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之比较
西方民主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
西方民主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本文分析了西方民主的发展与演变,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并对西方民主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进行了比较。
指出中西方民主在民主实现程度上有着根本的界限,在理论基石上有着明显的界限,在“民”的范围上也不同。
划清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民主制度的界限,有利于我们明辨是非,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标签:西方民主;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民主政治;比较“民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正如俞可平先生所指出的:“政治哲学中最古老而最新颖的话题无疑是民主,谈论最多的分歧和最大的话题无疑也是民主,最令人神往而又最使人迷惑的话题无疑还是民主。
” 在当今现实世界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预期的优越性,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显示与肯定,尤其突出的表现是,在与西方民主的比较中受到冲击。
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划清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民主制度的界限,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一、西方民主的发展与演变西方民主,已经历了古代民主和近代民主两大历史阶段,自20世纪中叶起,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当代民主阶段。
古希腊城邦民主制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民主制度,希罗多德的《历史》、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都对希腊民主制度进行了论述,在后世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雅典是城邦民主制的典型代表,关于雅典民主的产生,恩格斯指出:“雅典人国家的产生乃是一般国家形成的一种非常典型的例子,一方面,因为它的产生非常纯粹,没有受到任何外来的和内部的暴力干涉……另一方面,因为它使一个具有很高发展形态的国家,民主共和国,直接从氏族社会中产生。
”[1]雅典的城邦民主制的确立,经历了贵族与平民的长期斗争和改革,在其全盛时期,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经济、科学、哲学与文化艺术都取得了令后人赞叹的成就。
由于城邦制的局限以及民主制以奴隶制为基础,终于使这一民主制在历史进程中衰落下去。
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
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中国史学家称为西欧封建社会。
西方称为中世纪。
在这段历史长河中西欧的政治状况,与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比较,呈现截然不同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发展极不平衡,政治发展曲折艰难,国家长期四分分裂,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很晚才出现(英法到15世纪、德意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形成原因如下一、体系严密的封建制度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土地是主要财富。
国王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这些人成为诸侯。
诸侯又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较小的封建主,小封建主再向下分封。
国王和大封建主又各自分封了一批骑士,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
这样的层层分封,就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自大至小不同等级的封建主。
这些封建主分别领有大小不等的封地,拥有数量不等的庄园、农奴和武装。
每一个封建主无异于一个小国君。
割据一方,各自为政。
诸侯的势力很大。
有的竟敢向国王提出挑战。
而中国封建社会则不同,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始,中央集权和皇权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政教冲突5世纪到6世纪开始,罗马天主教会成为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
国王为了使自己的统治神圣化,常请求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自己加冕,这样的做法加强了国王与教会的关系,更意味着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在政治上,教皇是最大的统治者;经济上,教会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思想上,基督教的教义和神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
”这样,人们相信世界上的一切权利都是上帝授予的,于是国王和教皇不断地发生碰撞和摩擦以夺得这一权利。
12~13世纪,经过长期的争斗,教皇权利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王。
到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壮大,资产阶级的兴起,教皇和教会的势力才衰落下去。
中世纪中西方社会制度对比
中世纪中西方社会制度对比中国与西方文化及社会得发展随时间推移相互借鉴,一起构筑了精彩绝伦得人类发展史,因此,中国与西方得比较也是中外共同关注研究得热点话题。
前些时,我看了李世默题为《两个制度得故事》,颇受启发。
近些时日,又选修了西方文化概论这门课,借此之机,我就来谈谈我对中世纪西方社会制度相互对比得一些浅见。
该时期,中国与西方基本都处于专制制度,所谓专制,是指担任社会公职的个人或社会集团,独揽公共权力,完全凭自己或集团意志行事,而不受任何限制。
专制制度是是该时期世界各种社会形态的普遍现象,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发展、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等的不同,形成了存在较大差异的专制,这些差异构成了中西方专制的本质区别,甚至成为了影响现代中西方政治差异的重要原因。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中西方专制制度得差异。
