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著导读 《谈美》》公开课教案_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名著导读《谈美》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谈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谈美》作者,作品主要内容。
2、学习: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的一般方法3、初步树立在艺术欣赏中熏陶情感,净化心灵的观念学习重点:学习: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的一般方法学习难点:初步树立在艺术欣赏中熏陶情感,净化心灵的观念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探索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导入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美德体验,大家来谈谈,你在哪些时刻,或者哪些东西让你感受到了美?学生:看到美景时、美女,漂亮衣服,一副美丽的画·····教师:看来我们每个人对美的感受不同,这都是一些现象,从本质上说,美是一门学问,也就是美学,说到这个大家也许就会感觉到深奥难懂,不知所云,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部有关美学的,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佳作,朱光潜的《谈美》。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朱光潜,字孟实,1897年生于安徽,朱先生是现代美学大家,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为北京大学教授,直到1986年逝世。
他90年的生涯的大部分都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晚年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2、作品介绍:《谈美》写于1932年,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娓娓道来,平易亲切、引起很大反响。
之后,作为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了这本《谈美》,此书充分表达了他的美学思想。
朱光潜善于把西方各种美学,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人熟悉的文学现象结合起来,和鲜活的审美现象结合起来,见解精辟,读来让人津津有味。
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语文,文学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我们如果能具备一些基本的审美观念,对美学有个基本了解,对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会大有裨益。
三、深入探究《谈美》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一)“免俗”——“美感修养”问题朱先生认为:“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名著导读《谈美》教案
名著导读无心以出岫——《谈美》朱光潜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文学理论著作2、拓展视野,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提升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学习目标:1、通读全书,梳理全书纲目及关联2、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及价值取向。
3、深入理解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并领会“美”的内涵四、学习方法:摘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课前诵读《蒹葭》二、导入: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告诉我们“生活中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应该有感受美的心灵”。
那么,我们经常说“美”,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你们认为什么是“美”?三、提纲挈领——美是什么?1、学生活动一:自由回答自己感受的“美”。
预设学生答案——美女、美景、美文、美物、心灵美2、教师点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就有一千种对美的理解,那朱光潜先生认为什么是美呢?他用三个不同身份的人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形象的告诉我们什么是美。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
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
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善(实用的态度)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真(科学的态度)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美(美感的态度)3、教师明确:美即直觉——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著导读 《谈美》》公开课教案_6
名著导读无心以出岫——《谈美》朱光潜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文学理论著作2、拓展视野,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提升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学习目标:1、通读全书,梳理全书纲目及关联2、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及价值取向。
3、深入理解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并领会“美”的内涵四、学习方法:摘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课前诵读《蒹葭》二、导入: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告诉我们“生活中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应该有感受美的心灵”。
那么,我们经常说“美”,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你们认为什么是“美”?三、提纲挈领——美是什么?1、学生活动一:自由回答自己感受的“美”。
预设学生答案——美女、美景、美文、美物、心灵美2、教师点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就有一千种对美的理解,那朱光潜先生认为什么是美呢?他用三个不同身份的人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形象的告诉我们什么是美。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
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
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善(实用的态度)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真(科学的态度)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美(美感的态度)3、教师明确:美即直觉——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
人教课标版语文必修4名著导读《谈美》整书阅读 课件
朱光潜《谈美》
单位:广西桂平市第三中学 教师: 李燕霞
什么叫美?朱光 潜在《谈美》中说 “美不仅在物,亦不 仅在心,它在心与物 的关系上面;但这种 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 般人所想象的,在物 为刺激,在心为感受; 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 表现情趣。”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朱光潜的生平与创作,了解《谈 美》的主要内容
人生的艺术化——实现完美人生
完美的人生就是要追求实用的活动、科学的活动、 美感的活动平均发展,就是要让真善美均衡发展。
在人生之路上: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在开场话中说“我希望你把你自己 所想到的写一封回信给我”。通过学习探讨, 我们对“美感态度是什么、美与实际生活的距 离、创造、人生的艺术化”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现在请你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给朱老先生写一 封回信,可以谈谈你们的感受或收获。
2、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为学习服务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情感目标: 学习朱光潜的“免俗”的审美精神,提高审美
鉴赏பைடு நூலகம்创造能力,培养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谈美》中精辟的见解层出不穷,请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你们最喜欢的观点或 句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欣赏,说说你们 的感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名著导读《谈美》教案(1)
《谈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读并了解朱光潜的《谈美》;理解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提高学生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
