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者(3课时)
一、读者大翻身和接受美学
1、读者的传统地位
2、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receptive esthetics)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认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
二、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本的“召唤结构”
1、文本的召唤结构: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不断唤起读者基于既有视域的阅读期待,但唤起它是为了打破它,使读者获得新的视域。如此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的文本结构,即所谓“文本的召唤结构”。
2、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
三、误读和阐释的限度:读者对文本的阐释超过了作者原先的叙述意图。单读者批评并意味着对文本的解释没有限度,阐释的限度则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协商相关。
1、误读(misread):误读是一种错误的阐释行为,和正读相对。如果用传统的逻各斯中心的正∕误、优∕劣等二元对应的范式来看,误读是正读的反面,实不可取。可是,20世纪60年代后误读被认为是文本阅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文本生命力的源泉。
2、阐释的限度
四、实际读者和隐含读者(理想读者)
实际读者则始终是对文本中隐含读者的不充分的实现,或者说,实际阅读知识实现了阅读的一种可能性而已。隐含读者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所谓隐含读者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理想读者。换句话说,“隐含读者”意味着文本之潜在的一切阅读的可能性,它回答的是文本的各种阅读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
五、读者崛起的意义:
1、文学的民主性
2、文学意义的历史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