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

合集下载

二战后美国各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启示

二战后美国各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启示

考点:二战后美国各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启示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时期发展特点原因20世纪50—60年代持续发展,出现战后的繁荣。

美国经济实力强大;战后广阔的国际市场;新科技的推动;稳定的政局,20世纪70年代经济地位下降,进入“滞胀”时期中东石油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改革社会经济;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2.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利用科技创新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要调整经济政策,防范经济危机;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要有稳定的国内环境等。

例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①新经济时代②迅速繁荣时期③持续调整时期④危机和滞胀时期A.④①②③B.③①②④C.①③④②D.②④③①答案:D解析:题中所述的发展时期,具体时间分别是:①新经济时代——20世纪90年代;②迅速繁荣时期——20世纪50—60年代;③持续调整时期——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④危机和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

故选D。

例题2下列图表中,最能反映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是()答案:A解析: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发展上升,但20世纪70年代出现危机,进入滞胀时期,经济发展下降,之后再缓慢回升,图示A反映了这一状况,故选A。

1.以下表格反映的是战后哪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情况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西部和南部发展尤为迅速。

20世纪70年代出现负增长和“滞涨”现象。

20世纪80年代经济好转,但负担加重。

20世纪90年代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仍然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国家。

A.美国B.中国C.日本D.苏联2.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处于()A.持续发展时期B.危机时期C.调整时期D.新经济时代3.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国际地位的提高B.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政治经济实力大增D.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创造经济发展环境4.分析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以下说法不相适应的是()A.要利用高新科技推动经济的发展B.要不断地调整经济政策C.要实现从农业到工业发展的转型D.要有稳定的国内环境1.【答案】A【解析】。

形势与政策-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形势与政策-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及其演变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总是倡导中立政策,但是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为了改变美国在世界的孤立政策加之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而且相比之下曾经的大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二战结束后都沦为二等国家,此时美国与苏联却成为了世界两大强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总统罗斯特病逝,由副总统杜鲁门接任总统。

由此展开了称霸世界的序幕。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苏联解体,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的战略扩张阶段)这一时期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反对共产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的冷战和遏制,在大力扶植、援助和控制西方盟国的同时,大举向第三世界渗透和扩张,其全球战略具有明显的进攻性与侵略性。

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小时间段分别为杜鲁门时期、艾森豪威尔时期和约翰逊、肯尼迪时期。

杜鲁门时期(1945-1953):杜鲁门修改了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确立于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具体内容包括:1、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杜鲁门主义”为核心的冷战政策,建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军事包围圈。

2、对西欧和日本进行扶植和援助,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占领地区救济基金”与“经济复兴基金”,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并缔结《日美安全条约》。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后院”;通过“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充当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世界宪兵。

4、在军事战略上,执行以包围、遏制苏联为主,夺取广大中间地带大力向全球扩张的“遏制军事战略”,这种战略的作战思想是,准备打两次大战,或者两次大的全面战争,主张陆海空三军平衡发展,以原子单为讹诈工具,以常规武器为主要手段。

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1、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1957年进一步提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则实行“大规模报复战略”,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

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

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

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二战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混乱。

为了实现战后的重建和发展,各国开始积极推动国际经济合作,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增长。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影响。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二战结束后,各国之间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稳定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以促进国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建立了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世界货币供应的稳定以及国际贸易的平衡。

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形成固定汇率制度。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成立,其职责是监督国际汇率和提供紧急财政援助。

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为了推动战后欧洲的重建和发展,美国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

1947年,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了这个计划,旨在为欧洲提供财政援助和技术支持,帮助其恢复经济和推动一体化进程。

马歇尔计划为战后欧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援助,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复苏。

通过资金和技术的输送,马歇尔计划为欧洲国家提供了重建的资金和资源,并帮助他们建立了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

三、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减少为了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合作,各国开始着手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限制。

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减少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提高商品的流通性和市场的竞争性。

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GATT)成为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机构。

GATT的成员国通过多轮的谈判,逐步减少了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为国际贸易创造了更加开放和稳定的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GATT也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全球贸易规则的主要制定和执行机构。

