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师说》教案(优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教案
教学设想:
《师说》是有名的古代议论性散文,其严密周详的论证,质朴又富感染力的论述可谓经久不衰,其主张的“从师之道”影响更是已愈千年。因此,即使没要求背诵,也应通过反复朗读来熟悉全文(熟记名句),因声求气,从而达到理解文意,掌握论证结构的目的。此外该课文是高中语文必修第十篇文言课文,虽为自读课文,但处于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初期,因此,几个重点虚、实词的讲解、积累也将成为教学的第三个要点。
针对以上教材分析,我的《师说》第一课时将以“因声求气”为重点,即通过朗读感受诗文的节奏,熟悉文章大意,从而来把握作品的精神。第一阶段朗读,旨在了解课文,把握大意,第二阶段朗读,从断句、字词重读、句子感情三个角度,既深入熟悉文意,又积累重点字、词、句。从而为第二课时掌握论证结构,分析第二段论证方法打好基础。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
掌握并积累师、所以、句读、其、而、乎等文言字词;
过程与方法:运用“因声求气”的方法,通过反复、正确朗读来熟悉课文;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熟悉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题目《师说》让你想起哪些在题目中含有“说”的文章?初中学过《爱莲说》(周敦颐),《捕蛇者说》柳宗元,《马说》(韩愈),都是针对某个话题阐发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说”就相当于“谈谈”,是古代议论文体,意为“解说……的道理”。(这也正是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主张,即文章得文以载道,言之有物,坚决摈弃文风浮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
那么《师说》是要解说什么的道理呢?“师”为何意?
二、熟悉课文:对照注释自读课文,用笔进行勾画,并完成学案第一题。
PPT提示易错读的音:传、读、不、相、谀、郯、苌、襄、聃。
明确:从“吾从而师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而问焉”等句子,可知题目中的“师”是“从师”的意思。
文章的写作是缘情于事,有感而发,是什么人或事激发起韩愈写这篇论述“从师”的文章呢?
明确: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写文章“嘉其”,“贻之”。
十七少年跟随老师学习,在今天看来是再理所应当不过的事,而当时已名声
大噪的韩愈又为何要特意拟文赠送他,嘉奖他,“不拘于时”的“时”到底是啥样的?齐读课文,用原文的话回答。
明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背景补充:魏晋门阀制度在中唐时期仍有遗风,士大夫阶层注重“家传”,而以拜师学习为耻。
三、因声求气:通过感受诗文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初学古文,我们对于文章的深意往往不易把握,然而句子的句式、语气较容易掌握,因此,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来朗读课文,以读入文,以读至思(把握句意时,出现重难点字词,则穿插讲解)。
1、全文断句并朗诵,通过断句把握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培养语感,同时帮助理解句子,特别是长句子的句意。断句主要以意义依据,词语(组)不分家,句首语气词单独隔开,句末语气词起收尾作用,无明显分隔。
按PPT上的显示自己读读课文,把易混读的地方用斜线标在课本上。请学生朗读、体会一下句子。
重点: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曰师\曰弟子\云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余\嘉其\能行古道
2、重音字词,重读音字词是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通过重读句中某个字、词体现出作者所要强调或是感情充沛的地方。如“噫吁嚱,危乎高哉”中重读“危”、“高”强调蜀道难以让人致信的高、险。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是需要重音读的?
3、体会感情,揣摩感叹,肯定,疑问的句子所传达的感情。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自己朗读一下句子,揣摩其中的感情和深意
①人非生而知之乎,孰能无惑?
(孰,反问,怎么……?不可能没有困惑,言外之意,每个人都有要解疑答惑的时候,所以从师是人人皆有必要的。)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反问,哪,岂。哪里需要知道那个人的年纪?学习道理,与老师的年龄完全没有关系,那是荒谬的,不是从师的标准。)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士大夫带鄙夷语气)
④师道之不复。可之矣。
(看到从师的风尚已败坏,心忧如焚。)
按照前面的朗读体验,我们再次齐读课文,看看在反复朗读以后,再读会有哪些新的认识。
四、作业:对照课文,将学案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