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牛虻有感的范文800字大全
关于牛虻读后感800字作文
![关于牛虻读后感800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1e21852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4.png)
关于牛虻读后感800字作文第一篇:《牛虻》读后感《牛虻》是俄国作家高尔基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通过对一个贫苦农民的描写,展现了贫困、压迫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与反抗。
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感代表了一个社会阶层的农民,面对剥削和困苦时,不仅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反抗精神,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坚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尼古拉的农民在草原上放牛返程时,被一只凶猛的牛虻追赶。
牛虻趁尼古拉休息时盯上牛,不但吸血,还扎死了一头公牛。
尼古拉被牛虻的凶猛所吓到,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用刀把猛烈袭击的牛虻戳死了,这是尼古拉是使用几十年工作经验与意志力,一个人战胜了强大的牛虻。
在牛虻和尼古拉的对抗中,我看到了一个雷锋般的人物,他不愿被牛虻羞辱,更不愿意让别人看不起。
他咬牙坚持着,用自己的力量感化了别人,他用他们每个人的鲜血为耕种种子,用他们的劳动开垦了富饶的土地。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感高尔基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
尽管尼古拉的生活并不如意,但他依然保持着自己坚强的信念和行动。
在一次次的挫折和压力面前,尼古拉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用自己的努力从黑暗的底部向上爬升。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类的坚韧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通过阅读《牛虻》,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劳动力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劳动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就像尼古拉用他的辛勤劳动换取了家庭的幸福和未来的希望一样,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
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和付出,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总的来说,读完《牛虻》我深受感动。
尼古拉的坚持和努力,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力量。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第二篇:《牛虻》读后感《牛虻》是高尔基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善良而坚毅的农民尼古拉与贪婪的牛虻的斗争,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困农民对抗压迫的艰辛。
这个故事不仅激发了我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更让我深思自己的人生。
关于牛虻的阅读感悟(通用8篇)
![关于牛虻的阅读感悟(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320b2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6.png)
关于牛虻的阅读感悟(通用8篇)关于牛虻的阅读感悟篇1当我看完《牛虻》的最后一行字时,我怔住了。
这个黯然销魂的故事,使我深深触动。
主人公亚瑟和蒙泰里尼最后都丧生了,原因不同,但都让我受益匪浅,也有不同的见解。
亚瑟,当我刚翻开这本书时,他给人一种弱小怕事的印象。
他是依赖他的老师---蒙泰里尼而生活的。
读到第三章时,突然出现了牛虻,一开始我还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因为他身上有很多伤,他是个坚强,勇敢的人。
没想到他就是亚瑟。
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出一个革命者为了自己坚定的信念,而不屈不挠,勇敢奋斗的精神。
他在一次行动中,掩护其他人,但最后不幸被捕。
牛虻被敌人打了六枪,但他被击中每一枪时,都没有屈服,还在讽刺他们,牛虻对于牺牲表现出从容不迫,永远坚持意大利能独立的思想态度,使我油然而生一种敬佩的感受。
牛虻这种执着、勇敢、顽强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值得我们赞叹与学习。
让“牛虻精神”永远成为我们的目标吧!蒙泰里尼,他是个尽责的老师,也是个忠实的神甫。
我并不是十分认同他,因为他的行为与决择无法使我觉得他是个慈爱的父亲。
蒙泰里尼面临牛虻给他的决择,孩子与上帝之间,他无情地选择了上帝。
他的选择给亚瑟带来了多大的伤害啊!我想,他的选择我不认同。
虽然红衣主教选择上帝理所应当,上帝在教徒眼里注定是慈悲的,任何人都能在他面前忏悔。
但要知道上帝并不真的存在,他无法改变蒙泰里尼儿子牛虻的命运,他无法改变这一切。
蒙泰里尼的忠心耿耿是好,但是这也说明了在他眼里只有上帝。
最后,牛虻死了这本不应该是他的结局。
神甫不该这么对待儿子,他选择上帝,但上帝没有给他好的回报。
他就这么痛苦地离开了人世。
我想,我也希望,这个结局,使蒙泰里尼醒悟:上帝永远代替不了他最宝贵的亲人。
“一只小牛虻,不管生与死,终日飞上天,时时乐悠悠”希望牛虻能快乐,也感谢他使我感受到了人生中的“真、善、美”。
关于牛虻的阅读感悟篇2牛虻出生在一个极为奢侈的家庭,以往天真地人为这个世界是多么地完美。
牛虻读后感(精选23篇)
