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案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案1 抒情手法表达技巧: 2 描写手法3 修辞手法4 篇章结构一、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2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3 托物言志托物寓理4 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言志借古鉴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5 用典抒情二、描写手法1、衬托:正衬/ 烘托反衬2、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3、虚实结合/ 联想和想象4、对比5、白描6、细节描写7、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如:以对方写自己)8、侧面描写: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9、侧面虚写/ 曲写: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写景手法:衬托渲染层次安排运用修辞联想想象色彩搭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近景远景动静结合明暗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三、修辞手法01、比兴02、比喻03、拟人04、对偶05、对比06、用典07、双关:谐音双关08、夸张09、叠字10、互文11、反问设问12、反语四、篇章结构1 首句标目2 卒章显志3 首尾呼应4 总分结合5 伏笔照应6 铺垫过渡设题方法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怎样的效果?3、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一手法的?解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这种手法怎样地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例一: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例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课件[]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材第三章《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概念与分类,学习如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掌握解读象征、隐喻、拟人等修辞技巧,并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深层意义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2. 能够分析诗歌文本,识别并解释各种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类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难点:如何准确地识别并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诗歌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诗歌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好奇心。
2. 理论讲解:介绍诗歌表达技巧的概念、分类及作用,用实例阐述各种修辞手法的具体应用。
3.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诗歌,现场示范如何分析诗歌表达技巧,让学生跟随讲解,逐步掌握分析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一首未知诗歌进行分析,识别其中的表达技巧,并解释其作用。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2. 内容:诗歌表达技巧概念表达技巧分类常见修辞手法分析方法及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诗歌示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本诗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1. “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比喻太阳,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
2. “黄河入海流”中的“入海”拟人化了黄河,使其更具生动性,表现出黄河奔腾向前的气势。
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寓意着追求更高的境界,具有深刻的哲理。
2. 课后拓展:请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表达技巧,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第一章: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体裁,通过韵律、节奏、形象等手段,凝练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2 诗歌的特点:1.2.1 语言精炼:诗歌的语言经过精心挑选,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1.2.2 情感真挚:诗歌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2.3 想象丰富: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1.2.4 形式多样:诗歌有各种形式,如绝句、律诗、词、赋等。
第二章:古代诗歌的分类与历史背景2.2 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诗歌特点和代表人物。
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3.1 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单位,通过具体的事物描绘出抽象的意境。
3.2 比喻:比喻是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突出其中一个特点。
3.3 象征: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
3.4 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3.5 借代:借代是用一个与所要表达的事物有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第四章:诗歌的鉴赏方法4.1 了解诗歌的背景:研究诗歌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动机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4.2 把握诗歌的主题:通过诗歌的形象、情感、思想等方面,提炼出诗歌的主题。
4.3 分析诗歌的结构: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了解诗歌的组织结构和艺术构思。
4.4 品味诗歌的语言:关注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技巧。
第五章:诗歌鉴赏实践5.1 选取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表达技巧。
5.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鉴赏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六章:意象与意境的解读6.1 意象的构成:分析诗歌中意象的选取、组合和创造,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6.2 意境的营造: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意象的叠加、空间的拓展和情感的渲染来营造意境。
6.3 案例分析:以具体诗歌为例,解读其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体会诗歌的美感。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与分类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1.3 教学方法讲授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二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一——比喻与象征2.1 教学目标理解比喻与象征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比喻与象征进行诗歌创作2.2 教学内容比喻的种类与作用象征的含义与运用比喻与象征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2.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二——拟人与托物言志3.1 教学目标理解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进行诗歌创作3.2 教学内容拟人的手法与效果托物言志的技巧与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3.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四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三——对比与排比4.1 教学目标理解对比与排比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对比与排比进行诗歌创作4.2 教学内容对比的运用与效果排比的种类与特点对比与排比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4.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五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四——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5.1 教学目标理解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进行诗歌创作5.2 教学内容寓情于景的手法与效果借景抒情的技巧与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5.