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一、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说明新课程中强调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水循环作为地球上能量和物质运动最重要的过程之一,与第二章大气运动和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全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另外,本节课作为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又为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作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也是学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2)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2)小组合作,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3)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2)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但也初步具备的一定的分析能力。
高一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水循环有一些生活经历,只是学生没有把这些现象与地理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适宜的教
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多分析、推理,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教会学生总结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学习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过程、环节、类型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二)难点:(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五、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针对重难点,发挥地理图表的优势,选择读图导学、小组讨论、举例说明、多媒体演示等方法。通过读图导学,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通过创设图表问题,将教学内容问题化。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助品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角和课堂的主人。
(二)学法:本节知识的学习必须以运动和联系的思想来进行理解,不能死记硬背、照搬照套。对课文中的图表,要进行认真的整理、分析,提炼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在小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展示有关水资源、水体图片,提问:我们身边的水资源从何而来?你认识的自然界水体有几种?
图3.1“水圈的组成”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地理事象着手,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对水的物理三态有切身感性认识,所以教师先简要介绍水的物理三态和空间分布规律,然后结合生活实例来说明一下自然界中的水按存在空间主要有哪些水体,最后教师结合课本P54的图3.1“水圈的组成”由进行总结,使学生准确认识地球上的海水和淡水资源所占的比重以及主要的水体类型,为下面领悟形成阶段做铺垫)。
(二)领悟形成
突破难点一: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活动一:多媒体展示课本54页图3.2“陆地上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完成课本的“读图思考”:1、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2、其中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图3.2“陆地上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学生先自主思考,对该图进行研读分析,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讨论问题,修改完善答案后进行展示。)
知识总结和深化:对于问题1,在解释什么叫河流的补给及河流涉及几种补给类型基础上,教师补充河流补给类型及变化特点对河流水量的大小及变化的影响,并以我国河流为例,分别列表举例说明。
对于问题2,教师通过板图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板图来总结出水体之
间的相互补给关系。通过展示丰水期和枯水期洞庭湖与长江的补给关系,得出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特点。
(板图)
突破重难点二: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过程、环节、类型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活动二:播放视频”小水滴的自述”,学生随着小水滴穿越时空,从中找出小水滴的运动过程。利用多媒体展示李白的《将进酒》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学生认真阅读课本55页图3.3“水循环示意图”及课文文字,思考:1、黄河的水奔流到海之后真的不复回了吗?请同学画出三种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图中要求说明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2、什么是水循环过程?它有什么地理意义?
(学生先自主思考绘图,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讨论并修改完善示意图后进行展示)。(设计意图:使学生自己动手绘图,培养读图、绘图、析图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积极性。)
知识总结和提升:教师指导学生联系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去解读水循环示意图,并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用“水滴石穿”例子说明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2、用全球水分的更新周期为10天左右的事实说明水循环是使地球上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