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中,我翻开了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的书籍,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城市的神秘大门。
这本书开篇就提到,城市规划可不是随随便便画几条线、盖几栋楼那么简单。
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棋局,每一步都需要深思熟虑,考虑到无数的因素。
比如说,人口的增长和流动,经济的发展趋势,还有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
我想起有一次去一个新开发的城区。
那里高楼大厦林立,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
一开始,我还为那崭新的面貌感到兴奋。
可走着走着,问题就来了。
街道太宽,过马路要走好久,而且车流量大得吓人,绿灯时间短得让人总是一路小跑。
街边几乎没有什么小店,想买瓶水都得找上半天。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城市规划不能只追求外表的高大上,还得考虑人的实际需求。
就像书中说的,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应该是以人为本的。
要让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得舒适、便捷,而不是被城市的建筑和道路所束缚。
再说说交通规划这一块。
书里强调了公共交通的重要性。
我就想到了我每天上班坐的地铁。
那叫一个挤啊!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被挤得动弹不得。
但仔细想想,这也不能全怪地铁线路不够多,站点设置不合理也是个问题。
有的站点周边是大片的居民区,可一到早高峰,地铁却总是满员不停。
这不是让人干着急嘛!还有那些老城区,虽然充满了烟火气,但也存在着不少规划上的难题。
狭窄的街道,老旧的排水系统,停车位紧张……有一回,我去一个老巷子找朋友。
那巷子窄得只能容一辆车通过,要是对面来辆车,就得有一方小心翼翼地往后倒,找个稍微宽点的地方避让。
而且,因为排水不好,一下雨就积水,走路都得踮着脚尖,生怕溅一身泥水。
读到关于城市绿化的部分时,我不禁想起了小区旁边的那个公园。
刚建成的时候,大家都特别高兴,终于有个休闲的好去处了。
可没过多久,问题就来了。
公园里的植被种类单一,一到冬天就显得光秃秃的。
而且,座椅设置得太少,想找个地方坐下来歇歇脚都难。
这让我明白,城市绿化不能只是为了“绿”而绿,还得注重美观和实用性。
(整理)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总结表格
3.唯物主义自然哲学观开始孕育。
4.追求理想王国的城市图景,数与宇宙关于美得规律决定了城市必然存在理想的形态。
5.建筑和城市规划成为一种深刻和高雅的文艺构思,普通人不可企及。
6.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都非常珍惜和慎重地对待前人留下的艺术作品,恪守着城市和谐与整体的艺术法则。
3.许多希腊城市都以方格网划分街坊,贫富住户混居在同一街区,仅在用地大小与住宅质量上有所区别。
4.对于小规模的城市,基本上不可能存在具有很大政治权利的宗教。
5.雅典卫城不是膜拜的禁地,更是市民公共活动的中心。
6.广场最后变成了希腊城市中最重要的、最富活力的中心。
1.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原子论”、“宇宙数学结构”等。
注: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的比较
巴洛克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分支和变形,典型做法是彻底抛弃西欧中世纪中自然、随机的空间格局,将建筑风格的原理放大到城市,通过建立整齐、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来强调城市空间的运动感和序列景观。城市道路格局一般采用环形加放射,并在转折的节点处用高耸的纪念碑来作为过渡。
1.人文主义与乐观主义,“人是世界的美”。
5.强烈的实用主义态度,通过城市规划追求切身生活范围内的种种现实利益。
6.凸显秩序思想,将广场通过运用轴线系统、对比强调、透视手法建立整体的城市空间秩序。
7.采用大比例模数,不以人的尺度作为参照。
8.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公元前510年------公元前30年:罗马共和时期
15------16世纪:文艺复兴
从本质上看,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为了动摇封建统治和确立自己的地位而在上层建筑领域掀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对西方城思想史的认识西方城规划思想史纲读后感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报告摘要:本文是学生本人通过规划原理课的学习,结合了课本及《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和其它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形成的自己的认识。
按历史时间顺序将规划分为几个大的时期,其中包含了从古希腊文明开始至今的西方各阶段历史背景及规划思想的重要转折。
其中有引用文献原话,也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规划的理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时间上的目标预设和过程指导的规律和知识的总和。
读完《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使我对整个西方规划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一个较之清晰完整的认识。
我将全书所介绍的规划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结合其他文献,对每个阶段的内容概括如下:一.原始的起源:古希腊到文艺复兴首先将产业革命以前,即差不多到文艺复兴时期归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还都十分古朴,简单。
城市形态仅仅需要满足人们的日常住行,唯一大规模的规划建设是教堂宗庙等工程,没有现在的交通、环境等问题的困扰,城市在人民或者君主手中几乎可以被随意布置、发展。
古希腊时期,大约公元前1000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立意识、决断性格及闲暇、优雅的生活态度。
集体自尊心理和确信依靠集体就能战胜外界强大压力的信念,生发出对社区整体的自我崇拜以及对城邦精神的尊崇与向往。
虽处于奴隶社会,但却不存在很大的权力和干预世俗生活的宗教力量。
当时的人们认为:“城市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生活而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轻松的生活。
