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中的“见”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就没有 这种效果,为什么?
这两句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心 与境合”的高度概括。当诗人采菊与篱下时,偶一 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息非常怡人,飞鸟结伴相 还,环境优美宁静,与诗人乐于隐居而悠然自得的 心境相吻合。
抒隐居之情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
能加深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 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 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 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 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 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 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 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 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 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 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参考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
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
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
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
簪。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写出了“春 望”所见,一个“春”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 “破”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 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 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 悲凉 的气氛。 “国破”与“城春”意思相反,诗人却在此对举, 从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正是这种别具匠心的艺 术安排,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诗词五首》(三首)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诗词五首》(三首)课件
这首词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发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 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表现了她对理想生活的追 求。
作业:
1.背诵本词。 2.练习册26课课外拓展之前。 3.课外积累杜牧古诗,背诵并梳理大意。
这首诗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 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 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为议论 做铺垫。
本文主旨
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 的抑郁不平之气。
译文: 我回答路途遥远,叹息天色已晚,我虽能写出惊人
的诗句,却毫无用处。(我要)像XXX鸟那样乘风高飞。 风啊,你不要停,把我所乘的如飞蓬般轻快的小船吹到 仙山上去吧。
思考(二)
梦中的诗人有什么苦衷?
2. “路长”“日暮”两个词写出了什么? “谩 ”字显露出词人的 怎样的一种感情?
【答案】写出了词人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和辛苦求索、 遭逢坎坷的境遇。
写作背景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 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 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 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 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 状况。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严阵以待。 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 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阵。
听读课文


折戟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注释: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原文: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铜雀:台名,曹操所建,上居姬妾歌伎,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指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东吴美女,大乔是孙策(孙权 兄)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课件 (共86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课件 (共86张PPT)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作品有哪些?
1、《桃花源记》 (散文) 2、《五柳先生传》(传记)
3、《归园田居》 (田园诗)
《春望》 杜甫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 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诗史”。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 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 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 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 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 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 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 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 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 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合作探究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种 解释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 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 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另一种 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由于战 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 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 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 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 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郭似乎要被摧垮 了。日光穿过云的缝隙,照耀在战士 们如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首联
写景叙事相结合,用比喻和夸张渲染兵临 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 守军威武雄壮,面对敌人严阵以待、毫不退 缩的决心,恢宏的士气。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 古代军中的号角。角声满天:战争规模大,从白昼持 续到黄昏。 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形容战场上泥 土变成了紫色。(晚霞映照大地,土地变成胭脂般紫 红的颜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41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41张ppt)

概括主题
《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时诗人被困长 安的所见、所感,集中表达了他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 唐代诗人,字长 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 、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其诗长 于乐府,大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 、讽刺。
这首诗用奇异的色彩组成,黑云、甲光、 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一系列 变幻莫测的光和色组成了这幅战场的图画。 这不仅从色彩上描绘出鲜明如画的战场景 物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也加浓加重了 战场悲壮的色调,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壮怀 激烈的爱国感情。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 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 战争的惨烈和守城将士们报效朝廷的 决心。
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的高雅情趣。
名句。
精读细研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诗人由飞鸟悟出 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起来,却已忘了怎样 表达。
主旨句,充分体现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 世俗的高尚品德。
课堂小结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精读细研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杂草丛 生。
精读细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接连几个月不断,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 金。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

艺术特色
语言朴素自然。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 ,语言清新自然
情、景、理三者紧密融合。诗人写了南山幽静秀丽的景,以及 自己不受尘俗干扰、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领悟 出万物各得其所的自然理趣。最后用理语作结。
恭喜! 今天你又涨知识啦
诗 鉴赏歌
爱国诗词鉴赏
春望 杜 甫
白烽
头火
人教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
【注释】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 杜望

品 诗歌读
春望
杜甫 【唐】
春 杜望

赏 诗句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 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 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 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残破景象,“深”字写出草 木茂盛,体现战乱后的长安城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借以反衬人烟稀少,渲染了一种 悲凉氛围。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 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荒凉凄惨的基调。
春 杜望

品 诗歌读
春望
杜甫 【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破败。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新人教部编版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PPT课件

