题图第5题图 第6题图前面的小车是 。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及教学反思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及教学反思物理教案是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那么测量平均速度这课的教案怎么设计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初中物理,供各位教师参考。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教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采用将路程或时间分成若干段的方法来研究速度的变化。
2、认识科学探究活动。
3、培养对物体运动快慢判断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温故而知新1、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3、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4、科学探究的7个环节观察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合作探究一、问题的提出:如下图,一辆小车从斜面上滑下问题:小车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呢?二、猜想与假设: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做出的猜想是: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1、制订计划: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我们要想研究小车在斜面上速度的变化,我们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把斜面,然后分别测量小车运动的,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小车的。
(在上图画出示意图)因为要计算小车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和,我们要选择的实验器材是。
2、思考:(1)小车运动的距离是哪一段呢?请你在上图中标出来(2)在我们分的时候,你是把时间分成两段还是把路程分成两段?在图上标出来并写上分得的大小。
(3)你是如何测量上边一段的时间的?(4)我们该如何测量下面一段的时间?是把小车放在中间松手后直接测量吗?3、实验表格: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应该测量什么?需要计算什么?你觉得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应该包含有哪些项目?请把实验表格画在下面的空白处。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根据刚才的分析与研究,进行实验,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入刚才设计的表格。
注意:对于在实验中的发现、心得以及什么改进方法可以记录在下面的空格处,实验后与同学们交流。
五、处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根据自己记录的结果,把小车不同时候的速度计算出来,得出结论。
我的结论是:六、评估交流:1、对比其它同学的结论,看是否与你相同?2、与同学交流一下实验的经验?训练1、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2024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的不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发现自己在课堂导入部分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抵触情绪。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我将尝试采用多样化的导入方式,如故事导入、问题导入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软件,辅助教学;
- 利用软件的互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3. 互联网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 推荐优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讨论和答疑,加强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利用PPT、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过程及实验操作,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 设计多媒体课件,结合视觉、听觉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使用动画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2. 教学软件:运用物理教学软件,模拟实验过程,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实验,提高学习效果。
- 应用题中,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有其他因素影响物体运动,如风向、摩擦力等。
- 实验题中,要注意实验数据的准确测量和记录,分析实验结果时要考虑各种可能影响平均速度的因素。
- 图表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能从图表中找出规律,并进行合理推断。
- 综合题中,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注意考虑实际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如停靠时间、路况等。
4. 图表题:根据图表数据,分析物体平均速度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二、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2、实验设计【模拟情境】本节课我们用小车代替下滑的人,搭起的长木板(斜面)代替轨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思考讨论】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如何粗略描述?2、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3、具体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4、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等等。
【小结】&【板书】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设计意图:测量性实验,必须先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进行分段?学生讨论后老师用PPT展示如下图所示:学生讨论、回答:生1:越来越快平均速度生2:公式v=s/t生3:测路程和时间;生4:刻度尺、停表【温馨提示】同学们也可以结合生活中骑自行车下坡的情况,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1)S1,t1,(2)S2,t2,【第二步】明确实验步骤:明确了路程和时间的测量,那么做实验的先后顺序又是怎样的?请你把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用PPT展示根据刚才的讨论,完成空缺的部分:3、进行实验动特点,试着测两组数据。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公开课教案)2022年人教版 2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激流勇进【设疑】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板书】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二、实验:测【模拟情境】本节课我们用小车代替下滑的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2、实验设计人,搭起的长木板〔斜面〕代替轨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思考讨论】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如何粗略描述?2、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3、具体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4、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等等。
