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的转变
我国传统经济模式的升级与转型
我国传统经济模式的升级与转型随着新一代人才的崛起,我国经济建设已从单一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由传统经济模式向创新型经济模式转型。
这是经济发展必然的趋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为了更好的认识我国传统经济模式的升级与转型,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因素驱动,催生升级与转型;二、困难与机遇并存,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三、战略引领,发力转型升级。
一、因素驱动,催生升级与转型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源于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等多重因素的推动。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新的模式和理念。
提高创新层次和转型升级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能够使我国经济更快速、更稳定、更可持续地发展。
首先,市场需求推动转型。
事实上,从传统经济模式过渡到创新经济模式的变革,是由市场需求的推动所驱动的。
我国传统经济结构由“制造业+出口业”主导,由于市场规模和出口需求不断增大,这种模式得以延续。
其次,科技驱动推动创新。
在当今世界日趋开放的环境下,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加剧。
由于过去的模式已经无法奏效,各类企业开始利用科技含量高、资金流动性强等特点,使自己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领域形成优势,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由科技推动的创新模式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
再者,国际宏观环境催生创新思路。
在国际形势压力下,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的生产能力,这一政策旨在推动创新,提高我国的生产水平。
总而言之,各类因素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困难与机遇并存,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尽管我国的经济发展神速,但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经济发展发生了一定的困难,其中,最紧迫的要属经济转型的问题。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借鉴国际上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探索出符合我国情况的解决方案。
其一,随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高端人才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人才的水平,如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扶持高科技、高技术产业发展,建立优秀人才机制等。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摘要: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四、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的价值和意义正文: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是一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经济现代化作为中国经济史教材的主线的教程。
本书由陈争平、兰日旭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旨在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为读者呈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全貌。
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可以追溯到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工业化的趋势。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晚清经济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2.民国时期的经济: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等;3.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4.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农村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从晚清开始,中国逐渐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2.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经过多次尝试和探索,中国逐渐实现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3.从落后经济向追赶经济转变:在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逐渐摆脱了落后的面貌,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4.从不稳定经济向稳定经济转变:经过多次战争和政治动荡,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实现了稳定发展。
四、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的价值和意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作为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通过学习本书,可以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各个时期的经济特点,为今后从事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传统经济·市场经济·现代化
传统经济·市场经济·现代化1992年我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史学界有不少讨论;主要是如何评价我国历史上比较发达的商品流通,它是不是市场经济,或者什么时候进入市场经济。
本文拟从经济史角度提出我的几点看法:(1)从传统经济到市场经济有个转变过程;(2)市场机制也有个演变过程;(3)这个转变过程也就是经济现代化的过程,迄今我国尚未完成这种转变。
一 市场经济有个转变过程什么是市场经济,没有一个经典定义。
马克思从未用过市场经济一词,只讲商品经济。
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开卷就讲市场,但也无市场经济一词。
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市场经济莫衷一是,但有两点共识。
(1)我们所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指个别市场。
(2)建立这种体制的主要目的,亦即市场经济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市场机制更好地调配资源的利用,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老是比例失调的状况(当然,实行市场调配后仍需要远景规划、战略性计划调配和宏观调控,这都不在话下)。
将这两个概念用于历史:历史上看,一个社会的经济是发展、停滞或衰退,归根到底是有限资源的利用或配置是优化了还是劣化了。
历史上看,经济体制或制度的良窳对经济发展与否有决定性作用。
历史上长时期内资源的利用主要不是通过市场调配的。
一块土地种什么,主要是由家庭的需要、地租的需要、政府征税的需要决定的。
朱元璋是个实物主义者,不但要征粮、棉、丝,还要按亩征布、帛以至红花、靛蓝,农民就得生产这些。
但是,自古就有交换,就有市场,就有市场调配。
陈春声研究,到乾隆时,广东的耕地只要一半种粮食,就足够全省人食用了。
但广东是个缺粮省,靠外省接济,因为一半以上的耕地种蔗、桑、果木、葵去了。
这就是市场调配。
历史上,资源调配方式是不断演进的,演进到一定程度就发生制度的转变。
市场经济可说是一次大的制度转变。
马克思和古典经济学没有市场经济一词,但都讲过这次大的转变。
马克思的市场观源于重农学派,即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形成市场,工农双方都是独立生产者。
传统经济与现代社会
