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的表观密度(视比重)、堆积密度(松容重)和紧装密度(紧密容重)试验记录
砂的表观密度实验报告

砂的表观密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测量砂的表观密度,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
表观密度是指砂的单位体积重量。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砂的质量和体积来计算得出。
表观密度的计算公式为,ρ = m/V,其中ρ为表观密度,m为砂的质量,V为砂的体积。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
1. 电子天平。
2. 实验容器。
3. 砂。
4. 长尺。
5. 实验记录表。
四、实验步骤。
1. 使用长尺测量实验容器的内部尺寸,记录下长度、宽度和高度。
2. 将实验容器放在电子天平上,先称量空容器的质量m1。
3. 将砂倒入实验容器中,使其充满整个容器,并用铲子轻轻刮平,然后称量实验容器和砂的总质量m2。
4. 根据实验容器的尺寸和砂的总质量,计算出砂的体积V。
5. 根据砂的质量m2减去空容器的质量m1,得出砂的质量m。
6. 根据实验原理中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砂的表观密度ρ。
五、实验数据记录。
1. 实验容器尺寸,长20cm、宽15cm、高10cm。
2. 空容器质量m1,200g。
3. 实验容器和砂的总质量m2,1200g。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砂的体积V为3000cm³,砂的质量m为1000g。
代入计算公式ρ = m/V中,可以得出砂的表观密度ρ为0.33g/cm³。
七、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量得出了砂的表观密度。
实验结果表明,砂的表观密度为0.33g/cm³。
这个实验结果与砂的实际密度相差较大,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中的一些误差所致。
因此,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操作的细节,尽量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八、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砂的表观密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一种测量砂的表观密度的实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称量砂的质量时,需要注意天平的精度和稳定性,以减小误差。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会更加注意实验操作的细节,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砂料试验记录

样品名称:试验编号:
取样日期:试验日期:
1、视密度及饱和面干视密度
项目
原样重(g)
[瓶+水]重(g)
[瓶+水+砂]重(g)
体积
(cm3)
结果
(㎏/m3)
平均值
(㎏/m3)
视密度
饱和面干视
密度
2、自然堆积密度及紧密堆积密度
项目
[桶+砂]重(g)
桶重(g)
砂重(g)
容积
(cm3)
结果
(㎏/m3)
平均值
(㎏/m3)
自然堆积密度
紧密堆积密度
3、吸水率(饱和面干)及空隙率
次数
砂样重(g)
烘干砂样重(g)
吸水率
(%)
平均值
(%)
空
隙
率
υ0(%)=(1- )×100=
1
γ0——砂样自然堆积密度
2
γ——干砂视密度
4、含泥量、云母、硫化物及有机质
含泥量
云母
硫化物
有机质
次数
砂样重
(g)
烘干砂样重(g)
含泥量(g)
平均值
(%)
砂样重(g)
1
云母重(g)
2
云母含量(g)
校核:试验:
表
委托单位:料场名称:砂样种类:河砂人工砂湖砂
样品编号:试验依据:取样日期:年月日
超径含量试验:仪器编号:
原样质量(g)
>5mm颗粒含量(g)
超径率(%)
试验:月日
校核:月日
颗粒级配试验仪器编号:
次数
1
2
平均
孔径(mm)
砂试验记录

试验后试样
质量m1(g)
Wc(%)
次数
试验前试样
质量m1(g)
试验后试样
质量m2(g)
wc,L(%)
1
1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平均含泥量(%)
平均泥块含量(%)
4、表观密度试验
次数
烘干试样
质量m0(g)
(试样+瓶+水)质量m1(g)
(瓶+水)
质量m2(g)
水温
(0C)
修正系数at
表观密度
ρ(kg/m3)
平均值(kg/m3)
1
2
5、堆积密度或紧密密度试验
次数
容量筒
质量m1(kg)
容量筒和试样
总质量m2(kg)
容量筒
体积V(L)
堆积密度
ρ1(ρ0)(kg/m3)
平均值
(kg/m3)
1
2
6、含水率试验
次数
烘干前试样+容器的
质量m1(g)
烘干后试样+容器的
质量m2(g)
容器
质量m3(g)
含水率(%)
平均值(%)
1
2
主要仪器设备
震击式标准振筛机、砂石筛、电子天平、烘箱、李氏瓶等
复核:试验:
细骨料物理性能试验原始记录
样品编号
/
代表数量
试验编号
取样日期
样品规格
试验日期
样品产地
执行标准
JGJ52-2006
试验环境
1、筛分析试验
10mm以上颗粒含量
骨料质量(g)
10mm以上颗粒质量(g)
10mm以上颗粒含量%
砂 试验报告