新人教部编版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PPT课件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 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 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 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精读细研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 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 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高度戒备,不事张扬, 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出来。
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精读细研
前四句构成这首诗的第一层次,大意是什么? 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诗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 式表达这种心态? 大意:居住在闹市而不觉得喧闹,是因为内心闲适
高远。
心态:豁达,闲适。
修辞:设问。
精读细研 如何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将诗人醉心于南山,怡然自得的悠然之 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情景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 合一的境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角:军中号角。 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精读细研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临:抵达。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边疆!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 贤士。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 龙。 君:君王。
精读细研
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 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ppt课件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熟读诗歌 初解诗意
将房屋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无车马喧嚣的烦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你问我怎么做到这样?精神远离尘嚣,超脱世俗,自然就觉得住所 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附近采摘菊花,悠然地望见了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时分,山间云气缭绕,景致更加美好,飞鸟也在这时结伴而回。
从 使 用 情 况 来看, 闭胸式 的使用 比较广 泛。敞 开式盾 构之中 有挤压 式盾构 、全部 敞开式 盾构, 但在近 些年的 城市地 下工程 施工中 已很少 使用, 在此不 再说明 。
不为五斗米折腰
义熙元年(405年),已过“不惑之年” (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 泽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 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 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 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 声下气去向这些人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 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令,不过八十多天。他 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蕴含着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从 使 用 情 况 来看, 闭胸式 的使用 比较广 泛。敞 开式盾 构之中 有挤压 式盾构 、全部 敞开式 盾构, 但在近 些年的 城市地 下工程 施工中 已很少 使用, 在此不 再说明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从 使 用 情 况 来看, 闭胸式 的使用 比较广 泛。敞 开式盾 构之中 有挤压 式盾构 、全部 敞开式 盾构, 但在近 些年的 城市地 下工程 施工中 已很少 使用, 在此不 再说明 。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96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96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目录
26 诗词五首
01 学习目标
02
课前资料
03 教学过程
04 思维导图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五首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 2.读懂诗意,品析诗歌的遣词造句、意象选择和艺术手法。 3.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第六单元前面几篇古文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古人
东篱:东边的篱笆。自陶渊明写这首诗后,“东篱”即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代菊圃。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南山:即陶渊明居所南面的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此中:指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就是隐居生活。
辨:分辨。
——苏轼评《饮酒》(其五)
苏轼旗帜鲜明的反对“望南山”的改法,认为如改为“望南山”,整首诗都会失去 神采。而“见南山”则是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全无机心,一片真淳天然。
细读分析 3.你同意苏轼对于“见”与“望”的理解吗?说说你的想法。
不能。 “见”是指在漫不经心中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无意 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吻合。 “望”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会破坏诗歌 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细读分析 5 .“ 采 菊 东 篱 下 ” 和 “ 飞 鸟 相 与 还 ” 两 居 中 , “ 菊 ” 和 “ 飞 鸟 ”两个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菊”——陶渊明“清风高节”的象征; “飞鸟”——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象征。
细读分析
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 领会到 的 “真 意”是 什么?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 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 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 也被他拒绝了。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7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7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 景
世风大坏。处在这个时期的陶渊明既不能实现理想,也不 愿受制于人,与官场同流合污。相形之下,大自然与田园成 为他心中的一方净土。
《饮酒》组诗共 20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 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旨在借酒抒怀,以醉语作 醒语。
三、读懂诗意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读懂词 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诗歌
3.“烽火连三月”交代了什么信息?如何理解“家书 抵万金”?
“烽火”指战争,“连三月”生动形象地点明战火持续不 断的境况。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叛军所至之地,百姓皆惨遭 杀戮。
“家书抵万金”意思是“一封家书值万两黄金”。诗人被 困长安,与家人分离因战争无法相见。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 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使用夸张的修 辞写出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各时期代表作有:
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安史之乱 时期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成都时期
《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 》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wèi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贰 知人论世
贰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最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最新】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结合注释 和工具书,理解这 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 并释疑。
建造房舍。结,饮酒(其五)
建造、构筑。庐, 陶渊明 指世俗的交往。
简陋的房屋。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 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曾任江州祭 酒、彭泽令等职,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职而去, 从此归隐田园。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 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代表 作有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稀疏。
首饰。
诗意:战事接连几个月不断,(家人的音信断
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金。满头白发越抓越
稀少,稀疏难绾,简直连簪子都要插不住了。
赤壁
古代兵器。 销蚀。 拿,取。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方便。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意:折断的铁戟沉在沙底还没有被销蚀,拿起 磨洗后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 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资料袋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 当县令。到任尚不足百日,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 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 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 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 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 小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职回乡。从此, 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做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秉性刚直,被人 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 后受宰相李德裕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这首诗是诗人经 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的。诗 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
liyongqiang 李永强
• 1、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 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2、承上启下,表明诗人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 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
受的名句:
叙事:
设置悬念,引人思考。 诗人弃官归田的生活状况。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议论:主旨句。
设问,揭开悬念。 只要内心远离追名逐利的官 场,即使身处闹市,也不会 被尘世的喧嚣所打扰。来自 春望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s胜hēn/g簪zān。
了 解 作 者 墨剑飘雨
李永强
杜甫(7liy1on2gq—iang770),字子美,自称少 陵野老,李世永强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
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
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 “ 诗 史 ” , 他 也
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作《登高》《茅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 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解 释:
