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第6章:药物含量测定方法
《药物分析》杭太俊第8版 第6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药物分析》杭太俊第8版 第6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a8087f5f0e7cd185253624.png)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 2)红外分光光度法 • 阿司匹林IR特征吸
收峰
COOH OCOCH3
峰位
3300 ~ 3200
1760,1690
1610,1570, 1480,1460
1310,1230, 1180, 775
归属 νO-H (羧基) νC-O(羧酸酯和羧基) νC=C(苯环)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 2)高效液相色谱法: • 方法:供试验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
的保留是将相同。 • 适用于: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萘普生等药物。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药物名称 阿司匹林 双水杨酯
甲芬那酸
第三节 特殊杂质及检查方法
表6-3 典型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主要有关物质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第三节 特殊杂质及检查方法 三、 二氟尼柳中有关物质的检查
(一) 合成工艺 多种苯或联苯类中间体及副产物
F
F
NH2 +
2,4-二氟苯胺,Ⅰ
偶联 Cu
F F
2,4-二氟联苯, Ⅱ
乙酰化 (CH3CO)2O,AlCl3
F
氧化
F
COCH3 H2O2
4-(2',4'-二氟苯基)苯乙酮, Ⅲ
遇醋酸铅生成硫化铅黑色沉淀,如美洛昔康。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 7、光谱法 • 1)紫外可见光光度法: • ①最大吸收波长法:如规定双氯芬酸钠水溶液在276nm有
最大吸收;吡罗昔康的水溶液在276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 ②最大与最小吸收波长法:如布洛芬0.4%的氢氧化钠溶液, 最大吸收:265nm和273nm的波长处;最小吸收: 245nm和 271nm的波长处。
药物分析(第六章)
![药物分析(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564821e4172ded630b1cb69a.png)
芳酸类药物的分析
学习目标 掌握水杨酸、苯甲酸类药物化学结构与分析 方法间的关系;鉴别与含量测定的方法;特殊 杂质的检验方法与杂质限量计算;两步滴定法 和双相测定法的原理。熟悉紫外分光光度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芳酸类药物中的应用。了解 其他芳酸类药物的分析。
第六章
芳酸类药物的分析
本章目录
概述 第一节 水杨酸类药物分析 第二节 苯甲酸类药物分析
第六章 芳酸类药物的分析
概 述
羧基直接与芳香环相连的化合物称芳酸。芳酸及其酯类药 物的结构特点是: 结构中有羧基、酯键和苯环;
有些药物有酚羟基、芳伯氨基
第六章 芳酸类药物的分析
第一节 水杨酸类药物分析
结构 理化性质
水杨酸类药物
含量测定 检 查
鉴 别
第六章
芳酸类药物分析
阿司匹林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
pKa 3~6 的药物溶于中性醇,可直接用NaOH滴定 pKa 6~9 的药物要用非水溶液滴定法 若SA不合格,不宜采用本法
2.水解后剩余滴定法(Residual titration after hydrolysis)
COOH OCOCH3 2NaOH COONa OH CH3COONa H2O
酸性较强
羧酸邻位-OH,吸电子基团,使酸性增加; 分子内氢键,更增加了其极性
直接滴定 Aspirin、丙磺舒(Ch.P. BP. JP等) 苯甲酸(Ch.P等)均 可采用本法
1.直接滴定法
COOH NaOH OCOCH3 中性乙醇 20℃以下 COONa H2O OCOCH3
乙醇作用:溶解ASA;防止ASA在水溶 液中滴定过程易水解 中性乙醇:对指示剂(酚酞)而言为中性, 可消除滴定误差
药学专业-药物分析-第六章-药物的含量测定
![药学专业-药物分析-第六章-药物的含量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fe28c9c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64.png)
3.数据处理: 维生素C的百分含量为
因的芳伯氨基定量发生重氮化反应,反应式为:
用永停滴定法指示终点,由消耗亚硝酸钠滴定液的用 量计算盐酸普鲁卡因的含量。
2.测定方法。取本品约0.6g,精密称定,照永停滴定法 (2005年版附录ⅦA),在15~25℃,用亚硝酸钠滴定液 (0.1 mol/L)滴定。每1ml的亚硝酸钠滴定液(0.1 mol/L)相当 于27.28mg的C13H20N2O2·HCl。
测定。 1.测定原理。将本品溶于中性乙醇后,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1mol/L氢氧
化钠液直接滴定。滴定反应式如下:
2.测定方法。取本品约0.4g,精密称定,加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液显中 性)20ml溶解后,加酚酞指示液3滴,用氢氧化钠液(0.1mol/L)滴定。每 1ml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8.02mg的C9H8O4。
