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翻译重点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翻译重点资料讲解

大学语文翻译重点资料讲解

大学语文翻译重点翻译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译: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译: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4.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6.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译: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7.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译: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9.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译: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

”10.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译:就请他来面见孟尝君。

道歉说: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沉溺于国家大事之中,得罪了先生。

大学语文易考知识点文言文理解与翻译

大学语文易考知识点文言文理解与翻译

大学语文易考知识点文言文理解与翻译文言文是大学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部分,也是许多学生最头疼的一块内容。

文言文的理解与翻译是考生们需要重点掌握的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学语文易考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点1.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被称为四书五经,是文言文的重要经典。

2. 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一种作文形式,通过对题目的分析、立意、起承转合、论述理据、总结结尾等步骤来完成。

3. 文言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设问、反问、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经常被使用,考生要熟悉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够正确理解其含义。

4. 词语辨析: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一些特殊的词语,考生要注意辨析这些词语的意思,避免产生歧义。

二、文言文理解技巧1. 了解上下文:在理解文言文的时候,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个句子,而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有时候,一个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2. 分析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往往比较复杂,包括主谓宾、并列句、状语从句等。

考生要分析句子的结构,理清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3. 注意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经常被使用,考生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理解其修辞的效果,进而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4. 学会转换语言习惯: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许多差异,包括词语的用法、词序、句式等方面。

考生要学会转换语言习惯,将文言文的句子转换成现代汉语,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三、文言文翻译技巧1. 抓住关键词: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其意义,并根据关键词所在句子的结构和上下文来确定翻译的准确性。

2. 确定句子成分:要理清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并保持译文的语序与原文一致,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

3. 翻译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文言文的翻译中也很重要,考生要学会将修辞手法转换成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修辞效果。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2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2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2-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一、《庄子·养生主(节选)》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河南商丘),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主张顺任自然,反对人为。

《庄子》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和《杂偏》十一篇,《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和《杂偏》庄子后学所作。

《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中心论点)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

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3、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4、视为止,行为迟。

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

二、《谏太宗十思疏》魏征,最典型政治家。

字玄成,河北人,唐初政治家。

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于史,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著作《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群书治要》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2、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帝位将会聚集高耸至天般的的险峻,所以皇帝应该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

3、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道德不经常丰厚,性情不堪欲望驱使。

5、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大凡众多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忧国而道行显著的,而一旦功业建成,德性就衰减了。

6、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开头做得好的人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大概很少。

7、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如果君臣竭尽诚心,即使是湖、越那样遥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如果君王傲气凌人,那么即使是至亲骨肉也会变得像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南财大学语文重点文章翻译

南财大学语文重点文章翻译

南京财经大学·大学语文(第二版)重点文章翻译《道德经》五则【翻译】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无为的方式去作为,以不搅扰的方式去做事,以恬淡无味当作味。

大生于小,多生于少,以德来报答怨恨。

3、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人类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才能。

《论语》六则【翻译】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2、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3、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选拔正直的人置于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4、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大胆进一步;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抑制约束他慎重地退后一步。

《段太尉逸事状》【翻译】1、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

他们每天成群结队在街市上强行讨取,不能满足,就奋力打断人家手脚,砸碎锅、鼎、坛子、瓦盆,丢满街道上,袒露着臂膀扬长而去,甚至撞死孕妇。

语文翻译知识点总结归纳

语文翻译知识点总结归纳

语文翻译知识点总结归纳翻译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和技能,它不仅需要掌握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交流能力。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将源语言的含义准确地转换成目标语言,同时保持文本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使得读者可以理解和接受翻译内容。

因此,语文翻译知识点的掌握对于翻译者来说至关重要。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和归纳一些常见的语文翻译知识点,并且探讨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词义的翻译词义是翻译过程中最基本的翻译单位,而且也是最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的地方。

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准确理解源语言词汇的含义,并且将其转化成目标语言对应的词汇。

然而,不同语言的词汇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语境,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意图来选择合适的译文。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译文与原文的语义出入太大,同时保持译文的流畅和地道。

二、语法结构的翻译语法结构是语言的骨架,它决定了句子的组织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保持源语言句子的语法结构,同时将其转换成目标语言对应的语法结构。

