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纳谏_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唐太宗虚怀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虚怀纳谏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79fcb2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5.png)
《唐太宗虚心听劝》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唐太宗虚怀纳谏的故事哟!唐太宗是个很厉害的皇帝。
有个叫魏征的大臣,经常给唐太宗提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想去打猎玩,魏征知道了就说不行,打猎太危险,还会耽误国家大事。
唐太宗听了,虽然有点不高兴,但还是没去。
还有一回,唐太宗想给自己盖个大房子。
魏征又说,现在国家还不富裕,不能浪费钱。
唐太宗想了想,觉得魏征说得对,就不盖房子了。
小朋友们,唐太宗是不是很能听别人的劝告呀?《唐太宗善于纳谏》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看看唐太宗虚怀纳谏的故事呀!唐太宗知道,只有听大家的意见,国家才能变好。
有个大臣叫王珪,他给唐太宗讲了很多治理国家的办法,唐太宗都认真听着,还夸他说得好。
有一次唐太宗穿了一件新衣服,很得意。
可是有个大臣说这衣服太华丽了,不好。
唐太宗马上就换了一件普通的衣服,还谢谢大臣提醒他。
小朋友,你觉得唐太宗厉害吗?《讲讲唐太宗纳谏》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说一说哦!唐太宗可重视大臣们的意见啦。
有个叫房玄龄的大臣,给他出主意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唐太宗听了就马上照着做。
有一回,唐太宗想对一个犯错的大臣处罚重一点,其他大臣说处罚太重不公平,唐太宗就改了处罚。
小朋友们,这样的皇帝好不好?《唐太宗虚心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唐太宗虚怀纳谏。
唐太宗当皇帝的时候,总是愿意听别人说他哪里做得不好。
有一次,他做了一个决定,很多大臣都反对。
唐太宗没有生气,而是让大家说出理由。
最后发现自己错了,就改了主意。
还有一次,有个小官给他写信提意见,唐太宗不仅不生气,还给他奖励。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唐太宗一样虚心听别人的话哟!。
太宗轶事的文言文翻译
![太宗轶事的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5f5f95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1b.png)
太宗皇帝,名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之一。
他英明神武,勤政爱民,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
太宗皇帝在位期间,有许多轶事流传于世,下面便为大家讲述其中几则。
一、赏赐勇士贞观年间,太宗皇帝在一次狩猎中,偶遇一勇士,其箭术精湛,百发百中。
太宗皇帝惊叹不已,便询问其姓名。
勇士答道:“臣乃边陲小卒,名叫李靖。
”太宗皇帝听后,心中大喜,认为李靖乃是将才,便封他为护国大将军,赐予大量金银财宝。
李靖感激涕零,誓死效忠太宗皇帝。
此后,李靖屡立战功,成为唐朝的著名将领。
二、亲民爱民太宗皇帝深知民为邦本,因此他一直致力于改善民生。
一日,太宗皇帝微服私访,来到一乡村。
他见村民们生活困苦,便询问原因。
村民们纷纷表示,近年来灾害频发,庄稼歉收,生活无以为继。
太宗皇帝听后,深感痛心,立即下令减免赋税,救济灾民。
同时,他还亲自巡视灾区,慰问受灾群众,让百姓感受到了皇恩浩荡。
三、虚心纳谏太宗皇帝善于听取臣子的意见,虚心纳谏。
一日,太宗皇帝在朝会上与群臣商讨国事。
一位大臣建议太宗皇帝加强边防,以防外敌入侵。
然而,另一大臣却反对,认为加强边防会耗费大量财力,不利于国家发展。
太宗皇帝听后,并未急于表态,而是要求两位大臣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
经过一番辩论,太宗皇帝最终采纳了加强边防的建议,认为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四、破除迷信太宗皇帝深知迷信之害,因此他努力破除迷信,提倡科学。
一日,太宗皇帝在巡视途中,见一村夫跪地祈祷,祈求神灵保佑。
太宗皇帝上前询问,得知村夫祈求的是一位传说中的神灵。
太宗皇帝便对村夫说:“迷信无益,吾等应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村夫听后,深受启发,从此不再迷信。
五、宽以待人太宗皇帝宽以待人,善于化解矛盾。
一日,一位官员因失误而被贬为庶民。
这位官员心怀不满,四处散播谣言,诽谤太宗皇帝。
太宗皇帝得知后,并未追究责任,反而亲自安慰这位官员,鼓励他重新振作。
在太宗皇帝的关爱下,这位官员最终回归正道,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虚心听取建议的历史故事
![虚心听取建议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e5d066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b.png)
虚心听取建议的历史故事
那我给你讲个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吧。
唐太宗李世民啊,那可是个很厉害的皇帝。
他手底下有个大臣叫魏征,这人可直率了,就像个超级耿直的“吐槽大师”。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里打猎游玩。
这时候呢,魏征就跑出来了,他可不管皇帝高不高兴,直接就说:“陛下,您这可不行啊。
您这一去打猎,那得兴师动众的,老百姓还得给您腾地方,给您准备各种东西,这多劳民伤财呀。
”唐太宗一听,心里就有点不乐意了,心想我就出去玩玩,咋就这么严重了呢?但是呢,他知道魏征这人是为了国家好,虽然心里不太舒服,可还是咬咬牙,不去打猎了。
还有一回,唐太宗下朝回到后宫,气呼呼地对长孙皇后说:“哼,我一定要找个机会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他老是当着大臣们的面让我下不来台。
”长孙皇后一听,这可不得了,她知道魏征是个忠臣啊。
于是她就悄悄回屋里换了一身很正式的衣服,出来就给唐太宗行礼。
唐太宗很纳闷,就问她为啥这样。
长孙皇后就说:“我听说君主贤明,大臣才会正直。
现在魏征这么正直敢谏,不就说明陛下您是个贤明的君主嘛,我当然要向您行礼啦。
”唐太宗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消了气,还更加重视魏征的建议了。