【小结】&【板书】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设计意图:测量性实验,必须先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进行分段?学生讨论后老师用PPT展示如下列图所示:学生讨论、答复:生1:越来越快平均速度生2:公式v=s/t生3:测路程和时间;生4:刻度尺、停表【温馨提示】同学们也可以结合生活中骑自行车下坡的情况,进行讨论。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停表和刻度尺进行时间和距离的测量。
2. 学生能够根据测得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的方式,掌握测量时间和距离的方法。
2. 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时间和距离的测量方法。
2.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正确使用停表和刻度尺进行测量。
2. 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学生已经学过七年级的物理知识,对实验操作和测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学生在数学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但是,对于时间、距离和速度的概念理解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时间、距离和速度的概念。
例如:你是如何测量一段时间的?如何测量一段距离的?什么是速度?请举例说明速度的概念。
教师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跑步、骑自行车等,与学生共同探讨时间、距离和速度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①实验原理停表)(刻度尺+=t S v1、测量刘翔110m 栏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②设计实验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③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④分析论证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3. 交流与评估a. 教师向学生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解释平均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等于总距离除以总时间。
b. 学生根据实际测量得到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平均速度。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数据,如小球从一点滚到另一点的时间和距离,让学生进行计算。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观察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特征,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2、能力目标: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目标: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导学重点难点1、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2、难点:建立速度的概念;“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仪器和器材】节拍器(全班共用),钢棒2根(直径8毫米,长80厘米一100厘米,或用细木棒代替),高、低支架各1个,钢球(直径19毫米左右),垫块,红粉笔,刻度尺。
【实验方法】1、安装实验器材。
将两根钢棒的两端分别插入高、低支架的两孔中,然后将支架平放在实验桌上,当钢球放在高端两棒之间时,钢球会沿两棒滚下,如图19-1所示。
2、训练反应能力。
教师首先调节节拍器每两次响声之间(每拍)的时间间隔为1秒。
让学生一只手在高端两棒之间挡住钢球,并随着节拍器的响声数5、4、3、2、1,数到0时放手让小球滚下并接下去数1、2、3、……如此重复几次,直到学生基本上能按上述要求与节拍器响声同步为止。
教师然后调节节拍器每两次响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75秒。
按上述要求重复训练几次,要求学生能基本上达到与节拍器响声同步反应。
这对于今后做其他实验是有益的。
3、调节小球滚动的快慢。
用垫块调整支架的高度,使钢球滚到接近低端时节拍数为整数,例如第8拍,并在该拍时钢球经过的位置用粉笔做一个记号。
4、观察小球运动情况。
可看到小球沿两棒越滚越快,开始时速度为0,滚到末端时速度最大。
按方法2中的要求重新数着拍子并让小球从0拍开始滚下,在第4拍时小球经过的位置用粉笔做个记号。
当小球在8拍内滚完全程时,比较第0拍至第4拍间小球运动的路程和第4拍至第8拍间小球运动的路程长短,可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后半段的路程较长,说明小球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5、测量变速直线运动的时间和路程。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导学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课题测量平均速度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3.逐步培养学生写简单的实验报告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教具准备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卷尺、小红旗(或发令枪)、自行车等.教学难点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实验目的:练习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算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v=s/t (公式).3.实验器材:刻度尺、斜面、停表、金属片、小木块、小车.4.实验步骤:(1)将斜面固定,确定起点位置.实验中保持斜面较小的坡度,目的是使小车运动速度较慢,便于测量时间.(2)测量全程的平均速度.(3)测量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播放视频课件:我国体育健儿刘翔2012年6月3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110m跨栏比赛中以12秒87追平了世界纪录.师:在上述展现的情景中,你发现了几个物理量?生:路程、时间.刘翔在110m跨栏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呢?学生动手计算:v=s/t=110m1/2.87s=8.55m/s师:由此可见,要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就必须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长度)和运动的时间.我们这节课就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进行新课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3“实验”,然后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本次实验的原理是什么?(3)要完成本次实验,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4)本次实验需要哪些仪器去测这些物理量?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评)(1)实验目的是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秒表)测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是v=st.(3)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4)需要用刻度尺去测路程,用停表去测时间.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指导.实验步骤和实验指导(多媒体课件)1.实验步骤:(1)把小车放在如图所示的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2)用停表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s/t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2.