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经济摩擦及其在亚洲的争夺
美日、美中贸易摩擦的比较研究
美日、美中贸易摩擦的比较研究【摘要】美日贸易摩擦和美中贸易摩擦是当前国际贸易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分别对美日和美中贸易摩擦进行概况介绍,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美日贸易摩擦主要涉及汽车、农产品等领域,而美中贸易摩擦涉及知识产权、技术转让等问题。
接着,文章将比较美日和美中贸易摩擦的不同之处,探讨双方在贸易摩擦中的各自立场和应对策略。
结合对比分析,提出针对美日和美中贸易摩擦的应对建议,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美日和美中贸易摩擦的异同点,并为双方未来的贸易关系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美日贸易摩擦、美中贸易摩擦、原因分析、影响、比较研究、结论、对比、不同之处、应对建议、未来发展。
1. 引言1.1 美日贸易摩擦概况美日贸易摩擦是指美国和日本之间在经贸领域存在的矛盾和争端。
自上世纪以来,美日贸易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双方在贸易政策、关税调整、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分歧和矛盾。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一直希望在贸易上取得更大的优势,而日本则一直在保护本国市场和企业免受外部竞争的影响。
双方在汽车、电子产品、农产品等领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摩擦,时有爆发贸易争端和贸易战的风险。
美国一直指责日本采取贸易壁垒和不公平竞争手段,限制了美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的销售,同时日本也抱怨美国的保护主义措施威胁了日本企业的利益。
双方在贸易逆差、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问题上争执不断,双方都试图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矛盾,但进展缓慢,贸易争端频发。
美日贸易摩擦对两国的经济和贸易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影响了两国之间的政治和外交关系。
如何解决美日贸易摩擦,促进两国经贸合作与发展,是当前十分紧迫的问题。
1.2 美中贸易摩擦概况美中贸易摩擦是指美国和中国之间在贸易领域发生的矛盾和冲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美中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但随之而来的是贸易逆差等问题的凸显。
美中之间的贸易摩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中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日本如何应对美日贸易摩擦
钢铁摩擦,上世纪80年代的彩电、汽车、半导体大战等 等。在对待贸易摩擦问题上,日本的主流舆论、学界和 产业界一直对美国持批判态度,但在多番抵抗之后,最 终仍不得不对美国的要求基本照单全收。
也正是有这样的经历,原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等政 要都戏称日本是“主权在美的经济”。日本对美国的让 步,对自身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 促进了日本的对外投资,加快了日本的产业转型。
白宫前首席战略师班农(Steve Bannon)的一系列 演讲,也秉承类似的基调。
可以说,在当年的日美贸易摩擦中,美国方面舆 论先行,不遗余力渲染来自对方的威胁。而当时如何应 对美国的制裁,对日本朝野是一大考验,因为上世纪80 年代日本对外贸易的三分之二是对美贸易,光靠“日本 可以说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日本朝野因此经历了痛 苦的学习和思考过程。
从1965年开始,日美之间的贸易收支出现逆转, 日本对美国的顺差不断扩大,当时的主要出口产品是纤 维。因此,1972年,美国要求日本自行设定出口数量上 限,这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服装产品出口到美 国时的配额制。
最终,日本通过自己设定出口数量上限,以及日 本厂家转投第三国后产品迂回出口到美国等方式,来缓 解这些产品的顺差。台湾的高雄出口加工区、韩国的釜 山出口加工区都是为了承接日本的产业转移而建立起来 的。1970年以后,日本的钢铁和彩电等产品也是以出口 上限和迂回出口的方式规避了对美的巨额顺差。现在中 国的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也开始投资海外,和日本当 年的做法差不多。
视界
Forum
日本如何应对美日贸易摩擦
日本在处理日美摩擦方面的经验教训,至少有两点值得参考:一是闷声发大财,不要过早 暴露自己的意图,同时积极布局海外,减少直接出口美国所产生的顺差;二是认真思考分 析高科技战略性竞争产业如何与美国相处。
日本外交方针及我国对日政策
日 本 研 究一九九九年第三期日本外交方针及我国对日政策上海社科院亚太所 王少普 一、日本外交方针及对华政策 冷战后,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后,世界及亚太地区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的外交方针和对华政策也作了相应调整。
(一)避免经济环境恶化和加强日本在东北亚安全地位,是当前日本外交的最重要目标。
争当政治大国是80年代日本提出的外交目标,现在也并未放弃这一目标。
但是由于日本经济的持续衰退,及日本此次在东亚金融危机中的软弱表现,使日本在东亚的政治地位下降了。
同时,又发生了朝鲜试射卫星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避免经济环境恶化和加强日本在东北亚安全地位,成为当前日本外交的最重要目标。
(二)强化“日美基轴关系”,但同时出现了利用中美矛盾,争取中国支持其与美国争夺亚洲经济利益的倾向。
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美国经济萧条,而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尚未暴露,发展势头仍然较好,中国的经济规模尚小,而且处在调整期中。
这时,日本一部分战略家提出未来世界应形成“美日欧”三级格局。
但进入9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复苏,日本经济转入萧条,中国经济经过调整后获得持续高速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对美国的依赖性又有强化,关于建立美日欧“三极格局”的主张基本匿迹,而更多地强调当今世界是美国领先的“一超多强”格局,要求协调日美矛盾,坚持外交仍以“日美关系为基轴”。
但今年5月美轰炸我驻南使馆,中美关系转入低潮,日本出现了利用中美矛盾,争取中国支持日本与美国争夺亚洲经济利益的倾向。
1999年6月4日,日本外务省经济事务局官员来我国访问时,便明确谴责IM F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与美国大企业密谋合作,乘火打劫,重提为了亚洲的共同利益,建立亚洲货币基金(AM F)。
(三)强调在现存亚太国际秩序制约下,发展中日关系。
早在80年代末,日本就提出了“世界中的日中关系,”但当时其意图还不是很明朗。
去年江泽民主席访日,小渊首相明确表示:“今后,日中作为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负有责任的国家,不能仅仅考虑两国间关系,而应面向国际社会,进一步发展对话和交流。
