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指南
通过人工繁殖和放流等方式,增加 水体中的鱼类数量,促进生态平衡 。
03
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沉水植物修复技术
沉水植物修复技术是通过种植沉水植物,如水生藻类、黑藻 、金鱼藻等,来恢复水生态系统的方法。这些植物能够吸收 水中的营养物质,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增加生物多样性。
沉水植物修复技术需要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和配置比例,根据 水域环境和生态需求进行种植,同时需要考虑季节变化和植 物生长周期,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维护。
04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案 例研究
河流生态修复案例
总结词
河流生态修复案例主要关注河流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的恢复和保护,包括水质改善、河流形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 保护等方面。
详细描述
例如,某河流因工业排污导致水质严重恶化,经过治理,包括建设污水处理厂、加强排污监管等措施,水质得到 明显改善。同时,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如构建生态护岸、恢复河道植被等,有效恢复了河流形态和生物多样性。
水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
水污染
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 排放导致水体污染,破 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境丧失
河流改道、湖泊填埋和 水库建设等人类活动导 致水生生物栖息地丧失
。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水文 循环改变,影响水生态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破坏本地 水生生物群落,影响水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生态系统保南护与修复技术指
目录
• 水生态系统概述 • 水生态系统保护技术 • 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案例研究 • 未来展望与建议
01
水生态系统概述
水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水生态系统是指由水生生物群落 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 的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 、地下水等水域。
水生态修复与水生态保护
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水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 数据采集。
评估与预警
定期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 发布预警信息。
04
CATALOGUE
水生态修复与保护的实践案例
河流生态修复案例
案例名称
美国密苏里河生态修复项目
修复措施
通过植被恢复、河岸加固、河道疏通等手段,改 善水质、恢复河流生态功能。
02
采用原位处理和异位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对地下水进行净化处
理。
修复效果
03
地下水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地下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近海水域生态修复案例
案例名称
中国渤海湾近海水域生态 修复项目
修复措施
实施海堤生态化改造、海 床整治、植被恢复等措施 ,改善近海水质和生态环 境。
修复效果
近海水质明显改善,海洋 生物种群数量增加,近海 水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通过合理调度水资源,为水域生 态系统提供必要的补水,保持生
态平衡。
生态修复工程
实施水域生态修复工程,如湿地恢 复、植被恢复等,改善水域生态环 境。
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对水域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 的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
监测网络建设
建立完善的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现对水域的全面 覆盖。
中的污染物。
生态工程技术
生态浮床
利用植物根系吸附水体中的污染物,并通过 收割植物的方式去除污染物。
人工湿地
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微生 物和土壤的共同作用净化水质。
生态护岸
利用自然材料构建岸线防护体系,稳定岸线 的同时净化水质。
生态沟渠
将自然沟渠与人工湿地相结合,利用自然净 化能力净化水质。
水生态修复技术路线
水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手段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方法。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水体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体寿命缩短,水质下降,水生物的死亡增加。
开展水生态修复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水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并详细探讨其实施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水质监测和评估进行水生态修复的第一步是对水体进行全面的监测和评估。
这包括对水体的水质、营养物质含量、氨氮、溶解氧、PH值等指标进行检测,以确定水体的污染程度和修复要求。
还需要对水体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了解水体受到的外界影响和潜在风险,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第二步:生态系统重建在确定了水体的污染程度和修复要求之后,接下来就是进行生态系统的重建。
这包括引入适量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协同作用形成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有机地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还可以通过增加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等方式来提高水体的生物多样性,达到生态平衡。
第三步:生物滤池建设生物滤池是一种可以促进水体生态修复的重要设施。
在生物滤池中,可以通过运用各种生物过滤材料和微生物来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有害物质,同时保持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和氧气供应。
通过建设生物滤池,可以有效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和水质,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水华的风险。
第四步:植被种植和水体结构调整为了进一步促进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改善,可以在水体周围种植适宜的植被,如水生植物、湿地植物等。
这些植被可以有效地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减少水体中的藻类生长,改善水质。
还可以通过调整水体的结构,如增加水流的曲线度和缓冲区域,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稳定性。
第五步:定期监测和维护水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监测和维护。
定期对水体进行水质监测,了解水质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修复措施。
还需要定期清理生物滤池和维护植被,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
通过不断的监测和维护,可以提高水体的生态恢复能力和修复效果,实现水体的持续改善和生态平衡。
水 生态修复 实施方案
水生态修复实施方案水生态修复实施方案。
一、引言。
水生态是指水体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水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水体污染、湿地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水生态修复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水生态修复的实施方案,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二、水生态修复的原则。