一、专制政体发展得历时长短不同政体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它是社会的统治阶级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秩序,对付敌对势力的反抗,而采取的某种原则和方式组织的政权机构。
纵观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每一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所选定的政权组织形式都受制于该民族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中国封建社会沿中国奴隶社会专制的发展方向,从一开始就实行皇帝个人专制,公元前476年中国社会进入战国时代,封建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政体在各诸侯国相继建立。
从秦汉以后各朝代则建立起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体。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里,皇帝独揽大权,是最高立法者,同时又是国家的行政首脑和最高的司法长官,总揽国家行政大权与司法审判大权。
无论朝代如何兴衰、皇位如何更迭,君主政体始终没有动摇, 也是中国在中世纪的唯一专制政体形式。
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确立时间相比,西方封建制政体则出现得很晚,大约晚于中国近一千年。
直到西罗马帝国大厦在蛮族的入侵之下,迅速倒塌之后,以西欧为代表的西方才进入中世纪。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根据中国社会性质的变迁为依据,可以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时间上从古史的传说时代到秦皇汉武时期,这个时期的重大变化是中国大地上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普及和中央集权制政府建设的完成。
第二个时期是秦汉至晚清,这个时期中国处在中央集权制政府弱控制之下的乡村社会,突出的人际关系要素是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就是由法家建立的儒家社会,与欧洲的封建制时期形成明显的区别。
第三个时期是1840年至现在,这是中国被动进入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时代,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进行工业化努力的过程还在继续,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卷入越来越多的人口,即便是农民和农业也已经日益卷入社会生产流通的总过程。
或者说,划分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并作为两次社会性质转型的决定性事件是:“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立和“现代化”进程的展开。
一、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立是社会完成第一次转型的依据和标志在中国大地上,今天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超过7000处,早先相对分散的人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间,最后都逐步选择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接受了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华文化那个思想格局,并在小区域逐步实现政治整合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代,最终完成了整个民族的政治整合,建立起中央集权制政府。
这是中国社会的第一次转型,转型的三大要点是:经济上是以农业生产技术普及为主导的“第一次全球化”过程,政治上的关键和标志事件是稳定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机器的建立和强化,思想与文化上成长了统一的汉字和中华文化。
加速实现转型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完成了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设,最后是在汉武帝手上得到巩固和完善的。
与欧洲国家的历史演进过程相区别,近代西方国家的中央集权制政府建设,是与资本力量的兴起和对外扩张过程和工业革命同时发生的,因此马克思才有可能在这样的典型的欧洲经验基础上,把资本作为主导一切的积极因素来对待,把政治权力建设和技术革命成就都化约为资本主导的结果,没有这个共时性,马克思这样的叙述就不会产生。
精品word--西方封建制度与中国封建制度的差别
法国的封建体制与中国的封建体制在经济上的主要差异封建国家经济的主要依托是对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
封建社会的产品分配形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与此密切相关。
法国地处西欧,中国地处东亚。
法国的封建体制也就是西欧的封建体制,而中国的封建体制则代表了传统的东方政权。
法国的封建体制与中国的封建体制在经济上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政治差异决定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是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制度,皇权至上是其主要特征。
它既是夏、商、西周奴隶社会那种专制主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又是进入封建社会后自然经济的集中反映。
一方面小农经济的独立性很弱,小生产者始终有赖于封建政权的庇护;另一方面地主阶级也需要专制主义为其统治利益服务。
历代统治者因此以天子自居为所欲为,力图使其一家天下永存。
中国土地所有制有两种形式:官田和民田。
皇室、贵族占有的土地如明代皇庄,国有土地如屯田等为官田,其它地主和农民占有的土地为民田。
即使照这一看法,国家、皇室直接占有大量土地,以至成为古代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之一,也可说明中国古代国家土地所有制之发达和中国封建国家经济之强大。
事实上,现在人们所说的“民田”在宋代以前,即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其所有权也并不属于民人即一般地主和农民,而是属于国家,也就是说,国家不但对官田有所有权,对民田也拥有所有权。
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国家土地所有制及其经济,不仅体现在国家对部分土地的直接经营管理上,也体现在占田制、均田制方面。
均田制授予的土地分永业田(北魏称桑田,北齐亦称业田)、口分田(北魏称露田)。
历代均田制的法令规定,国家授予的口分田是要“身死入官”的。
很明显,当时民人分得的这部分土地,其所有权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
对永业田,国家也掌握着一定的所有权。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中国有很大不同。
