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进步思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下图片反映了明末清初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4、思想: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利玛窦
几何原本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 教,同时带来了西方的器物和技术,如自 鸣钟、历法、测量等,徐光启和利玛窦合 译了《几何原本》。
二、进步思潮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生平 ★少年求学:穷困潦倒 ★中年做官:正直清廉 ★老年入狱:自刎而死
李贽撰写了一部纪传体通史——《藏书》。这部书成为他日 后获罪的直接原因。在给好友焦竑的一封信中,李贽慨叹 道:“自古至今,多少冤屈,谁与辨雪?故读史时真如与 千万人作敌对……”在《藏书》中,李贽正是抱着“与千万 人作敌对”的决心,把千百年来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 来。 李贽为曹操翻案。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战乱迭起,东汉政 权名存实亡。曹操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挟天子以 令诸侯”,一举统一了北方。但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 中国封建社会,曹操的功绩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反 而背上了“逆贼奸臣”的千古骂名,为历代正统史家所不 耻。然而,李贽却公开为曹操翻案,在《藏书》中他没有 将曹操放在“奸臣纂夺”一类,而是放在“三国兵争”一 类里评述。李贽称赞曹操“有二十分识,二十分才,二十 分胆”,是知人善任、爱惜人才的“真英雄”。李贽不顾 传统观念对曹操的非议,在历史上第一次摘掉了儒家意识 形态套在曹操头上的“逆贼奸臣”的帽子,还原了曹操的 英雄本色,肯定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2.思想主张 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 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 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材料二: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 丑妇之贱态。 ——《焚书· 何心隐论》 材料三:……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 是非耳。 ——《藏书》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1)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 世之至论,认为人人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 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总结提升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未能实现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 1.经济方面: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 慢脆弱,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政治方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压抑了早 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政治基础。 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严厉,推行文化专制, 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4.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 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 家,了解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
请阅读下面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三 一、明清之际出现进步思潮的背景
方面概括历史背景。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 覆巨变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 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 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 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期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 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 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
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家
• (1)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早期民主思想; 主张限制君权;(从批判专制君主角度批判“天理”,继承“民
本”)
经济:主张“工商皆本”; • (2)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 政治:反对君主专制,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提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学术: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文化专制及心学空谈理论,开清 代考据学之先河; • (3)王夫之: 《船山遗书》
材料四: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追求物质享受乃 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 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 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李贽斥责 他们“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2)认为人皆有私,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生豪杰,必有所任……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 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 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 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 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上述材料反映了顾炎武的什么思想?
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 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 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开辟了一代 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 1.明朝末期内忧外患,危机四伏。 • 2.一些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 案。 • 3.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和现实 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经世致用”的 思想。
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1)批判程朱理学,否定孔孟学说 的思想权威。 (2)反对传统礼教,认为“人皆有 私”,主张个性自由发展, (3)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4)提出“万物皆生于两” ,否定 “天理”的存在。
3.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 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精神,推动了人们思 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后人评价: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排 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 易位,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官修)
材料五: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 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 “当大喜,何耻为?”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 善断”的圣后。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3)主张男女平等。
(4)提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两。
思考:李贽对于宇宙本原的认识完全符合实际吗?其意 义何在?)
[教你读史]
材料一中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黄宗
羲抨击了君主专制;材料二顾炎武指出集权导致混乱,主张分 天子之权;材料三中“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 表明王夫之反对家天下和世袭制。
共同主张 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 经济上:批判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学术上:提倡求真务实,主张“经世致用”; 思想上:批判理学八股,主张革新儒学。
李贽是晚明的一个特殊人物。他的理论非圣非法,喝佛骂 祖,按传统道学观念,他是彻头彻尾的异端。在中国历史上, 不乏才高气傲之士屈死在统治阶级的樊笼中的,李贽就是这样 的一位。用现在的话来说,李贽所犯的是思想罪。在他的思想 中,充满了一种追求个人自由与解放的反叛意识。他最主要的 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里面 反映的也大多是这种思想——对封建理学进行批判。
以下图片反映了明末清初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2、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
南 都 繁 华 图
3、思想:八股取士束缚人的思想 八股取士 .
八股取士: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 明清规定科举考试只须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 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 称为“八股文” (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 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这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使得儒家的学说完 全成为求取利禄的敲门砖。朱熹等人的学说核心“忠君”,科举完全 成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这在使读书人思想僵化的同时,也把 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强调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区别“亡国”与“亡天下”、“保国”与“保 天下”。 “亡国”:改朝换代,政权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 族的命运。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 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 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 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 世致用之学。
世界观: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朴素唯物主义体系。强调“理 在气中”,颠覆程朱理学“理在气先”的唯心主义理论根基。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其思想的共同之处及评价
材料一 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 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
阅读材料,理解黄宗羲的思想。
材料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原君》 (1)批判君主专制; 材料二:“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故我之 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 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2)君臣关系,君臣共治。 (3)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A.言论自由; B.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C.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学校。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 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 (4)工商皆本的思想。
三、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的评价
• 进步性:
①政治:汲取儒家民本思想,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猛烈冲 击; ②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洪流,具有思想解放的历 史进步性,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文化:批判理学不合理成分,是儒学新发展,促使传统 文化焕发了生机;
• 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启蒙思想无法撼动 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未能推动社会政治变革。
一、明清时期思想批判的背景
• 政治: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 经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根本) • 阶级:工商业者阶层壮大; • 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受冲击; • 思想: A、理学占统治地位并日益僵化; B、西学东渐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一些思想家要求摆脱思 想束缚,实现个性自由发展。
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
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Baidu Nhomakorabea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 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 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
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各提出怎样的思想观点?三者思想 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亭林先生
黄宗羲—梨洲先生
王夫之—船山先生
阅读材料,理解王夫之的思想。 材料一: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既无不是理也。 天下惟气而已矣,无其气则无其道。 材料二: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 俱无也 。 (1)世界本原:“气” “理在气中”。理:客观规律;气,物质实体。 (2)认识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 形,感觉器官;神,思维活动;物,外界客观事物。 三者相结合才能产生知觉和认识。 (3)修养观:“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充分肯定人的欲望和私利。
以下图片反映了明末清初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 帝崇祯。十八岁登位,努 力挽救频临灭亡的明王朝 命运,但明末的吏治已至 无可救药的地步,他不断 地加税,民间称呼他为 「重征」以代替「崇祯」。
有学者称:明之亡 实亡于神宗。他三 十余年不上朝, 搜 罗天下财富。三饷 加派(“辽饷” “剿饷” 和“练饷” )使得农民 倾家荡产。
李贽还为武则天正名。对于武则天称帝,传统 观念认为是“篡政”,有悖封建的伦理纲常,封建 的卫道士更是骂武则天是“牝鸡司晨”。在几乎众 口一词挞伐武则天的封建社会,李贽却高呼武则天 “胜高宗十倍、中宗万倍”。他认为,武则天“专 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这一点是绝大多数 帝王所不具备的;武则天当政时,重用姚崇、宋璟、 狄仁杰等,让他们各展所能。武则天为收买人心, 虽然也曾滥授官爵,但她对于不称职者,坚决予以 罢免,对于贪赃枉法者,加以刑诛,对此李贽也大 为赞赏,认为武则天此举大快人心。这些评论,不 仅是对儒家传统观念的颠覆,而且显示了他远见的 卓识。20世纪后,武则天才成为被基本肯定的历史 人物,这比李贽为武则天翻案晚了三百余年。
经世致用的内容
1、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 心国际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2、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
“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明主治吏,不治民”
3、主张“工商皆本”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1、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 清代考证学术之风。
2、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 提供了思想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