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辨症技巧1
第八章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八章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第一节皮肤病的辨证皮肤病的中医辨证主张整体和局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祖国医学有八纲、脏腑、经络、卫气营血及三焦等辩证方法,这些方法已在中医学课程中作了详细阐述,这里仅有重介绍皮肤病的局部症状辨证。
(一)自觉症状辨证1.瘙痒痒是由风、湿、热、虫及血虚等因素引起。
(1)风痒为遍身作痒,痒无定处,流窜不定。
皮损以头面为主,多呈干性,舌红或淡红、苔薄。
(2)湿痒特点为脂水没淫,缠绵难愈。
以会阴、下肢为多,苔白腻、脉孺。
(3)热痒以皮疹发红、焮热作痒为特点。
常遇热加重,舌红、苔黄、脉数。
(4)虫痒特点为痒若虫行,奇痒难忍,部位固定,夜间为甚。
(5)血虚痒多为全身作痒,皮肤干燥脱屑,舌淡、脉沉细或缓。
2.疼痛系气血壅滞、阻塞不通所致。
疼痛固定属血瘀,痛无定处属气滞。
寒痛者皮色不变,皮温不高,自觉夜痛,得热则减:热痛者皮色红,炽热而痛,得冷则减。
喜按喜温则为虚痛,拒按喜冷则为实痛。
3. 麻木麻木系气血不通,经络阻隔所致。
即所谓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4.灼热多属热毒、火邪所致。
(二)皮肤损害辨证1. 斑疹(1)红斑多为血热所致。
红斑压之褪色者,还可由气分之热或风热引起。
压之不褪色者也可见于血瘀。
红斑稀疏则为热轻,色深、分布密集则为热重。
(2)紫斑可由血分热盛、迫血外溢,积于皮下;或因寒邪外束,气滞血凝所致;也可由牌不统血,溢于脉外而成。
(3)白斑多由血虚、气滞或气血不调所致。
(4) 色素沉着斑多属气血不和、肾虚或肝郁气滞所致。
2.丘疹色红细密伴瘙痒者属风热,色红较大者属血热,疹色暗红而压之不褪者多见于血瘀,正常肤色或疹色不鲜者为气虚、血虚及血燥。
3.结节多属气血凝滞,湿热蕴结或痰核所致。
4. 水疱疱周有红晕者为湿热或热毒,无红晕者多属脾虛湿蕴。
5. 脓疱多由湿热或热毒炽盛所致。
6. 风团疹色白属风寒或血虚,色红多属风热。
此外,抓后出现红色风团或条状隆起者,也可由血热生风所致。
7.鳞屑急性病后见之为余热未净,慢性病时出现鳞屑为血虚或血燥。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向表现,因此常外病内治,遵循整体观,达到阴平阳秘。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一、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辩证是中医辩证最基本方法。
通过四诊获得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盈亏、病邪的盛衰、疾病的浅深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种证候。
(一)表证证候特点:病位浅、病程短、起病急。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无汗或有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等。
常见疾病:如风寒或风热所致的荨麻疹。
(二)里证特点:病位深达脏腑,病程较长。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神昏、谵语、尿赤、便结、舌经苔黄、脉洪而数。
常见疾病:如皮肤疖、痈等化脓感染性皮肤病,未经及时治疗,热毒传入营血。
(三)寒证证候特点:是感受寒邪可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方面。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沉。
皮肤损害常表现为色淡白或青紫,温度偏低,或有疼痛,得暖则缓。
常见疾病:如冻疮、肢端动脉痉挛病。
(四)热证证候特点:是感受热邪或机体的功能亢盛,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方面。
临床表现:发热喜凉,口渴冷饮,面红耳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
皮肤损常表现为色鲜红,欣热,肿胀,或脓疱、瘀斑。
常见疾病:如丹毒、败血症出现的皮肤紫癜。
(五)虚证证候特点:是正气虚弱不足。
临床表现:由于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不同,故表现各有特点。
一般常见的为精神萎靡,面色胱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舌面光滑无苔,脉细弱。
常见疾病:如瘰疬性皮肤结核、系统硬皮病,系统红斑性狼疮。
(六)实证证候特点:是邪气亢盛有余。
临床表现:包括气滞、血瘀、痰饮、虫积等,因而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
皮肤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皮肤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最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部位之一。
因此,皮肤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正确的皮肤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皮肤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皮肤病诊断1. 仔细询问病史在进行皮肤病诊断时,首先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表现、病程等情况。
通过患者的描述,医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以缩小诊断范围,提高诊断准确率。
2. 仔细观察皮肤表面医生在进行皮肤病诊断时,要仔细观察皮肤表面的情况。
包括局部皮肤颜色、纹理、温度、触感等,还要注意有无脱屑、溃疡、结痂等病变。
通过观察,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皮肤病的类型,为进一步诊断提供线索。
3. 进行皮肤病相关检查除了仔细观察皮肤表面外,医生还可以进行皮肤病相关检查,如皮肤组织活检、血液检查、皮肤菌培养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认诊断,排除其他疾病,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二、皮肤病鉴别诊断1. 鉴别不同类型皮肤病在进行皮肤病鉴别诊断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鉴别不同类型的皮肤病。
有些皮肤病症状相似,容易混淆,医生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鉴别,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2. 区分真菌感染和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细菌感染是常见的皮肤病,两者症状相似,但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医生在进行鉴别诊断时,需要根据病变的部位、性质、病程等特点,区分真菌感染和细菌感染,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3. 区分炎症性皮肤病和免疫性皮肤病炎症性皮肤病和免疫性皮肤病在临床上常常难以区分,但治疗方法却完全不同。
