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习听课记录学习资料
湘教版必修二地理听课记录小红书
湘教版必修二地理听课记录小红书摘要:一、前言二、湘教版必修二地理课程概述三、听课记录摘要1.课程目标与要求2.课程内容简介3.课程教学方法与评价四、对湘教版必修二地理课程的评价与建议五、总结正文:【前言】湘教版必修二地理课程是我国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为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奠定了基础。
本篇文章将结合听课记录,对湘教版必修二地理课程进行概述和评价。
【湘教版必修二地理课程概述】湘教版必修二地理课程主要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模块。
自然地理部分包括地球自转与公转、气候、地貌等;人文地理部分包括人口、城市、交通、经济等。
课程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听课记录摘要】1.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地理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具备一定的地理研究能力。
2.课程内容简介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既有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如地球自转与公转、气候类型等;又有人文地理的核心知识,如城市化、交通运输等。
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地理知识。
3.课程教学方法与评价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观察、实践等多种形式,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注重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对湘教版必修二地理课程的评价与建议】总体来说,湘教版必修二地理课程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符合高中地理教育的要求。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总结】通过对湘教版必修二地理课程的听课记录分析,可以看出该课程在地理知识传授、思维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了解主要的气象灾害类型(如台风、暴雨、干旱、寒潮等),掌握其成因、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气象灾害成因、影响及防御措施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树立科学防灾、减灾的观念,培养关注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组关于近年来国内外重大气象灾害的图片或视频,如台风登陆、洪水肆虐、干旱缺水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或视频,感受气象灾害的破坏力,思考这些灾害为何会发生,对人类生活有何影响。
过程点评:直观的视听材料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为新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6.1.1 气象灾害概述教师行为:•简要介绍气象灾害的概念,强调其普遍性和危害性。
•引导学生分类讨论主要的气象灾害类型。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分组讨论并列举出所知道的气象灾害类型,每组派代表分享。
过程点评: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学生初步建立了对气象灾害的整体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6.1.2 气象灾害的成因与特点教师行为:•分别介绍台风、暴雨、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辅助讲解,增强直观性。
学生活动:•观看图表、动画,结合教师讲解,理解并记忆气象灾害的成因与特点。
•小组讨论:选择一种气象灾害,分析其成因、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
过程点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得抽象的气象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小组讨论活动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1.3 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教师行为:•介绍针对不同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和应急响应机制。
•强调个人、社区和国家在防灾减灾中的不同角色和责任。
听课记录高中地理教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高中地理二、授课教师(教师姓名)三、授课班级(班级名称)四、授课时间(年月日)五、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讨论、分析、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热爱家乡、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2. 教学难点:(1)地理知识的深度理解。
(2)地理问题解决的实际应用。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案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2. 新课讲授(1)详细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2)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现象。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表达、沟通的能力。
4. 实践活动(1)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总结归纳(1)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八、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氛围。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加强讲解和辅导。
(2)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评价(1)自我评价: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2)学生评价: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意见。
九、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
3. 结合实际,撰写一篇地理小论文。
听课记录结束。
高中地理听课记录及评议
高中地理听课记录及评议
地理课堂内容概述
本次地理课堂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 地理经纬度的概念及应用
- 地球上的人口分布和人文地理因素
学生反馈和评议
学生对本节地理课堂的评价和反馈如下:
- 课堂内容丰富有趣,增进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 教师讲解生动活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气氛较为活跃;
- 课堂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图表和实例的使用使得抽象的地理概念更具体易懂;
- 学生参与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课堂建议和改进
针对本次地理课堂的提高,学生希望以下方面能得到改进:- 增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地理知识更具实用性;
- 提供更多的案例和实地观察,加深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认识;
- 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 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回应
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表示感谢,并承诺在接下来的课堂中
继续努力改进教学。
针对学生的建议,教师将会:
- 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入更多实例和案例,让地理知识更贴
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加深理解;
- 通过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
结论
本次地理课堂内容丰富有趣,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了正面评价。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建议,教师也将会继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地理课堂的质量和学习效果。
高中地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听课记录
高中地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听课记录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是从地域文化的人文因素角度阐述其对城市的影响,要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地域文化,其次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其表现是多方面的,物质方面的如城市建筑、交通、服饰等,非物质方面的如语言、居民心理、生活习俗等,而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灵魂,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功能,风格和持续发展能力,故本节课主要探讨研究的就是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结构及风格三个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
2.学会从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经济条件等方面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结构及风格形成的影响。
3.通过欣赏民歌、观赏不同城市特色地域文化景观图片,分析某种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培养自觉关注周围人文现象的习惯。
4.通过讨论学习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法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及建筑风格的影响
地域景观丰富多姿,地域文化博大深厚,自然地理环境就是大背景,活动其中的人就是绘画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热爱着这方水土,从而在长时间的沉淀里形成了专属于当地、厚植于当地人内心的一份特色文化,乡愁,是否也由此而来?