因此,翻译者需要熟悉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包括句子成分的分析、句型的特点、语态、时态等方面的差异。

此外,要特别注意非英语语种的语言的语序和修辞结构,因为它们往往与英语有明显的不同。

三、文化差异的处理文化差异是语言之间最大的挑战之一,它涉及到文化意象、俗语、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通过对文化背景的了解来解释和转换某些文化特有的表达方式,以使得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翻译内容。

同时,要注意避免引入目标语言不合适的文化元素,因为这可能会导致误解和不适当的理解。

四、翻译技巧和策略翻译技巧和策略是翻译过程中的灵活应变和创造性思维。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翻译任务和语言特点选择合适的策略和技巧。

比如,在翻译长句时,可以采用分句和转换句型的方法来降低译文的复杂度;在翻译歧义和多义词时,可以通过上下文推理、对比语义和逻辑关系等方法来确定最合适的译文;在翻译修辞和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保持文学意蕴、利用对等文学手法、寻找类似的文学表达等方法来增强译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高职文言文重点翻译

高职文言文重点翻译

吾辈高职学子,读文言文,如登山涉水,非一日之功。

然文言文之妙,在于其简练之词,深邃之意,蕴含着古人智慧之结晶。

兹将高职文言文中常见之重点字词及其翻译,略述于下,以供诸君参考。

一、重点字词1. 乃:于是,就。

如:“乃今日之事,所以然也。

”(《史记·孔子世家》)2. 虽:即使。

如:“虽百步之远,不亦远乎?”(《论语·里仁》)3. 乃:竟,竟然。

如:“吾乃为此忧。

”(《史记·项羽本纪》)4. 然:然而,但是。

如:“然则吾将安归?”(《史记·孔子世家》)5. 虽然如此,然而。

如:“虽然如此,吾志未已。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6. 以:因为。

如:“以其言为信,故吾信之。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7. 于是:就。

如:“于是孔子为弟子释菜。

”(《史记·孔子世家》)8. 于是:因此,因此。

如:“于是乎诸侯归心。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9. 之:的。

如:“吾之使者,岂敢欺君?”(《史记·孔子世家》)10. 于:在。

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二、重点翻译1. 乃今日之事,所以然也。

(《史记·孔子世家》)翻译:今日之事,就是这样的原因。

2. 虽百步之远,不亦远乎?(《论语·里仁》)翻译:即使只有百步之远,难道不是很远吗?3. 吾乃为此忧。

(《史记·项羽本纪》)翻译:我正是因为这个而忧虑。

4. 然则吾将安归?(《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翻译:那么我该回到哪里呢?5. 虽然如此,吾志未已。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翻译:尽管如此,我的志向并未停止。

6. 以其言为信,故吾信之。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翻译:因为他说话算话,所以我信任他。

7. 于是孔子为弟子释菜。

(《史记·孔子世家》)翻译:于是孔子为弟子们解释了这一菜。

2023年贵州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翻译

2023年贵州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翻译

《秋水》节选——《庄子》1、加点字: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穷: 穷尽。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 被。

大方之家: 明白大道理旳人。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 危险。

5、拘于虚也。

——于: 被。

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多: 夸耀。

7、天下之水, 莫不小于海。

——莫:没有谁。

8、此其过江河之流, 不可为量数。

——量:数量。

9、计中国之在海内。

——中国: 中原地区。

10、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 仰望旳样子。

11、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

——时: 按照季节。

1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吾弗信。

——少仲尼之闻: 认为孔子旳学识少。

闻:学识, 学问。

轻伯夷之义: 认为伯夷旳义行轻。

少、轻, 形容词用作动词。

少: 小看, 轻视。

13、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自以比形于天地, 而受气于阴阳。

——自多: 自我夸耀, 自我赞美。

于是焉河伯时旋其面目。

——旋: 转, 转变。

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

——东面:面向东, 脸朝东。

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

——笃:固, 局限。

2、翻译:3、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乎, 河伯洋洋自得, 认为天下旳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4、闻道百, 认为莫若己者, 我之谓也。

——听到了多种各样旳道理, 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旳, 说旳就是我呀。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并且我曾听有人小看孔子旳学识, 轻视伯夷旳义行。