医生在鉴别诊断时,需要通过检查患者的血清免疫学指标、皮肤组织活检等方法,确定疾病类型,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总结:皮肤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医生在进行诊断时要仔细询问病史、观察皮肤表面、进行相关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在鉴别诊断中,医生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区分不同类型的皮肤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皮肤病的辨证】
【皮肤病的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是论治的前提。
“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一、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四种诊察方法,亦称“四诊”。
其对皮肤性病的诊断,亦不例外。
(一)望诊望诊就是医者借助视觉来观察病人神态、皮肤、毛发、爪甲和舌、苔等异常变化,以测知机体功能状态和病情的诊断方法。
1.望神态观察病人精神状态,包括面部表情、眼神和动态,从而得出有神、无神的印象,这对病情的轻重可以有一个初步了解。
一般而言,患者目光有神,精神奕奕,表情自如,意识清楚,反应敏锐,是为“有神”,表明患者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虽得病,其势轻浅;若目光晦黯,精神萎靡,表情淡漠,意识不清,反应迟钝,则为“无神”,表明患者正气亏损,脏腑功能已衰,病情严重。
就皮肤性病而言,新病或病情轻浅者,一般神态改变不大,若病久或病传入里,伤及脏腑气血者,则可表现为无神或失神之象,如痈、疖所致的脓毒血症,严重的药物性皮炎,天疱疮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望皮损这是诊断皮肤性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观察皮肤损害的不同特点,包括:(1)类型如红斑、丘疹、风团、水疱、鳞屑、脓疱等。
不同类型的皮损,常提供辨证的重要内容。
如红斑,一般提示营血有热,风团提示有“风邪”,脓疱一般提示有“热毒”。
(2)部位很多皮肤性病有其好发部位,这往往有助于诊断。
例如扁平疣常发于颜面部、手背部;硬红斑多发于小腿屈侧等。
中医学还可根据皮损的部位,联系经络脏腑进行辨证治疗。
如发于唇部者多系脾胃经,鼻部者多属肺、大肠经,胸胁部者多为肝、胆经。
(3)颜色不同皮肤性病的损害,其色泽亦可不同,如白癜风和黄褐斑。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皮肤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其所取得的显著疗效。
一、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原则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包括辨证分型、辨证施治和辨证取穴。
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分类,如寒热湿燥等不同类型。
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分型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等。
辨证取穴是通过针灸治疗,刺激特定穴位来调和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效果。
二、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1. 风热湿毒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对于风热湿毒型皮肤病患者,常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方法。
可选用中药复方制剂,如板蓝根颗粒、连翘败毒饮等,外用可使用金银花洗剂、蒲公英擦洗剂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疏风解毒的穴位,如大椎、合谷等。
2. 燥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燥热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润燥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知母、麦冬等,外用可使用芦荟胶、玫瑰花水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养阴生津的穴位,如太溪、液门等。
3. 湿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湿热型皮肤病患者通常表现为皮肤湿疹、糜烂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黄芩、黄连等,外用可使用皂角米煎液、苦参软膏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清热利湿的穴位,如足三里、曲池等。
4. 血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血热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凉血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红藤、龙胆等,外用可使用紫草软膏、金银花洗剂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清热凉血的穴位,如血海、足三里等。
5. 寒湿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寒湿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湿疹、瘙痒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温阳祛寒湿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苍术、干姜等,外用可使用艾叶熏洗、姜厚片敷贴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温阳祛寒湿的穴位,如关元、足三里等。
常见皮肤病的鉴别与诊断方法总结
常见皮肤病的鉴别与诊断方法总结一、常见皮肤病的鉴别方法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容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影响而发生病变。
常见的皮肤病包括湿疹、过敏性皮炎、银屑病、癣菌感染等。
为了正确诊断和治疗这些皮肤问题,医生需要进行仔细的鉴别与诊断。
本文将总结几种常见皮肤病的鉴别方法,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辨识不同的皮肤问题。
1. 湿疹与过敏性皮炎的鉴别湿疹和过敏性皮炎是两种常见的慢性皮肤问题,它们有一些共同的临床表现,如红斑、水泡、渗出物和搔抓损伤。
然而,在鉴别时仍有明显区别。
湿疹通常会在婴幼儿期出现,并可延续至成年。
