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主要内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每课课文内容主旨归纳中心思想概括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每课课文内容主旨归纳中心思想概括第一单元1.《草原》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品有《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有“人民艺术家”之称。
2.《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描写丁香花的颜色、形态、气味,分别从视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幽雅、香甜,表达了作者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3.《宿建德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诗中描绘了秋江暮色的图景,表达了作者路途中的忧愁、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宋代词人苏轼。
诗中描绘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变化,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了乡村夏夜月明风清,空气中飘来阵阵稻花香,处处蛙声和鸣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宁静和优美的乡村夏夜的喜爱,对丰年的欢欣,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6.《花之歌》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等,赞美了花向往光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第二单元1.《七律·长征》的作者是 ,描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爱祖国、爱人民、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3.《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4.《灯光》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由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写起,叙述了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指路的壮举,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主要内容及与必背知识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主要内容及与必背知识小学六年级的语文知识点有很多,所以准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在这个暑期准备预习这部分内容,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能帮助到您。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山中访友》——课文记叙了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雨》——课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草虫的村落》——课文具体描写了黑甲虫、小圆虫、蜥蜴的生活情景,还简略的写了甲虫的音乐天赋、小虫子的智慧。
流露了作者赞叹小虫子友善和谐的相处、勤勉的劳作的思想感情。
《索溪峪的“野”》——本文作者通过具体描述索溪峪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索溪峪景色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詹天佑》——课文主要写了我国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 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怀念母亲》——课文以回忆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彩色的翅膀》——课文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从黑龙江捕捉小昆虫,将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中华少年》——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穷人》——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主要内容
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1. 《宿建德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他的诗多写田 园山水,世称孟襄阳,和王维并称 为“王孟”。“宿” 的意思是住宿,“宿建德江”写出了写作的地点和事由, 描写了诗人旅途中情。夜泊江上所见的江边夜景,前两句 触景生情,后两句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 2.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动小船。 烟渚: 烟雾中水中的陆地。 诗意: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 黄昏时分新愁又涌上我的心头。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原野。 旷:空旷。 诗 意: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沉。 江水清清,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 来与人亲近。
12《桥》 1. 《桥》这篇课文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这篇小说通过描写 一位老支部书记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 把生的希望让给 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 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的 事情,赞扬了以老支书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先人后己、 心系群 众、英勇献身 的崇高精神。 2.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 吗?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句话对老汉进行了动作、语言、 神态描写,“冲、揪、吼”这几个动词写出了老汉没有 丝毫的犹豫,果断地 把小伙子揪了出来,体现了老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 .“他像一座山。”这句话把老汉比作一座山,既写出了老汉的威严、冷静, 与人们的慌乱 作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4.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咆 哮”突出山洪声音之大,“狂奔”形容山洪速度之快,“势不可当”写出山 洪来势凶猛。 这个比喻句生动写出了山洪不可阻挡的气势。 5.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 课文以“桥”为题的原因是:(1)在洪水 来时, 村子北面的木桥是人们唯一的求生之路,挽救了村民们的生命。(2)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 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 身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梁。 这座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与群 众紧密相连的“桥”。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主要内容
六年级上册课文概述第一组(感受大自然)《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
《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
《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索溪峪的“野”》我们感受到的是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
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詹天佑》描写了詹天佑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歌颂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创造才能。
《怀念母亲》表现了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对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无限眷恋的感情.《彩色的翅膀》则从普通的海岛战士扎根海岛、建设海岛平凡事迹中,歌颂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一片忠诚和热爱的感情。
《中华少年》以诗歌的形式热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第三组(真情)《穷人》这篇小说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
《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
《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
《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
第四组(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大瀑布的葬礼》讲述了人们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葬礼的故事,号召人类要重视和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记述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深深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类应该珍惜和热爱土地的强烈情感。
