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地壳运动

合集下载

《地壳运动》 讲义

《地壳运动》 讲义

《地壳运动》讲义一、什么是地壳运动地球,我们生活的家园,就像一个巨大的谜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理解。

而地壳运动,便是这个谜题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简单来说,地壳运动是指由地球内部力量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

它就像是地球这个巨大生命体的“呼吸”和“脉动”,不断塑造着地球的表面形态,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想象一下,地球的表面就像一块巨大的拼图,而地壳运动则是推动这些拼图板块移动、碰撞、分离的力量。

这些运动可能极其缓慢,以至于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难以察觉,但它们的影响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积累,造就了壮观的山脉、深邃的海沟、广袤的平原和起伏的丘陵。

二、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1、水平运动这是地壳运动中较为显著的一种形式。

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并非是一个整体,而是被分割成若干个大小不一的板块。

这些板块就像在冰面上漂移的巨大冰块一样,相互之间发生着水平方向的相对移动。

这种移动速度虽然缓慢,但经过漫长的时间,会导致大陆的漂移、海洋的开合以及山脉的形成。

例如,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水平挤压而不断隆起的。

2、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不同,垂直运动表现为地壳的上升或下降。

它可以使陆地抬升形成高原、山地,也可以使陆地下降形成盆地、低地。

比如,在一些地区,由于地壳的下沉,形成了广阔的沉积平原;而在另一些地区,由于地壳的上升,原本在海底的岩石如今已成为高山之巅。

三、地壳运动的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在驱动着地壳不停地运动呢?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又神秘的原因。

地球内部的热能是推动地壳运动的主要能源之一。

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不断衰变,产生大量的热能,使得地幔物质处于高温、塑性状态。

这种高温塑性物质的对流运动,就像一锅沸腾的粥在不断翻滚,从而带动了地壳的运动。

此外,地球的自转也对地壳运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速度并非一成不变,这种变化会引起地壳的离心力和惯性力的改变,进而导致地壳的变形和运动。

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2.1.4 地壳的运动规律

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2.1.4 地壳的运动规律
(3)外力作用:风力、流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凸岸堆积、凹 岸侵蚀。
二轮地理 第二部分 核心整合提升
主干知识再现
考点分类突破
2 基础夯实 一、岩石圈物质循环 完成岩石圈物质循环(岩石的相互转化)示意简图(写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名 称,以及→所示的地质作用)。
答案: 上:岩浆 左:岩浆岩 下、右:沉积岩、变质岩(可互换) 地质 作用有:上升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
而对于外力作用,也要综合分析不同的外力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沿海
地区,尤其是河口处,当泥沙沉积的速度大于海水侵蚀强度时,海岸线会向海洋
方向推进,反之向陆地方向推进。由此可反推,根据海岸线的变动情况,判断某
一河口处泥沙沉积和海水侵蚀的强弱关系。
二轮地理 第二部分 核心整合提升
2.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地貌景观的岩石呈层状分布,最可能是沉积岩,且
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可判断地质构造为褶皱。
答案: B
二轮地理 第二部分 核心整合提升
主干知识再现
考点分类突破
(2017·江苏单科)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 2~3 题。
二轮地理 第二部分 核心整合提升
主干知识再现
2.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3.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考点分类突破
二轮地理 第二部分 核心整合提升
主干知识再现
考点分类突破
解析: 第 2 题,断层乙上方岩层形成的时间晚于断层。岩浆岩丙的形态反 映出,岩浆活动侵入断层乙所在岩层及其上方岩层,说明岩浆岩丙形成晚于断层 乙。甲岩层形成晚于丙,因此选项 B 正确。