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六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五——叙事与抒情6.1 教学目标理解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结合方式学会在诗歌中运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6.2 教学内容叙事与抒情的相互关系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技巧与运用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七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六——用典与引用7.1 教学目标理解用典与引用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用典与引用进行诗歌创作7.2 教学内容用典的种类与作用引用的手法与运用用典与引用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7.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八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七——叠词与反复8.1 教学目标理解叠词与反复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叠词与反复进行诗歌创作叠词的运用与效果反复的手法与特点叠词与反复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8.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九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八——节奏与韵律9.1 教学目标理解节奏与韵律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节奏与韵律进行诗歌创作9.2 教学内容节奏的种类与运用韵律的特点与效果节奏与韵律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9.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章:诗歌鉴赏的综合实践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与创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平10.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实践方法诗歌创作的步骤与技巧诗歌鉴赏与创作的案例分析10.3 教学方法指导与实践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10.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一章:诗歌鉴赏的语境分析1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语境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语境分析进行诗歌鉴赏11.2 教学内容诗歌语境的种类与特点语境分析的方法与技巧语境分析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1.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二章:诗歌鉴赏的风格与流派12.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风格与流派的基本概念学会区分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诗歌12.2 教学内容诗歌风格的种类与特点诗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常见诗歌风格与流派的案例分析1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三章:诗歌鉴赏的主题与情感13.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主题与情感的关系学会分析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表达13.2 教学内容诗歌主题的种类与内涵诗歌情感的体现与解读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的案例分析1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四章:诗歌鉴赏的修辞手法14.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修辞手法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鉴赏14.2 教学内容常见诗歌修辞手法的种类与特点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效果修辞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五章: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15.1 教学目标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批评水平15.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诗歌鉴赏的要点与技巧诗歌鉴赏综合评价的案例分析1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3. 比喻与象征的运用4. 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手法5. 对比与排比的效果6. 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结合7. 叙事与抒情的融合8. 用典与引用的应用9. 叠词与反复的运用10. 节奏与韵律的把握11. 诗歌语境的分析12. 诗歌风格与流派的识别13. 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解读14.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15.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难点:1. 诗歌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和运用2. 诗歌语境、风格、主题、修辞手法的综合分析3.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包括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批评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课件[]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这一主题,内容主要围绕教材第三章“诗歌的艺术表现”展开,具体包括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结构布局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深入理解诗歌内涵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结构布局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深入理解和结构布局的分析。
教学重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首古典诗歌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一首诗歌,分析其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意象和结构布局。
3. 知识讲解:a) 修辞手法:介绍并举例说明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b) 意象运用:分析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c) 结构布局:讲解诗歌的结构类型,如起承转合,以及如何分析诗歌结构。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一首诗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歌鉴赏表达技巧》2. 板书内容:a)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b) 意象运用:象征意义、画面美等。
c) 结构布局:起承转合、层次感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列举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b)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诗歌鉴赏文章,包括诗歌意象分析、结构布局分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诗歌作品,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同时,组织诗歌鉴赏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深入理解和结构布局的分析。
2. 例题讲解:对诗歌中修辞手法、意象和结构布局的详细分析。
3. 课堂小结:对重点和难点的强调。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学案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学案一、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构建知识术语: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手法、修辞方法、结构技巧、其他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2)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事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言志借古抒怀怀古伤今用典抒情(3)写景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衬托渲染运用修辞联想想象移步换景绘形绘声绘色高低远近俯仰动静明暗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视觉、触觉、听觉、嗅觉(4)修辞手法比喻: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了感染力。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比拟:拟人,赋予人的情感(使……人格化)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了感染力。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苏轼《新城道中》双关:趣味含蓄委婉意味隽永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夸张:浪漫,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排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互文:言简意赅趣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反问:强调突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设问:强调突出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反复:强调突出回环往复的音韵美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叠词:营造氛围音韵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教案标题: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2.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特点。
