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教育问题与机会均等(学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996年试行并轨收费及 1997年全面并轨后,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还 不够当时的2000多元/学年的学费。1999年我 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5854元,而农村居民收 入仅为2210元,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一个城镇居民一年的收入只够一个学生一年的 学费,农村居民则要二至三人的年收入才够。 2000年学费猛涨,而相应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 增长幅度则不大。再加上近年来城乡居民利益 格局变化较大,不少家庭或个人的工资收入增 长缓慢,甚至下降。而医疗、养老、住房等费 用支出有增无减,因此城镇居民心理压力和经 济压力越来越大。
• 张保庆谈中国教育四大深层次问题(2007) • 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 坛”当天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十七场报 告会,张保庆发表《若干教育问题的思考》演讲时 作上述表示。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和国家形势一样, 宏观看形势一片大好,深入看都是问题。教育和市 场经济关系问题即是中国教育面临的四大深层次问 题之一。 • 中国教育另三大深层次问题包括“教育在整个现代 化建设过程中的位置问题”、“教育培养人、造就 人的问题”和“教育的投入问题”。教育的位置问 题上,一是科教兴国战略在中国并没有真正落实, 二是重视不够,一些领导干部搞大项目几千万都敢 投,教育几百万却不舍得投,还有一些人把教育当 成包袱,想把教育想推向市场,使教育产业化、企 业化。
2)、城乡差异 • 中国的城乡可以说是两个世界,社会学称之为 二元社会,城市化水平比较低,1978年10%, 1998年30.4%,2008年,45.6% 总体看,城乡教育差别表现为: • 入学率、辍学率和文盲率方面。农村孩子入学 机会少,缀学率高,1993年7-14岁儿童的入 学率从城市城镇到农村呈递减趋势99.57: 99.07:97.94,而失学率却相反,表现为:
2、教育机会的阶层差异 社会阶层是社会学对其成员人事的职业及职业声望、政 治地位、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指标来划分的社会 人群。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阶层与教育机会差异的 关系: 1)、职业阶层与教育机会差异 • 中国职业阶层如何划分尚无定论,但农民与工人肯 定是其中两个群体最大的阶层,然而其子女在学业 成功与入学机会上都远远与其他阶层相比。南京80 年代末期有一微型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出身工人家庭 的占调查对象的44.70%,而学生优良者却只占 1.8%,学业成绩较差者占11.6%,而出身知识分子 家庭的学生占调查对象14%,但学业优良者占总数 6.2%,占此类家庭孩子的44.4%,工人家庭同一比 例只占4%;
表一 1993城乡中小学辍学率 中学 小学 中学 小学 2.5 7.2 0.37 1.65
表二 1993年城乡学校师生比 高中 初中 小学 城市 11.1 13.0 19.8 6 4 3 农村 11.1 16.5 23.1 8 6 3
B、教育条件和师资力量方面:如果说师生比的 城乡差异尚不明显,更突出的是质的差异,农 村教师的达标率、学历层次以及教育教学观念、 素养、水平与城市教师相比差距更大。 • 城乡教育差别还表现在对教育资源的拥有方面, 在所特有的师资的数量与质量方面,在教学仪 器设备的配置方面、学校条件及优质学校的拥 有方面都如此。
• 资料二(3):二、地区之间高等教育机会分 布不均。如2001年,北大、清华在北京招生 名额分别占其总数的13%和18%,而北京的高 中毕业生只占全国的0.9%,也就是说北京学 生考上北大、清华的机会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十 几倍。专家认为,要解决教育机会不均加剧的 问题,政府要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起到主导作用, 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
• 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 均纯收入9422元和2936元,以此计算,供养 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 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西部地区一个大 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 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 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 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 等费用。据调查,有25.5%的学生表示“不愿 再升入大学”,原因是“家庭负担不了上大学 的费用”。可以说,高校收费标准已经逼近、 在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我国广大普通居民的承 受能力。
2 、教育问题的界定 教育问题: 广义指与教书育人有关的一切问题; 狭义特指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引起人们广泛 关注、不利于学生的培养与发展、不利于社会 稳定和发展,并需动员全社会力量解决的教育 中的不协调现象。
• 教育问题实际是就是一种社会问题,其特性与 社会问题相同,即有普遍性、变异性、历史性、 反复性、多元性和潜伏性。
5)、过程性教育问题 一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出现的不同类型的教育问 题,如文凭危机,二是指一个问题一旦出现, 有其自身独特发展过程。 6)、失误性教育问题 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变 化采取有效干预,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各 种问题
wk.baidu.com
资料:央视曝八大“教育潜规则” [一为“免试就近入学”异化为“争相择校”] [二是择校费“被自愿”] [三是奥数改头换面] [四是升学率还在争第一] [五是“重点班”改名“创新班”] [六是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 [七是“你的学生我来教”] [八是全日制培训班集体易地补课]
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 • 教育病理学: • 社会解组论: • 文化失调论: • 价值冲突论: • 失范论:
3、当前教育问题的类型 1)、结构性教育问题 稳定时期:广义教育问题,艰险教育发展变化过 程中的一切矛盾现象,如推普的地区差别,教 育自身的结构性矛盾; 剧变时期:全局性或普遍性,受广泛关注的狭义 教育问题,如经济结构转型,使人才培养体系 的不适应,普及教育与高层人才培养难以两全, 教育中的效率与平等孰先 2)、跨时空性教育问题 指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重复出现的教育问题,如人 口结构失衡导致教育结构失衡,教育浪费、教 育滞后问题等。