cx为待测成分的浓度; Ax为待测成分的峰面积(或峰高); cR为对照品的浓度; AR为对照品的峰面积(或峰高)。
2.内标法加校正因子 精密称取对照品和内标物质,分别配成溶液,精密量
取各溶液,配成测定校正因子所用的对照溶液,取一定量 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测量对照品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 (或峰高),按下式计算校正因子f:
量计算。
取本品2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 当于盐酸氯苯胍25 mg),置50 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醛 30 ml,振荡使溶解,用甲醛稀释至刻度,摇匀,照分光 光度法,在352 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另取盐酸氯苯胍 对照品约25 mg,同法测定,计算即得。
《药物分析》第6章: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
![《药物分析》第6章: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d1a3ed319e8b8f67c1cb9d0.png)
19:46
(二)基本原理
待分离物质在两相间进行分配时,在固定相中溶解度较小 的组分,在色谱柱中向前迁移速度较快;在固定相中溶解 度较大的组分,在色谱柱中向前迁移速度较慢,从而达到 分离的目的。
(6)标准溶液 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mol/L)
19:46
2.滴定液的配制和标定
基准物质:能用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的化学试剂 滴定度: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
(g或mg),以符号T表示
直接法(不需标定) 间接法(标定):先将其配制成近似于所需浓度
的溶液,然后利用基准物质或另一种标准溶液 来确定其准确浓度。
19:46
(三)固定相和流动相
1.固定相 常用化学键合相,分极性和非极性键合相,如
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C18或ODS)和辛基硅烷键合 硅胶(C8)为最常用的非极性键合相,用于反相色谱法; 氨基和氰基硅烷键合相为常用的极性键合相,用于正相 色谱法。
2.流动相 有机溶剂+水混合
一般为色谱纯试剂,经0.45um的微孔滤膜过滤,需脱气处理
V F T 100% W 1000
3.滴定的分类
按反应方式分类: 直接滴定法:滴定液与被测物质直接反应
含量%= V F T 100% W 1000
间接滴定法:包括剩余滴定和置换滴定
含量%= (V0 V ) F T 100% W 1000
19:46
19:46
按反应类型分:
《药物分析》第6章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
![《药物分析》第6章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0b37e0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97.png)
《药物分析》第6章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是药物分析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合理控制药品质量、保证药效的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详细探讨。
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主要分为化学法和物理法。
化学法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定量测定药物的含量,常用的方法有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络合滴定法、分光光度法等。
物理法主要是通过物理性质来定量测定药物的含量,常用的方法有重量法、体积法、比重法、光学旋光法等。
酸碱滴定法是药物含量测定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与酸碱溶液进行中和反应,用酸碱指示剂作为指示剂,从而测定药物的含量。
氧化还原滴定法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测定药物含量的方法,常常用于测定含有还原剂或氧化剂的药物。
络合滴定法是利用药物与金属离子之间形成络合物的特性来测定药物含量的方法,常用于测定含有金属元素的药物。
分光光度法是利用药物溶液对特定波长的光进行吸收或透过的特性来测定药物含量的方法,根据兰伯特-比尔定律来计算药物的含量。
重量法是通过测定药物样品在一定条件下的重量来计算药物含量的方法,适用于药物是固体且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的情况。
体积法是通过测定药物溶液在一定条件下的体积来计算药物含量的方法,适用于药物是液体且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的情况。
比重法是通过测定药物溶液的比重来计算药物含量的方法,适用于药物是溶液且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的情况。
光学旋光法是通过测定药物溶液对偏振光的旋转角度来计算药物含量的方法,适用于药物具有旋光性质的情况。
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需要符合一定的准确性、精密度、选择性和灵敏度等要求。
