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微课解析

合集下载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⑦。

何夜无月?那里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⑧。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大白畅达,为"唐宋八各人"之一。

其诗清爽豪健,善用浮夸比喻,在艺术示意方面独具气魄威风凛凛。

少数诗篇也能反应民间痛楚,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恣。

词开豪爽一派,对儿女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善于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荡,有灵活壮丽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以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念:想。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配合游乐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

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福建泉州,故有也许所在是泉州。

④相与:一块儿。

步:作动词用,散步。

⑤如积水空明:积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布满着水,不是地上积水。

其水澄澈,以是用"空明"来形容。

《记承天寺夜游》内容分析-优质公开课-北师大九下精品

《记承天寺夜游》内容分析-优质公开课-北师大九下精品
全文仅80余字,描绘 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 月下美景,笔调清新淡雅 景象明净澄澈,行文波澜 起伏,极具诗情画意。
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 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步(中庭)
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欣喜之情 “欣然“怀民亦未寝” 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从容 闲适
“闲人”的两层意思:
①表现自我安闲自适的心境,透 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②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趋炎 附势,奔走钻营,无法自拔,也 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 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 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用 “藻荇 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 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 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 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变化: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衣想要入睡,月光进入门里,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就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清澈。

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像我们两个清闲的人罢了。

重点注释1.念.无与为乐者,念:想到、考虑。

为:做。

2.寝:睡,名词作动词。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

步:散步,名词作动词。

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澄澈。

5.交横:交错纵横。

6.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耳:罢了,闲人:清闲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古今异义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

2.月色入户户,古义:门;今义:住户。

3.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4.盖竹柏影也盖,古义:原来是,今义:盖子。

词类活用1.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一词多义与:1.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2.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1.遂.至承天寺。

(于是)2.遂.迷,不复得路(终于)至:1.遂至.承天寺。

(到)2.寡助之至.。

(极点)寻:1.寻张怀民。

(寻找)2.未果,寻病终。

(不久)3.飞来峰上千寻塔。

(长度单位)特殊句式倒装句1.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记承天寺夜游微课《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复杂而微妙的,下面大家和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吧!教学目标1、欣赏文中描绘如诗如画月色的绝妙。

2、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1.作者描绘月色的绝妙。

2.作者身处逆境的乐观豁达。

难点:1.作者描绘月色所使用的手法。

2.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复杂情感。

教学时间:1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幻灯片出示苏轼的成就:“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苏轼的随笔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欣赏文中描绘如诗如画月色的绝妙。

2、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三、与苏轼共赏月色1.出示图片并欣赏皎洁的月光如水般倾泄而下,洒满了整个庭院,铺了一地银白。

微风徐来,翠竹舞动,柏枝摇曳,又恰似那水中的藻荇。

好一个静美的月夜,怎不叫人痴迷留恋?又怎能让人忍心入睡? (苏轼)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欣赏苏轼绘景的.绝妙文中对月光的描写简洁而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个字就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着实令人向往。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呢?1)比喻的妙用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是先不出现喻体—月光,写人们的错觉,用“庭下如积水空明”先声夺人。

接着进一步写水中的藻荇,它们的参差错落,互相交接。

这样把隐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迷惑,院子里怎会有“空明”的积水,又怎会有“交横”的水草?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也看见了皓月当空,这才醒悟过来:原来空明的积水是一泻千里的月色,水中的藻荇是月光下竹柏的影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短文二篇》的另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这是苏轼的一篇小散文,接下来一起来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产生了 怎样的人生感慨。(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 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 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 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 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政治上属旧党。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 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本课教学决定以“读”为突破口,以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主要是以诵读法、主体思维法 、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品析美景,体验情趣,运 用方法和技巧。
板块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短文划为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第一层(开头至“寻张怀民”):记叙,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怀民亦未寝”至“盖竹柏影也”):写景,月光如水、竹影摇 曳。 第三层(“何夜无月”至“……两人者耳”):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 集。
板块四、探究品析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1.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明确:2.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

结尾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则又感到文章因此而意味更深 一层,是不可缺少的,十分精彩的一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 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 尘俗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政治上失 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 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 无法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悦,这是身 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 本句话是抒怀。略带凄清的月夜美景与作者旷达而幽冷的心 境浑然一体,达到完美和谐的至境,令人回味不已。确实做到了 文短而意深。
微课型
《记承天寺夜游》
------透过“闲人”看情

2015/8/29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 感?