西欧封建社会,尤其在前期,封建国家的经济政治力量远远不能与中国的封建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相比。
在西欧,封建君主只是许多贵族中的一员,封建国家远没有中国封建王朝那样巨额的赋税收入。
中世纪欧洲与同时期中国城市之比较
中世纪欧洲与同时期中国城市之比较李少杰【摘要】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中世纪欧洲与同时期的中国城市状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前者有着很大的独特性,其城市经历了坎坷起伏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的发展则更加稳定,规模也更大,保持着稳定向上的发展态势.为了找到产生这种差异性的因为,本文从两者的政治、交通与商业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正是在这些方面状况的截然不同,最终导致了两地城市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11)004【总页数】4页(P485-488)【关键词】中世纪;欧洲;中国;城市状况【作者】李少杰【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13;K928.5多年以来,欧洲的中世纪一直被众多的学者看为“黑暗时代”而被否定,认为它一无是处。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至少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展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摇篮这一思想已经被大众广泛接受。
这样,对中世纪欧州城市的再认识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对于同时期本国古代城市的研究也蓬勃展开。
但对城市的研究毕竟是一个刚刚才发展起来的论题,它还有许多未涉及的领域 [1]。
在探索中,大家把思考的角度多集中在单独研究欧洲中世纪的城市与同时期中国古代的城市,对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却是微乎其微。
本文正是在这个被人们有所忽视的比较研究领域里所作的有益尝试。
本文选取的比较研究对象是中世纪欧洲城市与同时期的中国城市。
在进行比较之前,有必要了解两者的历史背景。
中世纪没有绝对的时间界限,本文把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中间的这段历史称之为中世纪。
在这近1 000年的历史中,由于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统治,致使封建割据所带来的频繁战争严重地影响了欧州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研究者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西罗马帝国面临着接踵而至的战争使它最终走向灭亡。
封建时代中国与西方城市的比较
封建时代中国与西方城市的比较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城市的发展又强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城市出现大约已经有5000多年,一般认为,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
而就封建社会时期来说,封建城市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从东西方的城市对比来看,两者封建城市的起源、内部社会构成、外部社会关系又有着显著的不同。
这些都是因其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历史社会演变乃至地理形态的不同而导致的。
本文仅就中西封建城市的产生、内部构成等几方面异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中国由“城”生“市”,欧洲由“市”圈“城”中国封建城市形成于奴隶制全盛时期的西周,而大批兴起于奴隶制即将崩溃的东周时期,在那时,封建城市已经在经济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这些可以从战国时期的古城一般都有墙垣和街道来证明。
到了战国中期,城市有了很大的发展,“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
……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①就充分说明了与周朝相比,战国时中国城市数量大增,迎来了封建城市发展的高峰期。
可以认为,我国的封建城市不是封建社会形成后才开始出现的,而是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而出现的。
就中国封建城市的产生途径和发展过程来看,对中国封建城市产生起决定作用的是统治阶级政治和军事的需要。
我认为,其经历了由“城”生“市”,以“城”为主的过程。
在上古中国,早期所谓的“城”就是为防御和保卫而建造的防御设施,逐渐变成了用石块建筑的城墙和塔楼。
“天子之城千雉,高七雉;公侯百雉,高五雉;子男五雉,高三雉。
”“天子之城高九切,公侯七侧,子男三侧。
”②可见“城”是贵族们四面筑墙,用来防卫的军事政治据点,并且因贵族的等级,“城”也有着不同的规模③。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少数民族的骚扰,统治者也会在一些险要地方筑城,但这些也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
到了秦汉时期,封建城市的大批出现则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有关。
比较拓展:中古西欧与中国城市
比较拓展:中古西欧与中国城市一、西欧与中国城市的不同特点1、城市起源不同。
西欧城市的发展规律,是由手工业、商业的聚居地,逐渐发展扩大而成为新的经济、政治中心。
中国城市则由政治、军事中心,逐渐发展扩大而成为新的政治、经济中心。
2、城市的结构不同。
西欧中古城市一开始主要由庄园中逃亡的农奴、手工业者作为主要居民,此外还有逃亡农奴经营的行商小贩、酒肆店铺等,基本上是一个生产城市。
城市的布局,一般中心是广场,是手工拥、商品交易集会之处。
组织上是按照传统的“农村公社”民主形式组织起来的,各个行业又逐渐组织起自己的同业行会。
西欧出现了二个经济中心——庄园和城市,即农业经济中心和商业经济中心,二者互相依存又向不同方向发展。
中国的城市却很庞杂,但总起来讲,达官、贵族、差役、仆从为主体,工商业者处于附属地位。
消费大于生产,商业超过手工业,基本上是消费城市。
城市布局,一般以行政长官的衙署为全城的中心,各种府第鳞次栉比,城关往往发展成为工、商业区。
城市富商大贾,多与有权势者相结托,有的买得官爵,有的广治田宅,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
来自农村里的手工业者、行商小贩,到达城市后,长期没有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又由于人少力单,显得特别软弱无力3、城市的作用不同。
西欧中古城市,它是商品生产的基地、被压迫农奴反封建斗争的堡垒、世俗文化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摇篮。
城市又与王权结成联盟促进国家的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中国的城市,在中古以来它始终是各级统治者的中心,是一个消费的中心。
