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一、张之洞关于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清末教育宗旨

张之洞的高等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1898年所著的《劝学篇》中,全书以“中体西用”为思想主线,内篇“皆求仁之事”、“务本以正人心”,外篇“皆求智求勇之事”、“务通以开风气”。其中涉及到教育的有12篇,另加上此书前有序言一篇。“中体西用”思想主要为“新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也就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

之学,如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等旧学,这是所有学问的基础,然后再学习西

方中有用的东西,如西政、西艺、西史等新学,以此弥补中学的不足,而学为自己所用。“中体西用”思想直接影响到1903年由张之洞、张百熙主持修订的《癸卯学制》,学制

中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宗旨是:“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概括地说

就是以“造就通才”总的教育宗旨,所谓的“通才”就是“新旧兼学”的人才。1906年,学部奏请教育宗旨,提出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标准。前两项的

“中体”色彩非常浓厚,后三项反映了对“新学”人才的需求,这个宗旨“体现了“中体

西用”的基本精神。这是整个教育的宗旨,当然也概括了高等教育的宗旨。至此,近代高

等教育有了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

二、张之洞关于高等教育制度的构想到实施

在《劝学篇》中,张之洞提出“故救时必自变法始,变法必自变科举始。”他认识到

科举“阻碍学堂,妨误人才”,选择以改革科举考试作为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最初,他只要求“存其大体而斟酌修改之”,还没有要彻底废除科举,到了后来他发现难以

调和近代学制和科举制度的矛盾,于是在1905年上奏,指出“欲非救时艰,必自推学校始,而欲推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这一年清政府决定:“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

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存在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结束,为高等

学校的发展扫清了障碍。除此之外,张之洞还详细地论述了建立高等教育体系的措施。首先,设专门的高等学堂,改书院为学堂,和中小学形成相衔接的体系。“各省各道各府各

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中小学以备升入大

学堂之选。”有人提出疑问办数以万计的学校,国家哪有财力来支撑?他回答到:“先以书

院改为之。”其次,关于高等学堂人才毕业出路的问题。他谈到:“国家欲用人才,则取

之于学堂,验其学堂之凭据,则知其任何官职而授之,是以官无不习之事,士无无用之学”,既为国家挑选新式人才提供了途径,也为高等学堂生源提供了保障。另外,张之洞

还阐述了关于高等学校管理、学费和奖学金等细节问题。他认为传统书院的学生大多为膏

火奖赏而来,违背了读书的本意,应该改革陋习,使“其学堂之费率皆出地方绅富之捐集,而国家略发官款以补助之”,这样一来,入学堂者只求成才,不求膏火,地方官绅所捐经费,专门用来修建学校,购买教学工具。在高等学堂的课程内容上,张之洞的设想

是:“通经史,重实用”,“新旧兼学,政艺兼学”。“小学学习四书地理、历史、算数、绘画等基础知识,中学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深难度,学习五经和《资治通鉴》,接触外语

政治等科目,“大学堂又加深,加博焉”。可见张之洞希望通过大学堂的教育,培养知识

广博又有深度的人才。张之洞的高等教育制度构想,在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中得到了实施,其中就有了“办高等学堂,改书院为学堂”的举措。具体改革措施在1903年颁布的《奏

定大学堂章程》中有详细规定,《章程》规定了高等学校系统分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大学堂、通儒院。还有相当于高等学堂和大学堂程度的优级师范学堂和高等实业学堂。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高等学校体系。在具体实施上,《章程》规定高等教育机构专业及课

程设置,设定了修业年限和学分,对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也作了明确的规定;规定高等教

育机构招生条件及规模,每个省城开办一所规模在五百人以上的高等学堂。此外,还规定

了大学应置相关配套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等。基本实现了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高

等教育框架的构想。

三、张之洞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当今高教改革的启示

一行政官员从事高等教育的问题

综上可见,张之洞的高等教育思想大多通过其政治权利所实现,如果手握政治大权,

再好的措施也很难上升到国家层面。近年来,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呼声很高,我们所要明

确的是,去行政化不是官员不能干预教育,相反,如果官员能从教育规律出发,懂教育,

那比纯粹地学者治校更有执行力。教育不可能独立于政治之外,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的斗

争的最终结果不是你存我亡,而是要探索一条有效结合的道路。

二“中体西用”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的现时意义

张之洞为何能将其教育主张付诸实践,身为位高权重的官员只是一个基本条件,在改

革的舞台上昙花一现并且朝不保夕的官员学者不在少数。我们所了解的“中体西用”的思

想多数时候是被评价为有极大局限性的,其实质根本是维护封建统治,是中学和西学的畸

形嫁接,体用不应该对立等等。但是,张之洞正是凭借着维护“中体”的前提,才使“西用”的高等教育改革一步步有实现的可能,正因为引进西政、西艺等课程,才能开启中国

高等教育的近代化。他站在国家层面,看到的是教育的落后,如同我们当今对国家教育改

革的殷切关注一样。但并非不触动体制就难以改革,如果一开始就想大刀阔斧地把体制连

根拔起,或许连小试牛刀的机会都没有,教育改革是一个过程,在改革的过渡阶段,中体

西用的思想精髓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张之洞.劝学篇[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2;22;21;31-32;25-30;25-

30;44;38;53.

[2]朱国仁.评清末“新政”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示范研究,1995,2.

[3]黄爱华.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J].继续教育研究,2021,9.

[4]金燕.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教育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2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