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沙化土地与石漠化土地防治

合集下载

石漠化退化与土地治理

石漠化退化与土地治理

石漠化退化与土地治理石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土地植被严重损失,土壤密度增加,无法保持水分并导致土地退化的现象。

在许多地区,石漠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土地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石漠化的退化与土地治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石漠化与土地退化的关系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大面积的植被被气候或人类活动破坏后,土壤被暴露在阳光、风雨和流水的侵蚀下,地表的植被和土壤被冲刷走,最终形成裸露的石头。

这些裸露的石头无法保持水分,使得土壤中的有机质流失,营养物质减少,导致了土壤的贫瘠和退化。

此外,由于大范围的裸露石块存在,造成水土流失,形成河道淤积以及下游灾害等问题。

二、石漠化退化的影响石漠化的退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石漠化导致植被稀少或缺乏,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使许多植物和动物失去栖息和生长的条件,影响地区的生态平衡。

其次,由于石漠化导致的水土流失以及下游的淤积,会引发洪涝灾害、滑坡等自然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此外,石漠化还会导致土地的贫瘠,使农业生产受到限制,给当地农民的生计带来困难。

三、石漠化退化的土地治理方法为了解决石漠化退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土地治理方法。

首先,应推行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计划,通过种植适应性强的植物,恢复石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减少土壤的暴露,稳定土壤结构。

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种植、天然演化等方式培育植物,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其次,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建立防护林带和植被沟壑,减轻洪涝和水土流失的风险。

通过修建护坡、植树造林等措施,保护和恢复地表植被,减缓水雨的冲击,降低土壤侵蚀速度。

此外,还应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根据当地土地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用途,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石漠化的退化与土地治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土地规划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治理石漠化退化问题。

土地沙漠化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土地沙漠化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土地沙漠化原因及其治理措施土地沙漠化是指原本肥沃的土地逐渐变成贫瘠的沙漠的过程。

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气候变化、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活动、乱砍滥伐等,造成了土壤质量退化、水资源枯竭、生态系统断裂等问题。

针对土地沙漠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的治理措施。

首先,要加强气候变化的应对。

气候变化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温室气体的释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这可以通过修建水库、堰塞湖,开展节水灌溉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农业活动是造成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当加强草场管理,合理放牧,控制放牧的数量和时间,避免过度损耗草地资源。

在农业方面,应提倡科学耕作,合理施肥、轮作、种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作物等。

第三,要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修复工作。

植被是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关键,可以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草坪绿化、土地固沙治理等方式来进行植被恢复工作。

例如,可以结合自然生态发展规律,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进行种植,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的速度。

此外,要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及时掌握土地沙漠化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理计划。

加强科学研究,探索出一些适合当地环境的沙漠化治理技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土地沙漠化的认识和关注度,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

在土地沙漠化治理方面,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也非常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投入,建立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体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加强沙漠化防治的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土地沙漠化问题。

综上所述,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是一个多方面、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缓和逆转土地沙漠化的趋势。

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修复、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以及加大政策和法律支持等,可以为土地沙漠化治理提供有效的保障。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随着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我国土地沙化现象日益严重。

沙化对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土地沙化现状我国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等土地沙化类型丰富,沙化程度也不同。

据统计,我国土地沙化面积已经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25%以上,其中严重沙化面积达到80万平方公里。

这些沙化区域多分布在北方和西北地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等地沙化情况最为严重。

土地沙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贫瘠化:沙化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都较差,导致土地贫瘠化,无法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2.水土流失:沙化土地的地表覆盖物较少,易受风蚀、水蚀等自然力的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3.生态破坏:沙漠化区域的生态系统已经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4.气候变化:土地沙化会导致当地气候变化,如降雨量减少、气温升高等。

土地沙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受阻:沙化土地的肥力较差,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导致农业生产受阻。

2.水资源短缺:沙漠化区域水资源稀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限制,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3.生态旅游业受影响:沙漠化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旅游业也受到影响。

土地沙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居民生活困难:沙漠化区域的居民生活困难,缺乏水、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源。

2.移民潮增加:由于沙漠化区域的土地无法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许多人被迫离开家园,成为流离失所的灾民。

3.社会稳定受影响:沙漠化区域的社会稳定受到影响,社会治安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土地沙化原因土地沙化的原因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因素:气候干旱、降水不足、风力强大等因素是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类活动: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等活动也是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石漠化是指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退化、荒漠扩张的现象。

在中国,石漠化严重危害着土地资源,给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带来了很大困扰。

为了综合治理石漠化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策规划政府应加大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资金投入,制定更为完善的政策措施以规范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工作。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对非法砍伐、过度放牧和滥用农药等行为严格追究责任。

二、植被恢复植被是抵御石漠化的第一道屏障,我们应当大力推动植被的恢复与保护。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方式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缓土地侵蚀的速度,提高土地的保持力和持续利用能力。

三、水土保持工程加大水土保持工程的力度,修建大型的防护林、护坡、拦沙坝等设施,提高土地的稳定性和保持功能。

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保证植被的生长和土壤的保持,减少水土流失。

四、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实现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多元化、高效的农业生产转型。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秸秆还田、有机肥料等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

五、经济激励措施对于积极参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个人和单位,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激励措施。

对于植树造林、草原恢复和土地保护等项目,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六、科学技术支持加大科研力度,开展更多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