中国城市既然完全为统治者所控制,它们对于城市工商业的政策则就以本身的利害为转移了,城市工商业的命运则时舛时兴。
二、中西城市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1、西欧与中国土地所有制形态不同。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础,有其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西欧土地是由国王赐封给领主的,土地是封建领主的世袭领地,按照长子继承制(或遗嘱继承人)的办法承袭下来的。
各级领主对自己领地上的土地经营方式采取庄园制,土地不能买卖。
谈中国与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差异
谈中国与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差异1114班田芸芸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从此时起,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直至辛亥革命才被彻底的推翻。
中国的封建史也就是一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史,根深蒂固。
反观西欧,政治版图支离破碎。
欧洲自公元500年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间被称为中世纪,这个时期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最为黑暗的时期公元800年建立了查理曼帝国,843年帝国一分为三个封建国家。
然而它们长期四分五裂,迟迟建立不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直至15世纪,英、法两国才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甚至直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才建立起封建性很强的军事专制统治。
为什么西欧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出现得如此之晚?这就不得不谈到西欧中世纪与中国同时期政治体系的差异。
一、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同奴隶社会时期的中国有着类似的分封制度。
在西欧,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一部分土地封给大封建主,这些人成为诸侯,诸侯又将自己的一部分土地封给较小的封建主,层层分封,形成自大至小不同等级的封建主,他们拥有大小不等的封地,数量不等的庄园,农田和武装。
每个封建主割据一方,各自为政,他们的势力很大,甚至向国王提出挑战,威胁到了皇权。
而在中国的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宗法制、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同时,宗法制规定由嫡长子继承,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策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在历史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体现了中央集权,而西欧社会中,领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附庸,不能管附庸的附庸,这样一来,国王的权利没有得到集中,自然有诸侯会发展自己的势力来夺得王权。
二、提起中世纪西欧,就不得不说到教会,从5-6世纪开始,教会势力迅速增长。
国王为了神话自己的统治,常请求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自己加冕,以示“君权神授”,本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教权凌驾于皇权之上,教皇与封建君主常常明争暗斗。
中外历史对比
第一讲古代希腊罗马与夏商周、秦汉一、公元前9—3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二、公元前8—3世纪的中西比较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第二讲欧洲的中世纪与隋唐、宋元一、公元6—13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二、10—13世纪的中西比较西方中世纪,中国宋元时期。
第三讲欧洲迈入近代文明与明清一、公元14—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二、14—18世纪的中西比较西方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过渡,中国明清时期。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到20世纪初,中华文明的发展主要围绕三条线索。
一个是农业文明内部矛盾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上。
一个是对外民族矛盾,西方列强多次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主权丧失,领土被分割;中华民族奋起抗争,但是没有能够取得成功。
一个是向西方学习进行变革,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变动,到洋务运动器物层面的变革,再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制度层面的变革。
第四讲欧洲工业时代与晚清半殖民地时代一、19世纪初——6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二、19世纪中期的中西比较西方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五讲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欧洲与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一、19世纪中晚期—20世纪早期的世界与中国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西比较西方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中国近代化起步。
第六讲20世纪上半期:动荡的世界与中国一、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与中国二、20世纪30年代的中西比较西方动荡、调整、战争,中国从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
第七讲20世纪下半期: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全球化一、20世纪下半期的世界与中国二、二战结束以来的中西比较1.二战后初期的西方与中国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与中国3.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与中国。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对比
