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醉翁亭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

【知识与技能】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2.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的情感。

1.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优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古道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醉翁亭,作一次滁州之旅,涤荡心中的芜杂,感受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迷人风光;跨越时空,与圣贤会晤,感受那份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二、资料助读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2.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期间,提出了十项改革措施,欧阳修积极支持,直言敢谏。革新失败后,欧阳修被株连受贬,先后在滁州、扬州、颖州做了九年地方官,在此期间,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宋史·欧阳修传》称颂他说:“不求声誉,宽简而不忧,故所至民

便之。”对宽简措施,他解释说:“吾所谓宽者,不为苟急;简者,不为繁碎耳。”文中描写的升平景象和流露的与民同乐思想展示了作者对滁州任上政绩的喜悦。

3.相关资料。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他们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行者,主张文学革新,建立了有理论、有创作成就的散文系统,成为后人效法的典范。

六一居士传: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三、预习检查,扫清字词障碍

1.一词多义

(1)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动词,靠近)临溪而渔(动词,到) (2)而⎩⎪⎨⎪⎧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连词)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中心词,不译)

(3)名⎩⎪⎨⎪⎧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词,名字)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动词,命名) (4)乐⎩⎪⎨⎪⎧乐亦无穷也(名词,乐趣)游人去而禽鸟乐(动词,欢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5)之⎩

⎪⎨⎪⎧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名之者谁(代词,它 ) (6)秀⎩

⎪⎨⎪⎧蔚然而深秀者(形容词,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繁茂)

2.词类活用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儿的翅膀一样)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3)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3.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环滁皆山也(用“……也”表判断)

②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用“……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于途”是“歌”的状语,后置;“于树”是“休”的状语,后置)

(3)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省略了介词“于”)

四、借助课本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琅琊山间、酿泉边上)。

第二部分(第2段):山间朝暮四季景色。

第三部分(第3、4段):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的情景。

第2课时

一、欣赏第一个景点——醉翁亭

1.总领全文的是哪一句?

环滁皆山也。

2.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3.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

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境,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4.根据提示背诵此段。

5.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二、欣赏景点之二——琅琊山早晚及四季美景

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物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三、欣赏景点三——官民同游

1.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他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四、独立阅读第四段

1.先朗读(勾画出写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2.太守、众宾客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第3课时

一、背诵课文

二、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