专题四4:地壳与运动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专题四4:地壳与运动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一、地壳运动的原因——地质作用
地质 作用 内力 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结果
外力 作用
地球内部 火山、地震、 (放射性元 岩浆活动、变 质作用、地壳 素衰变) 运动等等 地球外部 风化、侵蚀、 (太阳辐射、搬运、堆积 重力能)
形成高山或 盆地
削低高山、 填平盆地
二、地壳运动的类型
地壳运动
运动形态 产生地貌
水平挤压隆起, 形成巨大的褶皱 山系;水平断裂, 垂直运动相 伴发生,主要 以水平运动为 主,垂直运动 为辅。
垂直运动
地表高低起伏 和海陆变迁
想一想: 岩层的 弯曲是怎样 形成的?
拉 张 形 成 断 裂
——
三、地壳运动的理论——板块构造
板块边缘活跃、内部稳定
庐 山 九 仙 泉
——
地 垒 山 湖 南 林 家 寨 丹 霞 山
——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东 非 大 裂 谷
地 堑 成 谷 汾 河 谷 地
——
盆地——地下水埋藏之处
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和岛弧
喜码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形成
雅 鲁 藏 布 江 大 峡 谷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海岸山、岛弧、海沟
美 国 圣 安 德 列 斯 大 断 层
岩层的变形与变位——褶皱与断层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华山苍龙岭(陡崖)
地垒成山,地堑成谷
判断:图中各点的地形名称和构造名称

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学案)-202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学案)-202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地壳的运动规律【学习目标】1.结合资料,学生能够判断出地质构造类型或地貌类型,进而分析出其形成的主要构造运动,描述出形成过程,提升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2.学生会运用内外力的原理分析常见地表形态的成因,提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3.学生能说明主要的地质灾害及其成因并解决相应问题,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4.学生能说明地形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提升要素综合能力。

【知识体系构建】【基础巩固-查漏补缺】1.地质作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的区别?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称为地质构造;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2.地壳运动的含义?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按照构造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的运动,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断裂带,垂直运动是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地面发生大规模的隆升或下沉,这两种运动往往是相互伴生的。

3.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对比(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石圈学案P6左)4.举例说明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岩石圈学案P6)5.地质构造图的判读(岩石圈学案P6)(1)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2)判断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背斜与向斜、断层——地垒与地堑)(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判断图中地理事物形成过程)6.板块运动与地貌:能判断出板块边界类型;在世界地图上,能画出板块边界,用板块理论解释安第斯山脉、马里亚纳海沟等的成因;地中海、红海、大西洋面积变化的原因;西藏和冰岛多地热的原因。

一轮学案6第3页右面7.构造地貌:(1)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2)说明背斜山、向斜谷、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3)断层形成的地貌,并能举例一轮学案6第6页8.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1)找油、气资源的在哪?原因(2)找煤矿在哪?原因(3)找地下水的位置?原因(4)采石场位置?原因(5)建隧道的位置?原因(6)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为什么避开断层?一轮学案6第7页9.外力作用包括?外力作用的表现包括?(学案P7左)风化和侵蚀的区别?(学案P7右)堆积作用的沉积顺序?冰川堆积作用颗粒物沉积顺序?(学案P7右下)10.冲积扇形成过程,地貌特点?三角洲形成过程,地貌特点?(学案P8左)11.河流上中下游河谷形态和主要外力作用?(学案P8右上)12.河漫滩、江心洲形成位置?形成过程?(学案P8右)13.河流阶地形成原因?(学案P8右)宽浅河谷的位置和形成原因?(学案P8右下)曲流、牛轭湖的位置和形成原因?(学案P9左下)14.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学案P10左下)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学案P10右下)15.风成地貌的成因?(气候条件、物质基础、动力条件)(学案P11右上)16.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案P11右)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及线路选择的影响?(学案P11右)17.四种类型的地震的成因?(学案P4左侧表格)18.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学案P4右)【基础题练习】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浙江江郎山风景区观察丹霞地貌景观。

高考地理 二轮复习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高考地理 二轮复习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②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 考 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点 归 纳 总 结
图45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
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增大,河口地区泥沙淤积强烈;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 减少,会导致入海泥沙减少;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则注入黄河的径流量增加;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
考 点 归 纳 总 结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考点透析
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宏观地貌是板块运动的结果。板块构造理论应结
合图示从以下几点进行复习:

①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

归 内部与边缘。
纳 总
②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③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a.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
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
考 B项错误;③岩层分布处有一河流经过,所以其海拔高度

