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问题表征与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问题表征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5197c5b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9.png)
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问题表征与对策发布时间:2021-08-03T11:51:02.77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月第9期作者:罗超[导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泛行政化"和"单中心化"的治理缺陷罗超国网山西技能培训中心大同分部 037000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泛行政化"和"单中心化"的治理缺陷,治理主体之间的角色定位不清,内部治理结构失衡,社会第三方组织的"缺位"等方面。
据此,必须科学确立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建设目标;重塑政府在高职治理中的职能,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完善内部治理架构,推动高职院校依法办学;强化高职院校的主体地位,确立法人治理;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的法律体系建设,实现分权立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权力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关键字;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治理体系;对策引言: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
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办学条件薄弱,校企合作不深,师资力量欠缺,育人质量不高,社会声誉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1.校企合作不深问题与对策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更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要求。
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平台,职业院校一是能够更直接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二是利于推行“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状浅析及提升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状浅析及提升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59e887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7.png)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状浅析及提升路径研究摘要:高职院校在校生是一个相对庞大的群体,对高职生的教育管理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中国教育体制机制的不断革新,“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重大机遇。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高校教育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生源多样化的现实困境与高校教育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信息多样化发展也是一项重大挑战。
最终给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应对高校教育管理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网络教育管理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就业指导应当贯穿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全过程等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状;提升路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the Improvement PathAbstract: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and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nat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Internet+”and the use of big data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re major opportunities for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t present and in a future perio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lso face a series of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a certain lag in th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aldilemma of persified student sources and the quality of theeducational management tea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persifie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s also a major challenge and the imperfect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promote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in order to innovative education management; higher requirements should be put forward for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team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engthening network education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shar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career guidance should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Keywords: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Improvement Path一、引言新时代新发展对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问题及改进
![高职院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问题及改进](https://img.taocdn.com/s3/m/d14531fc312b3169a551a433.png)
高职院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问题及改进杨金辉(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413000)摘要:我国政府极为重视高职教育机构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建设工作,在多次重大会议上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重视自身院校治理体系的完善及治理能力的提高。
从现实角度分析,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治理能力,不仅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及成效,还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形象,进而提高招生质量,促进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问题改进策略自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之后,我国政府部门一直积极努力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将优化校园教育管理体系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
在这种大环境下,诸多教育研究学者及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人员纷纷投入对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存在的教育管理问题及改进措施的研究中。
一、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存在的教育管理问题分析随着我国教育研究学者及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人员对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存在的教育管理问题研究的入,时的研究,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学生参与度不足,从现实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在校生既属于被管者又属于管理主体,由于大多数教育管理人员受以往教育教学理念的,导致过于凸显其自的管理体地,学生管理体,一地校园教育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参与各项教育管理工作中,导致学生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管理工作地进下去$其二为师生交流沟通力度较低,调查显示,虽然大多高职教育部门的生之,学生会方与人沟通,的设计属于形式化工作,同时这些学校生,学生与教之,,对校园教育管理工作利的影响。
