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工作模式对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的影响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气道护理在重症监护室(ICU)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人工气道护理是ICU患者生命支撑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操作的复杂性和患者病情的变化,人工气道护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为了提高人工气道护理的质量和安全性,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逐渐被引入。
通过规范化流程、强化团队协作和持续改进,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观察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简称QC Circle)是一种源于日本的品质控制活动方法,它强调员工参与、团队合作、持续改进和结果反馈。
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品管圈工作模式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鼓励团队参与:品管圈工作模式鼓励所有相关人员积极参与人工气道护理过程中的品质控制活动,包括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等不同岗位的人员。
2. 规范化流程:制定规范的人工气道护理流程和操作规范,包括气道管理、呼吸机操作、氧疗、吸痰等环节,确保每位患者得到标准化、规范化的护理服务。
3. 强化团队协作: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将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等不同专业的人员组建为一个协作团队,共同制定并执行人工气道护理方案。
4. 持续改进:品管圈工作模式强调持续改进的理念,通过不断收集、分析、反馈和改进,提高人工气道护理的质量和安全性。
为了观察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我们选择了某医院的ICU作为观察对象,通过一定的时间跟踪观察和数据收集,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1. 规范化流程:在这家医院的ICU中,应用品管圈工作模式后,人工气道护理流程和操作规范得到了明显的改进。
医院制定了详细的人工气道护理操作指南和培训方案,对ICU医生、护士和呼吸治疗师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和考核,确保他们掌握标准化的人工气道护理技能。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
罗菲菲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6(032)030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ICU手术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品管圈护理模式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方案的合格率.结果:观察组清洁度合格率、舒适度合格率、床头抬高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品管圈结合人工气道护理能够提高ICU患者通气有效率,推广品管圈护理模式具有广泛性意义.
【总页数】2页(P160,162)
【作者】罗菲菲
【作者单位】558000 贵州省都匀市黔南州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 [J], 门翠雯
2.品管圈工作模式在50例 ICU 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 [J], 刘珊
3.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J], 陈红菊
4.品管圈工作模式在122例ICU患者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 [J], 晋忠会;张凌云;王淑敏
5.品管圈工作模式在120例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J], 曾惠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品管圈在人工气道护理管理中的实践
品管圈在人工气道护理管理中的实践目的:探讨品管圈在人工气道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ICU病房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ICU收治的48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痰痂形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均有下降,与对照组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品管圈在人工气道护理管理中应用对护理质量的提高和医院质量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ICU患者一般需要建立人工气道,从而维持生理气道与气源的连接,为气道引流、机械通气等方面提供条件,这属于临床急救的重要内容。
人工气道的建立属于侵入性操作,对于患者具有一定的创伤或不良刺激,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起源于日本,1978年在我国大陆开始应用这种提高生产力增长率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近些年品管圈的工作模式被广泛应用到我国医院管理工作中,解决工作场所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质量,本科将品管圈工作模式应用到危重病人建立人工气道护理工作以来取得良好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ICU病房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ICU收治的48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0例,对照组男129例,女111例,平均年龄(53.76±8.21)岁;建立人工气道时间平均为(172.1±10.6)h;脑血管疾病68例,心力衰竭44例,呼吸功能衰竭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l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5例,大型手术后39例,其他11例。
观察组男132例,女108例,平均年龄(53.76±8.21)岁;建立人工气道时间平均为(172.1±10.6)h;腦血管疾病71例,心力衰竭42例,呼吸功能衰竭4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2例,大型手术后40例,其他9例。
品管圈管理模式在ICU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品管圈管理模式在ICU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品管圈管理模式在ICU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ICU病房行人工气道治疗患者106例,将其按住院病历编号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3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品管圈管理模式行气道护理,将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两组患者置管期间感染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意外脱管率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将品管圈管理模式应用于ICU病房行人工气道治疗患者气道护理中,其能够有效降低置管期间意外脱管及肺部感染发生几率,对促进患者病情转归及减轻患者经济与精神负担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品管圈管理模式;ICU病房;气道护理;应用效果人工气道是指将导管置入气管后所建立起的气体通道,目的是保证机体气道通畅,其为治疗肺部疾病及气道有效引流、机械通气、通畅提供条件[1]。
为了探寻降低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几率有效方法,本文选取ICU病房行人工气道治疗患者53例,采用品管圈管理模式行气道护理,护理效果颇为明显,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ICU病房行人工气道治疗患者106例,其中:男61例,女45例;年龄在21—82岁,平均年龄为(49.6±10.3)岁;患者人工气道建立时间在45—20小时,平均时间为(92.4±2.6)小时。
将106例患者按住院病历编号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人工气道建立时间等资料相比较,无明显差异,其相关数据具有较好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气道护理:定时更换固定胶布,加强口腔护理;在协助患者更换体位时,避免对导管过度牵拉,使其发生脱出、扭曲现象;保持人工气道通畅,若患者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采用吸痰管给予患者进行吸痰处理,在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预防感染发生[2]。