2.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节奏、韵律、意象、比喻等。
2. 诗歌的鉴赏技巧: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欣赏诗歌的美感。
3. 诗歌的表达技巧:朗诵、演绎、创作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优秀诗歌的朗诵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探究: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让学生通过诗歌欣赏和分析,理解诗歌的魅力。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演和创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4. 总结:总结诗歌的鉴赏技巧和表达技巧,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优秀诗歌的朗诵视频或音频。
2. 课件:整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辅助教学。
3. 诗集:提供不同风格和题材的诗歌,供学生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诗歌的朗诵、表演和创作。
2. 学生的作业:包括诗歌鉴赏分析和诗歌创作作业。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鉴赏技巧,提高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课外阅读和文学作品欣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诗歌鉴赏和表达能力。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表达技巧课前热身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
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临发又开封”是人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诗中“满”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案】“满”字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反衬下文“堪悲”之情。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迟,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
“载不动、很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个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载不动、很多愁”好在用夸张和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体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
考点、难点、疑点考点解析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能够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四个层面的内容:(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3)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白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衬托。
公开课诗歌鉴赏教案
公开课诗歌鉴赏教案第一篇:公开课诗歌鉴赏教案诗歌鉴赏教案一、《夜归》作者是宋朝文学家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
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
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
“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
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
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
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
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 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
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
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
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烈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二、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听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白发苍颜。
破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常往来于一博山道中。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官为民,在江西上饶闲居,游历博山时所做,时间约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作者约为45岁。
诗歌鉴赏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为《山水田园诗鉴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背景、发展及其代表诗人;2. 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并评价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及其鉴赏方法;2. 教学重点:掌握山水田园诗的背景、发展及其代表诗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欣赏,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山水田园诗。
2. 讲解:(1)介绍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及其代表诗人;(2)分析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3)讲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 实践:(1)展示一首山水田园诗,引导学生分析其艺术特色;(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4. 例题讲解:(1)分析王维的《山居秋暝》的艺术特色;(2)鉴赏李白的《庐山谣》。
5. 随堂练习:(1)分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2)鉴赏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六、板书设计1. 山水田园诗背景与发展2. 山水田园诗代表诗人3. 山水田园诗艺术特色4. 诗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的艺术特色;(2)鉴赏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答案:(1)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以描绘田园风光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了边塞风光,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山水田园诗的背景、发展、艺术特色及鉴赏方法。
但在课堂时间分配上,可以适当增加学生讨论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优秀教案.doc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掌握表达方式(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描写有动静、正而侧而、白描细节、点而、明喑、声色、远近高低、虚实结合等;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占讽今等。
2.掌握表现手法(对比、照应、衬托、渲染、象征、抑扬,象征,用典、联想、想象等)3.拿握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双关、设问、反问、叠词等)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悬念、衔接、照应、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一、了解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喻,借代,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反复,双关,叠词,互文等。
•比喻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 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 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对于比喻,我们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体Z间的相似点。
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
象征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
一般贯穿全篇,或者是传统意象。
古人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菊松柏等,来彖征人品节操,如“松下问童了,言师采药去”,苍松隐喻隐者的风骨,“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松柏象征坚贞高洁。
(听课本149页)指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1、比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2、叠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形象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缠绵的感情。