其三为学生化,教育管理的的在于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保证校园获得持续有效的发展,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社会本位”的观点,尊重学生的想法及意见,同时不重视学生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是单一地强令禁止学生不要做一些事,而不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创新,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管理最终目标将很难实现。
黎明职业大学:加强治理能力建设提升创新发展水平
![黎明职业大学:加强治理能力建设提升创新发展水平](https://img.taocdn.com/s3/m/478709e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1b.png)
黎明职业大学:加强治理能力建设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展开全文近两年来,黎明职业大学认真贯彻泉州市政府部门和省教育部门的部署要求,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线,弘扬“爱国、求真、自强、笃行、奉献”黎明精神,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二级管理、三会协同、民主监督”治理结构,构建“思想发动、顶层引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绩效拉动、制度推动、责任促动”动力机制,以实施“五个工程”为抓手,聚焦内涵式发展和开放性办学,大力推进从严治校、质量建校、特色立校、创新兴校、制度管校、人才强校和开放办校,学校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治校能力有效增强,2016年发展潜力综合排名为全省高职高专首位,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年度考评为A类之冠。
1.党建引领工程:加强党建思政工作,强化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校党委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责任意识,健全党建与思政工作机制,为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精神武装和组织保证。
着力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围绕好路子、好班子、好队伍、好机制、好业绩“五个好”和高校党委职责要求,健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等制度,全面加强党委班子自身建设。
制定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修订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实行重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二级学院代表列席党委会制度。
党委书记和校长以党性为重、以事业为重、以发展为重,在重大决策前对思路、在敏感问题前对认识、在体制机制前对制度,同心向前看、戮力谋发展、交心做搭档,带动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团结奋进。
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组织开展治理能力建设年、综合改革发展年和优质工程建设年系列主题活动,抓好高职专题、校级课题、示范校建设问题的调研。
注重顶层设计,组织编制五年发展规划及若干专项规划,提出了“师生本位、文化育人、开放融通、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了“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服务师生成长成才创新创业”的办学定位,确立了“建设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争创全国优质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协同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与关键路径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协同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与关键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792ed63804a1b0717ed5dd8c.png)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协同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与关键路径摘要: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在不断改革完善,健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协同治理体系,对加快深化我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等具有重要意义。
要建立健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协同治理体系,基本框架应包含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基本要素,覆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整体过程,囊括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相关主体;关键路径是健全制度支持体系、组织运行体系、条件资源体系、质量生成体系、标准认证体系、评价诊改体系、督导监管体系和平台监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协同治理引言产教融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专业技术人才现实需求而制定的针对性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不仅对高职人才培养和输出机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同时也对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教育管理机制、理念和思维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来讲,在传统思维体系下,更多倾向于发挥管理职能,通过对教学行为的管理、教学进程的把控、教学人员的组织等方面,来体现教育管理的价值和效能。
而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背景下,这种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必须要在管理理念、管理思维、管理模式、管理途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革新和探索,更好地适应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式的现实需求,为高职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和教育教学革新提供有力的支撑。
1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内涵分析所谓产教融合就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将学生在进入社会,进行就业时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给予灌输,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岗位需求,提升自身的能力以能够满足企业招聘的条件,符合社会的需要。
产教融合能够使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化,减少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升了高校毕业学生的就业率,也为企业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以及合作企业都有着良好的作用。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的具体实施,还需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企业的意愿,进行多方因素的分析,以谋求最科学合理的育人机制。
浅谈高职院校中依法治校与和谐校园建设
![浅谈高职院校中依法治校与和谐校园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995d2526ed630b1c59eeb5c4.png)
浅谈高职院校中依法治校与和谐校园建设王春1丁璐2程士涛31.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助教2.成都学院(成都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助教3.成都理工大学校团委助教【摘要】依法治校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目前高职院校在依法治校方面存在法制体系建设滞后和不完善,部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法制意识淡薄等困境。
为了推进高职院校依法治校工作的开展应当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规范依法治校行为,让依法治校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方面推进。