![牛虻读后感(精选2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d46559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6.png)
牛虻读后感牛虻读后感牛虻小说是作者伏尼契受到当时身边革命者的献身精神的激励写成的。
它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牛虻读后感(精选2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牛虻读后感1当我看完《牛虻》的最后一行字时,我怔住了。
这个黯然销魂的故事,使我深深触动。
主人公亚瑟和蒙泰里尼最后都丧生了,原因不同,但都让我受益匪浅,也有不同的见解。
亚瑟,当我刚翻开这本书时,他给人一种弱小怕事的印象。
他是依赖他的老师---蒙泰里尼而生活的。
读到第三章时,突然出现了牛虻,一开始我还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因为他身上有很多伤,他是个坚强,勇敢的人。
没想到他就是亚瑟。
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出一个革命者为了自己坚定的信念,而不屈不挠,勇敢奋斗的精神。
他在一次行动中,掩护其他人,但最后不幸被捕。
牛虻被敌人打了六枪,但他被击中每一枪时,都没有屈服,还在讽刺他们,牛虻对于牺牲表现出从容不迫,永远坚持意大利能独立的思想态度,使我油然而生一种敬佩的感受。
牛虻这种执着、勇敢、顽强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值得我们赞叹与学习。
让“牛虻精神”永远成为我们的目标吧!蒙泰里尼,他是个尽责的老师,也是个忠实的神甫。
我并不是十分认同他,因为他的行为与决择无法使我觉得他是个慈爱的父亲。
蒙泰里尼面临牛虻给他的决择,孩子与上帝之间,他无情地选择了上帝。
他的选择给亚瑟带来了多大的伤害啊!我想,他的选择我不认同。
虽然红衣主教选择上帝理所应当,上帝在教徒眼里注定是慈悲的,任何人都能在他面前忏悔。
但要知道上帝并不真的存在,他无法改变蒙泰里尼儿子牛虻的命运,他无法改变这一切。
蒙泰里尼的忠心耿耿是好,但是这也说明了在他眼里只有上帝。
最后,牛虻死了这本不应该是他的结局。
神甫不该这么对待儿子,他选择上帝,但上帝没有给他好的回报。
他就这么痛苦地离开了人世。
我想,我也希望,这个结局,使蒙泰里尼醒悟:上帝永远代替不了他最宝贵的亲人。
读《牛虻》有感(10篇)
![读《牛虻》有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774b25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ec.png)
读《牛虻》有感(10篇)读《牛虻》有感篇1这学期刘老师在上课时向我们推荐了《牛虻》这本书。
还说李校长对这本书也是爱不释手。
放学后我就去书店买下了这本书,后来在一次擂台赛中,我听见了一个同学拉票时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保尔也是因为《牛虻》这本书深受启发。
因此鼓动了我看这本书的欲望,于是仅用了八天时间便读完了。
《牛虻》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人反对奥地利殖民统治的斗争为背景。
以爱国志士牛虻的命运,遭遇和结局为线索,热情歌颂了意大利人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所做的英勇斗争。
牛虻钢铁般的意志,视死如归的精神,嫉恶如仇的品格,激励和鼓舞了一大批年轻人。
《牛虻》这本书主要讲了亚瑟小时候的生活过的很不如意,唯一能给他带来快乐的人就是神父蒙太尼里和青梅竹马的琼玛。
后来蒙太尼里要去其他地方当正主教,走之前他非常担心亚瑟,因为在神学院里散步时,神父蒙太尼里曾经问过亚瑟想要干什么,亚瑟当时也吐出了自己的想法。
蒙太尼里走后,卡尔迪神父随即上任,在一次忏悔中,亚瑟不小心说出了自己的党名称,新任神父随即告密。
亚瑟和其他同志也被抓了,出狱后,琼玛以为是亚瑟告的密,打了一个耳光后走了。
亚瑟回到家里。
一向讨厌他的并想把他赶出家门的大嫂告诉了亚瑟,蒙太尼里是他的亲生父亲。
伤心欲绝的亚瑟打碎了神像,制造出自杀的假象,奔赴南美。
十三年把他磨练成了坚强,冷酷的牛虻,当他再次重回故乡。
他以辛辣的语言和尖刻的文章,讽刺那些信仰宗教的人。
在一次偷运军火中,因蒙太尼里的出现,牛虻被抓了。
最后牛虻在狱中写了一封信给琼玛,蒙太尼里在死刑判决书签了字。
在刑场上,牛虻亲字指挥刽子手处决他。
当读到最后处决牛虻时,我不禁流了许多泪,到最后牛虻还是一个胜利者,他为了国家独立而献出了生命。
想到这里时,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班的小组,有的人给自己小组扣了分一点儿也不伤心,反倒还高兴,没有集体荣誉感。
我真希望他们能够好好看一下《牛虻》这本书。
《牛虻》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就是牛虻对琼玛始终不渝的爱。
牛虻读后感800字5篇_读牛虻有感
![牛虻读后感800字5篇_读牛虻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ad1f7c02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52.png)
牛虻读后感800字5篇_读牛虻有感《牛虻》的故事告诉我们:逃避现实,与世无争是懦夫的表现;直面人生,义无反顾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牛虻读后感800字5篇_读牛虻有感,希望能帮到大家!篇一:牛虻读后感800字这本书是受“保尔”所荐,我才开始读的。
它的作者是——艾捷尔·丽莲·伏尼契,这著作影响着千万人的一生,包括我。
他的主人公是亚瑟——也就是牛虻。
这本书写的是亚瑟在经历重重困难后仍不忘革命,坚持革命,在他被抓入狱后,许多人认为他已死,但他又重现江湖,不顾家人反对,在劳伦佐·蒙太尼里的帮助下坚持革命。
他把自己命名为牛虻,因为他有牛虻的优秀品质。
我记得他在被枪决的时候的一个段落,因为他坚强的品质令我记忆犹新:“一颗子弹打歪了,擦破了他的脸。
另外一颗子弹打在膝盖的上部。
牛虻站在那,冲他们笑。
他们惊恐万分的瞅着已经被他们枪决,可是没有被杀死的人‘上校,你带来一只蹩脚的行刑队!我来瞧瞧能不能把他们调教好。
行了,伙计们!把你的武器抬高一点!你们都准备好了吗?那么来吧!预备——举枪——’‘射击!’上校跑上前抢先叫喊道。
又一阵乱七八糟的射击。
烟雾渐渐散开,随后冉冉升起,汇合到晨曦之中。
他们见牛虻已然倒下,发现他竟然还没有死。
他摇晃着站了起来,接着便向一边躺在了草地上。
‘他是不是死了?’上校轻声问。
