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进展
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摘要】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5岁儿童、病因未明的全身性血管综合征,1967年有日本的川崎富作医生首先描述,并命名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本文重点阐述诊断主要依据和治疗上的新进展。
【关键词】川崎病诊断治疗新进展【中图分类号】R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9-0194-01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
最严重的危害是冠状动脉损伤所引起的冠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形成,是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成人罕见。
男多于女,男:女约为1.5:1。
一、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不明原因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1)周围肢体的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2)多形性红斑;(3)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4)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呈草莓舌;(5)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主要表现,除发热为必备条件外,上述其他5项主要表现中具备4项者即可诊断本病。
如5项主要表现只具备3项或3项以下,则需经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亦可诊断。
二、治疗进展尽管对川崎病的某些治疗原理仍不十分清楚,但临床试验已经建立有效治疗方法。
(一)急性期治疗的目的控制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症,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及血栓阻塞。
1.水杨酸类使用较大剂量阿司匹林:30-50mg/kg/天,分3次口服(日本)50-100mg/kg/天,分4次口服(美国心脏协会)热退后36-48小时使用小剂量阿斯匹林(3-5mg/kg/天),如冠脉正常则使用6-8周;如有冠脉损害者需服至冠状动脉内经恢复在3mm以下。
30-50mg/kg/天,分2-3次口服,热退后3天逐渐减量,约两周减量至3-5mg/kg,维持6-8周。
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儿童川崎病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儿童川崎病的效果观察与护理陈姝;陈晓华;黄彦清【摘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儿童川崎病的效果及护理。
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7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7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同时加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川崎病。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儿各项病症消退时间均明低于对照组(P ﹤0.05),且无冠状动脉损害发生。
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川崎病,可以显著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患儿尽快康复。
【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年(卷),期】2016(013)009【总页数】2页(P62-63)【关键词】糖皮质激素;乌司他丁;川崎病;护理【作者】陈姝;陈晓华;黄彦清【作者单位】518102 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预防保健所,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胃镜室;518102 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预防保健所,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胃镜室;518102 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预防保健所,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胃镜室【正文语种】中文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日本川崎富于1967年首先报道,其发病率逐年增高。
临床研究表明,该病属于典型的血管炎综合征,主要是2~4岁幼儿[1-2];男性比例显著较大。
一旦发病后,患儿的冠状动脉将受到严重的损伤,具有较高的病变比例。
其中,有15%~25%的患儿可具有比较明显的冠状动脉病变或者损害[3]。
如果针对病情没有予以及时有效地控制,则将成为导致患儿今后发生冠心病的重大隐患因素。
临床上一般采用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4]。
有研究显示[5],乌司他丁具有阻断血管内皮炎性反应的作用和效果,为此我院将该药应用于川崎病治疗的临床实践,获得了具有借鉴价值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70例,其中男34例,女36例。
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并加入糖皮质激素对川崎病小儿的临床疗效及对冠状动脉的影响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并加入糖皮质激素对川崎病小儿的临床疗效及对冠状动脉的影响分析周琳(河南省新乡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新乡453000)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并加入糖皮质激素对小儿川崎病临床疗效及冠状动脉的影响。
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20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
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时间、冠状动脉病变率低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两组实验室指标均较入院前明显下降,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中加入糖皮质激素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川崎病糖皮质激素临床疗效冠状动脉丙种球蛋白中图分类号:R72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351(2019)03-0097-02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也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一旦发病,冠状动脉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病变[1]。
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KD[2],虽然同时使用阿司匹林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对缓解病症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效果欠佳,退热时间未得到显著缩短,恢复受到影响[3]。
有研究资料表明,糖皮质激素被广泛用于血管炎的治疗,效果极佳[4]。
本研究将糖皮质激素加入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的使用中治疗小儿川崎病,探究临床疗效及其对冠状动脉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200例,男性170例,女性3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100例,男性8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25±2.35)岁,住院前平均发热时间(5.24±1.22)d;治疗组100例,男性8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15±2.40)岁,住院前平均发热时间(5.18±1.28)d。