这估计不是一篇合格的听课感悟,更不是一份教学生成路径的合格作业。
但我从中真的学到了很多。
感谢做课的老师,感谢提供给我宝贵资料的老师,感谢给予我很多指导的老师。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海水的性质》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海水的性质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等基本性质,掌握其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并能初步分析这些性质对海洋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图表解读、案例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同时增强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张世界海洋温度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海域的颜色差异,并提出问题:“这些颜色差异代表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海水的性质还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影响海洋环境的?”学生活动:观察地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根据地图颜色推断海水的温度差异,并讨论可能的影响因素。
过程点评:以直观的海洋温度分布图作为导入,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同时,问题设置具有层次性,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思考,为后续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教学过程3.2.1 海水的温度教师行为:•展示全年不同月份的世界海洋温度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规律。
•讲解太阳辐射、洋流、气候等因素对海水温度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察图表,记录关键数据,总结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
•分组讨论影响因素,每组选代表分享观点。
过程点评:通过图表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海水温度的基本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还学会了如何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方法。
3.2.2 海水的盐度教师行为:•介绍海水盐度的概念,展示世界海洋盐度分布图。
•分析蒸发量、降水量、河流淡水汇入等因素对海水盐度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察盐度分布图,与温度分布图进行对比,寻找异同点。
•小组讨论不同海域盐度差异的原因,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地理听课评议记录
地理听课评议记录课程信息:课程名称:地理学导论授课教师:李老师上课时间:____年X月X日(星期三)9:00-10:30地点:教学楼xxx教室评议记录:1. 教学目标明确李老师在课程一开始就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介绍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这对于我们理解地理学的整体框架和发展历程非常有帮助。
2. 教学内容丰富李老师在这堂课上介绍了地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详细解释了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区别与联系,并通过多个实例讲解了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实践案例的引入,使我们对地理学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3. 教学方法多样李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述、举例、互动等。
她使用图表和实地考察等教学工具,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特别是在课堂上的互动环节,提问我们对地理学的认识和理解,积极鼓励我们发表观点,增强了课堂的活跃度。
4. 讲解清晰易懂李老师在讲解地理学的概念和理论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她聪明地运用归纳和比较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增加了我们对地理学的认知深度。
5. 教学态度端正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保持了良好的教学态度,认真负责,耐心解答我们的问题。
她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合理的评价,积极引导我们思考,激发了我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她对待每一个学生都非常友善和关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这堂地理学导论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李老师教学设计得非常合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讲解清晰易懂,教学态度端正。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对地理学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对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有了更多的期待。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问题研究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问题研究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的重要性,掌握影响选址的主要因素,如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人口密度、灾害频发区域等,并能运用这些因素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地图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空间思维进行决策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理解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性。
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张全国或地区性的自然灾害分布图,简要介绍近年来该地区遭受的自然灾害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及时有效的救援物资至关重要。
那么,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呢?”学生活动:观看灾害分布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从个人经验出发提出初步想法。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灾害分布图和贴近生活的问题导入,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为新课学习做好了铺垫。
教学过程6.X.1 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的重要性教师行为:详细阐述救灾物资储备库在灾害应对中的关键作用,强调选址合理性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救灾物资储备库的重要性,并思考其选址为何如此关键。
过程点评:教师的讲解为学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后续的分析讨论提供了方向。
6.X.2 影响选址的主要因素教师行为:•逐一介绍影响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的主要因素,如交通条件(便捷性、通达性)、地理位置(安全性、远离灾害源)、人口密度(服务范围)、灾害频发区域(针对性)等。