归 范围为300~350米,④岩层分布处为400~450米,所以两
纳 总
者之间的高差范围为50~150米,最大高差不超过150米,
结 C项错误;据图中的指向标及等高线可以判断河流的流向,
D项正确。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地壳运动知识点范文

地壳运动知识点范文

地壳运动知识点范文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外层固态岩石圈在相对短时间内的变形和移动。

地壳的运动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和分布的结果,也是地球演化和地表地貌形成的基础。

地壳运动包括地质构造、地震、火山活动以及地壳变形等。

1.地质构造:地壳的运动主要表现在地质构造上。

地质构造是地壳中各种物理现象和岩石构造的总和,包括地壳的抬升、下沉、断裂、褶皱等。

地壳运动是地壳内部的物质运动产生的结果,它牵连着地壳的各个部分,并在上面表现出地质构造的特点。

2.地震: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地震波引起的,是地震震源的释放能量产生的地壳振动。

地震是一种突发、短暂、非持续的地球表面振动现象,能够产生破坏性的地表破裂和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普遍发生于板块边界带,是构造活动最激烈的地质现象之一3.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地壳运动的另一种表现。

火山是一种洪水状流体,在地壳内部通过地壳裂缝或孔隙上升并喷发到地表的岩浆体。

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热能、物质和构造能量的释放表现,是地球上岩石圈和地幔流体物质相互关系的表现。

4.地壳变形:地壳变形是指地壳发生塑性变形或断裂破裂的现象,主要有褶皱和断裂两种形式。

地壳变形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直接影响地表地貌、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褶皱是地壳产生受挤压力的折皱现象,分为褶皱山脉和岩人脚山。

断裂是地壳断裂破裂的现象,生成断裂带和断层。

5.地壳运动的驱动力:6.地壳运动的作用:地壳运动对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地壳运动是地球演化和地表地貌形成的基础,决定了地貌、地理环境和地质资源的分布。

地壳运动还会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

但同时,地震和火山等地壳运动也为地球提供了热能和物质交换的途径,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地壳运动》 讲义

《地壳运动》 讲义

《地壳运动》讲义一、引言地球,这颗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其内部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和力量。

而地壳运动,便是地球内部活动的一种直观表现,它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千姿百态,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地壳运动的概念地壳运动是指由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

简单来说,就是地球的“肌肤”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移动。

这种运动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其时间尺度可以从数千年到数百万年不等。

三、地壳运动的类型(一)水平运动水平运动是指地壳在水平方向上的挤压、拉伸或平移。

比如,板块的相互碰撞和分离就是水平运动的典型表现。

当两个板块相互挤压时,会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而逐渐形成的。

而当板块相互分离时,则会出现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就是这样的例子。

(二)垂直运动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在垂直方向上的上升或下降。

这种运动常常导致海陆变迁,一些曾经是海洋的区域可能会上升成为陆地,而原本的陆地也可能会下沉被海水淹没。

四、地壳运动的原因(一)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球内部存在着巨大的热能,这种热能导致地幔物质的对流。

地幔物质的对流就像是锅里的沸水在翻腾,从而推动着地壳的运动。

(二)地球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离心力,使得地壳在不同纬度上受到的力有所差异,从而引发地壳的运动。

(三)天体引力月球和太阳等天体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壳的运动。

五、地壳运动的影响(一)塑造地形地貌地壳运动造就了高山、峡谷、平原、海洋等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

山脉的崛起、盆地的凹陷、河流的改道,无一不是地壳运动的杰作。

(二)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地壳的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岩层断裂、错动,从而引发地震。

同时,在地壳薄弱的地方,岩浆容易上涌,形成火山活动。

(三)影响气候变化地形的改变会影响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进而影响气候。

例如,高大的山脉可以阻挡气流,导致山脉两侧的气候差异明显。

(四)影响生物分布地壳运动改变了地表环境,使得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生物的分布和演化。

高考地壳运动知识点

高考地壳运动知识点

高考地壳运动知识点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地质现象,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对地球的形貌和构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高考中,地壳运动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了解地壳运动的原因和影响对于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至关重要。

