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行为及其动机的经济学分析(一)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美国的反腐败制度: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推行公开透明的政府采购制度,严格监管 政治献金等。
德国的反腐败制度:建立廉洁教育体系,强化媒体和公民社会监督,设立反腐败协调 机构等。
新加坡的反腐败制度:推行严厉的法律制裁,建立高效的反腐败机构,推行公务员道 德教育等。
印度的反腐败制度:推动公民参与反腐败,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推行信息公开和透 明度等。
定义: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腐败的机会成本:腐败者因贪污受贿而放弃的合法收入和正常发展机会 经济成本:腐败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降低市场效率,增加交易成本 社会成本:腐败破坏公平竞争,阻碍经济发展,损害社会公信力
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扭曲市场价格信号
增加交易成本和降低生产 效率
Part Seven
全球反腐败倡议:G20、OECD等国际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反腐败工作,加强国际合作。
跨国腐败案例: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在反腐败方面的成功案例,如国际刑警组织、世界银行 等。
国际法律框架:国际反腐败公约、国际刑事法院等国际法律框架,为各国开展反腐败工作提供 法律支持。
经验与启示:各国在反腐败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与启示,如加强国内立法、强化国际合作等。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反腐败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监管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 推进透明度和公开化,增加腐败行为的成本。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诚实守信和反对腐败的态度。
优化薪酬制度:通过合理的薪酬设计,激励员工积极反腐,减少腐败行为 的发生。
强化内部监督: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对员工的腐败行为进行及时发现 和制止。
定义:通过游说、 行贿等不正当手 段获取经济利益
原因:信息不对 称、制度不健全、 监管不到位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关于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一、腐败的经济学定义及其影响分析腐败是指利用职务之便、权力之力或者职务、权力之外的其他手段谋取不正当私利的行为。
在经济学中,腐败通常会给整体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首先,腐败增加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其次,由于腐败导致政府机构的效率低下,影响了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力。
最后,腐败也会损害企业经济竞争力,使其面临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
二、腐败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其解决思路腐败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包括制度、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解决腐败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强化监管、加强司法力度、完善制度和加强教育等方面。
三、腐败问题下经济效率的探究腐败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浪费资源、削弱竞争、破坏经济安全。
为此,需要从经济学角度探究腐败问题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估腐败的成本。
四、腐败问题的国际比较分析不同国家的腐败程度存在很大差别,这其中涉及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腐败问题不是某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种全局性的现象。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全球反腐败进程。
五、基层腐败问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层腐败是指一些低层次的公共服务单位和基层政府中存在的腐败行为。
基层腐败不仅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还严重威胁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加强基层反腐败工作,提高监管能力,树立廉洁奉公的意识。
案例分析:1、湖南耒阳市大堰镇贪污案2019年7月,湖南省耒阳市检察院对耒阳市大堰镇原副镇长李某某、财政所原所长刘某某等21人涉嫌受贿、贪污等违法行为进行了公诉,案值高达1.5亿元。
该案反映出耒阳市大堰镇政府腐败问题突出、层层掩盖、互相包庇等现象,在当地引起了很大震动。
该案的存在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玻利维亚国有企业腐败案玻利维亚国有企业腐败案,是指玻利维亚电力公司、水泥公司等国有企业在2006年起的一系列腐败行为。
涉案金额高达数亿美元,其中不乏招标黑幕、贪污、虚假发票等腐败行为。
腐败经济学的因素分析与模型分析
腐败经济学的因素分析与模型分析(一)制度性缺失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寻租型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制度性缺失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三)寻租型腐败将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主要腐败类型。
(四)治理寻租型腐败是一项从个体到政府制度再到外部法制的系统工程。
(五)了解腐败行为选择及成本收益分析模型对治理寻租型腐败很有帮助。
(六)治理寻租型腐败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通过对腐败行为可能发生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腐败的成本与收益,权力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提出两种不同类型的腐败问题——需求性腐败和供给性腐败,并分别对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探讨。
最后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各有侧重、综合治理的措施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腐败腐败经济学腐败可能性函数需求性腐败供给性腐败一腐败(权力腐败),用经济学家樊纲的话说,就是“利用公权谋私利”(1)。