你看,唐太宗就因为能虚心听取魏征这些听起来不那么顺耳的建议,所以才把唐朝治理得那么好,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呢。
这就告诉咱们啊,虚心听别人的意见,哪怕这个意见像小刺儿一样扎得你不舒服,那也可能对你有大帮助呢。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作文素材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560ff10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cb.png)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作文素材《唐太宗虚心纳谏的那些事儿》咱今儿个来唠唠唐太宗虚心纳谏的那些事儿。
唐太宗李世民,那可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啊!他的丰功伟绩咱就不细说了,咱就揪着他这虚心纳谏这点好好聊聊。
你们想想,一个皇帝,那可是天下之主啊,下面的人谁敢跟他顶嘴,谁敢跟他唱反调?嘿,这唐太宗就不一样,他还就鼓励大臣们给他提意见,挑他的错。
就说魏征吧,那家伙可是出了名的直言不讳,啥都敢说。
唐太宗有时候被他说得脸都青了,但还是耐着性子听着,为啥?因为唐太宗心里明白啊,只有这样,他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话说得多在理啊!他把那些敢于直言纳谏的大臣当成自己的镜子,通过他们来看清自己的不足和错误。
这可不容易啊,一般人哪有这肚量。
你想想,要是咱普通人,别人说咱一句不好的,咱可能就火了,别说虚心接受了,不怼回去就不错了。
唐太宗可是皇帝啊,他能做到这样,那可真是太牛了。
有一次,唐太宗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宫里显摆,正美着呢,魏征来了。
魏征一见唐太宗这打扮,直接就说:“陛下,您这穿得也太奢侈了,咱大唐虽然富裕,但也不能这么浪费啊。
”唐太宗一听,哎呀,还挺不好意思的,赶紧回宫换了身朴素的衣服出来。
你说逗不逗,堂堂一个皇帝,被大臣说得赶紧换衣服。
还有一次,唐太宗想去泰山封禅,这在古代可是大事啊,很风光的。
结果魏征又站出来反对,说现在国家还不稳定,去封禅不合适。
唐太宗虽然心里不情愿,但还是听了魏征的,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要是换成别的皇帝,说不定早就把魏征给砍了。
唐太宗的这种虚心纳谏,不仅让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皇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咱在生活中也得学学唐太宗这种精神,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别老是自以为是。
别人说咱不好,咱别生气,仔细想想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咱就改,这样咱才能不断进步嘛。
总之,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那可真是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
咱要从中学到点东西,别光看着好玩,要把这精神用到咱自己身上,让咱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好。
唐太宗和魏征敢于进谏的趣味小故事
![唐太宗和魏征敢于进谏的趣味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895175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1.png)
唐太宗和魏征敢于进谏的趣味小故事
唐朝时期,唐太宗是一个富于魄力的皇帝,他十分尊重忠言逆耳之论。
一次,唐太宗向魏征发出了征召,想听取他的意见,但是魏征胆怯退缩了。
唐太宗知道了魏征的踟躇,主动去找魏征,对他说:“不信此时无人,遣使问问边将,甲兵几时曾得用?”魏征听了很惊讶,对唐太宗说:“陛下心中其实已经有了决定,为什么还问我?这只会让人觉得陛下瞻前顾后。
”唐太宗听了他的话,非常满意,给他加官晋爵,并且时常提拔他重用。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和魏征敢于进谏的趣味,他们相信当时的平民百姓会有很多好的建议,因为他们接触到的实际情况更多,所以当时很多官员都不怕进谏。
唐太宗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开明君主之一,他的治下比较安定和繁荣。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领导者应当学会倾听下属,善于接受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创造更好的未来。
善于纳谏的论据
![善于纳谏的论据](https://img.taocdn.com/s3/m/40a6857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2.png)
善于纳谏的论据在古代呀,有一个特别厉害的皇帝,他叫唐太宗李世民。
他呀,就特别善于纳谏呢。
唐太宗身边有个大臣叫魏征。
这个魏征呀,可是个直性子,有啥说啥。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一个风景特别美的地方修建一个宫殿。
他觉得自己每天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可累啦,想有个特别好的地方休息。
可是魏征知道了,就跑去跟唐太宗说:“陛下呀,现在国家虽然安定了,但是还有好多老百姓过得不富裕呢。
您要是花好多钱去修宫殿,这得多浪费呀。
”唐太宗一听,心里有点不高兴,心想我就想修个宫殿放松下,怎么就不行啦。
但是他知道魏征是个忠臣,说的话肯定有道理。
于是呀,他就放弃了修建宫殿的想法。
还有一次呢,唐太宗生气了,因为有个大臣犯了错,他想重重地惩罚这个大臣。
魏征又站了出来,他对唐太宗说:“陛下,人都会犯错的。
这个大臣以前也为国家做过不少好事呢。
您要是这次惩罚得太重,以后别的大臣做事就会畏手畏脚的,不敢放开手脚为国家效力啦。
”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冷静了下来,就按照合适的方法处罚了那个大臣。
因为唐太宗善于纳谏,所以他的国家呀,越来越强大,老百姓也过得越来越好。
在我们身边呀,也有这样的例子呢。
比如说在我们的班级里,班长就像是个小领导。
有一次呀,班级要布置教室,班长想了个方案,把教室后面的墙都贴上学习资料。
这时候呀,有个同学就跟班长说:“班长,咱们教室后面全贴学习资料,看起来太沉闷啦。
咱们可以贴一些同学们画的画,还有大家一起活动的照片,这样教室会更温馨,大家学习起来也更有劲儿呢。
”班长听了这个同学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改变了原来的方案。
结果呀,布置好的教室可漂亮啦,同学们都特别喜欢。
不管是古代的皇帝,还是我们身边的班长,善于纳谏都能让事情变得更好。