四、多边开发银行的建立为了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二战后成立了一系列多边开发银行。

这些机构的目标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援助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实现经济的独立和发展。

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

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

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经济发展经历了图一和图二所示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繁荣,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的低谷,九十年代的新经济时代。

二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黄金时期6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民经济的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越南战争);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主要原因);利用战后经济优势地位,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如现代跨国公司的兴起);利用国外廉价资源如石油,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战后国内政治局面的相当稳定?。

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拥有广阔的国际市场;(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3)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2衰退时期(70年代)济危机与“滞胀”,出现了石油危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等滞涨现象,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无法解决(凯恩斯主义的失灵);美国在越战时期采取不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第三世界与之利益的冲突与对抗;资本主义之间的竞争与抗衡(日本与西欧的崛起)70初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 1、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挑战 2、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解体 3、石油危机的冲击 4、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3.经济复苏(80年代)调整复苏期,经济持续低速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但债务负担沉重经济政策的调整;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加强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改善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与日本、西德的竞争地位,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国际上一些客观有利因素如石油及原料价格的下跌。

二战后美国历届总统对内政策

二战后美国历届总统对内政策

二战后美国历届总统对内政策杜鲁门:公平施政军队复员,军事订单大批缩减,实业人数增加,房荒问题严重,通货膨胀加剧,工人罢工运动高涨。

为保持经济繁荣,避免大规模失业,缓和国内矛盾,杜鲁门政府提出一系列社会改革方案。

1946年9月6日,杜鲁门第一次向国会提交内政问题的综合性咨文。

后又陆续提出一些。

内容包括:帮助工业尽快从军需生产调整为民用生产;为退伍军人的就业训练、大学教育、失业补助、购买农场和住宅提供资金和贷款;制定充分就业法;成立总统民权委员会。

1949年1月5日,杜鲁门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纲领,把过去的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

基本内容包括: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最低工资额;建造廉价公共住宅;继续维持农产品价格支持计划;推进保障民权立法;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援助;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

成效:国会1949年通过了建筑廉价公共住房和清除贫民窟的法案;1950年《公平劳动标准法》修正案,提高工人最低工资;1950年通过有关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法案。

其他改革目标,如保障民权的法律、废除塔夫脱-哈特莱法的努力、支持农业的布兰南计划等都失败。

原因:时代背景;党派分歧;个人因素。

艾森豪威尔:现代共和党主义(能动的保守主义)走介于罗斯福新政和20年代传统共和党主义之间的“中间道路”,既要争取共和党传统的目标即削减政府开支和实行自由企业制度等,又要继续社会经济改革。

表现为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上的二重性。

称“能动的保守主义”。

•二战后经济的繁荣使改革紧迫性削弱,新政以来国家干预造成的大政府、“大劳工”、高赤字和高税收等,又使垄断资产阶级深感不安。

•新政以来美国社会全面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趋势是无法逆转的。

内容:(1)试图改变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政策的发展趋势,计划减少联邦预算,但无效。

艾森豪威尔执政的大部分财政年度里,实行的其实是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联邦开支不断攀升。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国开始了一段长达数十年的经济扩张,这被称为“战后繁荣”或“美国经济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高速增长、高度就业和大规模的技术创新。

首先,美国在战后经济中迅速恢复了工业和农业生产。

这是由于战后美国在全球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并在战争期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技术实力。

战争创造了一个巨大的需求,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积极干预和支持。

政府聚焦于经济复苏和工业发展,并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为了提高生产力和刺激经济增长,政府推出了“美国经济中心”的政策,将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现代化。

此外,政府还支持国内市场,并通过贸易政策和关税等措施提升本国产品的竞争力。

第三,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战争期间,美国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科技研究和开发,如原子弹、计算机、航空航天技术等。

战后,这些科技成果得以民用化,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例如,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并催生了新兴产业如电子、通信和软件开发等。

此外,经济的全球化也成为战后美国经济的重要特征。

战后,美国通过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扩大了对外贸易和投资,成为全球的经济引擎。

