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腧穴总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经络腧穴学总论》PPT课件
手三阴经均起自胸部, 手三阳经经过肩部,颈部而上达头面
胸腹部第一侧线……足少阴肾经 胸腹部第二侧线……足阳明胃经 胸腹部第三侧线……足太阴脾经 胁、腰侧面………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17
精选ppt
2021/2/25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头面部
六条阳经经脉,皆上循头面 手足阳明经脉……头面部 手足少阳经脉……侧头部 足太阳经脉……头顶部, 手太阳经脉……头颊部
(1)十二经脉 (十二正经)
手太阴肺经
手三阴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三阴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三阳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三阳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12
精选ppt
2021/2/25
13
精选ppt
2021/2/25
A、十二经脉命名原则
1 内为阴,外为阳 2 脏为阴,腑为阳 3 上为手,下为足
精选ppt
2021/2/25
(3)奇经八脉
阳阴阳阴带冲督任 跷跷维维脉脉脉脉 脉脉脉脉
25
精选ppt
2021/2/25
奇经八脉的作用
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其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 中,同出会阴而后分三路循行,故
称“一源三歧”。
26
精选ppt
2021/2/25
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之络 通里 手太阳小肠经之络 内关 手少阳三焦之络 公孙 足阳明胃经之络 大钟 足太阳膀胱经之络 蠡沟 足少阳胆经之络 督脉之络 长强 脾之大络
偏历 支正 外关 丰隆 飞扬 光明 大包
28
精选ppt
2021/2/25
胸腹部第一侧线……足少阴肾经 胸腹部第二侧线……足阳明胃经 胸腹部第三侧线……足太阴脾经 胁、腰侧面………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17
精选ppt
2021/2/25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头面部
六条阳经经脉,皆上循头面 手足阳明经脉……头面部 手足少阳经脉……侧头部 足太阳经脉……头顶部, 手太阳经脉……头颊部
(1)十二经脉 (十二正经)
手太阴肺经
手三阴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三阴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三阳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三阳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12
精选ppt
2021/2/25
13
精选ppt
2021/2/25
A、十二经脉命名原则
1 内为阴,外为阳 2 脏为阴,腑为阳 3 上为手,下为足
精选ppt
2021/2/25
(3)奇经八脉
阳阴阳阴带冲督任 跷跷维维脉脉脉脉 脉脉脉脉
25
精选ppt
2021/2/25
奇经八脉的作用
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其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 中,同出会阴而后分三路循行,故
称“一源三歧”。
26
精选ppt
2021/2/25
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之络 通里 手太阳小肠经之络 内关 手少阳三焦之络 公孙 足阳明胃经之络 大钟 足太阳膀胱经之络 蠡沟 足少阳胆经之络 督脉之络 长强 脾之大络
偏历 支正 外关 丰隆 飞扬 光明 大包
28
精选ppt
2021/2/25
《经络腧穴》课件2
详细描述
手厥阴心包经共有9个腧穴,其中较为重要 的腧穴包括曲泽、郄门、间使等。这些腧穴 对于治疗心悸、心痛、失眠等心血管及神经 系统疾病有良好效果。
04
经外奇穴与特定穴
经外奇穴的分类与特点
总结词
经外奇穴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上的重要穴 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和特点。
详细描述
经外奇穴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形成的穴位 ,另一类是人身各部位及孔窍中除十四经脉 及任督二脉所属穴位外的穴位。它们具有明 显的治疗作用,如治疗某些疾病特效,或对
05
经络腧穴的临床应用
经络腧穴在诊断中的应用
诊断依据
经络腧穴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 ,通过观察经络腧穴的生理变化 、病理反应以及穴位刺激的反应 ,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
程度。
触诊法
通过触摸穴位及周围的皮肤、肌 肉、骨骼等,感知其温度、湿度 、敏感度等变化,从而判断经络
腧穴的功能状态。
望诊法
观察穴位及周围的色泽、形态、 动态等,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经络是人体内各脏腑与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的通道,通过 经络的联系,使人体各部分功能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 的正常生理功能。
感应传导
经络具有感应和传导刺激的功能,当人体受到外界刺激时 ,刺激可以通过经络传到相应的脏腑,从而产生相应的生 理反应。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的传输,将营养物 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调节机能平衡
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使人体保持正常的生 理平衡。
经络的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
十五络脉的循行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 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 足走腹。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个性
*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1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肺、喉病 心病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6
(八)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
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7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归经
二、 分类
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3
1. 十四经穴(经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有固定的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 名称 部位
主治本经病证
数目: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肘膝以上穴
肘膝以下穴
2024/8/5
局部病证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5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1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肺、喉病 心病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6
(八)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
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7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归经
二、 分类
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3
1. 十四经穴(经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有固定的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 名称 部位
主治本经病证
数目: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肘膝以上穴
肘膝以下穴
2024/8/5
局部病证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5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二-二-腧穴总论PPT课件
.
