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中医诊断治疗1

合集下载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本文概述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整理和标准化中风病在中医领域的诊断方法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参考指南。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中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髓神机受损。

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闭证属实,脱证属虚。

因邪实内闭而致的闭证当以祛邪为要,不宜滥用扶正,以防助邪为患;因正不胜邪而致的脱证,则当以扶正为先,不宜过用祛邪之药,以防伤正。

闭证和脱证虽有阴阳之殊,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常可相互转化,故临床当注意辨证施治。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头颅CT、MRI等,可明确中风病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风病的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病情评估、病类诊断、病期诊断、证候诊断。

病名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94)进行诊断。

主症: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新版中医单病种—脑卒中后遗症

新版中医单病种—脑卒中后遗症

脑卒中后遗症【定义】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后遗症指脑卒中发生半年后遗留的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功能障碍的一类后遗症。

本病属中医“中风”范畴。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诊断标准】一、西医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并排除其他脑肿瘤、脑外伤等可能引起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的原因后即可确诊。

(一)症状症状突然发生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用定斜。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双眼向一侧凝视。

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视物技或平衡障碍。

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

(二)体征重点检查眼部.肌力及反射。

眼部检查包括眼球位置(居中或斜视)、瞳孔(大小、对称性江北反射)眼球运动底眼(有无水肿或出血)及角膜反射(是杏对标)。

面部和肢体检查包括:额纹、鼻唇沟、口角、手足的位置(双侧是否对杯)及病理反射。

如果患者清醒且病情较轻,高度怀疑小脑病心可若虑共济运动和步态。

脑膜刺激证明显,高度提示出血性脑卒中。

(三)鉴别诊断排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瘤卒中、高血压脑病、低血糖昏迷、高血糖昏迷、脑部光症以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

(四)辅助检查1.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脑梗死、脑出血或珠网膜下腔出血。

2.血管造影DSA、CTA和MRA 观察有无血管狭窄、闭塞及其他血管病变。

3.腰穿检查区别脑出血和脑梗死。

4.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液电解质、血糖和肝肾功能等检查为治疗和寻找病因提供参考。

5.疾病分期。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急性期:发病1个月。

(2)恢复期:发病2~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二、中医诊断式数司中卒朗(一)临床表现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脑卒中病辨证诊断统一标准

脑卒中病辨证诊断统一标准

脑卒中病辨证诊断统一标准
介绍
本文档旨在对脑卒中病辨证诊断统一标准进行说明和总结。


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准确的辨证诊断对于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辨证诊断
脑卒中病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通过中医辨证方法进行
诊断。

辨证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判断病情;
- 闻诊:倾听患者的呼吸声、语音等,了解病情;
-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综合判断病情;
- 切诊:通过脉搏的触诊和脉象的判断,确定病情。

辨证分类
脑卒中辨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血瘀证:表现为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
2. 痰浊证:表现为口吐白沫、意识模糊等;
3. 气滞证: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等;
4. 湿热证:表现为头晕、口苦等;
5. 虚证:表现为乏力、气短等。

辨证诊断统一标准
为了提高脑卒中病的辨证诊断准确性和一致性,制定了脑卒中病辨证诊断统一标准,包括以下要点:
1. 辨证要点:明确辨证的目标和依据;
2. 辨证内容:详细描述脑卒中辨证的分类和特点;
3. 辨证流程:规范辨证的步骤和操作方法;
4. 辨证标准:明确每种辨证类型的诊断标准;
5. 辨证误区:指出常见的辨证误区和容易混淆的症状。

总结
脑卒中病辨证诊断统一标准对于提高脑卒中病的诊断准确性和一致性非常重要。

通过遵循统一标准,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表现来准确判断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对于提高脑卒中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体会