”大量住宅小而简朴,贫富混居,城市缺少统一而严正的规划。
但是公共空间却丰富多彩,庙宇盛行(实质是人们节日欢乐的殿堂和公共活动中心)。
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
这可以说是后来整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的发源。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书笔记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书笔记本书阐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历程。
战后, 现代城市与区域规划体系在英国和许多其他发达国家建立起来。
在书中, 作者描述了整个时期规划理论的变化, 手法简洁洗练而不失严谨。
该书勾勒了一系列主要规划理论: 从作为物质空问形态设计活动的传统城市规划理论, 至1960年代系统与理性过程规划理论: 从1970年代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规划角色的观点, 到规划实施理论, 以及最近的将规划工作视为一种”沟通行为”。
结构1. 编年体, 基本上15~20年为一代。
2. 分代:1. 二战后早期(1945~1960)2. 1960年代3. 1970~1990年代4. 总结: 最新的、后现代的思想等等。
导言1. “但城市绝不仅仅作为艺术品。
“—这个应该是当今的城市设计思想的共同点: 就是不将城市设计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 甚至建筑设计。
但是这种机能主义又不同于现代主义的机能主义, 可以说是一种生态主义, 或者说是以一种更加的理性的、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城市, 将城市作为一种生态系统。
2. 是积极的城市主义者, 认为城市本身是积极的, 所有的城市问题来源于不正确的对待和设计城市。
第一篇二战后早期规划理论第一章作为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的城镇规划1. 认为第一个主要的误区在于混淆了城镇规划和城市设计, 将城市设计看作单纯的空间形态的设计。
将视觉美学奉为中心。
2. 第二个主要误区就是试图设计城市的终极形态。
3. 城市设计不应该是一种空间美学的设计, 也不应该试图去设计一个城市的最终形态。
不应该是一种静态的设计。
4. 不应该是以美学为中心的。
第2章二战后规划理论的价值取向1. 作者总是在嘲弄一种“乌托邦“的城市理想, 乌托邦是反人性的。
没有乌托邦, 或者说, “乌托邦”其实最不“乌托邦”, 人类生活在不完美之中, 人类社会应该是多样化和充满了不可测的, 而所有的“乌托邦”理想试图将人类社会静止化和纯粹化, 而这恰恰是反人性的。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第一章.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一.西方古典文明的圣地1.古希腊文明的极高地位:古希腊文明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与欧洲文明的摇篮。
2.古希腊文明的起源于发展:公元前11世纪希腊半岛及其周围地区出现氏族国家,公元前8世纪时逐步出现了数十个城邦国家,随着各城邦之间社会,经济,文化交往的频繁及共同防御的需要逐渐形成一个成为“希腊”的统一文化与民族的地区。
从建筑和城市艺术的角度来看将古希腊的文化分为四个时期:1荷马文化时期(公元前12~公元前8世纪)2古风文化时期(前8世纪~前5世纪)3古典文化时期(前5世纪~前4世纪)4希腊化时期(前4世纪末~前2世纪)。
其中雅典卫城是希腊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精神的象征。
二.古希腊思想与文明的内核1.唯物主义认识观:古希腊思想是从一种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的探索开始的。
2.人文主义思想:从总体而言,古希腊的思想是人文的3.理性思辨的逻辑思维4.公平平等的政体意念三.古希腊的城市生活形态1. 城邦,公民与城市社区精神:共和制城邦是希腊最先进的城邦,希腊城邦的基础是公民(自由民的所有成员),古希腊人把城市定义为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生活而保持很小的规模的社区。
2. 人本主义的生活形态:从人本主义的的意义上讲雅典卫城及Olympia的宙斯圣地等并不是膜拜圣灵的圣地而是市民公共活动的中心。
3. 积极的公共生活与丰富的公共空间:古希腊以贸易为主要特征的海洋文明和开放的人群性格以及优越舒适的自然景观造就了古希腊人积极的公共生活,积极的公共生活进一步的促使公共空间丰富起来,半公共场所,许多开敞的城市广场空间以及宏伟的雅典卫城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四.理想城市的规划形态1. 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国家(城市)的探求:苏格拉底提出城邦和城市生活的自然发展,其学生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强调“理想国(城市)是用绝对的理性和强制的秩序建立起来的。
”首先:通过劳动分工和社会角色来重整城市秩序,其次:城市居民应分为各阶层,并让哲学家(集智力和智慧于一身)来当国王治理国家;亚里士多德则提倡建立中产阶级统治的国家2. 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古希腊的公共建筑以及建筑群中,突出反映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即使雅典也没有明确的强调人工规划,代表作为雅典卫城,其建筑布局以自由的,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为原则。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篇一:城市规划专业的读书笔记】入下《城市设计新理论》,作者:c.亚历山大 h.纳斯第一章城市发展的思路i. 强调整体性新的生长是由原有的具体的、特殊的结构属性产生的。
ii. 整体性的特征:1. 整体性是渐近的:一步一步开始2. 是不可预测的3. 是连贯的4. 是富于感情的。
因为和我们密不可分—可能是说,我们本身就是这个整体化系统的一部分,我们在形成他并且被他形成,一种互形成的关系。
iii. 整体性是由过程得来的:过程必须保证每一种新的建设行为在深层意义上都与过去发生的一切相联系。
第二章总法则壹大杂烩的思想:城市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似乎毫不相关各执一端的动机。
这种大杂烩仍然是应该进行组织的,而不是完全的放任的伪民主。
“总之,没有整体的意识,这种著名的大杂烩只能引起思想上的混乱。
”貳“每一个新的建设行为必须有一种基本职责:它必须创建一种连续的自身完整的结构。
”參认为产生整体性的过程“是通过逐渐产生出一种在空间上被定义为‘中心区域’(the field of centers)的机构而呈增长趋势进行的“。
这个东西,应该就是东南大学的那篇相关论文中所谓的自适应系统的系统的”基核“吧。
其实,作者在后边的补充说明中点出,总法则其实就是要求或者说追求一件事情:“建设的每一个行为,即城市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是朝着创造整体性的方向进行的。