品管圈用于icu提升基础护理合格率的实践与体会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简称QC Circle)是一种团队质量管理方法,可以用于改进组织内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质量。
在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中,使用品管圈可以帮助提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优化护理流程。
下面是一些实践和体会的示例:1. 团队组建:形成一个由ICU护理团队成员组成的QC Circle 团队,包括护士、医师和其他相关人员。
确保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对基础护理的重要性有清晰的理解。
2. 问题定义和目标设定:明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如护理操作的不一致性、护理记录的错误等,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例如提高基础护理合格率至90%。
3. 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涉及到基础护理的相关数据,如执行护理操作的正确率、护理时间的准确性等。
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确定改进的方向。
4. 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使用常见工具如鱼骨图(因果图)或5W1H法(What、Why、When、Where、Who、How)等,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然后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例如加强培训、优化护理流程、改善沟通等。
5. 实施改进和监控效果:将制定的改进措施付诸实施,并设立一套有效的监控机制来评估改进的效果。
例如,在实施改进措施后进行抽查和审核,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改进效果,及时纠正和调整。
6. 团队共享和学习:定期召开QC Circle会议,让团队成员分享改进经验和学习,提供相互支持和反馈。
这有助于形成学习型组织,不断改进和提升基础护理质量。
以上是一种基于品管圈方法改进ICU基础护理合格率的实践经验。
关键是通过团队合作、数据分析和持续改进,逐步提高护理质量和流程效率,以提供更好的ICU护理服务。
品管圈活动对ICU患者VAP发生率的预防效果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患者普遍使用呼吸机辅助进行通气治疗,而呼吸机能为患者改善通气的同时,同样存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风险[1]。
有研究表明,ICU患者VAP发生率高达27%,病死率最高可达50%,一旦发生VAP,撤机困难,进而延长患者住院时间,于其恢复不利[2]。
因此,为了降低ICU患者VAP发生率,我院于2018年7月开始实施品管圈活动干预,该方法是成立专业护理小组,提高工作效率,使患者得到满意的护理服务,而护理人员也能从护理过程中获得成就感[3]。
本实验探究品管圈活动对ICU患者VAP发生率的预防效果。
并取得一定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本研究中接收品管圈活动培训的护士总共36名,其中男护士6名,女护士30名;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8.2±4.2)岁;工作年限2~9年,平均(5.1±2.6)年;专科生22名,本科生14名。
我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于2018年1月开始实施品管圈活动,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1例于ICU住院且使用有创呼吸机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常规模式干预),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1例ICU 住院且使用有创呼吸机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品管圈活动实施后)。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原因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实验组采用品管圈活动模式进行干预,方法如下:①建立护理小组:每个护理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专职人员、责任护士及ICU护士,其中护士长担任品管圈圈长,而专职人员则为副圈长,圈内所有成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VAP的理论知识、发生原因及危害、日常护理措施质量控制等方面,并由圈长组织进行考核评估;②现状调查及改进:通过现场审查的方式,记录未实施品管圈活动干预前的ICU病房存在的问题,包括床头抬高度数、患者声门分泌物的清理、冷凝水倾倒、手卫生、口腔护理、呼吸机清理及评估等,确定问题所在并制定正确改进方案;③强化概念: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分析制定相应管理计划,在每位患者病床床头可标志床头抬高高度数指示牌,且放置“预防VAP”样式的提示牌,护士长每日记录每床患者床头抬高度数及日常管理操作评分,并隔日进行开会整理,对不达标的床位追究其护理人员,找其原因以便控制护理质量;④检查:每日于上午11点及下午3点进行项目检查,床头抬高高度需≥30°,每2h进行囊上分泌物清理,每4h评估肠内营养残余,确定营养输注的速度,床边均放有消毒液,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7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消毒,口腔护理应4次/ d。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观察-发布时间:2022-01-04T06:49:35.354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0月19期作者:陈潇熊艾红[导读]陈潇熊艾红(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江西高安330800)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方法:选取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ICU行人工气道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5例/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介入品管圈工作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
结果:患者在介入不同护理方案后,结合临床各项指标的变化,对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和总结。
对照组患者为68%,观察组患者为92%,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ICU行人工气道患者在护理中介入品管圈工作模式,可保证了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提高了人工气道护理质量,避免了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带来积极影响。
关键词:品管圈工作模式;ICU;人工气道;护理效果人工气道作为临床急救最为重要的措施,在ICU患者中被广泛应用,以保证患者呼吸通畅,维持正常的气道功能。
在建立人工气道操作时因具有侵入性伤害,极易造成患者肺、呼吸道感染而引发其他并发症,而增加患者身心痛苦。
临床上结合多年临床护理经验开展了品管圈工作模式应用于ICU人工气道护理工作中,规范了护理人员操作水平,也提升了护理质量,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效果显著。
因此,本文针对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观察,做出以下分析[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ICU行人工气道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5例/组。
对照组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均在30~71岁,平均年龄(67.54±4.57)岁;观察组患者男18例,女7例,年龄均在29~73岁,平均年龄(68.27±5.02)岁。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ICU(重症监护室)是医院里负责治疗最危重病患的地方,而人工气道护理是ICU护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对于需要呼吸机支持的患者,正确的气道管理和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当前,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护理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品管圈工作模式逐渐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品管圈工作模式是一种质量管理方法,它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持续监测和评估质量,并不断改进工作流程,以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品管圈工作模式的应用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积极效果,如提高护理操作的标准化程度、减少操作失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