【关键词】依法治校和谐校园高职院校一、依法治校的重要内涵所谓依法治校,就是运用法律和制度的方法管理学校,并在管理的过程中自始至终的贯穿法律法治精神,使学校各项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保证学校各项改革及各方面健康、有序、稳定、高效地向前发展。
从依法治校的主体来看,凡属学校管理的一切范畴,均属依法治校的内容,诸如学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体育工作管理、德育工作管理、劳动教育工作管理等;从依法治校的目标来看,旨在通过依法治校,使教育行政部门法治意识增强,形成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的工作格局。
二、高职院校中依法治校的重要性1.依法治校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还把依法治国作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
在此大形势和大背景之下。
“依法办事,依法治理,构建和谐”已成为了发展的主题。
因此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依法治校,责无旁贷,势在必行。
2.依法治校是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已先后颁布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基本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内的6部关于教育的法律,16项教育法规,形成了上至宪法下至规章的较为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规的健全,为依法治校提供了有效有力的制度支持,同时也对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法治新要求。
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难点简析
![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难点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a2749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6.png)
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难点简析摘要: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高职院校的建设得到不断完善,但是高职院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体系混乱、忽视学生的参与、管理结构有待完善等等,本文就此展开讨论,以推动高职院校的更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简述(一)含义治理体系是高职院校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而制定的一些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而治理能力则是指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现校内各利益主体平衡的能力。
二者都是为了高职院校的更高发展而存在,高职院校内的各个运行机制依靠二者平稳运行。
(二)关系高职院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在高职院校内相辅相成、互为存在的前提。
一方面,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以治理体系为治理依据,逐步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不断地提升反过来也能促进治理体系的不断优化,对治理体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1.缺少学生参与管理。
学生不仅是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中的被管理者,作为受教育的主体,也是管理者。
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管理主体意识不强,再加上学生在学校长期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学校也很少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制度当中,导致高职院校内的管理方面缺少学生的参与。
2.管理效率低。
首先,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主要是直线式的管理方式,由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行管理。
最近这几年,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院校内的管理人员工作负担开始加重。
由于这种直线式的管理模式,上层管理者很难做到对每一层的管理情况都了如指掌,因此各管理部门之间沟通进程慢,教育管理效率低下。
3.交流平台单一。
虽然部分的院校都设置了一些以供师生交流的邮箱或者信箱,但是这些交流平台的数量明显匮乏,难以实现有效沟通。
交流平台的匮乏,导致学生的心声不能得到有关部门的及时反馈,学生的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堆积在内心,从而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不利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对加强职业院校教育法制建设的思考
![对加强职业院校教育法制建设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6543159ad02de80d4d8402d.png)
陈晓 丹 ’ 李 海 浪
科
对加强职业 院业技 术 学院 现代 管理 工程 系 2 长 沙市 财 经职 业 中专 ) 1湖 、
摘 要 : 当前职 业院校教 育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出发 , 出一些针对性策略措施 。 从 提 关键词 : 职业院校 ; 教育法制建- ; / 思考  ̄ z
度约束 , 主要依靠人际关系协调 ; 而是 不是主要 依靠奖惩措施 , 而是主要依靠情感交流。 其特征 是具有启发性和变动性 , 强调人们的主动性和 创造性。从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 来看 ,纯粹 的刚性管理或柔性管理都是有利有 弊 的。 经验告诉我们 , 规章制度等约束手段仍然 重要 , 但越来越依靠人们的 内在的精神动力 , 依 靠人们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依靠职业院校文 题 化力量 , 实现 自我约束、 自我规范。 因此 , 职业院 11职业 院校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现代职 校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深化 , . 应是真正的“ 以人 业院校制度建设主要体现于以职业院校为本 的 为本” 在改革 中充满尊重 、 , 理解 、 沟通 、 信任等 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 , 建设效能职业院校 , 形成 人文精神 , 营造团结、 和谐 、 奉献、 进取的工作氛 以人为本 、 行为规 范、 运转协调、 公正透明、 廉政 围 , 因改革而淡化应有的“ 不 人情味” 让“ , 依法 高效 的管理体制。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一种建立 治校” 以情感人” 和“ 融为一体。 在职业院校法人基础上的制度体系 ,具有法定 1 - 4教职工 的整体 法律素质还不是很高 。 组织机构及由此而构成的职业 院校管理及其运 新的历史条件和制度环境下,特别是实行聘用 作体 系。这种制度必须能够保证教育体制改革 合同制 以后 , 教代会 、 工会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的顺利进行 , 并促进职业院校建立 自我约束 、 的作用必须加强。当教师和职业院校发生劳动 自 我完善和 自我发展的机制 ,使职业院校在面向 纠纷时 , 教代会和工会作为教师利益的代表者 , 社会 、 市场进行依法 自主办学的过程中, 主动适 应 当起到的作用还不够明显 ,可能的情况下为 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教育 的需求。 权 益受到侵害的教师寻求法律 帮助 的意识 、 责 1 . 2职业院校管理中还存在依靠行政管理 任 还不够明确。 手段为主的现象 。 行政权力是政治权力的一种 . 2职业 院校依法治校 工作的一些针对 性
教育现代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能力与水平建设透视
![教育现代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能力与水平建设透视](https://img.taocdn.com/s3/m/95d41eb4960590c69fc37606.png)
教 育现 代化视 野 下 高职 院校 教学 管理 能 力 与水 平 建 设 透 视
王 泽 华
( 州职业技 术学院 , 川 达 州 65 0) 达 四 30 1
摘 要 : 学 管 理 是 学校 管 理 的 中心 , 提 高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的 关 键 因素 之 一 。 高 职 院 校 要 立 足 教 育 现 代 化 的 国 际 、 教 是 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责人、 要进 社 区、 到企业 , 访家 长 , 面对 面地与群 众交 心谈心 , 收 集 意 见 建 议 。 三 是 要 敞 开 门 , 纳 民言 。 要 通 过 学 校 领 导 广 接 待 月活动 、 设置意 见箱 、 放征求意见 表 、 众测 评等灵 活 发 群 有效形 式 , 泛f 求 帅生意见建议 , 到集思广 益 , 少决 策 广 J E 做 减
理 现 代 化 。高 职 院 校 要 放 眼 于教 育 代 化 的 大 视 野 , 实 抓 切 好教 学管理能力 与水平建设 , 断 捉教育质量 和效益 。 不
是 要推动观 念民主 。坚持 以人为本 , 把规 范与法 制作
大 力 推 进 教 育 现 代 化 视 野 下 的 教 学 管 理 思 想 现 代 化 建 设
族、 时代视 野 , 透视 自身在教 学管理理念 、 学管理 队伍 建设 、 育管理信 息化等方 面的发展 与不足 , 实提 高教 学管 教 教 切
理 能力与水平 。