腐败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腐败行为如何将公共品——权力作为投资,低成本或0成本地谋取利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降低腐败发生的可能性,以最低成本取得反腐败的最大收益的途径。
影响腐败行为发生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腐败的成本与收益,同时包括社会公众的容忍度和心理预期,以及反腐败所带来的收益(如“警示作用”)等等。
假设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T,T=f(Y,P,Q,G……)。
Y代表腐败收益,即腐败者通过权力投资得到的好处,腐败的收益就等于腐败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净损失(即不包括给社会造成的精神损失,如司法精神的“磨损”,制度缺口的打开,权力规则的破坏,以及给市场秩序带来的混乱等等)。
显然,腐败收益越大,腐败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给社会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
P 代表腐败被查处的概率,它与腐败行为的可能性成反比,即查处的概率越小,腐败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亦反之。
Q代表腐败查处的力度,或惩治腐败的程度。
而腐败行为的成本C应包括个人成本C1和社会成本C2,个人成本C1为腐败查处的概率(可能性)与查处的惩罚力度二者之乘积,如果P为0或接近于0,则个人成本也为0或近接近于0。
腐败的经济原因
浅析腐败的经济原因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有许多政府官员和企业相关负责人腐败事件被披露出来,打击腐败力度也不断加大。
腐败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腐败损害了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潜在的国家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更是降低了政府的信誉度、增加了信用交易成本。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腐败,把腐败看做一种经营活动,用”理性人”、资源稀缺性、供给需求论以及博弈论等理论分析腐败的成因,并对反腐败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如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提高监督效率,降低监督成本,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等。
关键词:腐败;供给需求弹性;博弈引言当前,腐败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不正之风的焦点,严重影响了中国改革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抑制腐败之风,是全国上下极为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问题。
对腐败问题进行经济学的思考和分析,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相关的启示。
一、腐败现象及其危害很多经济学家已经给腐败下了经济学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腐败是通过关系而有意识地不遵从规则和约束,以图从该行为中为个人或相关的个体谋取利益。
具体说来,腐败是官员或者官僚集团利用公共权力谋求私利的一种经营活动,他们总是期望以最低的成本做最大的买卖,获得最大的收益。
从”经济人”角度上分析,腐败是腐败者利用职权等谋求私利或者集团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对于腐败的影响尚有争论,曾有人认为,腐败是经济增长必要的润滑剂,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但是,大量的研究以及事实表明,腐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腐败加剧了不平等竞争。
(一)腐败危害国家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腐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实际上,支付更多行政贿赂的公司比那些不支付任何贿赂的公司在官僚身上浪费了更多的时间,降低了效率,付出了更多的隐形成本和代价。
并且由于腐败造成的机会不均等性特别影响了小公司和行业新的进入者,在腐败盛行的领域中,可能因为小的企业和行业新手缺少寻租途径而无法进入市场。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通过从腐败产生的根源寻租活动进行分析,认为其实质就是官僚阶层设租和抽租的过程。
鉴于寻租等腐败活动会造成资源误置、增加成本、妨碍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对如何预防腐败提出相应的经济学措施。
标签:腐败;租金;寻租1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从形式上来看,腐败主要表现为贪污贿赂、以权谋私、挥霍国家资财、为特殊利益者提供优惠便利、兼职经商、渎职以及徇私舞弊等多种形式。
尽管腐败具有多样化特点,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实质就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即“权钱交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示范效应的结果,只要有一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会模仿,出现“权力泛化”现象。
于是,市场经济中正常的商品交换被“权利交换”所取代,而权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或者交换资源的资源,“权力上市”最终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
那么,权力是如何完成利益交换和资源掠夺这一腐败的过程呢?从经济学上来看,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控制着政治市场和经济资源配置权力的官僚在个人私利最大化的刺激下,因为制度的欠缺,出现了机会主义行为——“设租”与“寻租”,和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行为。
1.1租金和寻租对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租金和寻租。
租金一词作为特定意义上的术语是20世纪70年代才在应用经济学理论中出现的,经济学家布坎南认为“租金是支付给资源所有者的款项中超出那些资源在任何可替代的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款项的一部分”,因此租金是超出机会成本的收入,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超出资源或商品正常价值的价值,即“垄断利润”。
寻租就是寻求租金,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狭义的寻租,是指利用行政、法律等手段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交易自由竞争,从而达到获取和维护即得利益的行为。
从经济学本质上来看,寻租及腐败是非市场经济(non-market economy)或政府失败(government failure)的一个基本类型,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
