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2
针灸疗法
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的穴位来调节血流通,平衡人体的阴阳。3
推拿按摩
中医推拿按摩通过按摩人体的经络,以达到舒缓病症的效果。
中医药理学理论
中医药理学理论研究草药的性味归经,以及草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 效学等方面的作用。
中药的种类和性质
草药
草药是中药中最常见的种类, 具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本课件将全面介绍中医的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学、治疗学、 药理学,以及各种种类和性质的中药,中医的针灸和推拿理论,养生保健和 预防疾病的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等。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草药丸剂
草药丸剂是将草药研磨成粉末后 再制成丸剂,方便携带和使用。
贴剂
中药贴剂是将草药制成贴剂,贴 在患处来治疗病症。
中医针灸学理论
中医针灸学理论包括经络学说、穴位学说、针刺方法和调气法等,针灸疗法 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
中医推拿理论
中医推拿理论包括经络推拿、穴位推拿、手法和技巧等,推拿按摩可以改善人体的循环和调理生理功能。
中医养生保健理论
中医养生保健理论通过调理饮食、运动和作息等方面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延缓衰老。
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
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包括饮食调理、药膳疗法、锻炼养身等,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植物类药物
植物类药物主要来自植物的 根、茎、叶、花等部分,具 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动物类药物
动物类药物包括珍珠、牛黄、 麝香等,具有特殊的药用效 果。
中药的配伍禁忌
中药的配伍禁忌是指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避免不适当的组合导致不良 反应。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11
+ 秦汉时期
+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23
• 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五版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学术思想也日趋活跃。
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黄帝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其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它在阐述医学理论的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诸如阴阳、五行、气、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它一方面用当代的先进哲学思想为指导,从而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医学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和提高了哲学理论,把先秦以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
《黄帝内经》中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如食管与肠的比是1∶35,现代解剖是1∶37,两者非常接近。
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的观点,认识到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论》)的。
对动静脉也有一定的认识。
以上这些认识比英国哈维氏在公元 1628年(明崇祯元年)发现血液循环早一千多年。
《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系秦越人所著,成书于汉之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5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6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8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5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8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8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6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7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8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9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5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参考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参考书目《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参考书目1、《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本2、《二十二子》.缩印清代浙江书局汇刻本3、《国语》.左丘明4、《黄帝内经素问》5、《黄帝内经灵枢》6、《难经》7、《伤寒论》.东汉·张机8、《金匮要略》.东汉·张机9、《肘后备急方》.晋·葛洪.10、《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11、《千金要方》.唐·孙思邈12、《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等13、《圣济总录》.宋·赵信敕编14、《济生方》.宋·严用和15、《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16、《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17、《扁鹊心书》.宋·窦材18、《素问玄机原病式》.金·刘完素19、《儒门事亲》.金·张从正20、《脾胃论》.元·李杲21、《格致余论》.元·朱震亨22、《医学正传》.明·虞抟23、《慎斋遗书.》明·周之干24、《图书编》.明·章潢25、《医学入门》.明·李梴26、《薛氏医案》.明·薛己27、《证治准绳》.明·王肯堂28、《类经》.明·张介宾29、《景岳全书》明·张介宾30、《医贯》明·赵献可31、《理虚元鉴》明·汪绮石32、《寿世保元》明·龚廷贤33、《医旨绪余》明·孙一奎34、《温疫论》明·吴有性35、《医宗金鉴》.清·吴谦等编36、《医门法律》清·喻昌37、《寓意草》清·喻昌38、《张氏医通》清·张璐39、《证治汇补》清·李用粹40、《锦囊秘录》清·冯兆张41、《临证指南医案》清·叶桂42、《温热论》清·叶桂43、《温病条辨》清·吴瑭45、《医学源流论》清·徐大椿46、《医学正传》清·高士宗47、《医碥》清·何梦瑶48、《杂病源流犀烛》清·沈金鳌49、《医林改错》清·王清任50、《类证治裁》清·林佩琴51、《吴医汇讲》清·唐大烈辑52、《医醇賸义》清·费伯雄53、《医原》清·石寿棠54、《读医随笔》清·周学海55、《血证论》清·唐宗海56、《中医汇通医经精义》清·唐宗海57、《医学求是》清·吴达58、《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59、《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辑60、印会河.五版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年61、印会河,张伯讷.《中医基础理论》(教参).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62、吴敦序.六版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年6月63、吴敦序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64、孙广仁.七版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8月65、童瑶主编.规划教材与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6、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7、孙广仁主编.中国传统医学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68、孙广仁,刘家义,张安玲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69、王琦主编.《中医藏象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0、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1、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200272、孙广仁,迟华基,韩成仁等.中医基础理论研讨(硕士研究生试用教材).山东中医药大学内部教材,199773、金志甲主编.《中医基础理论》.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200174、王新华执笔.南京中医学院内部教材《中医基础理论》,198675、何裕民主编.《中医学导论》.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76、雷顺群主编.《内经》多学科研究.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7、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78、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80、张登本.《中医学基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1、周学胜编著.中医基础理论图标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第2版82、汤希孟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精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0。
中医基础理论(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一经别的循行与基本功能 二别络的循行与基本功能 三经筋的循行与基本功能 四皮部的循行与基本功能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 用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特点
一先天禀赋 二年龄因素 三性别差异 四饮食因素 五劳逸因素 六情志因素 七地理因素 八治疗影响
一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一饮食不节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一过劳 二过逸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一毒邪 二外伤 三诸虫 四药害 五医过 六先天因素
第二节病机
第一节发病