关 键 词 : 育现 代 化 ; 高职 院校 ;教 学 管理 思 想 建 设 ;教 学 管理 队伍 建 设 ;教 学 管 理 信 息 化 建 设 教 教 育 现 代 化 是 用 现 代 先 进 教 思 想 币 科 学 技 术 武 装 人 ¨ 的 权 威 管 理 而 言 的 , 管 理 者 在 “ 主 、 平 、 开 ” 原 则 是 民 公 公 的 下 , 学 的 将 管 理 思 想 进 行 传 播 , 调 各 组 织 各 种 行 为 达 到 科 协 管 理 日的 的一 种 管 理 方 法 。 放 眼 教 育 民 主 化 改 革 滚 滚 向 前 的 国 际 社 会 , 足 现 代 职 业 教 育 大 发 展 的 全 球 视 野 , 主 化 立 民 管 理 已然 成 为 必 然 选 择 。 高 职 院 校 要 响 应 民 主 教 育 的 时 代
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
![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78879b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0.png)
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双高计划”建设具有统一性和同步性。
“双高计划”提出要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而高层次人才正是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的关键。
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引领,高层次人才能够有效推动高水平专业群和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同时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助推专业群建设水平提升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与专业建设同质化严重,导致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要求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
“双高计划”建设择优遴选了贴近行业企业办学的优势特色学校及专业,有利于将数量规模转化为质量优势,从而引领职业教育整体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而教师是落实教育政策的首要要素,是特色专业群建设的行动者,其专业水平和行动能力直接影响着“双高计划”建设的进度和效度。
推动“双高计划”建设行稳致远,除了需要依靠外部政策环境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具备数量充足的依托高层次人才组建而成的教学创新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
高层次人才在理论知识储备和技术研发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具有丰富行业企业经验的高技能人才,他们能够对接区域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标准,是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的“提速器”。
(二)引领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院校配备相应水平的教师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实现了教师数量的整体达标,但缺乏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从__年开始,国家着力打造职业教育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虽然各校采取互兼互聘、校企合作的途径,通过培训、培养、下企业等多种方式组建了教学创新团队,但一般都处于自身摸索的状态,缺乏高水平的引领。
综合素质强、富有创新意识以及掌握前沿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可利用其专业技术知识和新教育理念与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加强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广泛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科学制定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发出符合双重标准的教材,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育高质量技能人才。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机制研究与探索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机制研究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37d4f45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9.png)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机制研究与探索作者:刘永亮王雪松李龙龙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4年第01期[摘要]专业群作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特征和教学组织变革的产物,以何种方式建设、管理专业群成为高职院校实践探索的重点。
本文在探讨专业群治理内涵要义的基础上,着力剖析以群建院即“链式”结构和非以群建院即“树状”结构两种不同组群模式及其治理特征。
借助协同理论指导,阐释两种不同模式的内涵、区别、优势与局限,重点探索“树状”结构模式的治理机制。
同时,对于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治理理念、学校发展规划、内部体制改革、大数据信息手段四个维度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可为提升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水平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协同理论专业群治理研究基金项目:2021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陕西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GZ002),主持人:刘永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9年“双高计划”建设专项研究项目“A类高水平学校创建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SGZ01),主持人:刘永亮;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会理论研究会课题“深化职业教育助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3-QZYJH-05),负责人:刘永亮。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组织变革的产物,也是高职院校适应产业升级、优化专业布局、整合教育资源的结果。
专业群是专业的一种群落状组织形态和集约化发展形式,具有时空集聚、交互协同、动态均衡的典型特征,其中的每一个专业是一个特殊子系统。
专业群建设水平不仅直接体现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的完善水平,还是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协同性是治理过程中的基本属性。
协同理论,也被称为“协和学”“协同学”,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创立。
Haken指出,协同的主体系统由不同的下级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中的各要素产生互动,继而形成复杂、开放的非线性系统。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困境及其突破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困境及其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52152f98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2d.png)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困境及其突破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其内部治理体系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进行突破和完善。
本文将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突破措施。
一、困境分析1.治理结构不够科学合理许多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存在着问题,例如决策权过于集中,导致学校内部的管理和决策效率低下。
由于权力过于集中,学校决策结果往往不能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导致决策结果难以得到广泛认可和执行。
2.治理体系规范性不足高职院校的治理体系往往缺乏规范性,缺少相应的制度和流程,导致学校内部管理混乱,各种管理规定和流程不明确,执行困难。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管理漏洞和失误,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
3.师生参与度不高在高职院校的治理体系中,师生的参与度通常不够高,学校内部决策往往由一部分管理人员决定,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充分的重视。
这样容易导致决策结果不够民主和科学,很难得到全体师生的支持和配合。
二、突破措施1.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为了改善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大学治理模式,采取分权管理,强化各级管理机构的分工和协作,增强学校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可以建立多元化的学校治理结构,引入校董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机制,实现学校内部治理的科学合理。