传统经济与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经济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淘汰。
传统经济体系主要依赖于农业和手工业,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农田上。
而现代社会则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劳动力则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厂中。
本文将探讨传统经济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转变对社会和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传统经济和现代社会的差异1. 人口分布和产业结构在传统经济中,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依靠农田等自然资源生产农产品。
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生产手工艺品等物品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而在现代社会中,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依赖工业和服务业为生。
人们通过工作赚取工资来购买他们所需的物品和服务。
2. 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在传统经济中,人们的生活方式简单而古朴,注重生活的实用性和功能。
他们使用自然资源制作的物品,如木器、陶器等。
而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消费习惯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他们追求时尚和品质,购买高科技产品和各种奢侈品。
3. 劳动力与技术发展在传统经济中,劳动力主要依靠人力完成,生产效率低下。
而现代社会中,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用机器来替代人力,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这种变化使得劳动力转向更高价值的工作,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传统经济向现代社会的转变1. 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传统经济主要依赖于父母传统的技能和知识,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和培训。
然而,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和技术熟练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教育和培训成为传统经济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因素。
通过接受教育和培训,人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2. 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社会需要更好的基础设施来支持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这包括道路、桥梁、港口、机场等。
在传统经济中,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限制了经济的发展潜力。
因此,为了实现传统经济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
3. 政策和法律的改革传统经济的转变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哈尔滨的经济转型:从传统工业到现代服务业
哈尔滨的经济转型:从传统工业到现代服务业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黑龙江省的省会。
它曾以传统的重工业为主导,拥有许多集中的重型机械、化工和冶金企业。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哈尔滨正在逐渐转变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
长期以来,哈尔滨一直是重工业的重要基地。
大型国有企业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科玛集团在这里运营多年。
然而,这些传统产业在面对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挑战时,逐渐显现出其劣势。
硬件设施的更新和技术创新相对滞后,使得传统工业在效率和质量方面受到限制。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哈尔滨开始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力度。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供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还可以为当地经济带来更为可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这种需求与哈尔滨的优势产业结构转变相结合,形成一个良性互动。
近年来,哈尔滨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特别是旅游、文化和教育产业。
哈尔滨以其独特的冰雪旅游资源在国内外闻名,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同时,哈尔滨也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哈尔滨国际音乐节等,增加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此外,哈尔滨的高等教育资源也为现代服务业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各类培训机构和高级研究中心为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除了旅游、文化和教育产业,哈尔滨的医疗健康和金融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医疗健康产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也不断提高。
金融产业的增长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哈尔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传统工业的停滞和衰退导致了一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不容忽视。
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以加快转型的进程。
为了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哈尔滨需要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政府可以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为企业提供更友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融合与发展
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融合与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从传统经济模式向现代经济模式转变。
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这种转变的过程是十分缓慢和复杂的。
传统经济是指传统农业、手工业、贸易和金融业等领域的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是劳动力密集、资源利用率低、技术水平低、生产方式单一、自给自足等。
传统经济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欠发达地区。
现代经济是指以科技、知识和信息等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是劳动力智力密集、资源利用率高、技术水平高、生产方式多样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等。
现代经济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经济体中。
然而,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转变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融合的。
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融合可以利用传统经济的优势来补充现代经济的短板,使得经济发展成果得以更好地惠及全民。