美国企业也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建立了全球供应链和生产网络。

这种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也为美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市场。

然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经济增长的不平等性加剧,财富和收入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社会分化和不公平。

其次,70年代以来,全球竞争加剧,美国经济面临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压力。

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转移给部分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失业和贫困问题。

在总体上看,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然而,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 新变化
二战后~20世纪90年代美国主要经济政策
时期
二战后 到60年 代末
70年代
代表政府
杜鲁门、 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 约翰逊
尼克松 福特 卡特
主要经济政策
经济
理论
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 凯
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 斯
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 主
杜鲁门、 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 约翰逊
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 凯
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恩
大一规、模风赤靡字的财政凯作恩为斯经主常义性政策, 斯
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 主
减少贫困。

70年代 尼克松、福 特、卡特
80年代 里根
劫贫济富
双管齐下
பைடு நூலகம்90年代 克林顿
二紧、缩财失政灵和的赤凯字恩财斯政交主替义使用
特、卡特
80年代 里根
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 货币
抑制通胀,
学派
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医治 供给
生三产、停不滞再。是唯一的主义
学派
90年代 克林顿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美国经济发展还存在问题吗?
Change is coming to America!
四、美国能够不断发展前进的秘诀在哪里?
今天回头来看美国走过的百年中,……基 本上在原有的思想和政体的框架内不断更新、 变化, ……一个世纪独领风骚,其秘诀在于 渐进主义的改良。
让我来告诉你们这些定义,经济 的衰退是指你的邻居失了业,经 济萧条则是指你也失了业。而经 济开始复苏指的则是——卡特已 经失业的时候。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实力的国家之一。

战后,美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成为当时全球最富裕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分别从战后重建、经济自由化和科技创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战后重建战后,美国经济面临重建的巨大任务,但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作为战争的胜利者,美国在战后借助其强大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实力,在国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重建。

首先,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例如通过实施战后总统杜鲁门的“平等机会法案”,为战争退伍军人提供教育和住房补贴,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其次,美国政府还通过推动扩大就业和减少税收等措施,刺激了消费和投资,促进了经济复苏。

经济自由化二战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自由化的政策和措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首先,美国政府通过降低关税和限制贸易壁垒等举措,促进了贸易的自由化,扩大了美国企业的市场份额,推动了经济增长。

其次,美国政府也放宽了对企业的管制和监管,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加强了市场竞争,激发了创新和创业的活力。

此外,美国还积极推动外资进入和国际投资,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科技创新二战后,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战争期间,美国在军事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战后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民用领域,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美国政府也加大了对科研和教育的投入,建立了一系列的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了科技创新的不断涌现。

在这一时期,美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突破,例如电子计算机、核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有效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总结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战后的重建、经济自由化和科技创新。

战后重建为美国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刺激了经济复苏和发展。

经济自由化为企业提供了自由的生存空间,推动了市场竞争和创新活力的释放。

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

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50-60年代的高速增长阶段,70年代的滞胀阶段,80年代深刻的危机继之以低通胀的缓慢增长阶段,90年代以来的低通胀高增长阶段。

1.二战结束后到60年代末,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最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战后的大萧条使美国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大规模失业和资源利用不足。

为了应付经济危机,罗斯福开始实行“新政”。

其基本精神是动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调节经济。

在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和对外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新的政策和法令。

这些政策集中体现在配套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就财政政策看,罗斯福政府抛弃了传统平衡财政预算政策,首开和平时期赤字财政预算的先河,通过大量举债的方法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和对落后地区进行开发,促使经济复苏和增长。

同时,又配合以相应的货币政策。

他们信奉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能够导致就业和实际产出的变化,可以利用货币政策来反对通货膨胀或刺激经济。

正是“新政”创造性地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很快就把国家从危机的深渊中拯救了出来。

到年代末,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被美国最高当局所接受,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以后各界政府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

肯尼迪政府的政策工具是减税。

他们相信削减个人所得税可以促使家庭更多的消费,这将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结果会导致产量增加而价格维持不变。