23
自然类(天文学)命名
上 星
.
24
自然类(地理)命名
以地理名称结合腧穴 的形象而命名:
.
25
物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命名
伏 兔
.
26
人体类(解剖)命名
乳中
.
27
人体类(生理)命名
.
28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解剖标志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简便取穴法
.
29
⑴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
.
57
临床应用
按时应用
按季节应用:“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 秋刺经,冬刺合。
-----《难经·七十四难》
子午流注针法
.
58
(二)原穴 (首见于《灵枢》)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原。
阴经以输代原,阳经排列在输穴后
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应用:
①诊断: 脏腑有病可反映到原穴上
②治疗:脏腑病变。
.
51
分布规律: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
井穴—手足之末端 荥穴—掌指、跖趾关节前 输穴—掌指、跖趾关节后 经穴—前臂或小腿部,腕踝关节附近 合穴—肘膝关节附近
.
52
五输穴与五行关系
井荥输经合 阳经 金 水 木 火 土 阴经 木 火 土 金 水
阴井木,阳井金
.
53
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71
(六)八脉交会穴(始见于《针经指南》)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 腧穴。
《经络腧穴学》总论(共93张PPT)
一、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 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
“一源三歧”、 “十四经”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脉、任脉、 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 “一源三歧”
“十四经”: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 “十四经”。
经络总论2
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 经筋、十二皮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熟悉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3、熟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作用,尤其是任脉、 督脉及冲脉的含义及作用。
2.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 络脉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
㈡ 经络学说的发展
1).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经脉的记载 2).《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3).《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的 发展
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肺)、 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共五条。
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心)、 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
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
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 膀胱经、胆经、肝经。
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 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 、胆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 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经络腧穴学ppt课件
30
(四)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俞” 即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 穴,共十二个。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 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 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31
32
(五)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 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 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募 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 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只需掌握7穴)
54
