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及应用要点

合集下载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及其化学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及其化学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及其应用李智豪1.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物理学原理人们对金属介质中等离子体激元的研究, 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

1957年Ritchie发现, 高能电子束穿透金属介质时, 能够激发出金属自由电子在正离子背景中的量子化振荡运动, 这就是等离子体激元。

后来,人们发现金属薄膜在入射光波照射下, 当满足特定的条件时, 能够激发出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这是一种光和自由电子紧密结合的局域化表面态电磁运动模式。

由于金属材料的吸收性质,光波沿金属表面传播时将不断被吸收而逐渐衰减, 入射光波的能量大部分都损耗掉了, 造成反射光的能量为最小值, 这样就把反射光谱的极小值与金属薄膜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联系了起来。

1.1 基本原理[1]光与金属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来自于光波随时间与空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与磁场对金属物质中的电荷所产生的影响,导致电荷密度在空间分布中的变化以及能级跃迁与极化等效应,这些效应所产生的电磁场与外来光波的电磁场耦合在一起后,表达出各种不同光学现象。

等离子体是描述由熔融状态的带电离子所构成的系统,由于金属的自由电子可当作高密度的电子流体被限制于金属块材的体积范围之内,因此亦可类似地将金属视为一种等离子体系统。

当电磁波在金属中传播时,自由电子会随着电场的驱动而振荡,在适当条件下,金属中传播之电磁波其电场振荡可分成两种彼此独立的模态,其中包含电场或电子振荡方向凡垂直于电磁波相速度方向的横波模态,以及电场或电子振荡方向凡平行波的传播方向纵波模态。

对于纵波模态,自由电子将会沿着电场方向产生纵向振荡的集体运动,造成自由电子密度的空间分布会随时间之变化形成一种纵波形式之振荡,这种集体运动即为金属中自由电子之体积等离子体振荡。

金属复介电常数的实部相对其虚部来说,往往是一个较大的负数,金属的这种光学性质,使金属和介质的界面处可传输表面等离子波,使夹于两介质中间的金属薄膜可传输长程表面等离子波。

这两类表面波具有不同于光导波的独特性质,例如,有效折射率的存在范围大、具有场的增强效应等。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生物医药领域中的传感器是非常重要的仪器之一。

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生化分子的存在和浓度,从而检测和诊断疾病,或者辅助药物研发。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是近年来发展成熟的一种生物传感器,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中。

一、 SPR原理SPR的原理基于贝尔定律,即光的入射角、介质折射率和反射光强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SPR通常是通过光学金属膜和差分测量的方法来实现的。

将一束单色激光照射到金属表面,光线会发生反射和透射,其中反射光会在金属表面和玻璃表面之间产生共振,当共振条件满足时,反射光的光强将会急剧下降。

共振条件取决于金属膜的厚度、折射率和入射光角度。

当生物分子与金属表面相互作用时,它们的折射率也会改变,从而导致反射光的光强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检测反射光的光强变化来检测生物分子的存在和浓度变化。

二、 SPR的优势相比传统的生物分析方法,SPR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实时检测:SPR可以实时观察光信号变化,无需标记和染色样品。

2. 高灵敏度:SPR可以检测到纳摩尔或更小的分子。

3. 高特异性:SPR对分析样品的结构和成分具有高特异性。

4. 无需保护性处理:SPR可以在非生物学条件下进行检测,无需保护性处理样品。

5. 多功能:SPR可以在多个层面上进行生物分析,从而更全面的了解分析样品的相关信息。

三、 SPR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SPR在生物医药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筛选:SPR可以用来测试药物相互作用,确定药物在生物分子上的亲和力和特异性,从而帮助加速药物研发过程。

2. 抗体检测:SPR可以用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和病原体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诊断疾病。

3. 蛋白质互作:SPR可以用来研究蛋白之间的互作,从而揭示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和生物学功能。

4. DNA检测:SPR可以用来检测DNA序列的特异性和变异,从而进行基因分型和疾病诊断。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第一章:引言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s)是一种基于光学原理的探测技术,可以实时、无标记地监测生物分子、蛋白质、细胞及其代谢产物等的相互作用过程。