”这个事情我总是以为,他似乎还是在以一个欧洲的中世界小城为模版和榜样来认定一个城市,但是大都市还能够那么的机械的要求整体性吗?或者大都市的所谓的“整体性”是一种更加隐含或者说更加民主的东西?大都市中的法则是什么呢?肆但是,他提供了将一条法则付诸实施的一种可以借鉴的手段:将一条不容易被实施的法则作为一种基本的上层导则,而根据它制定出一系列的是指具体化、可实施的“过渡法则”,这些法则具体而清楚,能够指导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
并且作者强调了法则的重要,这个非常的类似于希望在斋堂付诸实施的东西,就是说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具体的、可实施的法则来使一个城市产生一种整体性。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第一部分内容摘要本书以时间为轨迹,全面地阐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脉络,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对于现代西方不同类型的城市规划体系和类型做了完整的介绍和评论;分析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认识城市规划本质和定位方面的提升和发展轨迹;总结并评述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实践和实施成效的评价方面的重要启示。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第一章为引论,主要阐述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未来的不确定性,并讲述可Friend(2001)所提出的规划过程中解决不确定性的战略方法,同时,分析了“程序规划理论”和“实体规划理论”及“规划效能理论”的产生。
作者指出城乡规划的定义为:是一种在社会多元群体和成员之间为实现其追求社会、经济或环境效益所达成的共识和目标的框架,是一种可以在各种矛盾和利益之间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或和解的机制,是能够针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具有灵活性的政策行动程序及实施方案或建议。
第二章,论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政治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技术背景——工业革命;思想文化背景——启蒙运动;在这些社会背景下,城市呈现出人口增长急剧、环境卫生恶化、城市布局结构失调、土地开发使用失措、交通堵塞失控等一系列“城市病”,出于自己利益,统治阶级开始对城市进行改造和管理,城市规划就就进入到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
其中,伦敦、巴黎、纽约、华盛顿的几次改建和英国公园运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建设与城市美化运动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区建设、公司城的建设等尤具代表性。
伴随着对城市时间和深入思考,产生了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潮。
解决城市问题有两种取向——城市分散与城市集中。
城市分散思想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为代表,城市集中思想以柯布西耶的理论为代表。
主要人物及著作有以下几个: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明天:走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玛塔“带形城市”;法国建筑师加尼埃“工业城市”《工业城市》;西谛的城市形态学说《建筑艺术》;格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进化中的城市》;法国建筑师亨纳德的城市改建思想。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整理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整理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Ps:1.由于其中每个段落的具体内容均为解释所列出小标题的内容,经过前2章的总结,我发现我所总结并不能代表各位看官的想法,所以从第三章开始,在每个分段小标题下,我只会总结段落的中心思想,不列出其内容(内容的提炼各位可通过观察题目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是对的内容。
)2.在每个小标题后均有页码标示。
第一章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一)西方古典文明的圣地1.古希腊文明的极高地位——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与欧洲文明的摇篮p22.古希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p2-p4起源:公元前11世纪,在爱情海边的希腊半岛及其周边的小亚细亚沿海、地中海沿岸及黑海沿岸某些地方,存在氏族国家,经过不断的战争,逐渐形成了数十个相对稳定的奴隶制城邦国家,各城邦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的交流十分频繁、抵御外敌时也团结起来,逐渐形成了一个自称为“希腊”的统一名族与文化地区。
发展:从建筑与城市艺术的角度讲古希腊的文化(文明)分为四个时期前12世纪-前8世纪荷马文化时期前8世纪-前5世纪古风文化时期(前2个阶段为古希腊文化孕育成长的阶段)前5世纪-前4世纪古典文化时期(圣地建筑群)前4世纪末-前2世纪希腊化时期(书上详细介绍了每个时期发生的事件)3.希腊的古典文化价值体现:不仅体现在艺术形态上,更支撑了后来欧洲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复兴,并从根本上影响了当今西方社会的民主意识形态与基本政体架构形式。
P3(二)古希腊思想与文明的内核p4-p7A.唯物主义的认识观B.人本主义的思想B.理性思想的逻辑思维D.公正平等的政体意念(书上有对上述4个思想的解释,大家可以根据题目见仁见智)希腊哲学的特质:非宗教的人本精神和讲求思辨的精神(三)古希腊的城市生活形态1.城邦、公民与城市社区精神p7A.雅典城邦与斯巴达城邦的比较雅典城邦:雅典城邦的社会基础是公民(自由民的所有成员),以公民大会等形式参加国家大事,城邦里经常组织体育竞技、音乐会、诗歌会、演说等公共活动,以促使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维系公民的城邦主义观念。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
L.Keeble的《城乡规划的原则与实践》
(surplus): 3)如何寻求规划目的 则相对全面地阐述了当时的普遍接受的
与规划手段之间的正确关系