因为经济具有过剩的生产能力,生产性工人与机器处于闲置状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减税政策的效果是:失业率在1965年下降到4.4%,60年代的其余各年中则保持在低于4%的水平,而实际GDP从1964年1966年则以令人瞩目的5.5%的平均速度增长。

从总体上看,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经济处于高就业和价格稳定的状态。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VS
详细描述
美国在教育领域的投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 地位,拥有众多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和科 研机构。这些机构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家、 工程师和技术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 源不断的支持。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各 种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 创新。
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总结词
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美国积极调整政 策,以保持其竞争优势。
复苏期
总结词
经济逐渐复苏,重回增长轨道
详细描述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国际经 济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了滞胀的 困境。在这个时期,美国的计算机、互联网、电子等技 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 断深入,美国的出口也得到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幅提升。这些因素共同 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此外,美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创 新等。这些措施进一步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二战期间,美国成为了同盟国的军火库和物资供应地,这刺激了 美国工业生产和经济增长。
战争推动了技术进步
二战期间,美国加大了对军事技术的投入,这为战后的技术发展和 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争加强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二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这为美国的经济扩 张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状况
03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结构和特点
产业结构
1 2 3
服务业发展迅速
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推动,美国服务业在二战后 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
制造业比重下降
尽管制造业在二战后初期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但由于技术进步和贸易竞争,其比重逐渐下降 。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调整概要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调整概要

探究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
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内部原因: ①战后日本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 ③日本战后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④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提高生产率,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 ⑤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2、外部原因: 美国的经济扶持,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 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注意解决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 体制.
课堂检测
D 1、下列各项:不属于撒切尔夫人经济改革的内容是( )
A、国有企业私有化
B、压缩政府开支
C、削减政府福利
D、实行企业国有化
2、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成为西欧经济“火车头”,
D 主要原因是( )
A、限制垄断行为
B、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水平
C、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20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
(1)、趋势:多市场,少政府 (2)、特征
A、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得到加强 B、经济计划程度下降,自由市场作用加强 C、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
二、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1、经济模式的形成: ①确定发展的方针 ②经济模式的形成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的混 合经济模式 2、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
D、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的确立
B 3、在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市场调节 B、政府指导 C、自由放任 D、货币主义
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4、主要内容:
⑴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⑵实现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⑶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开

简要评述美国二战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精)

简要评述美国二战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精)

简要评述美国二战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二战始于1939年9月1日,美国作为和英国、中国、前苏联同一阵线的同盟国,参战于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

二战对于整个世界格局尤其是美国的影响是深远的:1、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西欧和日本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

2、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美国的经济实力强大,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黄金储备,主导着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3、战争中确立的霸主地位主导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操纵。

4、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常规武器最强大,在世界各地建立了500多个军事基地,还垄断了原子弹。

二战前,美国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无论政府如何努力都无法挽救日趋颓势的美国经济。

二战爆发,当时没人能想到,二战结束时美国的经济竟然复苏了:失业率下降到1.9%, GDP涨到了二战初期的两倍。

“二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顶级的经济强国。

“二战”对美国经济的一大影响是它增加了总需求和生产,尤其是武器,军火和食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多数人都厌倦了参与欧洲的争端,而且又是经济大萧条时期,所以美国没有立即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可是,当战火在欧洲和亚洲蔓延时,美国政府知道他们要时刻为战争准备着。

除了加强军事、招兵买马外,政府还将工业向军事物资转型,很多汽车生产流水线都开始生产战斗机零件,渔业码头也停泊了军舰,越来越多的曾被废弃的美国工厂又重新开始了生产。

1941年不列颠之战后,美国政府颁布了《租借法案》,以中立国身份向外出口军用物资,从而进一步增长了军用物资的需求和生产。

在之后的4年中,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英国和苏联等国提供了价值325亿美元的物资。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正式向轴心国宣战,进一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1944年,美国的名义GDP达到174.84亿美元,比1943年的136.44亿美元增长了28.14%。