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等手段对石漠化的分布和演变规律进行监测和分析,为综合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七、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石漠化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引导公众关注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生态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良好氛围。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农民等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综合治理,才能减缓石漠化问题的恶化,保护土地资源,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

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PPT课件

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PPT课件

一。
25
(分布、成因、表现)
干旱、 半干旱 地区
半湿 润区
人类过度 经济活动
土 地 退 化
耕地退化 草地退化 林地退化
气候变异等自 然因素
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26
27
联合国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地球表面2/3国 家和地区面临荒漠化威胁,非洲46%的土地和 4.85亿人口已受到荒漠化影响,亚洲一半以上的 干旱地区也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土地荒漠化每年给全 球造成4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土地荒漠化后就成 为不毛之地,而且正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 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比利时加丹麦。目前全 球2/3的饥饿人口居住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 其中一半生活在土地荒漠化地区,由于土壤贫瘠、农 作物产量低下,人们处在饥饿与贫困之中,可以说, 荒漠化与贫困密不可分。
化。这使得该区的植被覆盖度降低,土壤结构变的更加松
散,加速了土地的荒漠化。另外气候增暖,大范围气候持
续干旱,给各种水资源(冰川、湖泊、河流等)带来严重
19
20
石质荒漠化
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 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裸露的地 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 斯特地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
21
红漠化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 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 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22
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自东向西降水和景观变化
深居内陆
距海洋远

水汽难以到达

干 旱
地 形
高原面积广大 山岭的层层阻挡 青藏高原隆起

土地沙化与防治

土地沙化与防治

土地沙化与防治近年来,土地沙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愈发严重,不仅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也对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威胁。

本文将从土地沙化的原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人们对土地沙化问题的认识,推动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土地沙化的原因土地沙化是指土壤表层颗粒由于风力或水力的作用逐渐流失,导致土壤负荷能力下降、耕地减少以及植被覆盖减弱的现象。

造成土地沙化的原因有多种。

首先是过度的人类活动,例如过度放牧、过度农耕和滥砍滥伐等,这些行为破坏了土壤的生态平衡,使其容易被风或水冲刷。

其次是气候变化,气候干旱化导致雨水减少,土壤湿度降低,容易风化。

此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也是导致土地沙化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土地沙化的影响土地沙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首先,土地沙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田产量减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其次,土地沙化引发沙尘暴,扬起大量尘沙,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同时也对交通运输和能源供应造成困扰。

此外,土地沙化还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植被减少,生态系统崩溃,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三、土地沙化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防治土地沙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合理土地规划和管理。

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引导,合理安排农田、林地和草地的布局,减少过度开发和破坏。

其次是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增加植被覆盖,提高土壤保护能力。

同时,加强植物固沙和抗风蚀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土地抗沙能力。

此外,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持土壤湿度,减少土壤风化和沙化的风险。

最后,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共同参与保护土地的行动。

四、国际合作与土地沙化防治土地沙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和合作。

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可以在技术、资金和经验分享等方面进行合作。

例如,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的抗沙技术和设备,帮助其建立沙化监测和预警系统,共同推动全球土地沙化防治工作。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石漠化是指在水土流失的基础上,受降水量减少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壤结皮破坏,草地和水源散失,最终导致土地沙漠化的过程。

石漠化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之一,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面我们就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进行探讨。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石漠化综合治理,首先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政府应加大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要加大对水源、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力度,开展水土保持和草原恢复工程,加强生态补水,增加植被覆盖率,修复沙化土地,恢复地表植被,控制沙漠化扩展。

二、加强科技支撑和技术创新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依靠科技支撑和技术创新。

政府应加大对石漠化治理领域的科技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要鼓励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及时发现石漠化治理效果,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加强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的参与,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政府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大众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认识和支持,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加强沙漠化地区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关注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跨部门合作和国际交流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加强跨部门合作和国际交流,形成合力。

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统筹和管理。

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治理经验和技术,借鉴国外的相关政策和做法,努力提升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水平和效果。

五、加强监管和问责制度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加强监管和建立问责制度,确保治理工作的效果。

政府应加强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治理工作的落实和效果。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四)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四)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和石漠化是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防治荒漠化和石漠化,以及防沙治沙工程的开展,是产业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提出一个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的开展方案。

一、实施背景荒漠化和石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等。

这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还给农业、畜牧业等经济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和石漠化,以及防沙治沙工程的开展势在必行。

二、工作原理1.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通过改善土地质量、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水土保持等措施,减少土地沙化和植被退化的程度,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

2. 防沙治沙工程:通过修建沙障、沙坝、沙井等工程设施,阻断沙尘扩散路径,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保护农田、城市和交通设施等。

三、实施计划步骤1.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a. 调查评估:对荒漠化和石漠化的分布范围、严重程度进行调查评估,确定重点治理区域。

b. 植被恢复:通过人工种植、退耕还林还草等方式,恢复植被覆盖,提高土地质量。

c. 水土保持:修建护坡、固沙林带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化。

d. 生态补偿: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农民参与荒漠化和石漠化的防治工作。

2. 防沙治沙工程:a. 沙尘源治理:对沙尘源进行治理,包括固沙林带的建设、沙漠化土地的改造等。

b. 沙尘扩散路径阻断:修建沙障、沙坝等工程设施,阻断沙尘扩散路径,减少沙尘暴的影响范围。

c. 沙尘暴监测预警:建立沙尘暴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沙尘暴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和群众采取防护措施。

