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十二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
第十二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第十二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复习内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对中国的危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及对中国的危害复习重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复习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内容及对中国造成的危害自主学习:一、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根本原因:日本后,蓄谋侵华。
导火线:朝鲜爆发2.过程:爆发:年海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清军陆战失利,退出。
黄海战役:中方损失略大,但。
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日军控制黄海权。
进攻中国:日军进攻半岛和半岛,占领、等地;年初日军攻占,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年4月被迫签订《》。
(1)割:内(2)赔:容(3)开:(4)允:影响:使中国的和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大大加深。
巨额赔款新通商口岸允许投资设厂刺激列强的侵略野心,列强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战争引发列强,使中国加深,日益高涨。
1.背景年打着“”的运动在地区形成高潮。
列强借口镇压,发动侵华战争。
2.过程:(1)爆发:年6月,八国联合发动战争,由向进犯。
(2)顽强阻击:和清军官兵在和英勇抗击侵略者。
(3)攻陷北京:年7月,率领八国联军占领,8月攻陷。
(4)妥协投降:携西逃,并命令清军镇压,部署与侵略者“”。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
内容:(1)赔:(2)设:(3)拆:(4)惩:(5)改:影响:(1)巨额赔款(2)“”成为列强侵华的。
(3)清朝腹地至地区置于列强之下。
(4)列强通过加强了对的控制。
(5)清政府成为统治中国的。
(6)标志着中国陷入的境地。
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材料1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一.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蓄谋侵略中国。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而蓄意发动。
2.过程①日军准备: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
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②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8月,清政府迎战。
这一年农历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③退出朝鲜: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④黄海大战a.中方损失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
b.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
c.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⑤进攻中国a.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b.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朝鲜海域。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就丧失了制海权,主要是因为:清政府腐朽。
3.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①内容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记忆方法:割赔开厂。
②影响a.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b.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d.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e.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f.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易错点】《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1学案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背景。
(2)了解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3)掌握《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2.能力目标:1840-1900年,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数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通过对其各自原因的分析,培养和增强学生“在联系中学习历史、在对比中学习历史”的意识。
3.情感目标:明确这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性质并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学习难点】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与中国社会性质演变的关系一、知识链接邓世昌,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
广东番禺人。
自小立志做一名海军,以御强敌。
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
1874年,以优异成绩从毕业,1880年,调入北洋水师,1888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任中军中营副将兼“致远”舰管带。
在他精心训练下,“致远”舰成为北洋舰队中整训有素,最有战力的主力战舰之一。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后在多艘日舰的围攻下,“致远”舰多处受伤,船身倾斜。
邓世昌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军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
日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为另一条鱼雷所中而沉没。
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壮烈牺牲后,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
山东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第12课《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生知道甲午中日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概况;熟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各项内容。
2、对于甲午战争的爆发原因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认识到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影响。
3、通过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历史事实的深入挖掘,能够让学生利用本课知识熟练解决中国近代史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探究教学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相关知识,锻炼历史学习能力。
2、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分析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在专业能力上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大量具体历史史料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2、通过教学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屈辱和落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社会进步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3、认识到当下生活来之不愿意,树立崇高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全面认识甲午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利用史料帮助学生多维度认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建立立体的历史形象。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涉及的内容是甲午战争的内容及其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甲午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侵华的开端,也是列强侵华的转折点,甲午的战败使得中国在东亚和世界上的地位一落千丈,民族危机的空前也促使中国人加紧向西方学习,中国以后的社会巨变无一不和甲午有关,从近代化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客观上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器。
因此上,本节课的设计也试图利用近代化的史观认识甲午。
2、学情分析:(1)知识能力方面: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历史学习能力,思维活跃,可以充分进行自主学习探索。
但是甲午战争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年代相对较远,对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些困难。
(2)社会因素:甲午战争是一个相对比较常见的历史常识,加之近代中国与日本的特殊关系,使得这一知识比较大众化,因此上学生可以广泛涉猎,利用各种每节获取知识。
高一历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过程与方法:课堂讨论问题探究、史料研读问题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抗争,中国近代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们悲壮的事迹永远激励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爱国必须讲究方式方法。
如果爱国情感不被理性所控制,极有可能产生“爱国者反害国”的结果。
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世界历史充分表明,不实现国家近代化,真正的民族独立使不可能实现的。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影响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导入新课:从日本的明治维新开始导入。