美国宏观经济政策

美国宏观经济政策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美国自上个世纪30年代经历巨大萧条后,凯恩斯主义日益盛行,国家资本主义基本成为国家的最高经济指导原则,但是在“二战”后出现的种种国内外新形势,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根据新情况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20世纪3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的总需求管理型的财政政策(一)“罗斯福新政”——由被动到自动地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台,拉开了“罗斯福新政”的序幕。

“罗斯福新政”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扩大财政支出,开办政府工程,实行失业救济,以此振兴经济。

这些扩张性的财政支出政策,导致了财政支出规模迅速扩大,赤字也急剧上升。

虽然罗斯福早期并不是赤字财政的信奉者,但。

“罗斯福新政”的结果的确导致了连年赤字,巨额的赤字与其说是出于主观意愿,不如说是为环境所迫。

但赤字财政使美国经济摆脱了危机,经济重回良性增长之路。

(二)“二战赤字”对美国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20世纪40年代,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巨大的开支使得联邦政府的财政政策表现为极度的扩张。

以1942年为例,美国联邦政府当年财政赤字达到360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近40%,这在和平时期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这种赤字财政政策却促使了美国经济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长,特别是1940—194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了20%,并使失业率降低到1-2%,物价平均每年只上涨6-3%。

这是赤字财政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特殊例证。

(三)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时期对平衡预算的努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导致的赤字膨胀使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总统将控制赤字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杜鲁门曾在回忆录中说:“从1946年6月30日到1952年6月30日,我的政府有超过支出30亿美元的净收入。

这在我看来是卓越的理财之道”。

艾森豪威尔1955年2月19日在讨论减税建议时说,“那将意味着回到膨胀性的赤字财政政策上去”,并斥责这种行为是“财政上不负责任的顶峰”。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文章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西方国家中确立了霸主的地位。

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但其基本目标都是维护美国的霸权。

美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是:一、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张性、进攻性、侵略性。

杜鲁门政府(1945——1953)上台以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很快修改了罗斯福设想的大国合作政策,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1)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同苏联实行全面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进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2)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实行“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资金”,在经济上扶植西欧、日本;通过分裂德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建立“北约”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形成西方军事联盟。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它在“后院”的统治,通过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

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在朝鲜战场失败后,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对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与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对苏联、东欧进行经济、文化渗透,同苏联一起攻击中国。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出现时间和国家: 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
4、特点:(1)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2)实质是信息化和全球化,核心是高科技创新,方向 是低污染、低耗能、高增长。
5、影响: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持续繁荣;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缓
解环境恶化;由高科技创新带动其他领域的一系列创新。
1、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认识不正确的是:( )
资料补充:
1、资本主义经济“滞胀”状态:
(1)时间: 1974——1982年; (2)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隐藏着经济危机;
②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③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缺乏经济增长点; ④1973—1975年经济危机的打击,即第四次中东战 争爆发,西方国家出现石油危机。 (3)表现: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下降或停滞,通货膨胀严 重,物价持续高涨。 (4)措施:资本主义各国及时调整政策,降低税率,减少政府 财政支出,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等。
须( )
A.采取赤字财政政策
B.削减失业津贴
A
C.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D.减少财政支出
3、下列有关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说法,
正确的有( )
①该书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
②该书的发表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③该书直到目前为止,依然是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之一
④凯恩斯仍然是影响最大的西方经济学者之一
3、含义:“福利国家”制度是在“混合经济”下实现充分就业、收入
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这些政策目标的总和。
4、实质: 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
5、特点:(1)覆盖面广,具有普遍性;
(2)涉及种类多;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第一阶段:1945-1973,经济持续发展(发展的黄金时代)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执政时期第二阶段:1974-1982年,经济衰退时期,危机与“滞胀”尼克松、福特、卡特执政时期第三阶段:1983-1990年,调整复苏期,经济持续低速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但债务负担沉重里根执政时期第四阶段:1991-2001年,改革繁荣时期,经济持续稳定繁荣调整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克林顿时期战后的西欧和日本1、英国实行“混合市场经济”(1)形成时期:1945-1979政策: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特征:①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②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③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2)初步发展(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货币主义政策(3)进一步发展(2009以后):“多市场,少政府”成为其经济发展的趋势。