四、适用范围该方案适用于我国荒漠化和石漠化严重的地区,以及易受沙尘暴影响的农田、城市和交通设施等。

五、创新要点1. 强化生态保护: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生态经济的发展。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二)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二)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

荒漠化和石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

为了防治荒漠化和石漠化,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安全,需要开展防沙治沙工程。

一、实施背景荒漠化和石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石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受到荒漠化和石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已超过260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和石漠化对我国的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开展防沙治沙工程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任务。

二、工作原理防沙治沙工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固沙造地等,防止沙漠扩展和土地退化,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具体来说,工作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被恢复:通过大面积种植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形成稳定的植被覆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2. 水土保持:通过修建河道、堤坝、水库等水利设施,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沙尘暴的发生。

3. 固沙造地:通过修建沙障、沙坑等工程措施,阻挡沙尘的扩散,形成人工沙丘,减少沙尘暴的影响。

三、实施计划步骤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计划步骤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调研阶段:对荒漠化和石漠化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确定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和目标。

2. 规划设计阶段:制定防沙治沙的详细规划和设计方案,包括工程措施、投资预算、时间计划等。

3. 实施阶段:按照规划设计方案,组织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固沙造地等工程措施。

4. 监测评估阶段:对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工程措施。

四、适用范围防沙治沙工程适用于荒漠化和石漠化严重的地区,特别是沙漠化和石漠化的前沿地带。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适用范围主要包括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区。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一)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一)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和石漠化是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的问题,防治荒漠化和石漠化是产业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提出一个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的开展方案。

一、实施背景荒漠化和石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在我国,荒漠化和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特别是河西走廊、内蒙古、新疆等地。

这些地区的荒漠化和石漠化问题已经到了严重程度,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二、工作原理荒漠化和石漠化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生态修复、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以实现土地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1. 生态修复:通过人工干预和生态工程手段,恢复土地的生态功能,提高土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和土壤保持能力。

2. 植被恢复:通过大规模的植被种植和保护,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地的抗风蚀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

3. 水土保持:通过建设防护林带、植物固沙带、沙障等工程,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沙尘暴的发生。

三、实施计划步骤1. 荒漠化、石漠化调查:对荒漠化和石漠化的分布范围、原因、程度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生态修复规划:制定具体的生态修复规划,明确防治目标和措施,确定工程的实施范围和时间节点。

3. 植被恢复工程:通过大规模的植被种植和保护,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

4.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防护林带、植物固沙带、沙障等工程,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沙尘暴的发生。

5. 监测评估:对防治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措施。

四、适用范围该工程适用于荒漠化和石漠化严重的地区,特别是河西走廊、内蒙古、新疆等西部地区。

五、创新要点1. 综合治理: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综合运用生态修复、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实现土地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石漠化防治与沙地生态修复

石漠化防治与沙地生态修复

石漠化防治与沙地生态修复石漠化是指由于地质、气候和人为因素等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即原本具有植被覆盖的土地逐渐转变为荒漠或沙漠。

这种土地退化现象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石漠化问题,石漠化防治与沙地生态修复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

石漠化防治包括土地治理、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方面。

首先,土地治理是石漠化防治的基础工作。

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增加土壤的抗风蚀能力,可以防止土壤侵蚀和沙尘暴的产生。

其次,水土保持是石漠化防治的关键措施。

建设护坡、防沙林带、梯田等水土保持设施,有效减少水流和风力对土壤的冲击,降低土地退化的程度。

此外,植被恢复也是石漠化防治的重要环节。

通过引进适宜的植物物种,扩大绿化覆盖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土壤水分的保持,减轻土地退化的趋势。

沙地生态修复则更为注重恢复沙漠和荒漠地区的生态系统功能。

在沙地生态修复中,应结合沙地的特点和植物的生态习性,采用适合当地地区的生态修复措施。

例如,在沙地的修复中,可以选择一些耐旱耐寒的植物品种,如沙拐枣、羽扇豆等,进行植被覆盖和生态恢复。

同时,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技术也是沙地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措施,可以为植物提供必要的水分和养分,提高其生长能力和存活率,促进沙地的生态系统恢复。

然而,要实现石漠化防治与沙地生态修复,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共同参与。

政府应该加大对石漠化防治和沙地生态修复的投入,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科技研究和技术支持,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到石漠化防治和沙地生态修复的过程中,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石漠化防治和沙地生态修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个人应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生活中的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小事开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积极参与到石漠化防治和沙地生态修复的行动中。

总之,石漠化防治与沙地生态修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加强土地治理、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等措施,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土地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土地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土地石漠化的治理措施土地石漠化是指在地表覆盖的岩石裸露或土地贫瘠的情况下,植被和土壤的丧失。

这种现象在许多地区都很常见,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土地石漠化对环境和人类生存造成了巨大影响。

为了解决土地石漠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本文将深入探讨土地石漠化的治理措施,以及对这些措施的观点和理解。

一、植被恢复措施1. 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有效恢复土地植被的一种方法。

通过合理选择树种、栽植密度和种植技术,可以有效减缓土壤侵蚀,改善土壤质量,并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植树造林还可以提供木材、防风固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效益。

2. 草地恢复草地是防止土壤侵蚀和保护土壤的重要植被类型。

通过播种、放牧管理和防止过度放牧等措施,可以恢复受损的草地植被,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抗风蚀能力。