当我们听别人的建议的时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我们不要觉得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是对的,要听听别人的话,这样呀,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就像唐太宗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也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呢。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bfeac7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47.png)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
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
纳谏如流的典故
![纳谏如流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914be48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86.png)
纳谏如流的典故纳谏如流,指的是接受他人的忠告或建议,像水流一样顺从而不加以抵触。
这个典故源于中国古代,其中最著名的故事是关于唐朝宰相魏征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间的一段对话。
话说在唐朝,魏征是李世民非常器重的一位重臣。
一次,李世民向魏征请教如何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魏征便告诉李世民:“陛下,治理国家就像治理江河一样,要像水流一样顺从。
”李世民听后,觉得这个比喻非常有道理。
他明白了治理国家就像治理江河一样,要顺应大势,遵循自然法则,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于是,李世民纳谏如流,对魏征的忠告深信不疑,并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治国理念中。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就像水流一样,顺应自然,顺应大势,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
只有纳谏如流,才能避免一些错误的决策,推动事业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纳谏如流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应该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尤其是那些有益于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意见。
不要固执己见,不要抵触改变,而是要像水流一样顺从,顺应变化。
纳谏如流并不意味着盲目追随,而是要理性思考、权衡利弊,听取各种声音,并在自己的判断上加以权衡。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并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纳谏如流的精神也体现了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局限性,知道自己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接受他人的忠告和建议,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负责。
所以,无论是在治国理政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纳谏如流。
只有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让我们以纳谏如流的态度,迎接挑战,追求进步,成就更好的自己。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事例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0a9ddf2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0.png)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事例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着崇高地位和卓越政治才能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以开明的政策和聪明的决策,以及虚心纳谏的姿态赢得了人民的敬爱和尊重。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事例是他治国理政的重要一环,以下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首先,唐太宗注重培养有才能的官员,并鼓励他们提供真实、无畏地意见。
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亲自选拔和培养年轻有为的人才,使其成为优秀的官员。
在唐太宗的统治下,他设立了明经状元和明经举人的选拔制度,以公平公正的方式选拔人才进入官场。
这种措施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唐太宗还特别重视朝廷内部的议事制度,他经常与重要的宰臣、大臣们商讨国家大政方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在这些会议上,他不厌其烦地听取各种不同观点,包括批评和反对的声音。
事实上,唐太宗总是以开放的思维态度倾听不同声音,鼓励官员们敢言,以便更好地了解国家的真实情况。
他将聪明才智的官员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敢于直言的氛围,这为他有效地执掌国家大权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其次,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一个重要事例就是他严肃对待官员的奏疏,不厌其烦地研究和审查各种报告和文书。
无论是一线将领、最高行政首长,还是普通的文官,唐太宗都会认真地阅读他们的奏章,重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他常常在深夜独自翻阅百官奏疏,对重要的问题进行深思熟虑。
他给予官员提出的建议和忠言相应的批示,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行动。
唐太宗对官员的忠诚和勇敢肯定和奖励,对失职失责的官员严惩不贷。