2、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1)背景:二战后,政府干预力度加大(2)方针: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3)方式: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4)手段:财政、税收、价格(5)影响:法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3、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1)建立:1949年,阿登纳政府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

(2)特征:①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3)结果:成为西欧经济的“炼头”4、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1)背景:二战后初期,实行统制经济体制(2)形成:2005中期以后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3)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4)结果: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经济状况。

四大经济政策(含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

四大经济政策(含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
政府主导型经济,政府对经济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措施
成效
50年代
杜鲁门、艾森豪威尔
凯恩斯主义
充分就业
繁荣
60年代
肯尼迪、约翰逊
凯恩斯主义
赤字财政
繁荣
70年代
尼克松、卡特
凯恩斯主义
交替使用紧缩财政和赤字财政
滞涨(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
80年代
里根
货币学派(新自由主义)
削减非国防性开支,紧缩货币。
回升
供给学派(新自由主义)
减税,加大国防开支。
90年代
克林顿
宏观微调
平衡预算,削减开支。
进入“新经济”
微观自主
支持发展高新技术。
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政策
国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政策
英国
混合市场型经济,主张多市场,少政府。
法国
计划指导型经济,主张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国企与私企并存。
联邦德国
社会市场型经济,主张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西欧的火车头。
日本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包括货币主义和供给主义等。代表人物:哈耶克。主要实行货币主义和供给主义,国家减小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20世纪90年代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美国实行的政策,既不完全自由放任,也不过度干预经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战后美国资本主义政策演变
时间
代表政府
理论依据
资本主义历史上的五种主要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时间
经济思想名称
特点
工场手工业时期
重商主义
代表人物:法国柯尔柏(科尔伯)。核心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一)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繁荣--危机与调整—持续稳定增长)a 二战初期,美国推行中立政策,大发战争横财,军事工业迅速发展;b战后初期,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取得了统治地位,经济一片繁荣;c 70年代,欧共体国家和日本迅速崛起,中东国家展开石油斗争,美国经济陷入危机;80年代,美苏争霸激烈,美国大力发展高技术军事工业,债务负担沉重,经济发展受阻;d 90年代,为了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占据绝对优势,美1、战后的繁荣原因: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力的经济发展环境。

2、危机和经济调整原因:①经济发展弊端显露;②受到1974-1975年经济危机严重打击;③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负债国)3、新经济(知识经济)的出现原因:①改革社会经济;②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③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总结: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a出现繁荣,七八十年代遭遇危机与通货膨胀,90年代持续稳定发展,21世纪初又发生经济衰退,这显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b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前列,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

c、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高。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1、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根本原因);2、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主要原因);3、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4、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5、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

(二)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1、欧洲的联合(1967年成欧共体,1993年欧盟,说明欧洲一体化的趋势)欧洲联合的原因:a、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国际地位,避免成为超级大国的附庸;b 为了加强交流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经济回升并持续增长
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高贸易逆差
20C90S
克林顿综合两者宏观调控 Nhomakorabea微观自主
进入“新经济时代”
“两极化”
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时间
主要总统
经济理论
主要经济政策
结果
原因
问题
二战后——20C60S末
杜鲁门
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
约翰逊
凯恩斯主义
充分就业
高度繁荣
(黄金时代)
①②③
财政赤字
高额国债
通货膨胀
赤字财政
20C70S
尼克松
福特
卡特
凯恩斯主义
紧缩财政
赤字财政交替
失灵
滞胀(原因)
20C80S
里根
供给学派
货币学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50-60年代的高速增长阶段,70年代的滞胀阶段,80年代深刻的危机继之以低通胀的缓慢增长阶段,90年代以来的低通胀高增长阶段。

1.二战结束后到60年代末,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最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战后的大萧条使美国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大规模失业和资源利用不足。