2.通过学生交流与教师展示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美”的三个特点,明晰“刚性美”与“柔性美”,并运用审美知识观照自我,观照人生。
3.培养提升学生的“美感修养”,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审美的本质及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
2.了解“美”的三个特点。
【教学难点】1.对“美”三个特点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导入新课:面对这样一棵古松,您会想到什么?假如你是一位木商,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值几多钱的木料。
假如你是一位植物学家,你也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而假如你是画家,那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木材商是站在实用的角度,植物学家是站在科学的角度,而画家则是站在审美的角度。
你觉得这些图片美吗?一、什么是美?1.你觉得什么是美?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唤醒”它,“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彰”,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
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
但美并不在外物(自在之物)。
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不自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名著导读《谈美》教案(5)
精选文档《谈美》教课方案教课目的 :知识与能力:初读并认识朱光潜的《谈美》;理解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适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提高学生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过学生沟通与教师展现相联合,教会学生学会提练知识点,并运用审美知识观照自我,观照人生。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提高学生的“美感涵养”,加强学生崇高的道德感情。
教课要点:理解审美的实质及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
教课难点:在初读第一章的基础上,综合掌握对于审美的精华。
教课过程:一.导入我们知道,一千种人有一千种思想,自然就有一千种不一样的生活道路,一千种不一样的审雅看法。
看了朱光潜先生《谈美》一书后,总感觉他不是在谈美,而是在谈哲学,谈人间万象。
《谈美》从整体来看是本谈艺术赏识的专业书,但其中充满着对人生观的思虑。
在《谈美》这本小书中,乏味复杂的美学理论变得和蔼可亲了,朱光潜先生用理解晓畅的话语让我们先体验“美感”,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事各个方面去,进而“美化”人生,最后达到人心的“净化”。
二、作者介绍,整体认识,初步感觉朱光潜( 1897-1986),安徽桐城人。
我国有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1925 年起初后赴英、法等国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3 年归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声誉会长,一生从事美学教课与研究工作。
重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惨剧心理学》等,并有多种美学译著行世。
朱光潜伏 30 年月至 40 年月时期以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体现于心者不过直觉,物所以接物者不过形象。
所以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适用的态度不一样,它不波及看法、适用等,不过全神贯注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赏析。
1950年此后提出主客观一致说,以为美一定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而后提美。
60年月,他重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看法,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以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一致于实践。
人教部审版高中语文必修4《著导读 《谈美》》优质课教案_8
《谈美》导读教案《谈美书简》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教学目标:1、了解朱光潜的生平与创作,并了解《谈美》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阅读选文,体味何谓美。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及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国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毕生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重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并有多种美学译著行世。
朱光潜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
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
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
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作者档案朱光潜,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与翻译家。
1897年9月19日,他生于安徽桐城的一个经济上破落的书香之家。
他从6岁到15岁,一直接受父亲的私塾教育。
私塾教育是他承受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1916年,他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他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了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名著导读《谈美》教案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名著导读《谈美》教案品读美学经典,追求艺术人生——《谈美》导读目标:1、了解《谈美》的主要内容;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美学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1、美感2、审美距离3、移情4、人生的艺术化难点:人生的艺术化课时:1过程:导入关于学生审美情趣的调查。
师: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具有审美情趣的人吗?请结合生活实例说明。
生:师:懂得审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多一些情趣,少一些庸俗;多一些精神的企求,少一些物质的迷恋。
今天,我们上一节关于美学的名著导读课,了解朱光潜的美学名著《谈美》。
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省桐城人,笔名孟实、盟石。
192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
1925年至1933年,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留学。
回国后,先后在北大、川大、武汉大学任教。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代表作有《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谈美书简》等。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解放后出版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
三、《谈美》内容概要《谈美》一书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十五个章节。
1、《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4、《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5、《“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6、《“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7、《“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与自然》8、《“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9、《“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10、《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11、《“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12、《“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13、《“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1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15、《“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四、关于“美感”1、引出美感:朱光潜认为,美感其实是一种态度。
人教部审版高中语文必修4《著导读 《谈美》》培优课件_5
• 请概括这首诗歌描绘的意境 • 寂静凄清 • 是作者主观心态在外界环境的一个映照
课堂小结
• 审美的主体。客体 • “美”的内涵 • 美感的培养 • 美的移情作用
作业布置
• 描绘一幅你心中的美景。 100字左右,以描写为主
探究一
你觉得在生活中那些东西是美的?为什么?