一方面,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融合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由于传统经济的生产方式单一,往往存在着生产技术过时、产品质量不高、产能低下等问题。
通过引进现代经济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传统产业实现自我革新,提高效率和产能,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比如在中国,农村传统产业如水稻、小麦种植、畜牧业,通过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成功地实现了从劳力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型。
另一方面,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融合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经济模式往往与地方文化紧密相关。
在全球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通过将现代经济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以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又可以创造出有特色的文化产品,以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例如,越南的丝绸制造业千百年来都是传统工艺,而如今越南的丝绸工艺正在经历一个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过程,制造出更多现代风格的丝绸产品。
另外,当今的经济形态也不再是简单的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对立,而是在二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发展模式,如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生态经济等。
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著作
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著作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主题,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有很多著作涵盖了这一主题,以下是一些探讨传统到现代化转变的书籍,这些著作可能涉及到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1.《第三波》(The Third Wave)- 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这本书讨论了社会的演变,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强调了技术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2.《社会的大分裂》(The Great Disruption)-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福山在这本书中探讨了社会变革、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冲突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
3.《千禧年三部曲》(Millennium Trilogy)- 斯蒂格·拉尔松(Stieg Larsson)•这是小说三部曲,以《龙纹身的女孩》为第一部,通过故事讲述了瑞典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4.《全球性转变》(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这本经济学著作探讨了现代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社会结构和关系的影响。
5.《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亨廷顿在这本书中提出了文明冲突的理论,分析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合作,涉及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视角和领域来探讨传统向现代化的过程,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书籍。
请注意,这只是一小部分相关书籍的例子,有许多其他著作也涉及到这一主题。
中国传统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中国传统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一、中国传统经济的概述中国传统经济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兴起之前,中国社会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形态。
其特点是生产方式单一、生产力水平较低、分工合作不明确和商业贸易活动不发达。
传统经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科技和机械设备的支撑。
二、中国传统经济的转型传统经济模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西方的挑战,中国社会开始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在20世纪初期,中国政府开始推行新政策,积极引入西方的经济模式和技术,推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逐渐从一个封闭、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走向开放、市场化的经济模式。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快了经济转型的进程,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市场机制的改革加快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推动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也带来了新的经济思想和方式。
三、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经济受到了新的冲击。
传统经济在这个时代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产业和经济方式失去了市场竞争力,而新兴行业和经济方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伴随着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国的传统工艺品也得到了发展。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在当今全球市场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赞誉。
尤其是一些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传统工艺品,如绣花、瓷器、剪纸、木雕等,因为其低碳、环保、精美的特点,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和喜爱,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
此外,中国的传统医学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得到了发展。
传统中药、针灸和按摩等技术受到了认可,并被应用于现代医疗领域,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四、中国传统经济的未来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经济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不断受到影响。
未来的传统经济将需要更多的技术和智能化的支撑,以适应当今的市场需求。
目前,中国政府正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式推动传统经济的发展。
例如,在中国西部的甘肃,传统的丝绸产业已经走向了智能化,全国各地的传统乡镇也纷纷转型升级,将“互联网+”等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中。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迁与适应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迁与适应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封建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型,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适应了社会的变化。
