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题 反常现象有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题 反常现象有原因,创造条件显正常
忽略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质量为M 的物体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即mg R Mm
G =2。对
这一知识单独作为综合题只是偶有出现。不过情节比较新颖,比如2009年全国卷II 第26题的“重力加速度反常”,2012年全国卷第25题的地球内部的重力加速度等等。特别是2009年全国卷II 第26题构思巧妙,推陈出新,是一道具有浓厚创新的试题。
例4.(2009年全国卷II 第26题,21分)如图,P 、Q 为某地区水平地面上的两点,在P 点正下方球形区域内储藏有石油,假定区域周围岩石均匀分布,密度为ρ,石油密度远小于ρ,可将上述球形区域视为空腔。如果没有这一空腔,则该地区重力加速度(正常值)竖直向下,当存在空腔时,该地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会与正常情况有微小偏离。重力加速度在原竖直方向(即PO 方向)上的投影相对于正常值的偏离叫做“重力加速度反常”。为了寻求石油区域的位置和石油储量,常利用P 点附近重力加速度反常现象。已知引力常数为G 。
(1)设球形空腔的体积为V ,球心深度为d (远小于地球半径),PQ =x ,求空腔所引起的Q 点处的重力加速度反常。
(2)若在水平地面上半径为L 的范围内发现:重力加速度反常值在δ与k δ(k >1)之间变化,且重力加速度反常的最大值出现在半径为L 的范围的中心。如果这种反常是由于地下存在某一球形空腔造成的,试求此球形空腔球心的深度和空腔的体积。
一 谋定思路而后定
(1)模式识别,把握解题的方向
阅读题目,我们的脑海里不断浮现曾经做过的一道有关万有引力的题目:如图2所示,半径为r 的铅球内有一半径为2r
的球形空腔,其表面相切,此铅球的质量为M ,在铅球和空腔
的中心连线上,距离铅球中心L 处有一质量为m 的小球(可以看成质点),求铅球对小球的引力。
我们的解法是采用一种“补偿法”的思想:设想把挖去的部分用与铅球同密度的材料填充,形成一个“填补球”,质量为M 1.。这样,所要求的引力就转化为一个大球(M+M 1)与填补球(M 1)对m 的引力之差。如图3所示。
再看这道高考题,容易发现只是在我们做过的题上多了矢量的合成与分解运算而已,因此,任然可以采用“补偿法”。
设想将近地球表面的球形空腔填满密度为ρ的岩石,则该地区的重力加速度便回到正常值g ,因此,正常重力加速度g 可视为重力加速度g '和填充后的球形区域所引起的重力加速度改变g ∆的矢量和,如图4所示。根据题意,结合平行四边形法则可得到,重力加速度反常g '∆其实就是重力加速度改变g ∆在竖直方向上(也就是正常重力加速度g 的方向)的投影分量。
(2)打破常规,顺势而下,拿下整个题,争取高分
一般来讲,第(2)小题会比第(1)小题难度大,但本题的困难却主要在第(1)小题,
第(2)小题是第(1)小题的自然延伸,在第(1)小题得到的答案的基础上可以轻易解决。
二 规范解答不失分
(1)如果将近地表的球形空腔填满密度为ρ的岩石,则该地区重力加速度便回到正常值。因此,重力加速度反常可通过填充后的球形区域产生的附加引力
g m r Mm
G ∆=2 ①
来计算,式中的m 是Q 点处某质点的质量,M 是填充后球形区域的质量,
V ρM = ②
而r 是球形空腔中心O 至Q 点的距离
22x d r += ③
g ∆在数值上等于由于存在球形空腔所引起的Q 点处重力加速度改变的大小。Q 点处重力加速度改变的大小。Q 点处重力加速度改变的方向沿OQ 方向,重力加速度反常g '∆是这一改变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如图4所示。
g r d g ∆=
'∆ ④ 联立以上式子得
2/322)(x d Vd
ρG g +='∆ ⑤
(2)由⑤式得,重力加速度反常g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2m ax )(d
V ρG g ='∆ ⑥
2/322min )()(L d Vd
ρG g +='∆ ⑦ 由题设有
='∆m ax )(g δk
δg ='∆m in )( ⑧
联立上面的式子得,地下球形空腔球心的深度和空腔的体积分别为
13/2-=k L
d
)1(3/22-=k ρG δ
k L V
三、解后反思收获大
据抽样统计,本题考生的得分率不到1分,出乎意料。我想主要的原因有三点:
(1)阅读能力不足
本题最关键的是对加速度反常的理解,题目中关于它的定义是“重力加速度在原竖直方向(即PO方向)上的投影相当于正常值的偏离叫做‘重力加速度反常’”。对于这句话,很多考生不理解。
(2)思维定势问题
在天体运动问题中,考生习惯于解答球体之间的万有引力问题,现在要看成水平面,主要是降低数学的难度,却大大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3)迁移能力差
“补偿法”在中学物理中多处提到,但考生对这一方法缺乏理解,所以无法将“迁移法”迁移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中来。
四、在变式中求发展
4-1.(2012年全国卷第25题,19分)
一单摆在地面处的摆动周期与在某矿井底部摆动周期的比值为k。设地球的半径为R。假定地球的密度均匀。已知质量均匀分布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求矿井的深度d。
4-2. (2007年上海卷第19A题,10分)
宇航员在地球表面以一定初速度竖直上抛一小球,经过时间t小球落回原处;若他在某星球表面以相同初速度竖直上抛同一小球,需经过时间5t小球落回原处。(取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10m/s2,阻力不计)
(1)求该星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
(2)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为R星:R地=1:4,求该星球的质量与地球质量之比M星:M地。
4-3.(2003年全国卷第24题,15分)
中子星是恒星演化过程的一种可能结果,它的密度很大。现有一中子星,观测到它的自转周期为T=1/30s。向该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应是多少才能维持该星体的稳定,不致因自转而
瓦解。计等时星体可视为均匀球体。(引力常数G=6.67×10-11m2/kg·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