自从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以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本文将介绍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及前景展望。

第二章: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原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是基于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现象的原理。

SPR现象是指当光线从一个光密介质(例如玻璃)射入一个光稀介质(例如水)并通过一个金属薄膜时,金属薄膜中的电子将被激发形成等离子体,这种等离子体可以被当成一种波动,在金属薄膜上不断传播。

当金属薄膜与周围环境中的介质的光学性质发生变化时,等离子体波的传播速度和震荡频率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光学传感仪器监测到,从而实现对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等生化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测量。

第三章: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3.1. 蛋白质结合研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广泛应用于研究蛋白质结合行为。

蛋白质结合可以指生物过程中的许多活动,如酶促反应、信号途径、免疫反应等等。

传感器可以使用在实验室中的人工合成的探针分子或者在自然生物系统中是无法直接测量的蛋白质。

传感器的探针分子通常包括蛋白质、抗体和配体。

通过将探针分子固定在传感器表面上,可以实现对溶液中的蛋白质结合行为的监测,从而了解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性质、相互作用介导的生化反应、药物筛选等。

3.2. DNA杂交检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也被用于检测DNA杂交行为。

DNA杂交是分子诊断中最重要的检测方法之一。

杂交体系中来源于两个不同的DNA链而形成的双链DNA的形成能力可以告知我们一个生物样本是否包含我们感兴趣的DNA序列。

传感器通常是使用在检测端上单链DNA序列,而引线被固定在表面上。

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调控和利用

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调控和利用

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调控和利用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调控和利用一、引言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调控和利用,以及在光电子器件、生物传感、化学催化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基本概念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概念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指金属纳米结构表面上的自由电子与入射光场产生耦合共振的现象。

当金属纳米结构的尺寸趋近于光波长的数量级时,其表面电子会受到光场的激发而产生共振现象,这种共振被称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调控金属纳米结构的形状、大小、组成等因素会影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频率和强度。

通过调控金属纳米结构的形貌、结构和组成,可以实现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精准调控。

三、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利用1. 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可用于提高光电子器件的光吸收和光散射效率,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增强光探测器的灵敏度等。

2. 生物传感领域中的应用利用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高灵敏度和选择性,可以实现生物分子的检测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生物传感应用前景。

3. 化学催化领域中的应用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在化学催化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可以实现催化反应的高效率和高选择性,促进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

四、总结与展望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作为一种新型的光-物质相互作用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调控和利用,可以实现在光电子器件、生物传感、化学催化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随着纳米技术和光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必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重要的作用。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光学现象,对纳米材料科学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认为应重点关注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调控方法、机理的深入研究,以及其在新型光电子器件、生物传感、化学催化等方面的应用拓展。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简称SPR)是一种现代分析技术,主要用于检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该技术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通过测量试样与金属表面的相互作用,从而推断出与试样相互作用的生物分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力的强度。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是指当有一束光线斜入垂直于金属表面时,会与金属表面上的自由电子相互作用产生共振,这种共振就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而当试样溶液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时,这层薄膜的折射率会影响共振的位置和强度,因此可以检测到试样与金属表面的相互作用。

SPR技术的检测原理是通过将金属薄膜与含有生物分子(例如蛋白质)的溶液相接触,从而使生物分子吸附在金属薄膜表面,进而测量吸附和解离过程中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信号变化。

通常情况下,自发结合和亲和力大的生物分子会在金属表面上呈现强信号,在SPR曲线上表现为峰;而不结合或结合较弱的生物分子,其曲线相对平坦,表现出较小的信号。

SPR技术的应用SPR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特别在生物医学、生物化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SPR技术的应用:1.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SPR技术可以用于生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例如酶和配体、抗体和抗原、蛋白质和DNA/RNA等。

通过检测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包括关联常数、解离常数、亲和力和熵变等。

2. 药物筛选SPR技术也可以应用于药物筛选。

在药物开发过程中,药物分子需要与靶分子相互作用,以达到治疗作用。

利用SPR技术可以对候选化合物进行筛选,通过检测不同药物候选物与目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选择最有效的药物分子。