这种严格的态度使唐朝的官员更加敬畏法纪,注重履行职责,同时也激励了更多的官员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唐太宗还注重在外求贤。
他派遣使者到各地寻找有才能的人才,特别是在文臣方面,他重用了大量有野心和才华的人。
无论是周迪、杨素、魏征等著名的大臣,还有李敏、吴兢等英明的将领,他们的才干都是通过唐太宗的选拔和考察才得到展现的。
唐太宗不仅喜欢年轻有为的人才,还善于依靠和信任老资格的官员。
善于纳谏的君王的故事
![善于纳谏的君王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a96f7d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b9.png)
善于纳谏的君王的故事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君王善于纳谏的故事,这些故事也常常被用作教育后人。
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有远见的领袖。
在他还是秦王的时候,他就非常注重听取群臣的谏言,以确保自己的政治方针得到正确执行。
当他成为皇帝后,李世民更是发扬了这种精神,广泛收集谏言,不管是来自官员、百姓还是宦官,他都非常耐心地倾听。
而且他不仅仅是听取别人的建议,还会认真思考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据说,李世民曾经在一次会议上向群臣发问:“如果我的决策有误,你们该如何纠正?”大臣们面面相觑,没有人敢回答。
最后还是一位宦官大胆地提出了建议,李世民非常认真地听取了他的建议,并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这种纳谏的精神让李世民的统治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他也被尊称为“贞观之治”的创始人之一。
除了李世民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君王也善于纳谏。
比如汉朝的汉武帝,他曾经因为听取谏言而废除了太子,避免了国家的不稳定;唐朝的唐玄宗,他也非常注重听取群臣的谏言,确保自己
的决策更加正确。
这些君王的纳谏故事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一个优秀的领袖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就是要广纳谏言,听取他人的建议,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d3b142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f.png)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明君兼听,昏君偏信。
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
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
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
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
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
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
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
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
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
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
这都是历史的教训。
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
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
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
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
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
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
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
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的事例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的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39718b2e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a.png)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的事例在古代,君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权力极大,但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君王的任期往往漫长,他们需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在历史上,有很多君王都善于纳谏,这些君王的治国之道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首先,我们来看看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时期实行“贞观之治”,成就非凡。
李世民是一个善于纳谏的君王,他不仅听取臣子的意见,而且经常亲自到百姓中了解民情。
曾有一次,李世民在巡视时听到一个老百姓在抱怨道:“官府征收的税太重了,我们过不下去了。
”李世民听后深感惋惜,他立即下令减轻百姓的负担,使得民生得到了改善。
这一事件表明,李世民善于倾听民意,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这样的治国方式,使得百姓对他非常拥护。
其次,还有一位善于纳谏的君王就是明朝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时期推行“洪武之治”,使得明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君王,他在面对重大事件时,总是能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做出正确的决策。