规划思想,成为战后物质性城市规划的
标准版本
历史城市 的社会与 人
H.Kitto的《希腊人(The Greeks)》和V.Gordon Childe的《人类创造自 己(Man Makes Himself)》,这两部文献都从历史的角度寻找和提出 了城市规划中作为城市实质的社会构成的原则
规划与人民 的《人民与规划(公共参与委员会的报告》,R.E.Pahl的《谁的城市》,
N.Dennis的《人民与规划:桑德兰的房屋社会学》和1972年0.Bell和
T.Thywitt合编的一本《都市环境中人的认同》 J.Rawls在1972年比David Harvey早一年发表了《公正的理论》在规划界第
1961—1980年
规划思潮
思潮根源
主要著作
社会学
1965年Paul Davidoff发表的《规划中的
对规划决策过程和文化模式的理论 倡导与多元主义》,及其在此之前的
公民 参与
探讨,以及对规划中通过过程机制 1962年与工Reiner合著的,发表于JAIP 保证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尤其是弱 上的《规划选择理论》。Paul Davidoff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结课论文
哲学·道与城市规划【摘要】论述了中国哲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提出了自觉运用中国哲学于我国城市规划实践中的观点。
【关键词】哲学; 和合; 中庸; 天人归一; 城市规划一关于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智慧的学问。
人类的哲学智慧犹如生生不绝的源头活水,滋润和启迪着社会与文明的进步发展。
中国哲学又称为中国哲学史,它与中国农耕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
从儒家“复礼”与“归仁”、到墨家“兼爱”与“尚同”,从道家“无为”与“自然”、到法家“变法”与“专制”等诸子百家争鸣,无不反映了中国哲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哲学是人们在追求真理的实践中所取得的智慧之果,在千百年来形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完整的内在逻辑体系。
二关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有关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条件,确定城市的性质,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其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城市规划工作具有综合性、政策性、地方性、实践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等特点。
三中国哲学的精髓中国哲学重整体、重系统。
运动变化、全面联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
1和合与中庸“和合”意味着和谐和多样性的统一。
西周末,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的和而不同的观念。
“和合”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庸”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中不是静止不变的僵化标准,而是相对于过与不及而言的尺度的适当。
只有中庸才是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最可靠方法。
《中庸》提出了“时中”和“执两用中”的思想。
“时中”表明要符合“中”必须是随时而处中。
2 天人合一,整体而有序孟子曰:“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万章上》。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课时2
一、爱琴文明时期(公元前26世纪-公元前12世纪)
• 旧石器时代 • 公元前6500年 • 公元前第3千纪末 • 公元前第2千纪初 • 公元前第2千纪的中、后期 • 爱琴文明最早起源于爱琴海诸岛中最大的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 • 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200年是迈锡尼文明的鼎盛期 • 爱琴文明主要包括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两大阶段
三、古希腊民主制度与建筑艺术
• 直接民主制度,即城邦的政治民主主权属于全体自由民 • 这种开放性的民主制度反映于其国家建筑之中:用于民主集会,决定
国家事务的市民广场比较发达,竞技场,会堂,敞廊等公共建筑也 很繁荣,就连其不可侵犯的神庙,也采取了开放的建筑形制。
• 达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奥林匹亚斯神庙
两种基本的建筑柱式己形成,即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亚柱式。前者 盛行于巴尔干半岛的希腊人地区、大希腊和西西里岛,后者则为小 亚细亚的希腊人广泛采用。
• 建造年代约公元前600年的萨摩斯的赫拉庙宇,柱式是刚毅、雄伟、 男性荷尔蒙十足的多立克。爱奥尼亚柱式建筑的代表是伊瑞克先神 庙,建于公元前421年,于公元前405年完工 。
四、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前后)
•在战后的城邦联盟中雅典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社会经济的进一步 繁荣,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希腊文化艺术的全面繁 荣。文化艺术随之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
•公元前5世纪末,在爱奥尼亚柱式的基础上形成了装饰更为华丽, 柱头为繁密的花篮的科林斯柱式。
古典时期可以细化为两个阶段:
——第一座采用了三种建筑风格的神庙 • 波赛冬神庙——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希腊古典时期最为纯正的多
立克式建筑
• 赫拉神庙 ——最为古老的多立克式神庙 ——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这举行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总结表格
3.理性思辨的逻辑思维。古希腊的哲学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思考,努力去发现各种规律。
4.公正平等的政体意念。社会公正的意念被置于政体建设的中心位置。
5.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所设计的城市是按照“社会几何学家”的理想理念设计的,即圆形加放射。
注: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的比较
