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真题附标准答案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真题附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0f02cd80eb6294dd886c3e.png)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
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2016年高考全国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高考全国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6addce6f1aff00bed51e88.png)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丹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含答案及详尽解析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含答案及详尽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28ac69f46527d3240ce0e4.png)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
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0c616e1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9b.png)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
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试题附标准答案
![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试题附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0d2200650e52ea55189869.png)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
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2016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0501e2a8114431b80dd807.png)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殷墟甲骨文是商朝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也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及时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期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
当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中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及,证明《史记•殷本纪》《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证实,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实如刘向、杨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政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巨大影响。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起了催生作用。
1927年秋,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为了继续在此地寻找甲骨。
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1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1语文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20bc06c5da50e2524d7f8b.png)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含答案)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a282e7c1c708a1284a44f0.png)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016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6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c6242f122e3f5727a5e96275.png)
绝密★启用前新课标Ⅰ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殷墟甲骨文是商朝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也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及时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期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
当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中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及,证明《史记•殷本纪》《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证实,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实如向、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壁虚构。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含答案)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309438482fb4daa58d4b80.png)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试题答案及详解-word版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试题答案及详解-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320ca7aeccbff121dc368331.png)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精校版)2016年新课标Ⅰ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精校版)2016年新课标Ⅰ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af6c8eb52acfc789ebc9f2.png)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学科&网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7799d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7.png)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②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③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④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遣命毋请恤典..抚、按以为言;诏廕其子中书舍人..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节选自明史·傅珪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内宴奉诏作曹翰①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三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2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如果多做;则按所作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25分玻璃贾平凹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你……那酒店怎么啦”“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这……”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这就好..”我说..“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他们到处找你哩..”“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他们贴了布告……”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我嘿嘿笑起来..“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赔我”“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大伯;你听我说……”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答应..”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迫究责任;让他赔偿报失..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着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读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着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心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相关链接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着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着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着作;终成一代大家..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地址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着述事业..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6分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着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叔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B.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C.首届跨境电商论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査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①是一种误解..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②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摒弃功利性③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④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⑤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往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⑥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含答案解析版)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含答案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52f6790c22590103029d09.png)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11 分)古代诗歌阅读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
(1)《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2)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
的字样。
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 “他们到处找你哩。”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 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 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 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 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 《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 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ea68180722192e4436f638.png)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卷1)语文答案解析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D【解析】“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错,原文是“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答案】B【解析】范围扩大。
“旧史学……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错,缺少“一切经不住史证的”的限定。
原文是“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答案】D【解析】“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错,原文最后一段提到的北宋以来的金石学研究也是有所凭依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古代诗文阅读4.【答案】B【解析】“他境”是“窜”的宾语,所以应在“他境”后断开,排除C、D两项。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运用语法断句法,“亡”后带名词“物”做宾语,“移书诘盗”是客“亡物”后的行为,所以“物”后应断开,排除A项。
故选B项。
【考点】文言断句5.【答案】C【解析】“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应是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考点】识记古代文化常识6.【答案】C【解析】“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理解错误,动作发出者应是皇上,而非曾公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7.【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1)句子中的“锡”即“赐”;“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处之安乎”意思是“能安然处之吗”(2)句子中“从容”此处应是“郑重、严肃”之意;“救正”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的意思。
8.【答案】前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1至6页,第II卷7至11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上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惬.(qiè)意撕.(sī)杀狩.(shóu) 猎金榜题.(tí) 名B. 折.(zhé)本角.(jué) 逐按.(ān) 装舐.(shì) 犊情深C. 筵.(yán) 席偌.(ruó) 大着.(zháo) 陆前倨.(jù) 后恭D. 岿.(kuī) 然毗.(pí) 邻装帧.(zhēn) 噤.(jìn) 若寒蝉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何必执意认出每一个字?墨迹浓淡枯腴,运笔,或者如山,或者细若游丝,抚摸得到搏动于撇捺点画之间的内心,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过纸面,这样就是懂得草书了。
A. 抑扬顿挫凝重波动淌B. 顿挫缓急凝重波澜涌C. 抑扬顿挫厚重波澜淌 C. 顿挫缓急厚重波动涌3.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日前,来自京津翼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同时,还无形中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
B. “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C. 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
D.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4. 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②豆蔻梢头二月初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隧无成A. ③①②④⑤B. ③②①⑤④C. ②④③①⑤D. ②①③⑤④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
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
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
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
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
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
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
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
B.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
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6.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
D.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7.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学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李台州传[宋]杨万里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
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警之,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竞不得。
至荆州,复然。
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
”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
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
”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怒火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
”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
”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
”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
”宗质拜曰:“然。
”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
宗质负其母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
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
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
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
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
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
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罹:遭遇B. 愿霁.怒霁:停止C. 除.知台州除:罢免D. 终身饮.恨饮:含着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东南无之,必也蜀②必宽譬之,饮泣强食③宗质负其母归④予一见不敢再A. 焉乃于者B. 乎其以者C. 乎乃以也D. 焉其于也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B.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C.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D.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⑥规无子,子台州之子A. ①②⑤B. ①③④C. ①⑤⑥D. ②④⑥12.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达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 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 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 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第II卷注意事项:1 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 本卷共10小题,共114分。
四、(21分)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季思轶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2分)(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3分)(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部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分)14.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分)(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