一、经济结构的变迁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可以概括为三个时期:封建时期、半殖民地时期、社会主义时期。
封建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农业经济,农民在社会的地位非常低下。
到了19世纪后期,外国势力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局势,这时候中国开始开展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进入了半殖民地时期。
1949年建国后,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政策,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封建时期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商业都处在较低的水平。
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经济基础薄弱。
到了半殖民地时期,外国资本和技术的引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缩小了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然而,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很多问题:资源相对匮乏,工业化进程缓慢,发展不平衡,农业产出低下,和城乡之间的差距巨大等。
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大力发展国有企业,进行全面的经济改革,实行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半殖民地时期面临的问题,但是计划指导必然会存在市场难以调控的问题,加之当时国际环境的不利逆势,难免会遇到不少阻碍,加之文化大革命的波及,中国经济走了一段短暂的弯路。
二、适应的路径中国众多先哲曾说过"变则通,通则不变", 正是这种理念和思想指导中国经济始终守正向上,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人民在适应中发挥了他们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在封建时期,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
当时的农民普遍无文化,没有技术、设备和市场。
随着外贸和手工业的发展,各地方的产品和特点得到了新的应用。
例如江苏、浙江一带的丝、绸业,山东、陕西的煤焦、铁轮,四川、湖北的盐业和一些地方的手工艺也得以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生活方式和观念体系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生活方式和观念
体系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生活方式和观念体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这种转型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1.经济转型:传统社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人们的生活依赖于土地和农业产品。
而现代社会则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人们的生活更加依赖于工资收入和市场经济。
这意味着人们从以定期耕种为生的农业劳动方式转向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工作方式。
2.政治转型:传统社会中的权力和决策通常由地主、贵族或宗教领袖掌控。
而在现代社会中,政权通常由民选政府掌握,并且政府权力受到宪法和法治的限制。
这意味着人们从接受传统权威的统治方式转向更加民主和平等的政治体系。
3.社会转型:传统社会通常有明确而严格的社会等级和角色分工。
而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等级和角色更加灵活和多变。
人们的地位和社会角色不再完全由出生决定,而是更加依赖于个人的努力和才能。
4.文化转型:传统社会往往有固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而在现代社会中,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更加多元和相对化。
人们对婚姻、性别、宗教、家庭等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也开始多样化。
总体来说,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生活方式和观念体系代表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独立和多样性的努力。
然而,这种转型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社会分化加剧、文化冲突等。
因此,社会在转型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适应,并与传统价值观之间寻求平衡。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向现代经济伦理的转变
物 虽 然传 统 经 济伦 理 中的伦 理 要 素 有其 合 理 积极 的一 面 . 它 已无 法适 应 现代 化 市场 经 济发 展 的 需要 。 但 因此 要
建 立 社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 就 必 须要 变革 传 统 经 济伦 理 . 批 判 继 承 的 基 础 上 创 造 性 的 发展 . 在 并使 之 有 益 于 中 国 经
非吾 道 . 利 不 取 。 ” 虽
伦 理 主 要有 以下 五个 方 面 :
孔 子说 : 自古 皆有 死 , “ 民无 信 不立 。” 苟 。《
在 中 国传 统 农 业 社 会 .人们 在 生 产 实
() 张用 “ 农 抑 商 。 1主 重 排斥 工 商 业 ” 去 子 . 行 》 法 中讲 到 :临 财 而 不 见 信 者 , 必 践 中形 成 了 勤 劳敬 业 的劳 动 美 德 人 们 勤 “ 吾 规 范 产业 结 构 形态 “ 本 商 末 ” 农 是传 统 农 不 信 也 ” 而竞 争 本 是 商业 行 为 的本 质 属 于 耕 种 , 自给 自足 。 《 传 ・ 左 宣公 十 二 年> :
业 社会 经 济 结 构 的基 本 格 局 农业 被视 为 性 。 却 不 为 中 国古 人 所 喜 。孔 子 提 出 “ 民生 在 勤 , 则 不 匮 ” 孔 子 认 为 :生 财有 勤 。 “ 但 非 “ 立 国 之本 .工 商业 的发 展 不 仅 不 能带 来 农 礼 勿 动 ” 正是 为 了避 免 因 竞争 而 引 发 的 债 时 矣 . 力 为本 ” 墨 子认 为 “ 而 。 赖其 力 者 生 。 业 的共 同 发展 .而 且 会 造 成农 民流 离 失 所 越 行 为 . 们用 “ ” 使 人 们 各就 其 位 . 他 礼 来 安 不赖 其 力 者 不 生 ” 等等 诸 多 言 论 都 主张 人 从 而 阻碍 农业 发 展 .这 必 然会 促 进 小 农 经 分 守 己 . 调秩 序 与 均 衡 . 而 在 社 会 机 制 们 通过 辛 勤 劳 动 , 到 “ 国 富 民 ” 目的 。 强 从 达 富 的 济解 体 从 而动 摇 立 国 之 “ ” 因此 . 重 农 上 就排 除 了竞争 的必 要 与 可 能 孟 子 不仅 传统 经 济 伦理 要 求 人 们 以积极 主动 、勤 勉 本 。 “
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国家例子
【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国家例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国家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这种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而每个国家在这个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经验。
本文将以讨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国家例子为主题,以深入探讨这一转变的特点和影响。
1. 我国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漫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不仅经历了战乱动荡、外族入侵等历史事件,还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进程。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制度的改革以及文化的多样化等方面都展现了我国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特点和成就。