1. 生态优先原则,在进行水生态修复时,应当以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为首要目标,尊重自然规律,尽量减少人为干预。
2. 综合治理原则,水生态修复应当综合考虑水体、湿地、植被等多种因素,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治理,形成多元化的修复体系。
3. 可持续发展原则,水生态修复应当注重长期效果,避免治标不治本,确保修复效果能够持久。
三、水生态修复的实施方案。
1. 水体污染治理。
针对水体污染问题,应当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进行治理。
例如,可以利用生物修复技术,通过植物的吸收和降解作用,净化水体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
同时,也可以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如活性炭吸附、光催化氧化等技术,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和降解。
2. 湿地恢复重建。
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护等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应当重点对受损的湿地进行恢复和重建工作。
可以采取植被恢复、湿地填充、水体引流等手段,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提高湿地的水质净化能力。
3. 植被恢复与保护。
植被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保持、水质净化、生物栖息地等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应当加强对水生态系统中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工作。
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湿地植被恢复、生态护岸建设等手段,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水生态环境。
4. 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除了以上具体措施外,还可以通过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来改善水生态环境。
例如,可以建设人工湿地、生态护岸、水生态景观带等,通过人工干预手段,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
四、结语。
水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治理。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汇总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汇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的发展,水资源的净化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旨在改善水质,保护水生物多样性,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近期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进行汇总,以期为进一步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背景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扩张和城市建设的膨胀,水资源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城市污水的排放直接导致了河流、湖泊水质的恶化,水生态系统的失衡。
同时,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也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为了保护水资源、改善水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主要工作内容1.建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政策法规体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核心是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水质标准,并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
此外,还应加强对水环境的监管,对污水排放进行严格管控,并推动企业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2.加强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在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水库、河道和湖泊的修复等。
相关部门应加强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打击非法采矿、填湖等行为,恢复被破坏的湿地。
同时,应加强水库、河道和湖泊的综合治理,淤泥清淤、水生植被的种植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水质,恢复水生态系统的稳定。
3.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可以推广科学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养殖管理水平等。
此外,还可以建立农田生态廊道,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
4.加强水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生物多样性对于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水生物多样性,应建立水生物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造成了许多水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为了改善水环境和保护水生态系统,水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通过人为的手段对受损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从而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
本文将探讨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1. 湿地修复技术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具有水土保持、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湿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
湿地修复技术是利用人工手段对受损湿地进行修复,目前主要采用植物修复、土壤修复和水体修复等方法。
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湿地修复技术已经成熟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在水环境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和净化能力,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净化和生态修复中。
目前,通过构建人工湿地和植物滤池等方式,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修复已成为一种主要的修复手段。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转化和降解的技术。
目前,常用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土壤-植物共存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藻类修复技术等。
这些技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修复,可以有效地改善水环境质量。
随着人们对水环境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加,水生态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水生态修复技术将更加注重对修复效果的长期监测和评估,以及对修复工程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研究。
新型的生物修复技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也将逐渐成为应用的热点。
2. 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技术将逐渐向综合治理发展,通过整合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土壤修复和水利工程等多种修复手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水生态修复体系,实现对污染水体的综合修复和生态重建。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态修复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现状及发展趋势1 ⽔⽣态修复技术及其应⽤现状⽔环境指的是⾃然⽣态系统中湖泊、江河等⽔体和其湿地组成的河湖⽣态系统。