星河:银河。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
1、《桃花源记》 (散文) 2、《归园田居》 (田园诗)
东晋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 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 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 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 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 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 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 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 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的五言律诗--《春望》。
诗人“春望”“望”的是什 么?
诗中塑造了一 位怎样的诗人 形象?
望: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 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19
➢ 诗人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 位面对春城败象, 心念国家兴衰,思 家恋亲,老泪纵横, 白发萧疏,忧心如 焚的诗人形象;是 感时恨别的形象, 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饮酒》《春望》 《雁 ❖ 陶渊明(365~427),字元 亮,私谥靖节。东晋时期著名 诗人,散文家,辞赋家。出身 没落的官宦家庭。青壮年时做 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 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 势,弃官归田。开创山水田园 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 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 之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 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 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 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 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 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 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
颈联:叙事写景。偷袭敌人。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二
字含义极为含蓄丰富。战斗从早到晚那样惨烈,可并 没有黑夜到来而停止。我军势弱,不能坐以待毙,而 选择主动出击。“半卷”,为的是隐蔽突袭,攻其不 备,这也体现了我军的智慧。“易水”既表明交战的 地点,又引用典故,显示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永 别勇士荆轲的场景历历如在目前,催人泪下。“声不 起”三字,表面上写天气极寒,以至于鼓皮僵硬失去 弹性;作者更是巧妙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战场的壮 烈,以至于鼓声呜咽,泣不成声。这样理解更能表现 我军将士的牺牲精神感天动地,撼人心魄。
首联:写景又叙事,写敌我两军的态势。
前句用象征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 形势。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写守城将士严 阵以待。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压、摧”
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 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 欲坠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写城内的守军, 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 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 只见金光闪闪,令人眩晕。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 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 昂士气。铁锅遭遇铜刷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未及开战,便觉杀气腾腾,奇妙无比。
颔联:叙事写景,从听觉和视觉写惨烈的战斗场景。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满”,勾画出
战争的规模之大,“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 点明交战时间之长。特别有表现力的是“凝”字。胭脂是 为了突出脸蛋、嘴唇自然红晕的效果的红色化妆品,这里 的泥土颜色酷似胭脂,而作者又是在侧面烘托,以泥土写 血,仿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作者告诉我们,血 流遍野,染红了泥土,从早到晚,鲜红的血慢慢凝固,凝 成了紫色。这个“凝”字的特写,妙在既表现了死伤惨重, 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 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品味“见”与“望”字哪个更贴切
❖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 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 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 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诗》
——元好问《论
“见”写出了诗 人看到南山美景 的随意自然,体 现作者心灵的自 由和惬意。而 “看”“望”是 有意而为之,与 恬淡闲适的心境 不符。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事
伤心
使……惊 动
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荡, “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 启下的作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
仗工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
“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 “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两 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 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名句。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 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 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 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 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 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 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 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 重要人物。
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含屈 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 隐含屈原《离骚》:“欲少留此 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 嗟:慨叹。 谩:徒,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 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周 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 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 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 议论。
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 现诗人对英雄无用武之地 的抑郁(愤懑)不平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 理。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描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这里,“星河”,即银河。意思是说,天 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 色朦胧。而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象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 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象在银河中起舞一 样。这是写天上的云彩,可谓千姿万态。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 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 潜意识所促使的。所以,在它里面既有壮丽的一面,又有艰险的一面。它展 现出一个晨雾迷茫、云涛翻腾、滚滚银河、千帆竞渡的开阔境界。这境界象 是个仙境,作者就是在这仙境中经历着的。所以,也渐渐地使她的梦魂好象 回到天帝居住的宫殿去了。
三、“此中有真意” 你认为所谓“真意” 指什么?
人的自然本性。人 应归化于自然,不 必有意追求生命以 外的东西。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 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 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 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 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 真谛。
一、“心远”指的是什么?流露出 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远离官场的争权夺利和俗世。
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 尔:这样。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
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 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 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 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 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尾联:抒情明旨。抒发爱国激情。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主旨句)”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 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典故,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君”,不能一概解释 成皇帝或朝廷,准确的应当是国家。对于李贺来说, “君”或许是“昏君”。李贺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 被拒之于仕途之外,而置个人私怨于不顾,仍乃以国 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难能可贵。
资料: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 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 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 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 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 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 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 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合作探究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 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充 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春望》 杜甫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 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诗史”。
写作背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 描写?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 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 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 “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 “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 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