目前对于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尚缺乏系统性的观察和研究。
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以评估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依据和经验。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并观察其在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和安全性方面的作用。
具体来说,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验证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实际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我们也希望能够为改善ICU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通过深入研究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我们希望可以为医疗卫生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和理念,进一步推动ICU护理工作的创新和提升。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从而为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性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1.3 研究意义ICU是重症监护病房的缩写,是一种对危重症患者进行24小时监测和治疗的特殊医疗场所。
而ICU人工气道护理是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气体交换正常的重要措施。
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品管圈工作模式的应用能够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治疗风险、减少误诊误治,对于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开展品管圈活动对ICU护士人工气道吸痰护理质量的影响
开展品管圈活动对ICU护士人工气道吸痰护理质量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规范ICU护士人工气道吸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效果。
方法2012年10月起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以“规范ICU护士人工气道吸痰护理质量”为活动主题,针对ICU护士人工气道吸痰的情况进行调查,针对吸痰不规范的主要问题,制定预期目标,实施质量改进对策,并评价改进效果。
结果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比较,护士对人工气道吸痰相关知识知晓率由75.65%上升到99.5% ;规范吸痰正确率由85.60%上升到96.8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ICU护士人工气道吸痰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品管圈;人工气道;吸痰;正确率人工气道内吸痰的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病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危重患者存在吸痰不及时、吸痰不彻底、评估指标不明确、质控不到位等问题[1,2]。
为了改进危重患者吸痰质量,自2012年10月成立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确立了“规范ICU护士人工气道吸痰护理质量”的活动主题,旨在解决危重患者吸痰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制定统一规范的ICU人工气道吸痰方法提供依据和参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2012年6月~2013年2月入住ICU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干预前组(2012年6月~2012年9月)和干预后组(2012年10月~2013年2月)。
ICU护士共36名(吸痰人次376次),ICU工作1~5年护士12名,5~10年护士16名,10年以上护士8名;护士15名,护师10名,主管护师11名;文化程度:中专26名,大专41名,本科9名。
1. 2 方法1. 2. 1 成立品管圈由ICU 10 名护士为品管圈小组成员。
设定圈名、圈徽,选出圈长(由ICU 护士长担任),辅导员聘请危重症护理委员会的专家担任。
品管圈对于ICU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的积极影响
《中外医学研究》第18卷第33期(总第473期)202o年11月综合医学Zongheyixue 品管圈对于ICU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的积极影响林兰①郑娟①黄梅英①【摘要】目的:分析品管圈对于ICU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2019年1-12月分别为在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未实施、实施品管圈阶段,分别设为对照阶段、观察阶段,在两个阶段内随机选取人工气道气囊操作次数2500次,且随机选择ICU中护士各25例,设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分析两个阶段人工气道气囊管理问题发生情况、技术操作项目合格率及两组护士护理管理质量”结果:观察阶段各项人工气道气囊管理问题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阶段各项人工气道气囊技术操作项目合格率均高于对照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应用品管圈可提高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的合格率”【关键词】品管圈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临床影响doi:10.14033/ki.cfmr.2020.33.0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20)33-0159-03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on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fied Rate of Artificial Airway Balloon Pressure in ICU/LIN Lan, ZHENG Juan,HUANG Meiyi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20,18(33):159-161[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on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fied rate of artificial airway balloon pressure in ICU.Method:From January to December2018,and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2019were selected as the phases in which the artificial airway airbag management had not been implemented and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had been implemented,set as control stage and observation stage respectively.During the two stages,2500times of artificial airway balloon operations were randomly selected,and25nurses in ICU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occurrence of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artificial airway balloon in two stages,the qualification rate of technical operation items and the nursing management quality of the two groups of nurses were analyzed.Result:The incidence and total incidence of various artificial airway balloon management problems in the observation stage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stage,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qualification rate of all operation items of artificial airway balloon technology in the observation stag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stage,the differences were ①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7全,可靠有效,健康环保冋。