探究二
审美的对象是什么? 主体 客体
主体 审美判断的感悟者(我们自己) 客体 审美的体现者
• 客体
• 人、动物、植物、山川、虫鱼、鸟兽、建 筑······
• 万事万物均可成为审美的客体
美是什么?
探究三
美:审美客体的外形、色彩、情感、意境、 品质、精神等元素。
探究四
• 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联系是什么?美是 什么?
美
审美客体的某些特征符合审美主体的心里 愿望
探究五
• 美感如何培养?
美感的培 审美的移情作用是什么?
• 花溅泪 鸟惊心
• 拟人
• 将诗人自己的情感寄托给自然界的花和鸟, 表达了自己对国破家亡的震惊与痛惜之情
《谈美》
朱光潜
一、作者介绍
• 朱光潜(1897-1986), 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美 学家,文艺理论家。1925 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国学 习,获博士学位。1933年 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 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 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 誉会长。重要著作有《文 艺心理学》、《西方美学 史》、《悲剧心理学》等, 并有多种美学译著行世。
人教部审版高中语文必修4《著导读 《谈美》》优质课教案_10
《谈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读并了解朱光潜的《谈美》;理解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提高学生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
2.通过学生交流与教师展示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美”的三个特点,明晰“刚性美”与“柔性美”,并运用审美知识观照自我,观照人生。
3.培养提升学生的“美感修养”,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审美的本质及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
2.了解“美”的三个特点。
【教学难点】1.对“美”三个特点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导入新课:面对这样一棵古松,您会想到什么?假如你是一位木商,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值几多钱的木料。
假如你是一位植物学家,你也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而假如你是画家,那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木材商是站在实用的角度,植物学家是站在科学的角度,而画家则是站在审美的角度。
你觉得这些图片美吗?一、什么是美?1.你觉得什么是美?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唤醒”它,“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彰”,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
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
但美并不在外物(自在之物)。
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不自美”)。
人教版本高中语文必修4名著导读《谈美》学习教案
《谈美》一、授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认识朱光潜的一生与创作,并认识《谈美》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经过合作与研究,赏析书籍优异段落,领会何为美。
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感悟文字美学。
二、授课重难点:1.授课重点:认识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及文学的审美特色、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色。
2.授课难点: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感悟文字美学。
三、授课课时1课时四、授课工具:多媒体、黑板、实物教具(书籍)五、授课过程:1.导入:《谈美》写于 1932 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此后的 " 第十三封信,《中学生》杂志曾选刊了其中的部分篇章,同年 11 月由开通书店初版 ( 《谈美 : 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开通书店民国二十二年初版 ) 。
他曾说 : “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相同,眼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认识的,可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
作者自称是“平时叙议”《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
( 需要说明的是,与朱光潜先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版的《谈美书函》对照,《谈美》更为本真,更少意识形态上的色彩,所以也更好读。
)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色等问题层层张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浸透在朴实清爽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朱自清语) 。
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立,创立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2.作者简介:朱光潜( 1897-1986),字孟实,安徽桐城人。
我国出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
1925 年开初后赴英、法等国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3 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高中语文必修四名著导读《谈美》优秀教学设计
师生共同寻找生活中的例子,分别从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和美感的态度三个不同角度来审视,进而体会朱光潜提出的的免俗后净化心灵后,基于基本生理、生活需求之外的更高尚的精神企求。
(三)难度提升:
朱光潜《谈美》的末篇《慢慢走,欣赏啊!》中劝告年轻人,好好珍惜生命,体味生活,让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有意义。
三、预习检测:
检查学生第一课时中对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否已完成了初读任务,
(1)基础检测:学生简单概括该书主要章节内容。
(2)效果检测:学生谈印象最深的章节及其理解。
(3)难点检测:学生谈理解有难度的章节。
三、教学过程
(一)重点研读:
1、师生再读朱光潜的《谈美》中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2、找出关键段落,三次研读。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感受此章节中的精华—-审美就要有感受美得态度和发现美得眼睛,而不是带着庸俗和功力的目光单纯的从实用价值和科学的角度去考虑。(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读书交流)
4.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朱光潜“慢慢走,欣赏”美审美方法,进而积累更多正确的审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对朱光潜《谈美书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的解读,慢慢体会如何培养审美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慢慢体会朱光潜的“免俗”境界,培养学生的“美感修养”,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依托。
教学难点:在初读《谈美书简》基础上,综合把握关于审美的精髓
教学方法:1·自读法2·讨论法3·点拨释疑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下列一组图片,说说哪张更有美感:
多媒体展示断臂的维纳斯图片和另外一幅浓妆艳抹的美女图。
学生品评:维纳斯更美。另外一张虽然也很美,但却很庸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名著导读《谈美》教案(4)
《谈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朱光潜的生平与创作,并了解《谈美》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探究,赏析书本精彩段落,体味何为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感悟文字美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及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感悟文字美学。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工具:多媒体、黑板、实物教具(书籍)五、教学过程:1.导入:《谈美》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中学生》杂志曾选刊了其中的部分篇章,同年1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谈美: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700.1/2593开明书店民国二十二年出版)。
他曾说:“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
作者自称是“通俗叙议”《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
(需要说明的是,与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谈美书简》相比,《谈美》更为本真,更少意识形态上的色彩,因而也更好读。
)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
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2.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桐城人。
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国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毕生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名著导读《谈美》教学课件共41张PPT
……美忞经验2的、直接美目的和虽丌实在陶际冶性人情,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 者美一忞个 经人验所可能以本维使持人身住产,生的也对要事美读物者的,帮忙须才行把。 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乊外去
10、艺术和游戏都是臆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空
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11、凡是文艺作品都丌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凡,某一 句警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依为命的。…… 功夫虽从点睛见出,却从画龙做起。……晋以后的诗和晋 以后的词大半都是绅节胜亍总印象,聪明气和斧凿痕迹都 露在外面,这的确是艺术的衰落现象。——《“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创造
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
11、凡是文艺作品都丌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凡,某一
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要辛苦要勤奋,有所得有所失,得失来去全赖一种心境,
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丌 亍欣赏,但欣赏需要了解艺术作品的一些相关知
8、法国画家德拉库瓦说得好:“自然叧是一部字 典而丌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 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凢 各人的情趣和才学。——《“依样画葫芦”——写 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9、欣赏和创造的距离幵丌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 进。……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丌是作 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 的想象和情忞是生生丌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 是生生丌息的,它幵非是一成丌变的。……艺术 虽伏根亍游戏本能,但是因为同时带有社会性, 须留有作品传达情思亍观者,丌能丌顾到媒介的 选择和技巧的锻炼。它逐渐发达到现在,已经在 游戏前面走得很进,令游戏望尘莫及了。—— 《“大人者丌失其赤子乊心”——艺术不游戏》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名著导读:谈美》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谈美》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谈美》整体行文逻辑,辨析每一章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2.探索并积累学术著作的阅读经验。