它多发于面部、颈部及四肢伸侧等处,且往往呈对称分布。
患者可能会出现强烈的瘙痒感,进而导致反复的搔抓损伤。
过敏性皮炎则是一种发作性反应,较多见于成年人。
它通常呈对称分布,并以接触部位为主,如双手、手腕、脚背等。
患者体现出来的瘙痒和不适感常常有针对性地与接触过的物质相关联。
2. 银屑病与湿疹的鉴别银屑病和湿疹是两种常见的慢性皮肤问题,但它们在临床表现和治疗上存在显著差异。
银屑病最常见于头皮、四肢和背部等处。
它的典型表现包括红斑,覆盖着白色或银屑般的鳞片。
这些鳞片易于脱落,并可扩展到周围区域。
虽然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的瘙痒感,但一般情况下并不剧烈。
湿疹则是具有泛发性红斑、水泡、皮肤增厚和剧烈搔抓损伤等特点。
与银屑病不同,湿疹通常在发作期间伴有明显的搔抓损伤,且可出现渗出物。
3. 牛皮癣与银屑病的鉴别牛皮癣和银屑病是两种常见的角化异常性皮肤疾病,它们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
牛皮癣以局限性或广泛性斑块为主要表现。
这些斑块通常呈现银灰色或灰白色,并具有显示出粘连情况下脱落的表面。
虽然有时会伴随轻微的瘙痒或刺激感,但一般不引起患者过多关注。
银屑病则更广泛地分布于全身,尤其是四肢和头部。
它所表现出来的红斑和鳞片比牛皮癣更加明显。
患者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和肿胀等其他并发症。
二、常见皮肤病的诊断方法针对常见的皮肤问题进行准确诊断很重要,因为各种皮肤问题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中医学认为,皮肤病是由内脏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在治疗皮肤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一、辨证分型1. 湿热型:皮肤疹子多为红色、疼痒明显,伴有湿热感。
常见于湿热内蕴、脾胃功能不佳的人群。
2. 风热型:皮肤疹子呈红丘疹、丘疹疹、斑丘疹等形态,伴有灼热感。
多见于外感风热、风热袭表的患者。
3. 血热型:皮肤疹子鲜红或紫红色,伴有疼痛灼热感,易结痂溃疡。
常出现于热毒郁结、血燥内生者。
4. 湿热燥损型:皮肤痒痛、干燥脱屑,常见于湿热燥热互结之人。
5. 血瘀型:皮肤紫斑、紫红色斑块,伴有疼痛灰暗感。
常见于外伤或瘀血内停者。
6. 气滞型:皮肤呈现瘀阻紫癜、疼痛拒按等现象,常见于情志不畅、气血不畅的人群。
二、治疗原则1. 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血热、风热等类型的皮肤病,常用草药有黄连、连翘、地黄等。
2. 润燥祛湿:适用于湿热、湿热燥损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萆薢、苦参、石膏等。
3. 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气滞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川芎、当归、赤芍等。
4. 理气祛风:适用于气滞、风热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柴胡、白芷、羌活等。
5. 温阳散寒:适用于阳虚、湿寒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肉桂、补骨脂、防风等。
三、常用草药1. 金银花: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型、风热型皮肤病。
2. 茯苓:利湿化痰,适用于湿热型、湿热燥损型皮肤病。
3. 当归: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型皮肤病。
4. 川芎:舒筋活络,适用于气滞型皮肤病。
5. 炮姜:温阳祛寒,适用于阳虚型皮肤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同时,草药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对于一些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尤为适用。
祝愿广大患者早日康复健康!。
中医外科之皮肤病资料整理
中医外科之皮肤病资料整理一、皮肤病:是指人体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的疾病。
二、辨证概要(一)辨自觉症状1.瘙痒:风痒、湿痒、热痒、虫痒、燥痒(虚痒)2.疼痛:热痛、瘀痛、寒痛3.灼热:热4.麻木:气血不畅、经络阻隔5.蚁走感:虫、气血不周⑴ 斑疹(macules):限局性的皮肤颜色改变。
① 红斑:热(风热、血热、湿热、热毒、血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② 紫斑:热毒、血瘀③ 白斑:气滞、气血不和④ 黑斑:肾虚、血瘀⑤ 褐斑:肝血虚、肾虚⑵ 丘疹(papules):高于皮肤的小丘形突起。
直径<0.5.① 小而密集伴瘙痒者:风热② 大而色红者:血热③ 紫色:热毒④ 皮色:瘀滞、风寒⑶ 疱疹(vesicles):有腔隙高出皮面的损害。
① 清:湿 . 浊:湿毒。
② 周围红晕、红斑上起水疱:湿热蕴结③ 血疱:血热⑷ 脓疱(pustules):高出皮面而含有脓液的疱。
湿热、热毒炽盛⑸ 结节(nodules):位于皮肤或皮下的实质性小团块。
直径>2cm,称肿块。
① 红色:血热蕴结、血瘀② 皮色:瘀滞、痰核⑹ 风团(wheals):皮肤上的局限性水肿隆起。
① 红色:风热② 白色:风寒2.继发损害(Secondary lesion)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的皮损。
主要有鳞屑、糜烂、痂、抓痕、皲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瘢痕等。
⑴ 鳞屑(scales):皮肤积聚的鳞片状皮屑。
急性病:余热不清。
慢性病:血虚生燥。
脂性:湿盛。
干性:血燥。
⑵ 糜烂(erosions):表皮破损后的浅在湿烂面。
愈后不留疤痕。
(溃疡:破损深达真皮或更深,愈后有瘢痕)白色:湿。
红色:湿热。
脓液:湿毒。
渗液淋漓:湿盛。
⑶ 痂(crusts):皮损处渗出液与脱落组织或与药物混合后干枯而结成的附着物。
脓痂:热毒。
血痂:血热、血瘀。
滋痂:湿热。
⑷ 抓痕(excoriations):搔抓引起的线状损害。
多为风盛或内热。
⑸ 皲裂(fissures):皮肤断裂出现的线形裂缝。
皮肤病的辨病与辩证
皮肤病的辨病与辩证中医治疗皮肤病的辨病与辩证现代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中医学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因此须内外合治,遵循整体观,以达到阴平阳秘。
中医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归纳、辨识人体状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1] 1辨证施治 1.1 局部辩证局部辨证指观察皮损形态特点,从中获得病理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探讨治疗思路的辨证方式。
局部辨证主要辨析皮损类型、皮损形态、皮损分布特点、皮损部位、皮损色泽等等的临床意义:如水疱多湿、结节多为痰瘀、脓疱多为热毒;边界规则多为风湿热邪、边界不规则多属虫淫、皮损隆起正气充盛、皮损平塌正气不足;对称分布当从脏腑考虑、单侧分布多从经络考虑;皮损密集主毒热盛、皮损稀疏主正气虚;经络循行、十二皮部、脏腑各有所主部位、上部多风火、中部多气郁、下部多湿邪、偏于肢体伸侧属阳多热、偏于肢体屈侧属阴多湿;局限于一处多为湿、毒、痰、瘀;泛发于周身多为风、火、热邪。