•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取的 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 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 现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萨顿骺(Sutton Hoo) 宝窟,以及中世纪研究的著名学者查理哈斯金 (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发现,使得 “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词汇。 20世纪中叶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 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
历史
• 随着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相继出现了一批蛮族国家。先后有法兰克、伦 巴德、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 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撒克逊等王 国建立。王国之间战争不断,其中盎格鲁· 萨可逊、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比较 长。
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在486年打败高卢军队,由克洛维建立起墨 洛温王朝的统治。克洛维通过和罗马教廷的联合,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 领土。随着法兰克王国不断的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征服了勃艮第、图林根、 巴伐利亚和萨可逊的一些部落,成为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并建立了封建采邑 制。751年,宫相矮子丕平成为法兰克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统 治期间国力达到最盛,吞并了伦巴德王国,夺取西班牙边区,占领东巴伐利亚, 征服阿瓦尔汗国,西欧的大部分土地都成为了法兰克在843年8月签订《凡尔登条约》经国家分为西 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王国,现代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疆域就 是以这个条约为基础的。
课题名称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与中国封建社会的 对比
• 组别:
4 朱艳华 朱丹丹
• 指导老师: 冯丽芬
组 长: 课题组成员:
张煜婕
张煜婕 杨梦晴 史冬冬 王琳琳 刘思雪 郭 强 陈 浩 岳子皓
主导学科: 相关学科:
东西方封建社会结构比较
中西方封建社会结构比较中西方封建社会结构比较论文名称:中西方封建社会结构比较年级专业: 0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姓名:张京雨学号:I00814190评阅教师:姚德薇提交时间: 2011—01—01中西方封建社会结构比较摘要中世纪的西欧,庄园与教会及农村公社是封建制度下的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封建社会的中国,村社、门阀,尤其是宋代以后普遍建立健全的宗族构成了封建政权下的基本的社会组织。
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造成社会结构及组织功能的重大区别。
庄园与教会分别担负社会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
二者既有总目标下的相互配合,又有具体行动中的相互抗衡。
松散的社会结构、分离的组织功能,使得整个社会比较脆弱。
在中国,身兼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宗族,在其内部,两种功能相互支持、协调行动,具有极强的内聚力和排他力。
宗族自身的稳定,促成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具体比较东、西封建社会的整体结构,即多方面、多层次的观察社会各种经济、政治、宗教、宗法等力量及其组织方式,就会发现东、西方封建社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造成不同社会结构的原因以及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两个方面入手,最后再结合今天的中、西之间的差异简述一下两者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社会结构;宗教;经济;庄园;多元化;国家机器目录前言 (4)一、中、西方不同社会结构的成因 (4)(一)西欧封建社会结构形成的原因 (5)(二)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原因 (5)二、各自不相同的发展道路 (5)(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道路 (5)(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道路 (6)三、历史对今天的影响 (6)(一)义利关系问题 (6)(二)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6)(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7)(四)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7)(五)思维方式的差异 (7)前言历史上早就出现了东方与西方这两个名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几乎都被用来对世界的粗略的划分,两者之间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上都存在在这许许多多的不同。
中西方封建社会的比较
中西方封建社会的比较【姓名:桂程凯院系专业:化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年级:09级】“封建”一词的原意指的是“封土建国”,即君主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让他们在这土地上建国的一种政治制度,即分封世袭制。
我国周代开始有这种制度,其后有些朝代也曾仿行。
欧洲中世纪君主把土地分给亲信的人,形式跟我国古代封建相似,我国也把它叫做“封建”。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中,“封建”一词引申为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关系(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引申是需要建立在西周封建论的基础之上的)。
引申意义上的封建制度包括了封建领主制(即本来意义上的封建制)和封建地主制两种社会形态。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领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劳动者农奴。