糖皮质激素在不完全性川崎病中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在不完全性川崎病中的研究进展
张娟娟;王杰民;简康欣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2
【摘要】不完全川崎病(IKD)是一种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CAL)并发症的系统性血管炎,及时诊断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糖皮质激素由于它的抗炎性,通常也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方法。
【总页数】6页(P2404-2409)
【作者】张娟娟;王杰民;简康欣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研工部西安;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童病院西安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川崎病初始治疗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研究进展
2.血小板活化在川崎病中的研究进展
3.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途径在川崎病中的研究进展
4.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及其在川崎病发病中的研究进展
5.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泼尼龙治疗川崎病的临床观察
甲泼尼龙治疗川崎病的临床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急性炎症期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的疗效。
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1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68例KD 患儿。
根据甲泼尼龙的使用与否,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35例)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1 g/(kg·d),连用2天]+阿司匹林(ASA)[30~50 mg/(kg·d)];治疗组(33例)用甲泼尼龙[20~30 mg/(kg·d),连用3天]+静脉丙种球蛋白[1 g/(kg·d),连用2天]+ASA[30~50 mg/(kg·d)]。
然后对两组急性炎症控制及冠状动脉病变(CAL)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体温、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小板(PLT)恢复正常值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随访3个月,CAL例数:治疗组1例(3%),对照组7例(17.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治疗应用糖皮质激素能缩短病程,有效降低CAL的发生。
【关键词】川崎病;泼尼龙;阿司匹林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学龄前儿童和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自日本医生川崎富做1967年首次描述本病以来,该病已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报道。
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年增高。
在发达国家或地区,KD所致的冠状动脉损害(CAL)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最常见的后天性的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1],静脉丙种球蛋白曾被认为是预防KD患儿CAL的理想药物。
但近年来研究表明,用IVIG 治疗的KD患儿日益增加,而CAL并不少见,于是糖皮质激素又重新被应用。
近年来,我们对KD患儿急性炎症期治疗在应用IVIG和ASA 的基础上。
加用糖皮质激素(GCs)我们选用甲泼尼龙治疗。
并对其控制急性期炎症,CAL的效果进行了对照观察。
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短期疗效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联合二 甲 双 胍 治 疗 初 发 2 型糖尿病 伴 高 脂 血 症 效 果 显 著,可 有 效 改 善 患 者 血 糖、血脂水平,具 有 较 高 的 安 全 性,值 得 临 床 推 广 使 用. 参考文献:
2468G2470. [16] 陈泠忻,徐 勇.阿 托 伐 他 汀 联 合Βιβλιοθήκη 二 甲 双 胍 对 血 脂 正 常 2
型糖尿病患 者 疗 效 和 安 全 性 的 随 机 对 照 研 究 [J].中 国 地 方 病 防 治 杂 志 ,2017,32(6):685,687. [17] 陈丽莉,范国洽,韩 蕊,等.二 甲 双 胍 降 低 2 型 糖 尿 病 大 鼠主动脉磷 酸 化 丝 裂 原 活 化 蛋 白 激 酶 的 蛋 白 表 达 [J]. 中 国 循 环 杂 志 ,2015,30(5):487G491. [18] 李琼,李一梅,谢 波,等.阿 卡 波 糖 与 二 甲 双 胍 治 疗 糖 尿 病前期疗 效 的 Meta 分 析 [J].中 国 全 科 医 学,2015,18 (3):304G311. [19] 林 晓 燕,林 秋 平,许 昌 声,等.阿 托 伐 他 汀 通 过 RXRα 介 导的抗氧化应激效应抑制高脂喂 养 糖 尿 病ApoEG/G小 鼠 动脉粥样硬化 的 形 成 [J].中 国 病 理 生 理 杂 志,2014,30 (9):1537G1545.
104
西 北 药 学 杂 志 2019 年 1 月 第 34 卷 第 1 期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诊治进展陈夜肖东琼银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摘要]川崎病(KD)是一种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儿童常见血管炎。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是KD的一种罕见表现,其特点是收缩压持续低于同龄儿童正常收缩压低值20%及以上,或伴有组织灌注不良的一种临床征象。
由于其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上常常与感染性休克混淆,从而影响患儿的诊治,因此早期识别该病对于儿科临床医生尤为重要。
本文从KDS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尽早治疗,进而改善患儿的预后。
[关键词]川崎病;川崎病休克综合征;诊断;治疗冲图分类号]R7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21)3(a)-0020-04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 CHEN Ye XIA O Dong-qiong银DeparLmenL of Emergency Medicine,WesL China Second University 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BirLh Defects and Related Diseases of Women and Childre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ichuan Province,Chengdu 610041,China[Abstract]Kawasaki disease(KD)is a common vasculitis in children with fever as the main manifestation.