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原典翻译(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译文
先秦文论选录译文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
《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
'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小雅·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
诗说,'这些事情没有一样不是国事,可是只有我一人辛劳。
'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损害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损害原意。
要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就是得到诗的正确解释了。
假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余下来的了。
'相信这句话,则周朝没有留余一个人了。
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尊奉双亲的极点,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奉养父母的。
瞽瞍作了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尊贵到了极点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以说是奉养的极点了。
《诗经》又说过,'永远地讲求孝道,孝道就成了为人的准则了。
'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啊!《书经》说,'舜小心谨慎地去见瞽瞍,战战兢兢的样子,瞽瞍也就顺允他了。
'这难道说是父亲不能把他作为儿子吗?"提示:提出了"以义逆志"说,理解其内涵,并请说明其影响。
《庄子》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
"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
"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
先秦两汉文论名词解释:诗言志:源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合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诗言志”就是用诗来表达心理面的东西。
具体内涵不断的发展变化。
内涵:(1)“诗以言志”发端和“情志合一”的确认。
在先秦起初的“诗以言志”中,人们眼中的诗,大多数是作为“用”的诗,而不是用来创作诗。
朱自清在《诗言志》一文中把“诗言志”分为四个方面:一、献诗陈志,二、赋诗言志,三、教诗明志,四、作诗言志现都只是对《诗经》文本的运用。
这样,最初形态的“诗以言志”,在具体的运用中,不妨称之为“以言志”“诗以言志”是“用诗”“引诗”。
(2)《诗大序》中明确的提出作诗与言志之间的关系:“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从中可以看出《诗大序》承认诗歌是抒情(3)诗言志”的政教功能所表现的集体之志的情感。
“诗言志”的原始内涵并非只为“志”,而是含情的“志”。
因为“诗言志”原初状态本身指向并不确定,他既可指原始的个体自然情性,也可指受道德节制而具有教化功能的社会集体之志。
随着儒家思想在中国占统治地位,诗论中核心是放在“言志”这一层面上的,而这个“志”是更偏向于政治集体之志,淡化个人自然之情的。
(3)由群体情志向诗言个体情志的转变。
到了汉末的动乱,儒家的思想受到质疑。
这就促使人们对社会制度、传统伦理与个人的生存状况的反思,促成了个人意识的觉醒。
加之汉代的人物清议,魏晋人物的品藻,使人们不断发现自身的品格、气质、才情、风貌的美,而对这些的充分肯定,就是对人的个体情志的充分肯定。
此外魏晋玄学反对礼教对人情感的约束,提倡顺应自然,魏晋玄学的哲学观念由政教功利的诗学向审美诗学的过渡。
魏晋时期被人们称之为“文学的觉醒”,也可以说诗人的觉醒时期。
正是在这个儒家思想衰退、异端思想兴盛的活跃期,各种文学观念开始自觉形成,文学创作也更加强调抒发人的性情。
中国古代文论选译
中国古代文论选译《论语》选录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可以说:‘思想内容没有邪曲的东西。
'”提示:理解其“思无邪”说。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不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悲伤。
”提示:理解《关雎》为什么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谈到《韶》乐时说,“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谈到《武》乐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
”提示:理解其“尽善”、“尽美”说。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提示:与“辞达”一条联系起来,理解其“文质”说和“辞达”说。
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孔子说:“修身当先学诗,立身则要学礼,人性完善依靠音乐的陶冶。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切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提示:谈到了诗歌的政治、外交作用。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孔子说:“(说话、写文章)言语能够表达意思就行了。
”提示:与“文质”一条联系起来,准确理解其“辞达”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孟子》选录译文“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题1.(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精品系列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精品系列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_缘情_而绮靡”,“赋__体物_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_诗经_》和《_楚辞_》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_气盛言宜_”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_不平则鸣”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__白居易_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_清空_”和“意趣_”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_,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_一字,尽得_风流”。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自考汉语言文学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简化版带译文(第1章至第6章)
第一章先秦墨子1、《非乐上》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锺、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牛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译文:墨子说:“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将以此作为天下的准则。
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
”仁者替天下考虑,并不是为了能见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快乐的声音,尝到美味,使身体安适。
让这些来掠取民众的衣食财物,仁人是不做的。
因此,墨子之所以反对音乐,并不是认为大钟、响鼓、琴、瑟、竽、笙的声音不使人感到快乐,并不是以为雕刻、纹饰的色彩不美,并不是以为煎灸的豢养的牛猪等的味道不香甜,并不是以为居住在高台厚榭深远之屋中不安适。
虽然身体知道安适,口里知道香甜,眼睛知道美丽,耳朵知道快乐,然而向上考察,不符合圣王的事迹;向下考虑,不符合万民的利益。
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活动是错误的!”2、《非命上》然则明辨此之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仪。
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故言必有三表。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译文:然而如何去明加辨析这些话呢?墨子说道:“必须订立准则。
”说话没有准则,好比在陶轮之上,放立测量时间的仪器,就不可能弄明白是非利害之分了。
所以言论有三条标准,哪三条标准呢?墨子说:“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实践的。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认为文学形式的标准:文质彬彬孔子对文学语言表达的标准:辞达而已矣。
2“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的标准。
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
3《毛诗序》: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4《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5 楚辞学的创始人是:刘安《离骚传》;东汉楚辞家:王逸。
王逸《楚辞章句序》中对屈原的评价:"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对屈原词的评价“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对屈原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高度评价是:所谓金相玉质。
6中国专门文论的第一篇是《典论.论文》7“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之曹丕的《典论.论文》。
8.陆机的《文赋》中物,意,文三者的关系: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诗缘情而绮靡。
”出之陆机的文赋。
他对灵感的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9“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并是中国古代最早文论书籍。
诗用来表达人的情志。
歌永言,永为延长。
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里所说,它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10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巻舒风云之色。