狱医低声答道,‘我想是吧······感谢上帝!’‘感谢上帝!’上校又说了一遍,‘总算结束了!’蒙太尼里来到院内,木然看看前方。
‘主教阁下!请你一定要原谅······枪决刚结束,尸体还没······’‘哦,我的上帝!’一个士兵忽然喊叫起来,军事长官及时回头去看。
是的······草地上那具血淋淋的、模糊不清的身躯又一次开始挣扎,而且开始呻吟。
《牛虻》读后感
![《牛虻》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2ff23f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8.png)
《牛虻》读后感《牛虻》读后感(通用26篇)《牛虻》读后感篇1说起《牛虻》,多数人对它的印象就是:这是一本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小说。
我们的父辈甚至爷辈们对它爱不释手,提到它时感慨万千。
我们则一脸的不解,然后好奇的拿起来读。
至少我是这样的。
当我在读完以后没有像父母他们那样的感慨。
原因什么的很明显:今时不同往日,一部描写革命烈士的传奇小说与在和平环境下成长的我这样一代的年轻人没有太大的共鸣。
这部小说可以影响一代中国人,但它毕竟不是公认的名著。
毕竟作者是受到革命者的事迹激励才写的这部小说。
可能是因为它的第一次出版地点是在与革命毫不相关的,以保守和陈旧闻名的英国。
所以在一百零三年前出版时它是那么的默默无名。
不过,在半个世纪后翻译成中文却广受当时的青年(也就是我们的父母或他们的上一辈人)的喜爱。
无他,就因这部革命传奇获得了当时广大革命青年的共鸣,人们乐于去阅读那些临危不惧、宁死不屈、为人民而战斗的英雄形象。
似乎说了很多题外话,现在来讲一讲具体的读后感。
首先我感觉《牛虻》虽然不是什么名著的,但是却可以像金庸的武侠小说那样从很多角度阅读它。
想看传奇的人可以把它当一部革命传奇来看,想看言情的可以当它言情小说看(不过这爱情的结局有些悲惨),想看悬疑的甚至也可以当它悬疑小说来看。
用轻小说的观点来讲,就是它集合了各种元素于一身的多元小说。
当然不管你怎么看,他的故事始终只有一个,他的人物形象永远也是那几个。
主人公亚瑟给人的感觉是热血过了头结果犯了错误(不能全怪他),经过一番的磨练后成为了一位老练的,冷酷的革命者并有所成就,最后因为意外被捕就义。
他是我们理想中的革命志士,他有着不管自己的外在怎么改变,对祖国独立的思想根基依然没有动摇。
他在亲情与革命中选择了后者,舍生取义。
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忠孝难两全的思想。
可以说,关于亚瑟这一形象的创作还是挺成功的,当然似乎有些绝对化、简单化、甚至模式化,给人感觉有些生硬。
我觉得应该更多的描述他在各种情感与各种思想之间的矛盾心理与行为会更好。
牛虻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
![牛虻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82c90b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7.png)
牛虻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牛虻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雅典如昏睡中的骏马,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咬它、使它警醒的牛虻! 当然,雅典这匹“昏睡中的骏马”既不能理解、也不肯原谅苏格拉底这只奋不顾身、充满智慧的“牛虻”。
雅典人最终判处他死刑。
这也隐喻着主人公的悲剧。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牛虻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牛虻读后感作文篇1《牛虻》,是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以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殖民统治的革命斗争为背景,在革命的背景下,这个故事也是跌宕起伏,充满了爱恨情仇,非常引人入胜。
在牛虻经历了欺骗、背叛、入狱、误解,特别是当他得知自己的亲生父亲就是神父蒙泰尼里时,他彻底崩溃了——他砸碎了家里的神像,也砸碎了心中对人世、对宗教所有美好的憧憬。
伪装了投海自尽的假象后,他漂泊流浪到南美洲度过了13年炼狱般的艰难生活,而再次回到意大利时,他已经破茧重生成为了一个坚强、冷酷、老练的革命战士。
牛虻的革命信仰如此坚定,以至于13年非人的折磨中,他都能坚持下来。
后来琼玛问他为什么没在想到自杀?他抬起头,诧异莫名,“我的工作怎么办?谁来替我做?”这是他的反问,也是他最铿锵的回答。
一个从小养尊处优的人,沦为扫猪圈、在马戏园里扮演驼子、在港口给海员打杂......哪一种都足以打垮、毁灭他,但所有的遭遇都没有摧毁牛虻,他选择了活下去,他选择了忍辱负重,继续战斗。
他像钢铁和冰块一样冷酷、绝情,又像刺猬一样拒绝别人的关心和爱护,他追寻着自己的信仰,死守着自己的秘密,孤独而执着。
但牛虻毕竟是血肉之躯,他对亲生父亲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恨交织是最打动人心的。
当起义中他举枪射击时,因为父亲的突然出现让他一时心慈手软,结果不幸被捕入狱,导致了最终的被执行枪决。
在狱中,面对前来探望自己的蒙泰里尼,牛虻主动承认了自己就是当年的亚瑟,父子间的对话,既让人感到父子情深,又看得出不同信仰的相害相伤。
但最后因为蒙泰里尼信仰的坚定,在自己孩子的枪决执行书上签了字。
高中牛虻读后感800字左右
![高中牛虻读后感800字左右](https://img.taocdn.com/s3/m/d70cc2b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3.png)
高中牛虻读后感800字左右高中牛虻读后感800字左右(精选5篇)高中牛虻读后感800字左右篇1《牛虻》这本书, 是一个朋友去旅行带回来给我的。
当时拆开, 就在扉页写了:"愿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可是当时忙于备战考试却并没有一口气读完, 而是在两年后的暑假工中慢慢将它录入脑海从"亚瑟'到"牛虻', 是时隔20xx年的苦难磨砺,是一个信奉上帝青年到想要推翻宗教信仰的革命者的转变。
他因为不小心透露了组织的秘密而被心爱的人打了一耳光而伤心, 后来又得知自己是自己深爱的神甫的私生子的双重打击下, 他选择了假装死亡的方式消失, 离开爱情与亲情。
异乡的生活根本就不叫生活。
在南美洲他过着非人的日子, 在甘蔗园当苦力, 为了一口饭成为被人戏弄嘲笑的小丑, 在船上被毒打乃至毁容, 在回到国土以至于他深爱以及爱着他的两个人都无法认出他。