准确性是指测定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通常用相对标准偏差(RSD)来表示。
精密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测定,结果的一致性程度,通常用标准偏差(SD)来表示。
选择性是指测定方法只测定所需物质,不受其他物质影响的能力。
灵敏度是指测定方法对药物含量的变化反应的能力,常用灵敏度指数(Sensitivity index)来表示。
药物分析习题解答-第六章小结
![药物分析习题解答-第六章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4e994f5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c9.png)
第六章 胺类药物分析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酰胺类药物,苯乙胺类药物的结构特征● 理解盐酸普鲁卡因、对乙酰氨基酚、肾上腺素的构性关系与质量分析方法的联系● 掌握盐酸普鲁卡因、对乙酰氨基酚、肾上腺素的鉴别试验、杂质检查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能力目标:● 根据胺类药物的化学结构,能够选择相应的鉴别、杂质检查及含量测定方法● 依据药典,能够正确分析胺类药物质量胺类药物涉及面广,国内外药典收载品种较多。
依据化学结构,胺类药物包括芳胺类、芳烃胺类、脂肪胺类、磺酰胺等。
本章重点讨论其中的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酰胺类药物以及芳烃胺类药物中的苯乙胺类药物。
这三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中均具有苯环和氨基,有些药物还含酚羟基、芳伯氨基等官能团,这些官能团是选择药物质量控制方法的重要依据。
第一节 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的分析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具有对氨基苯甲酸酯母核,基本结构如下C R 1HN OOR 2一、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结构与性质、分析方法的关系(重点,掌握)1. 弱碱性:多具有脂烃胺侧链且为叔胺氮原子,显弱碱性,能与生物碱沉淀剂发生沉淀反应,可用非水碱量法测定含量。
2. 芳伯氨基特性:多具有芳伯氨基,可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可与芳醛缩合反应。
3. 水解特性:具有酯键或酰胺键,易水解,影响药品质量。
4. 紫外吸收特性二、鉴别试验(重点)(一)重氮化-偶合反应/芳香第一胺反应(掌握)分子结构中具有芳伯氨基或潜在芳伯氨基的药物,可在酸性条件下与亚硝酸钠试液作用,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的重氮盐再与碱性β-萘酚偶合生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此即为芳香第一胺反应,属于“一般鉴别试验”。
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盐酸普鲁卡因、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用盐酸普鲁卡因、苯佐卡因均可采用此法鉴别。
盐酸丁卡因不具有芳伯氨基,无重氮化-偶合反应,但其结构中的芳香仲胺在酸性溶液中也可与亚硝酸钠发生反应,生成乳白色的N-亚硝基化合物沉淀,可与含有芳伯氨基的同类药物区别。
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与验证
![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与验证](https://img.taocdn.com/s3/m/ef2b8ca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39.png)
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与验证一、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目前最常用的药物含量测定方法,最常见的是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
滴定法是通过已知浓度的试剂与待测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进行定量测定。
而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溶液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特性来进行定量测定。
二、色谱法:色谱法是目前药物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最常用的色谱法之一、它通过将药物溶解于流动相中,经过固定相的作用,不同成分在流动相的驱动下以不同速度通过,从而分离和测定药物中的活性成分。
三、免疫学测定法:免疫学测定法主要是利用抗体与药物中的特定成分发生特异性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然后通过染色、标记等方法进行定量测定。
如放射免疫测定(RIA)和酶联免疫测定(ELISA)等。
一、方法准确性验证:方法准确性是指测定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吻合程度。
验证方法准确性通常采用标准样品加测实验、自行合成样品以及与其他方法的比较等方法,来评估测定方法的准确性。
二、方法精密度验证:方法精密度是指同一样品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重复测定的结果的分散程度。