2. 日本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东亚国家,其现代化过程也备受关注。
从幕府时代到明治维新,日本经历了政治改革、文化变革等多个过程,最终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日本的现代化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创新,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调整都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在现代社会中展现了其独特的文明魅力,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现代国家之一。
3. 韩国韩国作为一个东亚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也有着独特的经历。
韩国在20世纪中期经历了朝鲜战争以及分裂与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韩国经历了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巨大变革。
韩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信息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使韩国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东亚国家。
总结回顾从上述国家的例子可以看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需要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现代社会中,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文化的多元化与交融也更加深入,这使得世界各国在现代社会中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机遇。
个人观点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深有感触地认识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不仅是一个国家层面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国家都需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优势,同时积极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以实现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关于产业转型的高考知识点
关于产业转型的高考知识点产业转型是指从传统经济结构向现代化、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
在当今时代,产业转型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应对挑战的重要手段。
而对于高考生来说,了解和掌握与产业转型相关的知识点对于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把握就业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了解产业转型的动因。
产业转型通常由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两方面因素推动。
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国际贸易的竞争等。
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面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压力;而市场需求的变化则要求企业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开发新产品和服务。
同时,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推动了产业转型的进程。
其次,产业转型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在传统经济结构中,一些传统行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源配置不平衡,劳动力结构单一等问题亟待解决。
产业转型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例如,发展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可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此外,要理解产业转型对于就业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型的加速推进,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岗位可能会减少,而新兴产业和高技术行业则会涌现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高考生需要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学业和发展方向。
同时,也需要关注技能的培养和提升,以适应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变化。
最后,产业转型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政府在推动产业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政府可以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投入,提高社会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水平。
高考生应该了解政府的产业政策和支持措施,以及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为未来自己的发展做好准备。
三个转变 解读
三个转变解读
第一个转变: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
在传统经济中,农业和手工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
生产方式落后,主要靠人力和简单工具完成。
资源利用效率低,生产规模小,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而在现代经济中,以工业与服务业为主导,采用机械化生产、大规模生产、科技创新等先进技术和模式,实现了高效率的资源利用和生产能力的快速增长。
第二个转变:从农业向工商业的转变
农业是传统经济的支柱,而工商业是现代经济的主要部门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事工业和服务业。
这个转变带来了城市化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工商业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
第三个转变: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央计划经济下,国家通过制定计划和分配资源来实现经济发展。
而市场经济则主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和竞争来调节经济活动。
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资源配置更加灵活、高效,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活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传统经济体系与现代经济体系的转变
傳統經濟體系與現代經濟體系的轉變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经济体系也在不断变革。
传统的经济体系与现代的经济体系有着较大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传统經濟體系及其转变,并对现代经济体系做出一些简要的描述。
一、传统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是指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流通方式以人工搬运、骡马运输为主,经济交往以家庭和部落为基础的经济体系。
传统经济体系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转向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在传统经济体系下,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等级分明。
农民、手工业者等底层群体缺乏教育与技能,无法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