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KDSS)is a rare form of KD,characterized by sustaine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lower than20%' or more of normal low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 of the same age,or accompanied by a clinical sign of poor tissue perfusion.Because its early symptoms are not typical,it is often confused with septic shock in clinical practice, which affect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Therefore,early recognition of the diseas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pediatric clinicians.This article summarizes KDSS from its pathogenesis,clinical manifestations, laboratory indicators,treatment and prognosis,so as to facilitate early treatment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children. [Key words]Kawasaki disease;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Diagnosis;Treatment川崎病(KD)是一种影响儿童的急性、发热性血管炎,通常表现为持续发热,结膜充血,急性非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口唇发红、皲裂和四肢末端水肿叫在诊断KD的基础上,一些患儿在疾病的急性期可能会经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患儿收缩压持续低于同龄儿童正常收缩压低值的20%及以上,或合并组织低灌注的临床体征,Kanegaye等何于2009年首次描述了这一现象,并将其定义为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KDSS在KD患儿中的发病率为1.9%~7.0%。
川崎病治疗新进展
川崎病治疗新进展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热性发疹性疾病。
急性期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是川崎病的首选治疗方案。
对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临床尚有争议。
恢复期治疗以抗凝,溶栓为主。
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可采用外科及介入治疗。
标签:川崎病;治疗;新进展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热性发疹性疾病。
80%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1岁以下川崎病病例逐渐增多。
本病具有自限性,严重的会导致冠状动脉病变,影响患儿的预后。
现将川崎病近10年在诊断、治疗以及跟踪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1 急性期KD的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防止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发生。
1.1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输注IVIG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5天疗法:IVIG 400 mg/(kg·d),2~3 h 内静脉输入,连用5 d;(2)IVIG 1.0 g/kg,于4~6 h内静脉输入;(3)IVIG 2.0 g/kg,于10~12 h内静脉输入。
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对KD具有很好的疗效,发病早期应用不但能够有效缓解急性症状,还可以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病变,三种治疗方法均可预防CAL发生。
但在热退时间、手足症状消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2.0 g/kg为最佳疗法[1],且在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方面效果明显。
使用IVIG的最佳时机:应在发病后10 d内给予,如有可能,应尽量在7 d内给予疗效更好。
西班牙有文章报道[2],IVIG 2.0 g/kg,在发病的5~8 d内给予,效果更好。
如48~72 h内再次发烧或原因不明时可再给一次。
有观察研究显示,KD如不经任何治疗,其CAA发生率可高达25%[3-4]。
IVGG治疗后,尽管冠脉瘤的发生率降至3%~5%[5],但是国外最新文章表示,急性血管炎、心肌炎、心瓣膜炎有可能成为后遗症,这些后遗症造成的损害有可能在儿童发育至某一阶段后出现[6]。
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短期疗效
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短期疗效李晓娅;叶章宇;王小妮【摘要】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82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患儿家属意愿分为观察组(n=44)与对照组(n=38).观察组采取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联合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冠状动脉内径分级、治疗24和48 h的体温恢复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血沉(ESR)和外周血白细胞(WBC)水平,住院花费及药品花费.结果治疗前,2组的冠状动脉内径分别为2.97±0,81和2.89±0.90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观察组冠状动脉内径减小至2.51±0.74 mm,对照组减小至2.55±0.51 mm,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1,P=0.007;t=2.026,P=0.046).2组治疗前后的冠状动脉内径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8 h内退热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84% (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住院花费与药品花费分别为17.52±4.20 h、0.73±0.18万元和0.33±0.09万元,显著低于对照组26.41±5.94h、1.08±0.23万元和0.68±0.13万元(P<0.05).2组治疗后1周及2周的血清CRP和ESR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LT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及2周的ES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WB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小儿川崎病与IVIG短期疗效相当,且患儿退热更快,与IVIG相比住院花费与药物花费大幅减少,经济性高.【期刊名称】《西北药学杂志》【年(卷),期】2019(034)001【总页数】5页(P104-108)【关键词】糖皮质激素;乌司他丁;小儿川崎病;退热;短期疗效【作者】李晓娅;叶章宇;王小妮【作者单位】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十堰442000;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十堰442000;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十堰44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85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累及冠状动脉的全身中小血管炎症,多发于2~4岁幼儿。
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伤临床研究
71ChinaPharmaceuticals2020年7月20日第29卷第14期Vol.29牞No.14牞July20牞2020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犤2016CBD0224犦。
第一作者:方之洪,男,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儿科学,(电子信箱)jifang03270@163.com。