2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 人? 3 、“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 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 样的复杂情感?
2015/8/29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 怎样的变化?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明其闲
2015/8/29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 的深刻含义?
2015/8/29
背景链接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 法”,改革之风大盛。由 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 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 丰二年(1079年),因 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 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 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 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 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2015/8/29

两层意思:

①表现自我安闲 自适 的心境,透出 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记承天寺夜游》详解

《记承天寺夜游》详解

《记承天寺夜游》详解《记承天寺夜游》详解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照入屋内),欣然起行。

念(想到)无以(没有人与自己)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共同、彼此)步于庭中。

(1.层意:交待夜游地点、时间、原因。

)2.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横斜交错),盖(原来)竹柏影也。

(2.层意:描写庭院中月光的清澈。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只是)少闲人(闲居之人。

文中指被贬谪到黄州的作者和张怀民两人)如吾两人者耳。

(3.层意:惋惜无人赏月。

暗示世人为俗务所累,表明自己的高洁。

)一、识记: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作者苏轼。

北宋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原文回答: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5、本文的点睛之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不仅点明和张怀民的友谊,更流露出不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7.文中与“闲”有关的语句有: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探讨问题:1.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本文共80多字,作者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文中给我们创造了什么意境?答:本文第一层用了记叙、描写第二层用了写景,第三层用了议论。

描写对象是月光。

文中描绘了月色之美,创设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

这是作者心境的体现。

2.本来“解衣欲睡”的作者为什么欣然起行?答:被贬斥于黄州困苦境遇和寂寞无聊使作者“解衣欲睡”,但月光似乎有意慰藉诗人而悄悄走进门来,使诗人如遇久违的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起行”。

万《记承天寺夜游》微课

万《记承天寺夜游》微课

记承天寺夜游
推荐观看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1)比喻的妙用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 2)多种手法的运用:积水 空明 (正)(静)
藻荇交横 竹柏影 (侧)(动)
❖ 3)借景抒情
贬官黄州: 谁怕? 一蓑烟雨任 平生。
如吾两人者耳。
赏月的欣喜之情 贬谪的落寞之情
贬官黄州: 谁怕? 一蓑烟雨任 平生。
苏轼人生轨迹图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源自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儋州:
芒鞋不踏名 利场,一叶 轻舟寄渺茫。
悟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赏月的欣喜之情 贬谪的落寞之情 自我排遣的达观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
赏景 悟情
赏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描绘月景图。)
提示: 1、翻译入手,扣词展开,注意修辞。 2、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
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 “画面”之美。
悟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人生轨迹图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
百颗,不辞 长作岭南人。

贬官儋州:
芒鞋不踏名 利场,一叶 轻舟寄渺茫。
汝州 黄州
密州 徐州 杭州
湖州
惠州 儋州
赏月的欣喜之情
背景链接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被人指出用诗 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 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乌台诗案”,审讯历时四个多月,在多方 营救下,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黄州,任黄 州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此地,并无权签署 公文。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解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解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记承天寺夜游[宋]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②,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⑦。

〔注释〕①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承天寺,在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南)。

当时苏轼因被新党指控为讪谤朝廷,贬谪在黄州。

②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作者贬官黄州的第四年。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公元1078—1084年)。

③张怀民,即张梦得,苏轼之友,亦贬官黄州,初到时寓居承天寺。

④步,用为动词,散步。

⑤空明,透明,形容庭中似水般澄澈。

⑥藻荇(xing性),泛指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形似心脏,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⑦闲人,此指不追求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当时作者贬官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过着近乎流放的闲居生活,所以自称为“闲人”。

〔解析〕苏轼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持保守态度,终于获罪而贬谪黄州充当团练副使。

这个闲职,使苏轼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苏轼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大多有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绪,本篇也不例外。

前段叙寺庭步月,在“解衣欲睡”之深夜,因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兴之所来,不可自己。