腐败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关于腐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转变,当今中国社会的腐败之风呈现蔓延趋势。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实质是“权钱交易”。
用权力和社会做生意,百分之百赚钱,简直可以说是一本万利。
但是腐败虽然给官员和商人带来收益,但并不增加社会财富,相反却增加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消耗相当部分的社会经济资源。
而商人们不需通过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轻而易举地获得高额利润,这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腐败活动,造成更大范围的腐败蔓延。
腐败这种病态经济现象,不是基于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
三、产生腐败的经济学根源分析(一)从腐败主体(腐败者)自身分析。
l、欲望的无限膨胀及扩张超过“欲望满足均衡点”,此时占有欲处于强势、统驭状态。
在市场经济中,官员作为经济人具有自利性动机,以欲望的满足为追求目标,而人的欲望是经济行为的原动力。
在经济学中,理性的经济人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
因此,政府官员具有自利动机并非不正常。
2、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公职人员自利性动机扩张,他有可能将公共目的(利益)转变为他的个人目的(利益),当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的时候,实际上的公共权力异化便出现了,其实质是将国家的目的和公共的利益变为官员个人的目的和利益,即官员个人获得了特殊利益。
3、主体行为的示范效应,导致腐败恶性化。
(二)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基于经济特权与垄断权的上市而形成的不公平竞争,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造成的价格扭曲和价格双轨制,国有经济产权模糊形成产权虚置、资产流失,以及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投机心理等,都是腐败产生的经济原因。
(三)体制转换时期法制建设滞后,权力制衡约束力量软化,缺乏独立监督体系。
尤其司法机关一些掌权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法谋私、贪污受贿,走上执法犯法的道路,直接导致司法腐败。
四、腐败的经济破坏性与危害性(一)危及政府形象,影响经济改革政策执行、实施。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理论之一是“经济人”理论。斯密最早阐述了“经济人”思想,帕累托首先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斯密认为:“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帕累托认为,“经济人”总是在比较其边际效用,看怎样才能使自己获益最大。可见,“经济人”就是自利人,他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或社会的利益;“经济人”也是理性人,他要考虑以最小的成本或代价获取最大的生产或利益。腐败产生的基础就是“经济人”行为,“经济人”为了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就可能利用制度、法律、政策的漏洞,徇私舞弊,巧取豪夺。
20世纪70年代,关于腐败的寻租理论问世,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强烈反响,布坎南因寻租理论及公共选择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最早提出“寻租”概念的是克鲁格。所谓“寻租”就是追求非生产性的利益,或者追求管制带来的价格差。斯蒂格里兹认为,寻租就是从政府那里获得特殊的好处;布坎南认为,寻租指那些本可以用于价值生产活动的资源被用在了决定分配结果的竞争上了。也就是说,由于政府干预和行政管制,抑制了竞争,扩大了供求差额,形成了差价收入——租金。可见,哪里有垄断、特权和管制,哪里就有租金。贝克尔说:“腐败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外在产物,对经济的控制越多,腐败也就越严重。”日本学者青木昌彦提出了腐败的内部人控制理论。在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经理人员是“内部人”,他们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倘若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他们极有可能侵害出资人的利益,形成腐败。因为内部人控制的资产往往属于“无保障资产”,如国有资产。
解决之道,关键在于进行“机制设计”,健全制度、法治。
企业家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企业家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引言腐败是世界各地面临的普遍问题,而企业家腐败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企业家们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但也有一部分企业家卷入腐败行为中。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家腐败,并探讨其影响和应对措施。
企业家腐败的定义企业家腐败是指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企业家或企业高管以违法、不道德的手段滥用权力,获取个人私利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贿赂、贪污、内幕交易等。
企业家腐败不仅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利益,也损害了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行。
企业家腐败的原因1.利益驱使:企业家腐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追求个人利益。
某些企业家通过腐败手段获取非法收入,腐败成了获取巨额财富的手段之一。
2.监管不力:监管机构的不作为或腐败现象本身也是企业家腐败的原因之一。
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得企业家们有机可乘。
3.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使得企业家们面临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
为了应对这些压力,一些企业家可能会选择腐败手段,以获取相对稳定的利益。
4.道德风险:企业家腐败也与道德风险相关。
一些企业家对道德价值观缺乏敏感性,他们可能认为只要不被发现或不产生法律后果,贪污和腐败是可以接受和合理的。
企业家腐败带来的经济影响1.不公平竞争:企业家腐败导致市场竞争的不公平,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那些通过腐败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企业,往往能够在市场上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使得其他合法企业无法公平竞争。
2.投资外流:企业家腐败会导致投资外流。
由于腐败行为的存在,一些企业和投资者可能对该国的商业环境失去信心,不愿意投资。