⽔环境中的⽔域空间是⽔⽣⽣物群落和⼀些两栖⽣物群落的重要⽣存环境。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扩⼤,社会的经济增长⽅式也有所改变,对⽔资源的利⽤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对整个环境的⽣态平衡有很⼤的负⾯影响。
⽔⽣态修复技术是⽣态⼯程技术的⼀种,利⽤恢复⽣态学和⽔⽣⽣态学来对受损的⽔⽣态环境进⾏结构和功能的修复,促进⽔⽣态系统的完整性恢复。
⽬前,⽔⽣态修复技术主要有两类:⼀是采⽤⽣物⽣态⽅法来处理和修复受损⽔⽣态环境;⼆是利⽤⽣态⽔利技术来达到治理受损⽔⽣态环境的⽬标。
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较为依赖,国内的⽔⽣态环境污染严重,有报道表明,全国超过60%的河流、湖泊及湿地的⽣态系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资源的⾼效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江河湖泊数量众多,⽣态类型丰富多样,所以也⾯临着多种多样的⽔环境污染问题。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部在2008年开展了全国主要河湖⽔⽣态保护与修复⼯作,总结了我国当前⾯临的⽔⽣态环境受损问题,计划2020年之前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落实⽔资源保护和健康修复体系。
⽣态环境部也提出到2018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臭⽔体消除⽐例⾼于90%。
到2019年底,其他地级城市建成区⿊臭⽔体消除⽐例显著提⾼,到2020年底达到90%以上。
⿎励京津冀、长三⾓、珠三⾓区域城市建成区尽早全⾯消除⿊臭⽔体。
⿊臭⽔体治理刻不容缓,⽔⽣态修复技术在⿊臭⽔体治理中有着极为⼴阔的应⽤前景。
2 ⽣物⽣态治理技术这类技术利⽤特殊培育的微⽣物或植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对受损⽔体中的污染物进⾏富集、降解、吸收从⽽净化⽔体。
这种技术清洁⽆污染,造价和运营成本较为低廉,是⽐较理想的⽔治理技术,已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泛的应⽤。
水生态修复技术
水生态修复技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增长,一些人类活动不可避免地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水体污染,这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解决水体污染的问题变得非常紧迫,也为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什么是水生态修复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是通过仿生技术、生态工程等手段对受损水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改善,以实现水生态系统重建和生态环境恢复的过程。
该技术包括河流修复、湖泊修复、河口与海湾修复等多个应用领域。
技术在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更健康的用水环境和资源。
几种常用的水生态修复技术1. 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将湿地植物、浮游生物和微生物扮演的功能和效果,通过建设模拟湿地体系来实现的技术。
该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病原体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从而减轻水体污染的程度。
因此,人工湿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城市生态环境、处理污水等领域上。
2. 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通过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建立湖泊、河道和海洋重建鱼类的食物链,以实现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该技术可以提高水体的氧化还原能力,使水体有害物质能够被有效地去除,从而达到减轻水污染的目的。
在中国,植物修复技术已经被应用到灾后重建、水生态修复、水景观景观设计以及净水等多个领域。
3. 流域雨水管理系统流域雨水管理系统是一种针对大规模水体污染的综合技术。
该技术是通过采集雨水、促进水的自然滞留,控制雨水流向,加强表层土壤的自然过滤等措施来达到减少水体污染的目的。
在流域雨水管理的过程中,水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也非常重要。
这些测量和分析可能会涉及到采集、测试和分析水的各种参数,包括pH、电导率、溶解氧、温度、化学氧需求量和蓝绿藻等生物学成分的浓度等。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未来发展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特别是在不少城市毗邻其对应河流的情况下。
政府和企业要持续扩大对这些技术的投资,同时,为了实现成功的修复,向社会和公众开展宣传教育、广泛的培训和普及工作是不能不做的,以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提高其参与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积极性。
水环境(河道)治理与修复解决方案
水环境、水环境(河道)治理与修复解决方案一、企业介绍二、河道水环境与生态环境现状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工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自然水源补给越来越缺乏,污水厂再生水或雨污集水成为主要水源,加之多源径流污染,从而导致水环境面临着氮磷营养盐超标、生态系统破坏、水体自净能力丧失等问题,于是频繁出现水体污染浑浊黑臭、富营养化、藻类爆发等现象。
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1.河道水环境现状(1)粗放式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体污染、;由于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未彻底改变,中国并没有完全绕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
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是发展的成本。
如果说生态破坏与中国历史上农业过度开发有关,环境污染则是工业化的直接结果。
在粗发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冲突最激烈、生态风险最严重、问题发展最迅速。
在这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上下游之间诉求的矛盾、水资源利用及与水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及不同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资源产地与资源利益获得者的冲突加剧。
造成生态环境极度恶化。
(2)水量不足,环境负荷承载力下降;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使水资源日趋紧张、枯竭;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负荷逐年加重。
尤其是在控制污染,防止环境质量恶化方面,面临的任务仍较繁重,主要表现在: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造成的能耗和尾水排放污染问题,水体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区域性水土流失加剧,原始森林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3)规划建设不科学,雨季内涝严重,平时缺水;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城市道路、硬质景观、建筑屋面等大量非渗透性表面的扩大,以及对河湖等自然水体的填埋、河道大量采取硬质化处理等,原有的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扰动。
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一、引言河道是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河道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致使河道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出现洪灾、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应运而生。
二、河道治理技术1.水污染治理技术(1)生物处理技术:包括人工湿地、生态滤池、垂直流湿地等。
这些技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物过程来净化水体,将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等有害物质降解,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2)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包括混凝沉淀、气浮、活性炭吸附、高级氧化等。