他受尽肉体与心灵的摧残, 但在这个过程中, 他却是变得更加强大, 如同"凤凰浴火, 涅槃重生'!所以, 在他回来之后, 他成了笔锋犀利、干练冷酷而无所畏惧的列瓦雷士!他投身于革命, 不仅因为他对教廷充满仇恨想要换回父亲, 而且他想要"献身于意大利, 帮她从奴隶和苦难中解放出来!'所以他一直坚持下来, 他自己也说过:"如果我自杀了, 我的工作怎么办?谁来替我完成?'他的崇高信念与精神感染鼓舞了许多人。
但他最后还是因为对神甫的爱而放下了枪被捕获, 这令很多人心痛!那些给他行刑的士兵是那么地爱戴他, 握着枪的手发抖, 把子弹打偏但他最后还是离开了人间神甫在牛虻死后, 才后悔莫及, 后悔选择上帝放弃了需要他的自己的孩子, 他最后也逼疯了自己。
到了这里, 宗教在主教心里慢慢退去, 这也暗示着牛虻的牺牲没有白白浪费。
而最后, 牛虻在给琼玛的信中写到:无论我活着,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快活的牛虻。
牛虻读后感800字高中范文5篇
![牛虻读后感800字高中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179e8d66529647d272852cb.png)
牛虻读后感800字高中范文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牛虻读后感800字高中篇一终于看完了《牛虻》。
这次我是全身心地投入,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看完的。
我不能想出有任何其他的结局来取代这一看似注定的悲剧。
深沉的,有如宿命一般。
虽是肉体的毁灭,却是灵魂的永生。
我不能记起看过哪部小说有如此震惊、痛苦、惶惑而又释然!结尾我读了几遍。
初读后是极其悲哀的,却似乎是哀叹命运对人的无情捉弄。
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却是现实,是黑暗的现实。
因而,它的悲剧是无法挽回的。
虽让人扼腕,却也是最好的结局。
读后把全书联系起来深思之后,我深深地被震撼,震撼于一个人的坚强。
这更像是一曲伟大英雄的赞歌,一个身体被锤子击得支离破碎,而精神上却比别人坚强的人,难道不值得赞美吗?“无论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快乐的牛虻。
”他,算是经历了世上所有的灾难,拖着残损的躯体,却始终快活。
因为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他活下去的目标。
他不是一个懦弱的人,他把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深深埋在心中,把他的爱与怨恨一并埋葬,直至末日降临。
他对主教深沉的永远无法化解的爱与恨困扰了他一生,也成了他悲剧的根源。
神父是他一生最敬重最信赖的人,他曾经奉为神明,直至最终忍不住向神父告别时,他还是满怀希望。
可是神父辜负了他的爱,“杀死”了他。
在他心中,这一切也是情有可原的,是预料中的事,他如同飞蛾赴火般“成功”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这一悲剧中,另一个人,却不禁引起我的尊敬与伶悯,那便是蒙泰尼里教士。
他生平也许只做过一件错事,但他却虔诚地用他的一生来忏悔。
他是众矢之的的“敌人”,却因慈爱善良而不失为一个圣人。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我想造成他一生悲苦的也许是年轻时犯下的那桩“罪”。
这桩罪所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他同牛虻两个人一生的幸福和最后的毁灭,同类的故事在教会世界中并非少见。
如《十日谈》中所述,一个教士如不犯七宗罪中的任一条,反倒是不可思议的了。
也许,正因为他是个如此善良的人,便注定他要负“债”一生。
牛虻读后感读书心得800字五篇
![牛虻读后感读书心得800字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a8ee5311172ded630a1cb621.png)
牛虻读后感读书心得800字五篇初中牛虻读后感800字(一)当第一眼进入此书开始阅读时,虽不懂文字串联所表达的意思,但是语言的优美已深深吸引了我。
牛虻,这个理想与追求的化身,没有人可以否认你的传奇。
故事一开始是发生在比萨神学院。
书中描写道:他身体十分单薄,常常的眉,薄薄的唇纤细的手足,身上的没一个地方都过于精细,过于弱不禁风,看上去不像三十年代的英国中产阶级青年,倒像是十六世纪肖像画中的意大利人,如若让他安静地坐在那里别人一定误会以为他是一个身着男装的妩媚动人的女孩而不是男孩,但是就在他走动的时候,那轻盈敏捷的体态又使人想象到一只被驯服的,没有了利爪,失去野性的豹子,大概没有人会想到,那个曾经的俊美少年会变成最后这“丑陋”的模样,然而我想,这就是作者伏尼契最成功的地方。
《牛虻》之所以能令人心弦激动,就是因为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许多方面的“冲突”之故。
这就应验了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说过一句名言:“没有冲突,就没有悲剧。
”这“冲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冲突,或者是爱情与理想的冲突,而由于这些不能调和的冲突,就爆发了惊心动魄的悲剧。
亚瑟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当他进入比萨宾查大学以后,神父即比萨神学院长蒙泰尼里常常给他讲解哲学,并且和他一起读书、学习,他们相互信任、尊重,亚瑟非常崇敬蒙太尼里神甫的渊博学识,把他当作良师慈父,以一片赤诚之心回报蒙太尼里对自己的关怀。
蒙泰尼里是看着自己的儿子死去的,是他亲手杀死了他,是他,在上帝和儿子之间,毅然选择了虚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弃了自己那么可怜又那么需要爱的儿子。
作为伟大的红衣主教,选择上帝是理所当然的,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他注定是慈悲的,他注定可以接受所有人的忏悔,而他能做的,也仅仅是接受忏悔而已。
他并不能为人们做什么,他救不了蒙泰尼里,更救不了亚瑟。
可是蒙泰尼里不懂,一直都不懂,他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子,是多么得不公平,可是他却不了解,他被上帝所迷惑,他的心里只有那个空洞的上帝。
读牛虻有感800字(精品8篇)
![读牛虻有感800字(精品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707ee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a.png)