四、松散密度1550kg/m3五、含泥量1.0%
六、泥块含量0.5%七、吸水率/%
八、含水率/%九、石粉含量/%
十、坚固性(质量损失)/%十一、亚甲蓝值/g/kg
十二、云母含量/%十三、碱活性/%
结论
根据JGJ52-2006标准.河砂适用于C60及以下砼。
备注
①部位:梅河东路雨水、污水管道砌筑、路缘石工程
②取样人:王勇见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陈晨
注:未经书面批准,不得复制试验报告(完整复制除外)。
主检:审核:授权签字人:
报告日期:2015年4月25日
检测单位地址:郑州市金水路47号电话:
砂试验报告
试验表5
委托编号:V2446试验编号:SH15-5072
委托单位:试验委托人:王勇
工程名称:14年度道路工程八标段
BT施工工程项目梅河东路
砂产地:南阳种类:河砂代表批量:400m³
检验依据:JGJ52-2006收样日期:2015.4.23试验日期:2015.4.23
一、筛分析1、Mx2.52、颗粒级配Ⅱ区
砂的表观密度(视比重)、堆积密度(松容重)和紧装密度(紧装容重)试验记录表

试验条件
试验依据
JTG E42-2005
样品名称
主要仪器设备及 编号
施工单位
砂
试验日期鼓风干燥箱、天平、Fra bibliotek孔筛、容量筒等
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取样说明
施工路段
K135+600-RK161+600
堆积密度 (松容重)
试验次数
盛器容积 (mL)
V
1
2
平均
紧装密度 (紧密容重)
1 2 平均
盛器质量 (g) m0
集料表观密度(视比重)、堆积密度(松容重)和 紧装密度(紧密容重)试验记录表
建设项目:
三淅高速公路卢氏至西坪段建设工程
试验室名称: 工程部位/用途
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计量测试中心连霍洛三(豫 陕界)段改扩建工程LM-6标段工地试验室
附属工程
委托/任务编 号
样品描述
样品编号
合同号: 报告编号:
D-27 LXLM-2
盛器与砂的总 质量 (g) m1
砂的质量 (g) m1-m0
密度 g/cm³ ρ=(m1-m0)/V
表观密度 (视比重)
试验次数
试样的烘干 质量(g)
m0
水与容重瓶 总质量(g)
m1
试样、水与容 量瓶总质量 (g) m2
温度修正系数 αt
1
视比重 g/cm³ ρ=[m0/(m0+m1-m2)αt]
2
平均
备注
依据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试验,试验结果符合JTG/T 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 技术规范》的相关技术要求。
试验:
复核:
日期:
砂的表观密度实验报告

砂的表观密度实验报告目录1. 实验背景1.1 砂的表观密度概念1.2 实验目的2. 实验器材与试剂2.1 器材2.2 试剂3. 实验步骤3.1 准备工作3.2 实验操作4. 实验结果4.1 数据记录4..2 数据处理5. 实验讨论5.1 实验误差分析5.2 结果分析与结论6. 实验总结6.1 实验收获6.2 对实验的改进建议实验背景1.1 砂的表观密度概念砂是一种常见的颗粒状固体物质,其表观密度是颗粒间隙充填空间与颗粒固体颗粒之间体积之比,通常用于描述颗粒间的紧密程度。
1.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砂的表观密度,探究颗粒间的排列结构以及颗粒之间的空隙大小,从而了解砂的物理特性。
实验器材与试剂2.1 器材- 砂- 实验容器- 天平- 铲子- 水2.2 试剂- 无实验步骤3.1 准备工作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准备实验容器和砂。
3.2 实验操作1. 将实验容器称重,并记录容器的质量。
2. 将一定量的砂倒入容器中,记下砂的质量。
3. 用水充分浸泡砂,并使其排除气泡。
4. 将砂置于天平上称重,记录砂和含水重量。
5. 计算实际砂的质量,计算出砂的表观密度。
实验结果4.1 数据记录- 容器质量:50g- 砂的质量:100g- 砂和含水质量:150g4.2 数据处理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得出实际砂的质量为50g,通过计算表观密度公式,得出砂的表观密度为1.0g/cm³。
实验讨论5.1 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中可能存在称量误差、排气不彻底等因素导致的误差,需要在实验操作中加以注意。
5.2 结果分析与结论通过实验得出的砂的表观密度为1.0g/cm³,可以判断砂颗粒之间的紧密程度较高。
实验总结6.1 实验收获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砂的物理特性以及实验操作的认识。
6.2 对实验的改进建议在今后的实验中,应该更加注意操作细节,减小误差的发生,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砂的表观密度(视比重)、堆积密度(松容重)和紧装密度试验记录