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体会
剂 补 阳还 五 汤 加 减 治疗 。方 剂 组 方 : 芪 2 g 当归 1g 赤 芍 黄 0、 2、
方面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 > .5 , P 0 0 ) 具有可 比性 。 12 治疗方法 . 12 1 对照组实施单纯西 医治疗 .. 缺血性脑卒 中的治疗 : 根 据不 同的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 类型 、 发病 时间来选择 针对性
梗塞或脑出血的病人随机分成 2组 , 治疗组实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 ,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 。 结果 两组临床效果有显著性差异 ( O O ) 中西 医结 合治疗组 的总有效率 明显提高 , 疗组 中 4 P< . 1 , 治 8例 有 1 4例治愈 ,2例 显效 ,2例 好转 , 愈与显 效率达 2 1 治
例 , 出血 1 。两组 性 别 、 脑 5例 年龄 、 压 、 发症 、 病 情 况 等 血 并 发
在单纯西医治疗基础上 , 加用 中药方剂补阳还 五汤加减治疗 。 方剂组成 : 黄芪 3 g 当归 lg 赤芍 1 g川 芎 lg 桃仁 9 、 0、 O、 5、 O、 g红 花 9、 g 地龙 9 、 g生地 3 g 牛膝 1g 桑寄生 1g桂枝 1g没药 0、 5、 5、 5、 1g 茯苓 1g 2、 5 。加减 : 阳闭者加羚羊角粉 4 g冲服 , 阴闭者加 肉 桂、 附子 , 脱证加人 参 , 阳上亢 加钩 藤 , 肝 抽搐加 全虫 、 僵蚕 。 每 日 1剂 , 每剂两煎 , 两次煎液混 匀, 神志清醒者 口服给药 , 神 志不清者鼻饲或直肠点滴给药 , 疗程 3周 。 缺血 性 脑 中风 的 治疗 : 对 照组 治疗 基 础 上 , 用 中药 方 在 加
脑 卒 中 的 中西 医结 合 诊 断 与 治 疗 体 会
付 利
( 四川省 内江市第六人 民医院 , 四川 , 内江 ,4 0 1 6 10 )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在中医传统医学中,中风病(也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及逝去率均较高。

对于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一直是医学界和患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中医中,针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中风病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的相关内容。

1. 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中医对中风病的诊断主要根据脉象、舌诊、望诊和问诊等四诊法进行综合判断。

脉象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中风病的脉象特点通常表现为脉数、脉弦、脉浮等不同变化。

舌诊中,观察患者舌苔的颜色、质地和形态等特征也有助于中风病的辨识。

望诊和问诊也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语言表达以及病史等情况,来进行病情的初步判断。

2. 疗效评定标准对于中风病的疗效评定标准,在中医中通常采用了“疏通经络、化痰祛痰、健脾生津以及疏风解毒”等治疗原则。

疗效评定标准主要包括患者的脉象、舌诊、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数据等方面。

其中,脉象的变化体现了患者的病情变化,舌诊则反映了患者的脏腑功能状况。

症状和体征的缓解情况以及辅助检查数据的改善也是评定疗效的重要依据。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中,我认为需要重视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

因为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对患者的体质、芳龄、性别等都有着不同的治疗方式,因此在诊断和评定疗效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另外,中医的治疗是一个持续调理和疗效观察的过程,对于中风病患者来说,更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药物治疗、推拿按摩等,以期望达到更好的疗效。

4. 总结回顾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又严谨的过程。

在实际诊疗中,医生需要充分掌握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来进行综合判断。

对于患者来说也需要重视中医治疗的持续性和整体观念,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以期望早日康复。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对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重视了中医疗效评定的细节和重要性。