6、计中国之海内,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盘算着中原在四海之内, 不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同样吗?7、伯夷辞之认为名, 仲尼语之认为博, 此其自多也。

——伯夷以辞让君位来博取名声, 孔子以谈说天下来显示学识渊博, 这就是他们旳自我夸耀。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束于教也。

——不能与穷乡僻壤旳读书人谈论道, 是由于他们被受到旳教育所局限。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

——没法和夏天旳虫子谈论冬天里旳冰, 由于受到了时令季节旳限制。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译:孔子说:“君子能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但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注释:“和”“同”是春秋时常用的两个概念。

和,谓和谐、调和,互相容纳、相互协调;同,指相同,同类,同一。

从人际关系来看:君子尚义,无乖戾之心,能和谐相处,但不盲从、不苟同,能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修正别人的错误意见。

小人尚利,利益一致时,看似趣味相投,沆瀣一气,一旦利益发生冲突,便互相抵触,甚至反目成仇。

从国家政治生态来看:“和而不同”强调多元共存,君王允许不同意见、不同主张的存在,虚心纳谏,广采符合民意和实际情况的谏言:臣下敢于触犯龙颜,大胆进谏,对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策略提出修正意见。

“同而不和”则无视客观矛盾的存在,行一言堂,独断专行,唯我独尊,压制不同意见;而臣下为了迎合君王,也违心附和,讨好卖乖。

“和而不同”广开政治言路,使朝政沿着良性循环的道路走下去;而“同而不和”给国家的政治生活投下重重阴影,埋下重重危机。

对比的句式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晏子论“和”与“不同”《左传》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①,子犹驰而造焉②。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且:“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日:“和与同异乎?”对日:异。

和如羹焉,水、火、臨、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③,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④。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⑥,民无争心。

故《诗》日:'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⑦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⑧,以相成也青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大学语文翻译重点

大学语文翻译重点

翻译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译: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情愿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译: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4.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6.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译: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7.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译: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如果〕您现在公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游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9.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译: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快乐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

〞10.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译:就请他来面见孟尝君。

抱歉说: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沉溺于国家大事之中,得罪了先生。

11.责毕收,以何市而反?译:收完债,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吗?12.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大学语文语文背诵和翻译

大学语文语文背诵和翻译

翻译: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一个人本身的行为端正,即使他不下令,别人也会奉行,一个人本身行为就不端正,即使他下达命令,别人也不会遵从。

或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因此,太山不拒绝细小的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大海不放弃细小的流水,所以能成就它们的深邃;当帝王的不驱赶老百姓,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3.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因此,要查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先从六方面去观察:第一是看作品采用什么体裁,第二是看作品的遣词造句,第三是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第四是看作品中不同的表现方式,第五是看作品用典的意义,第六是看作品的音律。

4.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作家先在内心有所活动然后才表现在作品中;读者却是先看作品,然后才深入作家内心。

或写作文章的人因感情触动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背诵:1.子曰:上士杀人用笔端,中士杀人用语言,下士杀人用石盘。

2.“正气歌”全文不带序;3.“采薇”4.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离》5.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贵州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翻译

贵州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翻译

《秋水》节选——《庄子》加点字:1、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穷:穷尽。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被。

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

4、拘于虚也。

——于:被。

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多:夸耀。

6、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莫:没有谁。

7、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量:数量。

8、计中国之在海内。

——中国:中原地区。

9、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

10、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时:按照季节。

1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闻:学识,学问。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义行轻。

少、轻,形容词用作动词。

少:小看,轻视。

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自多:自我夸耀,自我赞美。

13、于是焉河伯时旋其面目。

——旋:转,转变。

14、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东面:面向东,脸朝东。

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笃:固,局限。

翻译: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以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2、闻道百,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

——听到了各种各样的道理,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而且我曾听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

4、计中国之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盘算着中原在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中一样吗?5、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

——伯夷以辞让君位来博取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来显示学识渊博,这就是他们的自我夸耀。

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不能与穷乡僻壤的读书人谈论道,是因为他们被受到的教育所局限。

7、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没法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冬天里的冰,因为受到了时令季节的限制。

