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
作者:丁春宇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8期
摘要:美术活动为幼儿创新、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要为孩子的创造营造轻松的情境、提供丰富的资源、关注幼儿个体差异、适时适度指导、多元评价,精心呵护幼儿的创新萌芽,让幼儿大胆创造,展现心中的奇想。
关键词:创造力;美术活动;幼儿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可以通过绘画、手工、泥塑等教育活动来实现。正如日本幼儿美术活动专家板光彦所说:“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作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作为幼儿绘画启蒙者之一的教师来说,怎样在幼儿手指点画过程中既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又不遏制幼儿的创造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地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地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多种情境,激发兴趣。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主体作用,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教师可以带领孩子感受自然界的千姿百态,让他们听风的歌声,看雨的舞蹈,让他们和小虫为伴和小鸟为友……在欣赏、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只有幼儿将绘画当成自己喜欢的游戏,画出成人觉得不能称之为“画”的作品,才是孩子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
关注个体,提高自信。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对幼儿的要求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教师应通过美术教育活动,特别是幼儿在绘画作品中常出现的色彩、图式,及时关注每个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的情感、性格和爱好,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的身心发育情况和性格特征,并通过进一步沟通了解帮助幼儿克服不足,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的创作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孩子的绘画只是内心需要的一种表达,所以教师要细心呵护每个孩子的想象力,给予恰当的鼓励。
二、丰富资源,自由創造
丰富的资源是美术活动中幼儿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是活动的载体。幼儿对资源的运用影响着他们的创作,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资源时,幼儿的感官和思想会被充分调动,
从而进行成功的创造想象。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想法绘制喜欢的作品,对幼儿来说,莫过于最大的快乐!
多维利用,丰富环境。幼儿教师应该充分使用活动室的各个三维空间,用适当的装饰丰富每个墙面,营造幼儿学习美术的气氛,可以建立展示板,通过展示幼儿的绘画、手工作品来布置展板,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包括美化活动环境及丰富的美术活动材料。
大胆放手,自由创造。美术活动是一种思维创造的艺术活动。孩子们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才会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一般女孩绘画时画面比较干净,线条描绘比较细腻,男孩则不拘小节,粗犷大气,但创作意识强。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大胆放手,任其自由创造。给幼儿自由选择表现形式的机会;给幼儿自由选择美术材料的机会;给幼儿自由表现画面主题内容的机会;给幼儿自由结伴的机会。
三、提供指导,多元评价
适时适度,提供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幼儿,针对不同的时机,进行适当的指导。可采用幼儿先实践,教师后指导的对比性示范的方法。还可采取师生同时操作的“取长补短”式指导的方法,以及在幼儿创作过程中针对个别幼儿的指导等方法。每一种指导都要看具体情况和时机,教师适时的指导,能够更好地迎合幼儿的需求。
明确目的,积极评价。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尊重幼儿创作意图和绘画色彩心理的基础上,只要是幼儿能够解释的作品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才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通过评价,还能帮助幼儿进一步学习同伴的长处,发现自己需要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王小英.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05(3).
[2]徐雪梅.美术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4).
[3]常利芹.幼儿美术技能的学习≠扼杀幼儿创造力的发展[J].科技信息,2009(12).
[4]胡媛.如何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幼儿的创造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3).
[5]侯秀芳.运用操作材料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