皮损青黄赤白黑紫、深浅、明暗意义各不相同:红斑鲜艳、压之不褪色为血热,斑色紫暗为血瘀[2]等等。
1.2 整体辩证整体辨证的对象则是皮肤病发生的内外环境背景,即除去皮肤异常,其他系统异常状况的总和。
具体而言又包括以下内容: 1.2.1 八纲辩证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其中阴阳二纲又可以总括其它六纲,即表、实、热为阳;里、虚、寒为阴。
八纲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总纲,能够概括其他各种辨证方法的共性,掌握八纲辨证,就能将繁杂的临床表现,如疾病类别、深浅、性质以及邪正的盛衰,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指导临床。
(1)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如表证、热证、实证可概属于阳证的范畴。
临床上急性泛发全身,变化快和自觉痒痛明显的皮肤病,同时伴有发热、面红、烦躁、口干渴、大便干、小便黄;脉象浮、滑数者,如急性泛发性湿疹、接触性皮炎、银屑病进行期、药疹、急性荨麻疹等。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治疗皮肤病方面,中医药有着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通过细致的分析病情,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从中医药角度讨论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探讨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实践经验和临床应用。
一、湿热病证湿热病证是皮肤病的常见证候之一,表现为皮肤湿热、瘙痒、疼痛等症状。
治疗湿热病证应当清热利湿,消肿止痒。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龙胆泻肝汤、败毒散、猪苓汤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排脓的功效。
二、风热病证风热病证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灼热等症状,常见于疱疹、湿疹等疾病。
治疗风热病证可选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中药方剂,如葛根败毒散、银翘散等,以清热祛风、消肿止痒。
三、血热病证血热病证是指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疹子等症状,常见于荨麻疹、痱子等疾病。
治疗血热病证应当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凉血地黄汤、柴胡清肝汤等,具有凉血祛热、平肝化风的作用。
四、痰湿病证痰湿病证表现为皮肤油腻、潮湿、瘙痒等症状,常见于湿疹、丹毒等疾病。
治疗痰湿病证应当化痰祛湿、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苓桂甘薏汤、黄连解毒汤等,具有祛湿化痰、清热解毒的功效。
五、气滞病证气滞病证表现为皮肤紫暗、紧绷、瘀斑等症状,常见于瘀血性疾病如瘀血瘀斑、瘀疮等。
治疗气滞病证应当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逍遥散、护肝通脉丸等,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
六、阴虚病证阴虚病证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症状,常见于湿疹、荨麻疹等疾病。
治疗阴虚病证应当滋阴润燥、清热安神。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龟鹿二仙汤等,具有滋阴润燥、清热安神的功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包括清热利湿、祛风除湿、凉血祛热、祛湿化痰、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滋阴润燥等治疗原则。
在实际治疗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结合辩证论治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以达到疗效最佳的效果。
皮肤病中医辨证
皮肤病的症状是皮肤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临床表现,其又可分为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本节我们将皮肤病的症状及其症状的中医辨证一并讨论。
中医舌诊 2一、自觉症状及其辨证自觉症状系指患者自己主观感觉到的症状。
其主要有瘙痒、疼痛、麻木、灼热等。
自觉症状常因致病因素或诱发原因、病情、个体敏感性不同而有差异。
某些皮肤病仅有瘙痒症状,而另一些则以疼痛为主,如带状疱疹。
(一)瘙痒瘙痒(itching pruritus 简称痒)系一种引人欲搔抓或摩擦的不愉快的感觉,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或局限性症状。
其见于瘙痒症、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疱疹样皮炎、扁平苔藓、疥疮、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及淋巴瘤等多种 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痒产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与多种因素有关。
机械性刺激、植物的细刺、动物纤毛及毒刺、变态反应以及机体的代谢异常均可引起瘙痒。
某些化学介质,如组胺、内肽酶(endopeptidase)、木瓜蛋白酶、组织蛋白酶及血源性酶等均可为致痒介质。
其中组胺仍居中心地位,内肽酶似可直接引起瘙痒。
中医对瘙痒的辨证分为风痒、热痒、湿痒、虫痒及血虚痒。
⒈ 风痒 表现为痒无定处,流窜不定,遍身作痒。
因风性上行,故尤以头面为多,皮损呈干性,舌红或淡红、苔薄,脉浮。
如瘙痒症、荨麻疹等。
⒉ 热痒 临床特点为皮疹色红、肿胀、焮热作痒,遇热加重,痒痛相间,舌红、苔黄,脉数。
如毛囊炎、脓疱疮、疖及丹毒等化脓性皮肤病。
⒊ 湿痒 特点为丘疹、水疱、糜烂、渗液、浸淫成片,缠绵难愈;其因为湿性趋下,故以会阴、下肢多见;舌淡红或红、苔腻或黄腻、脉濡,如坠积性皮炎、湿疹及接触性皮炎。
⒋ 虫痒 表现为痒若虫行,部位不定,奇痒难忍,夜间尤甚,如疥疮。
⒌ 血虚痒 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日轻夜重。
其因气血不足,肝失所养,肌肤失润、血虚生风所致,舌淡或有齿痕、苔净,脉沉细,如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二)疼痛疼痛(pain)系因疾病或创伤所致的感觉苦楚,为辨别伤害机体刺激强度的感觉。
常见皮肤病的鉴别诊断
常见皮肤病的鉴别诊断皮肤病是指发生在皮肤上的一类疾病,种类繁多且常见。
正确的鉴别诊断是治疗皮肤病的关键,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皮肤病的鉴别诊断方法。
一、湿疹与荨麻疹的鉴别诊断湿疹和荨麻疹是两种常见的皮肤病,容易混淆。
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症状,例如皮肤红肿、瘙痒等。
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湿疹的特点是皮肤潮红、丘疹或小疱,瘙痒明显,且会出现液体渗出。