这些技术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如悬浮物、重金属、有机物等。
2.河道水量控制技术(1)雨水管理技术:包括雨水收集和雨水综合利用。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收集雨水并进行处理后,用于灌溉、冲洗、景观水域等,减少城市排水对河道的冲击。
(2)水文调控技术:包括河道径流调控、节制湖泊水位和闸门控制等。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灵活地调整水位、闸门等控制水量的流动,减少洪水和干旱对河道的影响。
三、生态修复技术1.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功能。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湿地的修复、重建和保护。
通过恢复湿地的水文、水质和生境条件,保护和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
2.岸线生态修复技术岸线是河道和陆地之间的过渡空间,也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岸线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河岸护坡、植被修复和鱼类栖息地构建等。
通过修复河岸的植被和生态系统,保护和增加河道的生物多样性。
3.水体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水体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水体营养盐调控、水质净化和鱼类栖息地改造等。
通过控制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并恢复和构建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和增加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四、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意义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意义在于保护和恢复水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水生态修复技术3篇
水生态修复技术第一篇:水生态修复技术概述水生态修复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环境来改善水质、恢复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的技术手段。
水生态修复技术包括了多种方法,如人工造岛、人工湿地、生态滤池、人工浅滩等。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等生态系统,实现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改善水体环境。
其中,人工湿地是最常用的一种水生态修复技术,它由人工修建而成,依靠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对水体进行净化。
人工湿地是一种模仿自然湿地的系统,通过湿地内的植被、微生物等生物质和物理化学环境条件的作用,将水体中的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营养物质等污染物进行降解、吸附、沉淀和转化,达到净化水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目的。
除人工湿地外,生态滤池也是一种常用的水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滤池依靠填料和微生物群体的作用将水体中的污染物降解、吸附、沉淀和转化,改善水体环境。
可以说,水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集环保、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对保护水资源、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城市景观的效果显著,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第二篇:人工造岛人工造岛是一种常用的水生态修复技术。
它是指在水体中人工堆砌岛屿,构建一定形态和特定功能的生态系统,以达到绿化美化、净化水体和增加景观价值的目的。
人工造岛具有以下优点:一、增加水域景观价值。
人工造岛可以在水面上增加一定面积的草木绿化,为城市增添绿色景观。
二、提高水体环境质量。
人工造岛内可以栽种多种植物,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将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净化,改善水体环境质量。
三、实现生态修复。
人工造岛会引进一系列植物和微生物,形成特定的生态系统,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
通过这些处理过程,可以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
人工造岛的构建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岛屿的规模与形态、材料的选择等。
在建造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软硬程度,在堆砌固化过程中添加填土、碎石等物质,以保证岛屿的坚固和稳定性。
人工造岛需要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同时也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如避免严重干扰自然生态和景观、注意开发和治理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等。
河道治理中常见水生态修复技术及应用措施
河道治理中常见水生态修复技术及应用措施摘要: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改善水资源质量及对水体进行修复的一项重要技术。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对该项技术进行合理应用,一方面可以为水生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还能促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建立,促进水环境的持续发展。
本文叙述了河道整治工程中水生态修复的重要性,针对河道治理中常见水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分析,重点论述相关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方法,为后续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1水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在我国有2/3的城市面临着缺水问题,大部分城市河道都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
所以,解决河道污染,塑造一个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
而人工治理污染不仅需要消耗大量资金,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因此,修复河道水生态系统,增强河道自身净化能力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城市河道整治的工程中,要根据当地原有的人文历史资源,将水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倡导人们保护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从某种方面来讲,城市河道对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有着不小的作用。
注重保护城市河道的水生态系统,将生物学原理充分的应用到城市河道规划建设中,既满足了河道的功能和景观的要求,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有效的提高了人们生存环境的质量。
2河道治理中常见水生态修复技术2.1河岸生态修复河岸生态修复是目前最常见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强调通过对河岸环境进行处理,避免水土流失、优化环境,维持水生态的多样性,改善区域小循环。
如在河道周围种植各类植物,以高大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以及低矮灌木形成多元绿化系统,直接提升河道观感,也能利用植物的固水、固土能力,维持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
同时,植物活化了周边土体,使微生物活动更加频繁。
树木的落叶以及其他植物均可形成腐殖质,改善土质环境,为水生动物、植物提供更多营养来源,最终借助河岸生态修复实现水生态的综合修复。
2.2生物修复水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是恢复生物多样性,使水体周边环境重新恢复自然状态下的活力,生物修复也因此广受重视,较为多见的如水生动物修复。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通过控制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调整水体营养盐循环,改善水 体富营养化状况。
05