△通信作者:刘春,男,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儿科学,(电子信箱)liuchun_139@sina.com。
doi:10.3969/j.issn.1006-4931.2020.14.024川崎病(KD)是以5岁以下幼儿为主要发病群体的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杨梅舌、淋巴结肿大、皮疹、眼结膜充血等,可严重损害冠状动脉(简称冠脉),导致后天性心脏病发生犤1犦。
阿司匹林联合大剂量人免疫球蛋白是当前公认治疗KD的有效方案,但大剂量应用人免疫球蛋白可能产生过敏反应及造成肾损害,增加血栓形成风险,且价格较贵,也不在医保报销范围,会增加家庭医疗负担,故临床也常考虑其他治疗手段犤2犦。
糖皮质激素是KD常见辅助治疗药物,可阻断患儿全身性炎性反应、缩短发热病程,有利于降低冠·临床研究·ClinicalStudy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伤临床研究方之洪1,周慧1,刘春1△,李敬之2(1.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湖北随州441300;2.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湖北襄阳441021)摘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随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
两组患儿均予基础治疗,对照组患儿初始治疗加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牗pH4牘,观察组患儿初始治疗加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3d后改为醋酸泼尼松片)联合注射用乌司他丁。
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的冠状动脉Z值显著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1,3周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降低,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显著升高,治疗后3周上述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后1周,且观察组患儿治疗后1,3周的WBC显著高于对照组,ES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药品费用、住院总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7.14%比20.00%,χ2=0.095,P=0.759>0.05)。
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关键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诊断治疗进展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967年由日本学者川崎富作首先报告。
诊断标准几经修订,目前多沿用日本2002年修订的第5版诊断标准;治疗目的是控制全身血管炎性反应,防止冠状动脉瘤及血栓栓塞;阿司匹林仍为本病首选药物,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国际上推荐单剂为2g/kg,国内有报道单剂1g/kg也可达到同样效果;关于糖皮质激素治疗,目前尚有不同看法,虽不是治疗禁忌,但也不是首选用药。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自限性疾病,但预后及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心血管是否受损,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
近年来,尽管在KD治疗上获得了诸多进展,但仍有众多问题有待探讨。
如KD是否必须应用糖皮质激素和KD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的剂量问题等。
病因本病病因未明,由于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且有一定的流行性、地方性,与某些感染性疾病相似,急性期又存在明显免疫障碍,早期应用大剂量IVIG 治疗有效,推测属于感染——免疫性疾病,但尚未证实。
近年来有关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毒素介导学说[1]、感染免疫介导学说[2]等均有报道,但更趋向于感染、遗传易感及细菌超抗原介导学说[3]。
由于病因未明,给临床诊治研究及预防治疗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诊断日本KD研究委员会1987年修订标准:①发热持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②病初手脚实性肿胀和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③皮疹,主要为躯干多发性红斑,但无结痂及疱疹;④双眼结膜一过性充血,但无渗出物;⑤口唇鲜红、干裂、出血、口腔及目腔黏膜弥散性充血,有杨梅舌;⑥急性非化脓性颈淋巴结大,直径>1.5cm。
具备以上5项即可诊断本病,如果存在冠状动脉病变,则具备4项也可确诊。
第3届国际KD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发热持续5天以上;①肢体末端变化,在急性期有手足硬性水肿,掌跖及指(趾)端有红斑;在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有膜样脱皮。
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66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n =33)与对照组(n =33)。
对照组川崎病患儿给予常规的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观察组川崎病患儿给予丙种球蛋白与糖皮质激素治疗。
比较两组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效果及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川崎病患儿经联合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P < 0. 05);经不同药物治疗后,观察组川崎病患儿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颈淋巴肿大及手足肿胀消退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川崎病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06%)明显低于对照组(24.24%)(P<0.05)。
结论:丙种球蛋白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川崎病患儿的效果显著,明显缩短了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且安全性较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川崎病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的血管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影响患儿的生命健康[1]。
本研究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66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讨川崎病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66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n =33)与对照组(n =33)。
66例患而中男35例,女31例;年龄6个月~13岁,平均(6.3±1.2)岁。
两组川崎病患儿的性别、患病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 > 0.05)。
1.2治疗方法两组在入院后均给予尿检、血常规及心动图等常规检查,对照组给予1.5mg/(kg·d)地塞米松与10 %的100 ml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再给予400mg/(kg·d)的丙种球蛋白进行静脉滴注,均治疗7 d。