3. 诊断应用SPR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诊断,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检测。

据研究,COPD患者的血清中含有一特定蛋白胆固醇酯转移酶,而正常人的血清中不含。

利用SPR技术,可以检测出胆固醇酯转移酶的存在,从而诊断COPD。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近年来,颗粒物、生物分子等微观粒子的检测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传感器由于可实现实时监测、无需化学绑定、快速反应等特点,因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SPR传感器的原理、制备方式、应用领域等内容,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SPR传感器的原理SPR传感器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来实现微量物质的检测。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波现象,当入射光线以一特定角度照射在金属-介质(如玻璃、空气)界面时,由金属分界面的自由电子与光场共同激发,形成了电磁波和电子密度波的耦合状态,从而改变了金属界面处的电磁场分布。

当有物质分子吸附在金属界面上时,由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感应作用,出现了一个特征的共振吸收峰(Resonance Absorption Peak),吸收峰的移动程度与分子吸附量呈正比关系,可作为检测信号的量度。

二、SPR传感器的制备方式SPR传感器按照使用的系统分为两类:基于全反射原理的传统光纤SPR和光栅SPR。

其中,光纤SPR是将“全反射”现象转化为银膜外界面SPR现象,利用银膜作为传感器敏感元件,通过塑料光纤的输送作为检测信号输入;光栅SPR直接将SPR信号转换为一个光栅讯号,然后进行信号放大与处理。

SPR传感器所用的敏感材料主要是金属银,并通过保护或光化学表面处理方式,实现SPR信号的选择性放大,其小范围最小检测量可达到10^-6~10^-10克。

根据待检测物质的性质与检测标准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SPR制备材料、工艺等方式,以更好地适应于实际应用。

三、SPR传感器的应用领域SPR传感器可用于许多领域的检测研究,例如:1.食品安全检测——该传感器可用来检测食品中残留农药的含量,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2.环境检测——可用来检测水中的细菌、悬浮颗粒等微量物质,保证水的质量和安全。

3.生物医学领域——可用来检测D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可作为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及药物研发的工具等多方面的应用。

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原理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原理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原理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精神卫生研究所张瀚迪学号:10281335摘要: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用于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一项技术,它利用全反射时入射光可以和金属表面的等离子发生共振的原理,探测生物分子之间是否发生作用以及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该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免疫学、蛋白质组学、药物筛选、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等各个领域,并获得了许多用其它方法无法得到的动力学数据。

导言: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是一项用于分析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技术,它可以定性的判断两分子之间是否有相互作用,比较一种分子与其他几种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也可以实时定量的测定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亲和力参数(平衡常数)和动力学参数(速率常数),甚至热力学参数(反应的焓)。

该技术是利用了物理光学的原理(下文详述),在研究两分子相互作用时,将一种分子固定在传感片表面,而另一种分子的溶液流过其表面,两种分子的结合会使传感片表面的折射率改变,因此检测两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1983年,瑞典LINKOPING理工学院应用物理实验室Liedberg等人首先把它用于IgG与其抗原相互作用的检测[1],并由BIAcore公司开发出SPR传感器。

此后SPR传感器的研究与改进迅速发展,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的基本物理光学原理:如果光波从光密介质(折射率大)射向光疏介质(折射率小),比如由玻璃射向空气,且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没有折射光产生,入射光全部反射回去,这一现象称为全反射。

全反射时光波在两介质分界面的行为是什么样的呢?深入研究指出,全反射时光波将透入第二介质(光疏介质)很薄的一层表面(深度约为光波的波长),并沿界面流动约半个波长再返回第一介质(光密介质)。

透入第二介质的光波称为倏逝波。

如Fig 1 所示。

倏逝波是一个沿x方向传播的振幅在z方向(垂直于两介质界面的方向)按指数衰减的波。

倏逝波最后仍返回第一介质,总的来说光的能量没有进入第二介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一、前言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快速、准确检测食品中的有害污染物质成为了当代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任务。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传感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致癌物质、残留农药、微生物等污染物质的检测中。