中府LU1(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 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2.肩背痛。 【操作】向外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感酸麻 胀可向胸部或肩背部放射。不可向内侧深刺,以 免伤及胸膜和肺脏,引起气胸。可灸。络学和腧穴学的总称,经络学主要 研究经络理论及其应用,主要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对临床的指导;腧穴学是研究 腧穴理论和应用,主要阐述腧穴的名称,定位,分类和临 床应用。
2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 下的通路。
21
四、腧穴的命名
解剖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穴位作用:治母疾的睛明、光明、治面瘫的牵正 。
天体地貌:日月、太乙、大陵、丘墟、太溪、涌 泉。
动植物:伏兔、鱼际、犊鼻、鹤顶
建筑居处:天井、屋翳、膺窗、库房、梁门。
中医学理论: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气海。
22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治疗作用
50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 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 、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 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过肘 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 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行至大鱼际 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四)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俞” 即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 穴,共十二个。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 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 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31
32
(五)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 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 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募 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 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只需掌握7穴)
54
中府LU1(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 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2.肩背痛。 【操作】向外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感酸麻 胀可向胸部或肩背部放射。不可向内侧深刺,以 免伤及胸膜和肺脏,引起气胸。可灸。络学和腧穴学的总称,经络学主要 研究经络理论及其应用,主要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对临床的指导;腧穴学是研究 腧穴理论和应用,主要阐述腧穴的名称,定位,分类和临 床应用。
2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 下的通路。
21
四、腧穴的命名
解剖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穴位作用:治母疾的睛明、光明、治面瘫的牵正 。
天体地貌:日月、太乙、大陵、丘墟、太溪、涌 泉。
动植物:伏兔、鱼际、犊鼻、鹤顶
建筑居处:天井、屋翳、膺窗、库房、梁门。
中医学理论: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气海。
22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治疗作用
50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 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 、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 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过肘 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 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行至大鱼际 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经络腧穴PPT课件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 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 内侧和胸腹。
上下肢内侧
❖ 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 外侧和头面、躯干
上下肢外侧
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
❖ 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 ❖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