在我国,奴隶制的夏商社会结束之后,封建领主制度建立于西周时代,并于西周时代达到巅峰,而瓦解于春秋时代,自战国时代起建立了封建地主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领主制与封建地主制的区别:在封建领主制下,领主(也叫封建主)是受封在一个区域里掌握权力的人,在经济上是土地所有者,在政治上是统治者。
在封建地主制下,地主只在经济上占有土地,而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由中央任命的官僚对地方进行治理。
封建领主制下的被统治阶级可以是农奴阶级(如西周时代的中国和中世纪的西欧)也可以是农民阶级(如中世纪的日本),封建地主制下的被统治阶级通常是农民阶级。
农奴和农民二者的区别在于是人身自由权的大小。
“封建社会”一词,就其最原始的释义来讲,应该是指其字面意义:封土建国。
即分封制,在中国盛行分封制的时期是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之前的时期,尤其是西周时期,周武王灭商以后,周天子分封天下,那时诸侯小国林立,一个面积几平方公里的小城邦,其统治者被周天子分封为君主,以“国”自居,这个时期的曾经社会形态被奇怪地称为“奴隶社会”。
到东周时期,诸侯小国逐步被兼并成诸侯大国,直到战国末期,秦国并吞六国,建立起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这以后的中国社会就不叫做封建社会了,因为在当时大一统的中国,已经废除了封土建国的分封制,没有王侯可以受封而自行建国,自立为君主是不被允许的,所谓的皇帝只有能有一个,因此,自秦始皇开始至辛亥革命的这段中国历史时期,应被称为(中央集权的)宗法专制社会。
浅析中西社会结构的异同
浅析xx社会结构的异同(唬头论文)1.中西。
所谓的中西是一个概念较为模糊的空间概念,而且我们假设“中西”也只是一个空间概念。
2.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指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社会中存在的各社会阶级或阶层之间的关系。
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意识领域,所以相应就有: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
假设我们研究的社会结构就是指政治结构。
3.西方。
本文中特制中世纪的xx社会。
一.构成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不同。
中国社会是一种以家族为单元的个体结构,一个个无数的个体构造成了一个整合的帝制结构,而西方社会是以个体为单位的公众结构。
不同的基础导致了中西社会结构的最终不同。
在中国社会中,尤其是封建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对称性的建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主导,中国人的思维都会偏向一些比较完美或者对称的模式。
于是,中国的社会就是一个以家庭或者家族为单位的各种社会基本单位对立妥协成的一个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四方建筑。
西方不同,中世纪的西方在古罗马教会的盛行下,多数国家有着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所以中世纪的西方社会结构与其说是国家统治机构,还不如说是宗教结构。
统一的信仰,使得西方的这种结构得以成功构建,并长存于中世纪。
中国的家庭结构其实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单元,社会个体之间一般只能在家族内部活动,统治者对个体的控制是通过对家族的控制实现的,这种社会结构下,社会的一切生产活动几乎都是通过处在桥梁位置的“家庭”或者“家族”这个单位的组织来完成。
而西方社会的个体则是通过教会修筑的教堂来实现社会基本单元之间的交流,所以中世纪西方的统治者往往都是通过对社会个体的精神和信仰的控制来实现社会职能和统治职能。
中世纪的西方,充当个体与统治阶级之间桥梁的是那些圆顶的教堂。
二.xx社会的主导思想不同。
一个社会盛行什么样的主导思想,这个社会就会有相应的社会结构存在。
而在人类的思维方式上来看,宗教在主导社会意识方面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
宗教是一种信仰,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原动力。
中西古代封建制之异同
中西古代封建制之异同“封建”看似相同的概念,在中西方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却呈现出实则相异的局面。
过去中国古代所说的“封建”,是指先秦时期分封诸侯的社会制度,即春秋时期“封国土,建诸侯”的贵族分封制。
英语中的“feudal society”指的是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各自管理自己辖区的社会状态,既不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封建”之意,也不是我国古代两千年来“皇帝和地主老财当家的社会”。
实际上,关于“封建制”的理解有着诸多的不同:最狭义的理解,指的是采邑制,这也是西欧人较早时期的定义。
在此意义上,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与中国西周时期的封建制相同;比上述稍微大一些的理解是采邑制和领主制,即以采邑制为前提,以封君封臣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
因而,中西方中世纪的封建制有共性也有个性;到马克思时,他在第二种理解基础上加了农奴制的含义;到了列宁,则用“封建制”指代一切前资本主义时代。
这里,主要从“采邑制和领主制”基础上的封建制意义上来具体比较中世纪中西方的封建制,它们之间既有共同性,更有差异性。
西欧的封建制,指的是欧洲中世纪,在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在古罗马隶农制自然经济和保护关系的基础上,随着日耳曼人的入侵,在其带来的王权有限制度、亲兵队制度和农村公社制度的直接动因催发下,形成的新的社会生产关系。
封君封臣制和封土制实行的上下相互约束的契约关系,使双方在政治上有着一定的依附关系;同时,依赖暴力迫使农民农奴化,又使土地所有者与租种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西欧封建制在11 世纪~15世纪为兴盛时期,待到15 世纪~16 世纪欧洲则开始进入所谓“资本主义时代”,也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了。
中国的封建制,就其与西方的“采邑制”和“封君封臣制”相似的“封土建制、封邦建国”而言,主要是指西周初年实施的大规模的“土地井田制”和随后取代“藉田”的“相地而衰征”等相关土地政策,造成了与西方相近的土地非公有或国有,而是由各级贵族所有的土地地主私有制社会。
1500年前后中西经济比较
1500年前后中西经济比较张书林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欧洲进入以庄园领主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
欧洲的封建制度虽然比罗马的奴隶制度进步,但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依然低下。
在西欧封建社会初期,农业与手工业均不发达,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市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生产力的低下和僵化的宗教神学又限制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从公元5世纪到11世纪,欧洲诸国对科学的贡献是微乎其微的。