这将直接影响到该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3.损害企业声誉:企业家腐败不仅对企业的短期利益造成损害,还会对企业的声誉造成长期影响。
一旦企业被曝光涉嫌腐败行为,其形象和信誉将受到严重损害,从而影响到其业务和合作关系。
应对企业家腐败的措施1.建立有效的监管机构:加强监管机构的职能和能力,建立有效的监管框架,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为企业家腐败提供有效的制约和打击。
浅析腐败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1)
浅析腐败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重庆市司法局纪委书记郭晓庆2007年5月14日 (点击:3280)关于腐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国内外的学者对此都有大量不同的观点。
在上世纪60年代,雷夫和霍廷顿提出腐败有益论,认为在现代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腐败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刺激经济发展:一方面,传统的法律或者官僚制度阻碍了经济发展,而腐败行为能够逾越这类障碍,使经济个体可以避免官僚主义造成的延误,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当贿赂充当计件工资的情况下,收取贿赂的官员会更加努力的工作。
他们的观点是:虽然第一方面的作用只有在官僚主义盛行、规章制度非常繁琐的国家,才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但第二方面的作用是具有一般性的。
对于这种腐败有益论,学者们分歧也比较大,不少的学者认为把腐败限制在可能对经济有利的范围和程度内是有困难的。
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论证了腐败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我认为尽管腐败可能有积极的一面,但它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
原因是腐败行为的存在,不仅改变了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而且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原则、道德基础和信用关系,这样就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和扭曲,从而影响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增长,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腐败的经济影响进行详细的讨论。
一、腐败影响资源有效配置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市场机制的基本功能是把稀缺的资源有效的分配到经济的各个部门,以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腐败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种影响表现在,大量的资源被用于寻租、贿赂等非生产性活动,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表现在,稀缺的资源由于腐败的存在被低效使用,没用于能带来最大产出的项目。
腐败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造成社会福利净损失的例子非常普遍。
例如,政府外贸部门对进出口许可证采用的行政审批制度,就滋生了大量的倒卖许可证的腐败现象,往往使最需要的厂商得不到这些许可证;利用出口退税制度进行骗税活动者也往往是通过进行腐败行为内外勾结而得逞的,不少的退税下面都隐藏着腐败行为。
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一)
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一)在严格的经济学分析中,行为分析的基础和出发点只能是个体。
巴泽尔指出,一切行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所谓“组织”的行为最终不过是众多个人行为的整合。
因此,如果我们以经济学为基础展开对腐败行为的分析,就必须从个体分析入手,某些所谓的“集体腐败”、“群体腐败”现象只不过是多个个人腐败行为的结果或行为组合。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所定义的腐败仅是指公职人员的一种个人行为。
一般而言,腐败总是与权力联系在一起。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把腐败定义为:“腐化(败),即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腐化(败)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财富的交换。
”。
美国经济学家A.谢莱法和R.韦欣尼则把腐败定义为“政府官员为了个人利益出售政府财产。
”这里所谓的政府财产是指政府“生产”的“物品”,包括执照、许可证、通行证、签证以及其他一些禁止或限制“私人”提供的“物品”。
换言之,已有研究中多将腐败的基本形式或内容定义为权力与金钱的交换。
此外,由于寻租行为更多、也更容易产生腐败,因而国内部分学者将腐败定义为权力寻租。
这是不准确的。
寻租是指厂商或其他组织、个人为获取政府特许以获得额外的或垄断的利润而向政府官员施加各种影响的努力。
其中尽管包含了“钱—权交易”的可能,但这种活动在更多情况下是对利益的一种合法再分配活动,更多地是采取法律允许的方式和针对集体,如院外游说。
进一步地讲,政府的“设租”行为与腐败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政府被定义为,在一定地理区域内拥有专有的权力来强制执行一些行为规则的机构,其基本任务被认为是提供博弈的基本规则。
一般而言,政府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有两种基本方式:其一,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这将使政府的租金最大化;其二,在第一个目标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从而使政府税收增加。
换言之,不仅调整“租”的分配是政府固有的职能之一,而且“设租”以制造更多的“公共领域”是政府增加其收入的一种手段。
经济学视角下的腐败行为分析
析, 提 出 反腐 建议 , 期 望 能 为 减 少 社 会 经 济 生 活 中 的 腐 败现 象 建 言献 策 。 关键 词 : 腐败; 成本 ; 收益: 寻租 ; 制 度
一
、
引言
时处于人 民群众 的监督之下 , 能够 提高公职人 员办事透 明度 , 降低腐败可
能性。
腐败 , 通 常指公职人 员故意抛弃或违 反法律和道德 上的义务 , 运 用权 力追 求和 谋 取 私 人 利 益 。 2 0 1 4年, 在透明 国际统计并公布 的“ 2 0 1 4全球清廉指数 ” 报 告中, 中国 的清 廉指数 得分 3 6分 , 在 接受统计的 1 7 5个 国家中排名第 1 0 0位 , 腐败程 度较 为严重 。腐败极大地影响 了社会经济的 良好发展 , 我 国必须 重视腐败 问题 , 加 强腐败 问题的治理 。 二、 经济 学视 角下腐败产生的原 因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 腐败者是“ 理性的经济人 ” , 它们总 能权衡利 弊, 用 最小的成本 获取最高 的收益 。对于公职人员来说 , 他们能够利 用手中所掌 握 的职 权 来 进 行 财 富 或 其 他 利 益 的 交 换 。
( 一) 腐 败 经 济 人 的腐 败 收 益 大 于 腐 败 成 本
三、 腐 败 治 理 的 建 议