品管圈活动提高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正确率的临床实践
品管圈活动提高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正确率的临床实践发表时间:2016-02-26T14:42:04.900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作者:武淑萍温江丽[导读] 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呼吸内科品质管理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是同部门或工作性质相同的基层工作人员以小组形式的组织。
武淑萍温江丽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呼吸内科北京100852【摘要】目的专项护理质控组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正确率.方法成立专项护理质控小组,运用品质管理圈(QCC)方法开展对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实践活动,遵循PDCA 程序,研究115名护士对98例人工气道患者进行气囊护理操作2300项(次),分析QCC管理前后气囊护理缺陷问题发生率、改进后目标达成率、进步率及无形成果等指标,评价临床工作效果.结果QCC管理后缺陷问题发生率明显减少,目标达成率108.3%,进步率59.8%,无形成果分值明显提升,护理人员理论考试成绩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通过QCC活动对人工气道气囊进行科学管理,可减少气囊管理中不规范及缺陷问题的发生,提高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正确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品质管理圈; 人工气道; 护理ThepracticeofQCCmanagementcontributingtotheimprovementofthenursingqualityofartificialairwaygasbag WuShuping,WenJiangli (DepartmentofReGspiratory,south-Building,generalhospitalofChinesePLA ,Beijing 100853,China)【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applicationeffectofqualitycontrolcircle(QCC)intheimprovementofthespecialtechnicalteam’snursingqualityinartificialairwaygasbag.MethodsAspecialtechnicalteamof115nursesspecializedinartificialairwaygasbagweresetup.TheQCCwasfoundedby8nurses.FolGlowingthePDCAcycleprogramsofQCC,weinvestigated2300timesnursingoperationsaboutthisteam.Thereasonsofinsufficientoperationofartificialairwaygasbagwereanalyzed.Theseriesimprovementstrategiesweremadeanddone.ComparedtotheabsenceQCCoperations,theeffectofQCCmanagementincludedtheincreaseoftherateoftargetcompletion,theprogressrateandthevalueofintan Thedatawerestatisticallyanalyzed.ResultsTherateoftargetcompletionaboutartificialairwaygasbagwasliftedto108.3%andtheprogressratewas59.8%aftercarryingouttheQCCmanagement,whiletheincidencerateofdefectsandproblemswasobviouslydecreased.Meanwhile,thenurses’examinationresultsoftheoreticalknowledgeandthevalueofintangiblebenefitsofQCCwassignificantlyimproved(P<0.05,P<0.01).ConclusionTheapplicationofQCCcaneffectivelyimprovenotonlynurses’abilitytodiscoverandsolveproblemsbutalsothenursingqualityofartificialairwaygasbag Thismethodindeedhassignificantclinicaldevelopmentvalue.【Keywords】QualityControlCircle(QCC); ArtificialAirway; NursingCare【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74-02品质管理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是同部门或工作性质相同的基层工作人员以小组形式的组织,运用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围绕工作目标和存在问题,定期活动,主动提出、讨论并尝试解决问题,改进质量、提高效益[1].QCC运用在护理工作中应用日益增多,成为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2].长期留置人工气道患者逐年增加,临床护理过程中,对气囊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及操作标准,易使气囊压力过高,引起气道粘膜受损,甚至导致食管气管瘘等严重并发症[3].我院老年病区人工气道专项护理质控组通过开展QCC活动,运用PDCA 循环方法,提高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正确率的实践,现报告如下.1计划阶段1.1品质圈组成根据上下结合、实事求是、自愿参加、灵活多样的原则,由8名气道护理专项质控组护士组成,其目的是优化人工气道护理的气囊管理环节,将品管圈命名为“减压圈”.自行设计圈徽,橘黄色外圈象征周到的无缝隙护理及恰当的气囊封闭压力,蓝白相间的中间部分象征蓝天白云及清净的空气,嫩绿色字体“3R”分别代表减低-reduce、放松-relax、呼吸-respiration,象征植被与绿地;圈徽的意义是护理服务无缝隙,让病人轻松呼吸.1.2选题围绕人工气道护理中气囊管理调查发现,临床工作中虽然制定了人工气道护理流程,但对于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方法不具体,不规范,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统一标准流程,部分护理人员不了解理想的气囊注气技术、不掌握气囊压力监测、评估与注气方法、不能正确进行气囊注气或补气.依据临床发现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讨论出5个主题,将可行性、迫切性、圈员能力、上级政策等4个维度分别赋予1~5分不同的分值进行评价,对气囊规范管理的推广与临床应用议题得到肯定,确立本次活动主题为“提高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正确率”.1.3现状调查调查115名临床科室护士,护理人工气道病人98例,气囊护理操作2300项(次),存在问题502次,其中不掌握气囊注气方法132例次,占26.3%,气囊直接补气103例次,占20.5%,未进行气囊压力评估92例次,占18.3%,未采用最小闭合气量69例次13.7%,4项问题发生率累计达到78.8%,作为本次活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4目标设定按照公式计算,目标值=现状值—改善值=现状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502-(502×78.8%×70.0%)=225,即预计改善后同组病人人工气道气囊护理过程中,不正确次数从502次降至225次,下降率44.8%.1.5原因分析与要因确认围绕“如何提高气囊管理正确率”,绘制鱼骨图,从人员、技术、设备、制度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因果关联,经综合分析,气囊管理知识缺乏、操作流程不规范、气囊充气方法不正确为主要原因,最终导致气囊压力过高.2制定措施并实施在“提高气囊管理正确率”的主题前提下,针对要因,拟定对策,主要从规范流程、改进方法、强化培训三个方面进行改进.2.1建立气囊管理正确流程及操作规范2.2.1针对气囊管理知识缺乏问题强化气囊管理专业知识培训,进行临床应用分析,避免气囊压力过高问题,提高气囊管理重要性认知,形成共识.2.2.2针对操作不规范问题建立了人工气道护理专项质量管理组,制定了气囊管理标准及操作规范,建立气囊压力评估、监测要求与标准,推广应用气囊测压表,修订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系列操作指导书.2.2改进气囊护理方法应用理想气囊压力注气技术,示范最小闭合气量操作方法和最小漏气技术方法,改进护理操作方法,统一松气囊指征、时机及双人配合操作方法,规范气囊压力评估与监测方法[4],定期组织进行气囊管理质量检查.2.3强化培训考核及专项质量控制2.3.1全员培训考核上岗主要方法有:①质控组集中培训与病区护士岗位练兵培训;②调查问卷与临床抽查:了解护理需求,分病区进行辅导;③模拟场景与实际操作:深入临床督促指导,检查落实管理要求;④理论知识考试与临床实践考核;⑤讨论分析与经验交流:案例分析,经验分享,专科新知识传递.2.3.2气囊管理纳入专科护理质量考评气道质控员按要求进行自查与整改,病区人工气道气囊护理每周专人监测记录,二级质控组定期分项检查、重点抽查,三级质控组每月组织临床质量检查,强化专项质量控制[5].3效果评价3.1目标达成情况①目标达成率=(改善前后差)/(目标与改善前差)?100=502-202/(502-225)?100=300/277)?100=108.3%.