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大气环境(教案1)
大气环境的教案
大气环境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究大气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特性。
2. 理解大气环境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3. 掌握大气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教学重点:1.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2. 大气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1. 理解大气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2. 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方法。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展示板。
2. 实验材料: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气环境中的一些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知道地球的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的比例和作用。
2. 解释大气层的分层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等的简要介绍。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分别装入不同的试管中,用火焰或加热器加热观察变化。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大气环境中的气体变化联系起来,理解大气的物理特性。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大气环境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风、降水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并讨论大气污染的来源和防治方法。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调查当地的大气环境状况,并提出改善大气环境的建议。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如节约能源、减少尾气排放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小短文,并提出个人的环保行动计划。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的关注和环保意识。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行动能力。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第一章:大气环境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大气环境的概念与组成大气环境的功能与作用大气环境与气候、天气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的重要性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讲解:详细讲解大气环境的概念、组成、功能与作用讨论:分组讨论大气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的重要性,分享讨论成果第二章:大气污染及其危害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主要污染物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2.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主要污染物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2.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的定义和来源讲解:详细讲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主要污染物分析:分析大气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讨论:探讨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分享讨论成果第三章:空气质量指数与监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空气质量监测的重要性3.2 教学内容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空气质量监测的方法和设备空气质量监测的数据分析与应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实验法: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让学生了解监测方法3.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和应用讲解:详细讲解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实验: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让学生了解监测方法分析:分析实验数据,了解空气质量状况第四章: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法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使学生认识到遵守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主要内容和执行情况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法律责任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案例分析法:分析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责任4.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重要性讲解:详细讲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分析:分析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责任讨论:探讨如何遵守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分享讨论成果第五章: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大气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应用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案例5.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讲解:详细讲解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分析:分析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案例讨论:探讨如何在大气环境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分享讨论成果第六章:大气污染防治技术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6.2 教学内容常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手段,如净化技术、脱硫技术、脱硝技术等新型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发展,如催化技术、纳米技术等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评估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及其原理实验法:进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实验,让学生了解技术应用6.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必要性讲解:详细讲解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及其原理实验:进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实验,让学生了解技术应用讨论:评估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分享讨论成果第七章:大气环境保护公众参与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公众参与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7.2 教学内容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方式和途径,如环保宣传、监督举报等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效果与评价提高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的策略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方式和途径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提高公众参与意识7.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讲解:详细讲解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方式和途径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环保宣传、监督举报等讨论:分享参与环保活动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第八章: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国际合作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8.2 教学内容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背景和现状,如《巴黎协定》等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主要机构和机制我国在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的角色和贡献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背景和现状案例分析法:分析国际合作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成功案例8.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必要性讲解:详细讲解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背景和现状分析:分析国际合作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成功案例讨论:探讨我国在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九章:大气环境保护未来展望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9.2 教学内容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等大气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能源结构调整等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策略和措施,如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思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策略和措施9.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重要性讲解:详细讲解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思辨:探讨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策略和措施讨论:分享对大气环境保护未来展望的思考和观点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大气环境保护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使学生对未来大气环境保护工作充满信心和责任感10.2 教学内容展望未来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的挑战和机遇激发学生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热情和责任感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顾大气环境保护的主要知识点和技能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10.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大气环境保护的学习内容分享: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讨论: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热情和责任感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大气环境的概念与组成解析:本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理解大气环境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大气环境与气候、天气的关系。
2.3《_大气环境一》教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一、课程标准●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建议: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1)标准解读a.标准解读这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
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2)教学重点●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其气温变化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3)教学难点●地面辐射与太阳辐射中“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过程及相互关系。
(4)知识与能力目标1 阅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分析得出并掌握各垂直分层特点及其气温变化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3 能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与此有关的自然现象。
(5)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说出各垂直分层特点及其气温变化特点。
2.3 大气环境 第1课时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阳 辐 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地
面 吸
大气吸收
大 气 辐 射 射向地面 地面
大气上界
大 气 吸 收
收
地面增温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阅读课本P45“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 素”,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太阳高度对地面辐射有何影响?为什么?