3.把握书中观点,理解“美”与“人生艺术化”的关联,以此获得审美情趣的提升和精神的成长。
教学重点:1.梳理《谈美》整体行文逻辑,辨析每一章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2.探索并积累学术著作的阅读经验。
教学难点:1.探索并积累学术著作的阅读经验。
2.把握书中观点,理解“美”与“人生艺术化”的关联,以此获得审美情趣的提升和精神的成长。
教学方法:默读、速读、赏读、悟读、研读(生生合作研读、师生合作研读)、读写结合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读课此环节分三步进行:其一,兴趣激发。
强调阅读品位的意义,引入《谈美》的有关介绍。
示例:相关介绍:略学习重点:梳理《谈美》的整体行文逻辑,辨析每一章材料和观点的联系;体悟人生与艺术的关系其二,明确阅读目标。
“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和方法”新课标有如此指导。
故而,我将《谈美》的阅读目标明确为三点:1.梳理《谈美》整体行文逻辑,辨析每一章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2.探索并积累学术著作的阅读经验。
3.把握书中观点,理解“美”与“人生艺术化”的关联,以此获得审美情趣的提升和精神的成长。
其三,策略初探。
基于阅读过程,首先向学生明确阅读四步:整体架构→通读→研读→追问阅读收获。
1、在第一环节的导读课上指导如何进行整体架构:首先明确概念及意义:整体上把握一本书的艺术架构,有助于学生走进其完整的艺术世界,获得更为全面、深刻的思考。
其次明确具体方法:阅读目录、序言、后记等,和书籍建立一种连接,获得有关写作目的和结构框架的整体印象。
示例如下:序言:略开场白:略目录:略整体印象:帮助青年走出认识的误区,获得有关美学的知识;引导青年将审美情趣融入生活,令生活艺术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读并了解朱光潜的《谈美》;理解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提高学生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
2.通过学生交流与教师展示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美”的三个特点,明晰“刚性美”与“柔性美”,并运用审美知识观照自我,观照人生。
3.培养提升学生的“美感修养”,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审美的本质及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
2.了解“美”的三个特点。
【教学难点】1.对“美”三个特点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导入新课:面对这样一棵古松,您会想到什么?假如你是一位木商,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值几多钱的木料。
假如你是一位植物学家,你也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而假如你是画家,那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木材商是站在实用的角度,植物学家是站在科学的角度,而画家则是站在审美的角度。
你觉得这些图片美吗?一、什么是美?1.你觉得什么是美?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唤醒”它,“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彰”,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
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
但美并不在外物(自在之物)。
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不自美”)。
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
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它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的审美体验。
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一段话,和柳宗元的命题极为相似。
萨特说,世界万物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个统一的风景,因为有了人,“这颗灭绝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新月和这一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统一的风景中显示出来”,这就是柳宗元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萨特又说,“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了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状态之中”,这也就是柳宗元说的,“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2.朗诵诗歌《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哲人说,美是一种感性,我说,美是你小小的眼睛里羞涩下淡蓝的清白。
什么是美,路人说,美是一种感觉,我说,美是路边的乞丐的手霜冻下褶皱龟裂的颤抖。
什么是美,诗人说,美是一种境界,我说,美是深林中秋暮下独行者走进的天地一色。
什么是美,僧人说,美是一种空,我说,美是高山上钟声的回荡的沉重千古与旷远。
什么是美,隐居者说,美是一种修为,我说,美是村落边枯藤上落日下的苍烟的孤直。
什么是美,恋人说,美是一个他,我说,美是下坠的泪水里倒影着的一个人的清晰。
二、美的特性(1)请任意说出跟“月”有关的诗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请任意说出跟“桃花”有关的诗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你看到的是“竹子”,但又不仅仅是竹子,而是坚贞不屈的品格;你看到的是“夕阳”,但又不仅仅是夕阳,而是日暮途穷的悲凉;你看到的是“杜鹃鸟”,但又不仅仅是杜鹃鸟,而是凄楚哀婉的愁绪;在审美活动中,“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
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
一座山,它作为“物”(物质实在),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
“象”不能离开观赏者。
“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