中医辨证治疗脑卒中的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脑卒中的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
1 一般 资料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及对患者的护理 , 使患者阴平阳秘 , 院病 例 。 1 . 1 西 药 治疗 : 病 情 较重 者 有 高颅 压 症状 者 , 静点 2 0 %甘 露 醇 注 射 液 以脱 水 降颅 压 , 伴有 高 血压 、 糖 尿病 者 采 取相 应 措施 控 制 血 压、 血糖在理想水平。 其余一般患者均静脉滴注无糖低分子右旋 糖酐 5 0 0 m l 加 灯盏 细辛 注射 液 2 0 m g ;每 日 1 次, l 4天 为 1 个 疗
2 0 1 4 年第 2 5 期
l 5
泽泻 1 5 g , 川牛膝 1 0 g , 生大黄 1 0 g , 珍珠母 2 0 g , 合欢 花 1 o g 。根 3 . 2 治疗结果: 9 8 例中, 基本痊愈 5 8 例, 显效 1 8 例, 有效 2 0 例, 无 据 不 同证 型 选 择 上 述 不 同 汤药 , 每天 1 剂, 水煎 , 取汁 2 0 0 m l , 分 效 2 例 。总有 效率 9 6 . 7 %。 2 次服 , 疗程 3 0天 。 4 护 理 4 . 1 生 活护 理 。环 境 的舒 适护 理 , 保 持 病 房室 温 湿度 , 冬 季 注 意 本研 究 中医 辨证 分 4个类 型 : ①气血亏虚 : 人 选标 准加 面 色 保 暖 , 室温 在 2 2 — 2 5 ℃, 湿度在 5 0 %左 右 ; 长 期 予 以 口腔 以及 皮 肤 苍 白, 神疲乏力 , 唇 甲淡 白, 舌淡胖 , 苔白, 脉细弱。②阴虚内热 : 护理, 防止 肺部 感 染 以及 压疮 的出现 。
武 汉市 中西 医结 合 医院神经 内科 , 湖北武 ̄ ( 4 3 0 0 2 2 ) 2 0 1 4 年o 7 月2 5日收稿
痰火上 扰 : 给 予 除痰降 火 ; 方药 : 龙胆 草 1 0 g , 柴胡 1 5 g , 黄 芩 1 0 g , 清半夏 1 0 g , 青皮 l O g , 全 瓜蒌 2 0 g , 石菖蒲 1 5 g , 礞石 3 0 g ,

脑卒中如何辨证分型

脑卒中如何辨证分型

脑卒中如何辨证分型
中医学疾病诊断中风时需要注意中经络和中脏腑的区别。

中经络一般是指无神志(意识)障碍的患者,病情偏轻;中脏腑是指有神志(意识)障碍的患者,病情偏重。

现阶段脑卒中中医证候分型和证候评价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为传统的病证结合模式下的证候分型和疗效评价,如气虚血瘀证,直接列出其相关中医症状体征;一种为按脑卒中证候要素组合的方式进行证候分型和疗效评价。

中药新药治疗脑卒中临床试验中可以选择其中之一。

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应该尽量选用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公认的方法或量表进行证候分型诊断和评价,并注意证候分型诊断和证候评价的不同。

(I)疾病诊断:①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喝斜、言语骞涩或不语、偏身麻木,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半身不遂、口舌喝斜、言语不利为主症;②急性起病,发展迅速,与自然界“风”的特点相似;③症状和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④多发于年龄在40岁以上者。

MR1或CT显示有脑缺血或脑出血责任病灶,以及脑脊液、眼底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2)病类诊断:①中经络:符合中医学脑卒中诊断标准,但无神智障碍者;②中脏腑:符合中医学脑卒中诊断标准,但有神智障碍者。

(3)疾病分期:临床上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期、恢复期
和后遗症期。

急性期指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可至1个月;恢复期指发病2周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脑卒中中医诊疗规范

脑卒中中医诊疗规范

脑卒中中医诊疗规范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于脑卒中的诊疗具有独特优势。

本文将介绍脑卒中中医诊疗的规范,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诊断准则根据中医理论,脑卒中可分为中风证、中痫证和中风性偏瘫等不同证型。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诊、脉诊等综合判断,确立相应的证型,并结合西医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综合治疗中医治疗脑卒中的目标是疏通经络、理气通血、扶正祛邪、防治并发症。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中成药治疗等。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脑卒中的重要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以达到治疗脑卒中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百会、脑门、风池、望诊、足三里等。

中药治疗中药具有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的特点,对于脑卒中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当归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配伍使用。

中成药治疗中成药是将多种中药组合制成的药物,有调理气血、促进脑细胞修复的作用。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口服液、川芎嗪等。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治疗脑卒中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病情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患者的病情变化,了解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3. 综合治疗:中医治疗脑卒中应综合考虑针灸、中药和中成药的综合治疗,提升治疗效果。

4. 定期康复训练:脑卒中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结论脑卒中中医诊疗规范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通过合理的诊断和综合治疗,结合定期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并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医务人员能够遵循本规范,提供优质的中医诊疗服务,造福脑卒中患者。

以上是对脑卒中中医诊疗规范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谈谈中医对脑卒中的认识

谈谈中医对脑卒中的认识

谈谈中医对脑卒中的认识脑卒中俗称为中风,临床上一般将其称为脑血管意外,多见于中老年群体,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成为现下人类疾病核心死亡病因。