• 资料三(2):同时,城乡之间的不均在加剧, 除了表现在学校教育资源的差距外,还表现在 教育经费负担和对农村居民的教育歧视。如< 教育法>规定农民要负担教育费附加,而城镇 居民大多没有这个责任;对义务教育学校的基 建支出,<教育法>也规定,城镇由政府负担, 农村则要求由乡村负责,部分通过向农民集资 解决。居民之间的不平等也越来越突出。由于 学费增加,失业等原因,贫困家庭负担子女教 育支出越来越困难。此外,公办中学资源分配 不公已成为群众反映最大的问题,如想上好学 校要交“赞助费”。公办学校办学靠的是纳税 人的钱,但同是纳税人,享受的待遇却差距巨 大。
1988
1991
1994
一 102.99 129.88 276.88
二 42.93 66.92 148.38
三 37.09
四 38.59
56.86
55.13
102.90
104.30
• 资料一(1):教育部2003年发布的<中国教 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指出:我国教育机会 不均加剧,主要表现在一、义务教育财政资源 分布严重不均; 从地区看,义务教育财政支 付的基层化,地区之间财力的差距拉大,加上 中央和省级政府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 足,使得地区之间义务教育财政资源的不均达 到惊人的地步。1998年,小学生人均预算内经 费全国平均398元,最高上海为1957元;最低 河南为202元。比较到县级,此差距更大。由 此导致北京、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左右,而贵州初中毛入学率只有52%。
二、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1、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论 • 1)、教育平观教育平等的概念 教育民主一重要内容。 主要包含: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是 实现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前提。 其含义有四重点: A、人即目的; B、教育权利平等原则; C、 机会均等原则; D、差别性对待原则。
• 2)、教育机会均等概念: 两原则:废除各族歧视;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 机会均等的内容: A.入学机会均等 B.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C.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D.不仅指知识获取方面的均等,更指获得本领 方面的机会均等;
39.31 99.32 92.33 47.94
78.53
40.01 98.62 85.82 41.13
75.76
42.27 93.70 81.23 39.36
1994
B C
上表一:四类地区学龄儿童入 学率表 A:小学入学率 B、小学毕业升学率 C、初中毕业升学率 另一指标缀学率,1992年全 国缀学率初中:5.78% 4 个最不发达省区超过7%; 小学全国2.19%;沿海地区 不到1%,而西部有5个省超 过5%,其中贵州7.1%; 省区差异还表现在教育经费上 (见表二)
一
A 1988 B C A 1991 99.67 97.0 70.07 99.67
二
98.87 76. 85 32.58 99.04
三
97.84 71.81 35.58 97.86
四
90.56 70.62 41.47 90.19
B
C A
98.30
80.53 99.54 98.33 85.13
86.56
2、关于机会均等的几种理念 1)、效率优先的起点均等论 2)、公平优先的形式均等论 3)、突出个性发展的实质均等观
3、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 • 1)、教育机会均等的对象,教育机会均等是个历史范 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对之关心的重点不同,同一 社会不同发展时期所关注的重点也不同。如西方国家 通常比较关心的是种族间、阶层间、性别间的教育差 异。 • 2)、机会均等的内涵: • A.入学机会均等; • B.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 C.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 D.不仅指知识获取方面的均等,更指获得本领方面 的机会均等; • 还指:校外其他形式的教育机会均等;及国与国之间 的教育机会。
3)、伴生性教育问题 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问题。如经济发展差 异带来了贫富差异扩大,从而形成教育机会不 均等问题;就业制度改革对于原来的专业设置 的冲击;社会流动加快带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 问题;文化碰撞带来价值观念紊乱问题。 4)、失范性教育问题 转型时期学校“三乱”(收费、摊派、罚款) 5)、过程性教育问题 6)、失误性教育问题
2)、文化阶层与教育机会的差别
另有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子女辍学率超高。 辍学的小学生中,双亲均为文盲占20%,双亲之一为文 盲之一为36.4% 3)少数民族的教育落差问题 “两高两低”现象:文盲率高、入学率低;失学率高, 学业成功率低。 3、教育机会的性别差异 1)、义务教育阶段,女童就学率低,失学率高; 2)、学业成功率随教育阶梯升高而降低。
二、中国教育机会均等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民主化的成就(略) (二)我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现状: 1、教育机会的地区差异 1)、省区差异 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社会发展有相当明显的差异,通常 人们将其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或发达、欠发达和 不发达地区。衡量发达程度的最主要指标是经济指标。 王善迈四类划分: • 最发达:京、津、沪、 • 发达省区:辽宁、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五省 • 不发达省区: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安徽、福 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新疆11省区; • 最不发达省区:余下11省区
1990年北京大学新生17248人,其中干部、军人、职员家庭 子女占78%,工人农民家庭出身占21%,但在我国职业结构 中工人与农民占90%以上。 贫富分化与教育机会的不均 贫困是迫使儿童失学的最主要因素。资料1994义务教育段失 学儿童3700万;95年3622万
中国城乡居民年均人收入(单位:元)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4 城镇居民可 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 4839 5160 5425 5854 6280 9422 1926 2090 2162 2210 2253 2946
中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社会转型与教育问题 二、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论 三、中国教育机会均等的现状分析 四、关于教育公平
一、社会转型与教育问题
1 、社会转型与教育问题的关系 在转型时期,教育问题的这种双重性尤其明显。 社会问题:指社会中发生的、多数人认为是不 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 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