②进步率= (改善前后差)/(改善前))?100= (502-202)/502)?100=59.8%.3.2改善前后效果对比3.2.1应用QCC方法进行气囊管理前后缺陷项目比较改善后气囊注气方法不当、直接补气、未进行气囊压力评估、未采用最小闭合气量、放气囊方法不正确等主要缺陷项目比例均有明显减少,见表1.3.2.2改善前后无形成果分值比较改善后团队和谐程度、责任感、解决问题能力、沟通配合及品管手法运用等无形成果分值比较均有明显提升,活动成长均为正向值.3.3临床工作效果评价经过实施综合对策,护理同组患者,气囊护理共2300项次,缺陷数量由502例次降至202例次,缺陷比例由21.83%降至8.78%,应用QCC方法气囊管理前后效果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0.01).抽查护士了解气囊管理操作要求,能正确回答气囊管理相关知识问题,理论考试平均成绩由61.2分提高到95.6分,随机抽查气囊护理操作,所查护理人员均掌握气囊压力监测与评估方法,压力测定、松气囊充气操作方法正确率分别提高至99.5%和95.4%,普查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在安全范围由76.5%增加到100%.同时了规范专项质控护士职责、管道护理记录、检查、评价表,将气囊管理方法标准化.两次效果评价比较,见表5.4讨论QCC的特征是圈组活动时严格遵循PDCA 程序[6],从主题选定、现状把握、原因分析、目标设定、计划拟定、制定对策、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改进等10个方面逐项进行,激发了护理人员创新思维,强化了团队合作精神.本研究组圈成员能发现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气囊管理问题,以解决临床护理难点与专业问题入手,把握临床资料详细,制定对策,认真实施,确实解决了气道护理过程中气囊管理不规范、忽视气囊压力的问题,建立了气囊管理专项护理规范.确实提高了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正确性,从而有效减少气囊压力过高导致气管粘膜损伤、甚至食管气管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运用QCC活动提高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正确率的实践,提高了圈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示,针对涉及知识面广泛、专业程度高临床问题,圈员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进一步强化现状把控能力,增强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今后工作中要善于探索,敢于创新,深入临床研究,制定中期、长期目标,逐步实施,逐步改进, 解决更多人工气道护理难点与专业问题,不断提高人工气道综合管理规范性.参考文献[1] 陆皓,汉瑞娟,李娟,等.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综合策略体系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0):21-23.[2] 曾艳,陈宁.“品管圈"活动推进绿色通道流程重组的效果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2):125-126.[3] 张会芝,吴金艳,乔红梅.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J].护理研究,2007,21 (10):2560-2561. [4] 马艳兰,侯惠如.老年疾病护理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54.5] 皮红英,王玉玲.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评分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152. [6] 王玉琼,郭秀静,雷岸江,等.品管圈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11(24):1945-1946.。
品管圈对于ICU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的影响
品管圈对于ICU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的影响于春玲【摘要】目的观察品管圈对于ICU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正确率的作用和效果.方法我院设立专门护理质控小组,以品质管理圈的方法对接受人工气道气囊治疗患者实施干预,将品管圈管理前后的气囊护理缺陷率、目标达成率、进步率以及无形成果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实施品管圈管理后,临床操作中气囊管理问题总发生率仅为8.78%,显著低于实施品管圈前的21.82%(P<0.05).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护理人员正确压力测定率、正确松开气囊率、气囊压力安全率均显著超过实施前;护理人员实施品管圈管理后的理论考试成绩显著超过实施前(P<0.05).结论应用品管圈对人工气道气囊实施科学管理,可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有效促进患者预后.【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9)011【总页数】3页(P1275-1277)【关键词】品质管理圈;人工气道;护理【作者】于春玲【作者单位】天津市天津医院外科ICU,天津 300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导致急重症患者群体不断加大,同时也导致接受ICU抢救及治疗的患者群体居高不下。
针对ICU建立人工气道患者而言,必须积极实施针对性护理,才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进而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品质管理圈(品管圈)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同部门或者工作性质一致的相关人员以小组形式,积极应用质量管理理论以及相关管理方法开展活动,紧密围绕具体的工作目标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定期开展相关活动,积极激励组织成员主动提出、讨论并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进而改进质量并提高效益[1]。
近年来,品质管理圈逐渐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已经逐渐发展为提升临床护理质量的关键方式之一。
针对ICU长期留置人工气道患者而言,在既往的临床护理过程中,由于对气囊管理还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规范以及相关操作标准,所以容易导致气囊的压力过高,造成患者的气道粘膜受到损伤,甚至发展成为食管气管瘘等相关严重并发症。
PDCA护理管理模式改善NCU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影响
PDCA护理管理模式改善NCU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PDCA护理管理模式对于提高NCU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达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期间神内NCU行留置人工气道治疗的重症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采取PDCA管理模式,观察气囊压力达标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气囊压力达标率96.00%显著高于76.00%(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显著低于对照组32.00%(P<0.05)。
结论:PDCA管理模式可提高留置人工气道的NCU患者气囊压力达标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NCU;人工气道;PDCA管理模式气囊压力作为人工气道管理重要内容,若过高会导致气道黏膜损伤,若过低难以保证密闭气道,引发相关并发症[1]。
传统人工气道管理虽然重视对患者的密切监护及对症处理,但不同患者的病情、需求差异大,管理难度高,对于相关并发症缺乏科学的应对措施,管理效果往往不佳[2]。
PDCA循环模式作为持续性改进管理模式,可依据实际工作及护理特征进行优化,提高管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性。
为此,本次研究对PDCA管理模式用于提高NCU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管理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期间NCU行留置人工气道治疗的重症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分组各25例。
排除心跳、呼吸骤停、肺部感染及原发病凶险预计48h死亡患者。