CATALOGUE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挑战与前景
当前面临的挑战
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 速,大量废水、废气排放导致 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治
理难度大。
生态退化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导致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 样性降低,生态平衡受到威胁 。
饮用水安全问题
由于水源地污染,导致饮用水安 全问题频发,对人民群众的健康 构成威胁。
水生生物状况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质恶化导致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受到 破坏,水生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生物 多样性降低。
生态平衡失调
水生生物的食物链遭到破坏,生态平 衡失调,导致水生生态系统自我修复 能力下降。
生态系统状况
生态系统退化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 修复
目 录
• 水生态环境现状 • 水生态环境问题 • 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挑战与前景
01
CATALOGUE
水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水质状况
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农业和城市化的快速 发展,大量污染物排入水体,导 致水质严重下降,水体富营养化 、重金属超标等问题突出。
THANKS
感谢观看
生态系统修复
河流湖泊修复
通过生态工程和技术手段,恢复 河流湖泊的生态系统功能,改善
水质和生态环境。
水域生态修复
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湿地 保护等方式,修复受损的水域生 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和自我修复能力。
地下水修复
通过控制污染源、净化水质、恢 复地下水生态系统等方式,修复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1. 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是一种利用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的技术。
通过植物的吸收、降解、沉淀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营养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目前,在城市、工矿企业和农村等地广泛应用了人工湿地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
2.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并提供生态位和栖息地。
利用水生植物修复水体的技术,通过构建植物修复带或水生植物人工湿地,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含量,改善水质环境。
目前,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已在城市河道、湖泊、水库和养殖水体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3. 鱼类修复技术鱼类对水体环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过摄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排泄废物等方式,改善水体的生态平衡。
目前,一些水域的水生态修复工程中,已引入了适宜的鱼类进行水质修复和生态恢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1. 技术深化和创新随着对水环境修复需求的增加,水生态修复技术将不断深化和创新。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改良水生植物,提高其吸收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利用先进的材料和工程技术构建高效的人工湿地系统;开发新型的生态修复材料和技术手段等,将为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2. 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未来,水生态修复技术将更加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
建设生态农业园区、生态城市等项目中,将采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对农田、城市水体进行修复和保护,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3. 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的协同推进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将与环境治理工作协同推进,形成全面的水环境治理体系。
水生态修复技术将与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等工作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综合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推动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4. 国际合作与交流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需要国际合作与交流。
改善湖泊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调水技术与方案
改善湖泊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调水技术与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办公室的地板上,我坐在桌前,开始构思这个方案。
思绪像波涛汹涌的湖水,一点一点地汇聚成文字。
我们要明确湖泊饮用水源保护区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保障着我们的生活品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水源保护区正面临着污染、富营养化等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一套完善的生态调水技术与方案。
一、技术方案1.水质监测技术水质监测是保护水源的关键。
我们可以采用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水质变化,确保水质安全。
同时,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对湖泊进行全面巡查,及时发现污染源。
2.水生态修复技术(1)植物修复:在湖泊周边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等,可以有效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减少富营养化。
(2)微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底泥疏浚:定期对湖泊底泥进行疏浚,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减少内源污染。
3.水资源调配技术(1)水源互调:通过建设输水管道,将优质水源引入饮用水源保护区,提高水质。
(2)生态补水:在枯水期,通过引水渠道为湖泊补充水源,保持湖泊水位稳定。
二、方案实施1.建立健全管理体系(1)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湖泊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管理与监督。
(2)制定严格的保护政策,确保水源安全。
2.加强执法力度(1)对非法排污企业进行严厉打击,确保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2)对违规建设行为进行查处,保护湖泊生态环境。
3.社会参与(1)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鼓励民间环保组织参与湖泊保护工作,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4.资金保障(1)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湖泊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2)积极争取国内外资金支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湖泊保护。
三、后期管理1.持续监测对湖泊水质、生态环境进行持续监测,确保方案实施效果。
2.评估与调整根据监测数据,对方案进行评估与调整,确保湖泊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生态修复技术【论文】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生态修复技术关键词:河道;水环境治理;多方位生态修复1技术概述多方位生态修复是一种以多管齐下为方针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将不同的治理技术结合到一起,并通过管理的统筹,实现长效运行,目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对外源污染进行截留、对内源污染进行控制、人工净化以及对水体自净能力的加强。