实验指导:(1)斜面的坡度要相对小一些,这样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较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2)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间,测量出斜面的总长,则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距离都可以得到.教师总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要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2)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对应,而绝不能认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进行新课要求:实验1在课堂上完成,实验2和实验3可以在课后完成,但要求在课堂上设计出实验2、3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数据表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完成实验1.【例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把照相机固定在地面上,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0.02s闪亮一次,闪亮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1/1000s.光源发光时,物体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观察图中甲、乙两小球的频闪照片,由图可以看出(选填“甲”或“乙”)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利用自己的刻度尺,粗略求出乙球从a到d的平均速度:.解析:观察图中频闪照片应明确:①每张照片相邻两球之间运动的时间间隔相等;②间隔时间均为0.02s.图甲中照片间隔距离相等,说明此物体速度一定,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乙中照片间隔距离依次增大,说明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从a到d所用时间t=0.06s,距离由刻度尺量得s=3.8cm,则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s/t=3.8cm/0.06s=63cm/s=0.63m/s.答案:甲0.63m/s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4“科学世界——超声波测距”,并讲解.用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就立即返回来,超声波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后就立即停止计时.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根据计时器记录的超声波从发出到接收的时间t声,就可以计算出发射点距障碍物的距离s,即:s=12v声t声.教学板书。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1.实验目的:练习使用巩固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平均速度的测量(1)把小车放在如图所示的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2.实验指导: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因此实2)时间的测..时间是..频闪摄.课堂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为了测量醋的密度,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m0;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醋,测出醋的体积V;③用天平测出量筒和醋的总质量m总。
对小明的实验设计,下列评价中最合理的是A.实验步骤科学且合理B.对醋的体积测量错误C.测出醋的密度值偏小D.量筒不够稳定易摔碎2.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
分别用a、b两种物质制成两个规则的实心长方体甲和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将物体甲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B.将物体乙放入水中,一定沉入水底C.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悬浮在水中D.将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3.下列关于光的知识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照相机照相是利用了“凸透镜能成正立、缩小的实像”的规律B.用光沿直线传播知识可以解释“小孔为什么可以成像”C.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的特点D.使用投影仪时,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规律4.以下描述的“影”字,与光沿直线传播无关的是A.立竿见影 B.皮影 C.电影 D.刀光剑影5.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了方便。
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A.增大物距B.增大像距C.增大人像的大小D.减小取景范围6.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对0℃的冰缓慢持续加热到全部变成100°C的水蒸气,下列所示四个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正确的是A.B.C.D.7.如图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的是A.树叶上的白雪熔化B.冰冻的衣服变干 C.阳光下露珠变小D .树枝上形成雾淞8.如图所示,小华在唱《青藏高原》这首歌,老爷爷所说的话是指唱到“高原”的“高”时,要求声音的A .音调高B .音调低C .响度大D .响度小9.如图所示,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ENF 垂直放在平面镜上,纸板E 、F 可绕ON 翻折,一束激光AO 贴着纸板E 射到平面镜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激光AO 在纸板E 上发生漫反射B .反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暗C .入射光线AO 顺时针转动,反射光线OB 将逆时针转动D .当纸板F 向后翻折时,不存在光的反射,看不到反射光线 10.关于下列乐器,说法正确的是A .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B .吹笛子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笛孔是为了改变响度C .“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鼓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D .在音乐会中,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钢琴的声音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特性 二、填空题11.一块质量为20g 的冰化成水,质量将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化成水后,水的体积为_______cm 3。
WL8-005第一章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图9 4.在火车站,通常可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T13 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 T14 列车由上海开往北京,这两次列车每天各发一列车。自北京到上海 铁路线长 1462 km,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北京与上海之间往返的 T13、T14 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 北京 天津西 济南 上海 到站时间 „„ 16:11 20:11 8:04 T13 发车时间 14:40 16:16 20:23 „„ 到站时间 9:03 7:23 3:14 „„ T14 发车时间 „„ 7:28 3:26 15:45 (1)T13、 T14 列车运行时间是否相同?这两次车全程运行时间差是多 少? (2)计算列车由北京驶往上海全程行驶(不包括列车在中途站停车的 时间)的平均速度多大?(用 km/min 做单位) (3)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估算,T13 与 T14 列车相遇地点距北京大 约多远(铁路线长)?大约什么时间相遇?