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1、日本侵略中国原因首先,同学们通过预习,找一找日本为何侵略朝鲜和中国?(略)2、战争过程及战败原因我们来看一下,主要经历了哪几次大战?较量中,为何貌似强大的大清国以惨败而告终?战争是双方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我们先从直接的军事因素入手。
与以往不同,此次战争,海战拥有举足轻重地位。
大清国拥有一支颇具力量近代化的海军,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总体介绍,见幻灯片)一块来看看具有决战意味的黄海海战情况,海军武器装备如何?中日对比:(略)见幻灯片结论,仅凭装备北洋舰队稍逊日本联合舰队,但并非天壤之别,而是各有长短,大清国重炮巨舰,日本速射炮多和速度略快优势。
黄海海战结果如何?中国比较小的军舰很快被击沉或重创,但是战场上留下的两艘巨舰却让日本人无可奈何。
有人说是技术不精,打不准?五小时战斗中,“定远”、“镇远”的巨炮发射了197发炮弹,其中有十发命中日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涉及到两个我们比较熟悉的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与之相关的文史资料、影视资料都很多,尤其是最近几年,中日关系一直以来是焦点热点,2019年又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120周年纪念,怎样利用好这节课的知识,做好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最终归宿。
所以,在本节课中,以中日关系的变化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理性的反思当今的中日关系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将教学目标分为三级:A级为必须达到目标;B级为绝大部分都能达到的目标;C级则是需要通过锻炼,才能逐渐达到的目标。
课前利用导学案,基本达成A级目标。
课堂以讨论题作为引导,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在讨论中理解并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升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达成B级和C级目标。
二、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2课,也是中国历史发展转变的重要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的加深到完全沦为,上接鸦片战争,后启辛亥革命,尤其为理解辛亥革命的社会背景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可回顾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对近代中国前期历史做一简单回顾总结。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两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和耻辱;但同时又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此后,一个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了。
因此也可以说,这两场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
同时,这两场战争也反映了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新特点,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要求。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逐渐形成了世界体系,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的侵略正是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
从现实的角度看甲午中日战争,中日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可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日本却是离我们最遥远的国家,昔日黄海大战演变成今日东海之争,历史问题现实化,现实问题历史化,让学生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1
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师:它是1962年中国拍摄的电影《甲午风云》中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战舰中炮、
全速撞击日本“吉野舰”的片段。
虽然年代距离我们
很远,但从演员精湛的演出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邓
世昌所带领的官兵誓与敌军共存亡的英雄气概,也依
日本
朝鲜
满蒙中国
台湾
亚洲乃至全世界
大陆政策
教师根据课件讲述大陆政策的顺序。
小日本,大野心,由此可见,日本的大陆政策是蓄谋已久的。
所以这个大陆政策就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清政府的腐败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
日本
1894.7.251894.9.15
1895.2.2
1894.9.17黄海海战
丰岛
平壤
旅顺
威海卫
1894.11
师:1894年7月,日军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战争第一阶段是从1894年的9
日双方在平壤展开陆军首次大规模的作战。
在这场战役中,高州镇总兵左宝贵英勇杀敌,激战中,不幸中炮牺牲,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在平壤战役的西南战场上,清军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在清军尚有可为的情况下,居然树白旗停止抵抗,
9月17日,鸭绿江口附近海面上,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展开决战,也就是黄海海战。
北洋舰队中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向敌先锋舰吉野猛冲,不幸中敌鱼雷,壮烈殉国。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第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长春市十一高中侯星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了解《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知道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时间、国家和结果。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历史学习三步曲,即“情景—探究—感悟”,配合运用多媒体引入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耻辱。
、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肯定义和团的爱国主义精神,明确理性爱国的必要。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
、从世界近代史的宏观角度来看,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在世纪末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背景下爆发的。
、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反映了列强侵华的新特点,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个重要步骤,同时,也促成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各阶级阶层纷纷行动起来,寻求答案,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从中日关系的现实角度来看,历史问题现实化,现实问题历史化。
深入认识这两场战争,对于认识当前中日关系、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
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所以我采取“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初三历史教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最新
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引言引出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基本国策从理论到实践的产生过程。
吉田松阴被誉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启蒙导师,后世叱诧风云的木户孝允、伊藤博文等人都是他的弟子。
他的征韩侵华的思想对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对外政策影响极大。
而《征讨清国方略》则已经在国策层面上完成了侵略中国的准备工作。
如果联系近代史实就会发现,日本早在1874年就曾试图侵略中国台湾。
由此可见,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无论从思想上、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可称蓄谋已久。
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两个创深痛巨的不平等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一目,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
中国爱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也是本目的重点。
在这一目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以下背景知识:①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②帝国主义的根本特点是“垄断”;③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发展简况。
此外,教师还可以视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能力差异自行决定,是否在讲授本目以前就与学生一起梳理出一条日本近代侵华的线索,并点明其特点是“灭亡中国”。
这项活动也可以放置于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基本结束之后再进行。
对于《马关条约》的巨大危害,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出如下分析:首先,在领土方面:这是继俄国割占东北、西北地区大片领土以来的又一次大片领土的割让,最为严重的是台湾省,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又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这是前所未有的严重形势。
它不仅严重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其次,在经济方面:①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清政府只得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加重其负担,另一方面大借外债。