巴洛克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分支和变形,典型做法是彻底抛弃西欧中世纪中自然、随机的空间格局,将建筑风格的原理放大到城市,通过建立整齐、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来强调城市空间的运动感和序列景观。城市道路格局一般采用环形加放射,并在转折的节点处用高耸的纪念碑来作为过渡。
1.人文主义与乐观主义,“人是世界的美”。
6.从城市设计角度看,中世纪和谐的城镇环境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将一定得体系引入大自然,结果使自然和几何学之间差距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完全消失。
公元4世纪------公园9世纪:西欧衰落,拜占庭强大。
9世纪------12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初期。
12世纪------1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盛期。
城市规划思想史纲总结表格
时间
背景
城市生活形态
规划思想
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荷马文化时期
1.古希腊文化孕育成长的阶段。
2.公元前六世纪波斯侵入亚欧,造成名族的迁徙和融合。
1.城邦的社会基础是公民。
2.对城市的定义: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的生活而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的享受轻松地生活。
5.强烈的实用主义态度,通过城市规划追求切身生活范围内的种种现实利益。
6.凸显秩序思想,将广场通过运用轴线系统、对比强调、透视手法建立整体的城市空间秩序。
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今天要总结的这本书是张京祥教授写的,之所以把他总结出来是怕看完就忘了,记录下来加深记忆。
在这本书的扉页写着这样一句话:一旦我们与昔日伟大思想家之间的联系纽带被割断,纵使我们沉醉于科学的冥思苦想中,也是无济于事——————罗素作为一位规划出身的人,要想做好规划,绝不能仅仅了解现代的规划理念,因为现代的规划手法往往来源于不远的过去,纵观人类的规划史,掌握适合现在人类生存的规划方法而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可笑的政治因素才是真正做规划的人,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
毋庸赘述,下面跟着我进入西方的规划史发展。
西方古典文明圣地三千年前存在于世的古希腊即便现在也会令人印象深刻,其历史成就之深影响之广当之无愧的成为五大文明发源地,是西方古典文化先驱与欧洲文明的摇篮,美国新史学家J.H.Robinson曾经这样评价: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是如此深邃,以致人们觉得自他们以后的一切思想史都是思想退化的历史(在这里说明一下这三位思想家的关系:苏格拉底的学生是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这几位思想家的伟大成就及古希腊的文明程度。
公元前8世纪,在希腊半岛及小亚细亚沿海地中海沿岸群居着数十个奴隶制城邦,他们交往频繁互通有无并且共同抵御外敌侵入,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自称为希腊的同一民族和文化地区。
古希腊的文明大体分为四个时期:荷马文化时期,古风文化时期,古典文化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六世纪东部的波斯入侵亚欧大陆,在这次入侵中东西方文化第一次有了大规模的碰撞与交流,东方的一些天文、历法、算数等文化传入希腊并孕育出新的文化体系,在这次战争中,雅典联合各城邦与波斯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取得胜利。
从此确定了雅典在希腊诸城邦的盟主地位,自此雅典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就是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文化时期。
在古典文化时期,希腊人建造的圣地建筑群——雅典卫城是希腊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精神象征,更是欧洲文明的千年灯塔和坐标原点。
公元四世纪的伯罗奔尼撒战争造成了希腊的解体,后来马其顿人入侵并建立了马其顿王国,最后希腊被罗马所灭。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作者:吴志强发表: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摘要:城市规划界始终缺乏一个自己的基本理论平台,于是造成了这些现象:一些青年学生难得读到一本理论著作,如获至宝,读后推崇备至,在以后的数月中逢人便提这本书,这位作者,无论针对什么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能引用其中一两句便飘飘然,更有甚者今后就此排斥其它规划思潮和理论。
关键字:城市规划理论1 引言城市规划界始终缺乏一个自己的基本理论平台,于是造成了这些现象:一些青年学生难得读到一本理论著作,如获至宝,读后推崇备至,在以后的数月中逢人便提这本书,这位作者,无论针对什么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能引用其中一两句便飘飘然,更有甚者今后就此排斥其它规划思潮和理论。
这对于这些青年的终生发展是有害的。
也常见到一些青年学生的论文题目很大,大到开天辟地,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略有些心得,便夸夸其谈,其实尚没有了解规划理论史的框架和演进文脉。
直至有一天发现某位学者百年前在该方面就有专著,做过深入的经验分析,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那时才感无地自容,笑己年轻狂躁。
更多是在实践中的规划师,一方面长期在上级领导面前,他们是专家,必须为领导决策拿出有理论依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但书到用时方恨少,好不容易挖空心思找到几个概念:“有机组合”、“滚动发展”等等,明天领导比他说得还流畅,再向他讨新名词时难免捉襟见肘,真是难为。
而矛盾的另一方面是他们往往又藐视规划理论的研究和分析,视高校理论为象牙塔中之物,不读不知便认定与规划的日常实践的迫切需求相脱离,下意识地放走了“学院派”学术理论对他的日常工作可能带来的强有力支持。
这些问题都出在我们的规划界缺乏完整的规划理论演进史纲。
虽然一个又一个规划理论概念被单个地引入,但仍然不能让人们看到现代规划理论发展进程的全景,不能让人们建立一个完整的动态的理论文脉框架。
而我们的青年学者需要站在一个由众多巨人们的思想构成的理论平台上,去讨论今天和今后的发展。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摘要】城市是发展的,动态的。
规划的理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时间上的目标预设和过程指导的规律和知识的总和。