读牛虻有感800字(精品8篇)读牛虻有感800字(精品8篇)读牛虻有感8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读牛虻有感8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供你选择借鉴。
读牛虻有感800字篇1《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为主线,大笔勾勒和细致描绘了牛虻饱受压抑和摧残后,背叛了他曾笃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热的革命斗争,锤炼成一个为统一和独立的意大利而忘我战斗的革命者。
作者(伏尼契)以出色的艺术手段,经过跌宕有致的情节(牛虻因误会被认为出卖朋友,出逃南美洲,改名为里瓦雷士。
在那里,牛虻成了残疾人:跛脚,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
牛虻参加了革命,在偷运军火时由于疏忽被捕,最终被杀),鲜明生动地塑造了牛虻这个为意大利民族解放忍受苦难英勇牺牲的典型人物形象,体现了意大利爱国志士的刚毅精神及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牛虻在革命斗争中逐渐变得坚强起来。
刚出场19岁的亚瑟有点像十六世纪肖像画里的意大利小伙子。
“从他那长长的睫毛,敏感的嘴角和娇小的手脚看,身体各个部位都显得过分精致,轮廓格外分明。
”而经过革命锻炼之后的牛虻则是“空空寂寞中把他压垮的幽灵似的恐惧、虚幻世界里的幻像,都随产生他们的夜消失了,而一旦太阳光芒四射,敌人出此刻眼前,他便斗志激昂,再也无恐惧可言。
”牛虻所有的一切,在监狱执行死刑的士兵则是这样认为的:“他那直剌人心的雄辩,他那无休止的狂笑,他那光明磊落、感人肺腑的勇气,曾像太阳的光芒一样在他们死气沉沉的生活中闪耀。
”牛虻变得成熟了、坚强了,成为一个为国家命运不顾个人安危的真正的革命者。
坚强的牛虻在牺牲前一夜给他深爱的人琼玛的遗书里这样写道:“我将怀着简便的心境走到院子里去,好像一个小学生放假回家一样。
我已经做了我应做的工作,这次死刑判决就是我忠于职守的证明。
”与牛虻关系密切,给他巨大影响的人是他的忏悔神父主教蒙太尼里(其实是他父亲)。
主教蒙太尼里欺骗了牛虻,从而使牛虻对上帝产生了怀疑。
牛虻读书笔记800字(通用8篇)
![牛虻读书笔记800字(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964f0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d.png)
牛虻读书笔记800字(通用8篇)牛虻读书笔记800字篇1牛虻读书笔记《牛虻》是爱尔兰剧作家伏尼契创作的剧本,后由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翻译成中文。
这部戏剧描写了意大利革命家亚瑟·吉诺维斯的故事。
他因参加意大利革命,被捕后假释,并被派往阿根廷进行革命活动。
在阿根廷期间,他化名为“牛虻”,以记者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宣传。
后不幸被捕,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牛虻这个角色,深入人心,让人们对革命者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他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的性格,让人难以忘怀。
他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一个勇敢的斗士,一个智慧的领袖。
他是一个让人敬佩的人,他的精神,让人敬仰。
牛虻的坚韧不拔,令人钦佩。
他面对困境,从不退缩,他面对压迫,从不屈服。
他是一个坚定的人,他的信念,让人敬仰。
他的勇气,让人敬佩。
他的智慧,让人钦佩。
牛虻这个角色,充满了智慧。
他的思考,深入人心,他的见解,让人深思。
他的言辞,犀利有力,他的态度,坚定不移。
他的智慧,让人敬佩。
他的才能,让人钦佩。
牛虻的悲剧,让人心痛。
他的牺牲,让人惋惜。
他的英勇,让人敬佩。
他的精神,让人敬仰。
他的故事,让人铭记。
他的精神,让人铭记。
总的来说,《牛虻》这部戏剧,让人感受到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勇敢无畏,坚定不移。
这部戏剧,让我们更加敬仰那些为革命事业英勇斗争的人们。
这部戏剧,让我们更加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
牛虻读书笔记800字篇2牛虻读书笔记《牛虻》是爱尔兰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的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亚瑟·蒙泰古的苦难历程,展现了意大利人民反抗奥地利统治者的英勇斗争。
主人公经历了背叛、流亡和假死等一系列痛苦的磨难,最终成长为一位坚定的革命者。
在阅读《牛虻》的过程中,我深感主人公的坚韧和勇敢。
他的经历让我对意大利人民的斗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为自由和正义而斗争的人们。
伏尼契通过精湛的笔触,将《牛虻》描绘成一个充满激情和斗志的故事。
牛虻读后感六年级800字作文(精选5篇)
![牛虻读后感六年级800字作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268bd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b.png)
牛虻读后感六年级800字作文(精选5篇)牛虻读后感六年级800字作文(精选5篇)作者采取了以主人公牛虻一生的革命活动为线索,单一的发展,适当地插入回忆叙述的写法,形象地再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斗争现实。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牛虻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牛虻读后感六年级800字作文(篇1)翻开这本书,一起追随伏尼契的脚步……亚瑟成长在佛罗伦萨一个富有的家庭里,母亲是两个孩子的继母,而他的亲生父亲是神学院院长蒙泰尼里,也就是说亚瑟是个私生子。
然而他的母亲在他17岁得冬天里去世,他也开始在大学里参加了秘密革命组织——青年意大利党。
琼玛是他儿时的玩伴,他对她的爱纯洁得像一朵盛开的百合,同时琼也是组织里的一员。