西方国家通过给清政府附带有政治条款的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课设计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让学生充分“动”起来:通过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课堂充满活力。
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学,开心高兴的去学,更多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走进社会的素质。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救亡图存的分水岭。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列举19世纪末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材地位: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的重要阶段,中华民族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使中华民族新觉醒。
■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本课的教授对象是由初中步入高中的高一年级学生,且已经学习高中历史一段时间,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
他们在初中已经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和认识,本课内容对他们来说也不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高中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而本课的内容量又较多,所以教学难度也随之增大。
认知水平:但由于我校学生基础较之重点中学,又普遍较差,学习欲望又不是很强烈,加之学生的认识仍停留在形象思维层面上,容易把知识简单化、片面化、肤浅化,缺乏逻辑思维的锻炼;更注重主观的认识,而缺乏理性思考。
但学生也有将感性认识发展为理性认识的认知发展趋向。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知道1894-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史实;②识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①能够以学案为载体、分组合作为方式进行问题思考探究并积极发言展示;②可以根据地图、漫画、诗词、文献记载等多种材料概括有效历史信息,初步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史为鉴,勿忘国耻,谴责列强在近代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敬佩中国人民抗争爱国精神,同时反思今天的中日关系并能够理性爱国。
教学设计6: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清朝统治腐败无能(希望“调停”);展示史料:赫德说:“北洋舰队克虏伯炮有药无弹,阿姆斯特朗炮有弹无药。
汉那根想要凑集够打几个钟头的炮弹以备一次海战,迄今无法到手。
”——《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
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重点突破】:《马关条约》的影响。
(1)割地——破坏主权,刺激瓜分;(2)赔款——加重负担,控制经济;(3)通商——侵略势力,深入内地;(4)设厂——加深掠夺,阻碍资本;总之,它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结果: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重点突破】:《辛丑条约》的影响。
【小组讨论】列强侵略的影响。
(1)政治上:①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了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②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他们的烧杀抢掠使数以百万计的百姓流离失所。
(2)经济上:①列强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和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②列强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3)文化上: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课堂总结:(1)从世界近代史的宏观角度来看: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背景下爆发的。
(2)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反映了列强侵华的新特点,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个重要步骤,同时,也促成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觉醒,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从中日关系的现实角度来看:历史问题现实化,现实问题历史化。
深入认识这两场战争,对于认识当前中日关系、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培训教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因此萌生对外侵略野心。
出台了大陆政策。
(根本原因)①亚洲:朝鲜: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
(直接原因)中国:清政府执政,腐败无能。
知识链接: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
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②欧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2.过程日本政府时间战役清军战争结果正式宣战1894年7月丰岛海战8月迎战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第一阶段1894.9 平壤战役失利,弃城逃走,退回国内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1894.9 黄海大战保船避战,退守威海卫邓世昌等牺牲,双方损失相当。
第二阶段1894.9 辽东战役献船逃敌旅顺、大连失陷,日军屠杀中国居民1895.2 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威海卫被攻陷。
战争结束,清军惨败。
3.后果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签订①内容: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钓鱼岛)赔款: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特权: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②影响:提问:(根据《马关条约》的内容,你能不能分析出它对中国的影响?)割地:中国的领土与主权的严重丧失。
赔款:加重中国人民负担;清政府举借外债,列强对中国控制加强。
开埠: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陆。
特权: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深远影响:对中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国人,国内掀起救亡运动的高潮。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人教版必修)
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
2、能力目标:①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
②通过对义和团运动起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但因它仍属于旧式农民战争,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所以最终无法阻挡住帝国主义的侵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②通过对两次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次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难点:甲午战后中国各阶层的探索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跨度大,理论要求较高,针对高一年级新生的特点,应注重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联系学生已有知识,构建知识联系,建立和巩固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方式,在教师积极引导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配合质疑答疑、原始史料阅读、论从史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
在教材的处理上,应提供新的材料,注意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课前准备结合PowerPoint课件,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调研存在疑惑和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组织学生观看《甲午风云》片段,——提问:“今年是纪念甲午中日战争多少周年?”“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
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2)掌握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及《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3)理清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与八国联军侵华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明治维新前后的中国与日本的漫画,让学生从对比中掌握日本之所以能发动侵华战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2)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动漫、图片及视频,生动形象的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更直观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甲午战争背景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以及中国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2)通过对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扶清灭洋”口号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学会理性爱国。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说的是谁吗?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面上。
你看: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