《青山不老》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他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第五组(初识鲁迅)《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周晔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
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第七组(人与动物的故事)《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其主要内容描述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利用草船成功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的故事。
当时,孙刘联军和曹操在赤壁对峙,周瑜作为孙刘联军的一员,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智,想要除掉他。
于是,周瑜故意为难诸葛亮,让他在十日之内赶制十万支箭。
然而,诸葛亮却识破了周瑜的计谋,并淡定地表示只需要三天便能完成任务。
在这三天里,诸葛亮并没有立即行动,而是向鲁肃借了一些船只,并在船上放满草人。
到了第三天夜里,江面上起了大雾,诸葛亮便邀请鲁肃一同前往曹营取箭。
当他们的船队接近曹操的水寨时,诸葛亮让士兵将船一字排开,横于曹军寨前,并擂鼓呐喊,制造出进兵攻击的声势。
由于雾大看不清江面情况,曹操担心敌军来袭,便下令士兵朝江面射箭。
这些箭纷纷射在了草人和船只的青布之上。
当船的两面都插满了箭后,诸葛亮便下令回营。
就这样,诸葛亮凭借几条草船成功向曹操“借”足了十万支箭,不仅完成了周瑜布置的任务,还为即将到来的赤壁之战做好了准备。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胆识。
总的来说,《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刻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智慧和策略的历史故事,同时也传达了勇敢面对困难、用智慧解决问题的积极信息。
六年级上册语文全部内容
六年级上册语文全部内容一、第一单元。
- 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景。
作者老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描绘出草原天空的明朗、空气的清鲜。
- 在描写草原景色时,还详细写了小丘的线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 接着写了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场面,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体现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 重点字词:- 毯(毛毯)、陈(陈旧)、裳(衣裳)、虹(彩虹)、蹄(马蹄)、腐(腐烂)、稍(稍微)、微(微风)。
- 多音字:“行”(háng银行、xíng行走);“勒”(lè勒索、lēi勒紧)。
- 中心思想:- 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美丽风光的喜爱和对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的赞美。
- 课文内容:- 作者宗璞从丁香的形状(星星般的小花)、颜色(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方面描写了丁香花。
文中引用了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如“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等,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又增添了文学色彩。
- 作者还由丁香花联想到丁香结,认为丁香结象征着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但最后又升华主题,“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表达了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问题的思想。
- 重点字词:- 缀(点缀)、幽(幽静)、雅(优雅)、案(答案)、拙(笨拙)、薄(单薄)、糊(模糊)、蕾(花蕾)。
- 多音字:“薄”(báo薄片、bó薄弱、bò薄荷)。
- 中心思想:- 通过描写丁香花的美以及丁香结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丁香的喜爱,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 诗句内容:-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6六年级上册语文书课文
6六年级上册语文书课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本教材,共有多篇课文。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几篇课文。
1.《为了人民幸福》是本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孙中山先生为了人民的幸福,一心一意地领导革命,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奋斗到底的事迹。
课文描写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2.《雷锋同志》是本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质。
课文中描述了雷锋同志无私奉献、勤劳努力的精神,以及他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通过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雷锋同志的优秀品德,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奉献精神。
3.《红孩儿》是本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西游记》中红孩儿的故事。
红孩儿是孙悟空的儿子,也是个顽皮的小孩子,但他也有自己的可爱之处。
课文以红孩儿调皮捣蛋的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他与孙悟空之间特殊的父子情感,也体现了孩子纯真、善良的一面。
4.《木兰诗》是本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古代汉族民歌《木
兰诗》的课文版。
这篇课文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她坚强
勇敢、顽强拼搏的品质。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
以上只是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几篇课文,还有更多精彩的课文
等待学生去阅读和学习。
这些课文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品格和结合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孩子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认真阅读并理解这些课文,对于孩
子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重点内容梳理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重点内容梳理第一单元1.《草原》描绘了三幅图画: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2.《丁香结》从颜色、样子、气味多个角度描写了丁香花,又借丁香结告诉我们要以豁达的胸怀面对人生中的“结”。
3.《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描绘了秋江暮景,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思乡之情。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描绘了四幅图画:黑云翻墨图、白雨跳珠图、风卷云雨图、水天一色图。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
诗人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流露出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6.《花之歌》中,作者运用第一人称,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塑造了花积极向上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
第二单元1.《七律·长征》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展开叙事抒情,赞颂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狼牙山五壮士》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概括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文中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写场面。
3.《开国大典》写了四个场面,可以用小标题依次概括为: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灯光》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
“灯光”既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也象征着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文章启示我们不要忘记为今天的美好生活而牺牲的先烈,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5.《我的战友邱少云》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山沟潜伏、壮烈牺牲、为战友报仇的经过,赞美了邱少云不惧牺牲、英勇献身的精神。
第三单元1.《竹节人》中,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情景,表现了“竹节人”这一童年游戏的乐趣。
2.《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科学家对宇宙生命的探索。
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
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
以下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部分课文:
- 《草原》:老舍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 《丁香结》:宗璞通过对丁香花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 《狼牙山五壮士》: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棋盘坨主峰的故事。
- 《开国大典》: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 《竹节人》: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乐趣,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
这些课文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文学体裁,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文学欣赏和写作能力。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课文,具体内容还可以参考教材或相关教育资源。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总
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总结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一、课文主要内容。
1.《草原》一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蒙汉同胞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2.《丁香结》一文中,作者从颜色、样子和气味多个角度细致地描写了丁香花,又由古人的诗词联想到丁香结,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告诉我们要以豁达的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一诗主要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小洲时的愁苦心情。
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等复杂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主要描写了诗人游览西湖时所见到的山雨欲来至雨过天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以及闲适开朗的心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写的是诗人在山乡夜行中的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一幅江南乡村盛夏月夜图,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向往的喜悦心情以及闲适的心境。
4.《花之歌》主要讲了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以象征的手法,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
诗人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积极乐观的人生。
二、交流平台。
阅读文章时,我们要注意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1.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还能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
拓展:丁香象征着人生中解不开的仇怨,荷花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你知道下面的“花中四君子”象征着什么吗?根据自己的积累连一连。
梅:象征傲然不屈、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
兰: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竹: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菊:象征傲霜斗雪的特征。
关于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关于兰花的诗句:道是深林种,还怜出谷香。
关于竹的诗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关于菊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三、词句段运用。
(一)排比句排比句的特点:(1)一组不少于三句;(2)每个句子结构相似,字数基本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3)每个句子意义相关。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书课文主题及核心思想汇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书课文主题
及核心思想汇总
本文档汇总了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书的课文主题及核心思想,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第一单元
主题:家庭与友谊
核心思想:家庭是温暖的港湾,友谊是宝贵的财富。
课文通过家庭和友情的描写,强调了家庭的温馨和友谊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
主题:成语故事
核心思想: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课文通过讲述成语故事来启发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三单元
主题:动物世界
核心思想:动物是地球上的共享者。
课文通过对各种动物的描写,培养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意识和爱护动物的情感。
第四单元
主题:神奇的故事
核心思想:奇幻的故事世界让人陶醉。
课文通过讲述神奇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单元
主题:中华民俗
核心思想: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课文通过对中国民俗的介绍,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第六单元
主题:中国的古诗
核心思想: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课文通过研究中国古诗,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七单元
主题:探险之旅
核心思想:探险是勇敢的行动。
课文通过讲述探险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第八单元
主题:传统节日
核心思想: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
课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以上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书的课文主题及核心思想汇总,希望能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花之歌主要内容
《花之歌》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女儿对母亲的深情表达,以及对花的倾慕和抒发。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从简到繁的方式探讨《花之歌》的主要内容,并加上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一、课文概述《花之歌》主要通过女儿的视角,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母亲如花般美丽、善良、温暖的形象。
诗歌中不仅表现了对母亲的深情,也通过花的比喻,赋予母亲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整篇文章用词简练,情感真挚,让人对母爱和花的美好形象留下深刻印象。
二、深入解读1. 对母亲的赞美诗歌中对母亲的赞美可谓是无以伦比,作者用了许多花的比喻,来形容母亲的美丽和善良。
比如“母亲像一朵红艳艳的牵牛花,阳光下开得那样美丽、鲜艳”、“母亲像一朵含苞欲放的康乃馨,一颦一笑都那样的温柔、亲切”,这些诗句不仅突出了母亲的美丽,也表现出作者对母亲温柔贴心的理解和感悟。
2. 对花的倾慕除了对母亲的赞美,诗歌中还展现了作者对花朵的倾慕。
作者将花儿赋予了生命和情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花儿的美好,将母亲比作花朵,借此表达了对母亲的倾慕和敬意。
可以说,这些花的形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也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对母亲的感情。
3. 对生活的感悟在《花之歌》中,作者通过对母亲和花的赞美,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中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庭、亲情、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母亲和花的形象,诗歌传递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价值观,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个人观点《花之歌》是一篇温情感人的课文,在婉转的诗句中,展现了对母亲的深刻思念和倾慕,也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我看来,这篇课文不仅是对母爱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的感悟,教导我们珍爱生活,珍爱身边的人。
希望每个人都能像诗中描述的那样,怀着感恩的心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花之歌》用简练的诗句,表达了对母亲和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体现了作者对家庭、亲情、美好生活的领悟和追求。
这篇课文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也更加热爱生活。
六年级上册语文《夏天里的成长》课文知识点讲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夏天里的成长》课文知识点讲解
《夏天里的成长》是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下面是一些该课文的知识点
讲解:
1. 内容概述:课文讲述了作者在夏天里与父亲一起放牧牛羊的经历,感受到了大自然
的美好与成长的力量。
文章描述了夏日的景色、生活琐事和父子之间的互动,以此表
达了对平凡生活的感恩和对成长的渴望。
2. 写作手法:课文采用了描写的手法,通过描绘夏日的景色和生活细节,展示了作者