验证方法精密度通常采用平行测定、应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等方法。
三、方法特异性和选择性验证:方法特异性和选择性是指说明测定方法的新颖性,以及该方法能将要测定的物质在样品中与其他干扰物质分开。
验证过程中需要进行对不同样品和干扰物进行测定,以确定测定结果不受其他物质的影响。
四、方法线性验证:方法线性是指测定方法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测定结果与浓度之间的直线关系。
验证方法线性通常需要制备不同浓度的标准曲线,然后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来确定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
五、方法限度验证:方法限度是指测定方法能对样品中含量低至何种程度的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验证方法限度通常采用比较检验,即比较待测样品中最低可检测含量与其他方法、药典或他国标准的要求。
六、稳定性验证:稳定性是指测定方法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验证稳定性通常需要进行如温度、湿度等条件的变化实验,评估测定方法在不同条件下的结果的变化情况。
药物分析总论第六章药物的含量测定
![药物分析总论第六章药物的含量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f0f2611accbff121dd368396.png)
D
100%
V注W射
1 标示量
2019/7/13
26
例子
维生素B12注射液规格为0.1mg/m1,含量测定如下: 精密量取本品7.5m1,置25ml量瓶中,加蒸馏水稀释至 刻度,混匀,置lcm石英池中,以蒸馏水为空白,在 361±1nm波长处吸收度为0.593,按 E11c%m为207计算维生 素B12按标示量计算的百分含量为
药物分析学 总论
第四章 药物的含量测定
1
本章要求
熟悉药物及其制剂的含量限度表示方法 掌握容量分析法的特点、原理与含量计算方法 掌握UV法测定药物含量的原理、测定方法与计算 掌握HPLC法和GC法的系统适用性试验、含量计算 熟悉常用HPLC、GC色谱柱、检测器、条件的选择 熟悉药物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验证实验 了解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1 标示量
注射液体积
2019/7/13
17
例子
取阿司匹林片10片,称总重,研细后称取适量,精密称定,加 中已性知乙:醇102片0m重l后3.0,84迅0速g,用取0.片1m粉o0l/.L29N08agO,H供滴试定品至及终空点白。试精验密 加用分0入别.00消5.1m耗mo硫ol/lL/酸LH滴N2S定aOO液H4滴(40定0m.0至l5,0终置1点5水m,o浴同l/中L时)加用2热空3煮.8白4沸试m1l验、5分进3钟行9.8,校8放m正l冷。, 每,1规m格l 00.1.3mgo/片l/L NaOH相当于18.02mg阿司匹林。
浓度校正因子F:实际工作中配制的滴定液浓度与药典
中的规定浓度不一致,须对滴定液浓度校正
F= C实际 C规定
含量计算公式
含量%= V T F 100% W
药物分析 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色谱分析法
![药物分析 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色谱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0570e53358f5f61fb636668b.png)
Ais = cX + cX
AX
cX
cX
=
cX
(Ais / AX ) - 1
R=
2(tR2 - tR1 )
1.5
1.70(W1,h/2 +W2,h/2 )
• 定量(LOQ), S/N≥10; 定性(LOD), S/N≥3
(4)拖尾因子 • 以峰髙定量时, T 值应在0.95~1.05之间
T=W0.05h/2d1
(5)重复性 • 峰面积RSD≤2.0% (n=5)
3. 测定法 (1) 内标法
2. 系统适用性试验 (1) 色谱柱理论板数(n) (2) 分离度(R) (3) 灵敏度 (4) 拖尾因子(T) (5) 重复性
2. 系统适用性试验 (1)色谱柱理论板数 n=16(tR/W)2; n=5.54(tR/Wh/2)2 (2)分离度
R
=
2(tR2
- tR1
) ;
W1 +W2
(3)灵敏度
(2) 外标法
f As CR AR CS
Cx
Ax AS'
C
' S
f
Cx
Ax AR
CR
(二) 气相色谱法(GC)
主要应用于具有挥发性或其衍生物具有挥发性的药物及 其相关物质的分析。 《中国药典》中被广泛用于残留溶剂的测定中。
• 载气:氦气、氮气、氢气 • 色谱柱:常用毛细管柱——熔融石英或玻璃
HPLC
• 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入装有 填充剂的色谱柱,对供试品进行分离测定 的色谱方法。
特点 (1) 高灵敏度:ng~µg/ml (2) 高专属性:选择性检测 (3) 高效能与高速度 • 复方制剂含量测定的首选方法
药物分析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色谱分析法
![药物分析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色谱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9ab13d74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0.png)