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市场经济不发达,无法实现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分工,因此企业家精神无法萌芽,也就无从谈起现代化产业的发展。
二、传统经济体系的转变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现代经济体系更注重技术创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市场化运作。
其中最显著的变革之一是工业化生产的兴起。
在工业化初期,手工业者有了机器来自动化生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规模化生产也在逐渐成为主流。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购买力也增加,市场经济得以在广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此外,由于对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创新,现代化产业在技术上也更加先进。
与此同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很多人开始接受教育,变得更加了解世界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现代化步伐。
传统经济体系转变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推动力量之一是科技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趋势造成了贸易和信息交流的方便,如今,生产、经营已经成为面向全球市场的行业。
三、现代经济体系现代经济体系主要基于市场经济形式,以企业、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为基础,实现真正的规模化、专业化、科学化。
企业在发展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更轻松地进行市场开拓、销售和服务支持等方面的管理。
同时,金融市场也为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大的帮助。
它的优秀财务、有效的资金管理和高效的营销策略,使得企业更加具备竞争力。
经济转型与社会结构变迁分析
经济转型与社会结构变迁分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经济转型指的是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而社会结构变迁则意味着社会组织、社会角色等方面的改变。
本文将分析经济转型与社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首先,经济转型对社会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
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意味着人们从农业生产者转变为工业和服务行业的从业者,这会导致社会结构中各个群体的地位和角色的变化。
农民的地位可能会下降,而工人和专业人士的地位可能会上升。
此外,在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化也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结构变迁因素。
城市化过程中,人们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形成了新的社会组织模式,也增加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其次,经济转型还会引起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些行业和职业受益于转型,获得了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而另一些行业和职业则遭受到挤压和削弱,收入和地位下降。
这种差距扩大可能会导致社会结构的不稳定,引发社会不满和不公平感。
因此,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社会福利、教育和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以确保社会上每个群体都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
此外,经济转型还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随着传统行业的衰退和新兴产业的兴起,许多人可能失去工作,面临失业和贫困的风险。
这对于社会结构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社会结构的重塑。
因此,政府和企业在实施经济转型时,应该注重就业保障和社会安全网的建设,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顺利适应转型过程,并获得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另外,经济转型还会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传统经济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利益最大化,而现代经济则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
这种转变也会引起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变化。
例如,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可能会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落实,社会组织和公民团体可能会更加重视社会公益和社会参与,这将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角色的变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理解
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理解
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从传统的实体经济转变为现代的数字经济的过程。
这是一个从重视体力勞动到着眼于高科技产业时代的巨大变革。
具体表现在:各种传统企业正在淘汰原有的管理模式,向智能化管理模式转变;实体经济数字化平台也沿用原有的市场经济形态,将科技、互联网技术作为新途径,开发出新的经济模式。
经济数字化转型不仅只会产生新的市场模式,还会改变传统产业经济的经营规律。
数家企业将办公用品的经营以及其他运营流程的调整,以一体化的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为前提,真正实现了数字化转型。
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还可以增加企业的效率,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有助于进一步实现智能化制造。
所以,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是给企业带来根本变革,调整企业发展驱动力和优势。
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转型
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转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的时代。
传统的生产模式正在被新型的生产力所取代,这种转型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重塑了我们的经济结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转型。
一、传统生产力的特点在过去,人类的生产力主要依赖于人类的体力和简单机械。
农耕、手工业和传统工业生产是人类长期依赖的生产模式。
这种生产力模式虽然曾经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但也存在诸多弊端。
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能源浪费等问题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二、新型生产力的崛起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的生产力逐渐崭露头角。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正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
机器人代替人类劳动、智能生产线实现自动化生产、信息技术实现生产与销售的无缝对接,这些新技术为新型生产力的崛起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转型中的挑战然而,新型生产力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