3. 养护绿化养护绿化主要通过修剪和管理已有的植被,保持和促进植被的生长和繁殖。

这可以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施肥、草坪管理,以及定期修剪和修整来实现。

养护绿化有助于保持土地的植被覆盖,减少土壤侵蚀,并改善土壤质量。

二、土地治理工程1. 建设护坡和梯田护坡和梯田是建设在山坡上的保护和利用土地的工程措施。

护坡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滑坡的风险,保护土壤和水源。

梯田可以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并防止水土流失。

2. 构建水土保持设施水土保持设施包括拦沙坝、沟渠、固沙工程等。

这些设施可以降低水流速度,减少土壤和水的流失,防止水土流失和水源污染。

3. 进行人工种植和恢复人工种植和恢复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在土地上种植植被。

这可以使用种子播种、插秧、移植等方法。

人工种植和恢复可以直接改善土地覆盖和保护土壤,但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三、综合治理措施1. 发展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业是一种综合治理土地石漠化的方法。

通过采用科学的农业种植技术、合理施肥和灌溉管理,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对土地的压力。

2. 加强土地管理和监测加强土地管理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沙漠土地的治理与荒漠化防止

沙漠土地的治理与荒漠化防止

沙漠土地的治理与荒漠化防止沙漠是人类的无尽之梦,也是大自然的财富。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土地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

沙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形式,指的是土地逐渐丧失水分和逐渐丧失生育能力的过程。

那么,如何治理沙漠土地,防止荒漠化的蔓延呢?首先,合理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是防止荒漠化的关键。

水是沙漠土地养分的源泉,所以在治理沙漠土地上,我们需要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

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水库、引水渠等设施,对水资源进行收集和储存,以应对干旱季节的需求。

另一方面,要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例如在农业生产中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的浪费。

此外,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来保持土壤水分持久性,提高土壤的水分含量,减缓干旱条件下土壤的水分蒸发速度。

其次,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植被恢复也是治理沙漠土地的重要手段。

植被是土地保持的关键,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并提供适宜的栖息地给动植物。

通过加强沙漠绿化工程,可以引入抗旱、耐盐碱的植物品种,扩大植被覆盖面积,从而减缓土地退化的速度。

此外,还可以开展荒漠植物开发利用,将荒漠植物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提高沙漠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地的破坏。

除此之外,加强科学研究,推动技术创新也是治理沙漠土地的关键。

只有不断地提高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应对沙漠化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沙漠土地治理科技研究的投入力度,鼓励科研机构与农民合作,开展耕地改良、土壤修复等相关研究,探索适合沙漠土地的种植方式和高效的土壤改良技术。

另外,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沙漠土地治理的认识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治理沙漠土地与防止荒漠化,需要综合运用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保护生态环境和植被恢复、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等多种手段。

通过多方合作,加强政策支持与科技支持,相信我们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建立起一个绿色的、美丽的沙漠土地。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确保地球生态的持续稳定。

土地沙漠化与防治

土地沙漠化与防治

许多实践证明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可以达到土地沙漠化的 防治及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的。以陕西省榆林地区为例[5], 据史书记载,在 1500 年前,榆林地区还是个林草茂密, 宜农宜牧之地。后因历代征战摧残,乱砍滥伐,植被覆盖 率仅有 1.8%,流沙已越过长城,逼近榆林城。据调查,在 解放前的 100 多年时间里,有近 13.4万hm2 农田和草场 院由于沙漠化而被放弃,11.3万hm2 农田和 26.7万hm2 草 场受到沙漠化的威胁,产量和载畜量低而不稳。自 50 年 代以来,通过统一规划、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坚持 以治沙造林、保护和发展农牧业为主导,取得了很好的生 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从 1950 年到 1990 年底,榆林治沙 造林保存面积达 74.0万hm2,恢复和改良草场 66.7万hm2 多。粮食总产量 1990 年较 1950 年增产 6 倍,大家畜由 7.6 万头增加到 36.3 万头,羊由 36 万只增加到 150 万只, 活立木蓄积 340万m3,价值 7 亿多元,有 5 万多农户脱贫 致富。
(四)不合理的中药材挖采和树木砍伐
近些年来,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西北地区大规模滥挖发菜、干草和麻 黄等野生中药材的事件时有发生。据国家环保局自然保护司96年11月 至97年3月调查,近几年,每年进入内蒙古搂发菜的农民有20万人次, 1987年以来,有关省、区进入内蒙古搂发菜人员累计高达190万人次。 “搂发菜”大军涉足的草场面积约为2.2亿亩,遍布内蒙古中西部锡林 格勒盟、乌兰察布盟等五个盟市。1.9亿亩的草场面积遭到严重破坏, 约占内蒙古全部草原面积的18%,有相当部分正处于沙漠化的过程中。 其中约0.6亿亩的草场面积被完全破坏且已沙化。由于1.9亿亩草地遭 到严重破坏而不能放牧,被迫到其它草场超载放牧的草地要远远大于 1.9亿亩,草原负担过重,加速了荒漠 。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三)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三)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一、实施背景:荒漠化和石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荒漠化和石漠化的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进行综合治理。

二、工作原理:1. 荒漠化和石漠化的防治主要通过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护来实现。

植被恢复可以通过人工种植、天然更新和生态恢复等方式进行,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的发生。