在一次对话中,亚瑟对神甫蒙泰尼里透露了他参加革命组织的事,神甫为此开始感到了不安。
后来,蒙泰尼里赴罗马任主教之职,而卡尔狄神甫接任神学院院长一职,当亚瑟向卡尔狄神甫忏悔时受骗说出秘密革命组织的名称和自己偷运政治书籍的事实。
卡尔狄神甫随即告密,亚瑟和一党同志被捕。
亚瑟出狱后,告知琼是他将组织的秘密说出去时,受到了琼的鄙弃,深受打击,恰在此时,他又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之谜,在双重打击之下,亚瑟精神崩溃,他砸碎神像,留下字条伪称自尽,然后潜出海关,偷渡到了南美洲,然而这一年他才19岁。
在南美,他坠入了“真正的地狱之中”,他到处漂泊流浪,做过杂工和赌窟仆人,在他21岁那年被一名水手打成残废,伤愈后到杂耍班子充当小丑,受尽耻笑和侮辱。
非人的遭遇极大地改变了亚瑟的性格和面貌,以致十三年后,当年的恋人琼和他的亲生父亲面对他竟然也没认出他来。
他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他的传奇一生给了我强烈的震撼。
牛虻读后感六年级800字作文(篇2)牛虻出生在一个极为奢侈的家庭,曾经天真地人为这个世界是多么地美好。
但是,当他接触了青年意大利党人,看到了自己忏悔神父的间谍行经、认清了教会和反动当局狼狈为奸、镇压革命的残酷现实之后,他大彻大悟,从而走上了与他们进行义无反顾、不屈不挠的斗争的道路。
牛虻读后感(精选11篇)
![牛虻读后感(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441b7a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d1.png)
牛虻读后感(精选11篇)牛虻读后感(精选11篇)牛虻读后感篇1爱尔兰女作家埃莉伏尼契1897年出版小说《牛虻》。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高中的时候,也是极少数选择读第二遍的书,因为在第一遍读的时候震撼到一塌糊涂,以及一直觉得这本书给自己的影响很深,所以近期又决定再读一遍。
当然两遍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再次跟着情节走一遍也让第一次阅读的感受逐渐浮现出来。
书中情节以牛虻的成长为主线,最开始年轻的亚瑟接触到一些思想的启示,却被忏悔神父诱导说出后,遭到背叛被捕,这次背叛给了亚瑟人生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并非仅仅是卡尔迪神父的出卖,还有自己身世,蒙泰里尼,以及最后的琼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基本上就是被现实生存的世界所背叛和抛弃。
亚瑟选择欺骗众人的方式离开家,去了南美。
到达南美后亚瑟经历了什么,文中并没有具体描述,只是以后期亚瑟身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创伤一次次的回忆呈现,断断续续的拼凑,也让人大致可以勾勒出一个富家公子到达一个陌生却并不友好的环境中为了生存而做出的种种改变;经历了常人所不知的苦难和挣扎的亚瑟已经不再是曾经的亚瑟,成长为牛虻的他开始参与到自己的坚持之中,他变成旁人眼中奇怪而神秘的人。
他的不为别人所理解的毅力和坚持,他的讽刺和犀利,不过都是经历之后对于这个世界的睥睨。
书籍依然可以做多种解读,牛虻对生父蒙泰里尼的恨那么彻底,然而若不是心里还有一丝爱,又怎么会第二次被捕,他的举动莫不可以看作是复仇,然而人性的复杂性又让他没有办法活得那么彻底。
震撼于他顽强而不可知的毅力,也感慨于岁月所赋予人成长的复杂性。
牛虻第二次入狱后的种种表现是文章的高潮和亮点,也是让人印象最深的部分,曾经或许也是被这部分所打动,才会对这本书念念不忘吧。
牛虻读后感篇2世界上,不管街道的表面是多么的整洁光鲜,出没于大型商场的衣着规矩甚至靓丽的红光满面的男生与女生,穿着洁白的衬衫的白领坐在空调房里忙碌,香喷喷的婴儿满足地在喝完母乳后响亮的咂嘴,都不能证明整个世界的和谐。
牛虻读后感(精选13篇)
![牛虻读后感(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ac1e2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b.png)
牛虻读后感(精选13篇)牛虻篇1牛虻代表的是一种精神。
海明威说,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是他不能被打败。
因为,精神,永生!的确,牛虻精神是永不泯灭的。
在宇宙的每个角落都会有这样的人存在。
牛虻精神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的象征。
有了一种精神,我们才会坚强起来,才会矢志不渝地追求我们的目标,我们才不会屈服,不会消沉。
那么,无论我们活着,还是死去。
我们都会像牛虻那样快乐的飞来飞去……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我们缺少的或许就是一种牛虻精神——执着、坚强、顽强的毅力和战胜自己、愈挫愈勇的斗志!或许这时的我们真的应该学一下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把牛虻精神拿来,将它溶于自己的思想中,为自己所用……牛虻读后感篇2每个人生命里都可能有这样一本书,它令我们一读再读。
而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
而这些内心感受却未必可以诉诸文字,因为每次试图这样做时,内心都百转千回。
那么,让我以这首小诗开篇吧 !无论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快活的牛虻。
牛虻留给琼玛的绝笔信没有署名,只有他们儿时一块学过的这首小诗。
这首小诗如此轻松愉快,与小说悲剧性的结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亚瑟给自己取外号为牛虻,就是欣赏牛虻每天快乐地忙碌着。
我也希望自己像一只牛虻,哪怕是一只快乐的大马蜂,所以,以这首小诗开篇。
亚瑟有了牛虻的坚韧和乐观,却始终无法快活。
亚瑟是一个聪慧、敏感、善良、纯洁的青年,他自幼娇生惯养,品德白玉无暇,他见不得丑陋,更忍受不了任何的欺骗。
所以,当他猛然间发现他是蒙泰尼里的私生子的真相后,他的人生信仰受到了致命打击,重创之下,他决定用假死来获得新生。
而所谓的“新生”又是什么呢?是他堕入了“真正的人间地狱”。
亚瑟初到美洲时,为了糊口他先后做过搬运工、杂役以及在赌场里充当仆人,在一次奉命驱逐一名输红了眼的醉鬼赌徒时,被这名拉斯加水手用一条拨火棍打得浑身上下除了脖子没被折断外,几乎所有的骨头都断了。
在被潦草地胡乱拼接上后,落下了终身的残疾。
“瘸腿”、“残手”和时时发作的疾病让那么骄傲的亚瑟很难再找到工作,为了糊口亚瑟一度沦为了马戏班子里一名出尽洋相被人嘲笑戏弄的小丑。