( 一 加 大惩处力度 , 降低腐败成本 反腐败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 教育惩处并重, 对公职人员除 了要进行必 要的廉政教育 以外 , 还应对腐败 行为进行严厉 惩处, 利用对其腐 败所得彻 底追 缴, 对 已经 使用 的腐败所 得进行赔偿等重压措旌。并且 , 对被揭露 的腐 败行为 , 都应该 坚持‘ ‘ 重压、 重罚 、 重惩 ” 的原则 , 不能因为所查 处的腐败金 额 较 少或 是 涉及 人 员 多 而采 取 姑 息态 度 ,也 不 能 出 现 功 过 相 抵 的 情 况 , 更 不 能 出 现“ 下 不 为例 , 既 往 不咎 ” 的情 况 。
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摘要】腐败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特殊经济行为。
导致腐败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公职人员社会角色双重性、混合经济、“政府产品”问题和制度缺失等。
腐败行为有其特定的成本和收益,公职人员是否采取腐败行为与其对于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有关。
反腐的重点在于遏制腐败,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腐败成本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遏制腐败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腐败行为经济分析对策腐败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早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出现专职的公共权力行使者时就已产生。
关于腐败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等都从不同的角度给腐败下过不同的定义。
例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是这样来定义腐败的,“腐败,即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腐败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财富的交换”。
美国经济学家A·谢莱法和R·韦欣尼则把腐败定义为“公职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出售政府财产”。
国际基金组织把它定义为“滥用政府权力以谋求私人利益的行为”。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腐败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利益的特殊经济行为。
学术界对腐败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拟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地剖析,然后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探讨腐败发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遏制腐败行为的具体对策。
一、腐败发生的相关因素从经济学角度对腐败进行解析,发现腐败的发生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1、公职人员社会角色的双重性一般而言,公职人员是腐败的主体,因此分析腐败要从公职人员的特点入手。
公职人员同时具有双重的社会属性,一方面,公职人员是政府机构的公务员,代表政府行使公共权力,这是公职人员的“政治人”属性。
另一方面,公职人员也有其物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这是公职人员的“经济人”属性。
“政治人”属性集中表现为“为公众谋福利”;“经济人”属性集中表现为“为个人谋私利”。
对一般公职人员来说,经济倾向往往更为现实,一旦时机合适,他们便极有可能摒弃“政治人” 属性,采取腐败行为。
腐败现象原因及其影响
腐败现象原因及其影响[提要]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关于腐败现象研究现状,进而归纳总结,从经济学、政治学、制度学、社会及历史文化等视角,阐述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说明腐败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腐败;原因;影响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遗留下来的腐败问题远未解决,也未能控制到令人满意的局面,现今各种腐败形式“与时俱进”,新的腐败问题也层出不穷,腐败风气和危害波及范围极广,治理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因此,研究腐败的成因和影响意义重大。
一、腐败的原因(一)经济学视角。
主要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涉及到成本——收益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官员也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体一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拥有理性经济人的特性,前提是经济人假设。
道格拉斯·诺斯与罗杰乐·米勒认为,人们可以像分析经济活动那样分析犯罪行为。
加里·贝克尔和斯蒂格勒(Gary Becker and G. Stigler, 1974)认为,无论是否在经济领域,渎职犯罪的主体都在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都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苏珊·罗斯-阿克曼(Susan Rose-Ackerman)将腐败等同于贿赂,并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解释腐败为什么发生。
她指出,腐败是“一个第三方(相对于委托人和代理人而言)试图以额外支付来影响代理人决策,而且这笔支付代理人及第三方均未上报委托人”。
从宏观经济学视角看待腐败原因的学者,主要观点争端在于腐败的根源是否来自于有无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程度,公权的范围过大以及公权与私权之间的界限等问题。
我国学者张维迎将腐败现象的原因界定为,公权占领了本该归属为私权运作的范畴。
张曙光认为,在公有制体制中,产生腐败和贿赂行为的客观基础相对光大。
郑也夫也认为,过多的政府权力干涉是腐败产生的原因。
(二)政治权力视角。
阿克顿勋爵曾经认为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不加限制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旨在从经济学的视角深入探讨腐败现象的本质、成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反腐败策略。
腐败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腐败行为的动机、成本与收益,揭示腐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和政策的优化来遏制腐败的滋生。
文章首先将对腐败的定义和类型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