药物分析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色谱分析法药物的含量测定是药物分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药物的质量控制和剂型的稳定性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含量测定方法,它基于药物分子与色谱柱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通过药物分子在色谱柱上的分离和检测来测定药物的含量。
本文将介绍色谱分析法在药物含量测定中的应用,并重点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法(GC)两种常用的分析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含量测定方法,它常用于测定水溶性药物和中、大分子化合物。
HPLC的原理是利用高压将样品流动相推送到固定相填充的色谱柱中,样品在固定相上分离,再通过检测器进行药物含量的测定。
HPLC的优点是分析速度快、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可以同时测定多种组分。
在药物含量测定中,HPLC可用于测定药物的纯度、含量、杂质和分解产物等重要指标。
例如,可以利用HPLC测定药物中杂质的含量,通过测定无机离子、有机杂质和重金属等指标,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纯度。
另外,还可以利用HPLC测定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用于质量控制和剂型的稳定性评估。
气相色谱法(GC)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含量测定方法,主要用于测定揮发性物质和热稳定性物质。
GC的原理是利用气相载气将样品蒸发并传递到柱中,再通过柱内固定相的分离,最后通过检测器进行含量测定。
GC的优点是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
在药物含量测定中,GC可用于测定药物中揮发性成分的含量,如挥发油和有机溶剂等。
常用的应用包括测定中药提取物中的挥发油、测定药物中的有机溶剂残留等。
此外,GC还可用于测定药物中的稳定性物质,通过测定反应产物和分解产物的含量来评估药物的稳定性。
总结来说,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含量测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法(GC)是其中两种常用的分析方法。
HPLC适用于测定水溶性药物和中、大分子化合物的含量,GC适用于测定揮发性物质和热稳定性物质的含量。
《药物分析》第6章: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
![《药物分析》第6章: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571d224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a.png)
《药物分析》第6章: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在药物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准确测定药物的含量是至关重要的。
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些方法。
首先,化学分析法是常见的药物含量测定手段之一。
其中,酸碱滴定法在测定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的药物时经常被使用。
比如说,对于一些有机酸类药物,通过用标准碱溶液进行滴定,根据消耗的碱液体积和浓度,就能够计算出药物的含量。
这种方法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对于一些复杂的药物体系,可能存在干扰。
沉淀滴定法也是化学分析法中的一员。
例如银量法,常用于测定含卤素或能生成沉淀的药物。
它的原理是基于沉淀反应的定量进行,通过观察沉淀的生成来确定药物的含量。
不过,这种方法对于实验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比如溶液的酸碱度、反应的温度等,稍有偏差就可能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氧化还原滴定法在药物含量测定中也有一席之地。
它基于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测量反应中所消耗的标准氧化剂或还原剂的量来计算药物的含量。
常用于具有氧化还原性的药物,如维生素 C 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反应过程中的环境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杂质都可能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
重量分析法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是不错的选择。
比如,对于一些稳定性好、纯度较高的药物,可以通过直接称量得到其含量。
或者通过将药物转化为具有固定组成的沉淀,经过分离、干燥、称重等步骤来计算药物的含量。
这种方法准确度高,但操作较为繁琐,耗时较长。
除了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在药物含量测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分光光度法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它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特性来进行定量分析。