第三节
大气环境(一)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 氮、氧、氩: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 微量气体:二氧化碳、氪氖、氨、甲烷、氢、一 氧化碳、氙、臭氧、氡。 水 汽 固体杂质 大气中悬浮着的尘埃、孢子、花粉等固态微粒。
活动:
读图2-23,完成活动
高层大气特点: 气温先随高度递减后增加
。 。
晴朗的夜晚,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少,大气透明度 好,因此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使大气温度降幅大。
2、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1、从臭氧、二氧 化碳和水汽的吸收 作用,可知大气吸 收具有什么特性? 选择性 氧原子吸收波长小于 2、为什么大气直 0.175微米的紫外线 接吸收的太阳辐射 能量是很少的? 臭氧大量吸收波长小 大气对太阳辐射 于0.175微米的紫外线 中能量最强的可 见光吸收得很少,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 大部分 可见光能 红外线 够透过大气到地 面 面
√
√
√
√
√
6.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D
昼 陆地
夜
昼 陆地
夜
昼 海洋
夜
昼
大气环境的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大气环境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2. 掌握大气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3.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2. 大气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特点;3. 大气污染的分类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危害;4. 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4. 观察法: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大气环境的变化。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5分钟)介绍大气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大气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特点,包括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颗粒物等。
3. 实验观察(20分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如烟雾的生成和扩散。
4. 分组讨论(15分钟)按照小组形式,让学生自由讨论大气污染的分类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5. 实地考察(30分钟)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大气环境的变化,如空气质量的监测。
6. 总结归纳(10分钟)由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提出个人观点和感想,并与同学进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文字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大气环境的短文,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2.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3. 讨论成果:对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和鼓励;4. 实地考察记录:对学生观察和记录的结果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案例;2.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化学试剂和器材;3. 实地考察地点:选择适宜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
七、教学反思1. 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实验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环境的变化和污染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3. 合理利用资源:在实地考察中,合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提高教学效果;4. 培养环境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大气环境1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I)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1)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姓名:兰梦学校:西安文理学院区县:雁塔区电话:邮箱:1010993644 @邮编:7 1 0 0 8目录一、教材版本 (2)二、课标要求 (2)三、设计思想 (2)四、教材分析 (2)五、学情分析 (3)六、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3)2、能力目标: (3)3、情感态度目标: (3)七、教学重点、难点 (3)1、重点: (3)2、难点: (3)八、教学方法: (4)九、学习方法: (4)十、教学过程 (4)十一、板书设计 (11)十二、课后反思 (11)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三节——教学设计一、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I)第二章第三节。
二、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三、设计思想根据教材编排的教学内容和理科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本节内容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可以更多地将理论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直接感知大气受热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
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地理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地理学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地理学的意识和能力,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四、教材分析从本节内容来看,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是本节内容学习的理论基础。
从本节课来看,研究的对象是对流层的大气。
要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应从对流层大气入手,分析其热量的根本来源为太阳辐射和直接来源为地面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就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过程。
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五、学情分析本节课讲授对象为高二年级理科学生,本节课内容在高一时已经学过,因此,本节课应更多地注重对重点内容的把握。
同时,学生对自然现象非常有好奇心,因此要以此入手,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六、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大气的分层状况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2.3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案一、课程标准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由于高中开始阶段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所以对该节知识理解有难度。
教材分析:《大气环境》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旨在借用或绘制原理示意图,如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并养成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2、绘制热力环流图,训练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
提高对实际生活中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四、教学难点高低压的判断,等压面的绘制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合作探究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P=ρgh密度-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那什么因素会影响密度呢?海拔-海拔越高,密度越小,气压越低。
比如我们现在在的四楼就比一楼气压低一些。
那还有什么会影响密度呢?温度-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气压降低。
(PPT 展示书本A B 问:哪里的重量大些——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小!所以在喜马拉雅山上煮饭得用高压锅来增加压力。
)那高低压如何比较呢?不同海拔高度的无需比较,海拔高的气压低。
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水平方向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注意:高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
假设地面受热均匀,空气只受重力的作用,则形成的等压面是水平的。
并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所示a=b>A=B,那假设A地热B地冷,A与B地还会不会相同呢?四、(探究活动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原理)师:大家都非常的棒,现在我要考考大家到底有没有学明白了。
2.3大气环境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
显示身手
结合学案要求,把下列词语标注在下图中适当位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标注完,据图简述保温作用。
锻炼学生动手和语言组织水平
板书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地面辐射: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
学生活动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你读我听,你问我答
小组互动竞争
点击PPT
引导学生分析几种现象
加深学生理解
板书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其他因素:如气象因素
整理归纳
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完成学案最后填注
进行知识整体回顾
课后探究
现在都在提倡“低碳生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什么是“低碳生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原理。
思考探究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你觉得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你能说明原因吗?