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
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 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 340m/s,人喊话后 0.2s 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 学 习 过 程 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 10min 走了 3km,停止 5min 后,又以 240m/min 的速度运动了 5min 求;前 10min 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5.小高参加学校田径队进行短跑训练,王老师为了帮他进一步提高成绩,对他 的百米成绩进行了分析测试.在每隔 20m 处安排了一个计时员,各计时员在发令员 鸣枪时起动秒表,跑经指定位置时按停秒表,他们的读数分别是 2.9s、5.5s、7.9、 10.7s、12.8s.通过这些数据可知道: (1)小高跑 100 m 的平均速度是 ; (2)小高在第 个 20m 速度最快,平均速度是 ; (3)小高在哪几个阶段的速度低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了提高成绩,你对他 有什么建议?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测量平均速度》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教师总结: 要想知道哪一段运动的快,就要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 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停表来测,那具体 应测哪些物理量呀?现在用实验测出在斜面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 从而来验证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2、向学生介绍实验器材。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 验方案,测量前半程的平均速度,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 收集数据最后计算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 完成实验报告。(实验前先让学生练习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 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教师接着提问: 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运动的快吗?有什么办法吗? 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运动的快。
从而可知,讲平均速度或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强调是物体在哪一 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接 下来老师利用位移传感器和计算机将小车的运动情况演示,记录下 来,这样可以直观的看出小车的速度的变化情况,比较出哪一段运 动的快。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 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 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 ,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 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 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板块三、规律总结 (1)路程的测量 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要明确斜面的长度并不是小车运 动的全程,小车通过的路程必须从小车的头量到头或从尾量到尾.因 此实验时,可以先在斜面上划两条横线确定小车、金属片放置的位 置,量出横线间的距离,再做实验.
人教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速度的概念;理解平均速度是用来粗略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
2.会运用v =s 总t 总计算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3.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4.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5.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图所示是童话中的乌龟和兔子赛跑,说的是乌龟和兔子同时起跑,比赛谁跑得快。
由于兔子的骄傲,在比赛进行中睡了一觉,乌龟终于抢先跑到了终点。
那么:这段路程中谁的平均速度大?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板书设计) 二、自学互研(一)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自主阅读教材P 2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利用如图所示中的器材测量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定它的路程和时间,然后利用公式v =s t计算出小车的速度,这是一种间接(选填“直接”或“间接”)的测量方法。
2.请结合教材P 23实验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实验原理:v =s t。
(2)实验器材:停表、刻度尺、斜面、小车、金属片。
(3)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4)实验步骤参考教材P 23的步骤。
(5)实验注意事项:①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②必须在小车下滑的同时开始计时。
(6)数据记录: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s 1= t 1=v 1=s2=t2=v2=(7)评估: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答:斜面坡度增大时,小车运动时间变短,平均速度增大;斜面坡度减小时,小车运动时间变长,平均速度减小。
测量平均速教学反思
测量平均速教学反思篇一:《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八道河中学李红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具准备秒表、长卷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探究点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原理1、测量刘翔110m栏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
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设计实验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
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
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试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三)进行实验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
小组分组实验 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
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
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
八年级物理上《测量平均速度》教学反思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测量平均速度》教学反思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教后记
这节课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建构起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平均速度的应用,通过比较不同部位的平均速度,进而推导出小车下落的运动情况,考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思路设计与实现。
成功之处:
(一)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二)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时有三个地方推动学生知识的前进步伐。
引入部分,提问学生两部小车分别做怎样的运动,提醒学生因为平均速度的不一样,小车出现两种运动状况,暗示学生,小车的运动特点可以观察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并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小车下落时运动的特点猜想,学生可能是无法想象的,此时引入一幅图片“小的时候玩滑梯有什么感觉?”推动课程进一步深入猜想。
最后课堂中,让学生测量人走路的平均速度。
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把物理融入到生活中。
有待改善之处:
上完整节课后感觉有些地方可能让学生思考地不够,可以再慢一些。