其中,对外源污染进行截留指的是通过雨污分流和生态驳岸的建立将外源污染截留于河道范围以外;对内源污染的控制指的是采取河道清淤及生物酶对不同类型的内源污染进行控制与消减;人工净化指的是利用超微净化等新方法对已经被污染的水体实施净化;水体自净功能的加强是指通过生物群落构建或完善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1]。
这项技术完全摒弃了过去单一、落后的治理方式,在当前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具有很多优势。
例如,它能有效截污,避免污染物直接进入河道,防止富营养化,实现源头控制;采用周期性的清淤方式,河道淤泥不再逐年累积,防止内源污染;采用人工净化的措施,当水质的恶化情况比较严重时,立即启动,对水体迅速净化,尽快恢复透明度;完善河道的水生态系统,在净化水质的基础上,增强景观效果。
最近几年以来,各个行业发展迅猛,带动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从生产角度来分析,由于各大工厂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日用品种类越来越多,工业生产量日益增大,对水体产生较大的污染。
当前,大部分的湖泊,包括水库边缘,经常会出现一些绿色、悬浮物体,很多鱼塘的表面漂浮大量死鱼,农村的小水沟内部水体变黑,发出恶臭味道。
在城市居民楼附近,一些景区用水的含氧量特别低,会滋生大量细菌与病毒,而变质水体当中繁殖较多的蚊虫,使得河道水环境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出现,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河道水环境治理效果,而且可以实现全方面实施,减少生活污水量,保证水体更加清洁。
该技术能够从多个方面对河道水环境污染进行有效修复与治理,以便早日实现生态平衡目标。
2外源污染的控制暴雨初期,雨水造成的污染可能比生活污水严重,只对点源污染进行控制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水环境。
水生态系统及地下水保护与修复工程开展方案(三)
水生态系统及地下水保护与修复工程开展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生态系统和地下水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保护水生态系统和地下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改革,提出水生态系统及地下水保护与修复工程开展方案。
二、工作原理1. 水生态系统保护原理:通过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主要包括湿地保护、河道修复、水体水质改善等措施。
2. 地下水保护与修复原理:通过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和污染源的减排,保护和修复地下水资源。
主要包括地下水位管理、污染源控制、地下水修复等措施。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制定水生态系统及地下水保护与修复规划:明确保护和修复目标、任务、措施和时间表。
2. 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工程:重点保护湿地,修复河道,改善水体水质,建立水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
3. 开展地下水保护与修复工程:制定地下水位管理方案,加强污染源监管,推进地下水修复技术研发和应用。
4.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水生态系统和地下水资源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四、适用范围该工程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水生态系统和地下水保护与修复工作,重点关注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系统受损严重的地区。
五、创新要点1. 强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科学性: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提高水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2. 推进地下水修复技术研发和应用:开展地下水修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提高地下水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六、预期效果1.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恢复湿地面积,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提高水体水质,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
2. 地下水保护与修复:控制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减少地下水污染源,提高地下水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七、达到收益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水生态系统保护和地下水修复,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2. 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和地下水资源,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水利工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方案
水利工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维过程中,往往会对周围的水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制定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方案,以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水质,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2. 原则:a) 综合协调:充分考虑水利工程的功能需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需求,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b) 原地复原:尽量采用在原地修复的方式,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
c) 防治并重:注重预防水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兼顾修复和保护措施的实施。
d) 公众参与: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共同构建生态文明。
三、实施方案1. 前期调查与评估a) 对水利工程及其周边水生态环境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了解水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b) 建立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对水质、水生物、水植被等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环境变化情况。
2. 水生态修复技术应用a) 河流生态修复:采用人工植被修复、水生态堤防建设、水生态岸线保护等方式,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
b) 湖泊水生态修复:采用湖泊植被恢复、污泥处理、水环境生物调控等措施,改善湖泊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c) 湿地恢复与建设:通过人工湿地建设、湿地植被恢复、湿地水质调控等方式,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3. 水生态保护与管理a) 设立生态保护区: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划定水生态保护区,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b) 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调度与使用监管,并制定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标准。
c) 推动水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建立水生态保护补偿基金,对水利工程建设及运维的影响进行补偿,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4. 宣传与教育a) 开展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
b) 加强对水利工程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能力。
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技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愈加突出。