该病多与过敏反应有关,如接触过敏源或食物过敏等。
荨麻疹则具有丘疹、风团和红斑,病变可以迅速排除,并在其他部位出现。
荨麻疹与过敏壁膜关联性较强,常见的过敏原包括食物、药物、寄生虫等。
二、银屑病与草疹的鉴别诊断银屑病和草疹是两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也容易被人们混淆。
然而,它们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银屑病通常特指斑块型银屑病,皮损表现为红色鳞状丘疹,瘙痒程度较轻。
其中,典型的慢性斑块病变常见于四肢和头皮,且常伴有指甲损害。
草疹则是一种过敏性反应,会导致皮肤上出现暂时性的红肿丘疹,瘙痒明显。
草疹的病变通常与过敏或嗜酸粒细胞增多有关,常见的引起草疹的原因有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
三、疱疹与疮疡的鉴别诊断疱疹和疮疡是两种常见的皮肤病,都会在皮肤上形成病变。
然而,它们的性质和症状有所不同。
疱疹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常见的症状是皮肤上出现带状的疱疹,疱疹会变成水疱,并逐渐结痂。
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疼痛等症状。
疮疡则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皮肤上出现褶皱溃疡形成的病变。
常见的症状是红肿、疼痛,并具有明显的脓液排出。
病程较长,往往需要经过抗生素治疗。
总结:不同的皮肤病在病因和症状上都有所不同,正确的鉴别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
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湿疹和荨麻疹、银屑病和草疹、疱疹和疮疡在临床表现上都有一定的区别,通过观察皮肤病变的性质、病变的部位以及伴随症状等,可以更好地进行鉴别诊断。
然而,对于复杂的病例,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手段来辅助诊断。
儿童常见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技巧
安全有效
选择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的 药物,确保治疗过程无不良反应 发生。
及时治疗
尽早发现并积极治疗,阻止皮肤 病的进展和蔓延,避免并发症。
家长配合
家长积极配合医嘱,做好护理,确 保治疗方案的顺利执行。
外用药物的选择与使用
1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外
用药物
根据不同儿童皮肤病的具体类 型和症状,选择涂抹或敷用的外 用药物,如消炎、抗菌、抗真菌 等。
2 保持卫生
注重孩子的洗浴习惯,保持皮肤 清洁,预防细菌感染。
3 调理饮食
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补充皮肤 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4 创造环境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减 少刺激性物质对皮肤的伤害。
总结与展望
经过前文的详细介绍,我们概括了儿童常见皮肤病的特点及诊断治疗要点。展望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我们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皮肤疾病,让孩 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养护皮肤
配合护理措施,如保湿补水、防晒遮阳等,有助于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全面治疗
中西医结合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全面调理病情,既解决表现症状,又从根源上调理身体状 态。
相互增效
中西医各有擅长,两者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提升治疗效果。
个性化方案
中医重视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能够针对不同体质和症状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病史调查
详细了解患儿的发病时间、诱 发因素、相关症状等,并分析 病程演变规律。
辅助检查
必要时可进行皮肤涂片、皮肤 活检或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 断。
鉴别诊断
根据表现特点,对相似的皮肤 病进行仔细鉴别,确保准确诊 断。
儿童皮肤病的治疗原则
因病制宜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虚证与实证是指气血不足或实质过盛所表现的证候。
虚证表现为疲乏无力,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或见心悸失眠,舌淡苔白,脉细弱。
实证则表现为肿胀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在皮肤疾病中,虚证可表现为皮损颜色暗淡,质地干燥,或自觉疼痛得温则舒;实证则可表现为皮损肿胀疼痛,质地软硬不均。
气滞是指人体局部或某一经络脏腑的气机运行不畅、受到阻滞所表现的证候。
以局部或全身胀满、痞闷、胀痛为主症,且症状时发时止,时轻时重,可因情志不舒而诱发或加重。
气滞所致皮肤异常亦是以胀满不适等自觉症状为主要表现,例如蛇串疮(带状疱疹),受累部位胀痛,时发时止,时轻时重。
心与小肠是脏腑辨证中的重要内容。
肝主疏泄,泛指肝脏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生理功能,对全身气血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肝主调畅气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人体气机调畅。
异常则会出现气机的瘀滞不畅,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表现为肝火炽盛证:急躁易怒、心烦不寐、耳鸣如蝉、口苦咽干,或肝郁气滞证:抑郁寡欢、多疑善虑、沉闷欲哭、胸胁胀满窜痛等病证。
异常的情绪变化,如暴怒、抑郁,可造成皮肤的异常变化,如黄褐斑等,常常伴有上述症状。
从肝论治,调畅气机,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主藏精,为生命活动的根本,膀胱具有贮尿和排尿功能。
任何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都可影响到肾。
临床中以肾之虚证为多见,可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
血分证是指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陷至血分,其主要症状为高热、口渴、舌质红绛或暗红,脉数、苔黄或薄白。
此证常见于恶性疟疾、败血症、重症肺炎等疾病。
暑为阳邪,是夏令主气,乃火热所化。
夏天是发病率最高的季节,人夏暑热熏蒸,头面颈项赤肿,则成疖毒;盛夏肌腠开泄,感受暑热而生热疮;暑热为邪,热胜肉腐,易于结毒,化为疖肿;夏热之气,损伤肌表,则发为日晒疮;暑热互蒸,蕴结肌媵不解而生天疱疮、痱毒等。
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