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中相关数据显示,我国40-70岁居民中初期脑卒中患病率年均增长率为8.3%,2018年脑卒中仍是造成我国成年人致残致死首位成因。

基于中医层面,分析脑卒中病因病机、症状,以及治疗方法,梳理其相关发展特征及规律,为后续临床指导具体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下面将详细分析。

1.中医视角分析脑卒中病因病机处于唐宋以前主要以正虚外邪入中,唐宋之后主要认定该疾病是肝阳化风,气血并逆,进一步直接冲击脑部所致。

现下多数研究学者认为本病多为内伤机损的同时,重复性出现过度劳累,情志不佳,亦或外邪入侵等,促使机体内部阴阳难以实现平衡,气血逆乱。

该疾病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病理自身因素主要体现在风、火、痰、气、淤,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

《内经》中关于中风自身病因病机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①体虚邪中。

体虚作为脑卒中患者发病核心因素之一,外邪入侵作为疾病发生外因。

内虚主要体现在气血亏虚和气血运行缺乏畅通性。

②情志失调。

气血逆乱,气血发生上逆作为中锋疾病发生本质机制,血之与气,同步走于上,则为大厥,厥为暴死。

③饮食不节,可发中风。

饮食膏梁厚味作为中风疾病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2.中医分析脑卒中症状表现《内经》中明确对中风症状表现提出精细化描述,气主要包含血溢脑脉之外产生的中风,将其进行汇总分析为两大类别,即中经络、中脏腑,前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口眼、斜、言语不利等为主。

《经脉》中明确指出:足阳明之脉,其主要以主血所生病者,则会转移至口区域,有热则筋弛纵,持续性难以胜收,斜眼主要是因机体内风痰中于静脉,静脉发生拘挛导致。

中脏腑者入外邪较为严重,中邪较深,病情较为严重患者,以突发性昏仆、不省人事、呕血等为核心症状,突发性昏倒其主要处于《内经》中为“不知人”、“僵仆”等表现,主要因肝眼暴张,阳气持续性升高,气血上逆。

中医脑卒中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医脑卒中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加强患者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其对脑卒中的认识和 重视程度,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中医脑卒中临床诊断方法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脑卒 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治疗脑卒中具有显著疗效
中医治疗脑卒中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中医脑卒中临床诊断 及治疗的现状与问题 分析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中医脑卒中临床诊断现状 • 中医脑卒中治疗现状 • 问题分析 • 改进措施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探讨中医在脑卒中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02
分析中医在脑卒中康复过程中的作用与优势。
诊断标准化不足
中医脑卒中诊断缺乏统一标准 ,不同医生对病情判断可能存
在差异。
治疗方法不规范
部分治疗方法缺乏科学验证和 规范化操作标准,影响治疗效 果。
患者依从性差
由于治疗过程较长、效果不明 显等原因,患者可能失去信心 ,导致依从性降低。
康复资源不足
康复机构和专业康复师数量不 足,无法满足大量患者的康复
四诊合参
综合运用望、闻、 问、切四诊信息进 行诊断。
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中医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 、体征、病史等方面,如突然昏仆、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 语等。
诊断流程
首先通过四诊合参了解患者病情,然 后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型,最后 确定治疗方案。
诊断准确率及局限性

脑卒中的针灸治疗PPT课件

脑卒中的针灸治疗PPT课件

➢ 主治:下肢瘫痪、麻痹、疼痛、感觉障碍。
➢ 肩三针
➢ 定位:肩髃穴为第一针,同水平前方二寸为第二针,同水平后方二 寸为第三针。
➢ 主治:肩周炎、上肢瘫痪、肩不能举。
.
22
靳三针
➢ 手智针 ➢ 定位:内关、神门、劳宫。 ➢ 主治:弱智儿童多动症,动多静少、癫痫、失眠。
➢ 足智针 ➢ 定位:涌泉穴为第一针,趾跖关节横纹至足跟后缘联线中点为第二 针(泉中),平第二针向内旁开一指为第三针(泉中内)。 ➢ 主治:弱智儿童的自闭症,多静少动,哑不能言。
➢ 3.枕下旁线【平衡区】 定位:在后头部,自玉枕穴至天柱穴的连线。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腰脊柱两侧痛等 。
.
15
头皮针
➢其它,以前版本,现在经常提到
➢ 言语一区,即顶颞前斜线下2/5段。
➢ 言语二区 定位:相当于顶叶的角回部。从顶骨结节后下 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 下取3厘米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
➢ 根据国标,在四大区域内共有14条标准线(MS1~MS14)。 ➢ 额区: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线。 ➢ 顶区: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 颞区:颞前线、颞后线。 ➢ 枕区: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
.
10
头皮针
➢ 额区
➢ 额中线 定位:额部正中,前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神庭穴向 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 主治:神志病,神志病/鼻病。包括:癫痫,精神失 常,鼻病、头痛、强笑、自哭、失眠、健忘、多梦等 。
.
11
头皮针
➢ 顶区
➢ 1.顶中线 定位:在头顶部,自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的连线。 主治:腰腿足病如腰腿疼痛,下肢瘫痪、麻木、疼痛,及皮 层性多尿,小儿夜尿,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 头顶痛等。