传统生产模式的惯性和人们对新技术的恐惧使得转型过程中充满了挑战。
一些传统企业难以适应新技术的变革,导致失业问题和资源浪费。
此外,新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亟需解决。
四、文化的碰撞新型生产力的崛起也带来了不同文化的碰撞。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传统手工业与网络经济的冲突,让我们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
新型生产力的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尊重传统文化,找到文化与科技的平衡点。
五、教育的变革新型生产力的转型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显现。
新型生产力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教育必须转变为注重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模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六、社会结构的重塑新型生产力的转型也将重塑我们的社会结构。
传统产业的式微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将导致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重新定义。
政府和企业需要在转型中积极作为,推动社会结构的调整,促进社会的平衡和稳定。
经济转型效果
经济转型效果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经济模式向现代经济模式转变的过程。
这个转变过程可能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创新的推动、政府政策的引导等多个方面。
经济转型的目标通常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经济转型对经济效果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重要任务。
传统产业往往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而现代产业则注重技术创新、高附加值、低碳环保等特点。
经济转型可以促使传统产业转向现代产业,推动国家经济向更为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经济转型可以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例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可以为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增长点。
这些新兴产业往往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快速创新的特点,能够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经济转型还可以促使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传统产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例如,传统制造业可以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改造,实现生产工艺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
二、技术创新的推动经济转型通常会伴随着技术创新的推动。
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转型可以通过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
首先,经济转型可以改变企业和组织的创新动力。
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和组织通常注重效率和规模扩张,对创新投入不足。
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和组织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以提高产品质量、开辟新市场、降低生产成本等。
这种创新动力的转变将大大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其次,经济转型可以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和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形态。
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级人才、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措施,经济转型可以培育和发展知识经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政府政策的引导政府在经济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传统经济历史性沿革看现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作者: 殷亚天
作者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出版物刊名: 社科纵横
页码: 38-40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8期
主题词: 现代转型 圈地运动 简政放权 法治精神
摘要: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包含着政治冲突与整合,既有相互适应与涵容的承继,也有历史性对抗与阻滞。
而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仍有传统经济制度性失范的影子。
这可能影响中国经济的现代转型以及经济制度叠加效应的展现。
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更多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政治生态的优化,更需要市场决定性作用与社会民主性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不在话下, 而最佳经营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接近于这个原则也就是接近于能自由选 择机会成本, 资源和劳力能自由流动。这样, 谁更接近于新古典原则 , 谁就更能摆脱斯密陷阱 或内卷化, 更能进入现代化。这种方法不是比谁最富裕, 而是比谁更先进。例如 , 不是看人口 多少 , 而是看人口行为; 不是看耕地面积 , 而是看种植方式 ; 劳动不是看谁最卖力 , 而是看流动 性; 消费不是看吃几碗饭 , 而是看消费结构。彭慕兰的结论是: 18 世纪江南的小农经济比同时 期英国的大地主经济更接近于新古典原则, 更能避免内卷化。黄宗智反对彭的结论。黄把内 卷化定义为单位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我不同意黄的定义 , 因小农的效益不能用单位劳动的 边际报酬衡量。我对彭慕兰的结论也有保留 , 见后。 三、 英国为何较早工业化 ? 彭慕兰认为 19 世纪江南与英国的经济水平大体一致, 但英国较早实现工业化了, 原因有 二: 一是美洲殖民地给英国提供棉花、 玉米、 烟草、 木材等, 使农业能腾出耕地, 避免内卷化。二 是工业方面 , 煤矿恰在工业区, 不像江南需从山西运煤。对此我同意, 但觉得太简单了。英国 首先实现工业化是多种条件造成的。即以殖民地而言 , 还有奴隶劳动、 原始积累、 白银流入导 致价格革命等。更重要的是法律、 社会和文化思想因素。如像技术革命、 以普通法代替领主规 则, 前人议论最多, 而彭一概否定。我知识不足, 不能依次排列各种条件, 但觉得布罗代尔整体 史观的分析比较全面。这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问题 , 社会学的分析比经济学的分析更重要。 四、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有没有普遍规律 ? 有人认为历史是研究个别的、 一次如此的东西 , 不可能有普遍规律。在欧洲长期占优势的 新康德主义和历史主义都是这种观点。但自维柯到黑格尔、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都认为有普遍 规律, 从孔德到涂尔干、 韦伯的社会学也认为有普遍规律。我以为, 单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 的转变说 , 各国有不同道路、 不同模式, 但至少有两条可说是普遍规律。一条是经济上的 , 即都 是起于市场扩大 , 由商业革命导致工业革命 , 或者说, 在这个过程中, 需求决定生产。马克思、 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说得最清楚; 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 桑巴特的资本主义理论, 诺斯的 新制度学派理论 , 都是这种观点。