所以,人们常把欧洲的封建社会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
文艺复兴以后,西欧逐渐摆脱中世纪的羁绊,向近代资本主义迈进。
至16世纪,西欧在生产技术、科学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欧洲在15世纪就已经发明了曲柄、连杆与调节器,使得连续不断的旋转运动取代了直线往复运动。
出现了自动纺车,使纺线和卷线过程合而为一。
与此同时,卧式织布机广泛应用,逐渐取代较为原始的立式织布机。
1524年出版的《格洛肯东圣经》中介绍了一种脚踏纺车,纺车在下萨克森得到进一步改进,最终传遍欧洲。
英国在这个时期开始在纺织业中使用水力机械,如呢绒业中的起绒机、漂练机的流行,被有的学者视为“一次产业革命”。
随着纺织工具的改进,西欧国家纺织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由每个工人年产呢绒大约3匹到16世纪已达6匹,英国的呢绒年产量可用百万匹来计算。
纺织业兴旺加快了人口的地区集中与行业集中,在欧洲出现了一些以纺织业为基础工业的中心大城市。
意大利的米兰,单从事呢绒制造的人口就达6万人。
在采矿和冶金业中,16世纪的欧洲已大量使用风力或水力牵引的机械装置,炼铁炉普遍配置水轮驱动的风箱。
至16世纪末,英国已经有800座每周可生产3至4吨的炼铁炉。
在德国的一些地方开始用煤作为炼铁的燃料。
1556年德国人阿格里科拉著《金属的本质》一书出版,这部著作共有12篇,涉及采矿冶金的每道工序,研讨了勘察、经营、地质、工程、熔炼、试金等各方面的问题。
它提到的生产工具就有几十种,如滑轮、绞车、提水机、水泵、水准仪、水力风箱、炼炉等,提到的金属有金、银、铜、铁、铅、锡、锑、汞、铋等,甚至对采矿业的副产品盐、苏打、硫酸、玻璃等制作方法也一一进行介绍。
中西封建社会农民战争之比较
中西封建社会农民战争之比较熊家利【作者】熊家利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职称:副教授摘要: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与西欧相较有次数多、规模大、组织程度高等差异。
其根源在于中西封建经济结构的不同。
把农民战争的这些差异视为中国封建社会“停滞”或“长期延续”的原因,是农民战争比较研究的误区。
中国农民战争的动力虽比西欧大,但遇到的封建政权镇压的阻力更大。
两者抵消后的实际动力反而比西欧小;加之,中西封建经济结构的不同决定着前者动力的作用方向和诱导力量是促进自然经济的发展,后者则是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这是中西社会发展先进与落后发生位移的潜在因素。
关键词:农民战争比较研究的误区动力与阻力***一、农民战争的差异及其根源封建社会是地主占有大片土地剥削独立经营的小农的社会形态。
地主要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必须占有大片土地;农民要能有效地进行独立经营,也必须占有小块土地。
地主占有的大片土地越多,农民能占有的小块土地也就越少,这不仅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也把农民推向水深火热之中。
因此,地主与农民为争夺土地经常处于对抗状态,对抗的最高形式便是农民战争。
中西封建社会都曾多次爆发农民战争,但两者有量和质方面的巨大差异。
表现于下列几个方面。
1.中国阶级矛盾激化比西欧早。
人类历史证明,当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刚建立的一段时期,生产关系比较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但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后的八、九百年时间里,只有地方性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到十四世纪,才有较大的农民起义发生。
2.中国农民起义发生的频率比西欧高。
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共发生多少次农民起义?很难作出精确的统计。
毛泽东概括为“总计大小数百次”〔1〕,也有人为,“见于记载的有六百余次”〔2〕,根据翦伯赞《论中国古代农民战争》提供的材料推断,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约500年中,发生过千次以上的农民起义〔3〕。
中世纪欧洲庄园经济与古代中国田庄之比较
中世纪欧洲庄园经济与古代中国田庄之比较在中世纪的西欧和古代的中国都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生产组织形式-—庄园(或田庄),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这种庄园经济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形成的;以拥有大量的地产为前提条件;同时还有许多依附于庄园的劳动力;田庄的劳动者受到庄园主的超经济剥削,定期向庄园主缴纳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并承担各种义务;庄园内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整个庄园表现出很强的自给自足性。
但由于受地域及历史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西欧和中国的庄园经济各自有着自身鲜明的地方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首先,从存在的时间上看,中世纪欧洲庄园的起源要晚于中国,持续时间较中国短.欧洲中世纪的庄园可追溯到公元4世纪后半期的日尔曼民族的大迁徙,800年左右查理大帝颁布庄园敕令,此后庄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直到14、1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步入后期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调整和变革,西欧的庄园也就逐步开始解体。
而古代中国的庄园与战国初期(约公元前5世纪)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关,此后,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到东汉(1—3世纪)时,在全国形成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庄园,在唐朝(7—10世纪)时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并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19世纪)。
其次,从大地产形成的途径上看,欧洲庄园土地是以封地为基础,加以兼并自主地农民的土地;而中国古代的庄园土地则主要是靠兼并买卖而获得的。
中世纪的欧洲庄园主要是伴随着日尔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而不断建立起来的.715年,查理—马特实行“采邑改革”即没收一部分叛乱贵族的土地和教会的土地,作为采邑封给那些前线战斗的将领和官员,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终身享用,不得世袭。