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原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 SPR)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传感器,它是一种基于物理原理的全新生物分子检测技术。

它利用金属膜表面的等离子体振荡模式感知样品分子的变化,具有高灵敏度、实时检测和无需标记等特点。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是:在金膜上引入细胞膜蛋白、酶、核酸或抗体等分子,待检测样品通过金膜表面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膜上等离子体共振谱发生变化,通过检测变化可获取样品分子的信息。

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1. 残留农药检测残留农药是当前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

传统的检测方法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农药对抗体和抗原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不同农药残留的鉴定与检测。

该技术可以快速准确检测多种农药,并有效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化学试剂的使用,减轻了环境污染和检测成本。

2. 食品中的致癌物质检测致癌物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传统的检测方法需要使用较多的化学试剂,能够带来较大的环境污染和生命风险。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样品中致癌物质与金膜表面共振谱的变化,对食品中的致癌物质进行实时检测。

该技术具有检测快速、准确度高、无需前处理等特点,并可以广泛应用于海产品、水果、蔬菜、肉类等食品领域。

3. 微生物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危害巨大,传统的检测方法需要很长时间来培养和识别。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样品中微生物对金膜表面等离子体振荡的影响,实现对多种微生物的快速检测。

该技术可以应用于食品、环境卫生、医疗卫生等领域,并具有非常高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技术及应用方法

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技术及应用方法

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技术及应用方法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SPR的原理、实验方法以及应用。

一、SPR的原理SPR基于光的全反射现象,利用金属表面上的等离子体共振使得光波与金属表面上的等离子体波获得强烈的耦合。

当入射角达到特定的角度(共振角)时,反射光最弱。

这个共振角取决于金属的折射率,而折射率受溶液或界面上吸附物质的影响。

因此,通过检测反射光的强度变化,可以实时监测溶液中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吸附行为等。

二、SPR的实验方法1. 典型实验装置SPR实验通常通过激光器、偏振器、折射率检测系统、样品池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构成。

激光器产生单色光,经过偏振器选择S波或P波,接着经过金属薄膜和与样品接触的溶液。

折射率检测系统测量反射光的强度,并将其转化为与样品相互作用的信号。

计算机控制系统负责数据采集和处理。

2. 工作原理样品溶液通过样品池流动,溶液中的目标分子与金属表面上的探针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引起金属的折射率发生变化,导致共振角发生偏移。

通过测量共振角的变化,可以得到样品中目标分子的浓度或相互作用的强度。

三、SPR的应用1. 生物传感器SPR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实时监测,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开发。

例如,用SPR技术可以检测肿瘤标记物、病原体、药物等,用于快速、灵敏的分析和诊断。

2. 药物筛选与研究SPR也可以用于药物筛选和研究。

通过SPR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药物与受体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评估药物的效果和亲和性,加速新药研发的过程。

3. 环境监测SPR还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

例如,可以利用SPR检测土壤或水中的有毒重金属、污染物等,实现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快速准确分析。

4. 表面修饰和纳米材料研究SPR也被应用于表面修饰和纳米材料研究。

通过调控金属表面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可以实现对光学性质的调控,从而拓展SPR技术在生物医学、光电子等领域的应用。

光电物理学中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光电物理学中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光电物理学中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电物理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光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简称SPR)则是光电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用于为生物分子学、化学传感器以及纳米光学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原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一种基于光学现象的测量方法,在该方法中,通过观察薄膜表面的反射或透射光的强度和频率的变化来研究物质表面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的核心是表面等离子体波(surface plasmon wave,SPW)的存在,这是一种在固体和液体界面上的电子波。

当SPW与来自光源的光波交互作用时,会出现共振现象,这一现象极为敏感,可用于检测很小量的生物分子或化学物质。

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应用在生物分子学中,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可以通过分析薄膜上的生物分子与分子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共振现象来研究这些分子之间的互动。

这种方法通过分析分子在薄膜表面的光学特性,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构象和相互作用。

在化学传感器方面,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可以用于检测试样中的小分子化合物,如药物、化学物质、毒素等。