)3、比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4、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5.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
)6、反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7、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8、设问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一、教案背景简介诗歌是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表达技巧和美感。
因此,鉴赏诗歌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和特点;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4.通过诗歌鉴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内容1.诗歌的表达形式和特点a.韵律:诗歌的节奏感以及押韵的形式;b.意象:通过意象的运用,使诗歌更具生动性;c.节奏与抑扬顿挫:表达情感和意境的手段;d.语言的美感:通过词语的选择和运用,创造诗歌的美丽和独特性。
2.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a.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b.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c.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d.体验诗歌的美感和表达;e.归纳总结诗歌的特点和意义。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a.通过诗歌朗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敏感性;b.展示优秀诗歌的鉴赏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c.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分享,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和特点,传授相关知识;2.示范法:通过朗读和解读优秀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能力;3.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意义;4.创作法: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诗歌的重要意义和鉴赏诗歌的意义,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讲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和特点(20分钟)a.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押韵形式;b.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c.解读诗歌的节奏和抑扬顿挫。
3.示范鉴赏优秀诗歌(20分钟)a.选择一首优秀的诗歌进行朗读;b.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手法;c.引导学生欣赏和感悟诗歌的美。
4.小组讨论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意义(25分钟)a.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诗歌鉴赏和分析;b.让每个小组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认识;c.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提炼诗歌表达的技巧和意义。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手法。
2.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定义与分类2.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概述3. 意象、意境与情感4. 修辞手法及其在古诗词中的应用5. 诗歌的结构与节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古诗词的基本特点、艺术手法及其在具体诗词中的应用。
2. 难点:古诗词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艺术手法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诗词,展示艺术手法的运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探讨,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魅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词,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古诗词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特点、艺术手法,如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古诗词,展示艺术手法的具体运用。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交流自己的欣赏心得。
5. 实践: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词,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古诗词创作的尝试,检查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5.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古诗词鉴赏的题目,测试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古诗词文本:选取各个朝代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案例。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的古诗词鉴赏书籍,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学习。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提供更多的古诗词鉴赏资料,包括学术论文、诗歌朗诵视频等。
4.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投影仪、白板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指导教案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老谢高中语文在线
诗歌鉴赏指导教案——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表达技巧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 能够分析并评价不同诗歌表达技巧的运用及其效果。
3. 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及作用。
2.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类: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修辞手法等。
3. 典型诗歌实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1.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类及特点。
2. 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方法及步骤。
四、教学难点1. 诗歌表达技巧在具体诗歌中的运用及评价。
2. 提高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生动有趣的诗歌引出本课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歌表达技巧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教师讲解,学生笔记。
3. 典型诗歌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运用及其效果。
4.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表达技巧,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表达技巧在鉴赏诗歌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学生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及鉴赏能力。
六、教学案例案例一:李白的《静夜思》分析:本诗运用了寓情于景、对比等表达技巧。
诗人通过对月光、床前、疑是等景物的描绘,表达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床前明月光与地上思故乡相对照,突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案例二:杜甫的《登高》分析: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对偶等表达技巧。
诗人通过对登高所见所感的描绘,表达出自己对时局动荡、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人运用对偶手法,将对景物的描绘与对时局的感慨相对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七、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表达技巧。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分析和分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表达技巧。
八、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诗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表达形式;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3.通过诗歌的鉴赏,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4.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歌的定义与特点;2.诗歌的表达形式与技巧;3.诗歌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诗歌朗诵音频或展示一首美丽的诗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对诗歌的表达方式进行初步了解。