例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过测量药物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根据朗伯比尔定律计算药物的含量。
这种方法灵敏度较高,适用于微量药物的测定,但容易受到溶液中杂质的干扰。
荧光分光光度法则是基于物质的荧光特性来测定含量。
某些药物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发出荧光,通过测量荧光强度来计算药物的含量。
《药物分析》第6章: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
![《药物分析》第6章: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3dec48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45.png)
《药物分析》第6章: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药物的含量测定是药物分析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几种常见的药物含量测定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容量分析法。
这种方法基于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通过测量标准溶液的消耗体积来计算药物的含量。
例如酸碱滴定法,适用于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的药物。
操作相对简单,结果较为准确,但对于一些复杂结构的药物可能不太适用。
接下来是重量分析法。
它是通过称量物质的质量来确定含量的方法。
比如沉淀重量法,将药物转化为沉淀形式,经过分离、干燥、称重等步骤来计算含量。
该方法准确度高,但操作较为繁琐,耗时较长。
分光光度法在药物含量测定中也应用广泛。
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红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基于药物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特性进行测定。
通过绘制标准曲线,将样品的吸光度代入曲线方程即可得到含量。
这种方法灵敏度较高,操作简便。
红外分光光度法则主要用于药物的鉴别和结构分析,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用于含量测定。
色谱法是一种高效、准确的含量测定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能分离复杂混合物中的药物成分,并进行定量分析。
它具有分离效率高、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等优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药物。
气相色谱法(GC)则主要用于挥发性药物的含量测定。
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电化学分析法。
例如电位滴定法,通过测量电极电位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从而计算药物含量。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含量测定方法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药物的性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例如,对于具有酸碱性质的药物,酸碱滴定法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而对于结构复杂、热不稳定的药物,HPLC 可能更合适。
另外,实验条件和设备的可用性也会影响方法的选择。
如果实验室具备先进的色谱设备,那么色谱法可能会更方便和准确;如果条件有限,容量分析法或分光光度法可能更易于实施。
准确性、精密度和重现性是评价含量测定方法的重要指标。
准确性要求测定结果接近真实值;精密度反映多次测量结果的接近程度;重现性则强调在不同实验室或不同操作人员之间能得到相似的结果。
药物分析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滴定分析法
![药物分析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滴定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adac22c3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0.png)
药物分析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滴定分析法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之一是滴定分析法,这种方法利用滴定试剂与药物中所含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进行测定。
滴定分析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中,其原理简单易行,准确度高,因此被广泛使用于药物质量控制、药效评价等方面。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溶液中所含物质与滴定试剂之间的化学反应进行测定。
滴定试剂是已知浓度的溶液,可以与药物中所含物质发生定量反应。
在滴定过程中,目标物会与滴定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试剂中所含物质的浓度,通过滴定试剂的滴加量,可以确定药物中所含物质的浓度。