例如,明朝初期,朝廷内部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人建议将异己分子全部逮捕处决,但是朱元璋却认为这种做法过于极端。
他听取了宰相汤和和其他臣子的意见,最终决定采取宽大政策,让那些异己分子有机会回头改过。
这样的决策不仅得到了朝廷内部的支持,也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看宋朝的宋徽宗。
宋徽宗是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皇帝,他在位时期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推动了宋朝的文化繁荣。
宋徽宗也是一个非常善于纳谏的君王,他经常请教文臣和武臣的意见,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在一次宴会上,宋徽宗听到了一首名为《满江红》的歌曲,他非常喜欢这首歌曲,但是却不知道歌曲的作者是谁。
于是宋徽宗下令派遣使臣四处打听歌曲的作者,最终找到了作者岳飞。
宋徽宗对岳飞非常欣赏,任命他为将军,岳飞也为宋朝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上这些事例表明,善于纳谏是一个君王必须具备的素质。
虚心纳谏的历史故事
![虚心纳谏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017746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5e.png)
虚心纳谏的历史故事引言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虚心纳谏一直被视为领导者必备的品质。
从古代的皇帝到现代的领导者,虚心纳谏的故事屡见不鲜。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推动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讲述几个虚心纳谏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人物介绍1.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他在位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变革,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 齐威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以善于纳谏而著称。
3. 秦始皇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开创了秦朝。
故事情节1. 唐太宗与魏征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征等贤臣,鼓励大臣直言进谏。
魏征以敢于直谏著称,多次犯颜直谏,即使在朝堂上也不留情面。
然而,唐太宗始终能够虚心听取魏征的建议,采纳了许多有益的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2. 齐威王与邹忌战国时期,齐威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得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邹忌还向齐威王提出了“臣民”的观点,强调要重视民生,关注百姓的利益。
齐威王虚心采纳了这些建议,使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3. 秦始皇与李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面临着如何治理这个庞大帝国的难题。
他召集了众多大臣进行讨论,但意见纷纭,难以决断。
最后,他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统一法律、货币和度量衡等,使秦朝的统治得以巩固。
启示与结论从以上几个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 虚心纳谏是领导者必备的品质。
领导者应该具备虚怀若谷的心态,善于倾听他人的建议,尤其是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意见。
只有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2. 善于纳谏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历史上的成功领导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能够从谏如流,知人善任。
通过采纳他人的建议,他们能够集思广益,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推动事业的发展。
3. 虚心纳谏要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75c01c2aa00b52acfc7ca9c.png)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明君兼听,昏君偏信。
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
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
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
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
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
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
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
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
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
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
这都是历史的教训。
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
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
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
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
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