《婴宁》——蒲松龄加点字:1、母忧之,醮禳益剧,肌革锐减。

大学语文翻译复习资料整理

大学语文翻译复习资料整理

樊迟、仲弓问仁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

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建工程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同事中相处融洽,亲属中和睦友爱。

”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

”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

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大学语文翻译复习题

大学语文翻译复习题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翻译】君子不能瞬间离开了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要这样。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译文】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

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

那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缺乏它,就没有力量了。

那一种气,是由正义的经常累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

只要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那种气就会疲软了。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译文】姜氏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不如早一点给她安排一个地方,不要使得他们的势力进一步蔓延,否则就难以对付了。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译文】于是乘坐着车,高举着他的剑,探望他的朋友说:“孟尝君以我为客。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李斯《谏逐客书》)【译文】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来壮大诸侯,使天下有才干的人远离秦国而不敢往西,停止脚步不敢进入秦国,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译文】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的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的途径,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一样,日日夜夜,永无休止,不用召唤他们自己就会赶来,物产不用征求,百姓自己就能生产出来。

文言文常翻译重点字

文言文常翻译重点字

一、实词翻译重点:1. 焉:何处、哪里。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 者也:……的样子。

如:“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他这个人,发愤读书忘记吃饭,快乐得忘记了忧愁。

)3. 然:然而、可是。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效果。

)4. 故:所以、因此。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所以上天将要降大任于这个人,必先让他心志受苦。

)5. 何:什么、怎么。

如:“吾问之,曰:‘何以战?’”(我问他,说:“你凭借什么战斗?”)6. 谁知:不料、没想到。

如:“谁知一去不回头,六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料一去不复返,六十年生死两茫茫。

)7. 谷:山谷、山沟。

如:“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山谷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

)8. 悲:悲伤、悲哀。

如:“吾尝悲夫,人之所以悲者,其皆非吾之所欲也。

”(我曾经悲伤,人们之所以悲伤,大概都不是我所希望的。

)9. 乐:快乐、高兴。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效果。

)10. 知:知道、了解。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去南海,怎么样?)二、虚词翻译重点:1. 而:表顺承、表转折、表修饰等。

如:“而莫之能御也。

”(而没有人能够阻止他。

)2. 以:用、以……为条件。

如:“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所以不用你们对我有什么要求。

)3. 于:在、对于。

如:“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对于别人是可讥讽的,对于自己是有悔恨的。

)4. 其:代词,他、她、它。

如:“吾欲之南海,其可乎?”(我想去南海,可以吗?)5. 也:语气词,表示肯定、疑问、感叹等。

如:“吾欲之南海,其可也。

”(我想去南海,可以吧。

)6. 所:所字结构,表示范围、对象等。

如:“吾欲之南海,所至之地也。

”(我想去南海,所到之处。

)7. 是:这、这样。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一、《庄子·养生主(节选)》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河南商丘),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主张顺任自然,反对人为。

《庄子》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和《杂偏》十一篇,《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和《杂偏》庄子后学所作。

《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中心论点)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

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3、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4、视为止,行为迟。

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

二、《谏太宗十思疏》魏征,最典型政治家。

字玄成,河北人,唐初政治家。

以敢于犯颜直谏着称于史,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着作《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群书治要》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2、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帝位将会聚集高耸至天般的的险峻,所以皇帝应该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

3、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道德不经常丰厚,性情不堪欲望驱使。

5、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

大凡众多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忧国而道行显着的,而一旦功业建成,德性就衰减了。

6、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开头做得好的人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大概很少。

7、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如果君臣竭尽诚心,即使是湖、越那样遥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如果君王傲气凌人,那么即使是至亲骨肉也会变得像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8、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大学语文课文翻译整理

大学语文课文翻译整理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对人慈爱。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以正压邪,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不仁的邪恶之徒就被疏远了。

汤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2、《老子》二章——老子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3、《晏子对齐侯问》——《左传》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着车赶来了。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必背古文重点语句及翻译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必背古文重点语句及翻译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必背古文重点语句及翻译《赤壁赋》重点句翻译: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自由漂流,越过茫茫的江面。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译文:(这声音)能使深谷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住的地方吗?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译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豪杰,但如今在哪里呢?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译文: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6、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译文: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像那样(不断地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屈原列传》重点句翻译: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文:(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治乱的道理明晓,对外交辞令娴熟。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听力不明,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眼睛,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