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
“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
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
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
所以席勒说:“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
”(《审美教育书简》)席勒的话就是说,“物”(事物的物理实在)是客观的,而“象”(事物的外观)是不能离开观赏者的,它包含有人的创造。
这正是朱光潜一贯强调的观点。
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
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
美不能离开观赏者,美的观赏是发现,是照亮,是创造,这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一层意思。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与“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同一黄昏也,而一为欢憨,一为愁惨,其境绝异。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同一桃花也,而一为清净,一为爱恋,其境绝异。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与“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同一江也,同一舟也,同一酒也,而一为雄壮,一为冷落,其境绝异。
(梁启超《自由书•惟心》)阿米尔说得好:“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反照。
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实不同。
比如陶渊明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时,辛弃疾在想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姜夔在见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时,都见到山的美。
在表面上意象(山)虽似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
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
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此。
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那么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
人们欣赏艺术作品,这种情况也很明显。
同样是读陶渊明的诗、读《红楼梦》、看梵•高的画、听贝多芬的交响乐,不同文化教养的人、不同格调和趣味的人以及在欣赏作品时心境不同的人,他们从作品中体验到的美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人,在同样的事物面前,他们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感受到不同的意蕴,这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二层含义。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美的时代性今天,人人都认为花卉是美的,所以在公共场所要建设花坛,到人家家里做客都要带一束鲜花。
但是花卉并不是从来就是美的。
原始狩猎社会的人,他们生活在花卉茂盛生长的地区,却宁愿用动物的骨头、牙齿作为自己身上的装饰,而从不用花卉作为装饰。
格罗塞曾说:“从动物装潢到植物装潢,实在是文化史上一种重要进步的象征——就是从狩猎变迁到农耕的象征。
”这说明,我们今天的人与原始狩猎社会的人存在着美感的差异。
今天,一般人都认为一个人长得太胖是不美的,所以很多人都在想办法“减肥”。
但是在历史上,无论中国或外国,都有某个时期,在人们的观念中,肥胖是美的。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人们认为丰腴的、富态的女人才是美的。
我国唐代,人们也认为丰腴的、富态的女人才是美的。
大家都知道“环肥燕瘦”的成语。
“燕”是汉代美人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
相传她可以在宫女托起的一个水晶盘中跳舞,可见她身体轻盈,也可见当时的风尚是以瘦为美。
“环”就是杨玉环,她“肌态丰艳”,得到唐玄宗的宠爱。
宋代郭若虚说:“唐开元、天宝之间,承平日久,世尚轻肥。
”说明开元、天宝之时以肥为美是一种时代的风尚。
从唐代画家张萱、周昉画的仕女画,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风尚。
以上文艺复兴时代和唐代都是历史上的状况,说明时代不同,人们的美感会有差异。
这些例子说明,地区不同,文化不同,人们的美感会有差异。
(2)美的民族性我们还看到,世界上有的地区还有这样的民族,他们以脖子长为美,所以拼命把脖子拉长,或者以嘴唇宽大为美,所以在嘴巴中塞进一个大盘子。
但是对我们来说,这些都不美。
原始民族喜欢文身。
文身很痛苦,但是他们愿意忍受,因为他们觉得文身很美。
但是到了今天,欣赏文身的人就比较少了。
这些都说明美感存在着时代的差异和文化的差异。
(3)美的阶级性十九世纪,肺结核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
不过,肺结核又是一种进行性的疾病。
它是逐渐消耗着病人的生命,而且在这过程中,营造出病人“美丽的生命正逐渐被吞噬”的意象。
一个艺术家如果能死于肺结核,可以说比死于其他疾病都要来得“高贵”,因为肺结核有“美化死亡”的效果。
狄更斯就曾说:“肺结核……灵魂与肉体间的搏斗是如此的缓慢、安静而庄严,结局又是如此的确定。
日复一日,点点滴滴,肉身逐渐枯萎消蚀,以致于精神也变得轻盈,而在它轻飘飘的负荷中焕发出异样的血色。
”托马斯·曼在《魔山》这本小说里曾说:“疾病的症状是爱情力量的假面演出,所有的病都只是爱的变形。
”肺结核的患者会发烧,而使脸颊现出红晕,所以它是一种“热情之病”;但因为它发烧时的体温通常不会很高,所以这种热情较接近于“在内心闷烧”,有着压抑的性质。
拜伦、济慈、萧邦、史蒂文生、劳伦斯、梭罗、卡夫卡等知名的艺术家都患有肺结核,肺结核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家之病”,它不仅是一个人“优雅”“细腻”“善感”的指标,更是一个人“才情”的戳记,雪莱就曾对“肺病鬼”济慈说:“这种痨病特别喜欢像你这种能写出如此优美诗文的人。
”提到不同文化教养的人,不同格调和趣味的人,不同心境的人,在同样的事物面前会产生不同的美感,如果再扩大一点,不同时代的人,不同民族的人,不同阶级的人,美感的差异更大。
三、美的分类有两句诗说: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这两句诗每句都只提起三个状貌。
然而可以象征一切美。
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嫩柳又是一种。
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字形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