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
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
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善于纳谏的君王的故事
![善于纳谏的君王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816b5f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5.png)
善于纳谏的君王的故事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善于纳谏的君王,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通过虚心纳谏、积极改革,使得唐朝成为了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国家。
以下是一则有关李世民纳谏的故事。
有一天,李世民在与大臣们议事时,突然问道:“各位爱卿,你们觉得朕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呢?”大臣们连忙跪倒在地,纷纷上书谏言,谈论应该如何兴利除弊,加强国家的治理。
这时,一个叫做李绩的大臣站起来说:“陛下,我认为您治理国家已经很好了,但是如果您想要更加昌盛,就需要更多的纳谏。
只有虚心纳谏,才能够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
李世民听了李绩的话,心中十分感激。
他明白,作为一个君王,需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
于是,李世民当场下令,奖励李绩千金,并且对他大加赞赏。
李世民纳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虚心纳谏,才能够更好地处理事务,更好地服务人民。
这也是李世民能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之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文素材]善于纳谏的名人故事
![[作文素材]善于纳谏的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e7a2bfeb7360b4c2f3f6474.png)
[作文素材]善于纳谏的名人故事善于纳谏的名人故事善于纳谏的名人故事有那些?善于纳谏是一个优点,看看下面的相关故事吧!臣民规劝或批评君王,叫作“谏”。
君王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
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627―649在位)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渊退位,从而当了皇帝,年号贞观。
唐太宗即位时,唐朝虽已建立十年,但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和严重战乱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不堪。
然而,在唐太宗即位后的不长时间内,社会经济便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国家逐步强盛的局面,使贞观时期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盛世”。
唐太宗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政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贞观前期和中期善于纳谏。
唐太宗曾说过。
我少年时就喜爱弓箭,后来我用弓箭定天下,还不能真正懂得弓箭的好坏;何况天下的事务,我怎么能都懂得?这说明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承认自己并非一切都懂,无所不能。
据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臣下对自己隐恶扬善,一味顺从、奉承,“则国之危亡,可立而待也”。
为了稳固他的统治,唐太宗告诫下属:“君有违失,臣须直言。
”并且也确实采纳了不少正确的劝谏。
比如,630年(贞观四年)唐太宗打算大兴土木,兴建洛阳乾阳殿。
给事中张玄素说,在国家还未恢复元气的时候,您这样做的过失比隋炀帝还大,甚至会得到同桀、纣一样的下场。
对如此尖锐的言辞,唐太宗非但没有动怒,而且接受了意见,下令缓建,还重赏了他。
又有一次,唐太宗一气之下要判处一名伪造资历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坚决反对,认为依法应判处流放。
唐太宗受到顶撞,十分生气,戴胄仍然据理力争,说:法令是国家取信于天下的凭借,皇帝不能因一时愤怒而杀人。
争辩的结果,唐太宗折服了,并且称赞戴胄秉公执法。
至于以“犯颜直谏”著称的大臣魏征,更是常常与唐太宗面谏廷争,有时言辞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他也毫不退让,往往使唐太宗感到难堪,下不了台。
善于纳谏的例子
![善于纳谏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3c3fd9e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0b.png)
善于纳谏的例子
善于纳谏的例子——唐太宗善于纳谏
唐太宗李世民是位明君,善于纳谏。
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个敢于犯颜直谏的人。
有一次,唐太宗为一个问题跟魏征争得面红耳赤,退朝以后,憋了一肚子气,见了文德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庄稼汉!他总是当众侮辱朕,叫朕实在忍受不了了!”
文德皇后听了,回到内室换了一套礼服,向唐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你这是干什么?”
文德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英明。
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番话把唐太宗的满腔怒火浇灭了。
后来,他不但不记恨魏征,还夸奖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敢于直谏逆耳忠言,这正是魏征可爱的地方哩!”(《隋唐佳话》)。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作文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52ca8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6.png)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作文唐太宗李世民,那可是中国古代帝王中的一位超级大腕!他的善于纳谏,简直就是成就大唐盛世的一大法宝。