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作用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 特定的孔隙。 ❖ 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腧穴的分类
❖ 经穴
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为“十四 经穴”,简称经穴,共361个
有名称和固定位置,有经属和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类
❖ 经外穴
有固定名称和明确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 的腧穴,有独特疗效,称为“经外奇穴”
主治:肩胛局部病证、气喘
足太阳膀胱经
(左右各67穴)
❖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 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 部,循行于脊柱两侧,经过背腰臀部,入 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止腘窝;枕部 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 腘窝部相合后循行于小腿外侧,经过外踝 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侧端
❖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
病证
❖ 隐白 ❖ 公孙 ❖ 三阴交 ❖ 阴陵泉 ❖ 血海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左右各9穴)
❖ 起于心中,联系心、肺、咽及目系, 属心络小肠;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 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 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 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 小肠经相接。支脉从心系向上,挟着 咽喉两旁,连系于目系,即眼球内连 于脑的脉络
《腧穴总论》课件
腧穴的历史和发展
1
经典著作
2
古代医书中首次出现了对腧穴的系统论
述,如《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3
古代发现
腧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是中 国医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研究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腧穴的研 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和突破。
腧穴的分类和定位方法
经穴和奇穴
腧穴可分为经穴和奇穴两大类,根据其在经络上的 位置和特点进行分类。
《腧穴总论》PPT课件
腧穴总论 PPT 大纲
什么是腧穴?
1 穴位的定义
腧穴是人体上特定的解剖 结构点,通过刺激腧穴可 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2 穴位的特点
3 穴位的起源
每个腧穴具有特定的名称、 位置、属性和功能,是中 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
腧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 代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的 独特贡献之一。
定位方法
定位腧穴的方法包括解剖定位、经络定位、传统方 法等,各有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腧穴的功能和作用
调节气血
通过刺激腧穴,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缓解疼痛
腧穴刺激可以激活身体的内源性镇痛系统,缓解各种疼痛。
提高免疫力
刺激腧穴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
腧穴与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
腧穴的常见应用
1
体内穴位刺激
通过针刺、按摩等方式刺激体内的腧穴,
穴位注射疗法
2
治疗各种疾病和不适。
将药物注射到穴位,起到针灸和药物疗
法的综合效果。
3
穴位贴敷疗法
利用药物贴敷在腧穴上,通过经络吸收 起到治疗和保健的作用。
腧穴的选穴方法
1 经典选穴法
经络腧穴总论ppt课件
16
十二经脉
经脉 表里
后
前
足
中
后
内侧(里) 外侧(表)
太阴经(肺) 阳明经(大肠) 厥阴经(心包) 少阳经(三焦) 少阴经(心) 太阳经(小肠) 太阴经(脾) 阳明经(胃) 厥阴经(肝) 少阳经(胆) 少阴经(肾) 太阳经(膀胱)
17
十二经脉的走向及交接
头
手三阳
胸
手三阴
腹
足三阳
足阳明胃经 属胃 络脾
足厥阴肝经 属肝 络胆
足少阳胆经 属胆 络肝
足少阴肾经 属肾 络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 属膀胱 络肾
23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表
食指端
鼻孔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趾端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
下肢者为足经。
2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 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 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15
