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支护及桩基础设计实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基坑支护及桩基础设计实例分析
摘要:通过对深基坑支护设计及桩基础设计的实例分析,揭示了在进行深基坑支护设计的难点,分析了对预应力管桩作为立柱的创新做法,为今后类似深基坑工
程设计提供了依据并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桩基础;预应力管桩;设计
一、工程概况
某工程地上部分为15层,地下室部分为2层,总建筑面积约30000m2,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本工程基坑占地面积
约6360m2,基坑挖深为9.0m,有承台部分基坑挖深为9.5m。属二级基坑工程。
二、工程地质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土层及工程地质主要性能指标见表1。
表1 场地土层及工程地质主要性能指标
土层Ps(Mpa) (0)
C(Kpa) 预制桩(Kpa)灌注桩(Kpa)渗透系数K(cm/scc)
fs fp fs fp
①填土
②褐黄-灰黄色粉质粘土18.5 23 2.0E-0.6
③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14.0 13 8.0E-0.6
④灰色淤泥粘土0.51 11.5 12 20 15 1.3E-0.6
⑤1灰色砂质粉土 1.07 16.0 16 44 30 2.0E-0.6
⑤2-1灰色粉土 5.20 28.5 7 60 2500 40 1000
⑤2-2土层10.21 35.0 2 80 4000 65 1800
三、基坑围护方案的选择
基坑工程大多属于临时性结构,在建筑出地面后,即废弃。因而设计的出发点是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结合造价、施工、工期等因素综合考虑。本基坑周边环境比较复杂,尤其是南侧存在大量需要保的陈旧民宅,东侧虹漕路上还有需要保护的市政管线。按以往经验本设计决定采用钻孔灌注桩的围护形式。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较成熟,作为围护桩,其适用的开挖深度也比较广,其围护刚度略低于地下连续墙,强于SMW工法,但其造价要比地下连续墙低很多针对本基坑的实际情况,工期较长,其造价可能较SMW工法也有一定的优势。由于场地比较大,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的泥浆,可以充分利用场地优势,循环利用,以减少污染。由于基坑周边环境比较复杂,市政管线保护要求高,基坑面积比较大,因而该基坑支撑考虑采用二道混凝土支撑的形式,一方面混凝土支撑整体刚度较大,能较好的控制基坑的变形,另一方面,混凝土支撑比钢支撑布置灵活,也比较符合本基坑的体形特点。考虑到本基坑的面积很大,为方便挖土,支撑设计考虑采用“十字对撑、角撑结合边桁架”的形式,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挖土效率。另外,场地第③层为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砂性较重,而基坑的开挖深度刚好穿越此范围,需要采用较好的止水帷幕和降水措施。若处理不好,基坑开挖时极可能产生坍方、流砂等不良地质现象。设计考虑在钻孔灌注桩外侧用850@600的三轴水泥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与双轴水泥土搅拌桩相比,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搭接比较饱满,质量容易保证,尤其在基坑比较深、砂性土较重的地方,这个优
点就更加突出。
图1基坑剖面示意图图2支撑平面布置图
四、桩基础及立柱桩的选择
根据勘察单位提供的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周边环境以及工期等因素,并根据目前某地区桩基的施工手段,本工程的优先方案一般
采用无挤土、低噪音的钻孔灌注桩,形成桩-筏板基础,桩基的安全等级为二级。
钻孔灌注桩的主要特点是不会产生明显的挤土效应,对周围的建筑影响比较小,适合在市中心等建筑密集地区施工,缺点是施工现场会产生大量的泥浆、施工速度慢,成本比较高。预应力管桩比钻孔灌注桩经济性较好,在广东地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但施工速度快、而且施工过程不会产生泥浆,但预应力管
桩也有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就是在施工过程中挤土效应明显,会对周边建筑
及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密集、陈旧民房有一定风险。
本着既安全又经济的设计原则,通过对目前某市先进的桩基础设计及施工方法的反复论证,并且经过大量的计算,我们认为如果采取必要的措施,本工程采
用预应力管桩还是可行的。经与勘察单位共同商定,在设计阶段对桩基承载力、施工顺序等进行了调整和规定。
基坑围护的支撑立柱传统做法一般是采用钻孔灌注桩作为立柱桩,将延性较好的格构式钢柱插入其中,但由于本项目是采用预应力管桩作为工程桩,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并从节约工程造价的角度考虑,本工程也决定采用600的预应力管桩填芯来作为围护结构的支撑立柱,这种做法在某地区极其少见,属于创新做法。为了使管桩做立柱时具有足够的完整度和较好的刚度和延性,需保证填芯混
凝土有一定的入土深度,本工程填芯混凝土入土深度为8.0m,填芯总高度为18.0m,同时,为了避免管桩接头处产生薄弱环节,第一节桩也应保证一定的入土深度,本工程用于支撑立柱的管桩第一节为15m,开挖后的入土深度约为6.0m。同时由于采用二道支撑,其第二道支撑与立柱管桩的连接尚无参考工程可以借
鉴,设计中经反复讨论,采用了吊支撑的方法,传力明确、施工方便,取得了较好效果。采用预应力管桩作为工程桩及支撑立柱,对于本工程在设计及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
(1)本工程位于市中心,离周围的建筑及主要道路比较近,预应力管桩在沉
桩过程中产生的挤土效应,可能会使周围的建筑、道路及附近的市政管道开裂;
(2)预应力管桩作为抗拔桩的强度保障问题;
(3)立柱管桩与混凝土第二道支撑的连接问题;
(4)立柱管桩与底板连接的防水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设计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1)本项目工程桩采用500的预应力管桩,当桩身穿过②、③、④、⑤1层土时,沉桩一般无较大困难,当进入第⑤2-1层砂质粉土层时,沉桩动阻力会逐渐增加,尤其是桩端进入持力层后,沉桩阻力会明显增大。施工应制定出合理的沉桩流程并适当的控制沉桩速度,而且沉桩顺序应背离被保护对象方向进行,压桩初期的速度应控制在6-8根/天,同时在沉桩过程中应根据监测结果适当调整沉桩速度,原则上每天沉桩数量不得超过10根。当被保护对象位移累计超过10mm 或每天增量超过2mm时,采用跳压(间隔距离应大于20m)或停压等办法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