情绪的异常变化容易导致身体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从而引起各种躯体疾病。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皮肤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其症状多样化,如湿疹、荨麻疹、牛皮癣等。
中医理论认为,皮肤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因此中医主张要从整体上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
下面将从中医辨证理论和施治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医对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证理论中医辨证理论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其扮演着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角色。
对于皮肤病的辨证,中医主要依据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进行辨证。
辨证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病因、病机、病位,从而找到相应的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皮肤病多是由内热、湿热、血瘀等引起,具体的辨证施治方法如下:1. 内热型皮肤病内热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潮红、干燥、瘙痒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体内火盛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柏、地黄等,常配以绿豆、菊花等清热解毒的药材。
2. 湿热型皮肤病湿热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潮湿、油腻,伴有瘙痒、红肿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体内湿热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利湿。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柏、薏苡仁、茵陈等,常配以白术、橘红等清热利湿的药材。
3. 血瘀型皮肤病血瘀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发紫或暗红,伴有疼痛、瘀点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丹参、赤芍等,常配以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材。
二、中医施治方法中医对于皮肤病的施治强调整体调理,以患者个体的差异为依据,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综合施治。
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中医施治方法:1. 中药外治中药外治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起到舒缓症状、提高皮肤抵抗力的作用。
中医常用的中药外治方法有煎药洗剂、中药熏洗、中药贴敷等。
2. 中药内治中药内治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主要方法,通过口服中药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病因病机,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中医常用的中药内治方法有煎药汤剂、中药颗粒等。
皮肤病上热下寒证临证经验总结
皮肤病上热下寒证临证经验总结皮肤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因复杂多样,临床上往往会出现“上热下寒”这样的证候。
本文旨在总结皮肤病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分享对于该证候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理解和思考。
一、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1. 病因病机皮肤病上热下寒证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自身体质、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等。
其中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失和,阳气亏虚,风邪外袭等。
2. 临床特点皮肤病上热下寒证主要表现为热毒郁积在上部,寒湿停留在下部。
患者常常出现上半身皮肤热红肿痛,甚至有疱疹、脓疡等皮损;而下半身则出现寒湿所致的肿胀、瘙痒等症状,如体寒、手脚冰凉等。
二、诊断要点1. 辨证要点皮肤病上热下寒证的辨证要点为上部热象和下部寒象的明显对比。
上部热象主要表现为热症,如红肿、痛等;下部寒象主要表现为寒湿症状,如肿胀、瘙痒等。
2. 判断病性上热下寒证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
实证多见于外感风热所致,虚证多见于气虚、阳虚等。
判断病性有助于指导针对性的治疗。
三、治疗原则1. 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辨证要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上部热象明显的患者,可选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中药煎剂、外敷药膏等;对于下部寒象较明显的患者,可选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如温针灸、艾灸等。
2. 给予中药治疗中药是治疗皮肤病上热下寒证的重要方法。
对于实证较重的患者,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连、金银花等;对于虚证较重的患者,可选用补气养阳的中药,如人参、黄耆等。
通过中药的调理,可以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3. 辅助调理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饮食调理、加强锻炼等,提高身体免疫力。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帮助改善体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有助于皮肤的恢复。
四、临床案例患者A,女性,45岁,主要症状为身上皮肤红痒、脓疮、手脚冰凉。
经辨证得出上热下寒证,为实证。
治疗方案为口服清热解毒中药、外敷药膏,同时进行适量运动和调整饮食。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皮肤状况有所改善。
皮肤病分类及其特点和判断方法
皮肤病分类及其特点和判断方法
一、分类及特点。
1.感染性皮肤病:由各类感染性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特点是出现红肿、渗液、糜烂、皮疹、瘙痒等症状,常伴有发热。