……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见他——邓世昌,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2.背景: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1)丰岛海面之战(2)平壤战役——左宝贵(3)黄海大战-—邓世昌(4)旅顺、大连战役(5)威海卫战役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3.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4.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三)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难点突破】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此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相继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你、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甲午中日战争和你、八国联军侵华教案△标要求:列举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招架日本和八国联军入侵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背景: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全然缘故②朝鲜暴发农人起义——引火线二、通过:①暴发:丰岛海战平壤战役——日军占据平壤黄海战役——日军操纵制海权辽东战役——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戮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3、结果:中国惨败;签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内容阻碍割三地: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中国领土损失严峻,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两亿:白银2亿两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四埠: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列强进一步深切中国内地许设厂:许诺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严峻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展△《马关条约》签定后,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朝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二、通过: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军民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攻下北京→慈禧携光绪仓促出逃→慈禧在出逃途中下令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联军和议→八国联军与清军一起镇压义和团(中外反动势力再次勾结,镇压人民招架)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定《辛丑条约》(1911年)↓内容阻碍赔款:白银4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设立“使馆界”△作业:《全品》时作业(十二)成为列强策划入侵中国的大本营拆毁炮台,许诺驻军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武装操纵之下禁止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列强之外交途径增强了对清政府的操纵《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如何的进程?时期标志开始形成鸦片战争(或《南京条约》的签定)程度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或《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或《马关条约》的签定)完全形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或《辛丑条约》的签定)△随堂练习——《全品》第12“典题探讨”(见《全品》第12,略)。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第1课时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认识到民族自强、振兴中华的重要性。
2.通过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批判,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视频播放:播放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大致经过,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背景:详细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包括国际形势、国内政治、经济等方面,为学生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剖析经过:详细讲解甲午战争的经过,重点分析黄海海战、平壤战役、旅顺攻防战等主要战役,使学生了解战争的发展脉络。
步骤四:小组讨论,深入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
步骤五:总结归纳,提炼要点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提炼本节课的要点。
步骤六:课后拓展,提高能力
布置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提问法: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吗?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甲午战争的思考。
2.图片展示:展示甲午战争的历史图片,如北洋水师战舰、黄海海战场景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气息。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7: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甲午战争的重大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中国军民的抗争通过本节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学习,培养正确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和综合评价历史的能力。
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民族的灾难和屈辱,加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义和团运动的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探索课堂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讲述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可先给学生提供一段材料,让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一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国会发展的施政演讲中说: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
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卫利益线。
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
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因此必须加以保护。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二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就弹药而论,它(指日本)所储存的数量,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消耗去的还要多。
”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布林克莱又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帝国主义侵华史》分析:综上材料可以看到:日本征韩侵华早有预谋,是日本既定国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学情分析
本校是高一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不错,学习积极性高。
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基本没有认真学习过历史知识,以及由于择校生的收取,,所以学生的水平差异很大。
加上历史新的课程编排许多学生对历史缺乏时间、空间感。
对于新的史学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等)了解甚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加深对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理解,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义和团起因、口号以及结果的分析,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结果,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本质,掌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结合甲午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远大志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社会影响
从《课标》要求来看,要求掌握列1840年到1900年强侵华的史实,这就要立足于对战争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这也是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和抗争史的基本线索。
难点: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是要事迹,教材对义和团运动的论述较少,学生很难有整体认识。
因此需要恰当补充一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义和团。
四: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区别对待)、小组合作探究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平台、学生漫画和课前预习成果
五、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课时基本达到了,当初教学设计的效果,特别是在分层教学的尝试当中得到了同学的认可。
当初进行分层教学时,C类学生带有抵触情绪,当随着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开展,他们投入到符合他们认知和能力水平的各项预习作业、课堂练习,并且随着每个同学的不同发展水平还
可以晋级,这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不足的地方:学生的课堂活动个别同学的参与度不高,对于历史次科概念还是很强。
历史解题思维和能力还有待大力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