学习外国城市建设史后简要介绍一下我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认识.【关键字】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理论【正文】西方自城市的产生,城市规划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工业革命以来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的出现,城市就开始形成了,城市形成便开始了他的进程。
从古埃及,古西亚,古印度,古罗马,开始功能分区,或者说是根据人们的身份地位开始出现阶级、贫富分区,例如卡洪门规划,路网的规划也开始产生了,方格网式的,这些城市的布局对今后一些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战争和从对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自身崇拜。
阶级分化,生活方式,社会的意识形式等方面均对规划产生影响。
西方的城市规划在工业革命之前,我认为还是逐步的发展,从古希腊民主共和思想在规划上的反映--如议会,城邦大量的公共场所,人们可以畅所欲言,由于神人同形的宗教思想的存在,在城市的形态上相应的反映出,广场周围的建筑多有围廊,满足人们的交往或买卖的需要,典型的城市建设有卫城。
这一时期的著名城市模式——希波丹姆规划,规整的布局,棋盘式的道路网,按照阶级分化造成的分区,城市典型的平面形式为两条垂直的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中心广场空间常呈L形.古罗马经济迅速发展,统治阶级为了统治人们的思想,大量世俗享乐建筑开始建设例如公共浴场、斗兽场。
为了显示功绩,广场、凯旋门、记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主题。
罗马营寨的建造形式发展起来,十字交叉的道路,中间建设神庙。
罗马共和广场,广场空间从希腊的开敞式逐步发展为较封闭的空间形式。
中间是一些记功柱或者铜像,代表功绩.典型的广场代表--图拉真广场。
这种布局形式是希波丹姆的演化。
这一时期形成的著名规划理论的书籍——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书的内容包括:城址选择,建筑物选址;街道的布置;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
(完整版)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要想了解历史和理解历史,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取得并且认识这种过渡里所包含的思想。
”——黑格尔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发展演变的脉络,它是理解现在、把握未来的钥匙。
我们想借鉴国外城市规划史的先进经验,却不了解其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整体精神,仅仅注意了形似,汲取的也只是历史的种种片段,这样导致我们的指导极少成功。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背景及思想,以便于正确地吸取教训、学习经验、去之糟粕、取之精华。
这本书对西方两千五百多年来的城市规划形成、发展演替中的庞杂离理念、思想和主流精神,按十个阶段进行系统地梳理,从总体上理清了西方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一章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在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共和政治制度,使人文(人本)主义、公正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善于理性思辨、交流争论的人们更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
于是,公共建筑及建筑群成为公共活动的中心,它们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代表的是雅典卫城,其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在规划史上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随着古希腊美学观念的逐步确立及自然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一种典型的城市规划模式产生了——希波丹姆模式。
该模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道路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
该模式后来被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重建及罗马的营寨城。
这种模式为城市专制主义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和现代建筑运动所推行的机械城市的“秩序美”异曲同工,19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城市机械理性缺陷的批判就在于此。
第二章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在罗马由共和制转变为帝制的漫长过程里,国家扩张、财富积累,人们挥霍奢华、物质生活腐朽,此时形成了享乐主义、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风气及信仰。
罗马的城市建设也世俗化(大规模奢华的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剧场等)、军事化(坚固的城墙、大跨度桥梁、远程输水道等)、君权化(帝王宣扬政绩的铜像、凯旋门、纪功柱、广场等),重要公共建筑的布局、城市中心的广场群乃至整个城市的轴线体系,投射出王权至上的理性与绝对的等级、秩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要想了解历史和理解历史,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取得并且认识这种过渡里所包含的思想。
”——黑格尔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发展演变的脉络,它是理解现在、把握未来的钥匙。
我们想借鉴国外城市规划史的先进经验,却不了解其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整体精神,仅仅注意了形似,汲取的也只是历史的种种片段,这样导致我们的指导极少成功。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背景及思想,以便于正确地吸取教训、学习经验、去之糟粕、取之精华。