2.荨麻疹:常由过敏或某些病原体引起,特点为皮肤上出现类似蚊虫咬伤的麻点,有剧烈瘙痒感,此类疾病应注意避免过敏原。
3.皮肤瘙痒症:包括湿疹、皮肤神经类疾病等,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皮肤极为瘙痒,严重时可以伴随皮肤糜烂、感染等情况。
4.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硬化等,医学认为这类皮肤病的病发与遗传、环境、免疫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
特点为病发迅速、病情严重,常伴有强烈的瘙痒。
二、判断方法。
1.了解病史: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是否有过敏史、饮食史、起病时间等等。
2.观察皮肤症状:如皮疹、红肿、瘙痒等情况,可以根据不同症状判断是哪种皮肤病。
3.体检:检查患处病灶大小、形状、色泽、质地等情况,同时还要检查是否有感染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4.辅助检查:如皮肤切片、梅毒血清学试验等,可以帮助医生更加精确地诊断皮肤病。
皮肤科的中医辨病辨证思路
皮肤科的中医辨病辨证思路
皮肤科的中医辨病辨证思路是指中医在诊断皮肤病时,遵循中医辨证的思路,通过辨别病因、病机、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变化,来确定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的思路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望、闻、问、切。
其中望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闻指听取病人的言语、声音、呼吸等;问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切指按摩病人的腧穴、经络以及病变部位等。
在辨证过程中,中医需要结合病人的个体差异、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治疗方案。
例如,在治疗湿疹时,中医需要辨别患者体内湿气的性质、湿热、湿寒等不同类型,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如调节饮食,引导体内湿气排出等。
综上所述,皮肤科的中医辨病辨证思路是一种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从而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的思路。
通过丰富的辨证经验和熟练的技能,中医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安全有效的治疗服务。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虽然皮肤病发生在人体表面,但通过气血经络与人体内脏紧密相关。
某些皮肤病发于皮表,肌肤腠理受邪,可趋于内,影响内脏;而一些内脏疾病亦可形诸于外,通过皮肤表现出来。
因此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既有与治疗内脏疾病相同的—面,又具有其独特之处,现简述如下。
一、八纲辨证八纲是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是辨证的总纲领,皮肤疾病亦不例外。
阴证与阳证、表证与里证、虚证与实证、寒证与热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有联系的基本证候。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常作为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其着眼点是对疾病大体的病理分类,而非完整而具体的证,突出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辩证法思想。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为总纲,也就是把疾病分为两大类,其中表证、实证、热证是阳证,里证、虚证、寒证是阴证。
(一)辨表里证【表证】表证即六淫邪气从外侵袭机体造成的位于体表的轻浅证候。
主要见于外感疾病的初起阶段。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疼痛,或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不适等症,舌苔薄白,脉浮。
可见于风瘾疹(急性荨麻疼〉之风寒外束、卫外不固证。
【里证】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里,即脏腑、气血运化异常所表现的证候。
如溻皮疮(剥脱性皮炎)随病情发展出现皮肤暗红,或见疲斑,偶有青紫,大量糠秕状鳞屑,伴髙热,口干唇燥,甚则热陷心包,神昏谵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二)辨寒热证寒证与热证反映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证】寒证指由阴盛或阳虚所导致的以寒冷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恶寒或畏寒喜暖,面色咣白,手足厥冷,口淡不欲饮,分泌物淸稀置多,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质润,脉迟或紧。
在皮肤科疾患中可表现为皮损颜色暗淡,肤温偏低,或自觉疼痛得温则舒。
可见于冻疮,手足厥冷(肢端动脉痉挛症:!、皮痹(系统性硬皮病)等。
【热证】热证指由阳盛或阴虚所产生的以温热表现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心烦易怒,或见血液异常外渗,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辨皮肤病的常见症状
(一)自觉症状 瘙痒: 疼痛: 灼热: 麻木: 蚁行感:
囊肿:内含液或稠泌物-囊损。 皮内-隆或触及-弹性感。
原发损害
结节 多由气血凝滞所致,
如结节性红斑等。
四、辨皮肤病的性质
急性多实,慢性以虚为主。 1. 急性 发病急,红、热、疱、
辨证论治
8. 补益肝肾法: 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 温补肾阳:肾气丸、右归丸.
二、常用医药
常用西药: 1. 抗组胺: 扑、西替、西米替丁等. 2. 激素: 强松、地米. 3. 抗病毒:阿昔、更西、病毒灵. 4、抗真菌:灰黄、斯匹、氟康脞。 5 免疫调节:干扰素、左旋、胸腺. 6. 维A酸类:维胺脂、阿维A等
内治 中医药:辨证论治 西医: 病因+对症治疗
外治: 性质、浓度、剂型
辨证论治
一. 内治法 1. 祛风止痒法
风热:银翘散、桑菊饮、消风散。 风寒:麻黄汤、麻桂各半汤。
辨证论治
2. 凉血解毒法 实热:五消饮、黄解汤. 血热: 犀地汤、化斑解毒汤.
3. 除湿利水法 湿热、暑湿证:茵蒿汤、萆湿汤。
即强调人体内部协调完整性、 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统一性。
一、皮肤与整体的内在联系
皮肤与整体的内在联系以五 脏为中心,
通过经络、气血津液等把体 表各部与内脏有机联系在一 体: 统而言之: 肺、脾。
皮肤与整体的内在联系
分而言之:
皮肤与整体的内在联系
脏腑机能失调、通过经 脉反映到体表。
体表组织有病、亦可反 映到脏腑
辨经络部位
面乳部:阳明经。 如粉刺
耳前后:少阳、 三焦经。 如蛇串疮.