2014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必备参考书-复习笔记
第二节美日关系在很长时间里日本是美国的“小伙伴”,依靠美国提供安全保障。
20世纪60年代,日本创造了经济奇迹,迅速上升为西方第二大经济强国,此后日本于70年代初提出了“多边自主外交”的口号,在强调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时力争更多的外交自主权,同时在经济上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加快了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日美关系成出现了前景不明朗的状况。
但随着美国经济的重新崛起和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以及美日对中国迅速强大的担心,美日重又在政治和军事上接近和联合起来。
一、美日安保体系的建立美日安保体系建立的前提是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
为了有效地控制日本,占领初期美国在日本一度采取了较严厉的管制措施,按西方模式实施了大规模的民主化改革。
这些改革措施有:解散军队,逮捕战犯和整肃军国主义势力;修改宪法,变绝对天皇制为相对天皇制,确立议会内阁制,规定日本永远放弃战争权力;解散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经济后盾的财阀集团;取消秘密警察,国家神道分离;教育自由主义化;在农村推行农地改革等。
这些改革尽管并未彻底贯彻,但推动日本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同时也为日后长期的美日主从关系创造了条件。
冷战爆发后,适应美国全球遏制战略的需要,美国逐渐改变了过去压制日本的做法,转而对其加以重建和扶植,使之成为太平洋地区美国最大的战略基地。
1951年,美国抛开新中国在旧金山召开了片面的对日和会,9月18日48个国家签署了所谓“对日和约”,一方面确认日本重新获得国家的政治独立,同时又规定外国武装部队在缔结双边或多边条约后可以在日本领土驻扎,实际上确认了美国在日本驻军的合法性。
在旧金山和约签字后仅仅5个小时,两国就签署了“美日安全保障条约”,规定美国可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军队,用于“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和日本免受外来武装进攻之安全”,“也有权镇压日本国内爆发的大规模暴动与骚乱”。
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美安保体系的正式确认,从此,日本便被牢牢地帮在了美国的战车上,日本在获得美国提供的军事安全保障的同时,不得不在政治和外交上追随美国。
亚洲太平洋战争对亚洲地区的影响
亚洲太平洋战争对亚洲地区的影响亚洲太平洋战争是二战期间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冲突之一,对整个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来探讨这场战争对亚洲地区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亚洲太平洋战争期间,亚洲地区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
日本的侵略行为导致许多国家的经济基础受到破坏,工厂被摧毁,农田被焚毁,交通运输系统瘫痪。
战争期间,亚洲各国的资源被日本占领,导致经济资源的大量流失。
然而,战争结束后,亚洲地区开始了重建工作,许多国家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政策,加强了亚洲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亚洲国家开始加强工业化进程,发展制造业,提高生产力水平。
亚洲地区的经济逐渐复苏,并在战后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社会影响亚洲太平洋战争对亚洲地区的社会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战争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流离失所,许多家庭被分裂,社会秩序被打破。
特别是在日本侵略期间,亚洲各国的居民遭受了严重的战争暴行和人权侵犯。
然而,战争也激发了亚洲地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许多亚洲国家的人民团结起来抵抗侵略者,形成了强大的民族抗战力量。
战争结束后,亚洲各国开始重建社会秩序,加强国内教育,提高人民素质。
亚洲地区的社会结构逐渐恢复,社会稳定得到了保障。
三、政治影响亚洲太平洋战争对亚洲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亚洲各国重新调整了自身的政治结构和国际地位。
日本作为战败国,被迫接受了战败国地位,并进行了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
其他亚洲国家则开始了自己的独立运动,争取自主权和国家独立。
亚洲各国的政治体制也发生了变革,许多国家逐渐走向多党制和民主化。
亚洲地区的国际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亚洲国家开始加强合作,形成了亚洲地区的政治联盟和经济共同体。
亚洲地区的政治格局逐渐趋于稳定,国家间的和平与合作得到了加强。
综上所述,亚洲太平洋战争对亚洲地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战争期间,亚洲各国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然而,战争也激发了亚洲地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国家独立。
第8章 国际经济的传导机制、摩擦与协调
二,通过国际资金流动渠道进行的国际经济传导
1,通过利率差异进行的国际经济传导 2,通过借贷关系进行的国际经济传导 3,通过国际收支不平衡及其调整措施进行的国际经 济传导 4,通过汇率变化进行的国际经济传导 5,通过国际游资进行的国际经济传导 6,通过资金渠道进行的国际经济传导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美日投资摩擦
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日本为回避贸易摩 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 加大了对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制造业, 擦,加大了对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制造业, 商业和服务业的投资.整个80 80年代是日本对美直 商业和服务业的投资.整个80年代是日本对美直 接投资高速增长时期.特别是在80年代后半期, 80年代后半期 接投资高速增长时期.特别是在80年代后半期, 在日元大幅升值和日本国内低利率政策的刺激下, 在日元大幅升值和日本国内低利率政策的刺激下, 日本跨国公司集中地,大规模地收购美国企业. 日本跨国公司集中地,大规模地收购美国企业. 1985-1989年日本对美国的投资四年间增长了 年日本对美国的投资四年间增长了6 1985-1989年日本对美国的投资四年间增长了6倍, 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巨大震动. 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巨大震动. 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日本经济衰退, 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日本经济衰退,日本对 世纪90年代开始 美国的投资减少,美日投资摩擦也减弱了. 美国的投资减少,美日投资摩擦也减弱了.