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性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性川崎病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应用在不敏感性川崎病临床治疗洪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近3年内收治的100例不敏感性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常规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
其中对照组患儿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实验组患儿则配合使用丙种球蛋白,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经过系统的治疗之后两组患儿都产生显著效果,其中实验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84%(42/50),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6%(38/50)。
实验组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总水平下降程度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静脉注射用丙球蛋白配合糖皮质激素应用在不敏感性川崎病临床治疗中能够产生显著效果,对于预防其急性期或者远期发病有着积极的影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不敏感性川崎病所谓的川崎病就是全身血管炎病理改变,出现在儿童期的出疹行疾病,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各种血管并发症,逐渐演变成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原因。
静脉注射用丙球蛋白应用在川崎病临床治疗之后,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逐渐降低[1]。
为了进一步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应用在不敏感性川崎病临床治疗洪的方法和效果,现选择我院近3年内收治的100例不敏感性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选择我院近3年内收治的100例不敏感性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性和女性分别有59例和41例;患儿年龄分布在2月—61个月之间,平均为(23±1.5)月;所有患儿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发热现象,发热时间为3到21d。
1.2方法所有患儿都接受初始丙种球蛋白注射联合阿司匹林治疗36h后持续发热,排除其存在继发感染现象,确诊为不敏感性川崎病,结合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儿追加丙种球蛋白,控制药物剂量为一次2g/kg,糖皮质激素为2mg/kg甲泼尼龙,治疗5d后改为泼尼松口服,并且逐渐减少药物剂量;对照组则单纯追加糖皮质激素,方法和实验组相同,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做好随访工作[2]。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1
PART THREE
针对川崎病的特异性药物正在研发中,以减少副作用和提高治疗效果。 新型免疫调节药物的研发为川崎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针对川崎病发病机制的靶向药物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有望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
新型药物的研发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审批流程,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基因治疗的概念和原理 川崎病基因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基因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 未来研究方向和前景
疗水平。
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探索更安全、 更有效的川崎病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的探讨:研究预防川崎病 的措施,降低发病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早期诊断技术的研究:提高川崎病 的早期诊断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康复护理的关注:关注患者的 康复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汇报人:XX
PART FOUR
定期监测体温、心率等生理指标 定期评估病情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关注患者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保持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感受和需求
定期监测:定 期进行身体检 查,监测心脏、 血管等器官的
状况。
遵循医嘱:严 格遵循医生的 指导,按时服 药,不擅自更 改治疗方案。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 活方式,包括 合理饮食、适 量运动、戒烟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 的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预防心 血管事件的发生。
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可控制炎症,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全身性血管炎,但长期使用有副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可用于难治性川崎病的治疗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1
川崎病的治疗经历与进展大学第一医院闫辉首先,我们介绍一下川崎病的定义,川崎病也叫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它的本质是一个全身中小动脉系统的血管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最严重的问题是这个病会累与冠状动脉,如果没有与时有效的治疗, 25% 的患儿会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局部患儿冠状动脉可能发生狭窄或血栓形成,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威胁生命。
目前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最初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各种各样的感染原,比方说链球菌、 EB 病毒、耶尔森菌等, Yoshioka 等曾经对 KD 急性期患儿外周血进展序列分析,说明 TCRV β 2 和 TCRV β 6.5 选择性活化并对溶血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 C 型(streptococcal pyrogenic. Extoxins C, SPE-C) 抗体阳性反响一致。
有研究说明葡萄球菌外毒素类的中毒性休克毒素 -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 TSST-1) 和耶尔森菌外毒素假结核耶尔森菌衍生分裂素 (Y.pstb-derived mitrogen, YPM)) 等对 KD 发病机制中具有超抗原性的病原因子,诱导免疫细胞的高度活化和异常分泌细胞因子,导致血管皮细胞损伤与血管炎。
还有研究说明 KD 的发病与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HSP 〕有关。
人类线粒体 P 1 蛋白与细菌 HSP 具有显著相关和同源性。
尤其是 HSP65 具有极强的免疫活性。
推测 KD 的发病是由细菌来源的 HSP65 和自身线粒体 P 1 蛋白引起免疫反响。
这些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病在 6 月龄到 5 岁之间这个容易患感染性疾病的年龄高发,可是,与时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没有效果,为什么有些人会得几次,大局部人群在这些常见病原感染后不会患病,而且川崎病表现出显著的发病率的种族差异,这些只能说明感染是一个触发因素。