接着,通过对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揭示腐败行为的成本收益结构,以及影响腐败行为的各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腐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公平竞争、政府信任度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随后,文章将着重分析当前反腐败工作的挑战与困境,包括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力、法律执行不严格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将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反腐败策略,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执纪、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方面的措施。
文章将总结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强调反腐败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本文旨在为反腐败斗争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二、腐败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存在与蔓延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腐败的产生和持续存在可以归因于信息不对称、权力寻租、机会成本等多个因素。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腐败问题产生的重要经济学原因。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权力的拥有者和权力的使用者之间往往存在信息差距,这为腐败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当权力的使用者(如政府官员)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权力的所有者(如公民和纳税人)无法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信息时,权力的使用者就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通过腐败行为来谋求个人私利。
权力寻租是腐败现象的另一重要经济学理论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权力往往成为一种可以交换的资源,掌握权力的人可能会利用这种资源来寻求租金最大化,即通过腐败行为来获取额外的经济利益。
腐败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成因的经济学分析[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我国的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
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腐败,为腐败给出了一个经济学定义。
文章从权力的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分析腐败,从官员腐败的成本角度来分析官员为何选择腐败。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给腐败的治理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腐败;经济学;分析什么是腐败?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角度人们对于腐败都给出了定义,这些结论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官员拿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
从经济学的角度,公共权力与个人私利之间是一种交换行为,腐败可以看做是一种经济活动,那么腐败的经济学定义是: 腐败就是官员或官僚集团利用公共权力谋求私利的一种经济活动,在此过程中遵循的基本经济原则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
1 从权力的需求与供给角度分析腐败是官员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其他的个人和利益集团进行交换,权力是交换的客体,权力意味着一种对其他人的一定强制、支配和控制,也就是说权力意味着特权,意味着利益。
所以权力就成为了稀缺资源,使得人们向往权力,追求权力,对权力产生了强烈的需求,这是对权力的需求。
权力作为一种外在型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权力主体的更换而发生转换。
就是说某位官员所拥有的权力是有时限的。
当他拥有权力时,他就能“一呼百应”;当他离开这一职务时,则会丧失权力,就会“风光不在”。
这会让权力主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官员作为“经济人”要力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于是就拿手中的权力去交换,这就是权力的供给。
2 从腐败的成本角度分析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腐败,因为官员在面对个人利益和权力时有不同的选择:一是公共决策与官员自身利益的选择,二是腐败与廉洁的选择。
公共决策与官员的私人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
一方面,公共决策越正确、越及时,组织的利益越大,组织的掌权人所分享的收益也越大,不仅如此,官员还可从中获得比一般成员更大的收益,如对官员政绩的物质奖励、职位的晋升等。
相反,公共决策的效果越差,官员的损失也许比组织内的其他成员更大。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摘要】腐败是一个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对经济体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经济学分析探讨了腐败的定义、成本和影响、监管与预防措施,以及腐败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和相关经济学理论。
腐败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阻碍了公平竞争,还损害了经济效率和投资环境。
监管和预防措施对于减少腐败至关重要,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法律体系。
腐败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其成因和解决方法。
通过对腐败问题的全面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祉。
【关键词】腐败、经济学分析、成本、影响、监管、预防措施、经济发展、负面影响、理论分析1. 引言1.1 引言腐败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政府部门和企业中,还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
腐败不仅是一种道德败坏,更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在经济学领域,腐败被认为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公,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