牛虻读感悟(通用10篇)
![牛虻读感悟(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12223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1.png)
牛虻读感悟(通用10篇)牛虻读感悟篇1这学期刘教师在上课时向我们推荐了《牛虻》这本书。
还说李校长对这本书也是爱不释手。
放学后我就去书店买下了这本书,之后在一次擂台赛中,我听见了一个同学拉票时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保尔也是因为《牛虻》这本书深受启发。
所以鼓动了我看这本书的欲望,于是仅用了八天时间便读完了。
《牛虻》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人反对奥地利殖民统治的斗争为背景。
以爱国志士牛虻的命运,遭遇和结局为线索,热情歌颂了意大利人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所做的英勇斗争。
牛虻钢铁般的意志,视死如归的精神,嫉恶如仇的品格,激励和鼓舞了一大批年轻人。
《牛虻》这本书主要讲了亚瑟小时候的生活过的很不如意,唯一能给他带来欢乐的人就是神父蒙太尼里和青梅竹马的琼玛。
之后蒙太尼里要去其他地方当正主教,走之前他十分担心亚瑟,因为在神学院里散步时,神父蒙太尼里以往问过亚瑟想要干什么,亚瑟当时也吐出了自我的想法。
蒙太尼里走后,卡尔迪神父随即上任,在一次忏悔中,亚瑟不细心说出了自我的党名称,新任神父随即告密。
亚瑟和其他同志也被抓了,出狱后,琼玛以为是亚瑟告的密,打了一个耳光后走了。
亚瑟回到家里。
一向厌恶他的并想把他赶出家门的大嫂告诉了亚瑟,蒙太尼里是他的亲生父亲。
悲痛欲绝的亚瑟打碎了神像,制造出自杀的假象,奔赴南美。
十三年把他磨练成了坚强,冷酷的牛虻,当他再次重回故乡。
他以辛辣的语言和尖刻的*,讽刺那些信仰宗教的人。
在一次偷运军火中,因蒙太尼里的出现,牛虻被抓了。
最终牛虻在狱中写了一封信给琼玛,蒙太尼里在死刑判决书签了字。
在刑场上,牛虻亲字指挥刽子手处决他。
当读到最终处决牛虻时,我不禁流了许多泪,到最终牛虻还是一个胜利者,他为了国家独立而献出了生命。
想到那里时,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班的小组,有的人给自我小组扣了分一点儿也不悲痛,反倒还高兴,没有团体荣誉感。
我真期望他们能够好好看一下《牛虻》这本书。
《牛虻》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就是牛虻对琼玛始终不渝的爱。
《牛虻》有感(精选8篇)
![《牛虻》有感(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75bb03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4.png)
《牛虻》有感(精选8篇)《牛虻》有感篇1生日的时候,同桌送我一本伏尼契的《牛虻》。
这么多年来,此书不知道被我反复读了多少遍。
《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为主线,大笔勾勒和细致描绘了牛虻饱受压抑和摧残后,背叛了他曾笃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热的革命斗争,锤炼成一个为统一和独立的意大利而忘我战斗的革命者。
牛虻,这个理想与追求的化身,没有人可以否认你的传奇。
牛虻(亚瑟)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
他在革命斗争中学会了坚强,并支撑了他的事业。
牛虻因误会被认为出卖朋友,出逃南美洲,改名为里瓦雷士。
在那里,牛虻成了残疾人:跛脚,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
牛虻参加了革命,在偷运军械时由于疏忽被捕,最后被杀。
他用一生的时间和恶势力作斗争,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毫不吝啬地献给了意大利。
献给了他深爱的与之无关的人民。
而面对死刑表现得从容不迫甚至让执行枪决的军官士兵都不寒而栗。
面对手无缚鸡之力的牛虻,他们显得多么狼狈不堪!就连枪决的士兵都舍不得下手,一心想着是身旁的人射死牛虻的,最后竟有个士兵甚至没有开枪。
牛虻就是有这个力量,能让他的敌人也受到感染。
在他身旁的人,都会感受到他灵魂的魅力。
并受到他的熏陶和感染。
哎,这样一个好人还是被乱枪射死了,可就连最后一刻,他都不忘和敌人斗争,最后一刻他也是胜利的。
他的敌人都怕他……我不能想出有任何其他的结局来取代这一看似注定的悲剧。
深沉的,有如宿命一般。
虽是肉体的毁灭,却是灵魂的永生。
我不能记起看过哪部小说有如此震惊、痛苦、惶惑而又释然!结尾我读了几遍。
初读后是极其悲哀的,却似乎是哀叹命运对人的无情捉弄。
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却是现实,是黑暗的现实。
因而,它的悲剧是无法挽回的。
虽让人扼腕,却也是最好的结局。
读后把全书联系起来深思之后,我深深地被震撼,震撼于一个人的坚强。
这更像是一曲伟大英雄的赞歌,一个身体被锤子击得支离破碎,而精神上却比别人坚强的人,难道不值得赞美吗?的确,牛虻精神是永不泯灭的。
在宇宙的每个角落都会有这样的人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牛虻有感的范文800字大全
《牛虻》是一个发展在暴力革命与非暴力革命斗争的年代的小说。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读牛虻有感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牛虻有感的范文篇1
《牛虻》这本书,是一个朋友去旅行带回来给我的。
当时拆开,就在扉页写了:“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可是当时忙于备战考试却并没有一口气读完,而是在两年后的暑假工中慢慢将它录入脑海……
从“亚瑟”到“牛虻”,是时隔20年的苦难磨砺,是一个信奉上帝青年到想要推翻宗教信仰的革命者的转变。
他因为不小心透露了组织的秘密而被心爱的人打了一耳光而伤心,后来又得知自己是自己深爱的神甫的私生子的双重打击下,他选择了假装死亡的方式消失,离开爱情与亲情。
异乡的生活根本就不叫生活。
在南美洲他过着非人的日子,在甘蔗园当苦力,为了一口饭成为被人戏弄嘲笑的小丑,在船上被毒打乃至毁容,在回到国土以至于他深爱以及爱着他的两个人都无法认出他。
他受尽肉体与心灵的摧残,但在这个过程中,他
却是变得更加强大,犹如“凤凰浴火,涅槃重生”!所以,在他回来之后,他成了笔锋犀利、干练冷酷而无所畏惧的列瓦雷士!