小组合作,讨论,”专家”答疑
通过角色扮演,提升学生感知水平
承接过渡
太阳辐射经过厚厚的大气被削弱后,仍有47%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同时,地面在增温的同时又把热量向外辐射加热大气,使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也要向外辐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观察图,完成学案知识点二相关内容
观Hale Waihona Puke 图,结合自身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
板书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对比学案填注内容
完善知识点,使其条理化
课堂活动
2.3大气环境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2.基本概念:讲解大气环境的基本构成,阐述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环境的变化。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天气系统案例,如台风、寒潮等,使学生了解天气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大气环境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强调天气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鼓励学生参加地理学科竞赛、科普活动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科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遭受的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寒潮等,引发学生对大气环境的关注,提出问题:“这些气象灾害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与我们的天气系统有什么关系?”
2.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天气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的关注,树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科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3.通过对天气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保持冷静、理智的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大气环境与天气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3大气环境(1)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电 离 层
电离层能发射无 线电波,利于通 信.但会受到太 阳活动影响.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本层中臭氧多, 下冷上热,水平 运动,天气好, 利于高空飞行
因热源是地面, 下热上冷, 高度增加,温度降低, 对流旺盛 天气复杂多变. 纬度不同,厚度不同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地
(选择性) 吸收紫外光波长小于0.175 2、为什么说大气直 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 量是很少的?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光 (大气对太阳辐射 中能量最强的可见 光吸收得很少,大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 部分可见光能够透 红外光 过大气到地面)
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阻止 地面热量散失。 2、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
面,补偿热量损失。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 温又比晴天高? (白天云层具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夜间云层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 2、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多.)
3、晴朗的白天与多云的白天相比,什么情况下气温 较高? (阴天气温低, 阴天云量多,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阳 辐 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地
面 地面反射 吸
大气吸收
大 气 辐 射
大气上界
大 气 吸 收
收
大气” “大地暖大气”
(2)大气保温作用的成因(表现)
3、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加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某地昨天为晴朗的天气,今天为多云的天气,仅 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哪一个气温日较差小?
教案
2.3《大气环境》常见的天气系统———第1课时:锋与天气一、课标要求: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天气现象是我们人类最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本节主要讲述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空气运动特点,以及它们过境某地时,该地天气的变化。
三、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⑴从图片中,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锋的概念与分类;⑵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并综合锋面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2、过程与方法:⑴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⑵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⑶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和动机,认识天气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锋的形成及其天气变化过程。
2、教学难点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分析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
五、教法教具1、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式讲授,提问、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学习2、课时安排2课时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及课件六、教学过程近些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加剧,各种极端天气不断出现。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10年新疆的雪灾?此次灾害导致当地农牧场受风雪侵袭,雪崩引发交通中断,房屋坍塌。
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经济损失达1.32亿元。
(课件展示)是什么引起天气的变化呢?(设置悬念)【问题】首先请同学来描述下今天的天气特点、并回忆昨天预测明天的天气变化特点?判断的依据?(关键词:阴、晴、云、雨、天气形势图)天气就是一个地方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雨雪等大气状况,要知天气变化,最熟悉的方式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大气环境教案
大气环境教案第一部分:引言作为地球上的生物,我们都离不开大气环境的支持和保护。
大气环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不仅提供我们呼吸所需的氧气,还维持了地球的温度平衡,为各种生态系统的运行提供了条件。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大气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包括空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问题。
因此,我们有责任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和当前面临的问题,并培养他们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大气环境的组成和功能;2. 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3. 了解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4. 了解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5.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大气环境的组成和功能a. 大气层的分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b. 大气的组成: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等;c. 大气的功能:提供氧气、维持温度平衡、屏蔽紫外线等。
2. 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a. 主要污染源:工厂排放、汽车尾气、燃煤排放等;b. 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危害:导致雾霾、损害呼吸器官等;c. 硫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危害:导致酸雨、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等。
3.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a. 温室气体的释放:二氧化碳、甲烷等;b. 化学物质的释放:氯氟烃等;c.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增加紫外线辐射、导致白内障、皮肤癌等。
4. 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a. 温室气体的增加:二氧化碳、甲烷等;b. 全球变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5.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a. 讲解环保知识:如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b. 组织环保活动:如清理环境、种植树木等;c. 培养环保习惯:如节约用水、减少碳排放等。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2. 案例法:引用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问题的现状和严重性;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到实地进行环境考察,让他们亲自感受和观察;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彼此交流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意义和组成。