1.美日经济摩擦 1.美日经济摩擦
(1)贸易摩擦 (1)贸易摩擦 (2)投资摩擦 (2)投资摩擦 (3)制度性摩擦 (3)制度性摩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美日贸易摩擦
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纺织品, 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纺织品,钢铁等原材料为主的领 20世纪50年代 域产生贸易摩擦. 域产生贸易摩擦. 20世纪70年代由于日本经济增长暂时减慢 对美出口锐减, 世纪70年代由于日本经济增长暂时减慢, 20世纪70年代由于日本经济增长暂时减慢,对美出口锐减, 双方的摩擦有所减缓. 双方的摩擦有所减缓. 1976年起 日本经济有所恢复,对美出口急剧增加, 年起, 从1976年起,日本经济有所恢复,对美出口急剧增加,双 方的贸易摩擦又开始加剧,主要体现在彩电, 方的贸易摩擦又开始加剧,主要体现在彩电,汽车和机床 等领域. 等领域. 20世纪80年代是美日贸易摩擦日益深化的十年 世纪80年代是美日贸易摩擦日益深化的十年. 20世纪80年代是美日贸易摩擦日益深化的十年.由于日本 一直封闭农产品,建筑和金融等领域的国内市场, 一直封闭农产品,建筑和金融等领域的国内市场,于是这 些领域的市场准入问题成为新的摩擦焦点. 些领域的市场准入问题成为新的摩擦焦点. 20世纪90年代 贸易摩擦又开始转向航空运输,保险, 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贸易摩擦又开始转向航空运输,保险,电 讯等服务贸易领域.近些年,在大米, 讯等服务贸易领域.近些年,在大米,大型计算机等领域 的摩擦再起.1999年以后 年以后, 的摩擦再起.1999年以后,美日之间还发生了平板玻璃摩 植物检疫纠纷和电器通讯摩擦导尿等多起贸易摩擦. 擦,植物检疫纠纷和电器通讯摩擦导尿等多起贸易摩擦.
如何在大国博弈中争取更好贸易环境——日本规避日美贸易摩擦的经
平衡 ,主 要表 现为 三方 面 : 从 时间 的角度来 看, 自1 9 6 5 年以 来 日本在 日美 贸易 中就表 现为对 美 贸 易 顺差 。而2 0 世 纪8 0 年代 更是一直 处于 贸易盈余 的地位 。 两 国贸易 收支 不平衡 持续 的 时 间太 长, 两 国 的 贸 易 摩 擦 就 极 易 发 生 , 且 程 度 也 非 常 严
国际收 支 不平衡 是 日关贸 易摩 擦 产 生 的直接 原 因。二 战推 动了美 国 的迅速 崛起, 而 美 国的崛起 则 促进 了 日本2 0 世纪 六七十 年代以后 的辉煌。 进入2 0 世 纪8 0 年代后 , 日美两 国之 间的 贸易关 系 由早期 “ 哥 俩好” 的“ 扶持” “ 依赖” 转 为 白热化 的竞争与 摩擦。最 直接、 最明显 的原 因就 是美 日两 国 贸易 收支 出现 了不
日本 经济 实 力提 升 及4 &: r - 资成本 、 全 球 经济环 境 的 变化 、 投 资储 蓄 结构 不平衡 等 因素 使 E l美 之 间的 贸 易关 系愈 发 紧张 。在 此 背景下 ,日本 政府 对 对 外 直接 投 资进 行 了重新 定位 , 对美国
的直接 投 资 采取 就 地 生产 、 就地 销 售的形 式 , 并 将制 造 业产 品 的生 产转移 到 新 兴 国家和 发展
布 雷 顿森林 体 系 的瓦解 , 美 国经 济 陷入 “ 滞胀 ” , 美 国 的世 界 经 济 统 治 地 位 受 到 严 重 威 胁 。 而 此
时期 的最高值 , 为5 0 1 亿 美元, 是1 9 7 9 年 的7 . 8
倍。 日美贸 易收支 不 平衡规 模 的巨大 导致 两 国之 间 贸易摩 擦更 加激 烈 ; 从行 业 的角度 来看, 日美 贸易 收支 不平 衡 由早期 的主 要集 中在 某一行 业 或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几大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几大背旦景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几大背景第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
历次重大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汇率体系、国际贸易、分工格局都会发生巨大变化,从而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前,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国家间的经济、贸易摩擦以及这些国家间的内部摩擦逐渐显现出来;欧债危机爆发后,使得美日欧之间的竞争演变为美洲、欧洲以及亚洲大陆间的竞争。
欧盟经过扩张,其版图和经济容量大幅增加,欧盟从原来的15 国增大到了现在的27国;美国也竭力依托由34 国组成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东盟10+3” 的亚洲区域合作新格局已经形成。
世界经济格局已经由国家间的竞争和合作变为更大范围的区域竞争和合作。
第二,中国经济经过35 年的超高速(10%左右)增长后,切换到了中高水平(7%—9%)增长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国实现了人均GDP向一万美元高收入国家的迈进,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2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00 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 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最新论中日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与对策
最新论中日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
本文探讨了中日美的最新情况,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旨在缓解贸易紧张局势,促进中日美经贸合作。
一、中日美的原因:
1. 双边贸易不平衡:中日美之间存在巨额贸易逆差,使贸易关系紧张。
2. 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中日美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争议,经常发生侵权行为。
3. 贸易政策不合理:中日美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导致贸易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4. 地缘政治因素:中日美在地缘政治上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加剧了贸易紧张局势。