和父亲在夏天里的成长过程。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夏季的特点,比如鲜花盛开、草木
葱茏等,来表达成长的力量和美好。
3. 词语解析:
- 攀爬:指攀登、爬行。
- 沼泽:指泥淖、湿地。
- 麻疹:指一种传染病,通常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播。
- 诧异:指感到惊讶、不可思议。
4. 语言特点:
- 形容词的运用:课文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如“艳丽的花朵”、“炽热的阳光”等,用来描绘夏季的景色,增强读者的感受。
- 比喻的运用:作者运用了一些比喻,如“小羊跳起来,像一个个飞跃的音符”,通过比喻将小羊的动作形象地描绘出来,使文章更具生动感。
- 口语化表达:课文采用了一些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我们连笑带跑”、“一天天读书”等,使文章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
以上是《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的一些知识点讲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其他需要,请随时告诉我。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书课文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总结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书课文主要
内容及中心思想总结
一、课文主要内容
1.《开学第一课》
课文介绍了学生迎接新学期的期待和决心,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和鼓励。
2.《窗外的流星》
课文通过讲述小明在晚上遇到流星的经历,展示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书包里的钱》
课文通过描写小红在学校发现钱包后的内心挣扎和善举,强调了诚实和善良的重要性。
4.《三八妇女节》
课文介绍了三八妇女节的由来和意义,弘扬了尊重和关爱女性的价值观。
5.《长大了怎么办》
课文通过讲述小汤姆对长大后的困惑和迷茫,呼吁对成长过程
的积极探索和面对。
6.《蘑菇屋》
课文描绘了小葛在村庄里发现神奇蘑菇屋的奇遇,表达了对梦
想和幻想的向往。
7.《余光中》
课文介绍了中国著名作家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理念,激励学生
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中心思想总结
本册语文课文涵盖了多个主题,如新学期的期待与决心、对自
然的敬畏、诚实和善良、尊重和关爱女性、成长的困惑与积极探索、梦想与幻想、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等。
通过这些课文,学生可
以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品质
素养。
六年级上册语文《爱的教育》主要内容
《爱的教育》是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爱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爱的教育》:一、爱与教育的关系1.1爱是一种温暖的力量1.2爱是一种教育的方式1.3爱是一种能够激励孩子成长的动力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2.1关心、体谅和理解2.2引导、教育和规劝2.3榜样、示范和教导三、爱的教育在成长中的作用3.1促进孩子健康成长3.2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3促进家庭和谐发展四、爱的教育的启示4.1爱是最好的老师4.2爱是孩子成长的动力4.3爱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在《爱的教育》这篇课文中,作者深刻地阐述了爱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够激励孩子茁壮成长。
爱是一种教育的方式,爱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怀,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爱是一种能够激发孩子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动力,使孩子在成长中不断进步。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爱的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作者通过对孩子的关爱、引导和身教来阐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在爱的教育中,父母要关心、体谅和理解孩子,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父母还要引导、教育和规劝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人生的智慧和经验。
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示范和教导孩子如何去做一个有责任心和担当的人。
爱的教育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爱的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促进家庭和谐发展。
爱的教育能够使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从而让家庭充满温馨和幸福。
从《爱的教育》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爱是最好的老师,爱能够激励孩子茁壮成长。
爱是孩子成长的动力,爱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爱是孩子一生的财富,爱能够让孩子在成长中学会感恩和珍惜。
《爱的教育》这篇课文深刻地阐述了爱与教育的密切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爱的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它告诉我们爱是最好的老师,爱是孩子成长的动力,爱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的主要内容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的主要内容《穷人》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这篇文章讲述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在极其贫困的生活条件下,仍然展现出人性中的善良和无私。
故事发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桑娜在家中等候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同时她还怀着对邻居西蒙及其两个孩子的深切关怀。
当桑娜发现西蒙病逝后,她没有犹豫,立刻将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中,决定抚养他们。
渔夫回家得知此事后,尽管家中经济拮据,但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桑娜的决定,两人共同承担起养育更多孩子的责任。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穷人之间的互助精神和深厚的人情味,同时也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桑娜和渔夫的行为体现了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崇高品质,这种精神深深打动了读者。
附课文原文: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气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
没什么可抱怨的。
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划着十字。
睡觉还早。
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
她想看看灯塔上的灯是不是亮着,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见。
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
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
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课文主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课文主旨《草原》主旨: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欢迎远客、盛情款待、深情话别的动人情景,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丁香花》主旨:本文是作家宗璞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目睹丁香花开得格外繁茂,不禁想到自己斗室外年年绽放的三株白丁香,又由丁香花联想起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
最后发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的感叹。
文章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把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
这是一篇语言精美、意蕴丰富的散文。
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志趣和人生态度。
课文主题:《宿建德江》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全诗的艺术特色: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诗词大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课文主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诗词大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