这本书对西方两千五百多年来的城市规划形成、发展演替中的庞杂离理念、思想和主流精神,按十个阶段进行系统地梳理,从总体上理清了西方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一章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在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共和政治制度,使人文(人本)主义、公正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善于理性思辨、交流争论的人们更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
于是,公共建筑及建筑群成为公共活动的中心,它们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代表的是雅典卫城,其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在规划史上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随着古希腊美学观念的逐步确立及自然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一种典型的城市规划模式产生了——希波丹姆模式。
该模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道路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
该模式后来被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重建及罗马的营寨城。
这种模式为城市专制主义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和现代建筑运动所推行的机械城市的“秩序美”异曲同工,19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城市机械理性缺陷的批判就在于此。
第二章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在罗马由共和制转变为帝制的漫长过程里,国家扩张、财富积累,人们挥霍奢华、物质生活腐朽,此时形成了享乐主义、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风气及信仰。
罗马的城市建设也世俗化(大规模奢华的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剧场等)、军事化(坚固的城墙、大跨度桥梁、远程输水道等)、君权化(帝王宣扬政绩的铜像、凯旋门、纪功柱、广场等),重要公共建筑的布局、城市中心的广场群乃至整个城市的轴线体系,投射出王权至上的理性与绝对的等级、秩序感。
继而古罗马城市规划思想有三个特点:①强烈的实用主义;②凸显永恒的秩序思想;③彰显繁荣与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
第三章文明涅槃—中世纪的城市规划思想中世纪时期,西欧战争频繁、封建割据严重,导致生产力衰退、城镇败落,社会生活的中心由城市转入了的农村。
整个社会的凋敝,使人们将精神寄托于宣传“博爱”“禁欲主义”“自律”的基督教上,于是,基督教及教堂成为中世纪的上层核心,凌驾于王权之上。
此时,教堂成为人们的公共生活中心,是最重要最中心的建筑。
而无规划使得城市中建筑尺度亲切宜人,道路蜿蜒曲折、收放有序,各城市主色调不同,空间视线连续自然,形成了有机的肌理。
这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特点为:①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②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③力显丰富多变的景观与亲和宜人的特质;④追求有机平和背后的内在秩序。
11世纪开始,西欧手工业及商业开始复苏,新兴自资产阶级保护“公共利益”,商店、行会、仓库、码头等公共建筑多了起来,并逐渐变得重要。
但教堂仍是城市中的中心第四章重启心灵—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15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新兴资产阶级高举“人本主义”大旗,在人本主义下,人们崇尚人类,艺术家崇尚唯理主义的美学,强调把美的客观性用几何和数的比例关系固定下来,而“追求科学、提倡文化、反对封建愚昧”的精神启蒙了近代自然科学。
此时,人们从中世纪清苦的宗教下解脱出来,逐渐追求世俗生活享受。
新兴资产阶级的富有和地位,使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豪华气派的建筑取代教会和宫殿而占据城市的中心。
例如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建设和佛罗伦萨城市重心的转移。
这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特点有:①追求理想王国的城市图景。
这时出现了大量理想城市的布局形式,例如阿尔伯蒂的多边星形平面、斐拉锐特的八角形理想城市等。
后来,古典主义和巴洛克风格大量用于城市细小部分的改造。
②高雅与精英主义的营造思维。
当时社会认为建筑和城市规划成为一种深刻和高雅的文艺构思,普通人不可企及,艺术受到高度重视和尊敬,是精英和天才们的专利。
③尊重文化与“后继者”原则。
艺术家们把伟大作品看成是几代人集体完成的、并且是不同时代相互协调的结果,他们恪守和谐与整体的艺术法则。
例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佛罗伦萨城市中心、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等,都是历经几个世纪完成的。
④两种城市规划思想的分野与交融。
巴洛克风格:道路格局“环形+放射”式,并在转折的节点处用高耸的纪念碑等来作为过渡。
古典主义:在建筑群与城市总体布局中强调轴线对称关系、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形体,强调统一性和稳定感。
两者都是通过壮丽、宏伟而有秩序的空间景观来喻意着中央集权的不可动摇。
到后来很难区分,“巴洛克+古典主义”的规划设计思想在巴黎改建、华盛顿城市规划设计、堪培拉的设计等得到广泛应用。
第五章唯理秩序—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封建君权异常强大,被称为“绝对君权时期”。
此时,资产阶级推行“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社会崇尚理性,而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也逐渐体现出来。
由于资产阶级政权还未建立,封建君主们蓄意曲解和借用思想启蒙运动的认识成果,用自然科学的唯理秩序来宣扬主从关系、有组织有规范的统治秩序,城市规划也在权利的秩序下呈现古典主义、唯理主义。
例如,园林布置中把坡地和植物塑造成明确的几何形状,规划设计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突出表现人工的规整美;从凡尔赛宫的有条不紊到巴黎的宽阔中轴线,君权的气质无所不在。
后来,古典主义思想在华盛顿、堪培拉规划中应用,巴西利亚的规划中,也有这种强烈秩序感的古典主义构图痕迹。
古典主义构图简洁、几何性强、轴线明确、主次有序,追求完整而统一效果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其追求冷冰冰“数的和谐”,缺乏个性和热情,是不可取的。