•利用地图、图表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选址。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讲解,记录关键信息。
•小组讨论:选取一个具体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区域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优劣势。
过程点评: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和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影响选址的主要因素,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际分析,培养了他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高中地理学习听课记录(1)
学习听课记录时间:10月18日地点:多媒体教室课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授课人:李丽听课记录:情境导入:老师有一位好朋友是一家报社的记者,由于工作需要现在她已经远渡日本,不过发达的现代科技使我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分享着彼此的快乐,前一段她给老师发来了几张照片,与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下(展示图片:日本美丽的自然风光,意在突出日本的环保和绿化)过渡:不过几天之后,我又受到了她的一封邮件,我的朋友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情境(二)一位中国记者寄自海外的信早在江户时代,日本人就发明了适合日本饮食习惯的一次性筷子。
到1990年,日本国产一次性筷子的产量达到了240亿双。
与此同时,由于一次性筷子消耗了大大量木材,一些厂商于是将目光转向海外。
现在,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约为257亿双,人均消费200双左右。
同时,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仅占3%左右,其余97%都是依靠进口,日本的一次性筷子几乎全是从中国进口的。
我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课上交流:关于一次性筷子1你知道日本和中国森林覆盖率各是多少吗?(日本64% ,中国17% )2你知道一棵50年树龄的大树价值是多少吗?它有哪些功能?(产生氧气,吸收有毒气体,增加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为鸟类提供繁养场所……价值19.6万美元)这棵50年树龄的大树可以被制成多少双一次性的筷子?它的价值是多少?(可以制成6000---8000双一次性筷子,价值40美元)3你知道日本国内采伐的方式吗?我们中国又采取了怎样的采伐方式?(日本“间伐”方式,及时补种;中国采用“一采光”的方式,后继植树工作乏力,使原本可再生的资源变成了一次性资源)4你家周围的餐馆有没有使用一次性筷子?(普遍使用)你和你的家人使用过吗?(用过)这些餐馆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是怎样处理的呢?(大都被当作垃圾倒掉)5你知道日本的一次性筷子用完之后是如何处理的吗?(有专人回收,由于造纸的原料,三双一次性筷子可以造一张明信片或一张复印用的A4纸)总结过度:通过交流,我想我们好多同学也许和我的朋友一样,心情不是很轻松,但是有的同学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多媒体展示:争议(一):有的同学说,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丰富,地大物博,应有尽有,砍点森林没什么。
高中地理《地理大发现》听课评课记录
高中地理《地理大发现》听课评课记录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高中地理《地理大发现》授课时间2023年3月20日授课教师张老师授课班级高一年级一班二、课程内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新航路的开辟过程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1.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探索精神的起源、科技的发展、经济的需求。
2. 新航路的开辟过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航海历程。
3.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世界地图的更新、殖民地的开拓、物种的交流、全球化的启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过程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航海家的航海历程和贡献。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理大发现的相关图片、地图和视频。
2. 地图模型:直观展示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的变化。
3.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四、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听讲,参与小组讨论,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生们对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过程和影响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五、评价与建议优点1. 教师讲解清晰,条理分明。
2.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3. 教学手段多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建议1. 在讲解新航路的开辟过程时,可以增加一些地图的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航海路线。
2. 在讨论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3. 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展板、编写相关的历史故事等,巩固学生的成果。
六、总结本节课张老师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生动的语言和深入的案例分析,使学生们对地理大发现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地理知识,也培养了地理思维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的过程和大气运动》
听课记录A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的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地理知识: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2.空间思维:培养学生对地球大气空间结构的三维理解能力。
3.科学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释大气现象的能力。
导入1.1教师行为:展示地球上不同地区气候类型的图片,提问学生对大气受热和运动的初步理解。
1.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分享自己对不同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的猜想。
1.3 过程点评:通过图片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大气受热和运动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2.1 教师行为:讲解大气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2.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大气受热的各个环节。
2.3 过程点评:确保学生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
2.4 教师行为:介绍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
2.5 学生活动:学生学习大气运动的原理,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
2.6 过程点评:通过讲解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