习题方面找不到多些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更紧密联系生活。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第4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樱落学校曾泽平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第4节平均速度的测量【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知识点平均速度的测量1.课前准备.停表、卷尺、小红旗.2.引入新课.找一些或者描述一些跑步及裁判计时时的照片.问:同学们,想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平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哪些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v =ts ,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所走过的路程和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测量,今天我们就用尺子和表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3.钟表.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 ,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 ,甚至是10-6s 或更小.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4.分组实验.(1)分组,每组至少6人.(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 的路程,每隔10m 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争抢.)(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5.数据处理.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6.写出实验报告,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跟进训练】1.公上,一辆汽车以72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 追上了它方450m 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 ( A )A .5m/sB .10m/sC .15m/sD .20m/s2. 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B .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D. 兔子睡觉时肯定是静止的3. 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乙通过的路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乙的速度之是( D )A.3∶2 .3∶1C.3∶4 D.4∶34.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C )A.甲图和丙图B.甲图和丁图 C.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8. 一位同学骑自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 min行驶了1200 m,然后又用0.5 h行驶了8 km,最后用5 min行驶1000 m.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4m/s ,中途8 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6 km/h=4.44 m/s ,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4.25m/s .常见的速度单位有米/秒m/s)、千米/小时(km/h),是由长度单位和间单位复合而成,而且这两种单位的“进率”不同,因此在单位变换时,分别把分子和分母按各自“进率”倍数扩大或缩小,但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这种方法对于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变换都是适用的.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教学视频见课件.【素材积累】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
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 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 340m/s,人喊话后 0.2s 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 学 习 过 程 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 10min 走了 3km,停止 5min 后,又以 240m/min 的速度运动了 5min 求;前 10min 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 与 学 反 思
金 属 片 图7
学科
2012 年 9 月 17 日
s
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编号:WL8-005
物理
题 目 学 校 设计 来源 学 习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学习 方法
导
学
案
设
计
课时 1 物理
4.分析自己跑步(竞走、行走)的三个阶段的平均速度特点,比较哪一段最大? 为什么?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星火 一中 教者 自我设计 王影 年级 教学 时间 八年
5. 为测量运动员短跑时的平均速度.在室外测出 40m 的路程,每隔 10m 作 一记号.选出 4 位记时员分别站在 10m、20m、30m、40m 处;让该运动员 跑完 40m 路程即告实验完 毕。 (1)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 是_______和_______; (2) 实 验 原 理 是
图9 4.在火车站,通常可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T13 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 T14 列车由上海开往北京,这两次列车每天各发一列车。自北京到上海 铁路线长 1462 km,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北京与上海之间往返的 T13、T14 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 北京 天津西 济南 上海 到站时间 „„ 16:11 20:11 8:04 T13 发车时间 14:40 16:16 20:23 „„ 到站时间 9:03 7:23 3:14 „„ T14 发车时间 „„ 7:28 3:26 15:45 (1)T13、 列车运行时间是否相同?这两次车全程运行时间差是多 T14 少? (2)计算列车由北京驶往上海全程行驶(不包括列车在中途站停车的 时间)的平均速度多大?(用 km/min 做单位) (3)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估算,T13 与 T14 列车相遇地点距北京大 约多远(铁路线长)?大约什么时间相遇?
__________; (3)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
观察实验法 三、
1. 小明在利用图 7 进行 “测平均速度” 实验时, 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
一、 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
﹚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
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 实验次数 1 2 达 标 测 评 3 路程 S1=75 cm S2=75 cm S3=75 cm 运动时间 t1=2.6s t2=2.5s t3=2.4s 平均速度 V1=28.85 cm/s V2=_____ cm/s V3=______ cm/s
二、 1. 实验原理;
v=______ cm/s 2.(3 分)小明同学想利用图 8 中的器材探究: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 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0 1 2 3 4 5 6 7 8 91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 猜想:
5.小高参加学校田径队进行短跑训练,王老师为了帮他进一步提高成绩,对他 的百米成绩进行了分析测试.在每隔 20m 处安排了一个计时员,各计时员在发令员 鸣枪时起动秒表,跑经指定位置时按停秒表,他们的读数分别是 2.9s、5.5s、7.9、 10.7s、12.8s.通过这些数据可知道: (1)小高跑 100 m 的平均速度是 ; (2)小高在第 个 20m 速度最快,平均速度是 ; (3)小高在哪几个阶段的速度低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了提高成绩,你对他 有什么建议?
图8
0
编号:WL8-005 (1)你的猜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利用图 7 中所给器材来验证你的猜想,具体实验步骤是: 3.如图 9 所示,一列长为 120 m 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 3000 m 长的大 桥, 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 100 s, 求火车过桥时的速度是多少?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教学课,通过上完本节课,我从两个方面来反思本节 课。 一、本节课的优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我让学 生根据实验原理: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测量小车从斜面下滑平均速度 的实验,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 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得 到了很好的锻炼,对实验方案的反思,评估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同 学能独立完成实验。 二、 本节课存在的一些问题: 有个别学生还不会正确使用秒表和刻度尺, 比如:有些机械停表一些是一圈 30S,有些是一圈 60S,分度值分别是 0.1S 和 0.2S,有些是电子秒表,在测量长度是有些同学还不会估读到最 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我应该在实验之前和学生一起复习一下秒表和刻度 尺的正确使用的。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探究的不够, 有些细节教学没注意, 有些学生,先直接用单位为毫米的长度除以时间,得到的单位为毫米每 秒,这个就体现了学生的单位换算还有待加强。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基本 单位米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