它是一种便捷、快速和高度灵敏的技术方法,可用于分析药物分子的互动、监测环境污染物或废水中的化学物质等。

在纳米光学领域中,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可以用于制造纳米光学器件,如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衍射你(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diffraction grating)和聚焦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谐振器。

这些器件可用于提高光学成像的分辨率、改善激光的成像和显色度,以及在热力学、物理学和化学方面进行纳米级别的研究。

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优缺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一种优异的技术方法,有多个优点,如:高灵敏度:能够测量超低浓度、微弱派生和低分子质量的物质。

实时测量:不需要对样品做任何处理或标记就能实时测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研究与应用

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研究与应用

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研究与应用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是一种近几年来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在生物传感和化学传感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阐述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原理、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

一、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原理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是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的一种新方法,在局部区域内引入了局部场增强效应,使得在该区域内样品和膜层的生物分子与传感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明显。

与传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相比,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更具有灵敏度和选择性,并且更适合于微小样品的检测。

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原理是通过利用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在金属表面上传播的特性,实现对样品中各种生物分子、化学分子的检测。

在实际应用中,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一般采用纳米孔阵列表面的结构,由于纳米孔阵列结构表现出局域化场增强效应,调制出随着探测物体到来的局部场增强,这样可以使得探针的生物分子或化学分子与样品分子结合时更容易检测到。

二、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研究现状目前,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改变纳米孔阵列结构和材料的组成,探索新的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结构;另一个方向则是优化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性能,提高其检测灵敏度和可重复性。

改变结构和材料的组成是近年来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通过探索新的结构和材料,可以优化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性能。

近年来研究者们展开了一系列的实验,包括采用正方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状的纳米孔阵列来探究对于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能的影响,以及探究在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中使用银或铝等不同材料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银或铝作为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材料可以大幅提高其检测灵敏度,而采用不同形状的纳米孔阵列可以探索细微的结构影响,从而优化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

第四章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总结

第四章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总结

第四章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学习总结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学习,我主要掌握了以下的一些基本知识:一、金属表面的等离子体振动表面等离子体振动,其角频率ωs与体积等离子体的不同,它们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则这种特殊表面的等离子体振动的角频率ωms为:Array二、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方法面等离子体波(Surface plasma wave,SPW)质中逐渐衰减。

表面等离子体波是TM极化波,即横波,其磁场矢量与传播方向垂直,与界面平行,而电场矢量则垂直于界面。

在半无穷电介质和金属界面处,角频率为式中c是真空中的光速,εm和εa分别是金属和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表面等离εm=εmr+iεmi)。

金属的εmr/εmi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c与在不导电的均匀介质中的速度v之比称为电介质的折射率n:则:Array频率为ω要使光波和(ka)总是在ω(从不交叉,即ω(因此,要设法移动ω(的。

场在金属与棱镜的界面处并不立即消失,而是向金属介质中传输振幅呈指数衰减的消失kev为:通过调节θ共振,有:由上式可见,若入射光的波长一定,即ωa一定时,ns条件;若θ0一定时,ns改变,则必须改变ωa波长λ来实现。

此时θ0和λ分别称为共振角和共振波长。

右图为典型的SPR光谱三、SPR传感器1、基本原理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的产生与入射光的角度θ、波长λ、金属薄膜的介电常数εs及电介质的折射率ns有关,发生共振时θ和λ分别称为共振角度和共振波长。

对于同一种金属薄膜,如果固定θ,则λ与ns有关;固定λ,则θ与ns有关。

如果将电介质换成待测样品,测出共振时的θ或λ,就可以得到样品的介电常数εs或折射率ns;如果样品的化学或生物性质发生变化,引起ns的改变,则θ或λ也会发生变化,这样,检测这一变化就可获得样品性质的变化。

固定入射光的波长,改变入射角,可得到角度随反射率变化的SPR光谱;同样地,固定入射光的角度,改变波长,可得到波长随反射率变化的SPR光谱。

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

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

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是一种利用光学方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研究的技术。

通过该技术可以测量生物大分子在固体表面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蛋白质、DNA和药物等。