彭慕兰所谓更接近新古典原则 , 即更接近市场经济。另一条 是理性化。我坚信: 现代化即理性化, 包括思想上的理性化, 以及经济行为、 社会组织、 政治法 律制度的理性化。在西欧 , 它发端于 16 世纪 , 以牛顿、 培根、 笛卡尔为奠基人, 形成英国经验主 义和欧陆唯理主义两股力量, 以 18 世纪启蒙运动为行动 , 以科学和民主为口号 , 至 19 世纪基 本实现现代化。以后 , 美洲和东方各国的现代化, 也都有类似的理性化过程。 五、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 我以为, 在 16 世纪 , 中国也有了现代化的因子或萌芽。标志是大商帮的兴起, 十大商帮有 五个兴于 16 世纪, 其余在 17 世纪前期。同时出现工场手工业和散工制 , 即所谓资本主义萌 芽。同时发生某些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变迁 , 如财政的货币化和白银化 , 押租制和永佃制的出 台, 短工的人身解放 , 乡绅或社区权力的兴起等。我这种看法是受傅衣凌先生启发, 以傅为师。 后来发现 , 陶孟和、 梁方仲、 早至梁启超先生, 都有类似看法。 就思想变迁说, 中国更早。我以为宋明理学就是传统儒学的理性化。李约瑟称之为儒学 的科学化 , 并竭力推崇朱熹。我则以为到王阳明才比较成熟 , 能解放思想。因而 , 16 世纪掀起 以泰州学派、 李贽以及东林党人的反传统思潮 , 17 世纪出现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以及颜李 学派的启蒙运动。但为时甚暂 , 清人入主中原 , 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大兴文字狱 , 启蒙运动嘎然 中止 , 资本主义萌芽也中断了。制度方面虽继续有摊丁入地、 长工解放等小的改革, 但因理性 4
服务业小议
方 行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 所 100836)
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主体部分, 在现代经济中地位显赫。传统服务业, 如饮食业、 旅店业、 旅游业、 修理业、 租赁业等等,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长足发展。但经济史学界从来没有 把它作为一种产业、 一个经济部门、 一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整体上加以研究, 而只是 在讨论商业或城市经济时附带地提及。这种缺失 , 实与对服务业在封建经济中的性质、 地位和 作用认识不足有关。如传统观点重生产 , 轻流通, 轻消费, 认为服务业是非生产部门 , 主要是满 足官吏、 地主和商人等封建剥削者的享受消费需求, 城市服务业繁荣只能形成消费城市, 不能 形成生产城市, 等等。这些观点, 都是值得商榷的。 传统服务业大致分为两类 , 一类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 , 一类是为生产 和流通提供服务的行业, 它们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当农业和手工业有一定发展之后, 人 们又会要求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以外的各种更高层次的需要 , 因此继农业和手工业之后, 又 产生为人们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当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有了一定发展之后, 为扩大人们的经 济联系, 节约社会劳动时间, 提高劳动效率; 又继商业之后, 产生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服务的 服务业。服务业从为生活服务 , 扩展到为流通服务 , 为生产服务 ; 特别是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 , 城市居民日益增多, 手工业和商业日益发展, 创造了大量的服务需求, 服务业也就日益发达。 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 它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历史顺序的反映, 是人类社会分工发展的反 映。 服务业虽然不是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部门, 它的产品也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 5
主义夭折、 未能引起经济体制的变革 , 更不用说政治体制( constitutional) 的变革了。 要待鸦片战争以后借助于西方的理性主义才能实现。
这些都
中国的理性主义有一大缺点, 即独重道德理性 ( 价值理性 ) , 缺乏工具理性。这是传统使 然。西方自古希腊罗马即重视逻辑学, 特别是推理逻辑 , 成为科学发展的工具。培根、 笛卡尔、 康德都讲伦理学 , 但更多是讲逻辑和工具理性。启蒙运动以后, 西方的政治学、 法学和后起的 社会学, 都主要是建立在工具理性之上的。经济学在李嘉图以后几乎完全是工具理性, 要收益 最大化, 只讲效果, 不讲道德。这也造成今天西方物质发达 , 而道德沦丧、 犯罪和战争不息的恶 果, 但在当年, 对实现现代化来说, 是赫有成效的。中国相反, 辨证思维十分发达 , 而逻辑思维 很糟糕。朱熹的天理、 王阳明的良知( 不亚于康德的先验论 ) , 以至顾炎武的经世致用之学 , 都 没有工具性。因而中国的理性主义发轫甚早 , 但无功而退。 不过 , 只要有和平安定的环境 , 经济总是要发展的。有清一代, 生产增长, 市场繁荣, 18 世 纪达于高峰。18 世纪, 中国与西方比, 无论在国富或民富上都胜一筹, 至少旗鼓相当。但富的 不一定先进, 往往更保守。由于理性主义中断 , 我以为 , 这时中国在科技和在制度( 尤其法律和 经济制度 ) 改革上, 已落后于西方了。用彭慕兰的词汇 , 似乎应当说, 这时英国的经济比江南的 小农经济更接近于新古典主义原则。
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的转变
吴承明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许多文章和论点我都不知道 , 要学习也来不及了。知识不 足, 不敢置评, 只好以彭慕兰的 大分流 为线索, 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 中心论 问题 彭说, 19 世纪以前是多中心世界, 工业革命发展后才有欧洲中心。我完全同意。但要强 调, 这是指经济中心 , 不是指文化或历史中心。文化总是多元的 , 历史中心是康德、 黑格尔杜撰 的。前几天当代物理学大师斯蒂芬 霍金在杭州演讲, 说宇宙正在膨胀, 但没有一个膨胀中心。 对人类文明或历史, 也应这样看。霍金的 时间简史 ( 当前世界最畅销书 ) 可作历史观看。经 济中心是世界交往多了, 自然形成的 , 谁最强谁就是中心。弗兰克追随沃勒斯坦 , 本来是讲经 济中心, 但把丝绸之路和 中华五千年 也扯上, 就弄混了。经济中心是变动的 , 布罗代尔说已 有三次大迁移。不久也许还会有多中心。我们研究经济史不必死抠在中心论上 , 还是作比较 研究为好。 二、 19 世纪以前中西经济的比较 王国斌提出的中西互为参照系的比较方法很好, 我称之为双轨制 , 彭慕兰也用此法。但我 曾说过, 王最成功的是比较中西政治制度史那一篇 , 而在经济篇比的不够明确。通常我们是比 谁最富裕 , 如生产力水平 , 消费水平等, 而这都无适当标准。麦迪逊用人均 GDP 是个硬指标 , 但明清的 GDP 怎么估算? 他自己也说是 guestimate ( 美国俚语 : 瞎猜 ) 。彭慕兰提出另一指标 , 即看谁更接近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原则。在新古典即现代化时代, 斯密的交换导致分工的原则 3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3 年第 1 期
传统经济的再评价 笔谈
编者按 近十几年来 , 西方部分学者批判西方中心主义史观 , 重新审视中国历 史, 高度评价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 。安古斯 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 汉代以来的 GDP, 提出自 1700 年至 1820 年 , 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 , 中国的 GDP 在世界 GDP 的比重从 23 1% 增长到 32 4% ; 而欧洲的 GDP 在世界 GDP 中的比重仅 从 23 3% 增长到 26 6% ; 贡德 弗 兰克认为 , 直到 1800 年 , 中国仍是 世界经济的中 心 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 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 , 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 , 还是处于停滞的状 态? 换言之 , 我们应如何评价中国的传统经济 ? 为此 , 本编辑部组织了两次 传统经 济的再评价 研讨会 ( 详见本刊刊登的会议纪要) 。现将第二次研讨会上部分学者的 发言辑录如下, 以期引起学界更广泛的关注, 将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导向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