2.7 教师行为: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气运动的模拟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2.8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动画,记录大气运动的特点。
2.9 过程点评: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大气运动的过程。
板书设计•大气受热过程:o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对大气的加热作用。
o地面辐射:地表向大气的长波辐射。
o大气逆辐射:大气向地面的长波辐射反馈。
•大气运动:o热力环流: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
o风的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的结果。
作业布置3.1 教师行为:布置学生收集不同地区气候类型的数据,分析大气受热和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3.2 学生活动:学生搜集数据,分析并撰写报告。
3.3 过程点评: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课堂小结4.1 教师行为:总结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强调其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4.2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分享学习体会。
高中地理学习听课记录
学习听课记录时间:10月18日地点:多媒体教室课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授课人:李丽听课记录:情境导入:老师有一位好朋友是一家报社的记者,由于工作需要现在她已经远渡日本,不过发达的现代科技使我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分享着彼此的快乐,前一段她给老师发来了几张照片,与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下(展示图片:日本美丽的自然风光,意在突出日本的环保和绿化)过渡:不过几天之后,我又受到了她的一封邮件,我的朋友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情境(二)一位中国记者寄自海外的信早在江户时代,日本人就发明了适合日本饮食习惯的一次性筷子。
到1990年,日本国产一次性筷子的产量达到了240亿双。
与此同时,由于一次性筷子消耗了大大量木材,一些厂商于是将目光转向海外。
现在,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约为257亿双,人均消费200双左右。
同时,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仅占3%左右,其余97%都是依靠进口,日本的一次性筷子几乎全是从中国进口的。
我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课上交流:关于一次性筷子1你知道日本和中国森林覆盖率各是多少吗?(日本64% ,中国17% )2你知道一棵50年树龄的大树价值是多少吗?它有哪些功能?(产生氧气,吸收有毒气体,增加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为鸟类提供繁养场所……价值19.6万美元)这棵50年树龄的大树可以被制成多少双一次性的筷子?它的价值是多少?(可以制成6000---8000双一次性筷子,价值40美元)3你知道日本国内采伐的方式吗?我们中国又采取了怎样的采伐方式?(日本“间伐”方式,及时补种;中国采用“一采光”的方式,后继植树工作乏力,使原本可再生的资源变成了一次性资源)4你家周围的餐馆有没有使用一次性筷子?(普遍使用)你和你的家人使用过吗?(用过)这些餐馆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是怎样处理的呢?(大都被当作垃圾倒掉)5你知道日本的一次性筷子用完之后是如何处理的吗?(有专人回收,由于造纸的原料,三双一次性筷子可以造一张明信片或一张复印用的A4纸)总结过度:通过交流,我想我们好多同学也许和我的朋友一样,心情不是很轻松,但是有的同学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多媒体展示:争议(一):有的同学说,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丰富,地大物博,应有尽有,砍点森林没什么。
必修一土壤听课记录
必修一土壤听课记录
在今天的地理课上,我们学习了关于土壤的知识。
首先,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土壤的基本概念,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它是地球表面的疏松层,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然后,老师详细解释了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气候、生物、地形、母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气候对土壤的形成影响最大,比如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富含有机质,而沙漠地区的土壤则较为贫瘠。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土壤的分类。
根据土壤质地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每种土壤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适用的作物种类。
最后,老师强调了土壤的重要性。
土壤不仅提供了人类所需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还具有保持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等重要作用。
因此,保护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土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我对土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认识到了土壤的重要性。
我会珍惜每一寸土地,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中地理听课记录
高中地理听课记录
地理概述
本次地理课程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地理
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地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空间
分布规律。
地球的结构
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其中,地壳是人类赖以
生存的居住空间,地壳由岩石构成,分为板块。
地壳板块不断运动,形成地震和火山活动。
大地形图
地球表面的地形主要有山脉、平原、高原和盆地等不同类型。
山脉通常由岩石层的隆起形成,平原则主要由沉积物积累而成。
气候与气象
地理学研究了地球的气候和气象现象。
气候是指长时间区域内
的天气特征,气候因地理位置、海陆分布、气候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而有所差异。
气象则是指短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情况。
水资源
地理学对水资源的研究非常重要。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
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
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均衡,一
些地区常年缺水,而另一些地区则水资源丰富。
人口与城市
地理学研究了人口的分布和城市的发展。
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交通条件等均对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产生影响。
人口集中的地区往往
伴随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地理学也关注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等。
可持续发展则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又
不损害后代的发展。