2. 防沙治沙工程主要通过建设沙障、沙场和水土保持设施等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和扩散,保护农田和城市环境。

三、实施计划步骤:1. 荒漠化和石漠化的防治工程应从全局角度进行规划和设计,确定治理的重点区域和目标。

2. 在重点区域开展植被恢复工程,包括人工种植、天然更新和生态恢复等方式,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3. 建设沙障、沙场和水土保持设施等防沙治沙工程,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和扩散。

4. 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调整和改进工程措施,确保工程的实施效果。

四、适用范围:该方案适用于荒漠化和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如中国的西北干旱地区和内蒙古等地。

五、创新要点:1. 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结合植被恢复和防沙治沙工程,提高治理效果。

2. 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遥感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提高工程的可行性和效果。

六、预期效果:1. 荒漠化和石漠化的防治工程能够有效恢复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 防沙治沙工程能够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和扩散,保护农田和城市环境。

七、达到收益:1. 改善荒漠化和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保护农田和城市环境,减少沙尘暴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八、优缺点:优点: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引入先进技术,提高工程效果。

缺点:工程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较高。

九、下一步需要改进的地方:1. 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工程的可行性和效果。

2. 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调整和改进工程措施,提高工程的实施效果。

石漠化土地及治理思路

石漠化土地及治理思路

石漠化土地及治理思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石漠化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土地生态环境的严重挑战之一。

石漠化土地能耗高、水分蒸发快、农业生产力低,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如何科学治理石漠化土地成为了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就石漠化的基本概念、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思路进行阐述。

一、石漠化的基本概念石漠化是指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或者自然因素,导致地表的胶结结构被破坏,表层土壤风蚀或水蚀后形成的一种地貌。

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形式,主要发生在半干旱、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中国北方广泛存在。

二、石漠化的原因石漠化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第一,自然因素。

如水土流失、风蚀等。

第二,人为因素。

通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伐木材、私伐滥伐等破坏性活动引起。

第三,环境污染。

土地的过度污染、大气灰尘、化肥农药等都会对土壤产生一定的影响,将其转化为石漠化土地。

三、石漠化的危害石漠化土地的危害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二是对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危害。

首先,石漠化土地的出现,将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增大、自然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人民生存和生态安全。

其次,石漠化土地还会破坏生态平衡,直接影响区域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降低土地的质量和生产力。

此外,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增加、沙化加剧、水源供应减少等缺点,严重削弱石漠化地区的经济建设能力。

四、治理思路针对石漠化土地,治理措施的选择比较关键。

在政策和基础设施的推动下,以下几点措施是有效的石漠化治理方式:1. 应用植被恢复法。

通过人造林、亚群落的植被修复、引进荒漠植物等方法进行石漠化土地的恢复,不但可以改善土地的物理性、化学性质,而且有助于生活和环境的改善。

2. 土地治理的机械化。

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地面措施加固、植树造林等方法进行土地治理。

另外,采用轮播机械或化学方法修复,实现土地自然修复与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方式等方式是治理石漠化土地的有效方法。

土地沙漠化与防治

土地沙漠化与防治

土地沙漠化与防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土地沙漠化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土地沙漠化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土地失去肥沃层和植被覆盖,变得干旱贫瘠,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利用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破坏。

因此,如何防治土地沙漠化成为了全球各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有多种: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灌溉、近年来的气候变化等。

其中,气候变化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水资源减少,土地干旱程度加剧,从而引发了土地沙漠化的扩张。

此外,人类对土地过度的利用也是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因素。

放牧和开垦过程中的的破坏性行为,使土地表面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壤变得干燥贫瘠,最终形成了沙漠。

为了防治土地沙漠化,可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应加强土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遏制土地沙漠化的扩张。

对于已经受到沙漠化的土地,可以进行植被修复和人工增雨等措施,使其恢复肥沃和湿润的状态。

此外,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也是必要的。

通过限制开垦、控制放牧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措施,保护土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应加强公众的环境教育和意识改善,提高人们对土地沙漠化问题的认识和重视度。

只有人们意识到沙漠化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威胁,才能够积极参与到防治工作中,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举办培训班和组织志愿者等方式,加强公众对土地沙漠化的认知。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防治土地沙漠化不可忽视的方面。

土地沙漠化是跨国性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通过知识与技术的共享,加强沙漠化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并通过经验交流和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土地沙漠化问题。

最后,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学界、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各方应加强合作,通过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推动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不断取得进展。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护好我们的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土地石漠化成因与防治

土地石漠化成因与防治

土地石漠化成因与防治土地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喀斯特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1-3]。

石漠化地区土地裸露程度高、土层薄、植被稀少、综合利用能力低、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差,造成区内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威胁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西南8省区市(贵州、广西、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和广东)的裸露型及浅盖型喀斯特面积已达292262km2,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出露区及主要的生态脆弱带,与黄土高原并称为中国环境退化与贫困最为突出的地区[4]。

其中,湖南省的石漠化严重程度在西南8省区市中排在第四位,石漠化已成为湖南省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

加快推进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整治对构筑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和实现本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湖南省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的分布、危害及成因机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防治对策,希望能为其他岩溶地区的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1分布现状及危害1.1土地石漠化分布现状湖南省土地总面积约165709.80km2,岩溶区面积约54324.5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8%。