第二个病因就是强烈的免疫反响,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大量细胞因子尤其是炎性因子的释放是川崎病发生开展和血管组织损害的关键,也正是我们这节课中提到的治疗所针对的目标所在。
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疗效及对其外周血ESR、CRP、NT-proBNP的影
且 研 究 组 显 著 低 于对 照 组 (P<0.05);研 究组 冠 脉 损 伤 发 生 率 为 4.88% 显 著 低 于 对 照 组 19.51% (P <0.05);研
究组 不 良反 应发生率 12.2O%稍 高于对照组 9.76% (P<0.05)。结 论 大剂 量糖 皮质激 素 可有 效 改善 IVIG无
作者 单位 :郑州儿童 医院 ,河南 郑 州 450000
的 临床诊 断标 准》 中关 于 KD诊 断标 准 ,经 2次 IVIG治 疗无效者 ;(2)年龄 ≤12岁 ;(3)病程 ≤10 d;(4)经 医院伦 理委员会批 准 ,患者均知情 同意 。排 除标 准 :(1)对研 究所 使用药物过 敏 ;(2)感染 或其 它因素所致发热 ;(3)严重 心 、 肝 、肾等原发性疾病 ;(4)合并严重并 发症 。 1.3 方法 两组均给 予常规 治疗 ,包括 口服 阿司 匹林 ,30 mS/kg,3 7X/d。对照组 :给予小 剂量 糖皮 质 激素 治疗 。 即 注射用 甲泼尼龙琥 珀酸钠 (规格 :40 mg,批准 文号 :国药准 字 H20130301,厂家 :法玛 西亚 一普强公 司比利 时分厂 ),进 口药品注册 证号 :BX20010140,X20010141),每天 10 mg/kg, ivgtt,连用 3天 。研 究组 :给 予 甲泼尼 龙 琥 珀 酸钠 每天 30 ms/kg,ivgtt,连用 3 d。 1.4 观察 指标 (1)症 状 恢 复 时 间:观 察 并 统计 患 儿 退 热 、淋巴结肿大 、黏 膜充 血 、手 足硬肿 的 消退 时 间。(2)血 沉 (erythroe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 白(C reac- tive protein,CRP)、氨 基末 端 脑钠 肽前 体 (N—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分别 于治疗 前 、治疗 后检测患者 ESR、CRP、NT—proBNP水平 ,采集 患儿空 腹时 肘静脉血 3 mL,抗凝后 以3 500 r/min的速 度离心 ,分 离血 清备用 ,其中 ESR采用魏氏法检测,其余均严格按照试剂 盒说明书采用 酶联 免疫吸 附试验法 检测 ,试 剂盒 购 自于天 津市赛瑞达 生物 工程有 限公 司。(3)冠 状 动脉 病变 :对 患 儿进行为期 1年随访 ,观察是否 出现冠状 动脉扩张 、冠状动 脉瘤 、冠脉血栓 。(4)不 良反应发 生率 :观察 患儿治疗 期 间 是否 出现血压 升高 、血小 板减少 、面色潮 红 、过敏 等不 良反 应 。 1.5 统计 学处理 采 用 SPSS18.0软件分 析 ,计 量资 料用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儿童川崎病的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015.08.004论著·临床研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儿童川崎病的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赵冬梅 尹千里 季雪红 米尔扎提·海维尔 孟广雨 程秋婷 鞠丽娟(乌鲁木齐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摘要] 目的 探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儿童川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根据患儿病情和家长意愿,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院确诊为典型川崎病(KD)的104例患儿分为乌司他丁组(甲基强的松龙+乌司他丁,n=46)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组(n=58)。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1周、3个月及6个月时的冠状动脉内径的变化,热退时间,再次治疗情况,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3周时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血沉的变化以及住院总费用。
结果 两组患儿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3个月及6个月时冠状动脉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48 h乌司他丁组患儿体温均正常(100%),正常率高于IVIG组(83%)(P<0.01)。
乌司他丁组和IVIG组各有2例(4%)和10例(17%)给予再次治疗。
不同治疗方案对两组患儿血沉、WBC及HB水平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乌司他丁组患儿平均住院总费用低于IVIG组(P<0.01)。
结论 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儿童KD没有增加冠状动脉瘤的发生风险;并能大大降低住院费用;与IVIG治疗相比,在KD急性期能更好的控制患儿的实验室指标,缩短发热时间。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8):780-785][关键词]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乌司他丁;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川崎病;儿童Glucocorticoid combined with ulinastatin in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in children: a 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ZHAO Dong-Mei, YIN Qian-Li, JI Xue-Hong, Mierzhati HAIWEIER, MENG Guang-Yu, CHENG Qiu-Ting, JU Li-Juan. Department of Rheumatology, Urumqi Children's Hospital, Urumqi 830002, China (Email: zhdm1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glucocorticoid combined with ulinast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KD) in children.Methods A total of 104 children who were admitted and diagnosed with typical KD between January 2011 and December 2013 were assigned to ulinastatin group (methylprednisolone+ ulinastatin; n=46) and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group (n=58) according to the severity of KD and the willingness of their parents. Observations for the two groups were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changes in coronary artery diameter before and at 1 week, 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fever clearance time, retreatment condition, changes in white blood cells (WBC), platelets (PLT), hemoglobin (HB), C-reactive protein (CRP), and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at 1 week and 3 weeks after treatment, and total in-hospital cost.