一、地壳运动的定义和分类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层岩石和土壤的迁移和改变现象,包括构造变动和地貌变化。

地壳运动根据产生的方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1. 内力作用内力作用指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导致地壳变动,包括构造运动和火山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主要体现在地壳的抬升、下沉和挤压变形等方面。

火山地震活动则是地壳运动最为明显的表现之一,通过大地震的发生和火山喷发可以表明地壳在内力作用下的运动。

2. 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指地壳运动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动,如海洋潮汐、冰川作用等。

这些外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地壳的形态和结构,特别是在地壳边界的地区会产生比较显著的效应。

二、地壳运动的原因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地球内部能量的不断释放。

地球的内部有着巨大的热能和地热能,这些能量在地壳运动中得以释放。

由于地壳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地球内部的热量传导、地热资源和地震活动等都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地壳运动的影响地壳运动对地球的形貌和构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成地球的地型地壳运动产生了地球的各种地形,如山脉、高原、盆地、河流等。

这些地形的形成和变动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2. 促进地球环境变化地壳运动也对地球环境的变动起到了一定作用。

比如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灰尘,对大气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催生地震和地质灾害地壳运动是地震和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不便,还可能引发次生的灾害,如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

四、地壳运动的研究方法和意义地壳运动是地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了解地壳运动对于预测地震、防止地质灾害以及利用地热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 专题四 地壳的运动规律

第二部分 专题四 地壳的运动规律

思维建模
7.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 正确的是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 解析 本题通过景观素描图与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示意 ( )
程序解题
思维建模
构 造 地 貌
未侵蚀 常形成山岭(内 常形成谷地或盆 大断层常形成裂 地(内力作用) 地貌 力作用) 谷或陡崖,如东 非大裂谷。断层 背斜顶部受张 向斜槽部因受挤 一侧上升的岩 力作用,岩石 压力作用,岩性 块,常发育成为 侵蚀后 破碎常被侵蚀 坚硬不易被侵 山岭或高地,如 地貌 成谷地(外力作 蚀,常形成山岭( 华山、庐山、泰 用) 外力作用) 山;另一侧相对 下降的岩块,常 形成谷地或低 地,如渭河平 原、汾河谷地, 图示 沿断层线常发育 成沟谷,有时有 泉、湖泊形成
研练真题 找准考向
变质岩
大理岩是建筑 片理构造 材料
核心突破 主干整合 程序解题 思维建模
(2)循环过程
(3)意义: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
源;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实现
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 地表的环境。
研练真题 找准考向 核心突破 主干整合 程序解题 思维建模
研练真题 找准考向 核心突破 主干整合 程序解题 思维建模
2. 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
义,具体如图所示:
研练真题
找准考向
核心突破
主干整合
程序解题
思维建模
【特别提醒】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

专题四 地质、地貌和陆地环境

专题四 地质、地貌和陆地环境

专题四地质、地貌和陆地环境[知识梳理]陆地环境是由地壳(岩石、地貌)、大气(气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一、陆地环境1、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2、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1)地壳运动(2)板块构造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全球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全部是大洋板块)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

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地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③冰岛:生长边界。

④安第斯山脉: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运动规律: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裂谷或海洋(例证:大西洋、东非大裂谷)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孤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例证: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注意: 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概念: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

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4)外力作用与地貌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物理风化)、化学破坏(化学风化)、生物生长活动(生物风化)变成松散、碎屑状沉积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侵蚀:黄土高原由于岩性疏松、再加上地表植被多遭破坏,侵蚀严重,形成千沟万壑沉积:在流出山口时形成 ;河流中下游形成 和 。