2、认识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掌握关键的概念和基本知识。
3、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其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4、了解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掌握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
2、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1、认识大气污染如何影响人类和地球环境。
2、掌握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1、讲解、演示和解释法。
2、课堂讨论、问答和思维导图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对人类和地球的重要性。
二、初步感知1、了解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
大气层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所形成的带电层状气团,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1)对流层:高度约10-15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2)平流层:高度约15-50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3)臭氧层:高度约20-30千米,含有大量臭氧物质,能吸收大气中99%的紫外线。
(4)磁层:高度约50-500千米,有较强的磁场作用。
2、感知大气污染的概念和特点。
大气污染是指某些有害物质进入大气中,超出一定限度,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行为。
大气污染有以下几个特点:(1)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升高,危害人体健康。
(2)大气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深远。
(3)严重的大气污染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衡。
(4)大气污染难以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三、重点学习1、认识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
(1)对流层:高度约10-15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2)平流层:高度约15-50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3)臭氧层:高度约20-30千米,含有大量臭氧物质,能吸收大气中99%的紫外线。
(4)磁层:高度约50-500千米,有较强的磁场作用。
2、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其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1)大气污染会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升高,进而损害人体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
大气环境(一)教学设计
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西安市车辆中学刘彩侠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一“大气环境”第一课时内容,即大气的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本节既是对宇宙中的地球的承接和复习,又为后面学习大气运动奠定了基础。
一切天气现象都与大气运动有关,因此,要分析天气与气候,首先就要分析大气运动,而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又是太阳辐射。
通过身边实例引入新课,讲课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探究题激发学生兴趣。
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为学生详细、生动的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以及大气逆辐射的知识,为后面大气的运动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学生记过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抽象综合分析能力。
对学生来说,天气现象并不陌生,就在身边。
但对于天气现象的变化原因却充满了疑惑和好奇,可以说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把学生已有的、无序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从身边的天气现象及其变化入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已达到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效果。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选择性吸收。
2.学生能够借助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3. 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自然现象,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二)难点: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环境教案
大气环境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第三节大气环境(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B.熟记并掌握大气层的特点C.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影响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A.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组成及各组成的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图表的观察总结的能力。
B.黑板上画图重点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
C.用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对比点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利用大气环境发展生产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教具: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难点:1.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四、课时课型。
45分钟新课。
五、教学过程师:上课,有谁知道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你能推算出今天的昼夜温差是多大吗?今天老师看到了一则新闻,是这样说的,月球上,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C;夜晚温度可低到-183°C,你们算算月球上的日温差是多少?你们发现什么?(月球温差大约地球)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地球上有大气师:对,这是两幅在宇宙空间拍摄的卫星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外围有蔚蓝色的大气圈,正是由于地球上大气的存在,才使得生命免受太阳辐射的危害,保证了生命的生存和发展,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的大气。
要了解大气环境,我们首先要简单地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这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学们可以做下笔记师:我们来看看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干洁空气就是指不含水汽和杂质的空气,其中干洁空气又分为氮气、氧气、臭氧和二氧化碳;其中氮气是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占到干洁空气的78%,氧气占21%,其余气体包括臭氧、二氧化碳等只占1%;不同的大气成分作用不同氮气是维持生物体活动的基本成分,比如植物必需的三元素是氮磷钾,所以种植作物需要施氮肥;氧气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都需要氧气维持生物的呼吸;臭氧主要是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的保护伞,因为紫外线的辐射会造成人类皮肤的癌变;二氧化碳现在我们经常提到,因为温室效应,全球海平面上升,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有保温作用;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当空气中含有水汽、杂质比较多的时候,空气遇冷就容易成云致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大气环境(教案1)
第三节大气环境
教学形式:小组讨论;教具、课件辅助演示
教学过程:
[引入]“南太平洋上空一只蝴蝶挥动翅膀,有可能引起北太平洋上形成一次台风。
”这说明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能够传递物质和能量的介质,即现在
我们即将学习的大气环境。
[读图2-23]提问:
1、根据你的认识,地球大气环境含有哪些物质?
2、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4、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
[小结]大气根据物理性质的不同,从地面到高层可以粗略分为3层,大气中含有各种气体分子、固体颗粒和水汽。
由于地球引力的关系,大部分的气
体和固体杂质和水汽集中在大气下层,即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过渡]大气中含有的各种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
[读44页表格]
讨论: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经过大气,被大气吸收的程度如何?为什么?