第六章先驱探索—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确立了公民的社会意识,而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哲学态度和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的思维也逐渐形成。
工业化给城市带来了一些列疾病和问题,于是,资产阶级开始进行公共卫生运动,而一些先驱把目光放在空想社会主义上,例如傅里叶、欧文、圣西门都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城市模式。
此时产生了两位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大师——霍华德和盖迪斯。
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内核是社会改革,空间模式是城乡交融、群体组合,其对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巨大。
盖迪斯提出了城市的综合规划观,他主张研究城市不仅注重物质环境还要注重社会环境,而且要区域协同规划,先调查研究再规划,此外,他重视人文要素与地域要素在城市规划中的基础作用。
与霍华德和盖迪斯不同,一些崇尚现代工业技术的工程师主张用技术改造城市,解决城市问题。
这时期具代表性的是西班牙工程师玛塔提出的“带形城市模式”和法国建筑师戈涅提出的“工业城市模式”,它们成为“机械主义城市”的思想起源。
19世纪末,针对西方城市空间组织延续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且单调僵硬的现象,奥地利建筑师西谛1889年出版了《建筑艺术》一书,他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并实现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互动。
西谛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为近代城市设计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不断郊区化,为恢复市中心良好的环境和吸引力,美化运动运行开来。
城市美化运动以伯恩海姆所做的“芝加哥规划(1909)”为开端。
19世纪下半叶,一些先驱们开始自然主义的探索,渴望城市与自然相融。
在奥姆斯特德带领下,纽约1859年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改善了城市机能,也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
第七章精英路线—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划思想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对长期以来由“权贵主义”垄断建筑设计的一次重大反叛,它明确提出了“为大众服务”的概念,是大部分建筑规划精英以“拯救众生”为主旨领导的为广大劳苦大众服务的“精英主义”。
它的基本思想是功能主义、形式上提倡简单的几何图形和非装饰原则、标准化和模块化、强调灵活整体的空间布局、重视节约建设开支费用。
1928年现代建筑师在瑞士的日内瓦成立了国际现代建筑大会。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主将柯布西耶,倡导机械理性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
他的理想城市是集中主义、功能主义的化身。
他认为城市应该是集中的,集中的城市才有活力,而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来解决,提倡立体交通和高密度。
1951年他规划的印度首都昌迪加尔充满了形式理性主义色彩,尺度巨大,社会问题严重。
柯布西耶毁誉参半,但是他的理性和功能分区的思想直接体现在后来年他起草的《雅典宪章》中。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在雅典召开,会议通过了被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大纲”的《雅典宪章》,其主要思想是:城市分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根据这些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然后建立各分区间的联系。
该宪章分离了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机械地划分空间,是理性的物质空间规划,认为城市规划是描绘未来的蓝图。
但是,它的功能分区为当时无秩序、无计划的城市建设、居住工业混杂的格局提供了指导。
而且它指出的城市区域思想、为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为解决城市问题,产生了赖特“广亩城市”、沙利宁“有机疏散理论”等城市分散主义思想;为解决小汽车与行人的冲突问题,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理论。
盖迪斯、芒福德等人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基本逻辑框架,1938年芒福德的《城市文化》更被称为区域规划的“圣经”。
第八章功能理性—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948年诞生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门学科,广泛影响着人类自然、社会科学发展的几乎一切领域。
城市规划此时也出现了从分解到综合的系统规划思想,并运用系统方法、数学方法来分析、模拟城市,理性规划达到巅峰。
二战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增长,西方国家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问题接踵而至。
此时,规划届不再是“集中主义”和“分散主义”的分歧,“适度分散”已达成了共识,卫星城的建设风行,英国的“新城运动”成为了一项国策。
经典案例是1944年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他吸收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中的分散思想、盖迪斯的区域规划思想和集合城市的概念,采纳了恩温德卫星城建设模式,将伦敦城市周围较大地域作为整体规划考虑的范围。
该方案对当时控制伦敦的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有一定作用,但同心圆封闭式的布局模式也造成了通勤距离过大、配套设施不足、新城投资巨大等问题。
1950年城市生态环境科学思想兴起,战后联合国和一些地区通过了一系列历史环境保护文件,如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1976年《内罗毕建议》、1982《佛罗伦萨宪章》、1987年《华盛顿宪章》等,文物与历史遗迹的保护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