3.提升师生参与度为了提升师生的参与度,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学生议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使师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和事务的过程,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参与权。
学校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座谈会、讨论会,鼓励师生积极发言,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三、结语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困境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突破和完善。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加强治理体系规范建设和提升师生参与度,才能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推动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的改革和提升。
希望各高职院校能够认真思考和实践,推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高职院校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育人的困境及治理策略
![高职院校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育人的困境及治理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313634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d.png)
高职院校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育人的困境及治理策略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继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之后针对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在培养专业人才和提升劳动力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作为继续教育的施教机构之一,面对新时期育人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流动性等特点,激发不同主体发挥自身优势,统一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基于此,本文就高职院校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育人的困境展开论述,针对性提出治理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多元治理;协同育人引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一直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础。
我国不断加强教育,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了多种途径,使他们能够获得更高的学历和更丰富的知识储备,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
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多元化的育人治理模式,以满足新形势下的育人需求,并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和完善多元协同的育人机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高职院校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育人的困境1.1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不足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政府职能转变势在必行。
自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以来,高职院校办学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学校治理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
但从整体上看,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不足,特别是在办学体制、经费投入、政策制定等方面缺乏宏观调控。
高职院校作为落实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主体,缺乏足够的动力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一是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
财政投入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资金来源,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来源单一且不足,影响了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二是政府政策制定滞后于高职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
依法治校视域下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路径
![依法治校视域下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98a5518e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8e.png)
社会治理党政干部论坛46依法治校视域下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路径陈 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将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确定为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
内部控制也成为了高职院校深入推进依法治校、规范运行与管理的有效抓手。
在依法治校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使内部控制建设真落地、见实效,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也是高职院校提升治理能力、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应有之义。
一、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其体系建设的意义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是指高职院校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事业发展规划,坚持服务于学校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通过对学校全部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的规范管理、有效控制、追责问效、防范风险,将内部控制建设贯穿于治校育人全过程,从而支持学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国家政策法规驱动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
”自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适用范围从主要聚焦于控制经济活动,逐步拓展到强化权力运行监督。
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主要落实到规范权力运行、有效防范风险、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上,需要在全业务领域加以实施,实现对单位全业务、全方位、全过程的内部控制,从而有效提升单位内部治理效能。
高职院校作为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执行国家有关内部控制建设法律法规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办学治校应当承担的责任。
(二) 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的内在需求2019年以来,国家先后发布了职业院校“双高计划”、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推动高职院校向高水平、高质量的目标迈进,提出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打造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和品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试论高等职业院校的章程建设与内部治理
![试论高等职业院校的章程建设与内部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757a68a2d1f34693daef3e99.png)
经制定了章程的院校少之又少 , 依据章程实施现代学校内部 度的自主管理权力。后来, 、 英 美国家的大学章程都是由中
治理体系设计的在认识上和实践上还很不到位, 在一定程度 世纪大学的特许状发展演变而来的。虽然世界各国高等学
上制约着院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研究建立适应发展要求的 高等职业院校现代学校制行而形成的体制、 代法治、 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走 向上下互动的和谐善治,
法规和内部规程的总称。这种制度的核心是“ 学校章程” 的 实现管理的民主化 、 科学化、 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举 措。