本文将从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的原理、应用以及优点和不足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原理: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利用金属膜的性质和生物大分子与其配体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分析。

当一束光照射在金属膜上,电磁波与金属接触时会形成一种被称为表面等离子振荡(SPR)的电场。

这种电场会与金属上吸附的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进而改变材料的光学性质。

利用检测器检测光线的偏振状态和角度的变化,可以得出生物大分子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参数,例如亲和力、结合常数和最大结合能等。

二、应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在生化、药物研究和卫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可以利用该技术研究生命体系中的蛋白质、DNA、抗体和配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

此外,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还可以用于药物筛选和药效学研究。

通过筛选成百上千的药物化合物,可以筛选出最具亲和力和最有效的药物,并加快药品的研究和开发速度。

三、优点和不足: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具有快速、准确和非破坏性的特点。

与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相比,该技术可以大大缩短实验时间并降低实验的成本。

此外,可以进行实时监测和连续测量,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然而,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该技术需要使用特殊的实验装置和昂贵的金属膜材料,增加了实验成本。

其次,该技术无法直接获取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信息,因此需要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使用。

综上所述,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研究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参数的技术。

它在生化研究、药物研发和卫生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虽然该技术存在一些缺点,但仍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是一种基于纳米结构表面的光学现象,它在生物医学、化学、物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定义、机制、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定义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是指当金属表面被激发时,产生一种电磁波和金属表面上的电子相互作用的现象。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使得金属表面上的自由电子在电场的驱动下发生共振,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电磁波。

二、机制
SPR效应主要是由于金属表面上存在自由电子而产生的。

当外界光场与金属表面相互作用时,能量会被传递到自由电子上,并且使得自由电子在金属表面上形成一个密度波。

这个密度波可以看成是一个新的粒子——等离子体,它与外界光场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SPR 效应。

三、应用
SPR技术主要应用于分析化学和生物医学领域。

在分析化学中,SPR
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样品中的化学物质,如蛋白质、DNA等。

在生物医学领域中,SPR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药物筛选等。

总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光学现象,它在许多
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SPR技术将会为
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发现。

等离子体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等离子体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等离子体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等离子体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一种利用电磁场作用下的振动现象,在生物医学和化学分析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仪器技术。

通过等离子体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可以对分子结构和反应动力学进行准确控制,达到高信噪比、准确定量和高灵敏度的分析效果。

本文将介绍等离子体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原理及其优缺点。

一、等离子体共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等离子体共振是利用电磁场作用下基于自由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运动特性而产生电磁波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可以用于分析化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蛋白质结构、DNA和RNA等生物分子结构及其结合状态的研究、药物、抗体和肽类的互作方案及其动力学的分析等。

等离子体光谱还可用于分析材料的表面和界面内的薄膜、涂料、漆等。

当由某种样品组成的气体、流体或固体放置于一个等离子体发生器中,高频波会驱动放电,并在样品表面产生等离子层。

由于等离子体观察基于电磁波和放电,因此这种技术对样品组成的要求较高,空气和水分子等干扰物质也会影响分析结果。

但是,易受微量物质、易于操作的样品和一些可量化的物质分析相对容易。

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是基于基金不合二脚直角之法(Kretschmann configuration)表面等离子体束的一种技术。

它通过激发金属表面电荷密度的变化,从而产生反常吸收现象并生成电磁波,在准确控制样品浓度和反应时间后,可以定量计算分析物的相对浓度。

SPR适用于研究蛋白质、配体互作动力学、分析核酸、药物互作和分子识别等领域。

SPR技术可在几秒钟内测量基于样品抗体或蛋白质的剂量反应和接触情况,并可通过表面等离子体的振动与样品相互作用,使样品吸附于某种墨水涂层或其他界面化学分子上,且使用样品大大减少了所需的分析量。

三、等离子体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优缺点等离子体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优点包括高度灵敏性、优秀的分辨力、灵活性和速度。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实验报告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实验报告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实验报告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是一种新兴的生物物理学实验技术,它利用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引起光学信号变化的原理,实现了对生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实时监测和定量分析。