手三阴经联系于胸部,内属肺、心包、心; 足三阴经联系于腹部,内属脾、肝、肾; 手三阳经内属于大肠、三焦、小肠; 足三阳经内属于胃、胆、膀胱
2.基本功能
督,有总督、统率之义。
(1) 调节阳经气血, 为 “阳脉之海”。
(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26
任脉
1.循行部位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
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 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 环绕口唇(内侧),沿面颊, 分行至目眶下。 2.基本功能
十二经脉
经脉 表里
后
前
足
中
后
内侧(里) 外侧(表)
太阴经(肺) 阳明经(大肠) 厥阴经(心包) 少阳经(三焦) 少阴经(心) 太阳经(小肠) 太阴经(脾) 阳明经(胃) 厥阴经(肝) 少阳经(胆) 少阴经(肾) 太阳经(膀胱)
17
十二经脉的走向及交接
头
手三阳
胸
手三阴
腹
足三阳
足阳明胃经 属胃 络脾
足厥阴肝经 属肝 络胆
足少阳胆经 属胆 络肝
足少阴肾经 属肾 络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 属膀胱 络肾
23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表
食指端
鼻孔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趾端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
下肢者为足经。
2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 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 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15
手三阴经联系于胸部,内属肺、心包、心; 足三阴经联系于腹部,内属脾、肝、肾; 手三阳经内属于大肠、三焦、小肠; 足三阳经内属于胃、胆、膀胱
2.基本功能
督,有总督、统率之义。
(1) 调节阳经气血, 为 “阳脉之海”。
(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26
任脉
1.循行部位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
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 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 环绕口唇(内侧),沿面颊, 分行至目眶下。 2.基本功能
《中医经络及腧穴》课件
2023
REPORTING
《中医经络及腧穴》 PPT课件
2023
目录
• 中医经络概述 • 经络的种类与功能 • 腧穴的分类与特点 • 腧穴的定位与主治 • 经络与腧穴的实际应用 • 中医经络及腧穴的现代研究
2023
PART 01
中医经络概述
REPORTING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 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每条经脉连接着特定
的脏腑器官。
奇经八脉
包括任脉、督脉等八条独立的经脉 ,它们在经络系统中起着调节作用 。
络脉
包括别络、浮络和孙络,是十二经 脉和奇经八脉的分支,遍布全身。
经络系统的作用
沟通内外
经络系统连接着人体的各个部 位,使体内外环境得以沟通。
运行气血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 气血的滋养,维持人体正常生 理功能。
经穴
位于十四经脉上,有固定的位置和归经。
奇穴
又称经外奇穴,无固定位置和归经,多用于治疗某些特殊疾病。
阿是穴
又称压痛点,无固定位置,是根据疼痛部位或反应点来确定的。
腧穴的特点
定位特点
每个腧穴都有固定的位置,不可混淆 。
主治特点
每个腧穴都有其主治的病症,需根据 病症选择合适的腧穴。
配伍特点
多个腧穴可以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
2023
PART 06
中医经络及腧穴的现代研 究
REPORTING
经络现象的科学解释
总结词
目前对经络现象的科学解释尚不充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详细描述
尽管中医经络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对其科学原理的解释仍不充分。现代科学研究试图从生物学 、物理学和化学等角度揭示经络现象的本质,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未解之谜。
REPORTING
《中医经络及腧穴》 PPT课件
2023
目录
• 中医经络概述 • 经络的种类与功能 • 腧穴的分类与特点 • 腧穴的定位与主治 • 经络与腧穴的实际应用 • 中医经络及腧穴的现代研究
2023
PART 01
中医经络概述
REPORTING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 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每条经脉连接着特定
的脏腑器官。
奇经八脉
包括任脉、督脉等八条独立的经脉 ,它们在经络系统中起着调节作用 。
络脉
包括别络、浮络和孙络,是十二经 脉和奇经八脉的分支,遍布全身。
经络系统的作用
沟通内外
经络系统连接着人体的各个部 位,使体内外环境得以沟通。
运行气血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 气血的滋养,维持人体正常生 理功能。
经穴
位于十四经脉上,有固定的位置和归经。
奇穴
又称经外奇穴,无固定位置和归经,多用于治疗某些特殊疾病。
阿是穴
又称压痛点,无固定位置,是根据疼痛部位或反应点来确定的。
腧穴的特点
定位特点
每个腧穴都有固定的位置,不可混淆 。
主治特点
每个腧穴都有其主治的病症,需根据 病症选择合适的腧穴。
配伍特点
多个腧穴可以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
2023
PART 06
中医经络及腧穴的现代研 究