制定和“ 学校章程” 指导下的内部治理体系。《 国家中长期 笔者所在的学校前身是北洋工艺学堂。学校 10 93年创办之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00 2 1 21- 00年) ¨ 明确指出, 》 要 初就拟定了《 工艺学堂详订暂行章程》 10 9 , , 4年 月 首任总 9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 加强章程建设, 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 办( 校长 ) 周学熙重新制定了《 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试办章 程, 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这已成为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 程》其中 , 规定:本学堂专以教 “ 育培植工艺上之人才, 注重讲 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提高质量、 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各类高等 授理法, 继以实验 , 卒业后能任教习、 工师之职, 以发明工业
2 1 年 第 2期 0 1 总 第 2 2期 0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i nj n e e r e n H g e d c t n e o g a g R s a h s ih r u a o l i c o E i
、 J2 2 _(. 0ll
s ra . . 02 e i1 No 2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困境及其突破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困境及其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cc4a637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fb.png)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困境及其突破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技能人才、提升就业率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和内部管理的复杂化,其内部治理体系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本文将结合现实情况,探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突破之道。
一、困境之一:管理体系不完善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在规模扩大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了不完善的问题。
一方面,管理层次过多、管理方式单一,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执行难度大;管理职能分散、工作重叠,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内部运行,也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建设。
突破之道:1.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从组织架构、管理流程、人员配置等方面进行优化,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2.强化信息化建设。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3.加强内部协调。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内部沟通与协调,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困境之二:治理难度加大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和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难度也在逐渐加大。
一方面,学生、教师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复杂关系使得治理难度加大,管理难度增加;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也给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突破之道:1.建立法治化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应依法治校,建立健全的法规制度,强化内部管理的法治意识,提升治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为内部治理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3.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监测和分析,主动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内部治理策略,保持内部治理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三、困境之三:治理理念滞后传统的治理理念在现代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中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治理理念的滞后成为了制约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障碍。
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32b07b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40.png)
·101 ·教育管理Education Management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9年度高教科研重点课题“基于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问题实证研究”之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GJX2019B41,主持人:郑晓明。
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郑晓明,王春丽(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吉林 长春 130607)摘要:在当前的高等教育机制中,民办高等教育作为其中重要补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当前的教育治理现代化中,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更好地适应时代特点,通过对自身的体制进行完善,为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但是从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以科学的价值观作为导向,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教育现代化作为其中的基础,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其中的核心目标,只有实现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后,才能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但是对于民办高等教育来说,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政策执行以及资金方面的短缺,使得自身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阻碍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所以说,在现阶段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必须要肩负起自身的时代使命,通过不断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
1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1.1推动教学水平提升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中,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规律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从而合理地处理学校内外的权力关系,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构建高校自我管理机制,为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可靠保障[1]。
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a3945860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da.png)
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
信息化建设
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决策、管理 、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人才队伍建设
重视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治理理念和能力 的优秀人才,为学校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风险管理能力
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提高学校对内外部风险的识别、评估、预 防和应对能力,确保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案例三:某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建设成效分析