二、缓解中日美的对策:
1. 加强沟通与合作:中日美应加强沟通与合作,通过对话解决贸易分歧,消除争议。
2. 推动贸易平衡:中日美应采取措施推动贸易的平衡,减少贸
易逆差,增加贸易互惠。
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日美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加大
侵权打击力度,维护公平贸易环境。
4. 调整贸易政策:中日美可以通过调整贸易政策,减少贸易壁垒,增加贸易便利化程度,促进贸易合作。
5. 多边合作机制:中日美可以在多边框架下加强合作,通过国
际组织和协议解决贸易争端,共同维护自由贸易。
结论:
中日美贸易摩擦的解决需要各方的努力与合作。
通过加强沟通
与合作、推动平衡贸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调整贸易政策以及多
边合作机制,可以缓解贸易紧张局势,促进中日美经贸合作的发展。
美国与东亚之间的经济失衡及其成因探析
[ 摘要]美 国与东亚之间的经济失衡及摩擦 由来 已久 , 经历 了2 世纪 6 年代至 7 年代美 国 0 0 0
与日 本经济失衡及摩擦为主的阶段、8 年代至 9 O O年代 中期亚洲“ 四小龙” 日 和 本与美 国经济失衡 及摩擦为主的阶段,以及其后 中国与美 国经济失衡及摩擦为主的阶段。 国与东亚经济失衡是世 美 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 主要表现在二战后东亚经济 的迅速崛起 以及美国经济的相 对衰落。 战后加速和维持东亚与美国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原因是 : 东亚与美国经济发展模 式的差异、 东亚与美国储蓄和投资率差异、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的变化 以及美元全球霸权体 系的确立。 我们认为这种失衡局面是难 以长期维持的。
逆差 比重 。同年东盟与美 国顺差仅为 1 7 . 亿美元 , O
美 国与东亚间的经济失衡及摩擦最早发生于 中国更是与美 国保持小额逆差 。随着美 日贸易失 衡的产生与加剧 ,美 日贸易摩擦也 由此产生 。
75
美 日之间。2 世纪 6 年代中期 , 0 0 随着 日 本的腾飞 ,
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湖北武汉430000摘要美国与东亚之间的经济失衡及摩擦由来已久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与日本经济失衡及摩擦为主的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亚洲四小龙和日本与美国经济失衡及摩擦为主的阶段以及其后中国与美国经济失衡及摩擦为主的阶段
国 际关 系 学院 学报 2 1 0 1年第 4期
本共 同成为 东亚 与美 国贸易 失衡 的 中心。整个
元贬值 ,促进 了东亚对外 出 口,造成东亚对美 国 持续的贸易顺差。
随着 东 盟 与 中 国的 崛起 ,东 亚 与 美 国 的经 济 失衡 及 摩 擦 进 一 步扩 大 到 东 盟 与 中 国。 中 国 与东 盟 占美 国 贸易 逆差 的 比重从 19 的 3.% 上 升 96年 04 到 20 0 7年 的 3.%。20 68 09年 中 国与东 盟 占美 国 贸
日美贸易战原因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日美贸易战原因
日美贸易战的原因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快速崛起,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竞争对手之一。
以下是导致日美贸易战爆发的一些主要原因:
1. 贸易不平衡:美国认为日本的出口对美国造成了贸易不平衡,日本的出口商品在美国市场占有很大份额,而美国的出口到日本的商品却相对较少。
这导致美国在贸易上对日本产生了不满情绪。
2. 日本的贸易壁垒:美国指责日本实行了一系列的贸易壁垒,限制了美国产品进入日本市场。
例如,日本对一些农产品和汽车等领域设置了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3.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美国指责日本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存在不当行为。
日本被指责侵犯了美国的软件、音乐、电影等知识产权。
4. 争夺市场份额:日美贸易战还源于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
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和钢铁等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激烈,与美国产业形成了直接竞争关系。
这些因素导致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爆发了日美贸易战。
1。
当今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
当今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2013年08月29日来源:《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4期作者:戴长征(UIBE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正文信息观点评论字体大中小分享到:当下,世界正经历着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
世界经济尚未走出危机阴影,而新一轮产业竞争已悄然拉开序幕;世界权力重心正发生历史性转变,国际战略格局正经历战略性调整。
在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主题的同时,大国间地缘政治角逐并未停歇。
总体上看,当前世界格局呈现出三大态势。
第一,世界经济格局依然“乱象不减”,金砖国家作用突出。
自2008年全球经济陷入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之后,美、欧、日三个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速度下降明显,由2010年的5.1%和2011年的3.8%进一步下滑至2012年的3.3%。
其中,美国继续被高失业率、低速增长困扰,欧盟成员国则大范围陷入衰退,日本经济更是没任何起色。
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连推货币宽松等“治病药方”,但疗效不佳。
同样,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从横向比还算不错,但纵向比则整体放缓。