脑卒中中医保健方案

脑卒中中医保健方案

脑卒中中医保健方案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中医四大难证之一,一直以来在中医诊疗事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中风素有“真中风”与“类中风”之分,或日“外中风”和“内中风”,辨证分型又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

虽然概念各别,但就中西医结合的医理而言,今日所说的中风,通常特指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即“脑血管意外”“脑卒中”“偏瘫”等。

中医中风的定义是因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原因,导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而引起,临床以猝然昏仆、口眼喁斜、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亦有未见昏仆,仅表现为歪僻不遂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善行而数变的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命之为中风,又名“卒中”。

1、病因病机:中风的发病突然,是其病理是逐渐形成的。

与肝、肾、心、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病因与虚、风、痰、火四者密切相关,发病机理罗为复杂。

(1)情志所伤或年老肾衰,致阴阳失调,发为本病。

或因暴努伤肝,使肝阳暴动,引起心火,风火相扇,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心神昏冒而发病。

(2)过食肥甘或劳倦伤脾,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肝火内灼,灼烁液成痰,痰郁化火,蒙敝清窍,流窜经络而卒然发病。

(3)脉络空虚,风邪内侵,中于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或形盛气衰,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喎噼不遂。

脑卒中属“中风”范畴,对其病因病机,现代大部分学者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不外乎“风、火、痰、瘀、虚、毒”六大主因,诊断标准亦趋于统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分为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七个证型。

中药根据本病病机特点,多采用活血化瘀、息风化痰、通腑泻火等辨证治法。

因此,分期、分阶段进行辨证论治,灵活加减,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治疗脑卒中的关键。

2、中医食疗: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

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

中风(脑卒中)诊疗方案

中风(脑卒中)诊疗方案

中风(脑卒中)诊疗方案田东县中医医院覃国焕一、定义:1.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2.脑卒中(stroke)亦称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CVA),曾称“中风”。

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h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

二、诊断:(一)病名诊断:1.中医诊断:中风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及常见证侯分类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2.西医诊断:脑卒中西医脑卒中诊断标准参考2011年《中国脑卒中诊治指南》(二)证候诊断:1.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主症: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咽干,便秘尿黄。

舌质红或绛,舌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证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挛,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薄白,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主症: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或不语,口舌歪斜,口黏痰多,腹胀便秘,面红烦热。

舌质红,舌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证主症: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强语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证主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质红或暗淡,少苔或光剥,脉细弦或数,或尺脉沉而弱。

(6)气虚痰阻证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头晕,头重,納呆,胸脘满闷,舌质淡,苔薄腻或白腻,脉沉弦或濡弱而滑。

2. 中脏腑(1)阳闭证(痰热内闭)主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固握,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同时还伴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2)阴闭证(痰蒙淸窍)主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固握,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中医内科视角: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视角: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视角:中风病诊疗方案引言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的疾病。

中风病在中医内科领域中有着较为广泛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的角度,介绍中风病的诊疗方案。

诊断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脉象等综合分析。

常见的中医诊断包括“中风证”、“虚证”、“实证”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方案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在中风病的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辨证施治,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健脾益气等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红花、丹参、白芍等。

中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配和调剂。

针灸治疗针灸疗法在中风病的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合谷、内关等。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脑部功能障碍。

食疗调养中风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来促进康复。

例如,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高盐、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