REPORTING
经络现象的科学解释
总结词
目前对经络现象的科学解释尚不充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详细描述
尽管中医经络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对其科学原理的解释仍不充分。现代科学研究试图从生物学 、物理学和化学等角度揭示经络现象的本质,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未解之谜。
腧穴总论讲解PPT课件
背腰部:相应部位及脏腑的病证、下肢病证
肘膝以上穴:局部病证
肘膝以下穴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躯干部位穴——近治作用为主
*四肢肘膝以下穴——近治+远治 总结:“越远越远、越近越近”
第三节 特定穴
5. 结合中医学理论——解剖部位、脏腑功能经络 阴阳、穴位作用:腕骨、完骨、百会、气海、三 阴交
腧穴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
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1.古人论述 ——
《灵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两 腋;脾,两髀;肾,两腘。 《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 有所结聚”。 2.反映形式——腧穴范围以内 的“痛(压痛) 、温 (局部发凉发热)、形(肿胀、硬节、突起、凹陷、 丘疹 、脱屑) 、色”(发白、红,瘀点、瘀斑)。
举例:少泽、少商、合谷、太冲、内庭、人中、 委中、昆仑
(三) 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时
功能抑制
如:内关、天枢、大横、合谷
②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
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经穴可治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个性
一、 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局部作用)
概念:
所在部位
腧穴均可以治疗
的病症
邻近组织、器官
注:
* 是所有穴位的共性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
太阳、百会、中脘、肩髃、肩髎、臂臑等
(二)远治作用(远道作用)
概念: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 器官病证的作用。
肘膝以上穴:局部病证
肘膝以下穴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躯干部位穴——近治作用为主
*四肢肘膝以下穴——近治+远治 总结:“越远越远、越近越近”
第三节 特定穴
5. 结合中医学理论——解剖部位、脏腑功能经络 阴阳、穴位作用:腕骨、完骨、百会、气海、三 阴交
腧穴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
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1.古人论述 ——
《灵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两 腋;脾,两髀;肾,两腘。 《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 有所结聚”。 2.反映形式——腧穴范围以内 的“痛(压痛) 、温 (局部发凉发热)、形(肿胀、硬节、突起、凹陷、 丘疹 、脱屑) 、色”(发白、红,瘀点、瘀斑)。
举例:少泽、少商、合谷、太冲、内庭、人中、 委中、昆仑
(三) 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时
功能抑制
如:内关、天枢、大横、合谷
②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
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经穴可治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个性
一、 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局部作用)
概念:
所在部位
腧穴均可以治疗
的病症
邻近组织、器官
注:
* 是所有穴位的共性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
太阳、百会、中脘、肩髃、肩髎、臂臑等
(二)远治作用(远道作用)
概念: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 器官病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腧穴分类
12
经穴 阿是穴 奇穴
13
经穴
14
经
经穴是指分布
穴
并归属于十四经脉
的腧穴,又称 “ 十
四经穴 ” 。
15
主治经脉 脏腑病证
16
针灸甲乙经
349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54
针灸资生经
359
针灸逢源
361
17
18
奇穴
19
奇
奇穴是指尚
穴
未归属于十四经 穴系统的腧穴 ,
有人称为 “ 经外
奇穴 ” 。
128
129
大肠、小肠下合于足阳明经
三焦下合于足太阳经
130
大 肠 足阳明胃经上巨虚穴 小 肠 足阳明胃经下巨虚穴
三 焦 足太阳膀胱经委阳穴
131
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
胃
足少阳胆经阳陵泉穴
胆
足太阳膀胱经委中穴
膀胱
132
主病
六腑病证
80
所所 所 所所 出溜 注 行入 为为 为 为为 井荥 输 经合
81
所出为井(泉水初出之源),脉气始发。
井
82
井 穴 位 置 在 四 肢 末 端 83
所溜为荥(萦迂未成大流),脉气尚微。
荥
84
荥穴位置多在掌指或跖趾关节前方85
所注为输(水流转输灌注),脉气渐盛。
输
86
输穴位置多在掌指或跖趾关节后方87
104
主病
五脏病证
105
“五脏有 疾,当取之 十二原”。
106
咳嗽气喘