治理效能提升
通过治理体系改革和治理能力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得到显著提高 ,师生满意度也随之提升。
科研成果丰硕
治理现代化建设为学校科研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 ,学校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提升。
社会影响力增强
学校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学校的知名 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04
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与 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路径
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整体效能
多元共治
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 与的治理体系,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清晰权责
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与权力,形成科学、高效 的管理与决策机制。
强化监督
加强对治理过程和结果的监督与评价,确保治理 体系的公正、透明与高效。
学校向更高水平发展。
对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建议
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完善管理机构和 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加强学校民主决策机制建设,促进学 校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学校 决策水平和执行力。
推进学校制度建设,加强制度的执行 和监督,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和激励 机制。
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等的合作,增 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学 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 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大数据背景下职业院校数据治理体系的构建殷慧
![大数据背景下职业院校数据治理体系的构建殷慧](https://img.taocdn.com/s3/m/9c71c65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4.png)
大数据背景下职业院校数据治理体系的构建殷慧发布时间:2023-05-18T10:17:40.926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3年4期作者:殷慧[导读] 面对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数据质量这个方面的问题也日益严峻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摘要:面对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数据质量这个方面的问题也日益严峻。
为此,要想有效提升职业院校的数据质量,就必须构建科学的数据治理体系,以便为职业院校更加优质的数据服务。
本文笔者在总结了相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研究经验,对大数据背景下职业院校数据治理体系的构建展开粗浅的研究与探讨,以期为职业院校开展数据治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职业院校;数据治理;数据标准;体系构建前言:构建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尤其是面对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与云计算等技术,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数据质量俨然已经成为禁锢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瓶颈所在。
因此,本文笔者针对职业院校数据管理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粗浅探讨,并提出基于大数据的职业院校数据治理体系,以期为广大职业院校在今后的数据治理工作上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1.职业院校数据管理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第一,缺乏统一的数据规划与标准。
以往职业院校在建设信息系统时,主要由各个业务部门独立牵头建设。
这种分散建设方式,造成了职业院校的各个部门分散管理各个业务系统,数据规划与数据标准并不统一,且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较差,甚至存在数据不一致、重复、不规范、无法共享等问题,以至于数据资源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第二,数据管理权责不够健全。
正是因为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信息系统是由各个业务部门独立牵头建设的,所以信息系统的管理职能也是由各个部门分散赋予的。
然而,因不同的业务部门对数据的关注角度不一样,且绝大多数职业院校还缺乏一个完善的跨部门数据质量沟通机制,也就导致了职业院校尚缺乏一个专门的机构或者是部门,能够站在全校的角度对数据质量实施监管。
论推进技工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的意义、困境与建议
![论推进技工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的意义、困境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31948c2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d6.png)
编辑 靳 静MAJOR专业建设文 / 黄 健论推进技工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的意义、困境与建议摘 要:在新时代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学校管理、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是技工院校改革建设的重要课题。
本文阐述了推进技工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的意义及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技工院校 治理能力建设 多元主体近些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现代学校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技工院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推动强化技工院校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技工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的背景及意义(一)时代背景:国家政策赋予教育治理的内涵和意义在教育领域,治理的对象包含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型学校及教育机构,技工院校的教育治理是教育领域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系列教育发展重大利好政策的发布与出台,教育顶层设计、制度标准、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都表明教育治理正在不断地走向有序化、规范化、法制化。
从教育的小环境来看,技工院校承载着培养技能人才的重担,必须抓住机遇,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现实背景:对于构建教育治理体系和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通知》,指出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发展现状分析报告(2019-2020)》中的数据披露,广东省共有职业学校444所、技工院校150所。
这些数据表明,如果能够提升技工院校的治理水平,对推进地区教育治理整体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治理意义:推进技工院校的治理比管理符合时代要求治理和管理只有一字之差,二者目的都是为了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类资源,保证组织架构的正常运作,从而实现组织架构的目标,但二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治理比管理更注重相互协调与合作沟通,其主体也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与学校,还包括学生、家长、社区、企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委书记、校长及其在院校治理中的作用
2.校长主持学校行政工作 校长是法定代表人,共十项职权 3.建立党委和行政议事决策制度 4.完善协调运行机制 5.加强组织领导
党委书记、校长及其在院校治理中的作用
(二)优秀的党委书记很重要 1. 党委的六大职能 党要管党 党抓发展
党主育人
党育文化 党蓄队伍 党谋幸福
党委书记、校长及其在院校治理中的作用
(四)党委书记和校长分工搭配更重要 3. 分工诀窍 校长管吃饭 校长管点火 书记管穿衣 书记管加油
校长管两头
书记管中间
党委书记、校长及其在院校治理中的作用
(五)领导班子整体建设尤其重要 1. 要确立基于党委领导的一个班子理念 构建同心圆 紧握同把箭
3. 教育现代化也有目标和要求 4. 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有工作部署 5. 创新发展高职教育行动计划有具体建设项目 6. 教学诊断和改进等方案有考量要求
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打造新要求