本实验主要介绍了SPR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

一、实验原理1、SPR原理SPR技术是建立在一种特殊介质——金属膜上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基础上的。

当在金属膜表面通过介质(如生理盐水、缓冲液或样品溶液)传递光束时,由于光学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光束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在一定条件下,当角度θ满足反射波与表面等离子体波相互干涉的条件时,会出现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SPR)。

此时金属膜表面的电磁场强度将达到最大值,后继的微小角度变化将引起表面等离子体波强度和位置的变化,从而改变反射光强与入射角度θ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被记录下来,形成一条SPR曲线。

当样品中的目标分子与另一种生物分子在金属膜表面结合时,目标分子的存在将导致其阻挡反射波与表面等离子体波之间的干涉,从而进一步改变SPR曲线,因此可以通过记录SPR曲线来精确确定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和特异性。

2、SPR实验原理通常SPR实验需要使用一台SPR仪器。

这种设备包括一个光学系统和一个流体系统。

光学系统由一束激光和一个检测器组成,激光发出的光束通过一个棱镜和已有特定介质的金属膜,最终进入检测器接收信号。

流体系统由一个自动进样器和一组泵以及一组温控组件组成,流体系统负责通过SPR芯片的金属膜表面注入样品,并且在观测期间对温度进行有效控制。

当样品流经SPR芯片并与上基质表面结合时,实验者可以通过SPR曲线的变化来确定其结合亲和力和特异性。

二、实验步骤本实验是一个基于SPR技术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实验,具体步骤如下:1、SPR芯片活化将SPR芯片在流体系统中循环使用混合物(如EDC和NHS)和以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为基质的样品溶液,这时导致芯片表面生成一个稳定的酯缩合物,可以在酯缩合物上联结其他分子。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 术
目录
• SPR技术概述 • SPR技术的基本原理 • SPR传感器的设计与应用 • SPR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01
SPR技术概述
SPR技术的定义与原理
定义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简称SPR)是一种光学检测技术,用于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 用时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需要使用特定 的介质,如金属薄膜,这限制了其在 某些特殊环境中的应用。
成本较高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需要高精度的 光学设备和材料,导致其成本相对较 高。
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数要求严格
该技术对实验参数要求较为严格,如 角度、波长等,需要精确控制才能获 得准确的结果。
对生物样品适应性有限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处理复杂生 物样品时可能受到限制,可能需要进 一步优化和改进。
02
SPR技术的基本原理
表面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
表面等离子体
是指金属表面自由电子与光子相互作 用后,电子被激发到高能级,形成的 一种特殊的电磁波。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当入射光波的频率与表面等离子体的 共振频率相同时,会引起强烈的电磁 场增强效应,导致反射光的强度发生 急剧变化。
表面等离子体的激发条件
原理
当光入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中的自由电子会被光子能量激发,形成表面等离子体波。当入射光的频率与表面等 离子体波的频率相匹配时,就会产生共振,导致反射光的强度发生明显变化。
SPR技术的应用领域
生物传感
利用SPR技术检测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蛋白质、DNA和细 胞等。
环境监测
检测水、土壤和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和有害气体等。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原理及其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原理及其应用
随着spr技术成为分析生物化学药物研发和食物监控领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spr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将更加趋向多样化特别是它在小分子检测和脂膜领域的新兴应用将使其在未来的药物发现和膜生物学中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 原理及其应用
STAR
STAR
内容摘要
1.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简介 2.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原理介绍 3.表面等离子体检测分析的类型 4.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点及应用 5.实验部分 6.总结与展望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3 (2007) 421–427
实验内容
Material
BSA(金片自主装)
PBS(底液)
EDC- NHS(交联剂)
实验内容
图5.不同浓度DA溶液的SPR信号响应图
实验内容
图6.DA在与AA UA及DA类似物monstrated a new SPR biosensing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DA using DA-RC as a biorecognition element. The biosensor is simple and showed remarkable sensitivity for DA detection with good reproducibility and reliability. The conjugate immobilized biosensor surface was highly stable and could be used for multiple analyses by simple regeneration process. The high affinity 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the DA-RC provided remarkable specificity for DA against AA, UA and other DA analogues. The present biosensing system does not require separation or labeling of the reagents. The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in minutes and the sensing procedure is automated for high-through put screening.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感器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中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应用尤为广泛。

