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实验论文生物实验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科教学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生物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同时也是生物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和检验知识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1]。生物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探究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且高考生物试卷中实验题型比重微乎其微,造成了生物教学中人为地减少实验教学的情况。其次,由于课时限制、实验仪器材料等诸多客观原因,导致教学方式单一。教师讲解实验要求,进行操作演示,学生按步骤机械模仿的情况屡见不鲜,如此往复,学生缺乏对实验目的的认识、思维僵化、按部就班,造成生物实验教学注重实验结果,忽视实验过程的局面,甚至实验教学常常流于形式,不但不能帮助学生获取和巩固生物学知识,无法真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反,严重时会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借助生物实验这一有效途径,采取有效策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学”中成长,已成为摆在生物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
二、生物实验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不难发现除了传统的演示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外,探究性实验、调查性实验等多样化的实验类型层出不穷,多样化的实验类型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动力[2]。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内部动力。实践证明,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并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3]。
生物实验的有趣性,生物现象的神奇,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正向诱导,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种学习兴趣的激发是通过外因的诱导而实现的。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设计的实验和采取的新颖实验方法,及时给以肯定和表扬,对取得的成果,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或实验成果,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成就感,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意义,学生容易形成一定的自我价值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不同类型实验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从目前我国初、高中生物学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学生物学实验大致分为演示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调查研究性实验、模型建构实验等几类。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演示实验。
演示性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的组成部分,实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生物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演示性实验具有直观形象、鲜明性特点,并且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若能较好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呼吸作用”这堂课的一开始,就采用演示实验导入新课,教师在一广口玻璃瓶(尽量选用小广口瓶)内放入数只小白鼠,在广口瓶的瓶口塞上带有一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将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放入装有少量水的水槽中,水中滴加适量的溴代麝香草酚蓝溶液(一种碱性指示剂,呈蓝色)。一段时间后,水槽中溶液的颜色开始改变,逐渐由原来的蓝色变为黄色。由于中学生容易对周围奇特的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变色”这一的现象必然感兴趣,之后他们迫切想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学生会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溶液变色的焦点上,
中学生物实验有效激发学习兴趣策略研究
吴青,胡兴昌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持久的学习动力。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采取不同的策略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学生物实验;激发学习兴趣;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0)12-0056-03
力图“破解”这一现象的奥秘,从而产生强烈持久的兴趣。此时教师应采取因势利导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合理地引导他们从呼吸作用的原理和实质上去考虑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此一来,不但学生内心充满了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并且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传统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演示性实验的操作往往仅限于教师,然而,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那么,在笔者看来,让学生进行演示性实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是保证新课程理念落实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亲自设计演示性实验,参与演示性实验,让他们从单纯的观察者角色转变为实验设计者、演示者、观察者三位一体的角色,能增强课堂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自然学生对实验现象及所学知识的兴趣就会变得更加强烈。
2.探究实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4]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5]都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在这一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已呈现出从验证性实验走向探究性实验的趋势,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高中生物“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6]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实验,在原有的探究实验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这样一个规律,即“当原生质层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时,细胞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滴加不同浓度的试剂加以人为控制,那么,细胞内液的浓度到底是多少,学生们的脑中会不断迸发出诸如此类的问题,怎样采取进一步的实验去获取答案,疑问激发了探究的热情和兴趣。于是他们开始自行思考、相互交流、设计方案、探索验证,在整个探究实验过程里,学生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其中,他们对问题的答案充满了期待,以至于最终通过自身获得答案。可见,这样的探究性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对提升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提高生物素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因此,我们的中学生物教学要抓住探究性实验的良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产生探究的强烈欲望和兴趣,最终内化为学习动机,以此为中学生物学教学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打下扎实的基础。
3.模型构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个模块中共有五个生物模型构建的实验(详见表1),这一类型的实验对于师生来说都是新鲜的实验形式。这一类型的实验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从实验模型的方案构思到实验材料的自由选择,再从模型构建到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整个实验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唱主角,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充分融入到模型构建中去,从而使抽象的生物学知识直观化、具体化,进一步从自创的模型中了解原型的本质特征,在这样一种“做中学”的氛围中,学生的想象力、创作热情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生物模型构建实验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提供了五个生物模型构建实验有效的途径。
“减数分裂”的内容向来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这部分知识并保持深刻记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费尽周折,利用挂图讲解,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动手制作观察动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装片,之后在实验报告上画出分裂各时期的图,将各时期的特征写成口诀让学生记忆,凡此种种方式,教师使出浑身解数而教学效果甚微。而利用模型构建的实验方法,让学生自行选择实验所需材料,制作出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状态的模型,这样的模型可以是分裂各期的一系列静态模型,也可以是选取合适的材料,制作出一个能演示整个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过程的动态模型。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兴趣骤增,学生在这种思维活跃的状态比平时更容易理解和记住重要的知识,从而使这部分教学化难为易,收效显著。
4.调查活动。
调查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实验形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中学生物实验在实验室中展开的方式,从实验室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模块的《人类遗传病》一节中有“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7]这一调查活动,学生在课余充分利用社区邻居、亲朋好友等身边的人群资源,来了解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症状、发病率、各种遗传病的遗传倾向等问题。当今中学生中近视的发病率较高,因而也成了此次调查中学生关心的热点病种之一。每位学生通过对家族近视发病率的调查,进行数据汇总和统计,分析得出深度近视与遗传和后天两种因素有关的结论,这比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告诉学生这一结论意义更大。在调查中,
学生不但亲历了社会,学会了关心身边的问题,对高度近视遗传病的情况有了更加深入感性的了解,体验到了亲身调查的乐趣,并且从情感上加强了保护视力的意识,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