滴定分析法的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滴定试剂:将滴定试剂按照一定的配比溶解于溶剂中,制备成准确浓度的滴定试剂溶液。
2.准备药物样品:将药物样品称取一定量,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3.选择指示剂:指示剂可根据药物与滴定试剂之间的反应进行选择。
指示剂是一种可以改变颜色的物质,通过滴定过程中颜色的变化可以判断反应是否达到等当点。
4.滴定操作:将准备好的药物样品溶液置于滴定瓶中,并加入适量的指示剂。
通过滴加滴定试剂到药物样品溶液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当颜色变化达到稳定时,即完成一次滴定。
5.计算结果:根据滴定试剂的浓度和滴加量,可以计算出药物样品中所含物质的浓度。
滴定分析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准确度高、可靠性较强。
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如需要选择合适的滴定试剂、指示剂和适当的反应条件。
同时,滴定分析法对反应速度和反应平衡的要求较高。
此外,一些药物可能存在其他组分与滴定试剂发生反应,从而干扰滴定分析的结果,因此需要采用适当的前处理方法,如提取、分离、纯化等。
滴定分析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中,可以用于测定药物中所含的酸、碱、氧化还原剂、络合物等物质的含量。
滴定分析法在药物质量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用于药物的质量检验、反应动力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等方面。
此外,滴定分析法还常用于药物的药效评价,通过测定药物中所含活性成分的含量,判断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的安全性。
药物分析 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滴定分析法
![药物分析 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滴定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c83fb5074693daef5ff73d8c.png)
I2
+
2
S
2O
23
2
I-
+
S4O
26
n=1
y=2
T m 1 M 0.1 1 121.76 6.088 (mg/ml)
yn
21
• 每1ml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相当过量滴定液A, 用滴定液B滴定剩余的A
含量 (%) (VA FA VB FB ) TA 100 W
其中: VA FA VBO FB
含量 (%) = (VBO -VBS ) FB TA ×100 W
• 注意:浓度校正因子F为滴定液B的FB 滴定度T为滴定液A的TA
示例:司可巴比妥钠(m=260.27)含量测定
• 本品0.1g, 加水10ml溶解, 精密加溴滴定液 (0.05mol/L) 25ml, 再加盐酸5ml, 放置15分钟, 加碘化钾试液10ml, 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 (0.1mol/L) 滴定, 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
1
• 每1ml碘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8.806mg的C6H8O6
2. 含量的计算
(1)直接滴定法 (2) 生成物滴定法 (3) 剩余量滴定法
(1) 直接滴定法
1 含量 (%) V T 100 W
2 F = 实际摩尔浓度 规定摩尔浓度
含量
(%)
=
V T' W
100
=
V' T W
100
O
Br Br O
N
N
ONa + Br2
R
N
OH
ONa
R
N
OH
Br2 + 2 I- 2 Br- + I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 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 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 围内的吸光度或发光强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 定量分析的方法。
光是电磁波,常用的波长范围为: (1)200~400nm----紫外光区; (2)400~760nm----可见光区; (3)760~2500nm(12800cm-1~4000cm-1)----近红
%(g/m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收度值; C为100ml溶液中所含被测物质的量g(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计算)
2.仪器的基本结构
光源 单 色
吸 收 检 测 数据记录
器
池
器
处理
光源:200~400nm为紫外光区(氘灯)、400~850nm为可
见光区 (钨灯)
3.仪器的校正和检定
(1)波长的准确度 (2)吸收度的准确度 (3)杂散光的检查
基础的滴定分析法。 用于金属离子的测定 采用金属指示剂(如铬黑T),如EDTA(乙二胺四醋酸二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碘量法:如碘滴定液、硫代硫酸钠滴定液、淀粉指示剂 铈量法:以硫酸铈[Ce(S04)2]作为滴定液 、邻二氮菲作指
示剂 亚硝酸钠滴定法: 溴量法 :Na2S2O3滴定液 、Br2滴定液