总体上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
金砖国家是新兴国家的突出代表,其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等方面,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第二,世界政治格局则面临“选举后”新问题,大国关系进入调整期。
2012年堪称世界“选举年”,70多个国家进行了政府更迭或换届选举,中、美、日、朝鲜半岛等多国及地区几乎都在同一年完成了这一过程。
然而“选举政治”在许多国家盛行,给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平添了复杂因素,不少国家的政治选举和政府更迭往往伴随着国内局势动荡。
特别是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不景气,许多国家出现政治保守化、民粹主义上升的局面,并导致地区局势持续紧张。
与此同时,大国相互合作借重,相互牵制竞争这一基本格局没有改变。
一方面,各大国在宏观政策协调、应对全球性问题等方面的合作在加强;另一方面,各大国已经拉开新一轮更高水平综合国力竞争的序幕,而且,其争夺焦点的层次更高,都在抢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国际规则的主导权。
金融危机的产生、影响及对策-日美比较
金融危机的产生、影响及对策日美比较一日美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日美金融危机在发生机制上存在一致性。
从日美泡沫的产生和崩溃来看,日美两国都是在国内长期金融缓和的政策背景下(见图23-1),形成流动性过剩,过剩的流动性又推动资产价格泡沫的生成,最终以金融紧缩政策为开端,泡沫崩溃,两国陷入金融危机。
图23-1 日美政策利率的变动随着1985年秋《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开始迅速升值。
日元汇率由1971年固定汇率制下的1美元兑换360日元升值至1988年的1美元兑换120日元,升值了2倍。
政府由于担心日元升值可能带来景气恶化,实施了金融缓和政策,从1986年1月起,日本银行便不断降息。
到1987年2月,日本银行已降息5次,利率也由1985年的5%下调到1987年的2.5%,为当时历史上的最低点。
在低利率政策持续的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货币供应量(M2+CD)的增长超过10%,远远超过GDP名义增长率,由此导致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
大量过剩资金开始流入商业用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推动了地价、股价等资产价格的大幅度上升。
如图23-2所示,日经平均股价在1986年度创下39.4%的升幅后,直到1989年度一直保持了20%的涨幅。
而市街中心的地价指数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上升,到1989年度比上年同期上涨14.1%。
图23-2 日本地价和股价的变化1989年1月,日元在升值到1美元兑120日元后,由于美国担心美元继续下跌会动摇美元的国际地位,要求各国停止协调干预,不再诱导日元和马克升值。
为此,日本银行从1989年5月起就不断调高官定利率,到1990年3月,法定贴现率已调高至6.0%。
以金融紧缩政策为契机,日本资产价格开始出现大幅度回落,由此引发泡沫经济崩溃。
美国在2001年IT泡沫崩溃之后,经济景气出现下滑。
为刺激经济增长,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不断下调美联邦基金利率,也实行了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1年起美元利率从超过6%开始下降,降至2004年中的接近1%。
美日贸易摩擦的历史回顾及经验教训
5.1987—1991 年的半导体行业。在半导 体行业发展早期,日本凭借其低价芯片对美国 本土的半导体产品销售造成冲击,随后美国以 反倾销、反投资、反并购等手段进行贸易保护, 最高时对从日本进口的半导体产品加收 100% 关税。本次贸易摩擦以日本采取对出口产品 进行价格管制等手段结束。
(四)美日贸易摩擦的影响 一 是 日 本 经 济 进 入“ 失 去 的 二 十 年 ”。
1985 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导致贸易顺差 减少,通货膨胀水平下降,经济开始下行。为 提振内需对冲贸易摩擦的影响,1987 年起日 本开始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 策,鼓励居民投资房地产,导致日本土地和房 产急速增值,最终造成严重的地产泡沫。此外, 日本政府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企业海外迁移 项目,企业外迁也将就业机会转移到他国,导 致日本国内就业率下跌。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 后,受国际原油价格大涨的影响,日本面临严 重的通货膨胀压力,金融机构开始提高贷款 利率,试图压降房地产热度,许多投资者因 此放弃房市,导致房价、股价大跌,日本股 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出现动荡,企业纷纷倒 闭,失业率也创历史新高。随着经济泡沫破裂, 日本经济进入“失去的二十年”。
货币对美元升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 问题。日本也成为重点施压对象,日元被迫 大幅度升值。1986 年,日元对美元汇率平均 升值 52.8%,到 1988 年升值幅度达到 90.4%, 进而引发美日“贸易战”全面开打。
2.1989—1994 年 的 结 构 性“ 贸 易 战 ”。 1989 年美国发起了全行业级别的“贸易战”: 启动超级 301 条款,要求日本开放部分国内市 场,强制日本修改国内经济政策和方针,如 迫使日本承诺增加公共投资开支、修改不利 于外企的法律、对日本商品价格开展调查等 ; 并最终与日本签订了“美日结构性贸易障碍协 议”,废除了阻碍外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的《大 店法》。
美日贸易战对当前中美贸易冲突的启示
我们从对外贸易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来,从事国际贸易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文化素养以及精神文化品质都比较高,而且往往对从事外贸的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也非常的高,因为商务英语能力很强的工作人员对外贸活动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为企业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形象。