对腐败进行经济学分析,探讨其成本与影响,以及监管和预防措施,对于构建清廉的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探讨什么是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即腐败是如何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的。
我们将分析腐败的成本与影响,探讨腐败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潜在损害。
接着,我们将讨论腐败的监管与预防措施,探究如何有效遏制腐败现象。
然后,我们将探讨腐败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揭示腐败对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威胁。
我们将对腐败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腐败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腐败对经济的影响,认识到腐败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腐败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也希望能够为解决腐败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2. 正文2.1 什么是腐败的经济学分析腐败是指在行为者为了谋取私利而违反道德、法律规定的行为。
在经济学领域中,腐败被视为一种交易成本,因为它增加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腐败可能出现在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社会机构等各个领域,其形式多样,包括贿赂、权力寻租、偷税漏税等。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腐败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的一个大问题。
在中国腐败问题也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动摇政权基础、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公害。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产生、蔓延的原因和治理腐败的对策进行分析,考察在给定各种异致腐败的非经济变量前提下,经济因素如何决定腐败行为和反腐败行为的情况,并不是否定其他各种非经济变量对腐败和反腐败行为的影响。
一、腐败的定义及我国目前腐败的现状对腐败概念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经济性腐败、政治腐败、生活腐败、失渎职等。
狭义的主要指权钱交易为主的经济性腐败。
本文认为,对腐败的概念所包括的内涵不宜泛化,还是从狭义的角度来把握腐败的概念比较合适。
腐败的主要特征是利用公权谋私。
鉴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把“腐败”一词作以下定义:腐败是经济人违反制度规则用公权资源,为自己或小团体谋取利益的一种经济行为。
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假设,即:人是经济人,人的行为决策都是理性的,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腐败者也是经济人,腐败者作为经济人参与腐败活动的决策是理性的,其目的也是为了追求腐败利益的最大化。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看,腐败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这种“生产”也存在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一般来说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腐败现象产生和泛滥比较严重的时期。
因为一系列的政治变化,使以往正常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受到冲击和破坏,不仅使原来隐蔽的腐败现象显现出来,而且迅速地传播与蔓延。
有资本主义国家学者认为,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状况发生剧变的阶段,也是腐败最严重的阶段。
联合国调查了107个国家后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人均收入在265-1000美元时期,是社会剧变革时期,也是社会经济、思想状态等变化最大的阶段。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时期,由于存在体制性的缺陷,加上种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腐败产生的可能性空间非常大,而对腐败的惩治又不够有力,导致腐败成为一种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益的行业,使腐败之风越刮越盛,腐败的渗透面越来越广,腐败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大,涉及的人员越来越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腐败行为及其动机的经济学分析(一)
摘要:从经济学视角看,腐败行为的发生是基于“预期成本—预期收益—风险”的权衡分析,腐败的预期成本越小,预期收益越大,被查处的风险越小,腐败分子就越容易作案。
因此,提高腐败的预期成本,抑制腐败的预期收益,增大腐败分子被查处的风险,是打击与治理腐败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腐败;预期成本;预期收益;风险
我们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视角上研究腐败,可以认为腐败行为是一种非法经济行为,它也符合一般经济规律,即它在取得收益的同时,也要承担可能的成本和风险。
笔者认为,腐败分子作案时可能一时糊涂,但作案后不自首不退赃,甚至继续作案,证明他们或多或少进行过成本与收益估算,对可能遇到的风险也是有一定分析的。
在我们实际上还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做到大公无私、克己奉公,也不能保证在现有遴选教育管理机制下,所有干部都德才兼备、绝无私心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可以将腐败分子作为理性经济人来对待,从经济学的“预期成本—预期收益—风险”角度对腐败行为进行研究,以便对腐败案件层出不穷的现象做出一些解释,并寻求打击和治理腐败的有效途径。
美国学者罗伯特·克利特在其《控制贪污腐败》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有关腐败问题的公式:腐败动机=贿赂-道德损失-(被发现和被制裁的机会×所得处罚)>薪金+廉洁的道德满足感1]。
以此为参考,笔者认为腐败行为动机大小是一个关于成本与收益的函数:
p=f(g*r1-c*r2)
(其中,p代表腐败行为发生几率,g代表腐败预期收益,c代表腐败预期成本;r代表风险)一、腐败行为的简单发生动机分析
马克思说:“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
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之险”。
可见,逐利行为是否发生,是可以简化为成本、收益与风险相互权衡的结果的。
(一)腐败行为的成本收益环境分析
在我国社会体制转变过程中,政府、金融、国有企业等领域有较多的机会腐败,有机会腐败的人较多,反腐环境总体情况不够乐观。