太 渊 (肺经原穴)
心悸失眠
神 门 (心经原穴)
肠鸣泄泻
太 白 (脾经原穴)
107
络穴
108
络
穴
络穴是表
里两经联络的
处所。
109
阴经经脉
阳经经脉
110
络 穴 位 置 多 在 肘 膝 关 节 以 下 111
任脉络穴
胸腹
46
牙痛取合谷
头痛取太冲
47
脱肛取百会
坐骨神经痛取环跳
48
左病右取 右病左取
49
右侧合合
左侧面瘫
50
右侧胁痛
左侧阳陵泉
51
52
特殊作用
53
54
特殊 作用
腧穴特异性 腧穴双重性
55
阑尾穴 三阴交 足三里
对阑尾炎有特殊作用 对妇科病有特殊作用 对消化道有特殊作用
56
矫正胎位
和中降逆
20
21
22
主治某些 特殊病证
23
24
阿是穴
25
阿
是
阿是穴是直 接在全身各个部
穴
位的痛点或压痛 点上选取的腧穴。
近代的人把它叫
做“压痛点”。
26
以痛为输
27
28
不定穴
天应穴
扪当穴
29
主治所在 部位病痛
30
31
经穴
奇穴
阿是穴
32
3
腧穴作用
33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34
123
阴经 郄穴
急
性
血
证
阳经 郄穴
急
性
痛
证
124
下合穴
125
下
合
穴
下合穴是
六腑相合于下
肢阳经的六个
腧穴。
126
下 合 穴 位 置 在 膝 关 节 以 下 127
合 治 内 腑
手阳明大肠合穴——曲池 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
手太阳小肠合穴——小海 足少阳胆经合穴——阳陵泉
手少阳三焦合穴——天井 足太阳膀胱合穴——委 中
所行为经(江河畅行无阻),脉气大盛。
经
88
经 穴 位 置 多 在 腕 踝 关 节 附 近 89
所入为合(百川归海汇合),脉气内入。
合
90
合 穴 位 置 多 在 肘 膝 关 节 上 下 91
井荥 输 经 合
92
主病
经脉病证 脏腑病证
93
94
荥输治外经 合治内腑
95
牙齿疼痛
足阳明经荥穴内庭
73
全身特定穴
129个
74
五输穴 郄穴 俞募穴
八脉交会穴
原络穴 下合穴
八会穴 交会穴
75
五输穴
76
五
五输穴是十
输
二经脉中分布在
穴
肘膝关节以下的 五个特定穴位,
即井、荥、输、
经、合穴,简称
“五输穴”。
77
井 荥
输
经
合
78
井
荥
输
穴
穴
穴
经
合
穴
穴
79
《 灵枢 · 九针十二原 》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 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 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 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之所行,皆在五 输也。
近治作用
35
36
经穴 奇穴 阿是穴
近治作用
37
眼红眼肿
耳聋耳鸣
睛听
明会
膝痛膝冷
膝中 眼脘
胃疼腹痛
38
局部作用
近 治
邻近作用
39
40
远治作用
41
42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43
落枕项强
中渚 委中
(手背) (腘窝)
腰背扭伤
眼目昏花
光明 涌泉
(小腿) (足心)
舌烂口疮
44
45
上病下取 下病上取
119
郄 穴 位 置 多 在 肘 膝 关 节 上 下 120
主病
急性病证
121
孔最(手太阴肺经郄穴) —— 喘咳、咯血 阴郄(手少阴心经郄穴)—— 吐血、衄血 地机(足太阴脾经郄穴)—— 痛经、崩漏
122
养老(手太阳小肠郄穴) ——肩背腰痛 温溜(手阳明大肠郄穴)——头痛面肿 梁丘(足阳明胃经郄穴)——胃痛乳痈
项强不舒
手太阳经输穴后溪
目赤肿痛
足厥阴经输穴太冲
96
胃脘疼痛
足阳明经合穴三里
胆腑疾患
足少阳经合穴阳陵
膀胱腑病
足太阳经合穴委中
97
98
原穴
99
原
穴
原穴是脏
腑原气经过和
留止的部位。
100
101
原 穴 位 置 多 在 腕 踝 关 节 附 近 102
六阳经
专 有 原 穴
103
六阴经
以 输 代 原
督脉络穴
背腰
脾之大络
胁肋
112
主病
表里经病证
113
针
经
指
南
“ 络穴正在两 经中间,……若刺
络穴,表里皆治”。
114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四总穴
面口合谷收
头项寻列缺
115
头项寻列缺
116
郄穴
117
郄
穴
郄穴是经 脉之气深集、 汇聚的部位。
118
十二经脉 十二郄穴
阴维脉郄穴 阴跷脉郄穴
阳维脉郄穴 阳跷脉郄穴
三阴交
月
经
经
闭
过
不
多
行
时
时
可
可
固
活
崩
血
止
通
漏
经
64
65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所有腧穴 十四经穴 部分腧穴
66
67
太渊
手太阴经穴
合谷
手阳明经穴
咳嗽气喘咯血
咽肿齿痛口歪
68
阴经 腧穴
阳经 腧穴
侧重脏腑病证 侧重经脉病证
69
4
特定穴
70
特定穴
要穴
71
72
特定穴
特定穴是十四经 中若干类具有特殊性 能和治疗作用,并有 特定称号的腧穴。
至中
阴脘
开窍苏厥
人气 中海
扶正补虚
57
双双双 重关相 性性性
58
天枢
便
腹
秘
泻
时
时
可
可
泻
固
下
肠
通
止
便
泻
59
关元
癃
遗
闭
尿
时
时
可
可
开
固
通
摄
水
约
道
束
Hale Waihona Puke 60内关心心
动
动
过
过
速
缓
时
时
可
可
减
恢
缓
复
心
正
率
常
61
百会
气
肝
虚
阳
下
上
陷
亢
时
时
可
可
升
平
提
肝
举
潜
陷
阳
62
合谷
热
汗
病
出
无
过
汗
多
时
时
可
可
散
固
邪
表
发
敛
汗
汗
63
1
腧穴概念
1
2
腧 俞输
流注转输
3
月
俞
腧
4
腧穴
(全身所有穴位)
俞穴
(背部脏腑俞穴)
输穴
(肘膝以下五输)
5
孔隙 凹陷
6
腧穴
腧穴是脏腑经气输注 于体表的部位。
12
经穴 阿是穴 奇穴
13
经穴
14
经
经穴是指分布
穴
并归属于十四经脉
的腧穴,又称 “ 十
四经穴 ” 。
15
主治经脉 脏腑病证
16
针灸甲乙经
349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54
针灸资生经
359
针灸逢源
361
17
18
奇穴
19
奇
奇穴是指尚
穴
未归属于十四经 穴系统的腧穴 ,
有人称为 “ 经外
奇穴 ” 。
128
129
大肠、小肠下合于足阳明经
三焦下合于足太阳经
130
大 肠 足阳明胃经上巨虚穴 小 肠 足阳明胃经下巨虚穴
三 焦 足太阳膀胱经委阳穴
131
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