为了应付经济危机,罗斯福开始实行“新政”。

其基本精神是动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调节经济。

在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和对外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新的政策和法令。

这些政策集中体现在配套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就财政政策看,罗斯福政府抛弃了传统平衡财政预算政策,首开和平时期赤字财政预算的先河,通过大量举债的方法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和对落后地区进行开发,促使经济复苏和增长。

同时,又配合以相应的货币政策。

他们信奉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能够导致就业和实际产出的变化,可以利用货币政策来反对通货膨胀或刺激经济。

正是“新政”创造性地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很快就把国家从危机的深渊中拯救了出来。

到年代末,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被美国最高当局所接受,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以后各界政府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

肯尼迪政府的政策工具是减税。

他们相信削减个人所得税可以促使家庭更多的消费,这将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结果会导致产量增加而价格维持不变。

因为经济具有过剩的生产能力,生产性工人与机器处于闲置状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减税政策的效果是:失业率在1965年下降到4.4%,60年代的其余各年中则保持在低于4%的水平,而实际GDP从1964年1966年则以令人瞩目的5.5%的平均速度增长。

从总体上看,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经济处于高就业和价格稳定的状态。

这得力于成功使用宏观经济政策。

这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是需求管理。

应该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前期与后期的经济环境不同,因而宏观经济政策效果不同。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凯恩斯主义失灵。

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但只能缓解,不能消除“滞涨”。

滞胀的原因从国际背景看,美国在60—70 年代滞胀的发展伴随着一系列国际事件的冲击,如1964—1970 年的越南战争、1973 年的阿以战争与1978 年伊朗政变所导致的全球石油危机。

这些外部性事件的强烈冲击恰恰是美国经济三次滞胀周期的前奏,也可以说,这些外部事件对经济的滞胀周期有激发作用。

外部事件对美国经济的冲击更多体现在对总供给的负面影响,导致生产成本急剧上升与经济增长急剧下滑,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同步大幅攀升。

美国政府在六七十年代的经济政策基本上是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为主,政策目标主要在于应付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并为此常常不得不以通货膨胀的攀升为代价。

高就业率的政策目标是导致滞胀周期恶化与通货膨胀率持续攀升的主要根源。

美国政府之所以在滞胀时期更多地倾向于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而不以控制通货膨胀紧缩性政策为目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追求过高的就业率。

进入70年代后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的新情况。

以往当发生经济衰退时,在生产下降,失业率上升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下跌。

正是有此情况作后盾,以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失业率下降的相机抉择政策才能大行其道。

然而此时的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相机抉择政策彻底失败。

加之石油危机的推波助澜,美国经济在首次出现负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率也上升到两位数。

面对这一形势,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作了全面调整,国家干预经济的指导思想、干预的范围和形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国家干预和市场力量二者对比关系上作了调整,主张加强市场调节,缩小政府的作用。

(1)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转为抑制通货膨胀。

美国政府通过非中性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给量来扭转经济形势。

(2)调整所有制结构。

70年代美国政府新建了一批国有企业和国家参股的合营企业,使国有经济的比重上升。

为私人公司提供了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在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和引导投资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3)对原有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相应调整。

将一些原由国家负责的社会福利计划改由其他社会组织分担,实现社会福利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场化。

(4)调整对外经济政策,推行新贸易法。

新贸易法的目的在于消除美国的贸易障碍,扩大出口,消除贸易逆差。

70年代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调节的范围由局部调节转为全面调节;调节的手段由财政政策为主转为货币政策为主。

但从整体上看仍属于需求管理。

这一时期宏观经济政策效果不佳。

由于美联储选择银行信用作为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使得美联储在长期内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力较弱,很难作出有效的分析以确定信贷行为扩张至何程度会引起将来的通货膨胀;加之美联储信奉非中性货币政策,认为货币政策可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致使货币供应量由于长期快速增长而大大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20 世纪80 年代美国的“反滞胀”措施20 世纪80 年代,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滞胀,美国总统里根采取了攻击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其中心思想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和限制,实行大规模减税。