全省石漠化土地面积14788.62km2,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4359.68km2,两者占到岩溶区面积的53.7%,集中分布在湘西北、湘西、湘中地区,其中轻度石漠化4633.60k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31.3%;中度石漠化6358.59km2,占43.0%;重度石漠化3072.36km2,占20.8%;极重度石漠化724.07km2,占4.9%。

表1为湖南省岩溶面积及石漠化分布状况。

由表1知,湘西北、湘西、湘中地区的α值均高于全省平均值,尤其是湘西北达到17%,说明上述地区潜在石漠化比例较大,如不加以重视,将会演变成石漠化地区;湘西北、湘西、湘中地区的β值都高于全省平均值,说明上述地区的石漠化比例较大,是全省石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区;湘西北、湘西地区的δ值高于全省平均值,说明上述地区的岩溶地区易演变成石漠化。

土地沙漠化过程及防治对策研究

土地沙漠化过程及防治对策研究

土地沙漠化过程及防治对策研究土地沙漠化是指土地逐渐向沙漠转变的过程,主要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起。

随着全球人口增加和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土地沙漠化已成为世界各地面临的严重问题。

本文将探讨土地沙漠化的过程及其防治对策。

一、土地沙漠化的过程土地沙漠化是一个渐进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土地沙漠化过程的起始阶段。

主要原因包括气候变化、水土流失、过度耕作和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等。

土地逐渐失去肥力,植被减少,土壤水分含量下降。

2.沙化:随着土地退化的加剧,沙尘暴开始在土地上形成。

这些沙尘暴形成于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将土壤颗粒带到空气中,形成沙丘和沙漠。

3.荒漠化:当沙化过程加速,原本的土壤、植被和水资源完全丧失时,土地沙漠化进入了最严重的阶段-荒漠化。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几乎没有植被生长,土地贫瘠,无法支持农业和人类居住。

二、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对策为了防止土地沙漠化的进一步发展,采取一系列的防治对策至关重要。

1.植被恢复:植被是维持土壤稳定和防止沙化的关键因素。

通过植树造林、草籽撒播等方式,可以恢复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沙尘暴发生的可能性。

2.土壤保护:合理耕作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减轻土地沙漠化的风险。

采取措施,例如合理施肥、轮作以及农田水利建设等,有助于保持土壤水分含量和肥力,减少土壤侵蚀。

3.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关键。

合理利用水资源,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避免浪费和滥用水资源,对于减少土地沙漠化有积极的作用。

4.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造成土地沙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制定适应性措施等,可以降低气候变化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

5.国际合作与技术支持:土地沙漠化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国际合作和技术支持可以促进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加速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的进展。

结论土地沙漠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各界共同努力,通过植被恢复、土壤保护、水资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国际合作与技术支持等一系列措施,我们有望减缓甚至逆转土地沙漠化的趋势。