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20-75岁,平均(48.42±4.06)岁,气管插管维持时间3d-23d,平均(8.46±2.26)d;观察组男16例,女9例,年龄21-75岁,平均(48.05±4.12)岁,气管插管维持时间4d-25d,平均(8.77±2.07)d。
品管圈活动提高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正确率的临床实践
品管圈活动提高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正确率的临床实践目的探讨品管圈在增强人工气道气囊护理管理正确率的临床实践。
方法选择本院在病房建立人工气道的172例患者作为对象,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气囊管理,观察组则引入品管圈管理。
比较两组人工气道气囊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在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人工气道气囊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同时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
结论品管圈工作模式有利于人工气道气囊护理质量管理的改进,且能明显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适合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标签:品管圈活动;人工气道;气囊管理品管圈即质量的控制圈,是一种改善质量的组织形式。
该模式为全员参与,以数据为主要依据,运用相关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质量管理的改进[1]。
随着危重症医学的迅速发展,人工气道气囊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重要。
传统气囊管理为在充入适当气体后要定时放气,虽这种传统的气囊管理方法仍在使用,但如果放气时吸痰不彻底就会并发V AP,加重感染,降低撤机成功率。
而如何提高气道气囊压力的正确率,已成为病房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重点和难点[2]。
我院就”如何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正确率”开展了品管圈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在病房建立人工气道的172例患者作为对象,其中男性96例,女性76例,年龄36~62岁,平均年龄(46.7±4.2)岁,同时观察对象皆取自于ICU病房,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急诊、意外引起的重大身体损伤等。
基于随机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6例。
两组就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行客观对比。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气囊管理,观察组则引入品管圈管理,具体如下。
1.2.1团队组成品管圈团队的组成本院品管圈于2016年成立的,以自愿原则报名加入,本圈由14名圈员组成,其中包括3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及5名护士组成。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3 . 4脱管 在术后 的护理 中尽量使患者减少翻身或后仰等动作 , 保持 卧床休息状态 , 减少脱管的 生几率。同时 , 医护人员 在护理 时应格外 注意不要触 碰到插 管位置 或嘱 咐家属在进行常规看护护理过程中注意插管处 , 避免护理 不当造成 的脱管并 发症 [ 4 ] 。 若出现脱管现象 , 应调整气管 长度及 松紧, 选择更适合患者的气管进行重新插 管。 综上所述 , 气管切开术 是神经外科一种 重要 的辅助治疗 措施 , 但 是施行气管 切开术 容易在术后引发并发症 , 并 发症可能可严 重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产生 生命危险 。因此 , 降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的关键 是医护人员 具备熟练 的操作 技术 , 并 能够在气管切开术后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 制定相关措施 。
参考文献 [ 1 ] 雷霆.神经外科疾 病诊 疗指 南[ M] . 2版.北京: 科 学出版社 。 2 0 0 5 : 1 1 6一. [ 2 ] 魏治宙, 张俊 , 蒲晓兵, 等.气管插管下气管切开术与常规气管切 开术 并发症 的比 较[ J ] .四川 医学 , 2 0 1 1 , 3 2 ( 3 ): 4 0 5 —4 0 6 . [ 3 ] 王守森 , 王如 密, 张锡增.气管切开 术 中意外 的临床反 思 [ J ] .中 国急救 医学 ,
ICU人工气道护理中品管圈工作模式的应用
ICU人工气道护理中品管圈工作模式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ICU人工气道护理中品管圈工作模式的应用效果和优势。
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80例ICU治疗并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要求,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的是常规性护理和品管圈工作模式,护理后对效果分析。
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乙组的满意率高于甲组,对比后差异明显(p<0.05)。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现象分析,乙组的发生几率低于甲组,对比后差异明显。
结论:对ICU治疗并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采用品管圈工作模式,整体效果明显,能提升整体效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ICU;人工气道;品管圈ICU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病情比较特殊,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病症分析工作,只有进行适当的护理指导后,才能提升整体优势。
此外人工气道是当前应用广泛的一种措施,在建立过程中存在细菌感染的危险,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明确注意事项,按照实际要求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品管圈护理活动的优势明显,为了分析效果,选择80例ICU治疗并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要求,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的是常规性护理和品管圈工作模式,护理后对效果分析。
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80例ICU治疗并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25例,脑出血30例,呼吸衰竭25例。
结合实际要求,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的是常规性护理和品管圈工作模式,护理后对效果分析。
两组都是40例患者,甲组中男女比例为2:3,年龄区间在23-68岁,平均年龄(50.2±0.5)岁。
乙组的男女比例分是3:1,年龄区间在26-71岁,平均年龄(51.9±0.8)岁。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后差异不明显(p>0.05),信息资料可以对比和分析。
1.2方法在本次研究中甲组采用的是常规性护理,除进行疾病方面的对症护理外,对人工气道方面主要包括口腔护理、气道护理(合理湿化、按需吸痰等,保持气道通畅)及其他方面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给予患者常规性教育指导和心理护理等,各项护理操作按照流程要求进行。
品管圈在ICU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中的应用
品管圈在ICU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研究品管圈在ICU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到12月、2022年1月到12月分别为在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未实施品管圈管理阶段的归为对照阶段、实施品管圈管理阶段的归为观察阶段,操作次数为3000次,并且随机选取ICU护士50例,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
比较两组人工气道气囊发生问题的情况、技术操作合格的情况以及护理管理质量的评分。