而其中,水污染问题是较为突出的一款问题。
水污染的治理和水生态的修复一直以来都是环保领域的重点之一。
为了探究如何更好地实现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本文将从概述水环境污染的现状着手,深入分析水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和水生态修复的意义,最后讨论具体的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技术。
一、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当前,我国的水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
据统计,中国的水质状况仅有不到40%达标。
而且,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不仅热点地区出现了水环境恶化和水资源缺乏的情况,同时普通人的生活用水、水产养殖和农业灌溉等方面,都受到了水污染的影响。
水污染已经成为中国公众对健康和环境的担忧之一。
对于水污染的治理,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各种水环境治理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已累累、政策体系不健全、宏观调控能力有限和地方政府的相关工作重视不够等等,导致了水污染控制难度加大,大规模污染区和长期性污染区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水环境治理的必要性水是生命之源,人们需要水来生存。
尤其在当今时代,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水环境治理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更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首先,水环境治理能够保证国家的水资源安全。
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因素导致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水资源缺乏的情况,因此,水环境治理能够保证国家的水资源安全。
其次,水环境治理能够促进节能减排。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加强,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采取更为环保的节能减排措施。
而水环境治理对于企业的节能减排方案设计和实施也极为重要,能够促使企业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水生态修复的意义水生态修复是指保护和恢复水域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固然,水环境治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仅仅改善水环境水质,并不能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水生态修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海洋生态修复恢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技术与方法
海洋生态修复恢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在近年来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全球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与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科学家们努力寻找并开发出了关键技术与方法。
本文将讨论海洋生态修复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一、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引入适应性强的生物种类,以促进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其中,人工养殖和饲养特定海洋生物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通过人工养殖,可以保持或恢复海洋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多样性,提高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此外,引入外来物种来控制和消除入侵物种也是一种有效的生物修复方法。
二、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通过改变物理环境来恢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
例如,建立人工堤坝和浮筏可以改善沿岸地区的水质和海底环境,为生物提供更适宜的生存条件。
此外,还可以利用海洋工程设施,例如人工岛屿和人工珊瑚礁,来提供庇护和栖息地。
三、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通过化学物质的添加和物理、化学过程的调控来改善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
例如,通过添加生物可降解的溶解氧供应剂,可以改善富营养化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从而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
此外,还可以利用各种化学物质来控制和消除有害物质的污染,减少对海洋生物的伤害。
四、生态工程修复技术生态工程修复技术是通过模拟和重建自然生态系统,改造和恢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
例如,在沿海地区可以建立人工湿地和潮间带湿地,以提供栖息地和庇护地。
此外,还可以进行海岸沙丘和沙滩的固沙和修复,以减少风沙侵蚀并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五、社会参与和管理除了技术与方法的应用,社会参与和管理也是海洋生态修复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政府、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应具备环保意识,共同推动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此外,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加强法规制度和政策支持,对于有效地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海洋生态修复恢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包括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态工程修复技术以及社会参与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滨水景观带构建1.1滨水景观带构建滨水景观带主要借用驳岸结合水质、气候条件布置挺水、浮叶植物。
挺水、浮叶植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上层水体中的氨氮、TN、TP等含量,同时由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对藻类克制作用,会使水体中的藻类的数量降低,从而可以提高水体的透明度,改善水质,另外,滨水植物可以美化岸线,吸附空中粉尘和拦截岸边暴雨冲刷,减少入湖污染物质。
大部分水生植物夏季生长,冬季观赏效果普遍较差,故在挺水植物配置时选用一定比例的常绿和半常绿品种。
保证岸边景观疏密相间的效果,切忌挺水植物满岸种植。
(1)挺水植物搭配结合整体景观效果,可在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布置景观效果较好的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具有很好的造景功能,而且沿岸带的挺水植物对暴雨冲刷还具有拦截作用,阻截外源污染。
本项目主要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海寿、水生美人蕉、黄菖蒲、常绿水生鸢尾、旱伞草等挺水植物,力求形成具有层次感,色彩丰富的景观效果。
表3-5 挺水植物特性表表3-6 挺水植物工程量图3-11 挺水植物运用实景图(2)浮叶植物搭配从水的通透性和流动性考虑,在景观效果要求较高的水域,或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构建适量的睡莲观赏区,配植不同花色的睡莲,这样即可挡住被风吹进来的垃圾,又具观赏性,还可点缀沉水植物,净化水质的同时营造出水生草皮的景观效果。
本方案在一些平台处或景观焦点处布置睡莲(多色)。
采用自然布置方式,既能净化水质又能提高景观效果。
浮叶植物种植面积为279m2。
图3-12 浮叶植物应用实景图2浮叶植物净化系统构建2.1浮叶植物净化系统构建浮叶植物体根、茎生于泥水中,有浮叶(水上叶)和沉水叶(水下叶)之分。
水上叶具长柄浮于水面,贴着水面的部分叫背面,正对着太阳的部分叫腹面,背面常长有气囊,叶的腹面具有气孔。
水下叶细裂丝状或薄膜状。
茎常弯曲于水中,长可达1-2m。
主要分布在水深1-3m的区域内。
本项目滨水景观较单调,结合整体驳岸放坡形式及视觉效果,滨水带设计以观赏价值较高的浮叶植物睡莲为主(观花期较长),以盆栽形式种植,呈点缀状分布,提升整体景观效果。