辨经络部位
选用引经药: 手太阳:黄柏、藁本; 足少阳: 柴胡、青皮; 足少阴:独活、细辛。
六、辨发病部位
1. 上部辨证
多为风温、风热。 常见病:热疮、
黄水疮。
六、辨发病部位
2. 中部辨证 病因: 气郁、火郁。 常见病:带状疱疹、 乳房湿疹。
皮肤与整体的内在联系
皮肤病虽发于外, 但与脏腑、经络、
营卫气血等有密 切内在联系, 治疗皮肤病-整体观念。
2 、辨皮肤结构 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皮肤附属器
二、辨皮肤病病因病机
外因: 风、湿、热、虫、毒。 内因: 血瘀:
血虚风躁: 肝肾不足:
皮肤病的病机
病机 气血不和, 脏腑失调 邪毒结聚
三、外用药治疗
特点:
局部浓度高、系统吸收少, 取得疗效高、不良反应少.
理论基础: 药物经皮吸收.
外用药治疗
1、 外用药剂型 溶液:黄柏液、三黄地榆液等。 酊剂:百部酊、槿皮酊、癣药水等。 粉剂: 湿疹粉、二妙散、青黛散等。
皮肤活检术
患者,男,76岁。左 股外侧可见一直径 5cm大小斑块,边界 清瘤?
确诊:鳞状上皮细胞原位癌 建议:扩大切除
辨病辨证、中西医结合
1、详询病史 2、全面体检 3、注重局部 4、选用新技术和辅助检查 5、综合分析
论治原则
生风、生湿、化燥 致虚、瘀、化热、伤阴
风
特点: (1)风善行数变,
如瘾疹、游风。
风
(2)风为阳邪,其性燥烈耗阴, 故 肤燥、瘙痒、鳞屑。
(3) 风性趋上,如面游风、白屑风。
湿
特点: (1) 湿为阴邪,
与气血相搏--水疱、 糜烂、渗出等。
湿
(2) 湿性粘滞,留 着难去,如湿疮。
(3)湿性重浊,病 见下部、 二阴等。 如脚湿气。(两烂 病)
辨发病部位
3. 下部辨证 病因:寒湿、 湿热。 常见病:臁疮、足癣。
辨发病部位
不同皮肤病-有其好发部位。 1、疥疮-指缝、肢屈侧 2、热疮-皮粘交界处 3、银屑病-头皮、肢伸侧 4、痤疮-脂溢部 5、湿疣-生殖器
结合西医检查
1、皮肤活检术 2、真菌检查(真菌性皮肤病) 3、免疫荧光检查(红斑狼疮等) 4、过敏原检测(过敏性病) 5、性病学检查(性病)
皮肤病专题讲座
皮肤病辨证技巧 常见皮肤病诊治
皮肤病辨证技巧
概念: 文献: 古代未独科 近代专科专病
皮肤病
发病率: 特点:有形可见、望而知之。
常见多发、顽固疑难 影响:外观、不适、心理、能力、亡。 学习方法:看图识病、视觉记忆。
皮肤病辨证技巧
辨证论治: 中医-指导临床-诊病-基本法则,
热
外感热邪、脏腑实 热,蕴肤薰蒸为患。
致病特点: (1)热蕴肌肤,
如紫癜、药疹。
热
(2)热盛肉腐-脓疱糜烂。
(3)热为阳邪,其性暴 烈,如抱头火丹。
虫
虫毒致病: 直接伤害:如疥疮; 毒素过敏:如虫咬皮炎。
毒
药物毒, 食物毒、 漆毒、 虫毒等。
毒
(1) 病史 (2) 潜伏期。 (3) 特点:
辨证论治
4. 养血润燥法 血虚风燥: 四物汤,当归饮. 血热风燥: 凉消散.
5. 活血化瘀法: 气滞血淤:桃四汤、通络活血方. 瘀血凝结:通窍活血、血府逐瘀汤.
辨证论治
6. 温阳通络法: 寒湿阻络:归逆汤、独寄汤 寒凝皮庳:阳和汤、独寄汤.
7. 软坚散结法: 痰核证:海壶汤加减. 瘀阻结块:活血散瘀汤加减.
辨证: 将四诊-综合分析归纳-诊断过程, 是中医识病方法,是治疗前提和依据。 只有正确辨证-恰当治法-预期效果。
皮肤病辨证技巧
1、辨皮肤与整体关系 2、辨皮肤结构与疾病 2、辨病因病机 3、辨皮肤病症状 4、辨皮肤病性质
一、辨皮肤与整体的内在联系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
人内在和体表各部、器官间-有机整体,
糜烂、渗液。 多为风湿热虫毒,实证为主。
与内脏关系: 肺、脾、心。
四、辨皮肤病的性质
2. 慢性 皮损:苔化、色沉、裂、 屑。伴发、甲变化。 病因:血淤\营血不足、肝肾亏、 冲任不调 ,虚证为主。 与脏腑关系: 肝、肾
五、辨经络部位
经络是体表组织 与脏腑器官间联 络渠道。 1、人体各部所 属经络
局限或泛发, 多种损害: 来势急而快。
血瘀
六淫、七情-气机不畅血瘀。 致病特点: (1)瘀阻肌肤-血点或瘀斑 (2)瘀积成块:结节、痛。 (3)肌肤失养: 肌肤甲错。
血虚风燥
慢性病机-脾虚: 发病 特点: (1)老年、失血、久病。 (2)皮损:
肝肾不足
先天、后天精血不足。
爪失荣-甲枯; 筋气失荣-疣; 肾精不足-毛脱; 肾虚黑色泛-面黧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