(一)大幅度提高利率,压缩货币供应量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从1978 年10 月开始大幅度提高贴现率,由9 月的11%提高为12%,此后又多次上调,到1981 年1 月达到13.5%。

同期,优惠利率相应地从12.75%提高为15%,再提高为20.16%。

这是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利率。

(二)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效应抑制通货膨胀美国在80 年代初期用松动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搭配,一方面提高利率,压缩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实行减税、加速折旧法和大量增加军费开支,结果造成严重的财政赤字。

但是美国的做法颇有新意,它利用浮动汇率制的特点,创造良好的反通货膨胀的外部环境,这就是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推动利率上升;高利率吸引外资进入,抬高美元汇价;高汇价抑制出口促进进口。

这样,既支持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又改善国内商品供求关系,从而收到反通货膨胀的效果,这种做法对生产的冲击力比较小。

所以在80 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回升较快,通货膨胀率也明显降低。

(三)进行税制改革,降低税率(四)经济结构开始调整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美国以高新技术为中心,掀起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形成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而且传统工业已被新技术所改造。

同时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在进行,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减少,第二产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

4.90年代,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增长,从1991年4月开始到2001年3月,连续增长120个月,超过60年代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时期106个月的增长,更超过了80年代里根政府时期92个月的增长。

持续近10年的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局面的出现,与克林顿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成功运用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克林顿政府所制定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

(一)实行以“平衡预算”为目标的财政政策。

克林顿政府的财政政策总体目标是:优化财政开支结构,逐步减少财政赤字,最终实现财政盈余。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增收与节支两个方面大规模削减了财政赤字。

1.“增收”的财政政策。

主要包括:(1)提高高收入阶层的所得税率,2)提高公司所得税率。

2.“节支”的财政政策。

节支主要是削减国防预算、医疗保健费用,裁减联邦雇员、压缩行政费用等。

(二)实行以遏制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90年代以来美联储把没有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新目标。

放弃了实行近20年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指标的做法,而以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以调整利率作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随时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率升降变化来调整利率,对抑制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恶化起到了根本性作用。

(三)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政策。

克林顿政府充分认识到,在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90年代,保持和增强美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

政府还实行产业倾斜政策,确定一些对未来国际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高科技产业,并给予支持和扶助,从而确保美国在未来高科技竞争中的国际领先地位。

次贷危机次贷危机从2007年8月全面爆发以来,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使金融市场产生了强烈的信贷紧缩效应,国际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得以暴露。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起源于美国的这次次贷危机正波及全球,全球金融体系受到重大影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

中国也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

金融工具过度创新、信用评级机构利益扭曲、货币政策监管放松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

美国政府采取的大幅注资、连续降息和直接干预等应对措施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美联储实施的量化宽松为例,其政策实施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零利率政策量化宽松政策的起点,往往都是利率的大幅下降。

利率工具失效时,央行才会考虑通过量化宽松政策来调节经济。

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连续10次降息,隔夜拆借利率由5.25%降至0%到0.25%之间。

补充流动性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至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期间,美联储以“最后的贷款人”的身份救市。

收购一些公司的部分不良资产、推出一系列信贷工具,防止国内外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出现过分严重的流动性短缺。

美联储在这一阶段,将补充流动性(其实就是注入货币)的对象,从传统的商业银行扩展到非银行的金融机构。

主动释放流动性2008年到2009年,美联储决定购买3000亿的美元长期国债、收购房利美与房地美发行的大量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在这一阶段,美联储开始直接干预市场,直接出资支持陷入困境的公司;直接充当中介,面向市场直接释放流动性。

引导市场长期利率下降2009年,美国的金融机构渐渐稳定,美联储渐渐通过公开的市场操作购买美国长期国债。

试图通过这种操作,引导市场降低长期的利率,减轻负债人的利息负担。

到这一阶段,美联储渐渐从台前回到幕后,通过量化宽松为社会的经济提供资金。

这一在当前几乎普及全球的非常规政策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通货紧缩预期的恶化,但对降低市场利率及促进信贷市场恢复的作用并不明显,并且或将给后期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一定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