图8浮叶植物分布示意图规格要求:植株高于20cm,无病虫害,植株完整,根系发达,无不良症状种植密度:2株/盆,3盆/m2施工方式:盆栽3沉水植物净化系统构建3.1沉水净化系统沉水植物是指植株全部或大部分沉没于水下的植物,是水体生物多样性赖以维持的基础,其所产生的环境效应是生态系统稳定和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依据。
沉水植物不仅可以吸收营养物质,而且可以影响水体和底泥间的物质交换平衡固化底泥,同时还可以明显抑制藻类生长。
水体中存在适当种类和数量的沉水植物对保持水体水质的长期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沉水植物是水中唯一与藻类竞争的生产者,其在增加水中溶解氧浓度、抑制藻类生长、净化水质等方面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生态水处理工程中,特别是新开挖新建水体,沉水植被的构建往往起到首当其中的作用。
图3-8 沉水植物水质净化示意图沉水植物主要作用包括:①阻止底泥的再悬浮,减少湖底水动力交换系数,从而使水体透明度保持稳定。
②很多水草光合作用产生的次生氧对藻类生长有抑制作用,从而使水体变清。
③沉水植被从水体和底泥中大量吸取营养盐,从而不断净化水体,使内源污染下降,水体变清。
④沉水植被的存在可吸附有机碎屑于植物根部,减缓底泥磷的释放。
⑤沉水植被还为有利于有机物矿化分解的微生物群落提供了生境,附着于沉水植物体上的微生物具有很强的水质净化能力。
本案结合四川区域野外调查及历史资料收集分析,沉水植物物种选择地区现有的原生物种为主,严格控制入侵种。
本案同时结合项目整体定位及水系特点,为了减少后期人工维护成本,沉水植物种类选择上主要运用矮生耐寒苦草,构建“水下草皮”的景象,同时配合改良刺苦草、马来眼子菜和篦齿眼子菜进行搭配种植,构建“水森森林”景象,丰富植物种类。
本案水体在展示湖区设计种植沉水植物。
冬季气温较低,浅水区主要以矮生耐寒苦草为主,深水区辅以刺苦草、马来眼子菜等构建浅水型和深水型沉水植物净化恢复体系。
①浅水区(≤1.0m)——以矮生耐寒苦草为主;②深水区(>1.5m)——以改良刺苦草、马来眼子菜、篦齿眼子菜等为主;沉水植物的种植采用扦插法的种植方式,种植面积约占整个湖体水域面积的50%。
表3-3 本项目沉水植物特性表表3-4 本项目沉水植物工程量图3-9 沉水植物运用实景图4生态浮床系统构建4.1生态浮床系统构建生态浮床技术是应用无土栽培的原理,把具有净水、观赏及经济价值的高等水生植物或经改良驯化后的陆生草本、禾本植物移栽到富营养化水体的水面种植,利用可漂浮在水面并能够承受较大重量的生态浮板作为载体,通过水生植物(挺水植物如美人蕉、梭鱼草等,浮叶植物如香菇草、粉绿狐尾藻等)深入水中强大根系的吸收、吸附、截留作用,物种竞争相克的机理,以及微生物的生化降解等作用,消减发黑发臭水体中的N、P及有机物质,并以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其撤离水体,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原位生态修复技术。
图10生态浮床净化原理图生态浮床技术有着较为显著地优点,其推广应用可以带来可观的综合效益。
1)生态浮床技术源于生态修复的理论,以生态的方式直接作用于受污染水体,去除污染物,净化水质,从长远的角度看较为理想;2)浮床植物的种植美化了受污染水域的环境,具有明显的景观价值;3)浮床设施可以为鱼类、浮游生物类、鸟类等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有利于提高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有利于改善受污染水体周围的生态环境;4)比起其他技术,生态浮床技术的建设、运行费用较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5)种植、收获一定的经济作物可以通过营销市场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或者通过大面积种植浮床植物并集中收送至沼气池生产沼气。
本案近岸带水深深达1m左右,不满足滨水带建设要求,在基于本项目水塘的特点基础上,建设以挺水植物为主的生态浮床,同时在水塘中央开阔水域面建设2处花朵型生态浮岛,提升水质和水景观。
4.2生态浮床(浮岛)构建净化原理生态浮岛(浮岛)技术是应用无土栽培的原理,把具有净水、观赏及经济价值的高等水生植物或经改良驯化后的陆生草本、木本植物移栽到富营养化水体的水面种植,利用可漂浮在水面并能够承受较大重量的生态浮板作为载体,通过植物深入水中强大根系的吸收、吸附、截留作用(挺水植物如水生美人蕉、旱伞草、梭鱼草、黄菖蒲等,浮水植物如香菇草、粉绿狐尾藻等),物种竞争相克的机理,以及微生物的生化降解等作用,削减富营养化水体中的N、P及有机物质,并以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其搬离水体,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同时带生态浮床底部挂碳素纤维生态草,增强其对水质的净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原位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浮岛技术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修复水体环境:(1)因植物的根系具有巨大的表面积,植物通过根系的吸收、吸附、及根系上的微生物的净化作用来去除水体中的氮、磷以及大的颗粒物,通过木质化使其成为植物体的组成成分,也可通过挥发、代谢或矿化作用使其转化为二氧化碳、水或无毒性作用的中间代谢物;最终在植物生长成熟之后,通过收割植物将污染物移出水体,使水质得到改善,并且为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创造生态环境条件。
发达的根系释放大量能降解有机物的分泌物,故加速了水体中有机物的降解。
(2)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后,能将氧气输送至根系区,根区形成好氧、兼性厌氧、厌氧环境状况,有助于硝化细菌的硝化、反硝化进程; 并且浸没水中的这部分茎叶形成了“生物膜载体”,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固着载体,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降解水中污染,提高了净化效率。
(3)部分浮岛植物如风眼莲、水花生、芦苇等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抑制剂,加之浮岛本身能阻挡直接照射到水面上的太阳光,降低了藻类光合作用所需的光照强度,有效抑制藻类生长繁殖,具有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缓解水华现象的功能。
(4)某些植物还能够富集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所以生态浮岛还可用于净化某些特殊污染水体,如凤眼莲能富集铬、镉、铅、汞、砷、铜、镍等多种重金属。
图3-19 生态浮岛净水作用原理图结构组成生态浮床(浮岛)的组成部分为:浮床固定装置,浮床框体、浮床植物种植基础、水生植物栽培等几个方面。
浮床植物主要选择水质净化效果好、成活率高、生长周期长、根系发达、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
如黄菖蒲、梭鱼草、旱伞草、粉绿狐尾藻和香菇草等。
⏹浮床框体:①型号规格一:单体尺寸1000mm*500mm*55mm,种植孔直径140mm②型号规格二:单体尺寸60mm*62mm*55mm,种植孔直径125mm浮床型号规格一浮床型号规格二⏹浮床植物:常绿鸢尾、水菖蒲、旱伞草、梭鱼草、粉绿狐尾藻、香菇草。
⏹浮岛固定:水下重物牵拉固定式、锚钩式、竖杠式、绳索牵拉式。
生态浮床(浮岛)设计由于太阳湖靠近大坝水域水深较深,不适宜构建沉水植物群落,同时大坝为斜坡硬质驳岸,所以在大坝附近构建生态浮床,以增加水质净化能力和柔化岸线,提高湖体水景观。
本案生态浮床设计面积246m2,单个浮床形状拼接成长方形和正六边形。
浮床植物主要选用水生美人蕉、黄菖蒲、常绿水生鸢尾和旱伞草,组合搭配种植于浮床中。
表3-11 浮床工程量图3-20 生态浮岛效果示意图图例生态浮床一生态浮床二图3-21 生态浮床建设平面图5微生物活性设备构建5.1微生物活性设备本项目拟采用“IIMA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来消除水中污染物,通过激活治理水域中土著微生物,使其连续大量繁殖,通过微生物的有氧反硝化作用并促进浮游生物生长,形成良性生物链去除水体及底泥中的富营养物质;通过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得整个水环境生态系统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进而达到提升水质的目的。
净化原理微生物原位激活系统最大特点是改变了传统水体净化采用的旁通水处理工艺,土著微生物激活原理是基于改性悬浮填料,结合传统水体净化的生物膜技术,驯化本土微生物中有益于去除污染物的优势菌种,打破水体中原有微生物的平衡状态;连续不断激活水体本土微生物,使之不断大量繁殖,利用水体持续的微循环,不断的释放到水体中,强化水体的自身净化能力;新增的微生物量逐级激活生态食物链中的上级消费者,同时配合多样性水体物净化技术,逐步改善水生动植物系统的生长环境,促使水体生态系统恢复自净能力,实现整个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
图3-13 土著微生物激活系统工作示意图受污染的水经水泵自吸引入土著微生物系统的反应器,反应器内分为缺氧区(缺氧区内设置搅拌混合装置)和好氧区(好氧区内设置空气曝气系统进行微量曝气),缺氧区投加微生物活性剂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河道水中的有效微生物,同时可以调控细胞的生长发育,并实现刺激细胞的快速生长,增强了水体系统的生物活性,提高了微生物的有效生物量和功能性。
好氧区设置聚氨酯悬浮填料,具有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和低密度等物理特点;作为微生物生长的载体迅速形成高活性生物膜,微生物菌群能在其表面很快繁殖、有效吸收和降解有毒物质;同时,附着的生物膜对有害物质、酸碱度的变化以及温度的耐受性增强,相对于悬浮在水中的微生物,附着在载体上的生物膜存活时间显著增加,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