”他要求作家“闚意象而运斤”。
11刘勰论述物,情,辞三者关系的句子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他认为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识美能力的句子是“务先博观”。
12《诗品》是我国第一部文学专著,初名《诗评》是首部五言专著。
“诗话”类文学理论的开山之作。
13萧统对屈原的评价“含忠履洁”。
他为何不选诸子百家的书"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他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14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评价齐,梁诗的话“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
古代文论选翻译
一、先秦文论选译中国古代文论在先秦时期有两条线索:儒家诗论和道家思想。
儒家重视文学的外部关系和“政教”功能,而道家虽然表面上否定文学乃至文化,但其对“道”的理解和描述与文学的内在本性相通。
在理解某一文论观点时,一要注意它与时代的精神风貌的关系(外部),二要注意文论谱系内部的演进(内部)。
(一)《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说明:尧,传说时代部落首领,陶唐氏,故又名唐尧。
“典”,《说文》解作“大册”,为“五帝之书”。
为后代史官追述的尧舜事迹。
西汉伏生所授今文《尚书》的《尧典》包括《舜典》,古文《尚书》则将其下半篇分出,并加28字,单列《舜典》。
本节选部分即被古文《尚书》列入《舜典》。
此节有两个要点:1、诗言志“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序》),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
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
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
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
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
《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
2、早期文论的杂然状态——诗、乐、舞“三位一体”翻译:舜帝说:夔!任命你主持乐官,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而温和,自由而谨慎,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
中国历史文选译文
中国历史文选译文(1)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大夫文种进见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
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士,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
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
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迟了吧?"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又有什么晚的呢?"于是就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
终于使文种去吴国议和。
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和好。
吴国大夫伍子胥进谏说:"不行!吴国与越国,是世代的仇敌,经常打仗;外有三条江水环绕,老百姓没有地方迁移。
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
这种局面将不可改变。
我听说,住在陆地上的人习惯于住在陆地上,依水而居的人习惯于住在水旁。
中原各国,即使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也不能长期住在那里,也不习惯乘坐他们的车子;而越国,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就能长期住在那里,也能乘坐他们的船。
这是消灭越国的有利时机,千万不可失去。
大王您一定要消灭越国!如果您失去这个有利的时机,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
"越国人把八个美女打扮好,送给吴国的太宰,对他说:"您如果能够让吴王赦免了我们越国的罪行,还有更漂亮的美人会送给您。
"太宰就向吴王夫差进谏说:"我听说,古代讨伐一个国家,对方认输也就行了;现在越国已经认输了,您还想要求什么呢?"吴王夫差就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而后撤兵了。
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第二节
讽喻教化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诗歌自上而下的教化 《关雎》“后妃之德” 诗歌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反映了 汉代封建统治者对文艺的要求。
第三节 六义说
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
写作方法。(后人观点) “六义”说作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 表现的特点规律之概括,作为古代 诗歌密切系现实的优良传统的总结, 广泛影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批评。
《大宗师》“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
入也。” 《齐物论》 与天地“并生”,与万 物“为一” 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在任自 然而无为的精神遨游中实现个体身 心存在对现实的超越。
第二节《庄子》对古代文艺 思想的影响 浪漫· 奇崛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
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傥,不 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 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 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 来。”
接上
2· 3
“和”即是适中、恰如其分。 孔子以“中庸”为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 即折中、调和。
3· 道德修养
君子——文质彬彬
“质”指人的内在品质;“文” 指人表现于外的礼仪风采。 孔子主张文质并重,即内容与形 式的和谐统一,这一原则无疑相通 于他中和的文学理论。
总结
第三节 汉代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
汉代对屈原其人其文的评价,是文论史上最早的作家作品 评论,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一、司马迁《史记· 屈原传》 1、肯定了屈原的写作动机。揭示屈原创作《离骚》“盖自 怨生”,指出其“怨”由“爱”生,即“爱——谤—— 逐——怨——骚——谏”的心理情感过程,对屈原的“怨 悱”之情持肯定态度。 2、继承了淮南王刘安的观点,高度评价了《离骚》的思 想内容及艺术成就。首先,说《离骚》兼《风》、《雅》 之长。其次,对《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或托古 刺今,或以小喻大,或因迩及远)作了高度评价。最终指 出它“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不朽价值。
《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
《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怀抱在心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古代文论选段先秦:佚名《毛诗序》选段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典论·论文》选段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诗品序》选段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孀闺泪尽。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与元九书》选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题画》画竹题记一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人间词话》三则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资料
文案
文案
文案
文案
文案
文案
文案
文案
文案
文案
文案
文案
文案
文案
文案
15】、司马迁文学理论批评观对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答:1、“发愤著书”说,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启发了唐韩愈“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宋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等,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文学史上一大批文论家和作家
2、实录精神,深刻地影响到文学创作及文学思想的发展,后来很多文学家如王充、白居易等皆以实录精神来衡量创作,所以也是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原则。
16】简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和影响?
答: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文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库及答案一一、填空题1.《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汉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提出了它的诗歌讽刺观。
5,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6.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寸:“情景;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其一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其: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
10.当沈德潜的“”说的诗歌理论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