冲积扇 三角洲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祁连山北部山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冲积扇边缘形成绿洲。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专题4地质作用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专题4地质作用
29
4.沉积作用(速度递减到临界值) a.风力沉积 常见的地貌有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b.流水沉积 常见的地貌有冲积扇,冲积—洪积平原,河漫滩,河口三角洲 c.海水沉积 常见的地貌有沙滩,贝壳堤 d.冰川沉积 常见的地貌有冰碛湖,冰碛丘陵。唯一没有分选性。 (进积和退积)
30
31
1。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 少是( ) A.100 cm/ s B.200 cm/ s C.300 cm/ s D.400 cm/ s
水的交相侵蚀,致使石灰质地带形成了许多岩溶空洞,蓝洞即 是岩洞之一 。多孔疏松的石灰质穹顶因重力及地震等原因而 很巧合地坍塌出一个近乎完美的圆形开口,成为敞开的竖井 。
当冰雪消融、海平面升高后,海水便倒灌入竖井,形成海中嵌 湖的奇特蓝洞现象。
飞来峰:
多条贝壳堤:
37
26
以瀑布为例分析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 瀑布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之一,瀑布主要是由于河 流对软硬不同的岩石产生的差异侵蚀而形成的。瀑布发育 的地区,上部较坚硬的岩石不易遭受侵蚀,下部较松软的 岩石容易遭受侵蚀,在河流侵蚀作用下,瀑布逐渐形成。 瀑布形成后,由于溯源侵蚀,瀑布逐渐向河流源头退缩; 由于侧蚀,瀑布逐渐加宽。
33
三、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34
地质事件的顺序:
35
36
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
河流阶地: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河流间歇性下切侵蚀,使
原来的河漫滩超过洪水期水位,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称 为河流阶地。
海蚀阶地:
伯利兹蓝洞:原有石灰质平台,成形于一亿三千万年前。在
二百万年前的冰河时代,海平面大幅下降 。于是出现淡水和海
3
侵入之后岩浆冷却凝结,一般形成岗岩

高中地理2023年学业水平合格考试三年分类汇编专题四地貌01常见地貌类型

高中地理2023年学业水平合格考试三年分类汇编专题四地貌01常见地貌类型

高中地理2023年学业水平合格考试三年分类汇编专题四地貌01常见地貌类型一、考试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二、思维导图三、知识清单知识点01内力作用与地貌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如下表所示: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知识点02外力作用与地貌1.典型的外力作用地貌(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2.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3.我国主要的外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貌4.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沉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知识点0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概念及其特点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四地质作用考点3地表形态的影响与地质灾害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四地质作用考点3地表形态的影响与地质灾害

考点3 地表形态的影响与地质灾难命题视角:地表形态的影响与地质灾难(2024·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 km2。

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 km。

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

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上升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 4 200 m 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

2024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思维过程][解析]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看出,AB段海拔高且等高线密集,可推断出地势陡峭,为径流的初始运动供应了足够势能;BC段海拔相对较低,且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较缓,沟道积累物分布较多,为泥石流供应了丰富的物质来源;CD段等高线密集弯曲,可推断出沟道呈“V”形,坡度较陡,为窄谷区,为泥石流快速运动通道。

[答案]AB段:地形陡峭,易发生倒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供应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供应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

地质灾难的分析思路(1)地震的成因及防卫。

①形成缘由: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猛烈。

②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缘由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旁边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地面建筑的抗震实力差;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震区交通不便;诱发其他灾难等。

③减轻灾难的措施:主动开展防灾、减灾的宣扬教化,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难监测和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国际合作等。

(2)造成滑坡的主要缘由。

①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些古老的岩系,如千枚岩、片麻岩等,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破裂严峻,简单发生滑坡。

自然科学基础(地理)——地壳运动课件

自然科学基础(地理)——地壳运动课件

三、地壳运动
台湾海峡发现了煤层,煤的形成需 要有森林,森林是生长在陆地上的, 所以间接的说明台湾海峡以前是陆 地,经过地壳运动以及时间的沉淀, 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样子
台湾海峡,现在是海,以前是陆地
三、地壳运动
解答: 在喜马拉雅山发生海洋生物化石的 原因最主要是由于垂直运动,导致 海陆变迁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
导入
思考
为什么会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岩石中含有 海洋生物化石?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海 拔最高的山脉,为什么会发现海洋生物 化石呢?
一、地壳运动
地壳自形成以来,本身的物质与能量不断地发生循环和转换,地壳结构 及其表面形态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地壳变动的结果
一、地壳运动 • 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 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 按其能量来源分
内力作用
使地表形态变得高 低起伏,构成宏观 的地貌格局
外力作用 使地表形态趋于平缓
三、地壳运动 • 地壳运动是由内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 • 按运动方向,地壳运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三、地壳运动 •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 水平挤压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小学科学地壳运动(课件)