´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平均
(紧密容量)
紧装密度
1
2
平均
(视比度)
表现相对密度
试验
次数
饱和面干试样重量(g)
m3
试样、水与
容量瓶合重
(g)
m2
水与容量
瓶合重
(g)
m1
烘干试样重量(g)m0
试验温度
0
(℃)
表观相对密度(g/cm3)
ra=m0/( m0+ m1- m2)
毛体积相对密度
(g/cm3)
rb=m0/( m3+ m1- m2)
1
2
平均
备注:
试验:计算:复核:试验日期:
砂的表观密度(视比重)、堆积密度(松容重)
和紧装密度(紧密容重)试验记录
(编号:)
D—27
建设项目:河南省郑州至石人山高速公路合同号:
施工单位取样编号
施工路段取样说明
(松容重)
堆积密度
试验
次数
盛器容积
(mL)
V
盛器重量
(g)
m0
盛器于砂重
(g)
m1
砂的重量
(g)
m1-m0
密度
(g/m3)
ρ=(m1-m0)/V
砂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

砂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
砂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砂的堆积密度、紧密密度及空隙率)
一、仪器设备
1、秤——称量5kg,感量5g
2、容量筒——金属制,圆柱形,内径108mm,净高109mm,筒壁厚2mm,容积1L,
筒底厚度5mm
3、漏斗或铝制料勺
4、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5、直尺、浅盘等
二、试验步骤
1、先用公称直径5.00mm的筛子过筛,然后取经缩分后的样品不少于3L,装入浅盘,
在温度为(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冷却至室温,烘干后若有结块,应
在试验前先予捏碎,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铝制勺,将它除除装入容量筒(漏斗出料口或料
勺距容量筒筒口不应超过50mm)直至试样装满并超出容量筒筒口。
然后用直尺将
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相反方向刮平,称重(m2)
3、紧密密度:取试样一份,分两层装入容量筒。
装完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
10mm的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然后再装入第二层;第二层
装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应与第一层放置方向垂直);二层
装完并颠实后,加料直至试样超出容量筒筒口,然后用直尺将多
余的试样沿筒口中
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重(m2)
三、计算(堆积密度ρL及紧密密度ρC,精确至10kg/m3 ;空隙率精确至1%)
1、ρL (ρ C )=(m2 —m1 )/V*1000
m1 ——容量筒质量m2 ——容量筒和砂总质量V——容量筒体积
注: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2、νL。
实验三--砂石试验

(四)石子的视密度
试样的视密度
式中 m0——烘干后试样质量(g);
m1——试样、水、玻璃片和瓶的;
ρH2O——水的密度(g/cm3)
视密度试验应用两份试样,以两次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若两次结果之差大于0.02g/cm3,应重新取样试验。对颗粒材质不均匀的试样,如两次结果之差超过0.02g/cm3,可取四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值。
3.烘箱、摇筛机、瓷盘、容器、毛刷等。
(3)试验步骤:
1.将试样缩分至约1100g,放在(105±5℃)的温度下烘干至恒质量,筛除大于10mm的颗粒(并算出其筛余百分率)。分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秤取烘干试佯500g,精确到1g。
3.将孔径5、2.5、1.25、0.63、0.315、0.16mm的筛子按筛孔大小顺序叠置,孔径大的放上层。加底盘后,将试样倒入最上层10mm筛内,加盖置摇筛机上筛lOmin(如无摇筛机可用手筛)。
(2)主要仪器:容量筒、台秤
(3)试验步骤:
1.用浅盘取砂样约3L,在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量,取出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5mm的颗粒。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称容量筒质量m1,用漏斗或料勺将试样徐徐装入容量筒内,漏斗或料勺距离筒口约为5cm,装满并使筒口上部试样呈锥形,然后用钢尺将筒口上部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后称质量(m2)。精确至1g。
V0(ml)
装试样后瓶中水和试样的体积
V1(ml)
表观密度ρ’(g/cm3)(0.01)
单个
平均值
1
50
2
50
砂的表观密度实验报告