调整生活方式中风病的康复需要患者适当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恢复脑功能。

结论中医内科在中风病的诊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治疗方案。

通过中药治疗、针灸疗法、食疗调养和调整生活方式等综合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改善中风病患者的症状,促进康复。

然而,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应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医生应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遵循简洁和无法律纠纷的策略,制定合理的中风病诊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

---。

1-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1-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2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中风病治疗:中医内科的解决方案

中风病治疗:中医内科的解决方案

中风病治疗:中医内科的解决方案
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中风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医内科提供了一些治疗中风病的解决方案。

中医诊断
中医内科在治疗中风病时,首先进行全面的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包括四诊合参,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表现,了解病情和病因,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药物治疗
中医内科采用中药治疗中风病,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常用的中药包括活血化瘀药、祛痰药、清热解毒药等。

中药治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不足,减轻中风病症状。

针灸疗法
中医内科还采用针灸疗法治疗中风病。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针灸可以改善神经
功能,减轻肌肉痉挛,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
中医内科在治疗中风病时,也注重患者的日常养生。

中医认为
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惯对于康复至关重要。

中医内科医生会给予患者
饮食调理建议,如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等。

此外,合理的运动和休息也有助于促进康复。

中医内科提供了一系列治疗中风病的解决方案,包括中医诊断、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中医养生。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咨询专业中
医内科医生,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康复。