2、除了吸收可削弱一部分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
要还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二)、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
[过渡]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热量到哪里去了?(地面吸收)地面吸收热量后升温,于是也能对外辐射,称地面辐射。
地面的温度远远低于太阳,因此,地面辐射的波长也要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结合44页表格及图2-24,或者制作课件]
讨论:1、地面对外辐射之后,热量又传递到哪里?
2、大气如何留住一部分地面辐射?
提问: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热量,也具有了温度,因此大气也能进行辐射。
结合图2-24(或者课件),大气的热量又将如何传递?
[小结]大气射向地面的那一部分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请问晴天和阴天,哪种天气状况下大气逆辐射会强一些呢?答案是阴天,因为此时大气中吸收长波辐射的水汽含量较大。
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也是同样的道
理。
[活动]45页思考题。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看过雪景?为什么我们汕头没下过雪而哈尔滨年年都能把冰雕雪景作为旅游资源?(温度差异)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为什么会产生温度差异?
[引导学生分析图2-26]
[小结]因此,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量是不相等的,体现在温度上就是产生温度差异。
[板书]1、纬度因素
[过渡]是不是同一纬度上的任何地区就不存在温度差异?
要求学生查找地图,在北纬23.5度非洲找到撒哈拉沙漠,举例:把鸡蛋埋进沙漠中间的沙堆中,几分钟之后鸡蛋熟了。
提问:我们的家乡也在北纬23.5度上,为什么我们在土里埋鸡蛋,鸡蛋就不会被煮熟?
[小结]不同性质的地面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
[读图2-27]
[板书]2、下垫面因素
[自由阅读46页最后一段以及阅读材料]
进行探究活动
(讲解)A、B两地受热不均,A地得到更多热量,B地温度相对
较低,A、B两地上空的大气将如何运动?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
分布状况如何?
可以看出,在同一水平面上,由于获得热量的多少存在差异,就形成了最简单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
原因是冷热不均。
【引入新课】对于整个地球而言,各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是不均匀的,这必将引起全球范围的大气运动,即大气环流。
这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具体讲解】从最简单的假设开始,分三步讨论,渐渐接近全球大气环流的实际情况。
假设一:地球表面均匀,且不自转、公转
讨论一:
1、地球气温的纬度分布有什么特点?
2、在冷热地区大气如何作垂直运动?
3、同一水平面上,从赤道到两极高空、近地面的气压分布状况
如何?
【活动】一个学生上台,借助地球仪把本组讨论的结果演示出来,老师在旁边协助。
【课件】老师归纳小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
假设二:地球表面均匀,且自转,但不公转
讨论二:
1、在自转的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有何运动变化规律?
2、高空水平运动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其方向最终和等压
线的关系如何?
3、近地面风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的位置关
系如何?
4、赤道高空大气水平方向如何运动?
【活动】小组讨论并回答,每组负责一个问题,最后整合得出结论。
讨论三:
1、赤道高空向高纬地区流动的大气在南北纬30°附近偏转成西
风,不能继续向高纬移动,低纬气流又源源不断补充,此时南北
纬30°高空的气流如何运动?
2、南北纬30°附近近地面形成什么样的气压?
【课件】老师演示,学生思考。
讨论四:
1、南北纬30°的下沉气流和极地的下沉气流形成原因相同吗?
气流在南北纬30°下沉后如何运动?
2、南北纬30°和极地流出的气流性质(冷暖、比重)有何差别?
3、这两股气流相遇后如何运动?
4、相遇点的近地面会形成什么气压?
【活动】学生讨论,然后采取抢答的形式给出答案。
【课堂练习】学生讨论,共同完成练习,派代表上台讲解,老师在旁协助。
假设三:地球表面均匀,且自转、公转
讨论五:
1、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热量在全球的分布有何影响?
2、热量分布的变化对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有何影响?
【课件】老师引导,由学生抽丝剥茧最后得出结论: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顺带提出该结论影响特殊气候类型以及南亚季风夏季
风的形成。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由简单到复杂,从假想到逐步接近实际情况,逐渐讨论、学习了全球大气环流的知识。
现在大家了解了三圈环流的情形、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
由于地球表面实际并不均匀,比如海陆
分布差异就会对全球大气环流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些知识我们将在下一
节课进行学习。
【作业】思考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