第三节疾病传变
一发病原理 二发病类型
一基本病机 二内生五邪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1
第一节经络学 说概述
2
第二节十二经 脉
3
第三节奇经八 脉
4 第四节经别、
别络、经筋、 皮部
5
第五节经络的 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一中医学及其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中医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一取象比类 二司外揣内 三归纳演绎 四试探反证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第一节阴阳学 说
《中医基础理论》参考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参考书目1、《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本2、《二十二子》.缩印清代浙江书局汇刻本3、《国语》.左丘明4、《黄帝内经素问》5、《黄帝内经灵枢》6、《难经》7、《伤寒论》.东汉·张机8、《金匮要略》.东汉·张机9、《肘后备急方》.晋·葛洪.10、《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11、《千金要方》.唐·孙思邈12、《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等13、《圣济总录》.宋·赵信敕编14、《济生方》.宋·严用和15、《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16、《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17、《扁鹊心书》.宋·窦材18、《素问玄机原病式》.金·刘完素19、《儒门事亲》.金·张从正20、《脾胃论》.元·李杲21、《格致余论》.元·朱震亨22、《医学正传》.明·虞抟23、《慎斋遗书.》明·周之干24、《图书编》.明·章潢25、《医学入门》.明·李梴26、《薛氏医案》.明·薛己27、《证治准绳》.明·王肯堂28、《类经》.明·张介宾29、《景岳全书》明·张介宾30、《医贯》明·赵献可31、《理虚元鉴》明·汪绮石32、《寿世保元》明·龚廷贤33、《医旨绪余》明·孙一奎34、《温疫论》明·吴有性35、《医宗金鉴》.清·吴谦等编36、《医门法律》清·喻昌37、《寓意草》清·喻昌38、《张氏医通》清·张璐39、《证治汇补》清·李用粹40、《锦囊秘录》清·冯兆张41、《临证指南医案》清·叶桂42、《温热论》清·叶桂43、《温病条辨》清·吴瑭45、《医学源流论》清·徐大椿46、《医学正传》清·高士宗47、《医碥》清·何梦瑶48、《杂病源流犀烛》清·沈金鳌49、《医林改错》清·王清任50、《类证治裁》清·林佩琴51、《吴医汇讲》清·唐大烈辑52、《医醇賸义》清·费伯雄53、《医原》清·石寿棠54、《读医随笔》清·周学海55、《血证论》清·唐宗海56、《中医汇通医经精义》清·唐宗海57、《医学求是》清·吴达58、《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59、《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辑60、印会河.五版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年61、印会河,张伯讷.《中医基础理论》(教参).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62、吴敦序.六版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年6月63、吴敦序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64、孙广仁.七版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8月65、童瑶主编.规划教材与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6、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7、孙广仁主编.中国传统医学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68、孙广仁,刘家义,张安玲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69、王琦主编.《中医藏象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0、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1、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200272、孙广仁,迟华基,韩成仁等.中医基础理论研讨(硕士研究生试用教材).山东中医药大学内部教材,199773、金志甲主编.《中医基础理论》.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200174、王新华执笔.南京中医学院内部教材《中医基础理论》,198675、何裕民主编.《中医学导论》.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76、雷顺群主编.《内经》多学科研究.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7、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78、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80、张登本.《中医学基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1、周学胜编著.中医基础理论图标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第2版82、汤希孟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精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0。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医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独特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内容、特点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展开介绍,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医学的核心理念。
概念中医基础理论是指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是研究和认识中医学的根本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辩证论治、经络穴位、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内容,贯穿于中医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各个方面。
内容1.中医基本理论–《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五脏六腑2.辩证论治–辩证分类–辨证施治3.经络穴位–经络系统–主要穴位及作用4.阴阳五行–阴阳学说–五行生克5.气血津液–气血的作用–气血失调的病机特点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独特的特点,包括: -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和舌象等综合信息进行辨证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统一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 强调预防:中医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自身的抵抗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实践应用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也是中医临床和科研的重要支撑。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升诊断治疗水平。
结语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医的独特魅力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信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造福人类身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五版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学术思想也日趋活跃。
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黄帝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其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它在阐述医学理论的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诸如阴阳、五行、气、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它一方面用当代的先进哲学思想为指导,从而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医学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和提高了哲学理论,把先秦以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
《黄帝内经》中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如食管与肠的比是1∶35,现代解剖是1∶37,两者非常接近。
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的观点,认识到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论》)的。
对动静脉也有一定的认识。
以上这些认识比英国哈维氏在公元 1628年(明崇祯元年)发现血液循环早一千多年。
《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系秦越人所著,成书于汉之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1 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4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5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6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8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以下是几本常见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1. 《中医基础理论》:由教育部中医药司主编,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材,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各个方面。
2.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指导与方法》:由辽宁中医药大学主编的教材,针对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特点和难点,提供了学习指导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