那么,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是什么?其原理是什么?它又有哪些应用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一、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概述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是一种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通过检测光的角度变化来实现物质的检测的生物传感器。

它的优点是实时性好,无需标记物,灵敏度高,动态范围广,且不受样品状态和环境影响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大量应用于物质的检测、药物筛选、生物学研究等方面。

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原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利用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现象。

所谓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即在金属表面和介质间,当入射角度与金属表面垂直时,光在金属表面与介质之间形成一个表面等离子体波,这个波是一种电磁波在某些材料表面的特殊性质。

当样品分子在金属表面形成生物分子层时,会改变金属层的有效折射率,导致表面等离子体波的共振角度发生变化。

通过检测表面等离子体波的共振角度变化,可以实现生化分子的检测。

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组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金属薄膜:通常使用金、银等金属,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了该传感器的基本性质。

2、生物分子层:它是负责检测目标分子的靶分子,通常为一种特异性非常强的蛋白质、抗体、DNA等。

3、光学系统:主要负责检测生物分子层对表面等离子体波的影响。

四、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应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筛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可以用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检测,如药物和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2、生物学研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抗体等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3、食品安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重金属、细菌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0.9 Reflectance
0.8
0.7
0.6 620
640
660
680
700
720
Wavelength / nm
典型的SPR光谱
二、 SPR传感器概念4种检测方式 Nhomakorabea1.
2. 3. 4.
角度调制:固定λ
波长调制:固定θ
in,改变θ in
in in in
,改变λ
in
强度调制:固定θ
相位调制:固定θ
0 Prism g Metal m Sample s kev ksp x z 0 k'ev ksp Prism g Sample s Metal m
(A) Kretschman
(B) Otto
棱镜耦合
棱镜是SPR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光学耦合器件。棱镜由高折射率的非 吸收性的光学材料构成,其底部镀有厚度为50nm左右的高反射率的金属薄 膜(一般为金或银),膜下面是电介质。在SPR传感器中,该电介质即为待 测样品。由光源发出的p-偏振光以一定的角度θ0入射到棱镜中,在棱镜与 金属的界面处将发生反射和折射。当θ0大于临界角θc时,光线将发生全 内反射,即全部返回到棱镜中,然后,从棱镜的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去。这 里入射光应当用p-偏振光,因为其电场分量与界面垂直,这与表面等离子 体波的情况一致。
表面等离子体共 振及其应用
报告人:邢砾云
2012.10
表面等离子体的产生 SPR传感器概念 典型SPR传感器及其应用

一、表面等离子体的产生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 SPR
除电子以外,用电磁波,如光波,也能激发表面等离子体振动。二 十世纪初,Wood 首次描述了衍射光栅的反常衍射现象,这实际上就是 由于光波激发了表面等离子体振动所致。六十年代晚期,Kretschmann 和Otto采用棱镜耦合的全内反射方法,实现了用光波激发表面等离子体 振动,为SPR技术的应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的实验方法简单而 巧妙,仍然是目前SPR装置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
相位调制
、λ
、λ
in,改变光强 in,测相差
三、典型SPR传感器及其应用
基于波长调制的SPR传感器装置
0.1mm
Glass slide Au film Prism
B Sample in Au Sample out G
L
C
PD Prism CCD Computer
L:卤钨灯;C:平行光管;P:偏振片;D:光阑;G:光栅;B:玻片
基于角度调制的SPR传感装置
SPR 对附着在金属薄膜表面的介质折射率非常敏感 , 当表面 介质的属性改变或者附着量改变时,共振角将不同。因此, SPR谱(共振角的变化vs时间)能够反映与金属膜表面接触 的体系的变化。
典型仪器
Biacore 2000 Dimensions: 760 x 350 x 610 mm Net Weight: 50 kg Spreeta 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