2.知识讲解(30分钟)2.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首先,讲解诗歌的定义和简要介绍其特点,如诗歌是通过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意象的艺术形式等。
2.2 诗歌的表达形式与技巧a.韵律:诗歌常常采用特定的韵律,如平仄、押韵等,通过声音的变化来增强诗歌的美感和节奏感。
b.节奏与音乐性: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和音乐性,通过重复、对偶等手法来达到艺术的效果。
c.意象与修辞:诗歌常常运用生动、形象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比喻、拟人等。
d.排比与对偶:通过排比和对偶的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鲜明,表达更加深刻。
e.叙事与抒情:诗歌可以以叙事的形式表达故事情节,也可以以抒发感情的方式来传达作者的情感。
3.教学实践(70分钟)3.1 分析诗歌的表达形式与技巧选择几首经典诗歌,组织学生分析其中的韵律、节奏、意象和修辞等表达形式与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鉴赏价值。
3.2 鉴赏与欣赏诗歌组织学生朗读、欣赏各种类型的诗歌,安排学生就诗人的用词、语言表达和意境感受等方面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课堂反馈(1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诗歌朗诵或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思考和总结这堂诗歌鉴赏课程所学到的知识与技巧。
四、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展示等进行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描述:1.熟记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2.掌握诗歌表达技巧型题目的答题技巧学习内容分析: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
在诗歌鉴赏中,有时表达技巧也被称作艺术手法。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情感。
教学重点: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2、修辞技巧: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3、表现手法:如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4、结构技巧:如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教学难点:表现手法:如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学生学情分析学生以前学过古代诗歌,但多为识记背诵,鉴赏诗歌训练不足,水平较低,考试得分很不理想。
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二、鉴赏古诗词的修辞技巧《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必须掌握的八种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夸张、借代、比拟、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竞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悉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和特点。
2、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方法和过程:熟知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消除学生畏难情绪,让学生能鉴赏也能欣赏诗歌表达技巧,能训练有素地解答表达技巧鉴赏题。
【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等相关概念。
2、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用“自我诊疗法”有效提高答题技巧。
3、规范答题思维,掌握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解读考情,典例解析,随堂诊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2、讲练结合法:例题解析,随堂巩固练习,随讲随练,随错随改,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1课时(方法点拨)【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古诗词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也像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温暖而博大,学会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犹如找到了一条回家的路。
二、知识回顾1、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知识框架(6)【方法突破】突破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的二个瓶颈(一)误判修辞手法怎么办?①掌握常见修辞类型,熟记常用术语。
了解古代诗歌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及特点,梳理、熟悉、掌握常见修辞术语。
②立足诗词整体,学会语境分析。
要把诗词当做一个整体来看,不能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或语句,要从整个语境来判断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熟悉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和特点。
2、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方法和过程:熟知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消除学生畏难情绪,让学生能鉴赏也能欣赏诗歌表达技巧,能训练有素地解答表达技巧鉴赏题。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等相关概念。
2、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用“自我诊疗法”有效提高答题技巧。
3、规范答题思维,掌握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解读考情,典例解析,随堂诊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
2、讲练结合法:例题解析,随堂巩固练习,随讲随练,随错随改,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方法点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古诗词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也像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温暖而博大,学会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犹如找到了一条回家的路。
二、知识回顾
1、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知识框架
3、考向三——表现手法
(2014高考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赠燕
[清] 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
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
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课堂展示,小组自行测评,互改,总结。
答案: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明此种表现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第三步:指出运用此种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考向四——艺术构思
(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分)
课堂展示,小组自行测评,互改,总结。
答案:①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
友人品性的赞颂。
②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
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阐明诗歌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主旨的突出等。
第三步: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回顾“自我诊疗法”及表达技巧类型题目的答题步骤
六、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1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
①甘露:寺名,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②银山:江中巨浪。
1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你就感受最深的一点作出分析。
解析1:a 虚实结合。
b 前两句写弥漫山巅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深渊。
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
写,c 却给了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之中。
解析2:a 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b 塑造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
c 为了领略那银山般浪涛的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的气势,索性打开窗子
放长江入室,以涤荡心胸。
2 诗题为“宿甘露僧舍”,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寺院的建筑或历史,诗中更没有一点儿佛教所倡导的清静淡泊、超脱尘世的意味,作者的真实意图在哪?
解析:以甘露寺所处之地为立足点,借以展现祖国江山的辽阔,尤其是长江的雄
伟,同时抒发了作者豪迈、进取的胸怀。
3 前人评价这首诗说“放入”一词最显气魄。
你同意吗?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同意。
它使通常开窗赏景的行为转化为拥抱江河的壮举,充分表现了诗人
豪迈的胸襟和气概。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