小学科学地壳运动(课件)

小学科学地壳运动(课件)地壳运动是自然界中一种十分普遍且重要的现象,它对地球的形态和构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学科学地壳运动的课件主要介绍地壳运动的概念、类别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一、地壳运动的概念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地壳在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下进行移动和变形的现象。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包括陆地和海洋底部。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主要包括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抬升等。

二、地震的特点和原因地震是由于地壳断裂、滑动或原有构造变形等原因造成的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引起的振动现象。

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 震中和震源:地震发生的地点称为震中,地震发生的地下位置称为震源。

一次地震可以在震中的周围产生震感。

2. 地震波:地震产生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包括纵波和横波。

纵波以压缩和膨胀的方式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以摇摆的方式传播,速度较慢。

3. 震级和震源深度:震级是用来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一般采用里氏震级或甲地震烈度表进行记录。

震源深度则表示地震发生的深度,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地震的原因主要有板块运动和构造变形引起的地壳断裂和滑动。

地球的外壳被分成几个大块,即板块,它们不断地以几毫米至几厘米的速度相对移动,当板块之间产生阻力时,地震就会发生。

三、火山活动的特点和原因火山是地球内部熔岩和火山灰等物质通过地壳表面喷发出来的山体。

火山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 火山口和喷发物:火山口是火山喷发物质排出的口径,喷发物主要包括熔岩、火山灰、火山烟尘、火山烟气等。

根据火山活动排出物的组成和特点,可以分为构造火山和烟道火山。

2. 火山的形态和类型:火山的形态有火山锥、火山群、火山口等。

根据喷发物质的不同,火山可以分为火山构造、火山烟道、火山剧和后火山。

火山活动的原因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从地壳表面喷发出来。

岩浆是由地球内部的岩石熔化形成的,它在地壳的薄弱部位如板块边界聚集并喷发出来,形成火山活动。

江苏省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Word版训练 第二部分 专题四 地壳的运动规律

江苏省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Word版训练 第二部分 专题四 地壳的运动规律

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所绘的是有着“海下兵马俑”之称的海下石林。

一组组多边形的岩柱排列整齐,仿佛严阵以待的军列。

岩柱垂直于冷切面和地面,岩柱的高度等于熔岩流的厚度。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与该岩石形成有关的是()。

A.地壳运动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流水侵蚀2.该岩石属于()。

A.a B.bC.c D.d解析第1题,根据“岩柱垂直于冷切面和地面”“岩柱的高度等于熔岩流的厚度”及图中岩石的形状特征即可判断出,该类岩石是由岩浆活动形成的。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以判断该岩石为岩浆岩,而从图中各箭头的指向可以判断a和c分别表示沉积岩和变质岩,b表示岩浆岩,d表示岩浆。

答案 1.B 2.B下图为某岛屿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甲处属于()。

A.背斜山B.背斜谷C.向斜山D.向斜谷4.乙侧河岸()。

A.形成冲积扇B.适宜建设港口C.河流流速较慢D.多位于河流上游5.该处矿床最可能是()。

A.大理石B.天然气C.煤炭D.石油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其地势比两侧低,为谷地。

第4题,乙侧河岸位于河流的凸岸,河流流速较慢,堆积作用明显,不适合建设港口,多位于河流下游;冲积扇多形成于河流出山口处。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处矿床位于花岗岩和石灰岩之间,则最可能是石灰岩受到高温高压后形成的大理岩。

答案 3.B 4.C 5.A下图为某山地俯视图,读图完成6~7题。

6.该山地为()。

A.褶皱山B.断块山C.火山D.背斜山7.该山地一般分布在()。

A.大陆边缘B.地壳坚固地区C.板块边缘D.大洋内部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该山地中间有火山口,则可以判断其为火山。