3. 《中医基础理论与操作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结合中医临床实践,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与操作技能的关系,以及中医基础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4. 《中医基础理论与实践》: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
教材,通过系统地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各个方面,并结合
典型的中医临床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这些教材均可通过图书馆、书店或在线购买渠道获得。
学
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学习,
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相应的版本和著作。
此外,还可
以参考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以便加深对中医基础理
论的理解和掌握。
【精品】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全108讲)
舌诊
问诊
舌头可以反映身体的状态。 中 医师甚至会问患者的饮食谈吐 等情形,这也有助于确立诊断。
问诊是中医理解患者病情的重 要步骤。中医师会问很多细节, 例如生活方式,卫生习惯,和 症状的情况。
中医的病因病机学
1 病因
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形成和许多因素有关,例如气候,饮食,生活方 式等。
2 病机
中医将病因和疾病的形成毛有关系,即所谓的“病机”,可以通过辨证 来确定。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全 108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习的基石。它涵盖了从整体的观念到各种具体疾病 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本课程将为您呈现中医基础理论的全局认识。
中医四大基本理论
1 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中医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强调的是整体性看待人体疾病,理解五脏 六腑之间的关联。
2 整体观念
中医将人的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对每个系统的疾病都会考虑到其他系统对其的影 响。
膳食疗法
食物与中草药在中医理论中 并列着。根据患者的身体需 求,选择特定的食物可以帮 助提高身体健康。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
辨证
辨证是中医术语,是指通过综合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论治
论治是中医术语,是指根据病人的辨证结果,选择特定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诊断学
脉诊
在中医中,脉搏被认为是身体 状况的反映。通过脉诊,中医 师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这有 助于诊断。
3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许多理论的基础。这个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也是基础医学中 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4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另一个起源于中国哲学的理论。它和阴阳学说一样,在中医学习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
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全套PPT课件
(朱震亨) “阳常有余,阴常
2020/10/9
不足”
汗、吐、下 滋阴降火
寒凉派 (主火派)
补土派 (脾胃学派)
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派 (攻下派)
养阴派
(四)明清时期
1、学术特点
(1) 集古代医学之大成 (2) 提出新学说
2、代表医著
明 ·楼 英著《医学纲目》 王肯堂著《证治准绳》
清 ·吴谦等著《医宗金鉴》 陈梦雷著《古今图书集成 ·医部全录》
该书以问答方式阐述了人体的
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
治则和治法等内容,尤其在脉诊和
针灸治疗方面较为具体全面,宗
《内经》要旨而补之不足。
2020/10/9
扁鹊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作 者] 张仲景 [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
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2—020—/10/9脏腑辨证内容更丰富和系统化
皇甫谧
(三) 宋、金、元时期
1、学术特点
钱 医家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提出
了许多独特见解,中医理论体系有了突
破性进展。
乙
2、代表医著
宋 . 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内因:七情内伤
“三因学说” 外因:六淫 饮食劳倦
不内外因 跌扑金刃
虫兽所伤
宋 . 钱 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论治先河 2020/10/9
2020/10/9
★ 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 组织器官的整体联系
肝系统 心系统 脾系统
肺系统
肾系统
脏
肝
心
脾
腑
胆
中医基础理论(五版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学术思想也日趋活跃。
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黄帝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其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它在阐述医学理论的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诸如阴阳、五行、气、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它一方面用当代的先进哲学思想为指导,从而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医学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和提高了哲学理论,把先秦以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
《黄帝内经》中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如食管与肠的比是1∶35,现代解剖是1∶37,两者非常接近。
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的观点,认识到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论》)的。
对动静脉也有一定的认识。
以上这些认识比英国哈维氏在公元 1628年(明崇祯元年)发现血液循环早一千多年。
《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系秦越人所著,成书于汉之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1 2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3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4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5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6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7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8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9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0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1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2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4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5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6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7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8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9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0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1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2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4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5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6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7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8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9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0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1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3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4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5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6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7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8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9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0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1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2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3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4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