胃
足少阳胆经阳陵泉穴
胆
足太阳膀胱经委中穴
膀胱
132
主病
六腑病证
80
所所 所 所所 出溜 注 行入 为为 为 为为 井荥 输 经合
81
所出为井(泉水初出之源),脉气始发。
井
82
井 穴 位 置 在 四 肢 末 端 83
所溜为荥(萦迂未成大流),脉气尚微。
荥
84
荥穴位置多在掌指或跖趾关节前方85
所注为输(水流转输灌注),脉气渐盛。
输
86
输穴位置多在掌指或跖趾关节后方87
104
主病
五脏病证
105
“五脏有 疾,当取之 十二原”。
106
咳嗽气喘
太 渊 (肺经原穴)
心悸失眠
神 门 (心经原穴)
肠鸣泄泻
太 白 (脾经原穴)
107
络穴
108
络
穴
络穴是表
里两经联络的
处所。
109
阴经经脉
阳经经脉
110
络 穴 位 置 多 在 肘 膝 关 节 以 下 111
任脉络穴
胸腹
46
牙痛取合谷
头痛取太冲
47
脱肛取百会
坐骨神经痛取环跳
48
左病右取 右病左取
49
右侧合合
左侧面瘫
50
右侧胁痛
左侧阳陵泉
51
52
特殊作用
53
54
特殊 作用
腧穴特异性 腧穴双重性
55
阑尾穴 三阴交 足三里
对阑尾炎有特殊作用 对妇科病有特殊作用 对消化道有特殊作用
56
矫正胎位
和中降逆
20
21
22
主治某些 特殊病证
23
24
阿是穴
25
阿
是
阿是穴是直 接在全身各个部
穴
位的痛点或压痛 点上选取的腧穴。
近代的人把它叫
做“压痛点”。
26
以痛为输
27
28
不定穴
天应穴
扪当穴
29
主治所在 部位病痛
30
31
经穴
奇穴
阿是穴
32
3
腧穴作用
33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34
123
阴经 郄穴
急
性
血
证
阳经 郄穴
急
性
痛
证
124
下合穴
125
下
合
穴
下合穴是
六腑相合于下
肢阳经的六个
腧穴。
126
下 合 穴 位 置 在 膝 关 节 以 下 127
合 治 内 腑
手阳明大肠合穴——曲池 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
手太阳小肠合穴——小海 足少阳胆经合穴——阳陵泉
手少阳三焦合穴——天井 足太阳膀胱合穴——委 中
所行为经(江河畅行无阻),脉气大盛。
经
88
经 穴 位 置 多 在 腕 踝 关 节 附 近 89
所入为合(百川归海汇合),脉气内入。
合
90
合 穴 位 置 多 在 肘 膝 关 节 上 下 91
井荥 输 经 合
92
主病
经脉病证 脏腑病证
93
94
荥输治外经 合治内腑
95
牙齿疼痛
足阳明经荥穴内庭
73
全身特定穴
129个
74
五输穴 郄穴 俞募穴
八脉交会穴
原络穴 下合穴
八会穴 交会穴
75
五输穴
76
五
五输穴是十
输
二经脉中分布在
穴
肘膝关节以下的 五个特定穴位,
即井、荥、输、
经、合穴,简称
“五输穴”。
77
井 荥
输
经
合
78
井
荥
输
穴
穴
穴
经
合
穴
穴
79
《 灵枢 · 九针十二原 》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 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 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 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之所行,皆在五 输也。
近治作用
35
36
经穴 奇穴 阿是穴
近治作用
37
眼红眼肿
耳聋耳鸣
睛听
明会
膝痛膝冷
膝中 眼脘
胃疼腹痛
38
局部作用
近 治
邻近作用
39
40
远治作用
41
42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43
落枕项强
中渚 委中
(手背) (腘窝)
腰背扭伤
眼目昏花
光明 涌泉
(小腿) (足心)
舌烂口疮
44
45
上病下取 下病上取
119
郄 穴 位 置 多 在 肘 膝 关 节 上 下 120
主病
急性病证
121
孔最(手太阴肺经郄穴) —— 喘咳、咯血 阴郄(手少阴心经郄穴)—— 吐血、衄血 地机(足太阴脾经郄穴)—— 痛经、崩漏
122
养老(手太阳小肠郄穴) ——肩背腰痛 温溜(手阳明大肠郄穴)——头痛面肿 梁丘(足阳明胃经郄穴)——胃痛乳痈
项强不舒
手太阳经输穴后溪
目赤肿痛
足厥阴经输穴太冲
96
胃脘疼痛
足阳明经合穴三里
胆腑疾患
足少阳经合穴阳陵
膀胱腑病
足太阳经合穴委中
97
98
原穴
99
原
穴
原穴是脏
腑原气经过和
留止的部位。
100
101
原 穴 位 置 多 在 腕 踝 关 节 附 近 102
六阳经
专 有 原 穴
103
六阴经
以 输 代 原
督脉络穴
背腰
脾之大络
胁肋
112
主病
表里经病证
113
针
经
指
南
“ 络穴正在两 经中间,……若刺
络穴,表里皆治”。
114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四总穴
面口合谷收
头项寻列缺
115
头项寻列缺
116
郄穴
117
郄
穴
郄穴是经 脉之气深集、 汇聚的部位。
118
十二经脉 十二郄穴
阴维脉郄穴 阴跷脉郄穴
阳维脉郄穴 阳跷脉郄穴
三阴交
月
经
经
闭
过
不
多
行
时
时
可
可
固
活
崩
血
止
通
漏
经
64
65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所有腧穴 十四经穴 部分腧穴
66
67
太渊
手太阴经穴
合谷
手阳明经穴
咳嗽气喘咯血
咽肿齿痛口歪
68
阴经 腧穴
阳经 腧穴
侧重脏腑病证 侧重经脉病证
69
4
特定穴
70
特定穴
要穴
71
72
特定穴
特定穴是十四经 中若干类具有特殊性 能和治疗作用,并有 特定称号的腧穴。
至中
阴脘
开窍苏厥
人气 中海
扶正补虚
57
双双双 重关相 性性性
58
天枢
便
腹
秘
泻
时
时
可
可
泻
固
下
肠
通
止
便
泻
59
关元
癃
遗
闭
尿
时
时
可
可
开
固
通
摄
水
约
道
束
Hale Waihona Puke 60内关心心
动
动
过
过
速
缓
时
时
可
可
减
恢
缓
复
心
正
率
常
61
百会
气
肝
虚
阳
下
上
陷
亢
时
时
可
可
升
平
提
肝
举
潜
陷
阳
62
合谷
热
汗
病
出
无
过
汗
多
时
时
可
可
散
固
邪
表
发
敛
汗
汗
63
1
腧穴概念
1
2
腧 俞输
流注转输
3
月
俞
腧
4
腧穴
(全身所有穴位)
俞穴
(背部脏腑俞穴)
输穴
(肘膝以下五输)
5
孔隙 凹陷
6
腧穴
腧穴是脏腑经气输注 于体表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