第七章 沙化土地与石漠化土地防治

第七章 沙化土地与石漠化土地防治

第二节 沙漠化的防治措施
防治沙漠化是指通过人工措施消除沙漠化危害,重建 适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特定 的气候、土质、经济条件下,而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 是我国沙漠化发展最快、危害最严重的两类地区,也是防 沙治沙工程的重点治理区。 通过人工措施,保护、恢复、改造、建设植被就成为 防治土地沙漠化最有效、最经济、最持久、最稳定的生物 技术措施,因而也是根本性措施。
概念也有较一致的理解。石漠化是指在湿润地区,碳酸盐
岩发育的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为干扰造成植被 持续退化乃至丧失,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
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或砾石堆积)而呈现类似荒漠景观
的土地退化过程。石漠化为我国西南地区所特有,是在脆 弱的喀斯特地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生态退化现象。
2、沙漠化的特征 “沙漠”与沙漠化的概念和含义 :
首先,沙漠是指沙质荒漠,它是一种土地类型,是 干旱气候的产物。而沙漠化则指土地退化过程,如发生在 干旱地带,土地最终可退化成沙漠,如发生在半干旱和亚 湿润干旱地区,土地最终可退化成沙地。其次,在成因上 原生沙漠为自然因素所形成,发生在第四纪时期,而沙漠 化成因则是在潜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以人为因素为主。 其三,沙漠难于在没有人为措施帮助下自然逆转和恢复, 只有采取措施,防止沙丘前移和侵袭;而沙漠化土地一般 在消除人为干扰破坏因素以后,有自我恢复的可能性。沙 漠和沙漠化土地共同之处则都表现为有相似的风沙地貌景 观和同样低下的生产力。
固沙型
固沙型 积沙型 固沙型 积沙型 积沙型
紧密结构
透风结构
平铺式沙障:
属固沙型沙障,利用柴、草、卵石、粘土铺盖在 沙面上,以此隔绝风与松散沙面的接触,达到风虽 过而沙不起,起到就地固定流沙的作用。但对过境 风流中的沙粒截阻作用不大。采用土埋、泥漫沙丘 等平铺式沙障,降雨不易渗入沙层,使沙丘水分条 件变差,不利于植物生长。其他如柴、草、卵石铺 盖沙面对水分的下渗影响不大,对固沙植物生长无 影响。至于带状平铺沙障即使平铺带上有影响,造 林种草可在平铺带间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沙障类型
设置类型
设置类型
设置形式及结构
全面铺设式
沙障名称 土埋沙丘、卵石铺压、全面铺草、 全面化学固沙、泥漫沙丘
沙障性能
平铺型 带状铺草压卵石和泥土、带状 带状铺设式 化学制剂喷洒 粘土沙障 不透风结构 防沙土墙 直立型 隐蔽式柴草沙障、低立式柴草沙 障 立杆串草把沙障、立杆Hale Waihona Puke 枝条沙 障 高立式柴草沙障、防沙栅栏
沙漠化防治的生物措施主要优点有:
①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可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面风速, 减少风沙流对地表的吹蚀; ②建成的植被可以改善植被覆盖地段地上、地下的生态环境 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活动和繁衍,从而促进土壤的形 成,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加地表物质的胶结性,增强地表 抗风蚀能力; ③植被具有自行繁殖和再生能力,通过演替,能够形成适应 当地环境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因而 能够长久固定流沙,防止风沙危害,大大减少了养护和管 理费用; ④通过人工措施形成的人工或半人工植被,一般可以适度放 牧,并能提供一定数量的薪柴和建筑用材,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减少滥樵采现象。
(1)人工造林
沙地农田防护林:
沙漠化土地上的农田土地大都风蚀沙化,即 使有灌溉条件,也难以获得高产。营造沙地农田 防护林对制止风蚀、保护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是沙区农田基本建设内容。
沙地农田防护林最重要的任务是控制土壤风 蚀,保证地表不起沙。
沙区牧场防护林: 我国沙区草原广阔,因气候干旱,条件 恶劣加上长期草场过牧,草地滥垦,乱挖 药材,多年来缺乏有效的投人,以致草地 沙漠化最为严重。草地沙漠化的主要表现:
化学固沙的原理是利用稀释了的具有一定胶结 性的化学物质喷洒于松散的流沙沙地表面,水分 迅速渗入到沙层以下,而那些化学胶结物质则滞 留于一定厚度(1~5mm)的沙层间隙中,将单粒的 沙子胶结成一层保护壳,以此来隔开气流与松散 沙面的直接接触,从而起到防止风蚀的作用。这 种作用是属于固沙型的,只能将沙地就地固定不 动,而对过境风沙流中所携带的砂粒却没有防治 效能。
概念也有较一致的理解。石漠化是指在湿润地区,碳酸盐
岩发育的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为干扰造成植被 持续退化乃至丧失,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
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或砾石堆积)而呈现类似荒漠景观
的土地退化过程。石漠化为我国西南地区所特有,是在脆 弱的喀斯特地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生态退化现象。
一、沙漠化防治的生物措施
所谓沙漠化防治的生物措施是把生态学的生态系统高 效能结构原理,应用于沙漠化防治过程,营造人工植被和 保护恢复天然植被,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即建成适应沙漠 化特殊环境的各类生产性防治体系。 一方面起到治理 沙漠化的作用,另一 方面把沙漠化土地利 用发展生产相结合, 最终达到防止风沙危 害,治理和开发利用 沙漠化土地的目的。
3、沙漠化的程度指标
沙化土地每年扩展率大小 以沙化土地景观中最显著而最活跃的特征——流沙 所占该地区面积的大小,作为可利用土地资源丧失 的一个主要指征。 沙漠化土地景观的形态组合特征及配置比例。
三、石漠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1、石漠化的概念
石漠化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亦称”石化”、 “石山化”、“岩漠化”,是目前较被认同的名词,对其
固沙型
固沙型 积沙型 固沙型 积沙型 积沙型
紧密结构
透风结构
平铺式沙障:
属固沙型沙障,利用柴、草、卵石、粘土铺盖在 沙面上,以此隔绝风与松散沙面的接触,达到风虽 过而沙不起,起到就地固定流沙的作用。但对过境 风流中的沙粒截阻作用不大。采用土埋、泥漫沙丘 等平铺式沙障,降雨不易渗入沙层,使沙丘水分条 件变差,不利于植物生长。其他如柴、草、卵石铺 盖沙面对水分的下渗影响不大,对固沙植物生长无 影响。至于带状平铺沙障即使平铺带上有影响,造 林种草可在平铺带间进行。
2、沙漠化的特征 “沙漠”与沙漠化的概念和含义 :