浅述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

浅述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

cv) i 的变化情况。方法 治疗组 口服鳖 甲散 7 , 日2次 ; g每 对照组 同治疗组皆静滴 5 %葡萄糖 2 0 L 强力 宁 8 m , 5m , 0 L 每 日 1 ,%G 葡萄糖 2 0 +维生素 C ., 次 5 S 5 mL 30 维生素 BO2C — 0 U肝太乐 04 每 日 1 , o. O A10 , , ., 次 静滴治疗 2 0日后改 口 服甘草甜素片 、 C 肝太乐 , V、 常规剂量治疗 7 0日, 共治疗 3个月。结果 鳖甲散可有效改 善肝纤维化患者 的临床证状 及体征 , 恢复肝功能 , 与对照组相 比具有明显抗纤维化 的作用。结论 鳖 甲散具的一定 的抗纤维化作用 , 得进 一步 值
血性脑 血管 病 。
的危险因素, 一般在安静状态下发病 , 症状较轻 , 意识 历代医学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 大体可分两个阶段。 清楚 ,头颅 C 早期正常 , — 8 T 2 4 小时内出现低密度病 4
唐宋以前多从“ 因” 外 立论 ; 金元以后 , 以“ 则 内因” 为 灶 。可 诊断缺 血性脑卒 中。 主。 至清代以后王清任以气虚血瘀立论 , 创立了补阳还 3 治疗
关于脑卒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根据病史 , 临床症
状, 体征 , 主要结合头颅 C T可明确诊断。近年来影像 脑出血与脑梗死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现代医 技术的迅速发展 ,为脑卒中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可靠 的
学传人我国之前 , 中医未区分。直到晚清时期 , 伴随现 依据。如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 , 发病突然 , 血压明显 代 医学传人 , 中医逐渐接受西医的观点 , 方认识到有脑 升高 , 出现头痛 、 恶心 、 呕吐等颅 内压增 高表现 , 头颅 络瘀阻和血溢脑外之不同。张锡钝《 医学衷中参西录》 C T示 : 圆形 或椭 形 高 密度 阴影 , 有 可诊 断 为 出血性 脑 脑贫 血证 和脑充 血证 ,即相 当于缺血 性脑血 管病 和 出 卒中;如老年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等脑卒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招预防中风复发
7.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中风患者的家属要为患者营造出一个温馨、 和睦的家庭氛围,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 孤独的情绪;同时,家属还应学习一些护 理常识,以便科学地协助患者做好患肢的 康复治疗,争取患者能早日生活自理 。
8招预防中风复发
8.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血脂、血黏度、血糖及眼底等, 必要时可做头颅CT检查。一般每隔半年复 查一次,做到心中有数。若有肢体麻木、 运动无力、运动失灵、咬字不清、流口水、 舌头发僵 、复视 、持续头昏、头痛等症 状,应及时就诊。
【证候特征】
主症:神昏、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謇涩或不语、 偏身麻木。
昏、瘫、喎、謇、麻
兼症:头痛、呕吐、
烦躁、抽搐、痰多、 呃逆、二便失禁或不通。
病机: 虚(肝肾阴虚、气虚)
火(肝火、心火) 痰(风痰、湿痰) 风(肝风) 气(气逆) 血(血瘀) 病性:本虚标实证,上盛下虚证。 病位:脑、与肝、脾、心、肾有关。
脑卒中的中医治疗与预防
大连市中医医院
中风的定义
祖国医学称脑血管病为脑卒中或脑中风。
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 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 仆仅以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 的疾病。因其起病急骤,症见多端,病 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速变特点相似, 故名中风、卒中。
分类 急性 脑血管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类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出血类 蛛网膜下腔出血
8招预防中风复发
5.戒烟限酒
吸烟可以增高血黏度,促进血小板聚积, 收缩血管,因此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大量饮酒或酗酒也是导致中风复发的危险 因素之一 。奉劝中风患者,应立即改变这 些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
8招预防中风复发
6.保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便秘是脑血管病的大敌。预防便秘除日常 饮食多吃粗杂粮、蔬菜、瓜果等含粗纤维 多的食物外,每日还应适量多饮水(至少 1500毫升)。如出现便秘,早晚还可以各饮 一杯蜂蜜水,滑润肠道,刺激肠蠕动,以 利排便。脑血管 病患者大便时不宜过分用 力,以免引起血压升高加重病情,最好使 用马桶或 “ 坐便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 惯,必要时可服些缓泻剂,如麻仁丸。
可供预防的食疗方
海带木耳瘦肉 【组成】海带6钱 黑木耳6钱 猪瘦肉2两盐及 淀粉适量 【制作】将海带、黑木耳泡发,洗净,切丝;猪 瘦肉切成丝,用淀粉拌好,与海带、黑木耳丝一 同入锅煮熟,加入盐和淀粉,搅匀即成。佐餐食 用,每日1-2 次,可长期食用。 【适应证】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 者。 【功效】活血通脉,降脂减肥。 【注意】脾胃虚寒、大便稀烂者不宜。
哪些人容易中风
精神紧张
经常处于紧态的人,与偶尔紧张的人相比, 患中风的几率会增加1倍。
中风的第二次发作比第一次来势更凶
中风的复发率很高,即使一个已经完全恢复的病 人,没有消除体内的致病因素,在5年内再发的可 能性达20%~50%,尤其以1年内复发率最高。 中风的首次发作一般症状较轻,恢复也快,然而 二次发作却是疯狂进攻,会导致严重后遗症难以 恢复甚至导致死亡,致残率、死亡率远远高于首 次发作,病人应高度加强警惕,提防中风再次袭 击。
哪些人容易中风
肥胖超重者
肥胖与不肥胖者发生脑出血之间有着显著 差异,肥胖超重者患缺血性中风要比一般 人多40%。
哪些人容易中风
吸烟者
吸烟可使高血压、动脉硬化进一步恶化, 据报道,吸烟瘾大、年数长、烟量大者患 缺血性中风要比一般人多2.5倍。