这正是苏轼那旷达性格的表现。

但一人独步,未免寂寞,于是至承天寺寻朋友共同游乐。

一“念”之闪,立即行动。

这又是苏轼那不顾形迹的旷达表现。

“相与步于中庭”一句点实了题目“承天寺夜游”,又为后文的写景抒情留下了无穷尽的地步。

中段写景,夜间闲游,可入文者甚多:寺、庭、日、树、草、风声、虫鸣等等,如果一一娓娓道来,可制成相当规模的文章。

但作者只撷取月光来描写,将庭中的月色比为“积水”,将月下的竹柏影喻为“藻荇”,而一个“空明”,极言月光之澄澈洁净,一个“交横”,则写尽了竹木丛生错杂之状态。

出奇的联想构成了绮丽的美景,而又如此贴切、动人,令人宛然如见。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2、结合作者的遭遇,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所表达的复杂心情3、欣赏文中关于月夜美景的描写的意境和技巧4、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乐观豁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学会坦然面对人生坎坷5、背诵全文二、重点难点:1、重点在于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2、难点在于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情三、教学时数一个课时四、内容步骤(一)引入课文从苏轼的《浣溪沙》引入《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点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的诗文充满乐观积极的心态,《记承天寺夜游》亦是如此。

(二)介绍作者学生凭记忆或查阅工具书完成课件上的填空题,从而了解作者。

(三)看动画片点评片中朗诵,纠正动画片中错误的字音,补上读漏的字词。

(四)掌握词句1、解释词语:解衣入户欣然起行为乐相与中庭空明交横闲人念与者遂步但耳2、译句子: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注意划线的词语,下同)念无与为乐者 (注意补上省略的词语)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意调整语序)(五)内容理解1、作者为什么来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并且沦为“闲人”?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的`诗句,弹劾他诽谤朝政。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让他险些丧命。

这就是『乌台诗案』。

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十二月他获释出狱。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但不得『签书公事』,只能做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注:团练副使是地方军事长官,宋代专门用来闲置被贬的官员)2、苏轼为什么会无与为乐?当时他十分孤独,因为他是被贬谪流放的官员,自然少人来访,怕受他连累,况且他已经失势,自然没人巴结。

3、作者为什么找张怀民同游?张怀民为什么也没睡着?张怀民,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做主簿,初时寓居承天寺,曾在住所旁筑亭,以纵揽江山美景,苏轼把它命名为「快哉亭」,并写水调歌头词相赠。

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解读《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解读一、课文悟读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

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

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

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

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人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

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

空明二字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

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

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

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二、亮点探究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

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探究学习: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

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

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

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2.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

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

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探究学习: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

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

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3.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喻。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分析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分析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4.文化传承与理解:针对较难理解的主题部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学习主动性,并由学生自己揣摩归纳得出本文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

文本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短文两篇》的第二篇文章,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一篇小品文。

苏轼由最初反对“新法”到后来反对“尽废新法”,屡遭贬谪,终不得志,心中郁积着满腔的孤苦闲愁。

夜游承天寺的经历,使他获得了短暂的情感释放。

文本仅用85个字,选取了特定而美好的生活片段,月夜庭院、玩竹赏柏,将月光下的竹柏之影视为水中揺曳的藻若,沉醉其中、超然物外,真切地表认了虽被贬谪如豁达开朗的情怀。

教学方法: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课内及课外文言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并且通过前期的训练,能够基本看懂一些课外的文言文,但是对于文章的主旨及所蕴含的感情挖掘的还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表面。

希望通过这一类文章的阅读能够引领学生去感悟此事、此景、此情。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探究教学法、诵读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

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限豪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悲怆。

他是谁?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的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的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的说课稿《<记承天寺夜游>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短文仅80 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它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展现了作者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它不仅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次提升,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次熏陶。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文中作者复杂的情感以及精妙的写景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点拨。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如何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2、提问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优质课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优质课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教学目标
• 赏析《记承天寺夜游》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句话。
• 品味此句的意境美。
何 为 意 境
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 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 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 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荇庭 交下 横如 ,积 盖水 竹空 柏明 影, 也水
中 藻 、
读美文
品读去掉“盖”和加上“盖” 的区别
有恍然大悟,如、 恍然大悟之感。
赏美景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 积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仔 细一看,那婆娑的阴影原来是竹柏 的影子啊!
• 想像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品美境
• 一幅清幽宁静皎洁空灵的画面, • 一幅摇曳多姿似真似幻的画面。
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形成文字 的波澜、节奏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悟美情
• 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自身被贬谪的 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 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 染的。他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 境中尤为可贵、可敬。而“积水空 明”“藻荇交横”的美景正好暗含了 苏轼欣喜地情感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 度。