另外,工作人员可以利用一些交流的技巧,结合商务英语的运用进行对外贸易的谈判,这样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条件,最终推动合作的顺利进行。
另外,商务英语的熟练应用可以在合作过程中拉进双方之间的关系,把双方的地位放在了一个平等的位置,增加合作的快速达成。
3.商务英语是经济贸易合作得以进行的基础我们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交通便利、信息传播高效的社会,国与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任何国家都无法独立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趋势。
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增加了国家间交流的机会,各国之间的联系为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平台,合作与交流的每个项目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在如此的国际环境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外贸易是必不可少的,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不同国家的经济基础、发展状况、归家的风俗和习惯及文化等等。
这样的沟通协调过程离不开专业的人员良好的英语水平,同时,还需要相关经济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的支撑。
因此,商务英语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一旦商务英语的作用被忽略,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五、结论综上所述,在当今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商务英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外贸企业的发展中,商务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的交流工具,发展对外贸易是必要的。
因此,外贸企业必须注意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好他们的业务能力。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越来越高,商务英语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商务英语是每一个企业必须重视和不能被忽略的,从而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使外贸企业发展越来越快,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多的外贸业务顺利的进行,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使我国在世界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冷战后美日关系的新走向
双边关系冷战后美日关系的新走向丁跃进内容摘要 二战以来,美日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父子关系到兄弟关系再到夫妻关系的转变。
展望21世纪的美日关系,美日将进入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但以竞争为主的时代。
从长期来看,美日同盟关系将会发生质变。
在西方发达国家间,美日互为敌手的可能性最大。
关键词:美日同盟 异质性国家 离心倾向一、冷战体制下的美日特殊关系 父子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远东政策的重点在中国,对日本则采取军事上占领、经济上削弱的政策,目的在于彻底消除日本的战争潜力,使日本不再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竞争者。
然而,随着冷战的兴起、中国革命的胜利,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对日政策,转而扶持日本。
1951年,美国违背 联合国宣言 ,单独与日本签订和约,同时还与日本签署了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美国承担日本的防务,而日本则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追随美国,成为美国实施亚太乃至全球战略的马前卒,从而确立了日本对美 称臣 的特殊的美日关系。
在战后长达40多年的冷战时期,美日这种特殊的结盟关系,无疑对双方有利。
美国通过同日本结盟,使日本成为其在亚太地区遏制和对抗苏联的 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日本借助于这种特殊关系,则获得了美国 核保护伞 的庇护,在防务上免费搭车,节省了大量的国防开支,用于国内经济恢复与重建。
朝鲜战争以及越南战争,给日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大量 战争特需 的刺激下,日本经济1955年恢复到战前的最高水平,此后又经历了一个长达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的 黄金时期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第2号经济强国。
伴随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日本的纺织品、半导体、电视机、钢铁、汽车等商品也大举进军美国市场。
对美贸易自1959年出现第一次顺差后,其顺差数额逐年增加。
80年代中期以来,日对美贸易顺差均在500亿美元上下。
80年代末日元急剧升值,膨胀了日本的金融实力。
日本企业大举向海外扩张,一些欧美企业甚至找上门去要求日本企业收购或兼并,以摆脱经营危机。
论华盛顿体系下的美日和平与冲突
间 , 国更 容易 同 日本 取得 妥 协 而牺牲 中 国利益 。两 美
强相遇华盛顿 , 以美 国与 日本 的相互妥协 、 合作, 协调 了他们对中国的扩张政 策而告终 , 以说华盛顿会议 可 标志着美 日合作 的胜利 , 而不是美 国遏制 日本 的胜 利 。美国东亚问题专家孑 华润在评价华盛顿会议 】 L 时指出, 华盛顿会议是美 国在世界事务中扮演新角色 的标志 , 也是威 尔逊 世界新 秩序观念 的胜利。“ 英、
完全的孤立 已经没有可能 , 国在远东的战略及利益 美