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译文: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

4、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译文:秦惠王把这件事当作了忧患,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译文: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事物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现的意思却很深远。

6、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一个人,谁又能用洁净的身体,去受浑浊脏物的污染呢?7、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大学语文重点篇目原文与译文对照翻译

大学语文重点篇目原文与译文对照翻译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

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作为他的封邑。

庄又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

”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

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

”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

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

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习卜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暂且等着看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

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陈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

”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

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大到了廪延。

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

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

”庄公说“做事不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造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

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

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于是,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

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

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水远不再见面。

”事后,他又后悔这么说。

颖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

语文课文翻译知识点总结

语文课文翻译知识点总结

语文课文翻译知识点总结翻译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到一些古代诗词、文言文等古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翻译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和翻译技巧。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总结出一些语文课文翻译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语言功底1. 词汇积累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熟练掌握词汇是进行翻译的基本要求。

在学习语文课文翻译时,我们需要大量积累相关的古代词汇和成语,这样在翻译过程中才能更准确地表达文意。

2. 语法知识语法是语言的骨架,掌握语法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结构、语序等特点,从而更好地翻译古代文言文。

3. 熟悉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往往采用古代汉语进行表达,我们需要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表达方式,才能准确地理解和翻译这些作品。

二、翻译技巧1. 理解原文在进行语文课文翻译时,首先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意思,了解句子结构、语气、修辞手法等特点,这样才能在翻译时更加贴近原文的表达。

2. 运用修辞手法古代文学作品常常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我们需要在翻译时灵活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 运用适当的译文在翻译时,要根据原文的特点和语境,选择最贴切的译文,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口语表达方式。

三、语文课文翻译技巧1. 切忌字面翻译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出现许多古代词汇、成语和句式,我们在翻译时切忌进行字面翻译,而应该根据实际意思进行转换,使译文更贴近当代语境。

2. 理解文化内涵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在翻译时要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尊重原著的精神,使译文更具有文化品味。

3. 充分发挥想象力在翻译古代诗词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找到最贴切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具有诗意和韵味。

四、常见错误及对策1. 词汇错误在进行语文课文翻译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古代词汇的翻译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呢?一方面可以通过大量的词汇积累来增加词汇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大量古代文学作品来熟悉词汇的使用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翻译重点
翻译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译: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译: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4.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6.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译: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7.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译: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
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9.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译: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
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


10.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译:就请他来面见孟尝君。

道歉说: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沉溺于国家大事之中,得罪了先生。

11.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译:收完债,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吗,
12.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译: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

13.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译: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

1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译: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

1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译: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

16.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译: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

17.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译:臣听说,贤圣的君主,不把爵禄私赏给自己的亲人,只有立功多的才授予;不把官职随便授予自己宠幸的人,只有才能相当的才任命。

18.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译:从前,伍子胥说动了阖闾,因此吴王能够远征到楚国的郢都;夫差却不信伍子胥的预见能够立功,因此把伍子胥溺死江中而不悔。

19.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译: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
20.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译:自从父亲离我而去,悲痛地过去了两个年头,怨恨惨痛越积越深,历尽了艰难辛苦。

21.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
译:唉~天地是无穷无尽的,家族却不可能永远绵延不绝。

有一日朝廷中兴重建,那么,我们就能千百年地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又哪里只是享受麦饭豚蹄,不至成为饿鬼而已。

22.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译: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

23.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译:我就要攻下赵国了,这只是早晚的事,诸侯中有谁敢救赵国的,拿下赵国后,一定调兵先攻打它。

24.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译:平原君使臣的车子连续不断地到魏国来。

2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馀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译:公子估计终究不能征得魏王同意出兵了,就决计不能自己活着而让赵国灭亡,于是请来宾客,凑集了战车一百多辆,打算带着宾客赶到战场上去同秦军拼一死命,与赵国人一起死难。

26.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译:朱亥笑着说:“我只是个市场上击刀杀生的屠夫,可是公子竟多次登门问候我,我之所以不回拜答谢您,是因为我认为小礼小节没什么用处。

如今公子有了急难,这就是我为公子杀身效命的时候了。


27.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

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

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

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