1. 半壁江山如何构建治理体制机制 2. 类型特色如何有效打造 3. 高教性和职教性如何结合
(四)党委书记和校长分工搭配更重要 1. 和而不同的理念
和
而
理念和 目标和 人际和
不 同
分工有所不同
方法有所不同 风格有所不同
党委书记、校长及其在院校治理中的作用
(四)党委书记和校长分工搭配更重要 2. 大致分工 重大工作 常规工作 共同牵头 分别牵头
即时工作
相互补台
党委书记、校长及其在院校治理中的作用
(二)优秀的党委书记很重要 2. 党委书记在院校治理中的重要性 一班之长与第一责任人 育人为本的硬任务
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使命
党委书记、校长及其在院校治理中的作用
(二)优秀的党委书记很重要 3. 党委书记应该是懂教育的政治家 政治家 思想者
道德楷模
(一)确立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的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 教育法、高教法、职教法
2.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条例
3.国务院有关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等有关部门规章 4.以高等教育为基本依据 5.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6.体现学校自身历史和特点
高职院校治理框架体系及其构建
(二)党委会及其作用 1. 教育法律与领导体制
(三)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 1. 教代会代表及主席团组成
2. 平时的重大工作征询
3. 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落实
教授及其在学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善待教授是学校治理的基础 1. 教授身份的特殊重要性
2. 尊重教授必须从学校自身开始
3. 让教授有话语权、知情权
教授及其在学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5. “四合作”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具体体现
6. 混合所有制是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路径
(期待法律和政策突破)
三
党委书记、校长及其在院校治理中的作用
高 职 院 校 治 理 体 系 与 能 力 建 设 探 讨
党委书记、校长及其在院校治理中的作用
(一)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主要规定
(三)能干的校长很重要 2. 校长的职责 法律上担责 教育上尽责
保障上知责
科研上明责 服务上强责 合作上负责
党委书记、校长及其在院校治理中的作用
(三)能干的校长很重要 3. 校长的使命 好形象 好心态
好口才
好干劲 好专业 好人缘
党委书记、校长及其在院校治理中的作用
中层干部的作用与学校治理水平提升
(一)从“二八”定律说起 1. 80%的带动力在20%的骨干身上 80%的阻力可能也在20%的骨干身上 2. 中层干部就是学校的20%和80% 3. 承上启下的作用
管理的重要的中间环节
中层干部的作用与学校治理水平提升
(二)六类不同分工的中层干部 1. 教学科研管理型——系主任(专业学院院长) 2. 职能管理型——行政处室负责人 3. 党群干部型——党群工作部门负责人
高职院校治理框架体系及其建构
(五)行政指挥系统的作用 1. 校长的职权与地位 2. 处长的作用及其发挥
3. 全员聘任制与岗位责任制
4. 两级管理的力和度
高职院校治理框架体系及其建构
(六)关于职教性与校企合作及其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是政策指导,尚需法律支持)
1.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指导理念 2.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 3.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较好形式 4. 知行合一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领导群团组织和工作
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党委书记、校长及其在院校治理中的作用
(2)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 《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 负责制的实施意见》(中办发〔2014〕55号) 共五个方面,二十条
党委书记、校长及其在院校治理中的作用
1.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 ① 党委是学校,学校领导核心,共十项职权 ② 党委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坚持民主集中制 ③ 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
打好同柄伞
栽培同心树 培育同根林 形成同进力
党委书记、校长及其在院校治理中的作用
(五)领导班子整体建设尤其重要 2. 重视副职队伍建设 为什么重要
决策时重要一员
管理上主抓一面
工作上联系一线
党委书记、校长及其在院校治理中的作用
(五)领导班子整体建设尤其重要 2. 重视副职队伍建设 外在影响很大
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五)治理既有体系问题,也有能力问题 1. 治理必须有一个框架 2. 治理必须有明确理念 3. 治理必须有一定依据 4. 治理必须有基本目标 5. 治理能力建设十分重要 6. 探索和形成治理文化
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六)高职院校治理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1.总体情况
中发〔2010〕15号(共九章三十六条)
2.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八项)
宣传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审议确定学校基本管理制度 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负责人的人选 加强学校党组织的五大建设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
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探讨
周建松 教授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党委书记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会长 2016年7月
引言
我 和 我 的 学 校
我和我的学校
1. 我的经历和履历
1981年开始从事中职教育 5年的普通教师
5年的专业主任与教务处长
5年的副校长、副书记 5年的校长、党委书记(含筹建高职)
8年的高职院长(示范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 议通过,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正)
第39条
2.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中共中央)〔2010〕15号 3.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 实施意见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第一批国家示范) ③ 培养学生50000多,成就行长5000多
誉称:行长摇篮 金融黄埔
特殊贡献:全球第一行 第一把手为我校校友 工、农、中、建等四大行高管均有我校校友
目
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治理框架体系及其构建
党委书记、校长及其在院校治理中的作用 教授及其在学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中层干部的作用与学校治理水平提升 关于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思考
5年的党委书记 ……
我和我的学校
2. 我的研究与思考
①金融专业研究 30年 发表论文 300余篇 发表论文 200余篇 ③ 参加了不少学术社团组织
② 高职教育研究10余年
我和我的学校
3. 我的学校
① 1975年——2000年 浙江银行学校(国家重点)
② 2000——现在
4. 市场开拓型——校企合作、校友会、招生就业
5. 产业经营型——校办企业实体 6. 服务保障型——教辅和后勤服务部门
中层干部的作用与学校治理水平提升
(三)对全体中层干部的共性要求 1. “六性”修养
政策性修养 事业性追求 责任性修炼 奉献性精神 专业性水准
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三)高职院校自身建设新要求
1.整体进入内涵发展阶段,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是重要内容 2.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研究有效治理 3.社会各界和各方对提高院校治理水平也有新期待
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导向
1. 服务国家战略实施 2. 支持学校事业发展 3.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4. 提高办学效益和运行效率 5. 推动好学校建设 6. 成就师生幸福
中办发〔2014〕55号
高职院校治理框架体系及其建构
(三)学术委员会及其作用(〔2014〕35号令)
1. 教授治学还是教授治校 2. 高职与本科相通吗?如何参照 3. 学术委员会如何运作和运行
高职院校治理框架体系及其建构
(四)教职代表大会及其作用(〔2011〕32号令)
1. 民主管理如何体现?(教代会与学术委员会) 2. 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运作机制 3. 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发挥
①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统一 ②学术主体与教师主体的协调 ③高教性与职教性的结合
1. 难点
2. 重点
①治理理想与防止过分理想化 ②文化培育与制度建设问题 ③沟通、激励与命令、监督关系
二
高职院校治理框架体系及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