第7题,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最易出现火山。

答案 6.C7.C读徐霞客51~55岁旅行路线示意图,回答8~9题。

8.下图为某一地段的地形剖面图,该剖面图的位置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地壳运动
【大题突破透析】
例1.(2011年海南地理卷21题)读图,指出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位置,分析该地区多火山的原因。

突破透析:本题考查了板块构造理论和区域定位能力。

板块构造理论主要掌握板块边界的类型、分布和成因。

板块的划分通常是以断裂带为界,有两类边界: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主要是环太平洋带的海沟(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的山脉带(两大陆板块碰撞),生长边界主要是各大洋底的海岭和东非大裂谷。

先定位此处区域。

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知此处为中美洲,位于太平洋东岸,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处。

这里地形变化大,等值线比较密集。

所以此图中边界应画在西南海域等深线2000~3000 m处。

由于此处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处,密度大、位置低的西侧大洋板块常俯冲到东侧的大陆板块之下,两侧的板块互相挤压,所以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

例2.(2011年上海地理卷十七题)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

根据该地层剖面岩
层顺序,说明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

(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

据图分析,该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以前?(以字母指代地层)
(3)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

(写出字母)
(4)据图判断断层M与地层0形成的先后关系。

(5)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各种表现。

突破透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地质构造成因。

(1)由图可知,C层岩石为砂岩,其是河湖沉积的产物,说明C层所处的环境是陆地环境。

E、F、G三层岩石分别为石灰岩、砂岩、页岩,据题意,其所对应的海陆环境分别是深海、陆地、浅海。

所以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

(2)褶皱是指水平岩层受挤压而发生的弯曲变形,图中N、0、P地层是水平地层,A层是基岩层。

所以褶皱发生在K形成之后,N形成之前。

(3)M处是断层,其左侧最上层为G层,而G层以上缺失。

因此左侧缺失的岩层有H、
I、J、K。

(4)由图可知,N、0、P地层岩石均是水平的连续的岩层,但在M处发生错动,说明先有这三层地层,后发生了断裂。

(5)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这里的岩层升降运动、褶皱和断层都属于地壳运动。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这里主要的外力作用是沉积地层、P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失。

例3.(2010年全国文综I卷36题)读下图,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突破透析:考查等高线判读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流出山口附
近,鹅卵石堆积与河流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有关,应从这两个方面说明:河流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

【过关实战训练】
1.图1为地质构造示意图,图2为河流沉积与流速的关系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1中①、②两处的地质构造;任选其一,指出所对应岩层的变化特点。

(2)简述图1中所示水循环环节的外力作用表现。

(3)据图2信息,比较图1中甲、乙地貌形成过程的差异。

图1 图2
2.读沿北回归线的东西向某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向斜的字母是,它对应的地形是,成因是。

(2)图中的虚线圈F属于板块的边界。

(3)若开采石油、天然气,应在处。

(4)若F点处在太平洋板块中,则E点应处在板块中,E点所在的岛屿为我国的岛,如果G处发生地震,图中地表各点中,地震烈度(破坏程度)最大的是。

3.读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近几十年来河口等深线向外海凸出越来
越大,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M、N两处中宜建设度假村的
是,并说明判断理由。

(3)试分析城镇E最初选址的原因。

(4) 经过多年观测,发现A处河岸距离海岸线
越来越近,试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1)①处:向斜;②处:断层;①处:岩
层发生弯曲(或②处:岩层破裂断开)。

(2)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沉积。

(3)甲地比乙地河流流速快;甲地比乙地沉积物颗粒大。

2.(1)B 山岭或山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力,岩石较坚硬,不易被侵蚀,保留下来形成山地。

(2)消亡(3)D (4)亚欧台湾 E
3.(1)河流携带的泥沙淤积(2)M M为一小岛屿,N为近海盆地。

(3)位于丘陵的向阳坡,光照充足;此处坡度较缓;地势较高,避免水患(4)A处为凹岸,受流水侵蚀作用显著;A处位于北半球河流的南岸,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影响,流水侵蚀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