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与快乐不是那么回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巴胺与快乐不是那么回事

多巴胺与快乐不是那么回事多巴胺幸福主义闻思修(地球脚印) ·2016-07-17 14:32说明:最近群里关于多巴胺的文章较多,但是对于生理学试验分析不够深入,容易产生误导,因此找出《幸福主义》中关于多巴胺的实验与解释部分分享给大家。并应当下几篇文章做一点补充:快乐问题涉及三个层面学科问题:1生理学。2心理学。3哲学。文中多为生理学实验结果,但是忽略了另一个神经递质——β内啡肽。所以从生理学上讲这段实验资料不能完整解释生理学现象。多巴胺与“心流”关系密切,而“心流”不等同快乐。快乐不只是与生理学有关,更是心理学现象。生理学实验证据的不足直接导致无法解释心理学现象。在生理学上多巴安代表着激情、紧张、兴奋,而不能直接化作心理快乐。只有在心理学层面,在一定的事件中多巴安功能才能转化为快乐而并不是所有事件。即只有在有心理预期的事件中可以转化为心理快乐。本质上仍是脑内多巴胺高水平时,由于有预期的满足分泌了一点内啡肽分泌造成的。从哲学层面讲,多巴安和β内啡肽,正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在生理层面的体现。我们的欲望期待产生于多巴胺,满足产生于内啡肽。人就是在期待和满足、再期待再满足的循环往复过程中生活和存在的。如西方神话中的弗西西施向山顶推石头的过程是

一样的。并且在上山的时候是多巴胺分泌增多的时候。所以把多巴胺分泌增多说是快乐的,显然是片面的不正确的。注:内啡肽、β内啡肽都属于吗啡类物质。以下是《幸福主义》的一部分(26——33页),原封不动复制在这里。四、幸福的生物学物质基础:幸福感—内啡肽,动力—多巴胺当人处在期待阶段时,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多巴胺分泌增多,表现兴奋、激动、情绪紧张。当事情成功后处在满足阶段时,神经处在抑制状态,内啡肽分泌增多,表现抑制、镇静、情绪舒缓、喜悦。多巴胺是激情激素,让身体兴奋,内啡肽是享乐激素,让身体感受满足。由多巴胺和内啡肽构成幸福的生物学物质基础。生理感受可以说明一切,可以验证一切。虽然幸福生物学研究还有待深入,但是已经可见一斑了。为便于说明,在此摘录一些实验结果:我们知道“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之下,神经系统是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功能不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系统主要是神经系统”①。“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的功能活动经常受内外环境影响,有时兴奋,有时抑制。不同程度的兴

奋表现为欣快、失眠、不安、幻觉、妄想、躁狂、惊厥;不同程度的抑制可表现为镇静、抑郁、睡眠、昏迷。特殊功能的抑制有镇痛、降温、厌食、内分泌紊乱等,严重抑制时可因呼吸中枢衰竭而死亡。”“兴奋和抑制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两种表现,可以互相转化。抑制功能受到抑制时就可以转化为兴奋,如酒醉可表现为‘兴奋’,实际是脱抑制现象;过度兴奋可因功能耗竭而转入抑制而昏迷。持续兴奋后必然有代偿性抑制。”②我们的身体就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不断的兴奋-抑制-兴奋-抑制循环往复来适应不断变化的

内外环境的。一旦过度兴奋或者过度抑制,或者身体不能调节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幅度,就会产生疾病和伤害。如范进中举后疯了,小品《话疗》中奖者“抽了”,受重大打击患上抑郁症等。所以正常的生活状态就是兴奋-抑制的循环往复状态,而能够维持长久持续的生活状态就是兴奋-抑制波动不大的中和状态。而“中”“和”,就是《中庸》里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恬淡宁静的状态。这已经是一种很高的生活境界了。实际上,个体的幸福状态就是事后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的抑制状态,表现为喜悦、镇静、安宁、满足等。科学家称之为大脑的“酬劳系统”,也称之为满足系统;幸福状态之前的目标——挑战状态就是事前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的兴奋状态,表现为欣快、不安、躁动等。科学家称之为大脑的“期待系统”。

期待和满足是通过什么实现的?两个系统的生物学机制如何?从以下实验可以得到验证和答案。我们看看下面的实验:“科学家将两只不同性别的实验鼠关进一个笼子里,它们彼此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雄鼠与雌鼠交尾。稍事休息,两鼠又开始交尾,依旧那样激烈、坚定。但是,第4次或第5次后就结束了——突然雄鼠的兴趣消失了。它太累了吗?不,它觉得乏味了。这时,如果将雄鼠送进另一只雌鼠的笼子里,它会马上向这只雌鼠猛扑过去,一切会从头再来。”加拿大的脑研究学家安东尼·菲利普斯做了进一步研究。他的数据如下:“隔着一块玻璃瞥见一只未曾见过面的雌鼠时,雄鼠的多巴胺水平提高了44%,交尾前,多巴胺的水平继续提高,升至正常值的200%,(交尾)达到高潮后,多巴胺水平迅速下降,鸦片剂快速溢出。下一次,(再)与同一雌鼠交尾时,多巴胺水平的上升幅度要略小一点,(经过)几次交尾后,多巴胺的水平已不再超过正常值,雄鼠的欲望减弱了。但是,如果(这时)另一只异性鼠出现在玻璃后面,雄鼠的多巴胺水平又立即上升,可提高34%。”①从这两个实验可以看出:(1)事前处在兴奋状态的神经调节机制属于“期待系统”,此时多巴胺升到最高水平,期待是通过多巴胺实现的。(2)事后处在抑制状态的神经调节机制属于“满足系统”,此时多巴胺降到正常水平,而鸦片剂升到最高水平,满足是通过鸦片剂实现的。(3)雄鼠在与同一只雌鼠交

尾时,多巴胺水平随着交尾的次数增加而降低,直至不再升高,这说明“适应系统”的存在。(4)当雄鼠看到另一只雌鼠时,多巴胺再次升高,说明新的刺激使神经调节又回到了“期待系统”机制下的兴奋状态,促进了多巴胺的分泌,这说明对于“新的”“变化的”“有兴趣的”等产生期待的因素是多巴胺升高的直接刺激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动力之源,我们称之为激情。下面,我们再看一个实验:“1954年,加拿大的神经科学家詹姆士·奥尔兹进行了神奇的实验:奥尔兹给实验鼠间脑之间的下丘脑插入一个薄薄的电极,将电极的电线接上按钮,实验鼠通过按钮给自己施加微弱的电击来刺激某一脑中枢。结果非常清楚:不久,实验鼠就再也离不开那个按钮了,科学家测到了每小时6000次的自我刺激。(原因是)按下操作杆,期待系统开始反应,大脑多巴胺的分泌增多。”①由于这个“期待”只需按下按钮多巴胺就会增高,多巴胺增高就会促使按下按钮的行为发生,所以实验鼠已经离不开按钮了,不会进入到下一个酬劳系统了。这正说明期待系统的机制是正确的。实验结果也说明了这点,那只实验鼠对交尾都不再感兴趣了,也想不起吃喝。几天后,科学家断开了电极的电源,救了实验鼠一命,否则它会按住按钮不放,直至身体机能衰竭而死。进一步做实验:“科学家再次将电极插入实验鼠的下丘脑,只要科学家给予电刺激,实验鼠就(表现)生龙活虎而没有目的,或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