结果:观察阶段的人工气道气囊发生问题的情况低于对照阶段(P<0.05),其操作合格率高于对照阶段(P<0.05);观察组对气囊的护理管理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ICU人工气道气囊应用品管圈可以减少气囊问题的发生情况,提高护理人员对气囊的护理管理质量,进而气囊合格率提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品管圈;ICU;人工气道气囊品管圈是由相同或相近工作场所的一群人组建的一个小团体,主要目的是团体合作、群策群力,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时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而在医院中实行品管圈,主要是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抑制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人工气道气囊的适应在ICU中最为常见,如操作不当,很有可能危害患者的生命,如气囊压力过低,可能会导致患者患有相关肺炎;如气囊压力过高,可能使患者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组织坏死,都会对患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因此,为提高气囊的合格率,我院实施品管圈在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中的作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21年1月到12月、2022年1月到12月分别为在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未实施品管圈管理阶段的归为对照阶段、实施品管圈管理阶段的归为观察阶段,操作次数3000次,并且需要随机选取ICU护士5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25例。
对照组女性15例,男性10例,年龄段为24~51岁,平均年龄(31.24±2.44)岁;观察组女性11例,男性14例,年龄段为22~52岁,平均年龄为(31.56±6.11)岁。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目的:分析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ICU接受治疗同时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患者给予品管圈工作模式护理。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吸痰次数以及意外脱管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ICU人工气道护理工作中应用品管圈工作模式,能让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同时让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品管圈工作模式;ICU;人工气道;护理;应用价值ICU患者的病情较重,大部分都需要建立人工气道,这样才能有效连通生理气道与空气或者另外一些气源,进而为相关的临床诊治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人工气道的建立也是临床急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1]。
人工气道的建立是一项入侵性操作,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的刺激和创伤,所以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和监测,从而来有效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我院在ICU人工气道护理工作中应用品管圈工作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ICU接受治疗同时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100例,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50.1±6.4)岁,人工气道建立的时间为48-197小时,平均(95±6.8)小时。
疾病类型主要包括:脑外伤17例,重症肺炎32例,呼吸衰竭14例,脑出血26例,其他11例。
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ICU人工气道护理是重要的临床操作,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以品管圈工作模式为理论基础,研究其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首先介绍了品管圈工作模式的概念和作用机制,然后阐述了ICU人工气道护理的重要性。
接着详细描述了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实际应用过程以及观察到的效果。
通过对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总结,发现该模式在提高护理质量和减少并发症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最后展望了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未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结语强调了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积极作用,为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品管圈工作模式、ICU、人工气道护理、应用效果观察、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总结、未来研究方向、结语。
1. 引言1.1 研究背景ICU(重症监护室)是医院重要的特殊病房之一,专门用于治疗危重病人。
在ICU中,人工气道护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护理措施。
人工气道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呼吸道通畅与否,是维持患者呼吸功能的关键。
ICU患者病情复杂,抢救措施繁多,人工气道护理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难度。
品管圈工作模式是一种质量管理方法,旨在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和监控质量指标,提高工作效率和结果质量。
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引入品管圈工作模式,旨在提高人工气道护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减少错误和事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探究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研价值。
目前关于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有待更多的实践和观察。
本研究旨在探讨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ICU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方面的作用。
品管圈在ICU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中的应用
品管圈在ICU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中的应用徐栩;姚秀英;吴丹丹【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ICU人工气适合格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成立品管圈,运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进行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拟定对策并组织实施.并对活动前后的不合格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品管圈的活动,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由36.65%提高到7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后制定了相关的流程及作业书,提高了全科护士对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认识,充分体现了病区护士的协作能力.结论:该期品管圈应用在iCU人工气道气囊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好的效果,值得推广.【期刊名称】《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5)001【总页数】2页(P139-140)【关键词】品管圈;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作者】徐栩;姚秀英;吴丹丹【作者单位】安徽省立医院南区ICU 合肥230036;安徽省立医院南区ICU 合肥230036;安徽省立医院南区ICU 合肥23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2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是救治呼吸衰竭等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可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是人工气道管理的重点内容。
参照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006)推荐高容低压套囊压25~30cmH2O标准压力范围,当气囊压力小于25cmH2O时,患者容易误吸,造成吸入性肺炎;另外当使用机械通气时会造成漏气,使患者通气不足;还可以增加VAP的发生[1]及脱管的机会。
当气囊压力大于30cmH2O时,容易造成气管黏膜受压缺血,容易形成溃疡和炎症。
而一般临床常采用传统的手捏气囊感觉法,用手捏气囊压力感觉“比鼻尖软,比口唇硬”,但是很多研究及临床实验[2~6]表明:手捏气囊法感觉的压力比实际测量的压力大。