日、 美可以在不损害像 中国这样 弱国的情况下在和平 竞争中合作 。 由休斯及其 同伴所设计 , ” 得到贝尔福和 币原的理解和接受的太平洋条约体系, 构划 了东亚 的 合作性体系——在这种体 系中, 没有一个强国试图占 据垄断优势 。可 以说华盛顿会议在一定程度上缓 j
史使人毫不怀疑的相信 , 在资本主义基础上要 防止美 日之 间 日益 尖 锐 的 冲 突是 不 可 能 的。 美 日之 间 的 ”
根本矛盾并未解决, 建立起来 的体系 内还存在许 多的 隐患。当时作为正在扩张的美国 , 希望维持这一体系 , 想依靠 自己 的经济力 量 , 过 经 济 的竞 争 占领 远东 市 通 场, 日 而 本想要独霸东亚的既定 国策也不会改变, 但由 于在经济方面无力与美 国竞争 , 本必然会采取其他 日 手段 , 尽管华盛顿体系有必然走向破裂 的趋势 , 自这 但
重要 性 对 日本 这个 国家则 要 重 要 得 多 , 盛 顿 会 议 之 华 后, 日本 面 临着摆脱 国内经 济萧 条和 政治 危机 的任 务 ,
同异之间——我国与美日欧大国经济摩擦的特点分析
SOMETHING IN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n economic frictions among U.S, Japan, EU and China 作者: 赵瑾[1];王检贵[1];王迎新[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课题组
出版物刊名: 国际贸易
页码: 18-22页
主题词: 中国;美国;日本;经济摩擦;对外贸易;经贸关系;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欧盟;反倾销;
技术性贸易壁垒
摘要:美国、日本和欧盟作为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和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在我国外经贸发
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我国与美日欧经贸关系的重点不同,其各自对华贸易战略和贸易政策亦不同,因此,我国与美日欧大国的经济摩擦不仅表现出经济摩擦的一般特点,而且呈现出与不同国家经济摩擦的特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日经济摩擦及其在亚洲的争夺冯昭奎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本文将回顾80年代美日经济摩擦的发展变化,论述美日摩擦复合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分析美日对亚洲进行争夺的主要表现,然后对美日经济摩擦的今后发展作一展望。
一、80年代——贸易摩擦日益深化的十年战后,美日贸易关系发展的总的趋势是:从战后到60年代中期,日对美贸易收支一直存在大幅度赤字,而且对美贸易赤字占日本对外贸易赤字的大半。
1965年,日对美贸易收支转为黑字,而且黑字逐年扩大。
随着国与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发展,总难免伴有龃龉和摩擦。
然而,鉴于战后美日之间存在特别紧密的政治、经济关系以及美日经济实力对比此消彼长的迅速变化,美日贸易摩擦具有一般国家间贸易摩擦所罕见的激烈、顽固、持久、深刻的特性。
进入80年代,日本对美的出口进一步加强,美对日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美日贸易摩擦进一步激化和深刻化,其主要表现是:(1)美日贸易不平衡不断扩大。
从1980年到1987年,美对日贸易赤字不断扩大,1987年的赤字额达570亿美元,为1980年的104亿美元的近6倍。
对日贸易赤字在美国整个外贸赤字中所占比重在1980年为40.9%,1981年达到最高点,为56.5%,1983年下降到31.4%,以后又逐年上升到1987年的35.7%。
〔1〕1987年以后,美国外贸形势逐年好转,对日贸易赤字也逐年下降,但由于整个外贸赤字下降更快,因而对日贸易赤字占整个外贸赤字的比重反而有所增大,解决对日贸易逆差问题的迫切性更加突出。
美日贸易失衡不仅表现在贸易收支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贸易结构方面。
以1980年为例,日本对美出口的前10种商品(按出口额大小排队)全是工业制品,而美国对日出口的前10种商品中除飞机一项外全是初级产品。
1980年9月发表的“美日贸易作业部会报告”不无感慨地指出:“美国好像是日本的殖民地,为了换取高技术、高附加价值产品而砍伐木材,栽培谷物”。
〔2〕然而,尽管美国觉察到了这个问题,却未能采取有力措施来改变它“向先进国家提供原料”的“发展中国家型贸易结构”。
(2)贸易摩擦扩展到高技术产品领域。
早在1979年初美国众议院“对日贸易监视小委员会”提出的调查报告书就预感到,美日贸易摩擦将扩展到计算机、电子、通信、工业机器人等高技术产业领域,〔3〕这个预感为80年代美日贸易的实际发展所证实。
1980年,美国在重要的高技术领域——半导体产品的对日贸易方面由出超转为入超。
1985年6月美国半导体工业会(SIA)根据1974年通商法第301条对日本半导体企业的“倾销行为”提出诉讼,美日政府经过一年多的交涉于1986年9月缔结了包括开放日本半导体市场和采取反倾销措施等内容的半导体贸易协定,协定签署才过半年,里根总统于1987年4月以日本政府违反该协定为由发表“对日半导体报复措施”,对从日本进口的个人计算机、彩电等电子产品课以100%的高关税。
针对日本的数控机床出口攻势,1983年8月全美机床工业会根据1962年通商扩大法第232条提出诉讼,1986年5月里根总统发表声明要求日本等国自主限制对美的数控机床出口,随后在美日两国政府协议的基础上,日本于同年11月同意在1987年开始的5年期间自主限制6种数控机床的对美出口数量。
1987年日本东芝公司违反巴黎统筹委员会规定向苏联出口精密数控机床一事败露,美国借机对日本政府施加压力(加强出口审查)并对东芝公司实行严厉制裁,使日本机电出口蒙受沉重打击。
针对日本在计算机领域的挑战,1986年12月美国提出把超级计算机也作为“个别市场协议”(MOSS协议)的协商对象之一,1989年5月美国通商代表部指名日本为“不公正贸易国”,并把超级计算机、卫星、木材制品三个项目作为调查日本不公正贸易行为的重点对象领域。
1988年底,美日正式达成协议,决定共同开发日本航空自卫队使用的下一代支援战斗机FSX,但是,1989年初,由于美国议会对这个共同开发计划提出不同意见,美国政府对已经达成协议的计划重新进行研究,并再次与日本政府讨价还价,促使共同开发的条件更加有利于美国,其结果,日本需将共同开发的技术提供给美国,而日本使用美国的技术却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在围绕FSX开发问题的谈判过程中,已经正式达成的协议竟可以不算数,这种异常事态反映美日摩擦达到了何等的尖锐程度。
(3)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通过调整汇率,增强出口竞争力,使整个贸易逆差自1987年以来逐年下降,但对日逆差下降较慢,因而在整个贸易逆差中的地位反而更加突出。
1983年8月美国众院提出“访问日本、南朝鲜通商使节团报告”,其中特别强调把调整汇率作为解决美日贸易失衡问题的一个重点。