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ronary artery diamet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or at 1 week, 3 months or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P>0.05). All the patients (100%) in the ulinastatin group vs 83% in the IVIG group had a normal body temperature after 48 hours of treatment (P<0.01). Two patients (4%) in the ulinastatin group and 10 patients (17%)in the IVIG group received retreatm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ESR, WBC, and HB between them (P<0.01). The total in-hospital cost in the ulinastati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IVIG group (P<0.01). Conclusions For children with KD, methylprednisolone combined with ulinastatin does not increase the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decreases in-hospital costs, is superior in controlling laboratory markers and shortening the duration of fever during the acute phase compared with the IVIG therapy.[Chin J Contemp Pediatr, 2015, 17(8): 780-785] Key words:Glucocorticoid; Ulinastatin;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Kawasaki disease; Child[收稿日期]2014-11-24;[接受日期]2015-02-24[基金项目]新疆乌鲁木齐市科技局科研项目(Y1113100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进展川崎病主要是指以急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的疾病类型,在6个月~4 岁的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最近几年川崎病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
经过大量研究发现,使用激素对川崎病患儿的最初追加治疗比较有效果,并在难治型川崎病的初始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糖皮质激素;川崎病;进展在临床上川崎病是很常见的,主要的发病年龄段在6个月~4 岁的婴幼儿中,主要表现为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对身体各个系统的损伤比较严重,还会给冠状动脉造成一定的损伤,大约有1/3的川崎病患者因治疗不当或未治疗而使冠状动脉出现一定的病变[1]。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就是免疫抑制和抗炎,在治疗多种免疫性血管炎时得到普遍使用,从而为川崎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根据。
现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进展综述如下。
1 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机制分析目前,川崎病的病因没有得到全面的论述,有的研究证实川崎病发病与细菌和多种病毒有着直接的关系,如EB 病毒、葡萄糖球菌、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等。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就是抗炎,对多种病原体引发的发热出疹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高烧得到有效降低,对炎性指标进行有效控制。
急性期川崎病可以将免疫系统激活,同时将细胞因子进行不断的释放,并对血管内皮的损伤进行积极的参与,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等[2]。
有学者认真分析了16 例IVIG 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具体情况,对其中8例患儿静脉注射甲泼尼龙(IVMP),30 mg/(kg·d),连续注射3 d,给另外8例患者注射IVIG,2 g/kg,对两组患儿的反应进行认真分析,注射IMVP 组患儿的细胞因子抑制比较明显,对早期冠状动脉损伤起到了保护的作用[3]。
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急性期川崎病患儿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比较高,使冠状动脉弹性蛋白受到损坏,使CAA快速形成,糖皮质激素对血管内皮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的上调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从而使MMP-9 的活性得到有效控制,使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得到较好的维持[4]。
2 初始治疗策略如今川崎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依然是IVIG 联合ASP 治疗法,尚无单独使用激素对川崎病进行初始治疗的案例,在川崎病的初始治疗阶段主要是激素联合IVIG进行治疗[5]。
有学者使用随机对照法将川崎病患儿划分成2组,每组21例,分别使用注射IVIG(2 g/kg)治疗和注射IVIG(2 g/kg)+IVMP(30 mg/kg)的治疗方法,每组患者都口服ASP,每6小时20~30 mg/kg,当烧退后将其减为3~5 mg/(kg·d)。
加入IVMP 的初始治疗组热程得到了有效缩减,1.5个月后,CRP和ESR也要比单独用IVIG 的治疗组低[6]。
有学者对111例使用IVIG(2g/kg)+地塞米松[(0.3 mg/(kg·d)]+ASP[80 mg/(kg·d)]进行初始治疗和105例仅用IVIG(2 g/kg)+ASP[(80 mg/(kg·d)]进行初始治疗的川崎病患儿进行对比,发现加入地塞米松的常规治疗组的发热时间得到了缩短,使IVIG 无反应型发生率得到有效的降低[7]。
糖皮质激素对骨髓造血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使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得到快速生成,如果剂量加大,还可以使纤维蛋白原浓度得到提升,并使血小板数量得到增多,促使血凝时间不断缩短[8]。
输注激素时,将肝素抗凝加入其中,从而使形成血栓的风险得到降低,给40例川崎病患儿连续3 d,每12小时注射地塞米松0.15 mg/kg,同时将肝素[10 U/(kg·h)]加入其中,并连续5 d注射IVIG(2 g/kg),IVIG 治疗后,给予地塞米松[0.3 mg/(kg·d]和ASP[10 mg/(kg·d)];给另外45例川崎病患儿进行连续5 d的IVIG(2 g/kg)+ASP[30 mg/(kg·d)]进行治疗。
认真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发现,地塞米松治疗组的发热持续时间比较短,此外,CRP 和WBC也比较低[9]。
通过分析预测指标可以使早期难治型川崎病得到及时发现,同时积极给予激素进行治疗[10]。
有学者将AST≥200 IU/L、总胆红素≥9 mg/dl或者是CRP≥7 mg/dl的60例川崎病患儿划分到高危川崎的范围里,并采取ASP[30 mg/(kg·d)]+肝素[10 U/(kg·h)]+甲泼尼龙(30 mg/kg)+IVIG(2 g/kg)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发现甲泼尼龙联合IVIG对难治型川崎病有较好的疗效[11]。
3 IVIG 无反应型激素的追加治疗经过使用ASP和IVIG的初始联合治疗,CAA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1/5左右的川崎病患儿对IVIG 治疗没有任何效果,还会使其出现较高的并发CAA风险[12]。
对IVIG 治疗没有效果的患儿需要再次注射IVIG,临床试验证明免疫抑制剂、乌司他丁和激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学者分析260例经过IVIG(2 g/kg)初始治疗的患儿信息,其中36例对IVIG没有任何反应,追加IVIG (1 g/kg)治疗后,仍然有16例持续发热,接着将其分为每组8例的小组,一组再进行IVIG(1 g/kg)治疗,另一组使用甲泼尼龙(20 mg/kg)进行冲击治疗,其结果显示,使用激素治疗后发热时间被大大缩短,追加IVIG 治疗组的ALB 和CRP明显降低,因此可以发现IVIG 无反应型川崎病使用激素治疗比较有效果。