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课文主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诗词大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重点内容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重点内容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分享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重点内容,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山中访友》1、作者:李汉荣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1、作者:郭枫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
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2)填空: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 ) ;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 ) ;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 ) ;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 )4、中心思想: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主要内容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课文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山中访友》——课文记叙了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雨》——课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草虫的村落》——课文具体描写了黑甲虫、小圆虫、蜥蜴的生活情景,还简略的写了甲虫的音乐天赋、小虫子的智慧。
流露了作者赞叹小虫子友善和谐的相处、勤勉的劳作的思想感情。
《索溪峪的“野”》——本文作者通过具体描述索溪峪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索溪峪景色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詹天佑》——课文主要写了我国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怀念母亲》——课文以回忆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彩色的翅膀》——课文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从黑龙江捕捉小昆虫,将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中华少年》——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穷人》——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唯一的听众》——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用心灵去倾听》——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大瀑布的葬礼》——课文讲在拉丁美洲的巴西与巴拉圭两国的交界处,有一条巴拉那河,河上有一条世界着名的大瀑布——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由于毫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这条大瀑布面临枯竭,1986年9月,当时的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为这条瀑布主持了一个特殊的葬礼的事。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课文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着名演说。
他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青山不老》——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少年闰土》——课文通过作者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一面》——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诗经·采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表现了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春夜喜雨》——多好的春雨,好像知道时节发生变化,到了春天就自然地应时而生。
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静无声。
野外的小路上空乌云一片漆黑,只有江面上的小船还亮着一盏孤灯。
清晨观赏细雨湿润的处处春花,朵朵沉甸甸地开遍美丽的锦官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树枝上的鸟鹊,清爽的风在半夜传来了蝉鸣叫声。
在稻花香里听到连成一片的蛙声,好像它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
天边挂着七八个星星,山前飘落两三点小雨。
往日在社林旁边的乡村小客店,在小路转过溪桥的地方忽然出现。
《天净沙·秋》——在日落时天空中,残霞照耀下村落显得那么孤独,近处缕缕轻烟中老树的枝干上还停留着乌鸦,天空中还有大雁孤单的身影。
大雁飞翔在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中。
《老人与海鸥》——课文讲述了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
十多年了,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
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老人去世了。
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不忍离开的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也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
《跑进家来的松鼠》——作者通过松鼠在“我”家的几件有趣的事,反映了松鼠的顽皮、可爱,表达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最后一头战象》——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金色的脚印》——课文用“老狐狸营救小狐狸”和“老狐狸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的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
同时,也以正太郎与狐狸一家日益亲近的情感及行为变化为暗线,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伯牙绝弦》——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月光曲》——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着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
《蒙娜丽莎之约》——课文叙述了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
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让人百看不厌。
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永恒的美。
1《山中访友》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文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
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手法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朋友,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课后第3题: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答: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老桥”比喻成“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仅写出了桥的古老,更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鸟儿不是在鸣叫,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
一声“呼唤”和一个“眼神”,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3《草虫的村落》这是一篇散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草茎变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熙熙攘攘远方归来的村民们文章运用拟人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最后表达了对草虫村落的深深依恋。
5《詹天佑》文章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
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文章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
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中部凿井法分别是居庸关、八达岭。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詹天佑要求工作人员勘测、绘图、计算等都要精确、严密,决不能含糊、马虎,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句子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
6《怀念母亲》作者季羡林,以前我们还学过他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文章结尾与开头呼应。
突出了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课后第2题: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答:“频来入梦”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祖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祖国母亲”不断在梦中浮现。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答:作者身在异国他乡,远离了祖国和亲人,心中十分忧愁;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