以上是本次地理课程的听课记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及主要环节,掌握水循环的类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培养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及责任。
导入教师行为:播放一段展示自然界中水循环现象的视频(如雨水降落、河流流动、植物蒸腾、海水蒸发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什么过程?”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认真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尝试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过程点评:视频导入直观生动,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自然引出了水循环的主题。
同时,问题设置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3.1.1 水循环的概念与过程教师行为:•展示水循环示意图,介绍水循环的定义,即水在地球的表面和大气之间循环的过程。
•逐一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流入水体、下渗等,并强调各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分组讨论水循环各环节的意义,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过程点评:通过示意图讲解和小组讨论,学生清晰地掌握了水循环的概念和主要环节,同时培养了合作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
3.1.2 水循环的类型教师行为:•介绍水循环的三种主要类型: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并展示相应的示意图。
•分析每种类型的特点、分布区域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对比三种水循环类型的异同点。
•尝试举例说明每种水循环类型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点评:通过类型划分和实例分析,学生不仅掌握了水循环的不同类型,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了他们的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学习听课记录
学习听课记录时间:10月18日地点:多媒体教室课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授课人:李丽听课记录:情境导入:老师有一位好朋友是一家报社的记者,由于工作需要现在她已经远渡日本,不过发达的现代科技使我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分享着彼此的快乐,前一段她给老师发来了几张照片,与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下(展示图片:日本美丽的自然风光,意在突出日本的环保和绿化)过渡:不过几天之后,我又受到了她的一封邮件,我的朋友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情境(二)一位中国记者寄自海外的信早在江户时代,日本人就发明了适合日本饮食习惯的一次性筷子。
到1990年,日本国产一次性筷子的产量达到了240亿双。
与此同时,由于一次性筷子消耗了大大量木材,一些厂商于是将目光转向海外。
现在,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约为257亿双,人均消费200双左右。
同时,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仅占3%左右,其余97%都是依靠进口,日本的一次性筷子几乎全是从中国进口的。
我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课上交流:关于一次性筷子1你知道日本和中国森林覆盖率各是多少吗?(日本64% ,中国17% )2你知道一棵50年树龄的大树价值是多少吗?它有哪些功能?(产生氧气,吸收有毒气体,增加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为鸟类提供繁养场所……价值19.6万美元)这棵50年树龄的大树可以被制成多少双一次性的筷子?它的价值是多少?(可以制成6000---8000双一次性筷子,价值40美元)3你知道日本国内采伐的方式吗?我们中国又采取了怎样的采伐方式?(日本“间伐”方式,及时补种;中国采用“一采光”的方式,后继植树工作乏力,使原本可再生的资源变成了一次性资源)4你家周围的餐馆有没有使用一次性筷子?(普遍使用)你和你的家人使用过吗?(用过)这些餐馆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是怎样处理的呢?(大都被当作垃圾倒掉)5你知道日本的一次性筷子用完之后是如何处理的吗?(有专人回收,由于造纸的原料,三双一次性筷子可以造一张明信片或一张复印用的A4纸)总结过度:通过交流,我想我们好多同学也许和我的朋友一样,心情不是很轻松,但是有的同学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多媒体展示:争议(一):有的同学说,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丰富,地大物博,应有尽有,砍点森林没什么。
高中地理必修二听课记录
高中地理必修二听课记录听课科目:地理听课时间:xxxx年xx月xx日第一节听课班级:凯里x中初x(x)班任课教师:杨勇林教学内容:第四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过程:导入课题:从当天的天气现象进行提问,引入新课学习。
板书课题: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天气与气候师:从多媒体课件上学习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从而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一、天气1、概念2、特点师:“天气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词语。
过渡:“光靠词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比一比”(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
第二,风向的判断。
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小小天气预报员吗?”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投影下面的表格:天气气候概念区别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高中地理水循环听课记录
高中地理听课记录
篇一:地理听课记录
科目:地理授课人:班级:星期一9月19日地球的公转
复习: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地球公转的概念:
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三、地球公转的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一致,“至西向东”。
四、地球公转所需的时间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一年,产生四季的变化。
由于地轴始终朝-一个方向倾斜,随着地球的公转各地在一年中接受的太阳光热不一样,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一即“春夏秋冬”,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五、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还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
六、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地球的公转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
点评:本节课内容充实、条理清楚、难点重点突出,但学生活动较少。
科目:地理授课人:班级:星期三9月29日
地形图
复习:地图的三要素。
学习:海拔、相对高度及等高线地形图和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
什么叫海拔(绝对高度)。
二、相对高度的概念。
三、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量单位是
四、世界最高峰是,有世界第三极之称:中国陆地最低点是海拔,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相对高度是
五、等高线地形图
1、什么叫等高线?
2、什么叫等高线地形图?