1984年成立了美日美元日元委员会,磋商调整汇率问题。
1985年9月西方5个发达国家达成“广场协议”,决定对汇率进行联合干预。
其后,美元迅速贬值。
在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还不断要求日本、西欧等贸易伙伴采取措施,进一步对美开放国内市场,美国众议院1985年11月提出的“访问远东通商使节代表团”要求日本立即实施扩大进口计划,以便使美日贸易逆差在其后5年能大幅度下降。
〔4〕另一方面,美国出口企业为了加强竞争力,努力进行结构性改革,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率,使近几年来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达3.6%,使产品成本平均下降到比日本、西欧低大约10%,半成品成本(平均)下降到分别相当于日本和德国的80%和60%。
自1987年中以来,美国制成品的出口价格以2.1%的年率上升,不到海外竞争产品的价格上升率4.7%的一半。
同时,美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优惠措施,大力扶植出口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
其结果,从1986至1990的几年中,美国的外贸出口增长了76%,而进口增长速度则只有出口增长速度的一半,其中飞机、电机、小汽车、卡车、电子计算机和办公机器以及小型制品的出口额分别增长了99.4%、133.1%、61.4%、69.5%和145%。
伴随出口上升和进口下降,持续了8年的巨额贸易逆差在1987年达到创历史最高纪录的1595亿美元以后逐年下降,1988、1989、1990年分别为1185亿、1150亿、1090亿美元,其中对日贸易逆差也在1987年达到创历史最高纪录的570亿美元以后逐年下降,1988、1989、1990年分别为518亿、490亿、411亿美元。
由于美对日贸易逆差改善的速度不如美国整个外贸逆差改善的速度快,因此,对日贸易逆差在美国整个外贸逆差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很大,〔5〕1987、1988、1989、1990年分别为35.7%、43.7%、42.8%、38.5%。
(4)贸易摩擦的争论点日益深入到对方国内的经济政策、经济结构问题。
$早在80年代初,美国众议院提出的“访问远东通商使节团报告书”(1981年12月)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日本的产业政策,认为“日本对新兴产业进行保护、扶植,使之避免与进口竞争,同时促进其出口,直到新兴产业成长到具有打入国际市场的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之时,才撤除贸易壁垒,允许其同进口展开竞争。
”这种作法是“不公正”贸易竞争。
〔6〕1985年11月美国众议院提出的“访问远东通商使节团报告书”进一步触及到日本国内的经济政策,认为“应该对战后日本的曾经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和姿态重新进行检讨,如有必要,应该将出口主导型增长路线转换为内需主导型增长路线”,而如果日本采取重视提高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政策,扩大内需和消费,就可以使美国的出口机会获得增加。
〔7〕1989年5月由布什总统提议,同年7月由美日首脑会议宣布开始的美日“结构障碍协商”(SII)则把两国贸易摩擦的争论引向全面涉及两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层问题的新阶段。
虽然在“结构障碍协商”中,美日双方都指出对方的、有碍于两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障碍并要求对方提出改进措施,但主要是美国方面指出日方的结构障碍并要求日方改善。
从1989年9月至1990年6月举行的五次会谈中,美国要求日本加以改进的“结构障碍”多达200多项,包括储蓄投资、土地利用、流通、排他性商业惯例、知识产权、企业系列化、价格机制等许多方面,大有要从贸易政策、经济政策、企业行为、商业惯例、经济制度、产业文化直到社会结构和包括价值观、市场观在内的经济系统对整个日本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造的势头。
当然,日本方面也指出了美国方面的“结构障碍”并要求采取对策,如削减财政赤字、刺激个人储蓄、振兴出口和废除出口限制、加强研究开发和对劳动者的训练教育等。
〔8〕二、经济摩擦的复合化、多元化从80年代美日经济摩擦的发展可以看出,美日经济摩擦从贸易摩擦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以贸易摩擦为主,包括技术摩擦、投资摩擦、结构摩擦等的复合化、多元化摩擦。
下面对贸易摩擦以外的几个主要的摩擦形态稍作分析。
(1)技术摩擦和军事技术摩擦技术摩擦不同于一般贸易摩擦,其特点首先表现在它较多地涉及到知识产权的纠纷。
80年代美日之间的专利纷争,围绕计算机软件的纷争不断发生正反映了这一特点。
1987年6月,美国商业部发表题为“新兴技术的现状——至2000年的经济、技术评价”的报告指出,发明了大量新技术的美国,“能否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利益,与它能否有力地保护其知识产权大有关系”。
今后美国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最善于钻知识产权缺乏保护的空子的日本之间的冲突将可能进一步加剧。
技术摩擦的另一个特点是,鉴于许多高技术具有军民两用性,导致许多技术摩擦带有贸易摩擦和军事摩擦的两重性。
比如,围绕半导体贸易的摩擦背后,不仅有美国为其半导体产业受到冲击而引起的恼怒,而且有美国对日本的半导体器件日益深入到美国武器装备的中枢部位而产生的不安。
1987年美国国防部提出的题为“防卫用半导体的依赖问题”的报告书中指出,在美国生产的有代表性的空对空导弹中,“有16种元器件依赖外国,如果外国停止供应,在18个月内美国将不得不停止生产这种导弹。
”〔9〕此外,1988-1989年美日关于共同开发FSX的交涉出现波折也与美国国内所谓“防卫、贸易连结论”(与之对立的是“防卫、贸易分离论”)的抬头有密切关系。
技术摩擦的第三个特点是,美日围绕对苏联等“东方”国家的技术禁运问题的矛盾分歧与两国贸易摩擦的相互纠缠。
1987年发生的“东芝事件”即是一个典型例子。
美国以“损害西方安全”的政治大帽子狠狠敲打日本,固然有其政治原因,但另一方面,借机整一下贸易竞争对手的“醉翁之意”也是昭然若揭的。
虽说大部分技术摩擦是从贸易摩擦发展而来的,但也有一部分技术摩擦是从两国技术合作中产生的。
比如,围绕日本参加美国SDI研究一事的讨价还价,围绕两国共同开发FSX的谈判的一波三折,都表明伴随美日技术合作而产生的摩擦的发展,其主要内容是:围绕共同开发、研究的成果的归属权的争执,围绕军事领域的共同开发、研究的成果的保密问题和出口问题的争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