如何提高ICU气囊压力的合格率,是ICU人工气道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我院ICU就“如何提高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开展了品管圈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管圈工作模式对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6-06-23T15:55:00.64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作者:郑静勇
[导读] 探究品管圈工作模式对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的影响。
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重症医学科 511400
【摘要】目的:探究品管圈工作模式对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于本院重症监护室(ICU)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行品管圈工作模式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及并发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合格率(81.67%)明显高于对照组(4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气道损伤、堵管、非计划拔管等情况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品管圈工作模式可明显提高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品管圈工作模式;人工气道管理;气囊压力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人工气道的建立在临床应用中日益重要[1],可明显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对于挽回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工气道建立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气道损伤,堵管、非计划拔管等现象,从而增加了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给患者的生理及经济均带来了较大的负担,因此,对机械通气患者应行合理的人工气道管理,其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是人工气道管理的重点内容,当气囊压力处于异常范围内时,会出现吸入性肺炎、通气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本研究运用品管圈工作模式对入组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于本院重症监护室(ICU)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行品管圈工作模式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27~68岁,平均(45.35±6.15)岁,建立人工气道时间105.5~621.5小时,平均(325.37±65.20)小时,呼吸衰竭患者34例,脑外伤患者11例,脑出血患者1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5例;对照组患者: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25~70岁,平均(45.49±6.37)岁,建立人工气道时间107.5~624.5小时,平均(329.46±66.79)小时,呼吸衰竭患者32例,脑外伤患者12例,脑出血患者11例,失血性休克患者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机械通气时间、疾病类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常规人工气道护理主要包括:常规给予患者吸痰护理,并保证患者气道处于湿化状态,在患者治疗期间,对其肺通气功能进行监测(本院没有此仪器监测),使用保护带固定气管插管,对患者进行操作或处理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来进行,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气道的通畅。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
采用品管圈工作模式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①成立品管圈工作小组:自本研究开始以来,自愿报名加入,共10名圈员,年龄25~35岁,包括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及5名护士,选定圈名为“奋进圈”,圈名意义为:勇往直前、奋斗不懈,主要工作为进一步提高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
②现况把握:气囊压力标准范围为25~30cmH2O,对入组患者的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情况进行统计,记录内容包括姓名、诊断、气囊压力值、时间班次、不合格的原因等。
运用VBM气囊压力检测表监测气囊压力,共检查人工气道患者120例。
③原因分析及目标设定:主要原因如下:①管理经验不足。
②督察不足。
③护士的专业知识欠缺。
④护士责任心不足。
⑤科内只有一台压力测量表,压力测量表少。
④改进措施:在本研究中,根据以往文献及以往经验,并对本科室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气囊压力表的监测,结果显示,发现漏气间隔时间为6~12 小时,因此,本研究决定确定每6小时监测一次人工气道气囊压力表,并记录气囊压力的频率及班次。
对于低年资护士,应该加强学习该方面知识,对其进行工人工气道管理培训,对气囊压力表的操作进行示范,并对全科人员气囊压力表的操作进行考核。
1.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合格率(81.67%)明显高于对照组(4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
3.讨论
以往文献显示,高容低压套囊压25~30cmH2O为标准压力范围[2],当气囊压力过高或过低时均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当气囊压力低于25cmH2O时,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误吸,从而引起吸入性肺炎,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还可导致患者通气不足,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脱管的发生率[3];当气囊压力高于30cmH2O时,容易造成气管黏膜受压缺血,从而形成溃疡和炎症,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对气囊压力合格率的把握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品管圈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是指工作性质相近或相关的人自发组成的一个圈,利用各种改善首发,提高护理能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使每位成员认识到工作的目的和意义[4,5]。
这种护理管理模式可以对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进行合理的补充,使医院充满活力和创造力[6],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7]。
在本研究中,应用品管圈工作模式对我科人工气道患者进行护理,并与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气囊压力合格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提示,品管圈工作模式可提高气囊压力合格率,可全面系统的进行护理,该护理思想及模式,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银娥,徐云侠,丁慧,等.循证护理在经口气管插管口腔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1):1471-1472.
[2]徐栩,姚秀英,吴丹丹.品管圈在ICU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139-141.
[3]尚福泰,赵红梅,臧奎.气囊上持续吸引冲洗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09,38:2878-2879.
[4]李海燕.QCC活动在创伤外科护理单元的推广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4):94-95.
[5]卢保恋,陈伯香,吴祥和.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黎族住院病人健康教育知晓率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1,22(9):147-149.
[6]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27-130.
[7]王梅,赵艳晶,陶英歌,等.品管圈在ICU 人工气道护理管理中的实践[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4):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