六、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及他们的形状
山地:
丘陵:
高原:
平原:
盆地:
七、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和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
点评:本节课内容太多,重难点不太突出。
高中地理听课评课记录
高中地理听课评课记录篇一:地理学科评课稿地理评课稿(整理)(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
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1、看教学思路设计写作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
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1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有效果。
2、看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
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
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
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
充2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高中地理复习-微专题四 听课手册
背景链接2019年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
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和旅游部在遗产日前后将集中开展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知识串联图W4-1 1.茶文化中国是茶的原产地,饮茶习俗深厚,品茶、饮茶、用茶,长期的进化、演化和发展使品茶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围绕茶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和茶经济。
(1)茶的生长区位条件茶树喜欢温暖、潮湿、荫蔽的生长环境,需要适当的温度、水分、光照和土壤条件。
适宜茶树生长的条件{ 土壤:酸性土,土层深厚,土壤含水量低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光照弱;空气湿度大,云雾缭绕地形:有适当坡度,便于排水(2)清明时节前后是采摘茶叶的最佳时期。
(3)茶经济茶能消食去腻、降火明目、宁心除烦、清暑解毒、生津止渴、抗老化氧化等,故备受人们喜爱,形成了独特的茶经济和茶文化。
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提高茶叶品质和增加茶叶种类,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市场销售范围利用茶叶,发展特色农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强规模效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产生品牌效应延长产业链,对茶进行深加工,增加收入,增加附 加值,增加就业机会充分利用茶这种特色农业资源,发展旅游业绿色生产,保护茶的生态环境完善交通网,完善信息渠道2.传统服饰——服饰是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经济活动差异宗教文化差异}地理环境差异 服饰功能{ 抵御寒暑减少日晒遮挡风雨防止蚊虫叮咬美化自身方便生产生活服饰差异{ 服饰厚度服饰宽窄服饰颜色服饰材质配饰(1)气温影响服饰的厚度、颜色、宽窄例:东北地区冬季气候严寒,人们在室外必须戴皮帽、穿皮衣或棉衣,戴皮手套、蹬皮靴,喜欢穿吸热的深色衣服。
炎热地区,为了散热,人们多穿浅色的宽松轻薄夏装,出门戴各种凉帽。
(2)地形影响宽窄地形崎岖的地方,为了方便生产生活,人们一般多着紧身服装(3)经济活动影响材质、宽窄例:我国东部农业地区盛产棉、麻、丝等,因此人们的衣料以棉、麻、丝织物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听课记录
时间:10月18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
课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授课人:李丽
听课记录:
情境导入:老师有一位好朋友是一家报社的记者,由于工作需要现在她已经远渡日本,不过发达的现代科技使我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分享着彼此的快乐,前一段她给老师发来了几张照片,与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下(展示图片:日本美丽的自然风光,意在突出日本的环保和绿化)
过渡:不过几天之后,我又受到了她的一封邮件,我的朋友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情境(二)一位中国记者寄自海外的信
早在江户时代,日本人就发明了适合日本饮食习惯的一次性筷子。
到1990年,日本国产一次性筷子的产量达到了240亿双。
与此同时,由于一次性筷子消耗了大大量木材,一些厂商于是将目光转向海外。
现在,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约为257亿双,人均消费200双左右。
同时,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仅占3%左右,其余97%都是依靠进口,日本的一次性筷子几乎全是从中国进口的。
我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课上交流:关于一次性筷子
1你知道日本和中国森林覆盖率各是多少吗?(日本64% ,中国17% )
2你知道一棵50年树龄的大树价值是多少吗?它有哪些功能?(产生氧气,吸收有毒气体,增加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为鸟类提供繁养场所……价值19.6万美元)
这棵50年树龄的大树可以被制成多少双一次性的筷子?它的价值是多少?(可以制成6000---8000双一次性筷子,价值40美元)
3你知道日本国内采伐的方式吗?我们中国又采取了怎样的采伐方式?(日本“间伐”方式,及时补种;中国采用“一采光”的方式,后继植树工作乏力,使原本可再生的资源变成了一次性资源)
4你家周围的餐馆有没有使用一次性筷子?(普遍使用)你和你的家人使用过吗?(用过)这些餐馆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是怎样处理的呢?(大都被当作垃圾倒掉)
5你知道日本的一次性筷子用完之后是如何处理的吗?(有专人回收,由于造纸的原料,三双一次性筷子可以造一张明信片或一张复印用的A4纸)
总结过度:通过交流,我想我们好多同学也许和我的朋友一样,心情不是很轻松,但是有的同学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多媒体展示:争议(一):
有的同学说,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丰富,地大物博,应有尽有,砍点森林没什么。
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过渡导入下一环节合作探究一)
3、合作探究(一)中国的资源现状
学生活动1):分析下列图表及材料,自己归纳得出结论。
材料一:中国资源总量情况一览表
土地:总量世界排名第三位;水第六位;太阳能第二位;矿产第三位
材料二:凡是在世界上已发现的矿在我国均有分布,储量也居世界前列。
其中稀土的储量占世界的80%左右,锑矿的储量占世界的40%,钛矿的储量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储量的总和,而钨矿的储量则为世界其他国家储量总和的4倍。
材料三:中、美及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比较
国土(公顷/人)中国0.9美国3.87世界平均2.75