以金融领域为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谢平等人研究编制的中国首个金融腐败指数显示,2002—2003年度,中国金融腐败指数为5.42,其中银行业腐败指数为4.17,证券业腐败指数为7.26(指数最高值为10,表示最严重),表明金融领域的腐败情况较为严重2]。
我国作为一个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政府配置经济资源和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权力过大是市场发育缓慢、腐败难以消除的主要原因。
再以金融领域为例,我国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融资渠道少(股份制、民间融资渠道未完全确立健全),金融资源一直是市场上的稀缺资源。
金融资源的垄断集中,企业融资选择少,造成地位不平等,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增大了金融腐败的可能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我国的融资结构过分依赖于银行业,企业离开了银行就往往没有其他的融资渠道,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也增大了银行腐败的可能性。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王君也指出:“之所以说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是因为在转轨过程中金融交易与监管的寻租机会,远远多于非金融领域。
而选择性执法则导致腐败行为的预期成本低于收益,从而加剧腐败实施者的侥幸心理。
”3]
另外,我国的政府部门和金融、国有企业等领域的从业人员数量较大,其学历、素质、年龄等都有很大差距,在规范、有效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而近几年腐败分子较之以往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准、学历程度和智商,大都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教育,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既不是法盲,也不是文盲,他们采取的腐败行为更为隐蔽,谋求取得的腐败收益更为巨大,导致腐败行为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而被发现、惩处的几率更小。
(二)腐败行为的成本和风险分析
案发后受到司法部门的处理,腐败分子往往会悔恨自己当初作案,但是,在实施腐败行为之前,腐败分子也并不尽是一时糊涂。
从近几年腐败分子作案周期长、作案手段高科技化、作案主体群体化、提前转移腐败收益等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腐败分子是对作案的风险和后果有过理性估算的。
总体来说,我国腐败分子作案的风险不够高,法律及其对腐败分子打击和惩戒力度不够强,从而大大降低了腐败分子的作案风险和心理压力。
1.从腐败行为的道德成本来看
从克利特的公式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成本不仅包括经济成本,也包括道德成本。
我国政府治理腐败的宣传不可谓不到位,可是个别单位管理松弛,对负责人、领导干部的管理不严,不同程度存在吃请收礼、讲关系讲人情等现象,部分政府官员存在“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就不构成腐败行为的思想,甚至部分群众也认为政府官员只要不贪污太多,用公款吃喝、旅游并不是很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
还有部分腐败行为,特别是某些商业贿赂行为,已成为社会上难以彻底清洗的“行规”、“潜规则”。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社会舆论对腐败分子及其家人的压力不足,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社会反腐舆论氛围,实际上也减轻了腐败分子的道德成本,增加了腐败分子作案的侥幸心理。
2.从内部控制、外部监管以及对腐败分子的惩处来看其风险和经济成本
一方面,各级单位和部门内部权力制衡不足,降低了腐败分子的管理风险。
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勋爵(1834-1902)曾有一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很多单位和部门普遍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权力高度集中在主要负责人手中。
“一把手”一般兼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集人事权、财务权、审批权于一身,因而这些“一把手”在单位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又缺乏追究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引咎和查纠制度,造成领导者的权责不对称。
只要上级没有调查,很难有机会对这些“家长”、“老板”的腐败行为进行查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腐败分子的作案风险。
另外,内部监管部门的独立性、透明度、权威性也不够,监管工作人员工作成就感不强。
一方面,内部监管部门的掣肘太多,其人事任免权、财权,甚至在立案审批权等都由单位“一把手”掌握,在监管、进行调查处理方面难免有心无力。
部分监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思想有顾虑,怕揭露问题影响小单位的利益和部门之间的关系,或者得罪领导,因而导致内部监管敷衍了事,走走过场。
从种种腐败被揭露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时的监管机制在错综复杂的权力制衡下被虚化,最终行使监管和惩罚需要诉诸更高的权力层次才能奏效。
第二个方面,外部监管不严,监管方式存在缺陷,降低了腐败分子的风险。
虽然国家和政府一直在加强监管力度,但是在不少单位仍然存在“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了,地方不好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群众无法监督”的状况,造成有的单位和部门“领导懒得管,下属不敢管,外人管不着”。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腐败分子被查处的几率为10%~20%3],而且腐败潜伏期正逐渐变长,可见各级内外的监管职能并未得到负责履行。
另一方面,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的结合也不够。
外部监管机构受自身信息渠道和调查手段的影响,不能很有效深入地掌握被监管单位的情况,因此,迫切需要内部监管部门予以密切配合。
但是事实上,内部监管部门并非尽力协助外部监管部门,甚至可能出现内部监管部门提供虚假材料的情况。
在检举机制方面,相应的措施和渠道不畅通不完善,对腐败行为揭露不够,暴露不及时。
对检举人的保护和奖励等制度也未得到完善和推广。
第三个方面,执法不严,处罚不力,降低了腐败分子的成本。
国家法制不够健全,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处罚不力的情况。
有些案件由于作案人员的数量较多,人员关系复杂,导致许多案件发案后都得不到果断公正的处理,当事人有时还可以靠人情、金钱和权力多方说情打点,从而减轻惩罚甚至逃避惩罚。
在公检法部门内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败行为。
检察不力、司法不公、判罚不严等情况时有发生,腐败分子在被立案查处之后,还存在减轻自己罪责和惩罚的机会,严重地减轻了腐败分子作案时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