沉淀滴定法:以沉淀反应为基础,多以硝酸银为
VFT10% 0 W1000
3.滴定的分类
按反应方式分类: 直接滴定法:滴定液与被测物质直接反应
含量%= VFT10% 0 W1000
间接滴定法:包括剩余滴定和置换滴定
含量%= (V0V)FT10% 0 W1000
按反应类型分:
酸碱滴定:在水溶液中以酸碱中和反应来测定物质含量的
方法
配位(络合)滴定法:以形成稳定配合物的配位反应为
第6章 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
重量分析
化学分析法
容量分析
含量测定
紫外
仪器分析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
效价测定(生物学法
)
第1节容量分析法(滴定法)
1.滴定分析:是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
加到被溶液中,直到化学反应完全为止,根据标 准溶液的浓度和体积求得被测组份含量的一种方 法。 在进行滴定分析时: 一方面要会配制滴定剂溶液并能准确 测定其浓度 另一方面要准确测量滴定过程中所 消耗滴定剂的体积
标定:用基准物质或标准溶液准确测定滴定液浓度
的过程。
校正因子(F):表示滴定液准确浓度与标示浓
度的比值。其范围应在1.05~0.95之间,超出该范 围应加入适当的溶质或溶剂予以调整,并重新标 定。
标定注意事项 :
a.操作中所用的天平、滴定管、容量瓶和移液管均应校正合格的。 b.标定工作应在室温(10℃~30℃)下进行,并记录标定时的温度。 c.根据滴定液的消耗量选用适宜的滴定管,盛装滴定液前,先用少量滴
4.吸光度的测定 《中国药典》2010版对吸光度的测定做了以
下要求:
(1)溶剂: (2)空白试验校正: (3)测定波长的检查 (4)供试品溶液的浓度: 应考虑使吸光度在0.3~0.7范围内 (5)狭缝宽度的选择
5.应用
(1)鉴别和检查:比较吸收光谱的特征参数、吸光度比 值、吸收光谱的一致性
(2)含量测定:
(2)测定时,除另有规定外,应以配制供试品溶液的同瓶溶剂为空白对 照,采用1cm的石英吸收池。
定液淋洗三次,盛装滴定液后,应用小烧杯盖住管口。 d.标定中的空白试验,是指在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溶剂代替供试液的情
况下,按同法滴定所得的结果。 e.标定工作应由初标者和复标者在相同条件下各做3份平行试验,3份平
行试验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得大于0.1%;初标者的平均值 和复标者的平均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也不得大于0.1%;最后结 果按初、复标二者的平均值计算,取4位有效数字。 f.配制后的滴定液按药典规定的贮藏条件储存,并在瓶外贴上标签,注 明滴定液名称、标示浓度、真实浓度或F值、配制和标定日期、标定 时的温度、配制者、标定者、复标者等。 g.当滴定液标定时间过长(一般不超过3个月)、或标定与使用时的温度 超过10℃时,应加温度补偿值或重新进行标定,。 h.当滴定液出现浑浊或其他异常情况时,不得使用。倒出剩余的滴定液量 %A样C对稀释倍 10数 % 0
b.吸收系数法 :
A对M V样
含量%=1C0V 0M 样 稀 品释倍 E1 1c% m 数 A L1M 0 样 V 0 品 稀释1 倍 0% 数 0
c.标准曲线法: 借助电脑的Excel电子表格计算
6.注意事项
(1)空白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必须澄清,不得有浑浊。如有浑浊,应预先 过滤,并弃去初滤液。
(6)标准溶液 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mol/L)
2.滴定液的配制和标定
基准物质:能用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的化学试剂 滴定度: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
(g或mg),以符号T表示
直接法(不需标定) 间接法(标定):先将其配制成近似于所需浓度
的溶液,然后利用基准物质或另一种标准溶液 来确定其准确浓度。
外光区 (4)2.5~25μm(按波数计为4000cm-1~400cm-1)
----红外光区。
A Ig1 ECL T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物质吸收紫外和可见光区的电磁波产生的吸收光谱 进行 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1.基本原理:朗伯─比耳定律
AIg1 ECL T
A为吸收度; T为透光率; L为液层厚度,单位为cm ; E为吸收系数,常用的是百分吸收系数(),其物理意义为当溶液浓度为1
滴定液,也称银量法。按所用指示剂的不同分为
铬酸钾指示剂法
铁铵矾指示剂法
吸附指示剂法
非水滴定法:在非水溶剂(有机溶剂与不含水的
无机溶剂)中进行滴定分析的方法。
非水碱量法:是以冰醋酸为溶剂,高氯酸为滴定液, 甲紫微指示剂,测定弱碱性药物及其盐类
非水酸量法:是在碱性溶液中,以甲醇钠为滴定液, 麝香草酚蓝为指示剂,二甲基甲酰胺等为溶剂, 滴定弱酸性药物
⑴滴定:将滴定液从滴定管滴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 的过程
⑵化学计量点 :滴加的标准溶液与待测物质按照一 定的化学反应式定量反应完全之点
⑶滴定终点 :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正好发生颜色 变化的转变点。
⑷指示剂:能够指示终点变化的试剂。
⑸滴定误差: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定恰好符 合,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小的差别,由此引起测定 结果的误差称为滴定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