想当年,唐太宗刚刚登上皇位,那股子雄心壮志可是满满的。
但治理国家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唐太宗心里也清楚,光靠自己一个人拍脑袋做决定,那非得乱套不可。
就说有一次吧,唐太宗得到了一只特别漂亮的鸟。
他爱不释手,正拿着逗弄呢,忽然听说魏征来了。
这魏征可是出了名的直言敢谏,唐太宗可不想被他抓住自己玩鸟不务正业的小辫子。
于是,唐太宗赶忙把鸟藏到了袖子里。
魏征进来后,就开始滔滔不绝地汇报起工作,说的都是些国家大事、民生疾苦。
唐太宗心里那个急啊,盼着魏征赶紧说完走人,可魏征就像故意似的,说起来没完没了。
等魏征终于走了,唐太宗赶紧把鸟从袖子里拿出来,一看,哎呀,鸟已经被闷死了!这可把唐太宗气坏了,回到后宫还在那嘟囔:“魏征这个老家伙,就知道跟朕过不去,朕的鸟都被他给害死了!”不过,气归气,唐太宗心里也明白,魏征这是为了国家好,为了让他当个好皇帝。
还有一回,唐太宗想要大兴土木,修建一座宫殿。
他把这个想法跟大臣们一说,很多人都附和着说皇上圣明,应该修。
可这时候,有个叫张玄素的大臣站了出来,他说:“陛下,您想想,当年隋炀帝就是因为大兴土木,搞得民不聊生,最后国家都亡了。
您现在要是也这么干,那不是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吗?”唐太宗一听,愣住了。
他仔细想想,觉得张玄素说得有道理。
于是,唐太宗打消了修建宫殿的念头,还大大地表扬了张玄素一番。
唐太宗身边像魏征、张玄素这样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还有很多。
他们有时候话说得可难听了,一点不给唐太宗留面子。
可唐太宗呢,不但不生气,还能虚心接受。
他知道,这些大臣都是真心为了国家,为了他这个皇帝好。
唐太宗善于纳谏,可不仅仅是听大臣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他还会认真思考,分辨是非。
如果大臣们的建议是对的,他就坚决采纳;如果不对,他也会耐心地跟大臣们解释,让大家明白他的想法。
就因为唐太宗善于纳谏,唐朝的政治那叫一个清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纳谏_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
事
【--经典手机短信】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一、唐太宗选人之道
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
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唐太宗的爱才
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
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
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中流砥柱的人物,为唐朝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唐太宗既重用士族地主杜如晦、高士廉等人,也重用庶族地主张亮、侯君集诸人,打破了魏晋以来任用士族地主为官的定制。
更为可贵的是,他敢于冲破民族偏见的藩篱,选拔少数民族人才。
如贞观六年,任铁勒族酋长契何力为领军将军;贞观十四年,封突厥族阿史那忠为大将军;后又封突厥执失思力为安国公。
李嘉诚由一个出身微贱的打工仔成为香港首富,“长江”企业由一间破旧不堪的小厂成为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他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其用人之道。
李嘉诚的企业取名“长江”,就是基于其不择细流,有容乃大。
精于用人之道的李嘉诚,不仅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胆起用不同才能的人,而且在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注重任用经验丰富、极具专长的“客卿”。
他的“智囊团”里既有朝气蓬勃、精明强干的年轻人,又有一批老谋深算的“客卿”。
四、唐太宗的真情管理
“先存百姓”这一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看到庞大的隋朝迅速崩溃,为避免重蹈隋亡覆辙,安邦定国,唐太宗首先确定了治国的大政方针。
这种“存百姓”的思想就是他吸取隋亡教训、探讨历代兴亡更替得出的最重要的治国思想。
他深知“民为邦
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从而认识到存百姓就是要让百姓生活安定,只有安定百姓,国家才会长治久安,才能富强,这是最重要的“为君之道”。
而遗憾的是,今天很多企业管理者对自己的下属表现得不够尊重。
他们发布强硬的命令,进行粗鲁的指挥、控制和监督,甚至对下属随意地斥责、诋毁,毫不顾及下属的感受,更不会理会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自己更加高高在上,更加智慧、理性、有权威。
事实上,这种做法并没有使他们显得更加睿智,相反却很愚蠢。
五、唐太宗的个人魅力
在初唐统一战争的历次战役中,李世民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
在同王世充的对阵中,他令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别统率骑兵轮番向敌阵发起冲击,而他本人则轮番参加每一次冲击并率队为前锋。
李世民总是身先士卒打头阵。
有一次,他带五百骑兵巡视前方地形,结果被敌人骑兵包围。
敌将单雄信挺槊直取李世民,尉迟敬德跃马而出,将单雄信刺落马下,掩护李世民突出了重围。
只有领导者率先示范,以身作则地努力工作,这种热情和精神才会影响其下属,让大家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热情的工作氛围。
可以说,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最好的示范,
对部下的行动是一种极大的激励。
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者在群众中,是一级组织的代表,领导的言行对群众影响非常大。
在很多情况下,领导者说之无心,而群众却能听出你话里的弦外之音。
领导者一定要慎言,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讲的不能乱讲;要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言必适时,言必适情,言必适度。
只有这样才会一点一点的积累自我的权威,才能铸就卓越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