有的学者对160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初始治疗时,使用ASP[30 mg/(kg·d)]+ IVIG(2 g/kg)的方法,經过24 h后,依然会有28例患儿的CRP 升高>50%或者依然发热,接着将其分为每组14例的小组,一组使用甲泼尼龙[30 mg/(kg·d)]进行治疗,另一组继续注射IVIG(2 g/kg),对两组的实验室检查情况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发现IVIG 治疗组的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要比激素治疗组高,两组中未发现冠状动脉损伤的情况[13]。
有学者将首次IVIG 治疗无反应的川崎病患儿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使用肝素[10~20 U/(kg·d)]+IVMP[30 mg/(kg·d)]的治疗方法,另一组使用再次注射IVIG(1~2 g/kg)的治疗方法,结果发现IVMP 治疗对绝大多数的IVIG 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比较有效,然而有的IVMP 无反应患儿会并发CAA和再发热的现象[14]。
4 激素给川崎病冠状动脉造成的影响川崎病最为突出的并发症就是冠状动脉病变,这与川崎病的血管炎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
多种免疫介质引发的血管炎性疾病都是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比如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炎等[15]。
1979 年日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建议使用波尼松可来对CAA的形成进行积极诱导,与仅用ASP组进行比较,CAA 的发生率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16]。
有学者对198例川崎病患儿进行随机分组,一组使用甲泼尼龙(30 mg/kg)进行治疗,另一组使用安慰剂进行治疗,两组都用ASP [80~100 mg/(kg·d)]+ IVIG(2 g/kg,超过10 h)进行治疗,经过48 h后,无热后可以将其剂量减少。
认真分析两组的发热时间,冠状动脉损伤和IVIG 再次治疗的发生率基本没有差异,对初始甲泼尼龙加入IVIG治疗川崎病不予认可。
Meta 分析报告显示,单用IVIG 治疗川崎病和将糖皮质激素加入IVIG 中治疗对川崎病患儿并发CAA 的风险控制没有任何作用[17]。
日本学者将医院中的249例严重川崎病患儿进行IVIG联合泼尼松龙和IVIG治疗过程分析,IVIG 联合泼尼松龙组比IVIG 组的CAA发生率低。
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将糖皮质激素添加到川崎病初始治疗中,可以使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18]。
ASP和IVIG 联合糖皮质激素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的发生率实现了有效的控制,ASP和IVIG 联合糖皮质激素对IVIG 无反应型患儿会有较大的帮助[19]。
激素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激素对川崎病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最近研究发现,使用激素治疗川崎病可以使热程得到有效的缩短,使住院时间得到有效降低,使治疗成本得到有效控制[20]。
激素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治疗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使用激素对川崎病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使用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不断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1]潘晶莹,白玉新,朱华.我国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3,40(5):466-469.[2]王俊英,李亚蕊,杨蕊华,等.感染与川崎病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药,2013,8(8):1126-1127.[3]郑雪辉,陈明星.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对照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1,41(2):179-180.[4]尤灿,胡彬,周舟,等.川崎病患儿血清IL-4、IL-17和TNF-α水平变化的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1):121-123.[5]刘凡,丁艳,尹微.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21):1670-1671.[6]胡景伟,周忠蜀,杨凌,等.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8):1259-1264.[7]李华斌,罗菲菲,蒋莉,等.糖皮质激素治疗降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3):356-358.[8]唐佳文.川崎病少见表现对其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6):123-124.[9]吴爱文,陈冠华,林文朝.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2):12-13.[10]吴镇宇,姚丽萍.川崎病患儿血浆MMP-9、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6):15-16.[11]彭丽珠,李彩环,李军黎.川崎病合并肝损害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1):121-122.[12]张晓燕,吴守振,刘春风,等.川崎病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IL-17A、IL-6检测的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10):231-234.[13]宋晓翔,封其华.儿童川崎病急性期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6):45-47.[14]关健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在川畸病中的综合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6):38-39.[15]李静,王博龙,冯瑞冰.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用于川崎病初始治疗有效性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6):527-533.[16]郭翼红,俞海国,张雅媛,等.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J].儿科药学杂志,2016,22(5):9-11.[17]陈姝,陈晓华,黄彦清.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儿童川崎病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9):62-63.[18]吴守振,张晓燕,周南.川崎病患者CD4+T细胞中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激酶1(SGK1)表达上调且与RORC及IL-17A正相关[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5,31(10):1378-1382.[19] Korematsu S,Ohta Y,Tamai N,et al.Cel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of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and 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metalloproteinase-1 in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J].PediatrInfect Dis J,2012,31(9):973-974..[20]趙冬梅,尹千里,季雪红,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儿童川崎病的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8):780-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