首先,沙漠是指沙质荒漠,它是一种土地类型,是 干旱气候的产物。而沙漠化则指土地退化过程,如发生在 干旱地带,土地最终可退化成沙漠,如发生在半干旱和亚 湿润干旱地区,土地最终可退化成沙地。其次,在成因上 原生沙漠为自然因素所形成,发生在第四纪时期,而沙漠 化成因则是在潜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以人为因素为主。 其三,沙漠难于在没有人为措施帮助下自然逆转和恢复, 只有采取措施,防止沙丘前移和侵袭;而沙漠化土地一般 在消除人为干扰破坏因素以后,有自我恢复的可能性。沙 漠和沙漠化土地共同之处则都表现为有相似的风沙地貌景 观和同样低下的生产力。
第一节 概述
一、荒漠化概念 1、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 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燥的亚湿润地 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包括沙化、水土流失、盐 渍化与土地生产力衰退。 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核心问题,包括3种类型: ①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②土壤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③自然植被长 期丧失。
第七章 沙化土地与石漠化土地防治
鲁向晖
沙化土地是风蚀荒漠化的主要结果,主要出现在我国西 北气候干旱、半干旱区及亚湿润干旱区,其外营力是风; 而石漠化土地的外营力是水,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南气候湿 润的喀斯特地貌(由碳酸盐类岩石发育而成)分布地区,是 脆弱环境遭到破坏而产生的严重程度的水土流失形式。沙 化土地在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中占的比例最大,据国家林 业局全国荒漠化监测报告,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占国土总 面积的48.1%,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6.5%。石漠化土 地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35%。土地的沙化和石漠化使 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处于严重不协调状态, 对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变化 植被的变化 地表机械组成和理化性质变化
为根治草场沙化还应采取其他措施,如封育沙 化草场,补播优良牧草,建设饲料基地。转变落后 经营思想,确定合理载畜量,缩短存栏周期,提高 商品率,实行划区轮牧等都是同样重要的。
流动沙地造林治沙措施: 在沙漠化土地比较严重的流动沙地,严 重地限制了农林牧业生产发展。各地区在 长期的治沙造林实践中,因地制宜地创造 出许多固、撵、拉、挡等固沙治沙措施。 即根据沙丘的大小、分布密度、丘间低地 可利用程度和沙地立地条件,本着先易后 难,省钱有效的原则,首先选择沙丘部位 和丘间低地作为“突破点”进行造林,然 后再在固定或削平的沙(丘)地上大面积种草 种树,最后达到完全治理的目的。
平铺式沙障:
直立式沙障:
大多属积沙型沙障。防沙原理主
要表现为:风沙流所通过的路线上,
无论碰到任何障碍物的阻挡,风速 降低,挟带沙子的一部分就会沉积 在障碍物的周围,以此来减少风沙 的输沙量,从而起到防治风沙危害 的作用。 风沙流中的沙子,有80%—90% 是悬浮于地表30cm的气流以内, 且大半又集中在贴近地表10cm的 高度内流动。因此,不需设置很高 的沙障,就可以使流沙得到控制。
2、沙化土地
沙化土地是由于气候变化及人类不合理利用土 地致使农田、草场、森林、林地等生物生产力或 经济生产力下降,自然植被长期丧失,裸地率增 加,地表面覆盖沙物质的土地。
二、沙漠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1、沙漠化的概念
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由于人为过度的 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在原来非沙漠化地区产生了 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 我国所指的沙漠化,实质上是土地的一种荒漠化。而 判断其程度的基本指征则是,以地表出现风沙活动及所造 成的风蚀、片状流沙、吹扬灌丛沙堆及流动沙丘所占该地 区面积的比例和年扩展率的数值,作为判断一个地区环境 是否趋向沙漠化以及沙漠化程度的基本指征。 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已经沙漠化了,除了风沙活动这 一最活动和最基本的指征外,还要和整个环境是否已发生 变化密切联系起来,才能做出全面判断。
(2)化学固沙物质的种类和组成
①沥青乳液固沙
②沥青化合物固沙 ③涅罗森固沙 ④油一胶乳固沙
(3)化学物质固沙效果评价
①透气性
②保水性与透水性 ③蒸发量 ④温度 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第三节 石漠化的防治措施
石漠化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植被遭到破坏,产生 水土流失,造成岩石裸露。因此,石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 就是植被的恢复技术措施。恢复植被是石漠化治理的关键 环节,同时,植被覆盖率的高低也直观地反映了石漠化治 理的成效。大部分石漠化地区应以人工恢复植被为主,由 于存在不同程度类型的石漠化,以植被恢复为主要内容的 石漠化治理措施应各有不同。造林方式可采用:封山育林、 人工造林、人工促进封山育林。 石漠化防治措施还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各种农、林业 生态工程建设,并与政府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生态移 民和政策扶持等相结合,才能有效地防治石漠化的发生。
高立式柴草沙障:
采用芦苇、芨芨草、柳条等秆高质韧的草类或枝 条,长度为70~80cm以上,在规划好的线道上,挖 探20~30cm的沟,把材料均匀地插放沟中,梢端朝 上,基部在淘底,草杆密接,下部比上部稍密,在
沙障基部用麦草等填缝,两侧培沙,扶正踏实,培
沙要稍高出沙面l0cm以上,使沙障稳固。
低立式柴草沙障:
二、沙漠化防治的机械固沙措施
1、机械沙障固沙
机械沙障是采用柴、草、树
枝、卵石、板条等材料,在沙 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物, 以此控制风沙流动的方向、速 度、结构,改变侵蚀面积状况, 达到防风、阻沙、固沙,改变 风的作用力及地貌状况等目的, 这类做法统称机械沙障固沙。
它是工程治沙的主要措施之一。
(1)机械沙障的类型和作用原理 机械沙障按所用材料、设置方法、配置 形式以及沙障的高低、结构、性能等的不 同,名称很多。为了便于应用,根据防沙 原理和设置类型,大致可概括为平铺式和 直立式两大类。
(2)飞播造林种草固沙
飞机播种速度快,节约劳力,在地广人稀的沙区 是一项有发展前途的植物治沙措施。但由于流沙上种 子或幼苗易遭受风蚀,沙埋以及由于干旱而死亡。因 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带流沙地飞机播种造林,首先要 选择适应流沙、生长迅速的植物种,正确地选择播期, 适当提高播量和幼苗密度,使群体产生抗风蚀的作用, 采用种子抗风蚀 的处理技术,防 止鼠、兔、虫三 害。严格封禁, 加强管护,就可 以取得较好的结 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