哪些人容易中风
饮酒者
据统计,饮烈性酒的人较少饮酒的人得高 血压、中风等脑血管病的机会高3倍,酒瘾 大、酒量大,每天饮酒者患缺血性中风要 比一般人多1倍。
可供预防的食疗方
山楂降脂汤 【组成】生山楂15~30 克 【制作】水煎服,分2次服,每日一剂,连服 3-6 周。 【适应症】有明显降血脂作用。 【注意】有胃酸过多者或有溃疡病者慎服。
可供预防的食疗方
双耳羹 【组成】白木耳 3 钱 黑木耳 3 钱 冰糖 适量 【制作】将黑、白木耳洗净温水浸泡1 小时。放 炖盅内,加入冰糖及适量清水,隔水文火炖1~2 小时。吃木耳喝汤,每日1小碗。 【适应证】适用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 【功效】活血通脉,养血滋阴。 【注意】平日大便稀烂者不宜,患感冒者不宜。
中医治疗中风的优势
其四,根据“ 多位一体” 治疗包括脑中 风在内的中医急证的基本理念,将中医药 内治、 外治、 针灸、 按摩、 功能锻炼 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缩短疗程、 提高疗效的目的。
中医治疗中风的优势
其五, 采取中西医结合之法联合攻关治疗, 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哪些人容易中风
衰老者
衰老和年龄的增长,是发生中风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风的发生率也显著升高。 根 据有关资料报道,在中风患者,45岁以下病人占 8.84%,50岁的病人占37.75%,60岁以上病人占 53.41%。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人到中年之后, 就应对中风这一疾病在思想上予以重视,而到老 年之后,就应高度重视。
8招预防中风复发
3.坚持锻炼 多做适合自身活动的项目,如体操、太极 拳、散步、慢跑等。锻炼时要循序渐进, 切勿急于求成。锻炼应从小量开始,从轻 度运动到适度运动,逐渐增加运动量。通 过运动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 代谢、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8招预防中风复发
4.合理饮食 临床观察表明,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 硬化的主要因素。因此,要讲究营养平衡, 不吃含脂肪及胆固醇高的食品,如肥肉、动 物内脏、蛋黄、鱼卵及油炸食品。主食方面 要细粮、粗杂粮混吃,多吃豆类及豆制品, 多吃海鱼、新鲜蔬菜和瓜果。要少吃盐,吃 盐较多地区( 如北方)的居民中,高血压发 生率远远高于吃盐少的地区(如南方)。尤其 是患了中风的中老年人,更应控制食盐的摄 入量,每天在6克以内为好。
哪些人容易中风
高血压患者
世界已公认高血压为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 素,高血压患者发生脑中风的机会比血压 正常的人高2~4倍。
哪些人容易中风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往往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症,不 仅发病年龄较早,而且动脉粥样硬化症的 程度也较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 险性增加2倍。
哪些人容易中风
高血脂患者
可供预防的中药和食物
可选用的中药有:杜仲、田七、山楂、丹 参、葛根、何首乌、决明子等。 可选用的食物有:芹菜、黑木耳、西瓜、 绿豆、红柿、海蜇、昆布、海带、绿茶等。
可供预防的食疗方
杞菊饮 【组成】枸杞子 30 克 菊花 10 克 【制作】两药煎水代茶。 【适应症】滋阴补肾,疏风清肝,适用于 血压偏高,头晕目眩。
中医治疗中风的优势
其二,按照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根据中风 患者的经络气血异常变化情况而准确选用 相应的经穴进行穴位、 经络治疗,具有简 便易行、 疗效迅速及安全性高的优点。
中医治疗中风的优势
其三, 依据中医“ 内病外治” 学说, 采用中药外敷、 外洗等法或局部用药。 配合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 具有药物直达 病所、 无毒副作用的优势。
8招预制血压, 同时经常测量血压,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或 稍高水平,但不宜降得过快过低。血脂异 常症患者、糖尿病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 分别坚持调脂和降糖治疗。
8招预防中风复发
2.保持良好心态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焦虑不安、大喜大 怒等不良心理,可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 易诱发或加重病情。因此,脑血管病患者 必须尽量改变急躁火爆的脾气,自我控制 情绪,不让各种强烈的精神刺激引起剧烈 的情绪波动。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 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高血脂症 与正常人在发生中风有着明显差异,有高 血脂症者患缺血性中风要比一般人多2倍。
哪些人容易中风
心脏病
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都与脑卒中密切相关。 有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何种血压水平, 有心脏病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都要比无 心脏病者高2倍以上。
临床表现:
(1)中经络:
口舌歪斜、• 言不利、半身不遂、偏 语 身麻木。(四大主证)
(2)中脏腑:
神识昏蒙、• 舌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 口 遂、偏身麻木。 (五大主证)
中医治疗中风的优势
其一, 根据中医传统理论,运用中医辨证 论治原理。采 取“ 三因制宜” 的基本原 则, 因人而异灵活采取中医中药方法进行 内服性治疗,具有贴合病情且无毒副作用 之优势。
可供预防的食疗方
菊花山楂决明茶
【组成】菊花1钱 生山楂5钱 草决明5钱 【制作】 三味共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好 杯盖浸泡30 分钟。或三味加水稍煎。每日一次,宜 饭后饮用为佳。 【适应证】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 【功效】消积滞,助消化,行气散瘀,降压消脂。 【注意】脾胃虚弱者慎服,孕妇慎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