《记承天寺夜游》解析

《记承天寺夜游》解析

《记承天寺夜游》解析《记承天寺夜游》解析: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斥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这篇仅有八十多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分析吧。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夏历十月十二日,正当初冬,夜里已很有点寒意了。

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来与他作伴,有意地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 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 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作者的兴奋和喜悦都已高度地概括在“欣然起行”这四个字中了。

这一句与“解衣欲睡”相对照,显得一伏一起; 一沉闷,一活跃; 完全是两样心情,两种节奏。

苏轼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常常以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光写得很富有人情味。

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犹如临歧执手的爱侣,欲去叮咛,频频回首,显得何等缱绻情深; 又如《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这偷看人间私情密约的月光,仿佛含着几分神秘而羞涩的微笑,使人感到如此调皮而可爱。

至于《卜算子》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稿【学习目标】赏读文中的景色描写,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过程】一、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描写,进而理解作者当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1、欣赏月景文中描写月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文中先写月色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澈透明;继写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藻、荇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皎洁;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方令人恍然大悟。

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

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总结:作者眼中的月色是皎洁的、空灵的、宁静的。

2、体会闲情面对如此空明之境,作者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美丽的风景时时处处与我们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怀民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真是可惜啊!解读“闲人”之“闲”。

①“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

)②“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谧的景色?链接苏轼的生活背景,ppt显示: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

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他在被贬之前官司至礼部尚书,一路被贬至团练副使,且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明确: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劳累的身体生活的“悠闲”,是诗意面对逆境、率性面对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复杂情感一、从写作背景看感情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后来被认为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

后经朋友的多方营救获释出狱,后经朋友的多方营救获释出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近近乎流放。

乎流放。

封建官吏被贬谪后心境如何?历史是一面镜子。

封建官吏被贬谪后心境如何?历史是一面镜子。

范仲淹被贬后登上了岳阳楼。

柳宗元被贬后游历了小石潭。

欧阳修被贬滁州后,寄情山水,游历了琅琊山。

李白的政治理想受挫时感叹《行路难》相同的命运,相似的心境。

让人感受到贬谪的悲凉,仕途失意的落寞。

苏轼也一样。

贬谪的悲凉,仕途失意的落寞二、从文本看感情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色美,触景生情,让人有赏月的愿望。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

作者在美景中忘却了不快。

表现出赏月时悠然欣喜的心情。

三、从主旨句看感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 揭示不乏良辰美景,但缺乏闲适赏景之人。

作者的人生感慨尽在其中。

闲是点睛之笔。

由于贬官谪居,不被公务缠身。

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也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自我排遣的心境。

复杂感情: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旷达。

四、自我排遣的旷达(重点分析)。

中国封建文人,当他们的人生道路或仕途遭遇挫折时,便寄情山水时,自我排遣,从中表现出一种旷达乐观的情感。

让我们的目光再次穿越历史的天空。

范仲淹被贬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欧阳修被贬滁州后,寄情山水,但与民同乐。

李白被赐金还山后但唱出了对未来的憧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法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悦,这是身
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
本句话是抒怀。略带凄清的月夜美景与作者旷达而幽冷的心
境浑然一体,达到完美和谐的至境,令人回味不已。确实做到了
文短而意深。
2020/11/15
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月”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 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 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 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 “一切景语皆情语”。
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 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两层意思:
①表现自我安闲自适的心境,透出
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②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 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 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 月的仙境。
2020/11/15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2020/11/15
2020/11/15
结尾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则又感到文章因此而意味更深
一层,是不可缺少的,十分精彩的一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
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
尘俗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政治上失
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
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明其闲
2020/11/15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 的深刻含义?
2020/11/15
背景链接
2020/11/15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 法”,改革之风大盛。由 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 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 丰二年(1079年),因 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 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 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
“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闲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2020/11/15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 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微课型
《闲人”看情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 感?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 人?
3、“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 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 样的复杂情感? 2020/11/15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 怎样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