采邑分封使依附于采邑上的广大自由农民成为受封者的依附农民,这一切为欧洲庄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后查理又将征服战争中争夺的大部分土地以采邑形式分封给自己的臣属和亲兵,使采邑分封遍及全国。
于是欧洲的庄园是以封地为基础加以兼并自主地农民的土地而不断成长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西方社会与中国产生差异的原因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1000多年,中国已经经历了有东晋到明朝的发展。
漫长的历史,成就了无数个政权,无论是大还是小,这些政权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在西方正呈现着与中国截然不同的一面。
封建制度的行成、发展、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主线。
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在西欧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都追求统一。
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望。
自唐宋以来便具有的非世袭官僚制、财产均分制、士农工商身份的不固定等特质,它起到了相互扶助和宗族内“保险共同体”的作用,明清的宗族制度就是在这些特质的背景下构成的具有典型性的一种制度;而儒教中的政治、经济思想,即大同的“公”思想和土地所有制的“均平”思想都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中国典型的制度和思想中可以看出中国一直呈现着一种一元化的发展特点。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结构已明显与中国古代社会不同.中国多搞一元化,中世纪西欧则呈现明显的二元化倾向:政治上是等级领主制,小国林立,没有统一的大帝国,当各民族国家形成时,又有议会与王权的对立;经济上是城市自治体与领主庄园的对立;社会上则是政教分离,并实行阶级世袭和家庭的长子继承制。
在同一时期,两种不同的社会,我们不禁要发出疑问,为什么呢?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
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
而在中国,普遍都奉行“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滨,莫非王巨”。
并且中国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君能共垂否?为臣能极谏否?父慈子孝,夫义妻柔,知其所止,乃於至善”这种说法使众者按其名而行其事,大家各司其职,不应越位。
在这种思想的统驭之下,中国就顺其自然的行成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使整个国家处于高度统一的状态之下。
在西方中世纪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那就是教会的权利非常强大。
宗教在世界广大地区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教”。
在西方社会中,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
因此在某些方面世俗权力与教会权力产生冲突,教皇与国王之间矛盾一直十分尖锐。
在思想统治方面,教会严格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中国呢,儒家学说则主宰了中国的思想领域。
儒家思想巩固了王权的统治,维护了封建等级秩序,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同西方相反的是,儒家思想是对王权的支持与巩固,并非与其争权夺利。
在文化方面,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总体上处于衰落的趋势,游牧民族的入侵造成了西方古典文化的大破坏,使古典文化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游牧民族带入的较为野蛮的生活方式使整个西方社会的文化水准
也因此而大为下降,教会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保存者和使用者,尽管能够保存下来的十分有限。
而且,教会的思想禁锢使得古代文学、文字只有少数人能懂,文化范围十分局限。
在经济上,中世纪封建经济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农民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农民由于可以拥有一些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产品,因此,劳动积极性比奴隶高得多。
在这一方面,中国社会与西方是一样。
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什一税”等形式侵吞。
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起义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中世纪西方的“农奴制”则有别于中国。
“农奴制”限制了中世纪的发展,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方面。
但时代是发展的,中世纪时代铁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使社会财富大大丰富起来,并且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
中国在16、17世纪,在江南一带城市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但结果是不同,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兴起已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势头。
相对的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之后,虽然在南方地带曾一度风行,但古代中国的专制统治,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抑制了资主义萌芽的发展,直至后来,资本主义萌芽彻底消失,中国的资本主义终究没有发展起来。
综上所述,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中世纪西方社
会与中国社会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中国取得优胜的。
但好景不长,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出现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大飞跃。
在东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桎梏,社会发展趋于缓慢,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
中国政府还局限于自己狭隘的眼光之中,认为自己是最强的,不屑于与向西方学习。
但事实告诉我们,中国的优先地位已经被取代,西方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