他投身于革命,不仅因为他对教廷充满仇恨想要换回父亲,而且他想要“献身于意大利,帮她从奴隶和苦难中解放出来!”所以他一直坚持下来,他自己也说过:“如果我自杀了,我的工作怎么办?谁来替我完成?”他的崇高信念与精神感染鼓励了许多人。
但他最后还是因为对神甫的爱而放下了枪被捕获,这令很多人心痛!那些给他行刑的士兵是那么地爱戴他,握着枪的手发抖,把子弹打偏……但他最后还是离开了人间……神甫在牛虻死后,才后悔莫及,后悔选择上帝放弃了需要他的自己的孩子,他最后也逼疯了自己。
到了这里,宗教在主教心里慢慢退去,这也暗示着牛虻的牺牲没有白白浪费。
而最后,牛虻在给琼玛的信中写到:无论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快活的牛虻。
“琼玛知道一切后,也落下了泪,爱的人又再一次死去。
或许从一开始注定是悲剧。
但世人知道,牛虻虽死,他的精神却长存。
读牛虻有感的范文篇2
此书的亮点固然是有的,牛虻的讽刺话语令人印象十分深刻,蒙坦里尼主教和亚瑟之前的情感表达也十分感人,但是,情节似乎有些过于牵强了,主教并没有出卖亚瑟,亚瑟从一个虔诚
的神学院学生转变为一个歇斯底里的反教徒,他的本意其实是为了报复他的父亲--那个爱他但又担负社会责任的父亲,这不能不让人觉得这出发点有点孩子气,不是吗?那个父亲又犯了多么不可原谅的错误值得他那么的恨呢?爱恨交加是牛虻的精神支柱,为了心爱女人的一个耳光就自暴自弃,这是不是很有些“维特式”的冲动呢?我觉得作者在刻画牛虻的内心方面缺少笔墨,刻画的不够生动,骨有余而肉不足啊。
作者显然是反基督的,但是并没有给我们勾勒出教会的罪恶面,即便是那个把忏悔当作工具出卖亚瑟的神父也仅仅是一个特例而已,除此之外,这部作品再也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来抨击教会的罪恶了,这让人感觉似乎有些证据不足,更何况蒙坦里尼这个角色是极其善良的,他把绝大多数的薪水捐献给了穷人,把自己的住处也大部分当作了医院,作者这样描述他,然后又借用牛虻的话语猛烈的抨击教会,感觉有点自相矛盾了。
如果作者把蒙坦里尼主教当作一个特例的话兴许说得过去,,但是作者没有这样表达。
在*的结尾,作者安排主教在公众面前公然攻击信众,这点也不是很恰当的,因为并不是人民把亚瑟推上断头台的,真正把亚瑟推上断头台的正是他自己,而这出发点恰恰是为了人民,看似很巧妙,但是不尽然,他为了不背叛“自己的信仰”而牺牲了自己的儿子,但是最后的发言却起到了极其负面的效果,挑战的却
是“大众的信仰”,这是很不恰当并不合情理的。
更何况,作者安排枪毙牛虻的士兵故意打歪了子弹,这说明士兵是善的,但是蒙坦里尼最后却恶狠狠的鄙视那些虔诚的信徒,这是不是也有些不合情理呢?
我实在是怀疑这部小说应该不应该属于经典文学范畴,在我看来,这部小说倒应该成为一部内容苍白的反基督的工具而已,一部并不怎么高明的宣扬“革命”的工具书---应该这么形容。
读牛虻有感的范文篇3
昏黄的灯光下,合上刚刚读完的《牛虻》,长舒了一口气。
《牛虻》这本书的结尾部分,全书给人一种提心吊胆的感觉。
我觉得,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伏尼契笔下处处都是精彩。
此时的我也受到了意大利自由青年党的感染,我不禁开始热血沸腾。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名叫亚契的年轻革命者,经历了人生的忐忑,最终,在行动中不幸被捕英勇就义的故事。
在他19岁那年,在一次忏悔时,却不曾想,亚契无意间透露出了行动和队友的姓名,致使队友被抓,行动失败,而他也被认为是叛徒。
后来女友的一耳光深深打伤了亚契的心。
他无力面对生活,开始寻找解脱……
面对亲生父亲的真相与女友的误解,走投无路的亚契选择了伪装投海自尽,逃到了南美的巴西。
亚契的逃避凸显了他的懦弱,反而让更多的人误会他。
他的心理难道就如此的脆弱吗不,他难道连一次误解都承受不了吗?只是因为他不愿意去面对生活,去改变生活,去追求他想要的自由。
幸好在逃避的20年里,他逐渐醒悟了。
在那20年中,亚契逃亡到南美,过着非人的生活。
现在他又重新回来了,又回到了意大利。
不过她已经不是原先的那个懦弱的亚契了,他成为了一位真正的革命战士,他的名字叫牛虻。
经过了20年的炼狱,是他逐渐走向了成熟。
为了意大利的革命事业而奋斗,不是努力着……
但是,革命总是会有牺牲,直到再一次偷运军火的任务中再次被捕,他的革命生涯就真的结束了。
他和他的亲生父亲相认了,但面对教会和自己的亲生父亲,他并没有选择妥协,最终他英勇就义,英勇就义,死在了他曾经最敬仰的亲生父亲的手中。
牛虻的爱国主义精神最让我感动。
他为祖国的革命而献身.
眼光回到国内,近代以来,何尝不是有许许多多有着爱国主义精神的伟人。
他们有的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有的为国家科技付出……詹天佑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杰出代表,他克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