砂的表观密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测量砂的表观密度,掌握测量方法,了解砂的物理性质和特点。
实验材料:
实验用的材料有砂、量筒、圆柱体、实验台等。
实验步骤:
1.准备砂和实验用具。
2.将砂倒入圆柱体,用实验台轻轻震动,让砂沉降。
3.用量筒将一定量的水倒入圆柱体中,使砂完全浸没在水中。
4.测量水的位移量,并记录数据。
5.取出测量好的砂,用纸巾去掉表面水份,称取砂的质量。
实验数据及分析:
做好实验后,我们得出两个数据:水的位移量和砂的质量。
我
们根据公式ρ=m/V算出砂的表观密度。
其中ρ为表观密度,m为
砂的质量,V为砂的体积。
得到表观密度的值后,根据其特点和
物理性质,我们可以详细分析砂的纹理、颜色、形状、粘性等属性。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砂是由许多小颗粒构成的物质,其表观
密度取决于砂颗粒的排列情况。
不同颗粒大小和形状的砂的表观
密度也不同。
我们还了解到,砂的物理性质与其颗粒大小、硬度、形状和粘性等因素有关。
实验注意事项:
1.测量时要注意重量和体积的准确性。
2.实验室内要保持安全,注意用水的安全。
3.使用的砂要清洗干净,防止因杂质干扰实验结果。
4.在实验中,要注意观察砂的状态,及时调整实验步骤。
砂试验报告(范本)-原材料试验报告及原始记录整理(2022年参考新模板)

砂试验报告(范本)-原材料试验报告及原始记录
整理(2022年参考新模板)
试验单位试验编号
产地试验日期
品种代表批量
主要仪器设备试验温、湿度
执行标准
试验项目标准要求试验结果试验项目标准要求试验结果含泥量(%)表观密度(kg/m3)
泥块含量(%)松散堆积密度(kg/m3)
有机物含量紧密堆积密度(kg/m3)
云母含量(%)含水率(%)
坚固性(%)吸水率(%)
碱活性化学法(%) 轻物质含量(%)
碱活性砂浆长度法硫酸盐硫化物(%)
颗粒级配
筛孔公称直径(mm)(方孔筛筛孔边长)10.00
(9.50)
5.00
(4.75)
2.50
(2.36)
1.25
(1.18)
0.630
(0.600)
0.315
(0.300)
0.16
(0.150)
Ⅰ区
累计
筛余
(%) 0 10—0 35—5 65—35 85—71 95—80 100—90
Ⅱ区0 10—0 25—0 50—10 70—41 92—70 100—90 Ⅲ区0 10—0 15—0 25—0 40—16 85—55 100—90
试验结果累计筛余
细度模数级配区
评语
试验单位(章):年月日备注:。
砂粉的密度试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砂粉密度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砂粉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和空隙率的测定方法。
3.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砂粉密度试验主要测定砂粉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和空隙率,从而了解砂粉的物理性质。
其中,表观密度是指砂粉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堆积密度是指砂粉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空隙率是指砂粉堆积状态下孔隙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台秤、容量筒、标准漏斗、烘箱、小勺、直尺、浅盘等。
2. 材料:砂粉。
四、实验步骤1. 试样制备:- 用浅盘装来样约5kg,在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并冷却至室温。
- 将烘干后的试样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 容量筒容积的校正:- 以温度为20±5℃的洁净水装满容量筒,用玻璃板沿筒口滑移,使其紧贴水面。
- 擦干筒外壁水分,然后称量,用公式计算筒的容积V:\[ V = \frac{m1 - m2}{\rho} \]其中,V为容量筒的容积(mL),m1为容量筒和玻璃板总质量(g),m2为容量筒、玻璃板和水总质量(g),ρ为水的密度,取1000kg/m³。
3. 表观密度测定:- 将试样装入容量筒中,使试样装满并超出筒口。
- 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
- 称量容量筒和砂粉的总质量,计算表观密度:\[ \rho_{\text{表观}} = \frac{m_{\text{砂粉}}}{V} \]其中,ρ_{\text{表观}}为砂粉的表观密度(kg/m³),m_{\text{砂粉}}为砂粉的质量(g),V为容量筒的容积(mL)。
4. 堆积密度测定:- 将试样装入漏斗中,打开底部的活动门,将砂粉流入容量筒中。
- 当砂粉装满并超出筒口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
- 称量容量筒和砂粉的总质量,计算堆积密度:\[ \rho_{\text{堆积}} = \frac{m_{\text{砂粉}}}{V} \]其中,ρ_{\text{堆积}}为砂粉的堆积密度(kg/m³),m_{\text{砂粉}}为砂粉的质量(g),V为容量筒的容积(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