耕地(亩/人)中国1.41美国10.9世界平均3.75
森林面积(亩/人)中国1.8美国17.8世界平均14. 3
材料四:调查显示:我国煤炭的平均回收率为32%,铜矿的平均回收率为50%,锡矿的平均回收率为28%。
中国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伴生成分复杂,但是有综合利用价值而未进行综合利用的矿产占30%以上,例如,煤矿实行单一开采,与煤共生的高岭土被白白扔掉了……
材料五:南方与北方的资源对比
我国南方地区水多耕地少,有色金属集中分布在南方六省,是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一大特色;我国北方地区水少耕地多,能源与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资源的90%,铁矿资源的60%和石油资源的全部几乎在北方。
师生总结:我国的资源形势: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人均占有资源少,资源相对紧缺,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利用率不高,资源分布不平衡,组合错位,发难度大。
结论:我国不仅是资源大国也是资源小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学生活动2)讨论漫画《离家出走》、《绿色的回忆》、《最后的墓碑》说明了什么,理解滥砍滥伐不仅是破坏资源的问题,还会使动物失去生存的家园,导致土地沙化,引发沙尘暴和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的的严重问题,澄清争议一)“砍点森林没什么”的错误认识。
多媒体展示争议(二)
有的同学又说:现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并不特别富裕,目前最要紧的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出口一次性筷子能赚取外汇,带动经济发展,应越多越好。
(过渡导入下一环节合作探究二)
4、合作探究二)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学生活动:
分小组阅读材料,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材料一:温家宝总理关于:“13亿,做乘除法的问题“的有关材料。
”
材料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我国未来20年能源领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到2020年,保证需求的只有9种。
材料三:2004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消息:安徽沈丘黄孟莹村自90年代以来,每年死亡人数急剧上升,造成这一现状的罪魁祸首竟是受到沿岸许多化工厂排放污水污染的淮河。
以上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这些现状对我国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师生共同总结: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相互发展相互协调相互制约)
1)、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的质量、数量直接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会导致资源消耗过量,环境恶化。
2)、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必然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威胁人类今后的生存。
结论:谋求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的共识,是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是确保经济和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5概念梳理:自读课本,学习可持续发展有关内容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含义、要求
6、开眼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了解中国的重视程度)
1992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的指导中国环境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第一条就是“实行可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指出当前最紧迫的是可持续发展。
7政策大看台:
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我国新一届政府多次重申: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行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江泽民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
8、你知道吗?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兴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通竣工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三峡工程)
9实践导行:谈谈我们中学生自己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力所能及的做些什么?10、结束语:(歌声起《明天会更好》)
听课评价:课堂容量大、知识涉及面广,总体来看,本节课展示了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准备,能够按设计来完成教学任务。
优点:
一、在课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巧设情景,开头很有新意,通过展示图片、讲老师的故事,立刻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以后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在这种情境教学中,师生共同探讨课本主题,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
二、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
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活动,课前投入、课上交流、合作探究都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及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本堂课还有一些出彩的地方,如老师的亲和力,工整的板书设计、语言的精炼等。
讲课老师的很有活力的课堂设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同行要多多学习。
听课的作用
1.有利于掌握和了解教师贯彻落实教育教学法规、政策和要求等现状。
2.有利于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及水平。
3.有利于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促进教学改革深入有效地进行。
4、有利于总结和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学习提高和成长。
教师可以通过听课活动学习到那些优秀和先进的理念、方法和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应用到教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